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线束保护盒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2022-05-17 01:10:3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线束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线束保护盒及汽车。


背景技术:

2.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汽车的结构越来越复杂,应用在汽车上的电气元件也越来越多。作为电器元件的连接部件,线束成为汽车构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线束的安全性、可靠性会直接影响到整车的质量。
3.汽车线束一般固定设置于汽车钣金内表面,或者沿着钣金的内表面进行走线,线束在固定时,一般采用扎带固定和双翅胶带固定两种方式。但由于线束柔性体为人口密集型生产非模具件,分支长度、方向较设计状态有较大差异,导致线束装配后与周边存在干涉、路径走向偏离设计状态等问题,降低了线束产品的可靠性、美观性;另外,由于线束包扎成束后几何形状为圆柱形,且随着汽车功能的增加,汽车线束线径最大值已达到40mm~50mm,导致从地板布线时地毯无法避让并出现鼓包。
4.现有技术中的保护盒通过由两个半壳体组成,内部可穿过线束,且通过螺栓与车体固定;从而实现对线束的收纳盒保护,但当汽车在行驶过程,保护盒会随着车体的上下颠簸与车体发生碰撞,从而造成异响,影响驾驶体验;所以,现有技术的保护盒存在待改进之处。


技术实现要素:

5.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线束保护盒及汽车,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保护盒随着车体的上下颠簸与车体发生碰撞的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线束保护盒,包括:壳体,固定在车体上,所述壳体的两端呈敞开设置;多个绑线板,连接在所述壳体的两端,用于固定线束;多个缓冲结构,固定在所述壳体上,并位于所述壳体与车体之间,多个所述缓冲结构分布在所述壳体宽度方向的两侧;多个支撑凸台,固定在所述壳体上,并位于所述壳体与车体之间,所述支撑凸台与车体抵接。
7.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绑线板设置有两个,且两个所述绑线板与所述壳体的两端一一对应。
8.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缓冲结构包括:安装板,固定在所述壳体靠近车体的一侧面上;弹片,倾斜固定在所述安装板上,并与车体弹性抵接。
9.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板上开设有避让槽,所述避让槽与所述弹片嵌设配合。
10.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弹片包括:连接部,与所述安装板固定,并朝向远离壳体的方向倾斜;抵接部,与所述连接部连接,并与车体贴合。
11.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凸台上开设有多个减重槽,多个所述减重槽呈阵列分布。
12.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上壳体;下壳体,与所述上壳体固定,且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之间形成有容纳线束的扁平腔室。
13.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下壳体的侧壁上设置有多个安装点,所述安装点通过螺栓与车体固定。
14.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壳体的侧壁上开设有分流口,用于分流线束。
15.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汽车,包括车体以及车体上固定的如上所述的线束保护盒。
16.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线束保护盒及汽车,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7.1、通过在线束中的导线出入壳体的位置设置绑线板,通过绑线板可对导线起到集束的作用,从而减少车体内的钣金对导线割伤的情况发生。
18.2、通过在壳体的底壁上设置缓冲结构,可缓冲壳体上的一部分冲击力,进而减少壳体与车体之间发生碰撞产生异响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整车的nvh性能,提升驾驶体验。
19.3、通过在壳体的底壁上设置支撑凸台,并将支撑凸台沿壳体的长度方向布置,可提升支撑壳体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20.图1显示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线束保护盒于一实施例的俯视图;
21.图2显示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线束保护盒于一实施例的仰视图;
22.图3显示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线束保护盒于一实施例的爆炸示意图。
23.元件标号说明
24.1、壳体;11、上壳体;12、下壳体;13、分流口;14、安装点;2、绑线板;3、缓冲结构;31、安装板;32、弹片;4、支撑凸台;41、减重槽。
具体实施方式
25.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优点与功效。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需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以下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还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是为了描述特定的具体实施方案,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下列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条件的试验方法,通常按照常规条件,或者按照各制造商所建议的条件。
26.请参阅图1至图3。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所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
范畴。
27.请参阅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线束保护盒,包括壳体1、绑线板2、缓冲结构3和支撑凸台4。壳体1与车体连接,且壳体1的两端呈敞开设置,可用于穿设线束;绑线板2设置在壳体1的两端,用于固定线束;缓冲结构3固定在壳体1上,并位于壳体1和车体之间,起到缓冲作用;支撑凸台4固定在壳体1,并位于壳体1和车体之间,起到支撑壳体1的作用。
28.请参阅图1、图2和图3,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的整体结构呈扁平状,且壳体1包括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相互连接,且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之间形成有容纳线束的扁平腔室(图中未标示),线束中的导线、信号线、通信线、高压线等可排列在扁平腔室内,从而对线束捆扎固定的形式进行改变,降低线束的径向高度,进而减少由于线束铺设而造成车内地毯拱起的情况发生。
29.请参阅图1、图2和图3,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的侧壁上开设有分流口13,可实现对线束的分流,从而满足线束在车体上的走线设置;作为示例,本实施例中,分流口13在壳体1上设置一个;需要说明的是,分流口13在壳体1上设置的数量,可根据壳体1的长度,对于线束走线的具体设计要求,进行适应性的调整。此外,下壳体12的侧壁上还一体成型有多个安装点14,且壳体1上的安装点14通过螺栓与车体螺纹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安装点14在壳体1上设置的数量,可根据壳体1的长度,对于壳体1连接强度的具体设计要求,进行适应性的调整。
30.请参阅图1和图2,绑线板2在下壳体12上设置有多个,线束中的导线可平铺在绑线板2上,随后通过捆绑固定,在线束中的导线出入壳体1处,通过绑线板2可对导线起到集束的作用,从而减少车体内的钣金对导线割伤的情况发生;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绑线板2设置有两个,且两个绑线板2分别一体成形在下壳体12长度方向上的两端。此外,绑线板2的宽度略小于壳体1的宽度;绑线板2远离壳体1的一端一体成型有耳板结构(图中未标示),且耳板位于绑线板2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壁上,在线束中的导线通过扎带或者线圈捆绑在绑线板2上时,绑线板2上耳板结构可防止扎带或者线圈的脱落。
31.请参阅图2和图3,缓冲结构3在下壳体12的底壁上设置有多个,且多个缓冲结构3分布在下壳体12宽度方向的两侧,需要说明的是,缓冲结构3在下壳体12上设置的数量,可根据下壳体12的长度,进行适应性的调整;作为示例,请参阅图2,缓冲结构3在下壳体12上设置有两个。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缓冲结构3包括安装板31和弹片32;安装板31固定在下壳体12的底壁上,弹片32倾斜固定在安装板31上,并与车体弹性抵接;此外,弹片32由连接部(图中未标示)和抵接部(图中未标示)组成,弹片32的连接部与安装板31固定,并朝向远离下壳体12的方向倾斜,弹片32的抵接部与连接部一体成型,并与车体贴合。
32.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由于发动机做功、路况等因素造成车辆的抖动、颠簸,从而造成壳体1与车体之间会发生碰撞,而本技术中的缓冲结构3中的弹片32可在壳体1上下晃动时,缓冲壳体1上的一部分冲击力,进而减少壳体1与车体之间发生碰撞产生异响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整车的nvh性能,提升驾驶体验。
33.请参阅图1和图2,在本实施例中,支撑凸台4在下壳体12上设置有多个,且多个支撑凸台4设置在下壳体12的底壁上,并与车体抵接,支撑凸台4可提升支撑壳体1的稳定性,需要说明的是,支撑凸台4在下壳体12上设置的数量,可根据下壳体12的长度,进行适应性的调整;作为示例,请参阅图2,支撑凸台4在下壳体设置有一个。此外,支撑凸台4上开设有
多个减重槽41,且多个减重槽41呈阵列分布,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整个壳体1的重量。
34.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汽车,包括车体以及固定在车体上的线束保护盒。
35.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线束中的导线出入壳体1的位置设置绑线板2,通过绑线板2可对导线起到集束的作用,从而减少车体内的钣金对导线割伤的情况发生;通过在壳体1的底壁上设置缓冲结构3,可缓冲壳体1上的一部分冲击力,进而减少壳体1与车体之间发生碰撞产生异响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整车的nvh性能,提升驾驶体验。所以,本实用新型有效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种种缺点而具高度产业利用价值。
36.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