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磁浮交通的始发站及磁浮交通的制作方法

2022-05-11 12:35:4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设计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磁浮交通的始发站及磁浮交通。


背景技术:

2.目前,高速磁悬浮轨道交通的车站布置型式是在低速磁悬浮的基础上,参考地铁、轻轨等轨道交通的车站布置型式进行研究,且高速磁悬浮处于前期研究阶段,车站的布置型式没有特定的标准。
3.高速磁悬浮设计速度远高于现有大规模应用的高速铁路设计速度,现有已开通运营的磁悬浮车站,如图6和图7所示,始发站a规模为四台六线(参考图6),始发站b为六台六线(参考图7),始发站的到发线c与第一正线11、第二正线12之间的咽喉区通过多条过渡线d平面交叉布置,虽能满足基本运输需求和行车安全,但使得咽喉区与到发线的利用率低,影响列车作业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此,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磁浮交通的始发站及磁浮交通,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始发站咽喉区利用率低的问题。
5.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磁浮交通的始发站,包括:
6.第一正线,配置为进站方向;
7.第二正线,配置为出站方向;
8.外侧进站线,所述外侧进站线的首端与所述第一正线连接;
9.内侧进站线,所述内侧进站线的首端与所述第一正线连接;
10.内侧出站线,所述内侧出站线的末端与所述第二正线连接,所述内侧出站线与所述内侧进站线呈立交设置;
11.外侧出站线,所述外侧出站线的末端与所述第二正线连接;以及
12.站台线路,所述外侧进站线的末端、所述内侧进站线的末端、所述内侧出站线的首端和所述外侧出站线的首端均与所述站台线路连接。
13.进一步地,所述站台线路包括:
14.第一到发线,与所述外侧进站线的末端连接,并连接所述内侧出站线;
15.第二到发线,与所述内侧出站线的首端连接,并连接所述外侧进站线;
16.第三到发线,与所述内侧出站线的首端连接,并连接所述内侧进站线;
17.第四到发线,与所述内侧进站线的末端连接,并连接所述内侧出站线;
18.第五到发线,与所述内侧进站线的末端连接,并连接所述外侧出站线;
19.第六到发线,与所述外侧出站线的首端连接,并连接所述内侧进站线;以及
20.站台,四所述站台均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到发线、所述第二到发线、所述第三到发线、所述第四到发线、所述第五到发线和所述第六到发线依次均分成三组,分别位于两两所
述站台之间以将四所述站台分隔。
21.进一步地,所述内侧进站线从所述内侧出站线的上方跨过,所述站台线路还包括:
22.第一渡线,所述第二到发线通过所述第一渡线与所述外侧进站线连接;
23.第二渡线,所述第三到发线通过所述第二渡线与所述内侧进站线连接;以及
24.第三渡线,所述第六到发线通过所述第三渡线与所述内侧进站线连接。
25.进一步地,所述站台线路还包括:
26.第四渡线,所述第一到发线、所述第二到发线均通过所述第四渡线与所述内侧出站线的首端连接;
27.第五渡线,所述第三到发线、所述第四到发线均通过所述第五渡线与所述内侧出站线的首端连接;
28.第六渡线,所述第四到发线通过所述第六渡线与所述内侧进站线的末端连接;
29.第七渡线,所述第五到发线通过所述第七到发线与所述内侧进站线的末端连接;以及
30.第八渡线,所述第五到发线通过所述第八渡线与所述外侧出站线的首端连接。
31.进一步地,所述第四渡线的一端、所述内侧出站线的首端与所述第五渡线的一端共用同一节点;和/或,
32.所述第六渡线的一端、所述内侧进站线的末端与所述第七渡线的一端共用同一节点;和/或,
33.所述第四到发线的一端、所述第五渡线的一端和所述第六渡线的一端共用同一节点;和/或,
34.所述第五到发线的一端、所述第七渡线的一端和所述第八渡线的一端共用同一节点。
35.进一步地,所述第四渡线与所述第一渡线在所述第一到发线上不共用同一节点;和/或,
36.所述第二渡线与所述第五渡线在所述第四到发线上不共用同一节点;和/或,
37.所述第三渡线与所述第七渡线在所述第五到发线上不共用同一节点。
38.进一步地,所述内侧出站线从所述内侧进站线的上方跨过,所述站台线路还包括:
39.第一渡线,所述第一到发线通过所述第一渡线与所述内侧出站线连接;
40.第二渡线,所述第四到发线通过所述第二渡线与所述内侧出站线连接;以及
41.第三渡线,所述第五到发线通过所述第三渡线与所述外侧出站线连接。
42.进一步地,所述站台线路还包括:
43.第四渡线,所述第五到发线、所述第六到发线均通过所述第四渡线与所述内侧进站线的末端连接;
44.第五渡线,所述第三到发线、所述第四到发线均通过所述第五渡线与所述内侧进站线的末端连接;
45.第六渡线,所述第三到发线通过所述第六渡线与所述内侧出站线的首端连接;
46.第七渡线,所述第二到发线通过所述第七到发线与所述内侧出站线的首端连接;以及
47.第八渡线,所述第二到发线通过所述第八渡线与所述外侧进站线的末端连接。
48.进一步地,所述第四渡线的一端、所述内侧进站线的末端与所述第五渡线的一端共用同一节点;和/或,
49.所述第六渡线的一端、所述内侧出站线的首端与所述第七渡线的一端共用同一节点;和/或,
50.所述第三到发线的一端、所述第五渡线的一端和所述第六渡线的一端共用同一节点;和/或,
51.所述第二到发线的一端、所述第七渡线的一端和所述第八渡线的一端共用同一节点。
52.进一步地,所述第三渡线与所述第四渡线在所述第六到发线上不共用同一节点;和/或,
53.所述第二渡线与所述第五渡线在所述第三到发线上不共用同一节点;和/或,
54.所述第一渡线与所述第七渡线在所述第二到发线上不共用同一节点。
55.本技术实施例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磁浮交通,包括上述的始发站。
56.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磁浮交通的始发站及磁浮交通,始发站包括第一正线、第二正线、外侧进站线、内侧进站线、内侧出站线、外侧出站线和站台线路。外侧进站线的首端与第一正线连接,内侧进站线的首端与第一正线连接,内侧出站线的末端与第二正线连接,内侧出站线与内侧进站线呈立交设置,外侧出站线的末端与第二正线连接,外侧进站线的末端、内侧进站线的末端、内侧出站线的首端和外侧出站线的首端均与站台线路连接。通过始发站中内侧出站线与内侧进站线呈立交设置,在满足列车运输需求的同时,可有效提高始发站咽喉区的利用率,减小车站的建设规模。
附图说明
57.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磁浮交通的始发站的结构示意图;
58.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磁浮交通的始发站的结构示意图;
59.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磁浮交通的始发站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显示道岔;
60.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磁浮交通的始发站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显示第一过渡线至第八过渡线;
61.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磁浮交通的始发站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显示道岔;
62.图6为现有技术中一种轨道交通的始发站的结构示意图;以及
63.图7为现有技术中另一轨道交通的始发站的结构示意图。
64.附图标记说明:
65.a-现有始发站,b-现有另一始发站,c-到发线,d-过渡线;
66.11-第一正线,12-第二正线;
67.2-站台线路,2a-站台,211-第一到发线,212-第二到发线,213-第三到发线,214-第四到发线,215-第五到发线,216-第六到发线,221-第一渡线,222-第二渡线,223-第三渡线,224-第四渡线,225-第五渡线,226-第六渡线,227-第七渡线,228-第八渡线;
68.31-外侧进站线,32-内侧进站线,33-内侧出站线,34-外侧出站线;
69.100-始发站。
具体实施方式
70.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描述。
71.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具体实施方式中的详细描述应理解为本技术宗旨的解释说明,不应视为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制。
72.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所涉及的术语“第一、第二”仅仅是区别类似的对象,不代表针对对象的特定次序,可以理解地,“第一、第二”在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互换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以使这里描述的本技术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以外的顺序实施。
73.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首端”、“末端”指代的是靠近线路端点的端部范围区域。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需要理解的是,这些方位术语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74.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磁浮交通的始发站100,包括第一正线11、第二正线12、外侧进站线31、内侧进站线32、内侧出站线33、外侧出站线34和站台线路2。其中,第一正线11配置为进站方向,第二正线12配置为出站方向,外侧进站线31的首端与第一正线11连接,内侧进站线32的首端与第一正线11连接,内侧出站线33的末端与第二正线12连接,内侧出站线33与内侧进站32线呈立交设置,外侧出站线34的末端与第二正线12连接。外侧进站线31的末端、内侧进站线32的末端、内侧出站线33的首端和外侧出站线34的首端均与站台线路2连接。
75.具体地,内侧进站线32从内侧出站线33的上方跨过,或者,内侧出站线33从内侧进站线32的上方跨过,内侧出站线33与内侧进站32线呈立交设置。外侧进站线31的首端与内侧进站线32的首端均与第一正线11连接,内侧出站线33的末端与外侧出站线34的末端均与第二正线12连接,外侧进站线31、内侧进站线32、内侧出站线33、外侧出站线34的另一端均与站台线路2连接。
76.采用上述布置形式,磁浮交通的始发站100中内侧出站线33与内侧进站32线呈立交设置,充分利用了磁浮列车允许限制坡度大的特点,从而提高第一正线11、第二正线12与站台线路2之间咽喉区的利用率,减小始发站100的建设规模。
77.应该理解的是,第一正线11、第二正线12、内侧进站线32、内侧出站线33、外侧进站线31和外侧出站线34均为磁浮交通的轨道,均具有实际的磁浮交通的结构,不应将本技术实施例的始发站100理解为磁浮轨道的设计。
78.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站台线路2包括第一到发线211、第二到发线212、第三到发线213、第四到发线214、第五到发线215、第六到发线216和站台2a。其中,第一到发线211与外侧进站线31的末端连接,并连接内侧出站线33;第二到发线212与内侧出站线33的首端连接,并连接外侧进站线31;第三到发线213与内侧出站线33的首端连接,并连接内侧进站线32;第四到发线214与内侧进站线32的末端连接,并连接内侧出站线33;第五到发线215与内侧进站线32的末端连接,并连接外侧出站线34;第六到发线216与外侧出站线34的首端连接,并连接内侧进站线32;四个站台2a均间隔设置,第一到发线211、第二到发线212、
第三到发线213、第四到发线214、第五到发线215和第六到发线216依次均分成三组,分别位于两两站台2a之间以将四站台分隔。
79.具体地,四个站台2a均等距离地间隔设置,第一到发线211、第二到发线212、第三到发线213、第四到发线214、第五到发线215和第六到发线216依次均分成三组,并且依次每组分别位于两两站台2a之间。特别地,第一到发线211、第二到发线212、第三到发线213、第四到发线214、第五到发线215和第六到发线216到相邻的站台2a的距离一致。例如,两个侧式站台分别位于第一到发线211、第六到发线216的外侧,两个岛式站台分别位于第二到发线212与第三到发线213之间,第四到发线214与第五到发线215之间。第一到发线211和第二到发线212均通过外侧进站线31与第一正线11连接,且均通过内侧出站线33与第二正线12连接。第三到发线213和第四到发线214均通过内侧进站线32与第一正线11连接,且均通过内侧出站线33与第二正线12连接。第五到发线215和第六到发线216均通过内侧进站线32与第一正线11连接,且均通过外侧出站线34与第二正线12连接。
80.由于内侧出站线33与内侧进站32线呈立交设置,使得第一到发线211、第二到发线212、第三到发线213、第四到发线214、第五到发线215或第六到发线216均可以办理磁浮列车的到发作业,磁浮交通的始发站100实现四站台六道的乘客上、下车作业,极大地满足乘客流量大的作业要求的同时,减小始发站100的咽喉区的长度,减小车站占地面积,节约建设成本。
81.在一实施例中,内侧进站线32从内侧出站线33的上方跨过,站台线路2还包括第一渡线221、第二渡线222和第三渡线223。其中,第二到发线212通过第一渡线221与外侧进站线31连接,第三到发线213通过第二渡线222与内侧进站线32连接,第六到发线216通过第三渡线223与内侧进站线32连接。采用上述的始发站100的布置,使得第一正线11上的磁浮列车经由第一渡线221、第二渡线222和第三渡线223分别驶入第二到发线212、第三到发线213和第六到发线216,从而实现始发站100的四站台六道的终到作业。
82.在一实施例中,站台线路2还包括第四渡线224、第五渡线225、第六渡线226、第七渡线227和第八渡线228。其中,第一到发线211、第二到发线212均通过第四渡线224与内侧出站线33的首端连接,第三到发线213、第四到发线214均通过第五渡线225与内侧出站线33的首端连接,第四到发线214通过第六渡线226与内侧进站线32的末端连接,第五到发线215通过第七渡线227与内侧进站线32的末端连接,第五到发线215通过第八渡线228与外侧出站线34的首端连接。采用上述的始发站100的布置,通过第四渡线224、第五渡线225、第八渡线228,实现始发站100的四站台六道的始发作业。
83.具体地,第二到发线212的一端位于第四渡线224上,第三到发线213的一端位于第五渡线225上,第一到发线211与第二到发线212分别经由第五道岔c5、第四道岔c4,转入第四渡线224,经内侧出站线33,再经由第二道岔c2,转入第二正线12上,实现第一到发线211和第二到发线212的始发作业。第三到发线213经由第九道岔c9,或,第四到发线214经由第八道岔c8,均转入第五渡线225,经内侧出站线33,再经由第二道岔c2,转入第二正线12上,实现第三到发线213和第四到发线214的始发作业。第一正线11上的磁浮列车经第一道岔c1,转入内侧进站线32,经第六渡线226驶入第四到发线214,或,经第七渡线227驶入第五到发线215。第五到发线215经第八渡线228,驶入外侧出站线34,再经第二道岔c2,行驶至第二正线12,实现始发作业。
84.在一实施例中,第四渡线224的一端、内侧出站线33的首端与第五渡线225的一端共用同一节点,第六渡线226的一端、内侧进站线32的末端与第七渡线227的一端共用同一节点,第四到发线214的一端、第五渡线225的一端和第六渡线226的一端共用同一节点,第五到发线215的一端、第七渡线227的一端和第八渡线228的一端共用同一节点。
85.具体地,第四渡线224与第五渡线225经由第三道岔c3与内侧出站线33的首端连接,第六渡线226与第七渡线227经由第十二道岔c12与外侧进站线31的末端连接。第五渡线225、第六渡线226经由第九道岔c9,与第四到发线214连接。第七渡线227、第八渡线228经由第十四道岔c14,与第五到发线215连接。采用上述布置形式,仅采用双开的第三道岔c3、第九道岔c9、第十二道岔c12、第十四道岔c14实现始发站100的四站台六道的始发作业与终到作业,使得始发站100更为紧凑,布置形式更为工整,便于对多个磁浮列车的始发作业与终到作业进行控制。
86.应该注意的是,第一道岔c1在第一正线11的位置,与第二道岔c2在第二正线12相一致。由于内侧进站线32从内侧出站线33的上方跨过,为了使内侧进站线32与内侧出站线33之间满足允许限制坡度,第三道岔c3与第十二道岔c12相比,更靠近第一道岔c1、第二道岔c2的距离。第四渡线224与第五渡线225呈对称布置,第六渡线226和第七渡线227呈对称布置。
87.特别地,第四渡线224与第一渡线221在第一到发线211上不共用同一节点,第二渡线222与第五渡线225在第四到发线214上不共用同一节点,第三渡线223与第七渡线227在第五到发线215上不共用同一节点。
88.具体地,结合图3中始发站对磁浮列车作业说明如下:
89.第一到发线211始发作业:位于第一到发线211上的磁浮列车,乘客上车后,经由第五道岔c5,转入第四渡线224,再经由第三道岔c3,转入内侧出站线33,经由第二道岔c2,驶入第二正线12,完成第一到发线211始发作业。
90.第二到发线212始发作业:位于第二到发线212上的磁浮列车,乘客上车后,经由第四道岔c4,转入第四渡线224,再经由第三道岔c3,转入内侧出站线33,经由第二道岔c2,驶入第二正线12,完成第二到发线212始发作业。
91.第三到发线213始发作业:位于第三到发线213上的磁浮列车,乘客上车后,经由第八道岔c8,转入第五渡线225,再经由第三道岔c3,转入内侧出站线33,经由第二道岔c2,驶入第二正线12,完成第三到发线213始发作业。
92.第四到发线214始发作业:位于第四到发线214上的磁浮列车,乘客上车后,经由第九道岔c9,转入第五渡线225,再经由第三道岔c3,转入内侧出站线33,经由第二道岔c2,驶入第二正线12,完成第四到发线214始发作业。
93.第五到发线215始发作业:位于第五到发线215上的磁浮列车,乘客上车后,经由第十四道岔c14,转入第七渡线227,再经由第十三道岔c13,转入外侧出站线34,经由第二道岔c2,驶入第二正线12,完成第五到发线215始发作业。
94.第六到发线216始发作业:位于第六到发线216上的磁浮列车,乘客上车后,经由第十三道岔c13,转入内侧出站线33,经由第二道岔c2,驶入第二正线12,完成第六到发线216始发作业。
95.第一到发线211终到作业:位于第一正线11上的磁浮列车,经由第一道岔c1,驶入
外侧进站线31,经由第五道岔c5后,直接进入第一到发线211,乘客下车,实现第一到发线211终到作业。
96.第二到发线212终到作业:位于第一正线11上的磁浮列车,经由第一道岔c1,驶入外侧进站线31,经由第五道岔c5、第六道岔c6,驶入第一渡线221,经由第七道岔c7,进入第二到发线212,乘客下车,实现第二到发线212终到作业。
97.第三到发线213终到作业:位于第一正线11上的磁浮列车,经由第一道岔c1,驶入内侧进站线32,经由第十二道岔c12,驶入第六渡线226,经由第九道岔c9、第十道岔c10进入第二渡线222,经由第十一道岔c11,驶入第三到发线213,乘客下车,实现第三到发线213终到作业。
98.第四到发线214终到作业:位于第一正线11上的磁浮列车,经由第一道岔c1,驶入内侧进站线32,经由第十二道岔c12,驶入第六渡线226,经由第九道岔c9,直接驶入第四到发线214,乘客下车,实现第四到发线214终到作业。
99.第五到发线215终到作业:位于第一正线11上的磁浮列车,经由第一道岔c1,驶入内侧进站线32,经由第十二道岔c12,驶入第七渡线227,经由第十四道岔c14,直接驶入第五到发线215,乘客下车,实现第五到发线215终到作业。
100.第六到发线216终到作业:位于第一正线11上的磁浮列车,经由第一道岔c1,驶入内侧进站线32,经由第十二道岔c12,驶入第七渡线227,经由第十四道岔c14、第十五道岔c15,驶入第三渡线223,经由第十六道岔c16,驶入第六到发线216,乘客下车,实现第六到发线216终到作业。
101.在一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内侧出站线33从内侧进站线32的上方跨过,站台线路2还包括第一渡线221、第二渡线222和第三渡线223。其中,第一到发线211通过第一渡线221与内侧出站线33连接,第四到发线214通过第二渡线222与内侧出站线33连接,第五到发线215通过第三渡线223与外侧出站线34连接。采用上述的始发站100的布置,第一到发线211上的磁浮列车、第四到发线214和第五到发线215上的磁浮列车分别经由第一渡线221、第二渡线222和第三渡线223分别驶入第二正线12,从而实现始发站100的四站台六道的始发作业。
102.在一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站台线路2还包括第四渡线224、第五渡线225、第六渡线226、第七渡线227和第八渡线228。其中,第五到发线215、第六到发线216均通过第四渡线224与内侧进站线32的末端连接,第三到发线213、第四到发线214均通过第五渡线225与内侧进站线32的末端连接,第三到发线213通过第六渡线226与内侧出站线33的首端连接,第二到发线212通过第七渡线227与内侧出站线33的首端连接,第二到发线212通过第八渡线228与外侧进站线31的末端连接。
103.具体地,第五到发线215的一端位于第四渡线224上,第四到发线214的一端位于第五渡线225上。位于第一正线11上的磁浮列车,经由第一道岔c1,驶入内侧进站线32、第四渡线224,再经由第四道岔c4驶入第五到发线215,或经由第五道岔c5驶入第六到发线216,实现第五到发线215和第六到发线216的终到作业。
104.位于第一正线11上的磁浮列车,经由第一道岔c1,驶入内侧进站线32、第五渡线225,再经由第八道岔c8驶入第四到发线214,或经由第九道岔c9驶入第三到发线213,实现第三到发线213和第四到发线214的终到作业。
105.位于第二到发线212上的磁浮列车,经由第十四道岔c14,驶入第七渡线227、内侧出站线33,经由第二道岔c2,驶入第二正线12,实现第二到发线212的始发作业。
106.位于第三到发线213上的磁浮列车,经由第九道岔c9,驶入第六渡线226、内侧出站线33,经由第二道岔c2,驶入第二正线12,实现第三到发线213的始发作业。
107.位于第一正线11上的磁浮列车,经由第一道岔c1,驶入外侧进站线31,再经由第十三道岔c13,驶入第八渡线228,经由第十四道岔c14进入第二到发线212,实现第二到发线212的终到作业。
108.在一实施例中,第四渡线224的一端、内侧进站线32的末端与第五渡线225的一端共用同一节点,第六渡线226的一端、内侧出站线33的首端与第七渡线227的一端共用同一节点,第三到发线213的一端、第五渡线225的一端和第六渡线226的一端共用同一节点,第二到发线212的一端、第七渡线227的一端和第八渡线228的一端共用同一节点。
109.具体地,第七渡线227与第六渡线226经由第十二道岔c12与内侧出站线33的首端连接,第四渡线224与第五渡线225经由第三道岔c3与内侧进站线32连接。第七渡线227与第八渡线228经由第十四道岔c14与第二到发线212连接,第六渡线226与第五渡线225经由第九道岔c9与第三到发线213连接。采用上述布置形式,仅采用双开的第三道岔c3、第九道岔c9、第十二道岔c12、第十四道岔c14实现始发站100的四站台六道的始发作业与终到作业,使得始发站100更为紧凑,布置形式更为工整,便于对多个磁浮列车的始发作业与终到作业进行控制。
110.特别地,第三渡线223与第四渡线224在第六到发线216上不共用同一节点,第二渡线222与第五渡线225在第三到发线213上不共用同一节点,第一渡线221与第七渡线227在第二到发线212上不共用同一节点。
111.具体地,结合图5中始发站对磁浮列车作业说明如下:
112.第一到发线211始发作业:位于第一到发线211上的磁浮列车,乘客上车后,经由第六道岔c6,转入第一渡线221,再经由第七道岔c7、第十四道岔c14,驶入第七渡线227,经由第十二道岔c12,转入内侧出站线33,经由第二道岔c2,驶入第二正线12,完成第一到发线211始发作业。
113.第二到发线212始发作业:位于第一到发线211上的磁浮列车,乘客上车后,经由第七道岔c7、第十四道岔c14,驶入第七渡线227,经由第十二道岔c12,转入内侧出站线33,经由第二道岔c2,驶入第二正线12,完成第二到发线212始发作业。
114.第三到发线213始发作业:位于第三到发线213上的磁浮列车,乘客上车后,经由第十一道岔c11、第九道岔c9,转入第六渡线226,经由第十二道岔c12,转入内侧出站线33,经由第二道岔c2,驶入第二正线12,完成第三到发线213始发作业。
115.第四到发线214始发作业:位于第四到发线214上的磁浮列车,乘客上车后,经由第十道岔c10,驶入第二渡线222,经由第十一道岔c11、第九道岔c9,转入第六渡线226,经由第十二道岔c12,转入内侧出站线33,经由第二道岔c2,驶入第二正线12,完成第四到发线214始发作业。
116.第五到发线215始发作业:位于第五到发线215上的磁浮列车,乘客上车后,经由第十五道岔c15,转入第三渡线223,再经由第五道岔c5,转入外侧出站线34,经由第二道岔c2,驶入第二正线12,完成第五到发线215始发作业。
117.第六到发线216始发作业:位于第五到发线215上的磁浮列车,乘客上车后,经由第十六道岔c16、第五道岔c5,转入外侧出站线34,经由第二道岔c2,驶入第二正线12,完成第五到发线215始发作业。
118.第一到发线211终到作业:位于第一正线11上的磁浮列车,经由第一道岔c1,驶入外侧进站线31,经由第十三道岔c13后,直接进入第一到发线211,乘客下车,实现第一到发线211终到作业。
119.第二到发线212终到作业:位于第一正线11上的磁浮列车,经由第一道岔c1,驶入外侧进站线31,经由第十三道岔c13后,驶入第八渡线228,经由第十四道岔c14后,直接进入第二到发线212,乘客下车,实现第二到发线212终到作业。
120.第三到发线213终到作业:位于第一正线11上的磁浮列车,经由第一道岔c1,驶入内侧进站线32,经由第三道岔c3,驶入第五渡线225,经由第九道岔c9后,驶入第三到发线213,乘客下车,实现第三到发线213终到作业。
121.第四到发线214终到作业:位于第一正线11上的磁浮列车,经由第一道岔c1,驶入内侧进站线32,经由第三道岔c3,驶入第五渡线225,经由第八道岔c8后,驶入第四到发线214,乘客下车,实现第四到发线214终到作业。
122.第五到发线215终到作业:位于第一正线11上的磁浮列车,经由第一道岔c1,驶入内侧进站线32,经由第三道岔c3,驶入第四渡线224,经由第四道岔c4后,驶入第五到发线215,乘客下车,实现第五到发线215终到作业。
123.第六到发线216终到作业:位于第一正线11上的磁浮列车,经由第一道岔c1,驶入内侧进站线32,经由第三道岔c3,驶入第五渡线225,经由第五道岔c5后,驶入第六到发线216,乘客下车,实现第六到发线216终到作业。
124.本技术实施例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磁浮交通,包括上述任意一项始发站100。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磁浮交通具有高速快捷、安全可靠、车站工程成本低的特点,同时始发站100工程结构紧凑,作业功能合理,可以同时进行始发作业与终到作业,具体参考表1。
125.表1 车站到达—出发列车平行进路表
126.127.注:“√”表示可同时办理对应到发线作业,
“×”
表示不能同时办理对应到发线作业。
128.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进行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