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光圈组件的制作方法

2022-05-17 23:15:5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光学技术,特别有关一种光圈组件。
背景技术
::2.现今电子设备(如手机、平板计算机)朝着轻薄、小型化的趋势发展,其配备的取像装置(如摄像镜头)也相应地需要对尺寸进行调整,因应这种尺寸的调整,摄像镜头的光圈大小、尺寸、厚度也都需要进行缩小,这使得大光圈的摄像镜头难以应用在轻薄的电子设备上。3.随着摄像镜头尺寸缩小,摄像镜头内的组件也需要相应调整尺寸,特别是,如图1所示,用于定义光圈孔径的板12在尺寸上的缩小,会使得光圈孔径的大小也受到影响,从原本大面积的光圈孔径a缩小为小面积的光圈孔径b,造成无法满足大光圈的需求,也使得镜头设计上受到局限。因此,要在轻薄的电子设备上配置具有大光圈的摄像镜头是本
技术领域
:的一个难题。4.另外,在电子设备的薄度要求上,要在其机身本体配置光圈调整结构是一项挑战。但是,光圈可调的功能可以改变景深,提升拍摄的照片的质量,是一项相当实用的功能。因此,如何在具备摄像镜头的电子设备本身实现光圈可调的功能,是本
技术领域
:可以进一步努力的方向。技术实现要素:5.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无法在轻薄的电子设备上配置具有大光圈的摄像镜头的缺陷,提供一种光圈组件,以避免圆形孔径在板的尺寸缩小时光圈孔径一并缩小的缺失。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光圈组件,用于光学透镜系统中,该光圈组件包括:板,包括透光部及非透光部,该透光部用于定义该光学透镜系统的光圈孔径,其中该透光部的轮廓具有非圆形形状;以及第一光圈片及第二光圈片设置在该板之上,其中当该第一光圈片沿第一方向移动,该第二光圈片沿第二方向移动时,改变了该光学透镜系统的光圈孔径,使得该光学透镜系统具有第一光圈孔径;当该第一光圈片沿该第二方向移动,该第二光圈片沿该第一方向移动时,改变了该光学透镜系统的光圈孔径,使得该光学透镜系统具有第二光圈孔径,该第一光圈孔径不同于该第二光圈孔径。7.本技术的光圈组件中,该透光部的轮廓包括第一切边和与该第一切边连接的第一弧边以及第二切边和与该第二切边连接的第二弧边,该第二切边设置为相对于该第一切边,该第二弧边设置为相对于该第一弧边。8.本技术的光圈组件中,该第一切边与该第二切边的长度相等,且该第一弧边与该第二弧边的曲率半径相同。9.本技术的光圈组件中,该第一方向和该第二方向为倾斜、平行或垂直于该第一切边或该第二切边的方向。10.本技术的光圈组件中,该光圈组件还包括:转动件,该转动件上设有第一施力件及第二施力件,其中该第一光圈片上设有第一受力件,该转动件的第一施力件与该第一受力件适配,该第一施力件随着该转动件的转动,向该第一光圈片施力,以使该第一光圈片移动,且其中该第二光圈片上设有第二受力件,该转动件的第二施力件与该第二受力件适配,该第二施力件随着该转动件的转动,向该第二光圈片施力,以使该第二光圈片移动;以及一基座,该基座上设有限位件,其中该第一光圈片上具有第一限位结构,该第二光圈片上具有第二限位结构,该基座的限位件与该第一限位结构和该第二限位结构适配,用于导引该第一光圈片和该第二光圈片的移动。11.本技术的光圈组件中,该转动件的第一施力件和第二施力件位于径向上的相对位置,该第一光圈片的第一限位结构和该第二光圈片的第二限位结构系沿该第一方向和该第二方向延伸。12.本技术的光圈组件中,该板上设有第一限位槽及第二限位槽,该转动件的第一施力件穿设于该板上的第一限位槽,该转动件的第二施力件穿设于该板上的第二限位槽,该第一限位槽用于限制该转动件的第一施力件的移动,该第一限位槽为弧形,对应该第一施力件的移动轨迹;该第二限位槽用于限制该转动件的第二施力件的移动,该第二限位槽为弧形,对应该第二施力件的移动轨迹。13.本技术的光圈组件中,该转动件的第一施力件和第二施力件分别为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该第一光圈片上的第一受力件和该第二光圈片上的第二受力件分别为第一受力孔和第二受力孔,该转动件的第一凸起穿设于该第一光圈片的第一受力孔,该转动件的第二凸起穿设于该第二光圈片的第二受力孔,该基座上的限位件为限位凸起,该第一光圈片的第一限位结构和该第二光圈片上的第二限位结构分别为第一限位孔和第二限位孔,该限位凸起穿设于该第一光圈片的第一限位孔和该第二光圈片的第二限位孔,且该第一光圈片该第二光圈片为依序迭置在该板之上的光圈叶片(apertureblades)。14.本技术的光圈组件中,该第一光圈片的第一受力件和该第二光圈片的第二受力件分别为第一受力孔和第二受力孔,该第一光圈片上设有第一容通孔,该第二光圈片设设有第二容通孔,该转动件的第一施力件穿设于该第一光圈片的第一受力孔及该第二光圈片的第二容通孔,该转动件的第二施力件穿设于该第一光圈片的第一容通孔及该第二光圈片的第二受力孔,该第一容通孔用于在该转动件的第二施力件向该第二光圈片施力时,不与该第一光圈片发生干涉,该第二容通孔用于在该转动件的第一施力件向该第一光圈片施力时,不与该第二光圈片发生干涉。15.本技术的光圈组件中,该光圈组件还包括第三光圈片及第四光圈片,与该板、该第一光圈片及该第二光圈片迭置在一起,其中该第三光圈片和该第四光圈片被允许分别沿第三方向及第四方向移动,该第三光圈片和该第四光圈片也被允许分别沿该第四方向及该第三方向移动。16.本技术的光圈组件中,该光圈组件还包括:一转动件,该转动件上设有第一施力件、第二施力件、第三施力件及第四施力件,其中该第一光圈片上设有一第一受力件,该转动件的第一施力件与该第一受力件适配,该第一施力件带动该第一光圈片沿该第一方向移动;该第二光圈片上设有第二受力件,该转动件的第二施力件与该第二受力件适配,该第二施力件带动该第二光圈片沿该第二方向移动;该第三光圈片上设有第三受力件,该转动件的第三施力件与该第三受力件适配,该第三施力件带动该第三光圈片沿该第三方向移动;该第四光圈片上设有第四受力件,该转动件的第四施力件与该第四受力件适配,该第四施力件带动该第四光圈片沿该第四方向移动,其中该第一方向和该第二方向对应于一垂直方向,且该第三方向和该第四方向对应于一水平方向。17.本技术的光圈组件中,该光圈组件还包括驱动单元,该驱动单元为马达,该马达具有一可转动的轴杆,该转动件固定于该马达的轴杆上并随该轴杆转动。18.本技术的光圈组件中,该光圈组件还包括驱动单元,该驱动单元包括驱动基座、轴杆、磁石与线圈,该磁石与该线圈相对设置,该轴杆设置在该驱动基座上,该转动件与该轴杆相互连结。19.本技术的光圈组件中,用于定义光学透镜系统的光圈孔径的板的透光部具有非圆形形状的轮廓,因此可以避免圆形孔径在板的尺寸缩小时光圈孔径一并缩小的缺失,可实现非圆形光圈孔径的光圈调整,能够在薄型或小型电子设备上实现大光圈取像模块的配置,在薄型化、微型化设计之下兼具大光圈与可变光圈的功效,从而实现大光圈拍摄效果。再者,本技术实施例中,利用一对光圈片,其中一片光圈片沿第一方向移动,另一片光圈片沿第二方向移动,从而改变了光圈孔径,实现了非圆形光圈孔径的光圈调整。再者,亦可组合多对光圈片,每对光圈片沿不同的方向进行移动,实现了多段光圈的调整,使得光学透镜系统具有多段可变光圈。附图说明20.图1显示已知的光圈孔径配置示意图。21.图2显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光圈孔径配置示意图。22.图3a显示根据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光圈组件的立体图。23.图3b显示根据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光圈组件另一视角的立体图。24.图3c显示根据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光圈组件的爆炸图。25.图4a显示根据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第一光圈片和第二光圈片的作动示意图。26.图4b显示根据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第一光圈片和第二光圈片的作动示意图。27.图5显示根据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光圈组件的爆炸图。28.图6a显示根据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第一光圈片和第二光圈片的作动示意图。29.图6b显示根据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第一光圈片和第二光圈片的作动示意图。30.图6c显示根据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第三光圈片和第四光圈片的作动示意图。31.图6d显示根据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第三光圈片和第四光圈片的作动示意图。32.图7a显示根据本技术第三实施例的光圈组件的立体图。33.图7b显示根据本技术第三实施例的光圈组件的爆炸图。具体实施方式34.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本技术说明书所使用的词语“实施例”意指用作实例、示例或例证,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此外,本技术说明书和所附申请专利范围中所使用的冠词「一」一般地可以被解释为意指「一个或多个」,除非另外指定或从上下文可以清楚确定单数形式。并且,在附图中,结构、功能相似或相同的组件是以相同组件标号来表示。35.本技术提供一种光圈组件,所述光圈组件可安装在诸如移动终端,诸如手机、智能型手机(smartphone)、平板计算机(tabletcomputer)和具有摄像功能的穿戴装置(wearabledevice)等,但不限于此。本技术可在轻薄的电子设备上实现大光圈取像模块的配置,满足用户对使用大光圈镜头进行摄像的需求。另一方面,本技术将可变光圈的功能赋予电子设备配备的镜头,使得用户利用该镜头进行拍照时,可透过光圈的选用实现景深的调整。36.本技术提供的光圈组件用于光学透镜系统中,作为取像模块或摄像镜头的一部分,光圈组件用来定义摄像镜头的光圈,即控制摄像镜头的进光量,光圈组件可实现为使摄像镜头具有固定光圈的光圈组件,也可实现为使摄像镜头具有可变光圈的光圈组件。37.如图2所示,光圈组件包括板22,板22包括透光部221及非透光部222,透光部221用于定义该光学透镜系统的光圈孔径。本文所提及的板22,可以是光圈组件中的一个板或多个板中的一个板,也可以是光圈组件中多个具有相同或类似大小、形状的透光部的板的一个总称。板22的透光部221代表着光线可通过的区域,其可以是光线在镜头中的行进路径上某一截面的孔径,也可以是该光学透镜系统的初始或最终确定的光圈孔径。38.具体来说,与已知镜头的光圈孔径不同的是,本技术中板22的透光部221的轮廓具有非圆形形状,也就是说,形成了一个非圆的孔径。于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透光部221的轮廓包括第一切边22a、第二切边22b、第一弧边22c及第二弧边22d。第一切边22a和第二切边22b彼此相对,第一弧边22c和第二弧边22d彼此相对。这些切边和弧边端对端相连,形成一镂空区域,即透光部221。于一实施例中,第一切边22a与第二切边22b的长度相等,且第一弧边22c与第二弧边22d的曲率半径相同,也即,板22形成了具有对称性的透光部221。39.一种可以考虑的作法是,在光圈组件的板22的尺寸缩小以满足尺寸需求的情况下,若要保有原来的光圈大小,可以在开口面积相同的条件下,将光圈孔径改为上述的非圆光圈孔径,也即对一个圆的上下两侧进行切边(得出第一切边22a和第二切边22b),并将该圆左右两侧的弧边进行横向扩展(得出第一弧边22c和第二弧边22d),从而减轻光圈大小因镜头尺寸缩小所受到的影响。40.本技术的光圈组件中,用于定义光学透镜系统的光圈孔径的板22的透光部221具有非圆形形状的轮廓,因此可以避免圆形孔径在板22的尺寸缩小时光圈孔径一并缩小的缺失,能够在薄型或小型电子设备上实现大光圈取像模块的配置,从而实现大光圈拍摄效果。41.此外,此非圆形形状的轮廓亦可由具有连续复数凹凸、复数锯齿或波浪形的线条(未绘示)所构成,即轮廓线条具有连续复数凹凸、复数锯齿或波浪形但整体仍为非圆形形状的轮廓。42.图3a至图3c显示一种根据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光圈组件30,该光圈组件30能够调整光圈孔径,使得取像模块或摄像镜头具有多段光圈。图3a为光圈组件30的立体图,图3b为另一角度的立体图,图3c为爆炸图。请一并参阅图3a至图3c,光圈组件30包括驱动单元(如马达31)、基座32、第一平板33、第一光圈片35、第二光圈片34及第二平板36。驱动单元31固定在基座32上,第一平板33、第二光圈片34、第一光圈片35和第二平板36设置在基座32上,例如这些组件依序迭置在基座32上,第一光圈片35和第二光圈片34设置在第一平板33和第二平板36之间。本文中提及的光圈片可为光圈叶片(apertureblade)、羽根等。第一平板33亦可称为底板,第二平板36亦可称为覆盖板。上述提及的板22可为基座32、第一平板33和第二平板36之任一者,也可为这些板32、33和36的总称,这些板32、33和36都具有用以定义光学透镜系统的光圈孔径的透光部,这些透光部的大小、形状皆相同或类似。如图3c所示,基座32、第一平板33和第二平板36都具有上下切边、左右弧边的非圆形形状的透光部。43.驱动单元可以是电驱动马达,如马达31,但不以此为限,驱动单元可以以利用磁力驱动的磁石线圈组件和音圈马达等来实现,也可以是利用压电材料、形状记忆合金(shapememoryalloy,sma)等来实现的驱动器。44.以下以驱动单元为电驱动马达31为例来作说明,请继续参阅图3a至图3c,马达31具有可转动的轴杆31a,光圈组件30还包括转动件310,马达31的轴杆31a穿过基座32,转动件310固定在马达31的轴杆31a上,基座32上开设有凹槽,转动件310可随着轴杆31a在该凹槽内转动。转动件310具有一转动平台312及设置在转动平台312上的第一施力件313及第二施力件314。较佳地,第一施力件313和第二施力件314设置在径向方向上的相对侧。转动件310的第一施力件313和第二施力件314分别用以带动第一光圈片35和第二光圈片34移动,从而改变光学透镜系统的光圈孔径。转动件310的第一施力件313和第二施力件314可以是任意形式的结构件,例如第一施力件313和第二施力件314分别为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45.第一光圈片35上设有第一受力件351,转动件310的第一施力件313与第一受力件351适配,第一施力件313与第一受力件351的配合使得转动件310能够向第一光圈片35施力,第二光圈片34上设有第二受力件341,转动件310的第二施力件314与第二受力件341适配,第二施力件314与第二受力件341的配合使得转动件310能够向第二光圈片34施力。具体地,第一光圈片35上的第一受力件351例如为第一受力孔,第二光圈片34上的第二受力件341例如为第二受力孔。转动件310的第一凸起穿设于第一光圈片35的第一受力孔,转动件310的第二凸起穿设于第二光圈片34的第二受力孔。当马达31转动时,转动件310上的第一凸起在第一光圈片35的第一受力孔处向第一光圈片35施力,以使第一光圈片35移动,转动件310上的第二凸起在第二光圈片34的第二受力孔处向第二光圈片34施力,以使第二光圈片34移动。46.图4a和图4b显示了第一光圈片35和第二光圈片34的作动示意图。请配合图3c,一并参阅图4a和图4b,当第一光圈片35沿第一方向(如左上)移动,第二光圈片34沿第二方向(如右下)移动(如从图4a到图4b)时,改变了光学透镜系统的光圈孔径,使得光学透镜系统具有第一光圈孔径(如较小的光圈孔径);当第一光圈片35沿第二方向(如右下)移动,第二光圈片34沿第一方向(如左上)移动(如从图4b到图4a)时,改变了光学透镜系统的光圈孔径,使得光学透镜系统具有第二光圈孔径(如较大的光圈孔径),第一光圈孔径不同于该第二光圈孔径(在此例中,第二光圈孔径大于第一光圈孔径)。在此例中,第二光圈孔径可与板22的透光部221所定义的光圈孔径相同,或小于板22的透光部221所定义的光圈孔径。较佳地,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为相反方向。47.具体地,请参阅图3c、图4a和图4b,在马达31带动转动件310进行顺时针转动的情况下,转动件310的第一施力件313带动第一光圈片35往第一方向(如左上方向)移动,转动件310的第二施力件314带动第二光圈片34往第二方向(如右下方向)移动,即从图4a到图4b所示的作动,此时光学透镜系统的光圈孔径从第二光圈孔径变化到第一光圈孔径,为第一段光圈大小;在马达31带动转动件310进行逆时针转动的情况下,转动件310的第一施力件313带动第一光圈片35往第二方向(如右下方向)移动,转动件310的第二施力件314带动第二光圈片34往第一方向(如左上方向)移动,即从图4b到图4a所示的作动,此时光学透镜系统的光圈孔径从从第一光圈孔径变化到第二光圈孔径,为第二段光圈大小。由此,实现了光学透镜系统的光圈的多段式调整。48.请参阅图3a至图3c,基座32上设有限位件32a,第一光圈片35上具有第一限位结构352,第二光圈片34上具有第二限位结构342,第一光圈片35的第一限位结构352的位置对应于第二光圈片34的第二限位结构342的位置,基座32的限位件32a与第一限位结构352和第二限位结构342适配,用于导引第一光圈片35和第二光圈片34的移动。具体来说,基座32上的限位件32a可以为限位凸起,第一光圈片35上的第一限位结构352可以为第一限位孔,第二光圈片34上的第二限位结构342可以为第二限位孔,基座32上的限位凸起穿设于第一光圈片35的第一限位孔和第二光圈片34的第二限位孔。第一光圈片35的第一限位孔和第二光圈片34的第二限位孔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延伸,从而使得第一光圈片35在限位凸起和第一限位孔的导引下,能够往第一方向(如左上)移动,也能往第二方向(如右下)移动,第二光圈片34在限位凸起和第二限位孔的导引下,能够往第一方向(如左上)移动,也能往第二方向(如右下)移动。49.基座32上也可以再设置另一限位件32b,如限位凸起,第一光圈片35和第二光圈片34于相应位置上另设限位结构(如限位孔),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限位结构可以使得第一光圈片35和第二光圈片34的移动更为稳定。50.请参阅图3a至图3c,第二平板36上设有第一限位槽361及第二限位槽362,转动件310的第一施力件313穿设于第二平板36上的第一限位槽361,转动件310的第二施力件314穿设于第二板上的第二限位槽362,第一限位槽361的形状与第一施力件313的转动轨迹匹配,第二限位槽362的形状与第二施力件314的转动轨迹匹配。也即,第一限位槽361为弧形,对应该第一施力件313的移动轨迹,用于限制转动件310的第一施力件313的移动;第二限位槽362为弧形,对应该第二施力件314的移动轨迹,用于限制转动件310的第二施力件314的移动。第一限位槽361和第二限位槽362的大小决定了转动件310可以旋转的弧度,从而限定了第一光圈片35和第二光圈片34的移动量。51.需注意的是,第一限位槽361和第二限位槽362也可以设置于除第二平板36之外的其他板上,视结构设计的需要来进行调整。52.上述提及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是倾斜于第一切边22a或第二切边22b的方向,即倾斜方向,而第一光圈片35和第二光圈片34沿左上、右下的方向移动。然而,于一实施例中,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也可以是平行于第一切边22a或第二切边22b的方向,即水平方向,使得第一光圈片35和第二光圈片34可沿左、右的方向移动。于另一实施例中,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也可以是垂直于第一切边22a或第二切边22b的方向,即垂直方向,使得第一光圈片35和第二光圈片34可沿正上、正下的方向移动。可以透过对转动件310上的施力件、光圈片上的受力件和限位结构、基座32上的限位件及/或板上的限位槽进行适当调整,来完成上述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53.图5显示一种根据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光圈组件50,该光圈组件50具有两对光圈片,即四根光圈片,其中一对光圈片实现了垂直方向上的移动,另一对光圈片实现了水平方向上的移动,能够达成多段的光圈调整。如图5所示,第一光圈片35和第二光圈片34迭置在底板和覆盖板之间,可在垂直方向上移动,第三光圈片52和第四光圈片51迭置在基座32和底板之间,可在水平方向上移动。54.如图5、图6a和图6b所示,当转动件310顺时针转动时,转动件310上的第一施力件313在第一光圈片35具有的第一受力件351处向第一光圈片35施力,使得第一光圈片35往上移动,转动件310上的第二施力件314在第二光圈片34具有的第二受力件341处向第二光圈片34施力,使得第二光圈片34往下移动,即从图6a到图6b的作动。当转动件310逆时针转动时,转动件310上的第一施力件313使得第一光圈片35往下移动,转动件310上的第二施力件314使得第二光圈片34往上移动,即从图6b到图6a的作动。依此方式,在垂直方向上,改变了光学透镜系统的光圈孔径大小。55.如图5、图6c和图6d所示,第三光圈片52和第四光圈片51被允许分别沿第三方向(如左)及与第四方向(如右)移动,第三光圈片52和第四光圈片51也被允许分别沿第四方向及第三方向移动。较佳地,第三方向和第四方向为相反方向。转动件310的转动平台312上设有第三施力件315和第四施力件316。较佳地,第三施力件315和第四施力件316设置在径向方向上的相对侧。第三光圈片52上设有一第三受力件521,转动件310的第三施力件315与第三受力件521适配,第四光圈片51上设有一第四受力件511,转动件310的第四施力件316与第四受力件511适配。当转动件310顺时针转动时,转动件310上的第三施力件315在第三光圈片52具有的第三受力件521处向第三光圈片52施力,使得第三光圈片52往右移动,转动件310上的第四施力件316在第四光圈片51具有的第四受力件511处向第四光圈片51施力,使得第四光圈片51往左移动,即从图6c到图6d的作动。当转动件310逆时针转动时,转动件310上的第三施力件315使得第三光圈片52往左移动,转动件310上的第四施力件316使得第四光圈片51往右移动,即从图6d到图6c的作动。依此方式,在水平方向上,改变了光学透镜系统的光圈孔径大小。较佳地,转动平台312上的第三施力件315和第四施力件316分别为第三凸起和第四凸起,第三光圈片52上的第三受力件521和第四光圈片51上的第四受力件521分别为第三受力孔和第四受力孔,转动平台312上的第三凸起穿设于第三光圈片52的第三受力孔,以带动第三光圈片52移动;转动平台312上的第四凸起穿设于第四光圈片51的第四受力孔,以带动第四光圈片51移动。56.因此,只要配合适当的机构设计,使得第一对光圈片和第二对光圈片任一对作用,另一对不作用,配合第一对光圈片和第二对光圈片皆作用、皆不作用,即可完成光学透镜系统的多段光圈调整。57.此外,于一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第一光圈片35的第一受力件351和第二光圈片34的第二受力件341分别为第一受力孔和第二受力孔,第一光圈片35上设有第一容通孔355,第二光圈片34上设有一第二容通孔345。转动件310的第二施力件314穿设于第一光圈片35的第一容通孔355及第二光圈片34的第二受力孔,第一容通孔355用于在转动件310的第二施力件314向第二光圈片34施力时,容纳第二施力件314的转动轨迹,使第二施力件314不与第一光圈片35发生干涉。转动件310的第一施力件313穿设于第一光圈片35的第一受力孔及第二光圈片34的第二容通孔345,第二容通孔345用于在转动件310的第一施力件313向第一光圈片35施力时,容纳第一施力件313的转动轨迹,使第一施力件313不与第二光圈片34发生干涉。58.图7a显示根据本技术第三实施例的光圈组件的立体图,图7b显示根据本技术第三实施例的光圈组件的爆炸图。与上述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不同的是,在第三实施例中,驱动单元采用了不同的解决方案,在此解决方案中,磁石与两线圈相对设置(例如并列),进一步缩小了光圈组件的厚度。如图7a及图7b所示,驱动单元包括驱动基座71、轴杆72、电路板73、线圈组件74(例如包括两线圈)及磁石75。其中,轴杆72设置在驱动基座71上,电路板73上设有对应轴杆72的开孔,以供轴杆72穿过,使得轴杆72与转动件310连接,转动件310固定在轴杆72上。电路板73用以控制通过线圈组件74的电流,磁石75可以为永久磁铁,磁石75与线圈组件74搭配来进行驱动,磁石75与线圈组件74相对设置(例如并列),使得驱动单元在厚度上减小了,从而缩小了光圈组件整体的厚度。此外,覆盖片76覆盖在转动件310上,提供保护作用。59.本技术并提供一种取像模块,其包括上述的光圈组件。关于光圈组件的具体细节请参阅上文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60.本技术的光圈组件中,利用一对光圈片,其中一片光圈片沿第一方向移动,另一片光圈片沿第二方向移动,从而改变了光圈孔径,实现了非圆形光圈孔径的光圈调整。再者,亦可组合多对光圈片,每对光圈片沿不同的方向进行移动,实现了多段光圈的调整,使得光学透镜系统具有多段可变光圈。61.本技术已用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但其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当视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当前第1页12当前第1页12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