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浆料脱水机的制作方法

2022-05-11 14:56:0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脱水机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浆料脱水机。


背景技术:

2.脱水机是一种专业用于对待脱水物料进行脱水、除水处理的机械。物料经过脱水处理之后可以达到预期想要的干燥效果。脱水机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带动物料旋转,使得物料内的水分在离心力的作用下从物料中甩出,从而实现对物料的脱水效果。
3.发明人发现,常用的脱水机内通常会使用到螺旋叶片带动物料转动和输送,并通过多孔板对物料脱离的水进行过滤,使用后的脱水机的多孔板和螺旋叶片上通常会粘附较多的物料残渣,导致脱水机难以清洗。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实现方便操作者对浆料脱水机内部进行清洗的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浆料脱水机。
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浆料脱水机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浆料脱水机,包括机体、翻转架以及液相分离箱,所述翻转架铰接在机体内,所述液相分离箱设置在机体内,所述液相分离箱上开设有开口,所述液相分离箱在开口位置设置有脱水筒,所述液相分离箱上可拆卸固定连接有用于封闭开口的箱盖,所述脱水筒两端穿出液相分离箱并固定连接在翻转架上,所述脱水箱上贯穿设置有主轴,所述主轴在脱水筒内设置有螺旋叶片,所述主轴两端穿出脱水箱并转动连接在翻转架上,所述机体上设置有用于控制主轴转动的驱动组件。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浆料脱水机完成脱水后,操作者打开箱盖,然后翻转整个翻转架,并带动主轴以及脱水筒翻转,使得脱水筒翻转出液相分离箱,以方便操作者对脱水筒的各个位置进行清洗,并有利于提高操作者对浆料脱水机的清洗效果。
7.可选的,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第一主动齿轮、第一从动齿轮以及第一驱动电机,所述第一从动齿轮同轴固定连接在主轴上,所述第一主动齿轮转动连接在机体上,所述第一主动齿轮与第一从动齿轮相啮合,所述第一主动齿轮上同轴固定连接有主动皮带轮,所述第一驱动电机固定连接在机体上,所述第一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上同轴固定连接有从动皮带轮,所述主动皮带轮与从动皮带轮之间绕设有用于传动的传动皮带。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操作者启动第一驱动电机带动主动皮带轮转动,在传动皮带的传动作用下,带动从动皮带轮转动,进而带动第一主动齿轮转动,由于第一主动齿轮与第一从动齿轮相互啮合,所以第一主动齿轮会带动第一从动齿轮以及主轴转动,进而带动螺旋叶片在脱水筒内转动,实现物料的脱水和输送效果。操作者控制翻转板朝远离机体方向翻转时,第一从动齿轮可以与第一主动齿轮脱离,以方便操作者控制翻转板翻转;操作者控制翻转板朝向机体方向翻转时,使得第一从动齿轮与第一主动齿轮啮合,以方便操作者通过第一驱动电机带动主轴转动,实现脱水机的脱水作用。
9.可选的,所述机体内设置有用于带动翻转架自动翻转的驱动气缸,所述驱动气缸铰接在机体上,所述驱动气缸活塞杆铰接在翻转架上,所述机体上固定连接有用于现在脱水筒翻转角度的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驱动气缸的活塞杆收缩时,带动翻转架朝向第一支撑板方向翻转,并使得翻转架支撑在第一支撑板上,第一支撑板起到辅助支撑的作用,减少气缸直接承载翻转架以及脱水筒,导致气缸损坏的情况;驱动气缸的活塞杆伸出时,带动翻转架朝远离第一支撑板方向翻转,并使得翻转架支撑在第二支撑板上,减少翻转架翻转角度过大,导致脱水筒磕碰的情况。
11.可选的,所述脱水筒包括进料段、脱水段以及进料段,所述进料段和脱水段均伸出液相分离箱外,且所述进料段上设置有进料管,所述脱水段位于液相分离箱内,所述脱水筒在脱水段设置有若干用于将物料中所含水分滤出的滤水板,所述滤水板沿脱水筒的圆周方向设置有若干个。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物料从进料管进入到脱水筒内,在螺旋叶片的转动作用下带动物料旋转,使得物料内的水分在离心力的作用下从脱水筒的滤水板流出脱水体外,实现脱水效果。
13.可选的,所述脱水筒对应各个滤水板位置均开设有安装槽,所述脱水筒在各个安装槽位置均设置有翻转框,各个翻转框沿脱水筒轴线方向的一端铰接在脱水筒上,所述滤水板固定连接在对应的翻转框,所述脱水筒上设置有用于若干用于控制翻转框翻转的控制组件,所述控制组件与翻转框一一对应。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操作者通过控制组件带动各个翻转框连同滤水板一起翻转,以方便操作者对滤水板内壁以及螺旋叶片进行冲洗,提高对浆料脱水机的清洗效果。
15.可选的,所述控制组件包括立板、转轴、螺杆、螺套以及铰接座,所述立板固定连接在脱水筒上,所述转轴转动连接在立板上,所述螺杆通过万向节与转轴连接,所述螺杆螺纹连接在螺套内,所述螺套铰接在铰接座上,所述铰接座固定连接在翻转框上。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操作者控制转轴转动,在万向节的作用下带动螺杆转动,而螺杆与螺套螺纹连接,且螺套铰接在翻转框的铰接座上,当螺杆转动使得螺杆与螺套的总长缩短时,则带动翻转框远离脱水筒轴线方向翻转,并将脱水筒内部的螺旋叶片以及滤水板内壁暴露在外,以方便操作者对脱水筒内壁进行清洗。
17.可选的,所述脱水筒在相邻两个翻转框之间均转动连接有丝杆,所述丝杆的轴线方向与脱水筒的轴线方向平行,所述丝杆上螺纹连接有滑座,所述滑座沿脱水筒的轴线方向滑移设置脱水筒上,各个所述翻转框背离铰接点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凸块,所述滑座上固定连接有用于将凸块压紧在脱水筒上的挡板。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各个翻转框均贴合在安装座上时,滑座上的挡板将凸块压紧在脱水筒上,通过挡板对凸块的限位实现对翻转框的限位,以提高翻转框与脱水筒的贴合效果,当操作者需要打开翻转框时,操作者在控制丝杆转动带动滑座移动至脱离对应的凸块,解除挡板对翻转板的限位效果,方便操作者控制各个翻转框翻转,以清洗脱水筒的内部。
19.可选的,各个所述控制组件的转轴上均同轴固定连接有第二从动齿轮,各个所述丝杆上均同轴固定连接有第三从动齿轮,所述脱水筒上转动连接有外齿环,各个所述第二
从动齿轮和各个第三从动齿轮均与外齿环啮合,各个所述螺套上均同轴固定连接有内杆,各个所述内杆上均滑移套设有套杆,所述内杆上固定连接有滑块,所述套杆对应滑块位置开设有供滑块沿滑移的滑槽,各个所述套杆均与对应的铰接座铰接,各个所述套杆上均套设有弹簧,各个所述弹簧均一端抵接在对应的螺套上,各个所述弹簧的另一端均抵接在对应的套杆上,弹簧始终处于被压缩状态。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操作者需要控制各个翻转框带动对应的滤水板朝远离脱水筒轴线方向翻转时,操作者则控制外齿环转动,带动各个第二从动齿轮和第三从动齿轮转动,各个第二从动齿轮转动则控制对应螺杆与螺套的总长度缩短,而套杆与内杆的总长度伸长;与此同时,各个第三从动齿轮转动则带动对应的丝杆转动,进而控制滑座逐渐脱离对应的凸块,直至解除挡板对翻转板的限位效果;在滑座远离第一凸块移动一端距离后,套杆与内杆伸长到极限长度,而螺杆与螺套的总长度继续缩短,进而带动对应的翻转框朝远离脱水筒轴线方向翻转。
21.可选的,所述机体上设置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上转动用于驱动外齿环转动的第二主动齿轮,所述安装板上固定连接有第二驱动电机,所述第二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与第二主动齿轮同轴固定连接,所述安装板通过支撑件安装在机体上。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翻转架翻转至与第二支撑板抵接时,脱水筒上的外齿环与第二主动齿轮相互啮合,操作者通过第二驱动电机带动第二主动齿轮转动使得控制外齿环转动,进而实现各个翻转框朝远离脱水筒轴线方向翻转;第二驱动电机带动第二主动齿轮反向转动时,则控制各个翻转框朝向脱水筒轴线方向翻转。通过控制各个翻转框的自动化翻转,对操作者对脱水筒内壁进行清洗提供了便利,提高了脱水筒的清洗效率。
23.可选的,所述支撑件包括第一联动杆和第二联动杆,所述第一联动杆和第二联动杆均铰接在安装板上,所述第一联动杆通过第一连杆铰接在机体上,所述第二联动杆通过第二连杆铰接在机体机体上,所述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的轴线均与两个转动的轴线平行,所述翻转架通过两个转动轴铰接在机体上,所述第一连杆与第一联动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联动杆和第二联动杆相互平行,所述第一联动杆两个铰接轴线之间的间距与第二联动杆两个铰接轴线之间的间距相同,两个所述转动轴均与机体转动连接,两个所述转动轴均固定连接在翻转架上,两个所述转动轴上均同轴固定连接有第一翻转齿轮,所述第一连杆上同轴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二翻转齿轮,所述第二翻转齿轮与第一翻转齿轮一一对应,且所述第一翻转齿轮对应的第二翻转齿轮啮合。
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翻转架从第一支撑板位置翻转至与第二支撑板抵接的过程中,翻转板在转动轴的作用下带动第一翻转齿轮转动,而第一翻转板齿轮与第二翻转齿轮啮合,使得第二翻转齿轮发生反向转动,进而带动第一连杆上的第一联动杆朝远离机体方向翻转,由于第一联动杆与第二联动杆相互平行,且第一联动杆两个铰接轴线之间的间距与第二联动杆两个铰接轴线之间的间距相同,且第一联动杆和第二联动杆均与安装板铰接,所以第一联动杆朝远离机体方向移动时,则带动安装板以及安装板上的第二主动齿轮和第二驱动电机朝远离机体方向移动,直至第二主动齿轮与外齿环相互啮合,以方便操作者通过第二驱动电机带动各个翻转框以及滤水板自动翻转,提高操作者对脱水筒的清洗效率。
25.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通过驱动气缸带动脱水筒翻转出液相分离箱,以方便操作者对脱水筒的各个位置进行清洗,并有利于提高操作者对浆料脱水机的清洗效果;2.通过控制组件使得脱水筒上的各个翻转框均打开,以方便操作者对脱水筒的内部进行清洗,进一步提高浆料脱水机清洗的便捷性。
附图说明
26.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7.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用于体现驱动气缸的结构示意图。
28.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用于体现脱水筒的结构示意图。
29.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用于体现安装槽的结构示意图。
30.图5是图3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31.图6是图3中b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32.图7是图3中c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33.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用于体现滑轨的结构示意图。
34.图9是本技术实施例用于体现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
35.附图标记说明:1、机体;11、翻转架;12、液相分离箱;121、开口;122、第一容纳槽;13、脱水筒;131、进料段;132、脱水段;133、出料段;134、进料管;14、箱盖;141、第二容纳槽;15、第一轴承座;151、主轴;152、螺旋叶片;16、驱动气缸;161、第一支撑板;162、第二支撑板;17、搭扣;2、驱动组件;21、第一从动齿轮;22、第一支板;221、第一主动齿轮;222、第二轴承座;223、副轴;224、从动皮带轮;23、第二支板;231、第一驱动电机;232、主动皮带轮;233、传动皮带;3、安装槽;31、翻转框;32、滤水板;33、沿板;4、控制组件;41、立板;42、转轴;43、螺杆;431、螺套;44、内杆;441、套杆;442、滑块;443、滑槽;45、弹簧;46、铰接座;47、万向节;5、丝杆;51、滑座;52、滑轨;53、凸块;54、防脱板;55、挡板;6、第二从动齿轮;61、第三从动齿轮;611、外齿环;62、安装板;63、第二主动齿轮;64、第二驱动电机;7、支撑件;71、转动轴;72、第一翻转齿轮;73、第一联动杆;74、第一连杆;75、第二翻转齿轮;76、第二联动杆;77、第二连杆。
具体实施方式
36.以下结合附图1-9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7.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浆料脱水机。如图1和图2,浆料脱水机包括机体1,机体1水平设置在地面上,机体1整体呈长方体,机体1内设置有长方形的翻转架11,翻转架11沿自身长度方向的一端固定连接有两个转动轴71,且两个转动轴71均转动在机体1沿自身长度方向的一端。机体1内设置有用于限制翻转架11翻转角度的第一支撑板161和第二支撑板162。机体1沿自身宽度方向的两个内侧壁上均铰接有驱动气缸16,两个驱动气缸16的活塞杆均与翻转架11铰接。当翻转架11与第一支撑板161抵接时,翻转架11处于水平状态,此时翻转架11的长度方向与机体1的长度方向平行;当翻转架11与第二支撑板162抵接时,翻转架11处于竖直状态。
38.如图2和图3,翻转架11背离机体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圆筒形的脱水筒13,且脱水筒13的轴线方向与翻转架11的长度方向平行。脱水筒13包括进料段131、脱水段132以及出料
段133,脱水筒13的进料段131位于脱水筒13远离转动轴71的一端,且脱水筒13在进料段131位置竖直设置有用于向脱水筒13内加入物料的进料管134。脱水筒13的出料段133位于脱水筒13靠近转动轴71的一端,脱水筒13的出料段133上设置有出料口。脱水筒13的脱水段132位于进料段131与出料段133之间,所述脱水筒13在脱水段132位置设置有若干近似长方形的滤水板32,且各个滤水板32的长度方向均与脱水筒13的轴线方向平行,若干滤水板32沿脱水筒13的圆周方向均匀分布。
39.机体1内固定连接有用于收集物料中所脱水分的液相分离箱12,液相分离箱12上端设置有开口121,液相分离箱12沿机体1长度方向的两侧均开设有用于容纳脱水筒13的第一容纳槽122,两个第一容纳槽122呈半圆形。当翻转架11支撑在第一支撑板161上时,脱水筒13架设在两个第一容纳槽122内,且脱水筒13的脱水段132位于液相分离箱12内。液相分离箱12的开口121处设置有箱盖14,箱盖14通过搭扣17可拆卸固定连接在液相分离箱12上端,且箱盖14上开设有用于容纳脱水筒13的第二容纳槽141,两个第二容纳槽141均呈半圆形。
40.脱水筒13上同轴穿设有主轴151,且主轴151与脱水筒13转动连接,主轴151在脱水筒13内设置有螺旋叶片152。主轴151的两端均转动连接有第一轴承座15,且两个第一轴承座15沿翻转架11的长度间隔设置在翻转架11背离机体1的一侧。机体1在远离转动轴71的一端设置有用于控制主轴151转动的驱动组件2,驱动组件2包括同轴固定连接在主轴151远离转动轴71一端的第一从动齿轮21。机体1远离转动轴71的一端水平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板22,第一支板22上表面通过第二轴承座222转动连接有副轴223,副轴223一端同轴固定连接有第一主动齿轮221。第一主动齿轮221位于第一从动齿轮21沿机体1宽度方向的一侧,且第一主动齿轮221与第一从动齿轮21相互啮合,副轴223另一端同轴固定连接有从动皮带轮224,且第二轴承座222位于第一主动齿轮221和从动皮带轮224之间。机体1在第一支板22下方水平固定连接有第二支板23,且第二支板23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驱动电机231,且第一驱动电机231的输出轴上同轴固定连接有主动皮带轮232,且主动皮带轮232与从动皮带轮224之间绕设有用于传动的传动皮带233。
41.如图4、图5以及图6,脱水筒13对应各个滤水板32位置均设置有长方形的安装槽3,各个安装槽3内均设置有用于安装滤水板32的翻转框31,翻转框31上设置有用于限制翻转框31向脱水筒13内部翻转的沿板33,翻转框31靠近转动轴71的一端均与脱水筒13铰接,脱水筒13上对应各个翻转框31位置均设置有用于控制对应翻转框31翻转的控制组件4。控制组件4包括固定连接在脱水筒13靠近转动轴71一端的立板41,且立板41位于脱水筒13与对应翻转框31铰接位置处。立板41上转动穿设有转轴42,且转轴42朝向对应翻转框31的一端设置有螺杆43,螺杆43与转轴42通过万向节47连接,螺杆43上螺纹连接有螺套431,且螺套431远离螺杆43的端面上同轴固定连接有圆形内杆44。内杆44远离螺套43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滑块442,内杆44外滑移套设有套杆441,且套杆441对应滑块442位置开设有供滑块442滑移的滑槽443,内杆44上套设有弹簧45,且弹簧45一端抵接在套杆441上,弹簧45的另一端抵接在螺套431上,弹簧45始终处于被压缩状态。与该立板41对应的翻转框31上固定连接有铰接座46,且铰接座46与套杆441相互铰接。
42.如图3、图7以及图8,相邻两个翻转框31之间均转动连接有丝杆5,各个丝杆5的轴线方向均与脱水筒13的轴线方向平行,各个丝杆5上均设置有滑座51,且滑座51与对应的山
丝杆5螺纹连接,脱水筒13对应各个丝杆5位置均设置有滑轨52,且各个滑轨52的长度方向均与脱水筒13的轴线方向平行,各个滑座51均滑移设置在对应的滑轨52上。各个翻转框31远离自身铰接端位置均固定连接有两个凸块53,各个滑块442对应凸块53位置均固定连接有挡板55。各个凸块53远离对应立板41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防脱板54,防脱板54用于阻止挡板55从凸块53远离立板41一侧滑出凸块53,各个凸块53朝向对应立板41的一侧均设置有斜面,斜面对挡板55起到导向作用,并方便对应挡板55从斜面滑移至凸块53上。挡板55抵接在对应的凸块53上时,则将该凸块53对应的翻转框31压紧在安装槽3内,限制其翻转;当挡板55脱离对应的凸块53时,则解除挡板55对该凸块53对应翻转框31的限位效果,此时翻转框31可以发生翻转。当挡板55抵接在对应的防脱板54上时,滑块442位于滑槽443远离对应螺套431的一端;当各个翻转框31均完全张开时,滑块442抵接在对应滑槽443靠近螺套431的槽壁上。
43.如图2和图3,各个转轴42远离立板41的一端均同轴固定连接有第二从动齿轮6,各个丝杆5远离凸块53的一端均同轴固定连接有第三从动齿轮61,脱水筒13的外周壁上同轴转动连接有外齿环611,且各个第二从动齿轮6与各个第三从动齿轮61均与外齿环611啮合。机体1上通过支撑件7水平设置有安装板62,且安装板62的上表面转动连接有第二主动齿轮63,安装板62的下表面竖直固定连接有第二驱动电机64,且第二驱动电机64的输出轴向上贯穿安装板62并与第二主动齿轮63同轴固定连接。当翻转架11翻转至与第二支撑板162抵接时,翻转架11和脱水筒13均处于竖直状态,此时外齿环611与第二主动齿轮63相啮合,操作者启动第二驱动电机64带动第二主动齿轮63转动,进而带动第二从动齿轮6和第三从动齿轮61转动。外齿环611、第二从动齿轮6、第三主动齿轮、立板41、丝杆5以及滑轨52均位于脱水筒13的脱水段132上。
44.如图1、图2以及图9,支撑件7包括第一联动杆73和第二联动杆76,第一联动杆73设置有两个,两个第一联动杆73相互平行,且两个第一联动杆73均一端铰接在安装板62的下表面。两个第一联动杆73的另一端通过同一根第一连杆74铰接在机体1上,且两个第一联动杆73均与第一连杆74固定连接,第一连杆74的轴线与两个转动轴71的轴线平行。两个转动轴71上均同轴固定连接有第一翻转齿轮72,第一连杆74对应两个第一翻转齿轮72位置均同轴固定连接有第二翻转齿轮75,且第一翻转齿轮72与对应的第二翻转齿轮75相互啮合。第二联动杆76也设置有两个,两个第二联动杆76相互平行,两个第二联动杆76均一端铰接在安装板62的下表面,两个第二联动杆76的另一端通过同一根第二连杆77铰接在机体1上,且两个第二联动杆76均与第二连杆77固定连接,第二连杆77与第一连杆74平行。两个第二联动杆76均与第一联动杆73平行,且第一联动杆73两个铰接轴线之间的间距与第二联动杆76两个铰接轴线之间的间距相同。
45.翻转架11在由第一支撑板161向第二支撑板162方向翻转过程中,带动两个转动轴71以及转动轴71上第一翻转齿轮72转动,从而带动第二翻转齿轮75和第一连杆74转动,并使得两个第一联动杆73翻转,从而带动安装板62朝向脱水筒13方向翻转。由于两个第二联动杆76均与第一联动杆73平行,且第一联动杆73两个铰接轴线之间的间距与第二联动杆76两个铰接轴线之间的间距相同,所以安装板62在跟随第一联动杆73翻转过程中保持水平状态。当翻转架11翻转至与第二支撑板162抵接时,外齿环611与第二主动齿轮63啮合。
46.本技术实施例实施原理为:脱水机正常状态下,其翻转架11处于水平状态,且翻转
架11支撑在第一支撑板161上,脱水筒13的脱水段132位于液相分离箱12内,且箱盖14扣合在液相分离箱12上。启动脱水机时操作者开启第一驱动电机231带动主动皮带轮232转动,在传动皮带233的传动作用下从动皮带轮224发生转动,进而带动第一主动齿轮221转动,在第一主动齿轮221和第一从动齿轮21的啮合作用下,第一从动齿轮21带动主轴151以及螺旋叶片152转动,进而对脱水筒13内的物料进行脱水,物料从进料管134加入,在螺旋叶片152的作用下物料在脱水筒13内绕脱水筒13轴线方向旋转并朝向脱水筒13的出料段133方向移动,物料在进入到脱水段132时,物料中的水分在离心力作用下从滤水板32的通孔流出脱水筒13,脱离物料的水则进入到液相分离箱12内,而脱水后的物料则从脱水筒13的出料段133排出。使用完脱水机后操作者停止第一驱动电机231。
47.脱水机使用完成后需要对脱水机内部进行清理,首先打开各个搭扣17并将箱盖14取下,箱盖14取下后操作者启动两个驱动气缸16,使得两个驱动气缸16的活塞杆伸出,带动驱动气缸16以及脱水筒13远离第一支撑板161并朝向第二支撑板162方向翻转,在驱动气缸16翻转过程中,翻转架11带动两个转动轴71转动,使得两个转轴42上的第一翻转齿轮72发生转动,由于第二翻转齿轮75与第一翻转齿轮72啮合,所以第二翻转齿轮75、第一联动杆73以及安装板62朝向翻转架11方向翻转,翻转架11翻转至与第二支撑板162抵接时,翻转架11与脱水筒13均处于竖直状态,此时安装板62上的第二主动齿轮63与脱水筒13上的外齿环611啮合。
48.操作者启动第二驱动电机64,带动第二主动齿轮63转动,第二主动齿轮63转动则驱动外齿环611转动,进而带动各个第二从动齿轮6和各个第三从动齿轮61转动。各个第二从动齿轮6转动则带动对应的转轴42转动,在万向节47的作用下螺杆43跟随转轴42发生转动,使得螺杆43与对应螺套431之间的总长度减小,进而使得内杆44与套杆441之间总长度加长;与此同时,各个第三从动齿轮61转动则带动对应的丝杆5转动,使得各个丝杆5上的滑座51均朝远离防脱板54方向移动,滑座51在移动过程中滑座51上的挡板55逐渐脱离对应的凸块53,当滑座51上的挡板55完全脱离凸块53并远离凸块53移动一段距离时,挡板55解除对各个翻转框31的限位效果;此时,内杆44与套杆441之间的伸长量达到极限值,而螺杆43与对应螺套431之间的总长度继续收缩,使得内杆44和套杆441拉动对应的翻转框31朝远离脱水筒13轴线方向翻转,直至螺杆43与对应螺套431之间的收缩量达到极限值,操作者停止第二驱动电机64。此时脱水筒13内的螺旋叶片152以及各个滤水板32的内壁均暴露在外,方便操作者对脱水筒13的内壁进行清洗。
49.完成对脱水筒13的清洗后,操作者重新驱动第二驱动电机64带动第二主动齿轮63反向转动,进而使得各个转轴42与丝杆5反向转动。各个转轴42反向转动使得螺杆43与对应螺套431之间的总长度增加,在弹簧45的弹力作用下,推动翻转框31朝向脱水筒13方向翻转,直至各个翻转框31均重新进入对应安装槽3内,翻转框31进入到对应的安装槽3后便无法继续发生移动,而螺杆43与对应螺套431之间的总长度继续增加,使得内杆44与套杆441克服弹簧45的弹力作用逐渐压缩。在各个转轴42反向转动的同时,丝杆5也在发生反向转动,丝杆5反转带动对应滑座51朝向凸块53方向移动,在各个翻转框31均进入到对应的安装槽3后,滑座51上的挡板55开始逐渐由凸块53的斜面向防脱板54方向移动。当挡板55移动至与对应的防脱板54抵接时,操作者停止第二驱动电机64。此时,各个翻转框31均复位至对应的安装槽3内,且各个挡板55均对翻转板起到限位效果。
50.完成各个翻转框31的复位后,操作者启动两个驱动气缸16并带动翻转架11朝向第一支撑板161方向移动,与此同时安装板62带动第二驱动电机64和第二主动齿轮63与翻转架11相背翻转。当翻转架11翻转至于第一支撑板161抵接时,第一主动齿轮221与第一从动齿轮21重新啮合,以方便脱水机下一次使用。
51.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