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光模块的制作方法

2022-05-16 16:47:3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模块。


背景技术:

2.传统光模块包括光纤支架和透镜组件,光纤支架与透镜组件连接。光纤固定于光纤支架内,并伸出光纤支架外与透镜组件接触。但光纤支架与透镜组件连接的稳定性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光模块,提高了光纤支架与透镜组件连接的稳定性。
4.一种光模块,包括:
5.光纤支架;
6.透镜组件,与光纤支架连接,朝向光纤支架端部的一面向内凹陷形成限位部;
7.限位部,包括第一限位面、第二限位面、第三限位面和第四限位面,用于限定光纤支架端部的位置,以使光纤支架端部与透镜组件稳定连接;
8.第一限位面,两端分别与第二限位面和第四限位面连接,与光纤支架端部的第一侧面连接;
9.第二限位面,与第四限位面相对设置,与光纤支架端部的第二侧面连接;
10.第三限位面,与第一限位面相对设置,远离透镜组件的内表面,与光纤支架端部的第三侧面连接;
11.第四限位面,与光纤支架端部的第四侧面连接。
12.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光模块,包括光纤支架和与光纤支架连接的透镜组件。透镜组件朝向光纤支架端部的一面向内凹陷形成限位部。限位部,包括第一限位面、第二限位面、第三限位面和第四限位面,用于限定光纤支架端部的位置,以使光纤支架端部与透镜组件稳定连接。第一限位面,两端分别与第二限位面和第四限位面连接,与光纤支架端部的第一侧面连接。第二限位面,与第四限位面相对设置,与光纤支架端部的第二侧面连接。第三限位面,与第一限位面相对设置,远离透镜组件的内表面,与光纤支架端部的第三侧面连接。第四限位面,与光纤支架端部的第四侧面连接。限位部的各个限位面与光纤支架端部的各个侧面对应设置,使得光纤支架端部只能在限位部内轻微活动,限定了光纤支架端部的位置,以使光纤支架端部与透镜组件稳定连接。本技术中,限位部设置有与光纤支架端部的各个侧面对应的各个限位面,使得光纤支架端部只能在限位部内轻微活动,限定了光纤支架端部的位置,以使光纤支架端部与透镜组件稳定连接,提高光纤支架端部与透镜组件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1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
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4.图1为光通信终端连接关系示意图;
15.图2为光网络终端结构示意图;
16.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模块结构示意图;
17.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光模块分解结构示意图;
18.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路板、光纤支架与透镜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19.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光纤支架与透镜组件的第一角度结构示意图;
20.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光纤支架与透镜组件的第二角度结构示意图;
21.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光纤支架与透镜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22.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光纤支架与透镜组件的剖面图;
23.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透镜组件的第一角度结构示意图;
24.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透镜组件的第二角度结构示意图;
25.图1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透镜组件的第三角度结构示意图;
26.图1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透镜组件的剖面图;
27.图1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光纤支架的第一角度结构示意图;
28.图1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光纤支架的第二角度结构示意图;
29.图16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光纤支架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30.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公开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公开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公开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公开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31.光通信技术中使用光携带待传输的信息,并使携带有信息的光信号通过光纤或光波导等信息传输设备传输至计算机等信息处理设备,以完成信息的传输。由于光信号通过光纤或光波导中传输时具有无源传输特性,因此可以实现低成本、低损耗的信息传输。此外,光纤或光波导等信息传输设备传输的信号是光信号,而计算机等信息处理设备能够识别和处理的信号是电信号,因此为了在光纤或光波导等信息传输设备与计算机等信息处理设备之间建立信息连接,需要实现电信号与光信号的相互转换。
32.光模块在光纤通信技术领域中实现上述光信号与电信号的相互转换功能。光模块包括光口和电口,光模块通过光口实现与光纤或光波导等信息传输设备的光通信,通过电口实现与光网络终端(例如,光猫)之间的电连接,电连接主要用于实现供电、i2c信号传输、数据信号传输以及接地等;光网络终端通过网线或无线保真技术(wi-fi)将电信号传输给计算机等信息处理设备。
33.图1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光通信系统连接关系图。如图1所示,光通信系统主要包括远端服务器1000、本地信息处理设备2000、光网络终端100、光模块200、光纤101及网线103;
34.光纤101的一端连接远端服务器1000,另一端通过光模块200与光网络终端100连接。光纤本身可支持远距离信号传输,例如数千米(6千米至8千米)的信号传输,在此基础上如果使用中继器,则理论上可以实现超长距离传输。因此在通常的光通信系统中,远端服务器1000与光网络终端100之间的距离通常可达到数千米、数十千米或数百千米。
35.网线103的一端连接本地信息处理设备2000,另一端连接光网络终端100。本地信息处理设备2000可以为以下设备中的任一种或几种:路由器、交换机、计算机、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等。
36.远端服务器1000与光网络终端100之间的物理距离大于本地信息处理设备2000与光网络终端100之间的物理距离。本地信息处理设备2000与远端服务器1000的连接由光纤101与网线103完成;而光纤101与网线103之间的连接由光模块200和光网络终端100完成。
37.光模块200包括光口和电口。光口被配置为与光纤101连接,从而使得光模块200与光纤101建立双向的光信号连接;电口被配置为接入光网络终端100中,从而使得光模块200与光网络终端100建立双向的电信号连接。光模块200实现光信号与电信号的相互转换,从而使得光纤101与光网络终端100之间建立连接。示例的,来自光纤101的光信号由光模块200转换为电信号后输入至光网络终端100中,来自光网络终端100的电信号由光模块200转换为光信号输入至光纤101中。
38.光网络终端100包括大致呈长方体的壳体(housing),以及设置在壳体上的光模块接口102和网线接口104。光模块接口102被配置为接入光模块200,从而使得光网络终端100与光模块200建立双向的电信号连接;网线接口104被配置为接入网线103,从而使得光网络终端100与网线103建立双向的电信号连接。光模块200与网线103之间通过光网络终端100建立连接。示例的,光网络终端100将来自光模块200的电信号传递给网线103,将来自网线103的信号传递给光模块200,因此光网络终端100作为光模块200的上位机,可以监控光模块200的工作。光模块200的上位机除光网络终端100之外还可以包括光线路终端(optical line terminal,olt)等。
39.远端服务器1000通过光纤101、光模块200、光网络终端100及网线103,与本地信息处理设备2000之间建立了双向的信号传递通道。
40.图2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光网络终端结构图,为了清楚地显示光模块200与光网络终端100的连接关系,图2仅示出了光网络终端100的与光模块200相关的结构。如图2所示,光网络终端100中还包括设置于壳体内的pcb电路板105,设置在pcb电路板105的表面的笼子106,以及设置在笼子106内部的电连接器。电连接器被配置为接入光模块200的电口;散热器107具有增大散热面积的翅片等凸起部。
41.光模块200插入光网络终端100的笼子106中,由笼子106固定光模块200,光模块200产生的热量传导给笼子106,然后通过散热器107进行扩散。光模块200插入笼子106中后,光模块200的电口与笼子106内部的电连接器连接,从而光模块200与光网络终端100建立双向的电信号连接。此外,光模块200的光口与光纤101连接,从而光模块200与光纤100建立双向的电信号连接。
42.图3为根据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光模块结构图,图4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光模块分解结构图。如图3和图4所示,光模块200包括壳体、设置于壳体中的电路板300、透镜组件400、光纤支架500和光纤阵列600;
43.壳体包括上壳体201和下壳体202,上壳体201盖合在下壳体202上,以形成具有两个开口204和205的上述壳体;壳体的外轮廓一般呈现方形体。
44.在一些实施例中,下壳体202包括底板以及位于底板两侧、与底板垂直设置的两个下侧板;上壳体201包括盖板,以及位于盖板两侧与盖板垂直设置的两个上侧板,由两个侧壁与两个侧板结合,以实现上壳体201盖合在下壳体202上。
45.两个开口204和205的连线所在方向可以与光模块200的长度方向一致,也可以与光模块200的长度方向不一致。示例地,开口204位于光模块200的端部(图3的左端),开口205也位于光模块200的端部(图3的右端)。或者,开口204位于光模块200的端部,而开口205则位于光模块200的侧部。其中,开口204为电口,电路板300的金手指从电口204伸出,插入上位机(如光网络终端100)中;开口205为光口,配置为接入外部的光纤101,以使光纤101连接光模块200内部的光收发器件。
46.采用上壳体201、下壳体202结合的装配方式,便于将电路板300、光收发器件等器件安装到壳体中,由上壳体201、下壳体202可以对这些器件形成封装保护。此外,在装配电路板300等器件时,便于这些器件的定位部件、散热部件以及电磁屏蔽部件的部署,有利于自动化的实施生产。
47.在一些实施例中,上壳体201及下壳体202一般采用金属材料制成,利于实现电磁屏蔽以及散热。
48.在一些实施例中,光模块200还包括位于其壳体外壁的解锁部件203,解锁部件203被配置为实现光模块200与上位机之间的固定连接,或解除光模块200与上位机之间的固定连接。
49.示例地,解锁部件203位于下壳体202的两个下侧板2022的外壁,包括与上位机的笼子(例如,光网络终端100的笼子106)匹配的卡合部件。当光模块200插入上位机的笼子里,由解锁部件203的卡合部件将光模块200固定在上位机的笼子里;拉动解锁部件203时,解锁部件203的卡合部件随之移动,进而改变卡合部件与上位机的连接关系,以解除光模块200与上位机的卡合关系,从而可以将光模块200从上位机的笼子里抽出。
50.电路板300包括电路走线、电子元件(如电容、电阻、三极管、mos管)及芯片(如mcu、激光驱动芯片、限幅放大芯片、时钟数据恢复cdr、电源管理芯片、数据处理芯片dsp)等。
51.电路板300通过电路走线将光模块200中的上述器件按照电路设计连接在一起,以实现供电、电信号传输及接地等功能。
52.电路板300一般为硬性电路板,硬性电路板由于其相对坚硬的材质,还可以实现承载作用,如硬性电路板可以平稳的承载芯片;硬性电路板还可以插入上位机笼子中的电连接器中,在本技术公开的某一些实施例中,在硬性电路板的一侧末端表面形成金属引脚/金手指,用于与电连接器连接;这些都是柔性电路板不便于实现的。
53.部分光模块中也会使用柔性电路板;柔性电路板一般与硬性电路板配合使用,如硬性电路板与光收发器件之间可以采用柔性电路板连接,作为硬性电路板的补充。
54.透镜组件400设置在电路板300上,采用罩扣式的方式罩设在光芯片301的上方(光芯片主要指光发射芯片、驱动芯片、光接收芯片、跨阻放大芯片、限幅放大芯片等与光电转换功能相关的芯片),透镜组件400与电路板300形成包裹光发射芯片、光接收芯片等光芯片的腔体,透镜组件400与电路板300一起形成了封装光芯片的结构。光发射芯片发出的光经
透镜组件400反射后进入光纤阵列600中,来自光纤阵列600的光经透镜组件400反射后进入光接收芯片中,透镜组件在光发射芯片及光纤阵列之间建立了相互的光连接。透镜组件不仅起到密封光芯片的作用,同时也建立了光芯片与光纤阵列之间的光连接。
55.透镜组件400可以采用聚合物材料经注塑工艺一体成型制成。具体地,该透镜组件400的制成材料包括pei(polyetherimide,聚醚酰亚胺)塑料(ultem系列)等透光性好的材料。由于透镜组件400中的所有光束传播元件均采用相同的聚合物材料单片形成,从而可以大大减少成型模具,降低了制造成本和复杂度。同时,本技术实施例基于上述所设置的透镜组件400结构只需调节入射光束以及光纤的位置,安装调试简单。
56.光纤支架500,固定于电路板300上,内侧固定光纤阵列600的光纤。
57.光纤阵列600一端与透镜组件400之间通过光纤支架500建立光连接,另一端与光纤适配器建立光连接。光纤阵列由多根光纤组成,其将来自透镜组件的光传输至光纤适配器,实现对外发出光信号,其将来自光纤适配器的光传输至透镜组件,实现从光模块外部接收光信号。光纤阵列与透镜组件之间具有良好的光耦合结构设计,来自透镜组件的多路汇聚光入射到光纤阵列的多路光纤中,利用透镜组件的光学结构实现与光发射芯片的光连接;将来自光纤阵列的多路光入射到透镜组件中,利用透镜组件的光学结构实现与光接收芯片的光连接。光纤阵列与透镜组件之间具有良好的固定结构设计,可以实现光纤阵列与透镜组件之间的相对固定,从而形成透镜组件与电路板相对固定,光纤阵列与透镜组件相对固定。
58.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路板、光纤支架与透镜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光纤支架与透镜组件的第一角度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光纤支架与透镜组件的第二角度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光纤支架与透镜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光纤支架与透镜组件的剖面图。图10为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透镜组件的第一角度结构示意图。图11为请实施例提供的透镜组件的第二角度结构示意图。图1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透镜组件的第三角度结构示意图。图1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透镜组件的剖面图。如图5-13可知,本技术实施例中,透镜组件400,朝向光纤支架500的一面向内凹陷形成限位部401。具体的,
59.限位部401,设置有与光纤支架500端部的各个侧面对应的各个限位面,用于限定光纤支架端部的位置,以使光纤支架500端部与透镜组件400稳定连接。具体的,
60.限位部401包括第一限位面4011、第二限位面4012、第一连接面4013、第三限位面4014和第四限位面4015。第一限位面4011、第二限位面4012、第三限位面4014和第四限位面4015分别与第一连接面4013连接。第一限位面4011,两端分别与第二限位面4012和第四限位面4015连接。第二限位面4012,与第四限位面4015相对设置。第三限位面4014,与第一限位面4011相对设置。其中,第三限位面4014远离透镜组件400的内表面。
61.第一限位面4011、第二限位面4012、第三限位面4014和第四限位面4015,分别与光纤支架500末端的各个侧面对应,将光纤支架500末端限定为该限位部401内,避免光纤支架500末端与透镜组件400脱离,使光纤支架500末端与透镜组件400稳定连接。
62.其中,第三限位面4014可以包括多个子限位面,也可以仅包括一个限位面。
63.当第三限位面4014包括多个子限位面时,其中一个子限位面与第二限位面4012或者第四限位面4015连接,且任意两个子限位面之间不连接的。其中,子限位面的数量至少是
2个。
64.例如:第三限位面4014包括第一子限位面和第二子限位面,第一子限位面与第二限位面4012连接,第二子限位面与第四限位面4015连接,第一子限位面与第二子限位面不连接。
65.或者,
66.第三限位面4014包括第一子限位面和第二子限位面,第一子限位面与第二限位面4012连接,第二子限位面不与第四限位面4015连接,第一子限位面与第二子限位面不连接。
67.或者,
68.第三限位面4014包括第一子限位面、第二子限位面和第三子限位面,第一子限位面与第二限位面4012连接,第三子限位面与第四限位面4015连接,第一子限位面与第二子限位面不连接,第二子限位面与第三子限位面不连接。
69.或者,
70.第三限位面4014包括第一子限位面、第二子限位面和第三子限位面,第一子限位面与第二限位面4012连接,第三子限位面与第四限位面4015不连接,第一子限位面与第二子限位面不连接,第二子限位面与第三子限位面不连接。
71.当第三限位面4014包括一个限位面时,该限位面与第二限位面4012或者第四限位面4015连接,或者该限位面的两端分别与第二限位面4012和第四限位面4015连接。
72.例如:第三限位面4014与第二限位面4012连接。或者,第三限位面4014与第四限位面4015连接。或者,第三限位面4014的两端分别与第二限位面4012和第四限位面4015连接。
73.第三限位面4014包括两个子限位面,一个子限位面与第二限位面4012连接,另一个子限位面与第四限位面4015连接。第三限位面4014的两个子限位面分别与光纤支架500端部的第三侧面504的两端连接,可将光纤支架500端部的两端限位于限位部401,进而使得光纤支架500端部更好的限定于限位部401内。
74.第一连接面4013与各个限位面连接。具体的,第一连接面4013,作为限位部401的底面,分别与第一限位面4011、第二限位面4012、第三限位面4014和第四限位面4015连接,使得限位部401的形状为凹形。
75.第一连接面4013设置有固定柱40132和第一透镜40133。具体的,该第一连接面4013与光纤支架500端部对应。第一连接面4013的中间部分向内凹陷形成折射面40131。折射面40131上设置有第一透镜40133。第一连接面4013的两侧设置有固定柱40132。
76.折射面40131上设置的第一透镜40133为汇聚透镜。该透镜不仅可将透镜组件400发射的平行光汇聚为光斑,并将光斑耦合至光纤中;还可用于将光纤传输来的光信号准直为平行光,并射入透镜组件400中。
77.透镜组件400的外表面设置有置物槽402。具体的,透镜组件400外表面的两侧向远离透镜组件400的内表面方向延伸得到置物槽402。
78.该置物槽402用于放置光纤。该置物槽402的存在,挖空了透镜组件400的外表面,便于另一个透镜组件400相连接的光纤沿该置物槽402放置,减少两个透镜组件400存在对光纤信号质量的影响。
79.透镜组件400的外表面的外形为凹形。透镜组件400的外表面的外形为凹形,使得镜组件400的外表面需要穿过光纤的位置避让开,便于光纤的放置,减少光纤折损。
80.置物槽402远离光纤支架500的一端继续向内凹陷形成倾斜面。该倾斜面用于减少由于两个透镜组件400距离较近造成的光纤折损。
81.透镜组件400还设置有逃肉槽403。该逃肉槽403由透镜组件400的两侧向内凹陷形成,以使透镜组件400稳定。具体的,
82.透镜组件400外表面的两侧向远离透镜组件400的内表面方向延伸,使得透镜组件400的薄厚比相差较大。由于透镜组件400的注塑成型的,当透镜组件400的薄厚比相差较大时,透镜组件400的各处不均匀,进而影响透镜组件400的稳定性。逃肉槽403的存在,使得透镜组件400的薄厚比近似相等,则透镜组件400的各处均匀,不影响透镜组件400的稳定性,更利于量产。
83.透镜组件400不仅包括第一透镜40133,还包括第二透镜404和反射面405。具体的,透镜组件400的内表面设置有朝向光芯片的第二透镜404,透镜组件400的外表面设置有反射面405。
84.透镜组件400的内表面设置朝向光芯片的第二透镜404。具体的,垂直于光芯片上方的透镜组件400的内表面设置有第二透镜404。第二透镜404,为准直透镜,用于将光芯片发射的发射光信号准直为垂直向上的平行光。
85.第二透镜404还位于反射面405的垂直下方。第二透镜404发射的平行光射入发射面405中。
86.反射面405,设置于透镜组件400的外表面。具体的,透镜组件400的外表面向内凹陷,凹陷的侧壁为反射面405。透镜组件400的外表面,与透镜组件400的内表面对应,与第一透镜40133的中心轴线垂直。
87.透镜组件400的内表面向内凹陷形成第一内表面和两个侧壁,两个侧壁与电路板300粘接。两个侧壁分别位于第一内表面的两侧,且第一内表面相对于侧壁的凹陷程度更深。
88.两个侧壁的外侧点胶。由于侧壁与电路板300的表面存在空隙。当在透镜组件400的两个侧壁外侧进行点胶时,胶水根据毛细现象沿着电路板与侧壁之间的缝隙渗入透镜组件的内表面,进而影响透镜组件内的各个器件。本技术实施例中,在两个侧壁内侧与第一内表面之间均设置有隔胶槽406。
89.隔胶槽406,由透镜组件400的第一内表面向内凹陷形成,用于防止胶水渗入第一内表面面。具体的,隔胶槽406不仅将侧壁减薄,还可将侧壁与第一内表面分隔开。侧壁减薄,相当于减弱了侧壁与电路板300之间的毛细现象,则减少了渗入透镜组件内的胶水量。由于隔胶槽406的设置,当胶水利用毛细现象进入透镜组件400内时,胶水进入隔胶槽406内,防止胶水渗入第一内表面。
90.隔胶槽406不仅可以放置胶水渗入第一内表面,还可以增加透镜组件400的透气性。
91.图1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光纤支架的第一角度结构示意图。图1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光纤支架的第二角度结构示意图。图1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光纤支架的剖面图。如图5-9和14-16可知,本技术实施例中,光纤支架500与透镜组件400连接。具体的,
92.光纤支架500端部包括第二连接面501、第一侧面502、第二侧面503、第三侧面504和第四侧面505。其中,第一侧面502、第二侧面503、第三侧面504和第四侧面505均与第二连
接面501连接,第一侧面502、第二侧面503、第三侧面504和第四侧面505依次连接。其中,第一侧面502和第三侧面504相对设置,第一侧面502与电路板300连接,第三侧面504远离电路板300。
93.第一限位面4011与第一侧面502连接,第二限位面4012与第二侧面503连接,第三限位面4014与第三侧面504连接,第四限位面4015与第四侧面505连接,第二连接面501与第一连接面4013连接。限位部401的各个限位面分别与光纤支架500端部的各个侧面对应设置,将光纤支架500端部限定为该限位部401内,避免光纤支架500端部与透镜组件400脱离,使光纤支架500端部与透镜组件400稳定连接。
94.第二连接面501设置有固定孔506和光纤凹槽507。固定孔506和光纤凹槽507均由第二连接面501向内凹陷形成,并横穿整个光纤支架500。且两个固定孔506位于光纤凹槽507的两侧。
95.透镜组件400的前端设置有两个固定柱40132,两个固定柱40132分别与两个固定孔506对应。两个固定柱40132分别插入对应的固定孔506中,使得光纤支架500与透镜组件400连接。
96.光纤支架500包括光纤凹槽507和表面开口508。
97.光纤凹槽507用于固定光纤阵列500的光纤。具体的,光纤放置于光纤凹槽507内,并注入胶水,使光纤固定于光纤凹槽507内。
98.表面开口508,位于光纤支架500的表面,用于将光纤凹槽507暴露出来,便于向光纤凹槽507内注入胶水。
99.光纤支架500不仅用于固定光纤阵列500中的单根光纤,还用于固定光纤阵列500的多根光纤。
100.以上为光纤支架500的一种结构状态,但并不是光纤支架500唯一的结构状态。下面介绍光纤支架500的另一种结构状态。
101.该光纤支架500中远离光纤支架500端部的一端还设置有限位杆509。该限位杆509的存在,使得光纤支架500的前端设置有通孔510。该通孔用于插入光纤阵列500的光纤。使用时,光纤的末端插入通孔504,并越过通孔504沿着光纤凹槽507滑动,直至光纤501延伸出光纤支架500的末端。
102.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光模块,包括光纤支架和与光纤支架连接的透镜组件。透镜组件朝向光纤支架端部的一面向内凹陷形成限位部。限位部,包括第一限位面、第二限位面、第三限位面和第四限位面,用于限定光纤支架端部的位置,以使光纤支架端部与透镜组件稳定连接。第一限位面,两端分别与第二限位面和第四限位面连接,与光纤支架端部的第一侧面连接。第二限位面,与第四限位面相对设置,与光纤支架端部的第二侧面连接。第三限位面,与第一限位面相对设置,远离透镜组件的内表面,与光纤支架端部的第三侧面连接。第四限位面,与光纤支架端部的第四侧面连接。限位部的各个限位面与光纤支架端部的各个侧面对应设置,使得光纤支架端部只能在限位部内轻微活动,限定了光纤支架端部的位置,以使光纤支架端部与透镜组件稳定连接。本技术中,限位部设置有与光纤支架端部的各个侧面对应的各个限位面,使得光纤支架端部只能在限位部内轻微活动,限定了光纤支架端部的位置,以使光纤支架端部与透镜组件稳定连接,提高光纤支架端部与透镜组件的稳定性。
103.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公开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公开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