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楼承板夹具及用于楼承板翻转的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2-05-11 20:01:4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楼承板生产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楼承板夹具及用于楼承板翻转的设备。


背景技术:

2.楼承板多为重型建筑材料,在整体焊接完成后,需要对其进行搬运和翻料,在现有技术中,楼承板成品的移动及码垛都是通过人工来实现的,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工作效率低,并且在生产的某些环节操作时危险系数比较高,容易伤及工人,特别是还要将钢筋桁架楼承板翻转180
°
,进一步增加了劳动强度,增加了时间和人力成本,难以适应流水线生产作业。


技术实现要素:

3.为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和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楼承板夹具,能够有效夹持楼承板,在将楼承板夹具应用在楼承板翻转的设备中时,使得整个生产线更加智能化,节约了人力和时间成本,进一步提高了生产加工效率。
4.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楼承板夹具,其技术方案如下:
5.一种楼承板夹具,包括第一夹持部、第二夹持部、第一动力缸、第二动力缸和底座,所述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均通过导轨与所述底座连接,所述第一动力缸连接第一夹持部且驱动第一夹持部沿所述导轨滑动,所述第二动力缸连接第二夹持部且驱动第二夹持部沿所述导轨滑动。
6.优选的,所述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均包括固定连接的连接件和夹持件,所述连接件上开设有通孔,所述导轨通过所述通孔穿设所述连接件;
7.所述导轨设置在所述底座远离所述夹持件的表面上,且所述导轨的两端均与所述底座固定连接;
8.在所述底座靠近所述夹持件的表面上开设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所述第一夹持部的连接件穿设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二夹持部的连接件穿设所述第二通道。
9.优选的,所述夹持件呈u形,所述第一夹持部的夹持件的开口与所述第二夹持部的夹持件的开口相对设置。
10.优选的,所述第一动力缸的缸体与所述底座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动力缸的活塞杆与所述第一夹持部的连接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动力缸的缸体与所述底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动力缸的活塞杆与所述第二夹持部的连接件固定连接。
11.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楼承板翻转的设备,其技术方案如下:
12.一种用于楼承板翻转的设备,包括多个翻转单元,所述翻转单元包括翻转轴、机架和上述楼承板夹具,所述翻转轴设在所述机架的一侧,且所述翻转轴的轴向方向与楼承板运输方向平行,所述楼承板夹具的一端与所述翻转轴靠近所述机架的一侧固定连接。
13.优选的,所述机架上设有传送机构,所述传送机构包括多根同步转动的传送辊和
驱动所述传送辊转动的电机,所述楼承板夹具设在两根所述传送辊之间。
14.优选的,相邻两根所述传送辊远离所述翻转轴的一端通过链轮链条连接传动;
15.所述电机的输出端与靠近所述电机的传送辊之间通过链轮链条连接传动。
16.优选的,在所述机架靠近所述翻转轴的外侧设有多个支架,所述支架的纵切面呈直角三角形。
17.优选的,所述翻转轴之间设有联轴器,所述翻转轴通过轴承座固定在所述机架上。
18.优选的,所述机架的底部设有脚座。
19.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20.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楼承板夹具,通过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将楼承板夹持稳固,便于完成翻转作业;通过第一动力缸和第二动力缸提供动力支持,驱动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在导轨上的移动,根据楼承板的宽度来调整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的位置,可以适用于夹持多种规格的楼承板。
21.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楼承板翻转的设备,通过楼承板夹具、传送辊和翻转轴的配合,实现楼承板的夹持翻转自动化操作,机械化程度高,提高了整个加工生产线的作业效率,降低人员强度和人工成本。
附图说明
22.图1为本实用新型楼承板夹具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3.图2为图1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24.图3为图1中第一夹持部或第二夹持部的结构示意图;
25.图4为本实用新型用于楼承板翻转的设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6.图5为图4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27.附图标记说明:1、翻转轴;2、底座;3、第一夹持部;4、第二夹持部;5、导轨;6、第一动力缸;7、第二动力缸;8、第一通道;9、第二通道;10、电机;11、传送辊;12、机架;13、支架;14、链条;15、联轴器;16、脚座;17、轴承座;18、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9.实施例1
30.参照图1-3,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楼承板夹具,包括第一夹持部3、第二夹持部4、第一动力缸6、第二动力缸7和底座2,第一夹持部3和第二夹持部4均通过导轨5与底座2连接,第一动力缸6连接第一夹持部3且驱动第一夹持部3沿导轨5滑动,第二动力缸7连接第二夹持部4且驱动第二夹持部4沿导轨5滑动,使得第一夹持部3和第二夹持部4相互靠近或者相互背离地移动,以夹持或松开楼承板;通过设置导轨5,使得第一夹持部3和第二夹持部4沿同一直线移动,保证第一夹持部3和第二夹持部4的移动更加平稳。常态下,第一夹持部3和第二夹持部4之间的间距大于楼承板的宽度,以免干涉楼承板的传送。
31.第一夹持部3和第二夹持部4均包括连接件和夹持件,连接件和夹持件固定连接,
连接件上开设有通孔18,导轨5通过通孔18穿设连接件,导轨5与连接件之间为滑动连接;导轨5设置在底座2远离夹持件的表面上,且导轨5的两端均与底座2固定连接;在底座2靠近夹持件的表面上开设第一通道8和第二通道9,第一通道8和第二通道9沿同一直线设置,第一夹持部3的连接件穿设第一通道8,第二夹持部4的连接件穿设第二通道9,第一通道8可以对第一夹持部3进行限位,第二通道9可以对第二夹持部4进行限位,在第一夹持部3和第二夹持部4相互靠近时,使得第一夹持部3的夹持件和第二夹持部4的夹持件刚好抵接或者临近,不至于触碰到一起。
32.夹持件呈u形,第一夹持部3的夹持件的开口与第二夹持部4的夹持件的开口相对设置;当第一夹持部3和第二夹持部4相互靠近时,楼承板的底板会置于第一夹持部3的夹持件的开口和第二夹持部4的夹持件的开口内,楼承板的两侧被夹持固定;当需要松开楼承板时,通过第一动力缸6和第二动力缸7驱动第一夹持部3和第二夹持部4相互背离,楼承板的底板脱离第一夹持部3的夹持件的开口与第二夹持部4的夹持件的开口,楼承板被松开。
33.第一动力缸6的缸体与底座2固定连接,第一动力缸6的活塞杆与第一夹持部3的连接件固定连接;第二动力缸7的缸体与底座2固定连接,第二动力缸7的活塞杆与第二夹持部4的连接件固定连接;第一动力缸6和第二动力缸7有效地稳固在底座2上,实现对第一夹持部3和第二夹持部4的驱动。
34.实施例2
35.参照图4-5,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楼承板翻转的设备,包括多个翻转单元,翻转单元包括翻转轴1、机架12和实施例1提供的楼承板夹具,翻转轴1设在机架12的一侧,且翻转轴1的轴向方向与楼承板运输方向平行,楼承板夹具的一端与翻转轴1靠近机架12的一侧固定连接;翻转轴1可以实现对楼承板夹具的翻转。
36.机架12上设有传送机构,传送机构包括多根同步转动的传送辊11和驱动传送辊11转动的电机10,楼承板夹具设在两根传送辊11之间;多根传送辊11置于机架12上,在电机10的带动下实现同步转动,把楼承板放置在传送辊11上,通过传送辊11的转动,实现对楼承板在机架12上的传送。
37.相邻两根传送辊11远离翻转轴1的一端通过链轮链条14连接传动;电机10的输出端与靠近电机10的传送辊11之间通过链轮链条14连接传动。
38.每根传送辊11远离翻转轴1的一端设有两个链轮,相邻两根传送辊11上的链轮通过链条14连接,电机10的输出端的链轮与相近传送辊11上的链轮之间通过链条14连接,电机10运转,带动电机10输出端的链轮转动,进而带动传送辊11上的链轮转动,从而使得相近传送辊11转动,因为链条14的传动连接,实现了多根传送辊11的同步转动。
39.在机架12靠近翻转轴1的外侧设有多个支架13,支架13的纵切面呈直角三角形,多个支架13间隔设置于机架12的一侧,当楼承板夹具翻转楼承板时,会将翻转后的楼承板放置在支架13上,通过设置多个支架13,实现对楼承板的有效支撑,三角形的结构更加稳固,直角三角形的长的直角边与翻转轴1垂直设置。
40.翻转轴1之间设有联轴器15,翻转轴1通过轴承座17固定在机架12上,在轴承座17内设有轴承,翻转轴1穿设于轴承内,以实现翻转轴1相对于机架12的转动。因为楼承板的长度不一致,所以需要的翻转轴1的长度也需要随之改变,单根长的翻转轴1加工不便且在翻转轴1翻转时会存在较大阻力,因此可以设置多根短的翻转轴1,通过联轴器15连通,可以根
据楼承板的长度选择翻转轴1的数量,进而适用于不同长度的楼承板的翻转。
41.机架12的底部设有脚座16,用于更好地稳固支撑机架12。
42.工作原理和过程如下:
43.首先通过多根传送辊11的同步转动将楼承板移动至楼承板夹具上,然后启动第一动力缸6和第二动力缸7,实现对第一夹持部3和第二夹持部4的移动,第一夹持部3和第二夹持部4相对移动产生夹紧力,使得楼承板被夹持稳固,随后通过控制器控制翻转轴1启动,翻转轴1转动,从而带动与翻转轴1相连的楼承板夹具转动,进而楼承板夹具上的楼承板翻转至支架13的正上方,此时启动第一动力缸6和第二动力缸7实现对第一夹持部3和第二夹持部4的背离移动,第一夹持部3和第二夹持部4松开对楼承板的夹持,楼承板落至支架13上,即完成了翻转作业,再次控制翻转轴1转动,使得楼承板夹具复位。
44.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