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融合器把持器械及植入器械组件的制作方法

2022-05-09 16:09:1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融合器把持器械及植入器械组件。


背景技术:

2.tlif(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是指经椎间孔入路腰椎体间融合术。由于是从患者背部椎管更侧面的中线切口进入,这一术式大大降低了手术中的肌肉剥离数量,而且tlif可以提供前柱的支撑和稳定,重建相应节段的正常解剖曲度,从而维持或恢复腰椎整体的生理曲度。
3.而目前用于tlif手术的融合器及其把持器不能使融合器实现植入角度可调,导致最终的支撑位置不贴合终板,稳定性差。有的医生术中通过往复摆动把持器,或敲击融合器末端,以便使融合器到达理想的植入位置。把持器的往复摆动或敲击融合器末端易对神经根及硬膜囊造成伤害,而且使得tlif手术变得更加复杂。另外,由于锥体终板为凹面,两终板中心间隙大,外缘间隙小,对于高度大于宽度的融合器,以宽度方向通过终板外缘的间隙,更易植入融合器,然而融合器置入椎间后需要旋转90
°
放正,此时可能造成融合器相对融合器把持器械的转动,造成把持松动,滑丝。
4.有鉴于此,如何提供一种针对在经椎间孔入路腰椎体间融合术中,实现融合器植入角度可调,且把持稳定的把持器械,即为本实用新型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融合器把持器械及植入器械组件,用于解决现有手术中的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技术一方面提供一种融合器把持器械,包括邻接的芯轴和第一驱动组件;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可驱动芯轴沿其轴向方向转动;所述芯轴包括第一柔性部;还包括依次邻接的夹持组件、第二柔性部和内杆;所述内杆套设于所述芯轴;还包括依次邻接的夹持头、第三柔性部、外杆和第二驱动组件;所述夹持组件设于夹持头内;所述外杆套设于所述内杆;所述第二驱动组件可驱动外杆相对于内杆的延伸方向往复运动,以使所述夹持组件突出或缩进所述夹持头,所述夹持组件被设置为适于在突出夹持头的状态下张开,在缩进夹持头的状态下合拢;所述第一柔性部、第二柔性部和第三柔性部相配合;还包括用于驱动第三柔性部并带动第一柔性部和第二柔性部弯曲的第三驱动组件。
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芯轴远离第一驱动组件的一端设有第一螺纹段。
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夹持组件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夹持臂;各所述夹持臂分别包括邻接的过渡臂和抓臂,各所述过渡臂分别与所述第二柔性部连接。
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与内杆连接的手持部;所述手持部上设有芯轴通过孔。
1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驱动组件包括套设于内杆的第二驱动部,所述第二驱动部与所述外杆连接。
1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内杆上设有第二螺纹段;所述第二驱动部上设有与第二螺纹段相配合的第一螺纹孔。
1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驱动部的内径小于所述外杆的外径。
1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外杆的内径与内杆的外径相配合;所述内杆的内径与芯轴的外径相配合。
1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沿外杆轴向对称分布的第一传动部和第二传动部,所述第三柔性部和第三驱动组件经第一传动部和第二传动部连接。
1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驱动组件包括圆盘和与圆盘中心铰接的第三驱动部,所述圆盘上分别设有相对圆盘中心中心对称的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所述第三驱动部上设有可沿第一滑槽滑动的第一滑块以及可沿第二滑槽滑动的第二滑块;所述第一滑块与所述第一传动部连接;所述第二滑块与所述第二传动部连接。
1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滑块上设有第一卡接孔,所述第一卡接孔内设有第一传动固位件,所述第一传动部与第一传动固位件连接、且通过第一卡接孔卡接;所述圆盘上还设有第三滑槽;所述第一传动部可随第一传动固位件沿第三滑槽滑动。
1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滑块上设有第二卡接孔,所述第二卡接孔内设有第二传动固位件,所述第二传动部与第二传动固位件连接、且通过第二卡接孔卡接;所述圆盘上还设有第四滑槽,所述第二传动部可随第二传动固位件沿第四滑槽滑动。
1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圆盘上设有角度刻度标识。
1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三柔性部和/或外杆上分别设有第一传动部穿过孔和第二传动部穿过孔。
20.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植入器械组件,包括如本实用新型前述的融合器把持器械和与所述融合器把持器械相配合的融合器,所述融合器包括融合器本体,所述融合器本体上设有与夹持组件配合的卡接槽以及与芯轴配合的第二螺纹孔。
2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22.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提供的融合器把持器械,通过体外第三驱动组件调整椎间融合器角度,可使得融合器达到理想植入位置,融合器与锥体匹配更好,增加融合器的撑开效果,提高患者生理弯曲恢复效果。通过夹持和螺纹连接两种方式固定放置融合器,无需过度拧紧螺纹造成滑丝的风险,同时防止使用时螺纹松动,减少融合器植入椎间后无法摆正的风险,尤其对一些宽度小于高度的融合器,由于锥体终板为凹面,两终板中间间隙大,外缘间隙小,医生通过竖向置入融合器于椎间后,再旋转90
°
放横的情况,单独螺纹连接,由于椎间无视野,无法有效确定融合器在椎间的旋转状态,且旋转90
°
可能发生螺纹的滑丝及松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抓臂限制了融合器相对融合器把持器的轴向转动,可明确融合器在椎间的状态,并且能有效防止滑丝或松动,具有把持稳定,安全有效等优点。
附图说明
23.图1是本技术融合器把持器械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24.图2是图1的a部放大图。
25.图3是本技术融合器把持器械的一个角度立体结构示意图。
26.图4是图3的b部放大图。
27.图5是本技术融合器把持器械的另一个角度立体结构示意图。
28.图6是本技术融合器把持器械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29.图7是本技术夹持头和第三柔性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0.图8是本技术融合器把持器械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31.图9是本技术的植入器械组件的分体结构示意图。
32.元件标号说明
[0033]1ꢀꢀꢀꢀꢀꢀꢀꢀꢀꢀꢀꢀꢀꢀꢀꢀꢀꢀꢀꢀꢀꢀ
融合器把持器械
[0034]
11
ꢀꢀꢀꢀꢀꢀꢀꢀꢀꢀꢀꢀꢀꢀꢀꢀꢀꢀꢀꢀꢀ
芯轴
[0035]
111
ꢀꢀꢀꢀꢀꢀꢀꢀꢀꢀꢀꢀꢀꢀꢀꢀꢀꢀꢀꢀ
第一柔性部
[0036]
112
ꢀꢀꢀꢀꢀꢀꢀꢀꢀꢀꢀꢀꢀꢀꢀꢀꢀꢀꢀꢀ
第一螺纹段
[0037]
12
ꢀꢀꢀꢀꢀꢀꢀꢀꢀꢀꢀꢀꢀꢀꢀꢀꢀꢀꢀꢀꢀ
第一驱动组件
[0038]
131
ꢀꢀꢀꢀꢀꢀꢀꢀꢀꢀꢀꢀꢀꢀꢀꢀꢀꢀꢀꢀ
夹持组件
[0039]
1311
ꢀꢀꢀꢀꢀꢀꢀꢀꢀꢀꢀꢀꢀꢀꢀꢀꢀꢀꢀ
过渡臂
[0040]
1312
ꢀꢀꢀꢀꢀꢀꢀꢀꢀꢀꢀꢀꢀꢀꢀꢀꢀꢀꢀ
抓臂
[0041]
132
ꢀꢀꢀꢀꢀꢀꢀꢀꢀꢀꢀꢀꢀꢀꢀꢀꢀꢀꢀꢀ
第二柔性部
[0042]
133
ꢀꢀꢀꢀꢀꢀꢀꢀꢀꢀꢀꢀꢀꢀꢀꢀꢀꢀꢀꢀ
内杆
[0043]
141
ꢀꢀꢀꢀꢀꢀꢀꢀꢀꢀꢀꢀꢀꢀꢀꢀꢀꢀꢀꢀ
夹持头
[0044]
142
ꢀꢀꢀꢀꢀꢀꢀꢀꢀꢀꢀꢀꢀꢀꢀꢀꢀꢀꢀꢀ
第三柔性部
[0045]
143
ꢀꢀꢀꢀꢀꢀꢀꢀꢀꢀꢀꢀꢀꢀꢀꢀꢀꢀꢀꢀ
外杆
[0046]
15
ꢀꢀꢀꢀꢀꢀꢀꢀꢀꢀꢀꢀꢀꢀꢀꢀꢀꢀꢀꢀꢀ
第二驱动组件
[0047]
151
ꢀꢀꢀꢀꢀꢀꢀꢀꢀꢀꢀꢀꢀꢀꢀꢀꢀꢀꢀꢀ
第二驱动部
[0048]
1511
ꢀꢀꢀꢀꢀꢀꢀꢀꢀꢀꢀꢀꢀꢀꢀꢀꢀꢀꢀ
第一螺纹孔
[0049]
152
ꢀꢀꢀꢀꢀꢀꢀꢀꢀꢀꢀꢀꢀꢀꢀꢀꢀꢀꢀꢀ
第二螺纹段
[0050]
16
ꢀꢀꢀꢀꢀꢀꢀꢀꢀꢀꢀꢀꢀꢀꢀꢀꢀꢀꢀꢀꢀ
第三驱动组件
[0051]
161
ꢀꢀꢀꢀꢀꢀꢀꢀꢀꢀꢀꢀꢀꢀꢀꢀꢀꢀꢀꢀ
圆盘
[0052]
162
ꢀꢀꢀꢀꢀꢀꢀꢀꢀꢀꢀꢀꢀꢀꢀꢀꢀꢀꢀꢀ
第三驱动部
[0053]
1631
ꢀꢀꢀꢀꢀꢀꢀꢀꢀꢀꢀꢀꢀꢀꢀꢀꢀꢀꢀ
第一滑槽
[0054]
1632
ꢀꢀꢀꢀꢀꢀꢀꢀꢀꢀꢀꢀꢀꢀꢀꢀꢀꢀꢀ
第二滑槽
[0055]
1641
ꢀꢀꢀꢀꢀꢀꢀꢀꢀꢀꢀꢀꢀꢀꢀꢀꢀꢀꢀ
第一滑块
[0056]
1642
ꢀꢀꢀꢀꢀꢀꢀꢀꢀꢀꢀꢀꢀꢀꢀꢀꢀꢀꢀ
第二滑块
[0057]
1651
ꢀꢀꢀꢀꢀꢀꢀꢀꢀꢀꢀꢀꢀꢀꢀꢀꢀꢀꢀ
第一卡接孔
[0058]
1652
ꢀꢀꢀꢀꢀꢀꢀꢀꢀꢀꢀꢀꢀꢀꢀꢀꢀꢀꢀ
第二卡接孔
[0059]
1661
ꢀꢀꢀꢀꢀꢀꢀꢀꢀꢀꢀꢀꢀꢀꢀꢀꢀꢀꢀ
第一传动固位件
[0060]
1662
ꢀꢀꢀꢀꢀꢀꢀꢀꢀꢀꢀꢀꢀꢀꢀꢀꢀꢀꢀ
第二传动固位件
[0061]
1671
ꢀꢀꢀꢀꢀꢀꢀꢀꢀꢀꢀꢀꢀꢀꢀꢀꢀꢀꢀ
第三滑槽
[0062]
1672
ꢀꢀꢀꢀꢀꢀꢀꢀꢀꢀꢀꢀꢀꢀꢀꢀꢀꢀꢀ
第四滑槽
[0063]
168
ꢀꢀꢀꢀꢀꢀꢀꢀꢀꢀꢀꢀꢀꢀꢀꢀꢀꢀꢀꢀ
角度刻度标识
[0064]
17
ꢀꢀꢀꢀꢀꢀꢀꢀꢀꢀꢀꢀꢀꢀꢀꢀꢀꢀꢀꢀꢀ
手持部
[0065]
171
ꢀꢀꢀꢀꢀꢀꢀꢀꢀꢀꢀꢀꢀꢀꢀꢀꢀꢀꢀꢀ
芯轴通过孔
[0066]
181
ꢀꢀꢀꢀꢀꢀꢀꢀꢀꢀꢀꢀꢀꢀꢀꢀꢀꢀꢀꢀ
第一传动部
[0067]
182
ꢀꢀꢀꢀꢀꢀꢀꢀꢀꢀꢀꢀꢀꢀꢀꢀꢀꢀꢀꢀ
第二传动部
[0068]
191
ꢀꢀꢀꢀꢀꢀꢀꢀꢀꢀꢀꢀꢀꢀꢀꢀꢀꢀꢀꢀ
第一传动部穿过孔
[0069]
192
ꢀꢀꢀꢀꢀꢀꢀꢀꢀꢀꢀꢀꢀꢀꢀꢀꢀꢀꢀꢀ
第二传动部穿过孔
[0070]2ꢀꢀꢀꢀꢀꢀꢀꢀꢀꢀꢀꢀꢀꢀꢀꢀꢀꢀꢀꢀꢀꢀꢀ
融合器
[0071]
21
ꢀꢀꢀꢀꢀꢀꢀꢀꢀꢀꢀꢀꢀꢀꢀꢀꢀꢀꢀꢀꢀꢀ
融合器本体
[0072]
22
ꢀꢀꢀꢀꢀꢀꢀꢀꢀꢀꢀꢀꢀꢀꢀꢀꢀꢀꢀꢀꢀꢀ
卡接槽
[0073]
23
ꢀꢀꢀꢀꢀꢀꢀꢀꢀꢀꢀꢀꢀꢀꢀꢀꢀꢀꢀꢀꢀꢀ
第二螺纹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74]
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装置、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装置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75]
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76]
此外,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0077]
如图1~8所示,本技术的实施例一方面提供一种融合器把持器械1,包括邻接的芯轴11 和第一驱动组件12;所述第一驱动组件12可驱动芯轴11沿其轴向方向转动;所述芯轴11 包括第一柔性部111;还包括依次邻接的夹持组件131、第二柔性部132和内杆133;所述内杆133套设于所述芯轴11;还包括依次邻接的夹持头141、第三柔性部142、外杆143和第二驱动组件15;所述夹持组件131设于夹持头141内;所述外杆143套设于所述内杆133;所述第二驱动组件15适于驱动外杆143相对于内杆133的延伸方向往复运动,以使所述夹持组件131突出或缩进所述夹持头141,所述夹持组件131被设置为适于在突出夹持头141的状态下张开,在缩进夹持头141的状态下合拢;所述第一柔性部111、第二柔性部132和第三柔性部142相配合;还包括用于驱动第三柔性部142并带动第一柔性部111和第二柔性部 132弯曲的第三驱动组件16。其中,内杆133、外杆143均为中空的结构,且分别沿轴向贯通。内杆133和夹持组件131在轴向方向连接,从而可以配合夹持头141对夹持组件131的挤压实现夹持。
所述第一柔性部111、第二柔性部132和第三柔性部142相配合具体是指所述的第二柔性部132轴向跨过所述的第一柔性部111,所述的第三柔性部142轴向跨过所述的第二柔性部132,从而使得通过第三驱动组件16,带动第一柔性部111、第二柔性部132 随着第三柔性部142一同弯曲。本实用新型针对tlif手术,用于椎间融合术中把持及放置融合器,本实用新型通过螺纹连接实现融合器把持器与融合器的固定,并通过夹持组件131夹持防止术中螺纹滑丝、连接松动;通过第三驱动组件16控制第一柔性部111、第二柔性部132、第三柔性部142的弯曲,实现融合器的角度可调。
[0078]
本技术所提供的融合器把持器械中,如图1,所述芯轴11上远离第一驱动组件12的一端设有第一螺纹段112。第一螺纹段112与是融合器上的第二螺纹孔23相配合,从而实现融合器把持器械1和融合器的连接。第一螺纹段112的长度例如可以是5mm~15mm、 5mm~10mm、或10mm~15mm等。
[0079]
本技术所提供的融合器把持器械中,如图1,所述第一驱动组件12包括第一驱动部。优选的,所述第一驱动部例如可以为旋转螺帽。
[0080]
本技术所提供的融合器把持器械中,如图1,所述夹持组件131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夹持臂。各所述夹持臂分别包括连接的过渡臂1311和抓臂1312,各所述过渡臂1311分别与所述第二柔性部132连接。过渡臂1311与夹持头141的挤压面相配合,挤压面可以挤压过渡臂 1311。抓臂1312与融合器的卡接槽22相配合。两个过渡臂1311之间的夹角例如可以为 30
°
~120
°
、30
°
~60
°
、60
°
~90
°
、或90
°
~120
°
等。所述夹持头141的夹角为25
°
~110
°
、25
°
~55
°
、 55
°
~85
°
、85
°
~110
°
等。
[0081]
本技术所提供的融合器把持器械中,如图1,还包括与内杆133连接的手持部17。在一些实施例中,手持部17设于内杆133远离夹持组件131的一端。手持部17的延伸方向通常可以与内杆133的延伸方向呈一定角度,例如可以是手持部17的延伸方向与内杆133的延伸方向相垂直。手持部17方便握持。
[0082]
本技术所提供的融合器把持器械中,如图1,所述手持部17上设有芯轴通过孔171。芯轴通过孔171与内杆133中空的腔体连通。芯轴通过孔171方便芯轴11通过。
[0083]
本技术所提供的融合器把持器械中,如图1,所述第二驱动组件15包括第二驱动部151,所述第二驱动部151套设在内杆133外,所述第二驱动部151与所述外杆143连接。应用时,第二驱动部151驱动外杆143整体相对于内杆133朝向夹持组件131的方向运动,夹持头141 运动过程中会挤压夹持组件131,带动夹持组件131的夹角逐渐变小,从而控制所述夹持组件131的闭合。而第二驱动部151驱动外杆143组件整体相对于内杆133朝远离夹持组件131 的方向运动,可以使得夹持头141和夹持组件131复位。
[0084]
本技术所提供的融合器把持器械中,如图1,所述内杆133上设有第二螺纹段152;所述驱动部上设有与第二螺纹段152相配合的第一螺纹孔1511。通过第一螺纹孔1511和第二螺纹段152的配合,旋转第二驱动部151,可以使得第二驱动部151驱动外杆143相对于内杆 133的延伸方向往复运动。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螺纹段152的长度例如可以为10mm~30mm、 10mm~20mm、或20mm~30mm等。第一螺纹孔1511的长度例如可以为5mm~25mm、 5mm~15mm、或15mm~25mm等。
[0085]
本技术所提供的融合器把持器械中,所述夹持组件131被设置为适于在突出夹持头141 的状态下张开,在缩进夹持头141状态下合拢。具体的,夹持组件131在非受力下张
开,受力下夹持。在一实施例中,夹持头141通常尺寸自与外杆143连接的一端朝向远离外杆143 一端逐渐变大,形成扩口结构。夹持头141包括两个挤压面,两个挤压面延伸形成的夹角即为夹持头141的夹角。夹持组件131包括两个夹持臂,两个夹持臂之间的夹角即为夹持组件 131的夹角。
[0086]
本技术所提供的融合器把持器械中,所述第二驱动部151的内径小于所述外杆143的外径。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杆143的外径例如可以为4mm~10mm、4mm~6mm、6mm~8mm、或8mm~10mm等。所述第二驱动部151的内径可以为3mm~8mm、3mm~5mm、或5mm~8mm 等。
[0087]
本技术所提供的融合器把持器械中,所述外杆143的内径与内杆133的外径相配合,具体的,外杆143的内径略大于内杆133的外径。所述内杆133的内径与芯轴11的外径相配合,具体的,内杆133的内径略大于芯轴11的外径。外杆143的内径可以为3mm~9mm、3mm~6mm、或6mm~9mm等。内杆133的外径可以为3mm~9mm、3mm~6mm、或6mm~9mm等。芯轴 11的外径可以为2mm~5mm、2mm~3mm、3mm~4mm、或4mm~5mm等。
[0088]
本技术所提供的融合器把持器械中,如图8,还包括沿外杆143轴向对称分布的第一传动部181和第二传动部182,所述第三柔性部142和第三驱动组件16经第一传动部181和第二传动部182连接。如图7,第三柔性部142和/或外杆143上设有与第一传动部181相配合的第一传动部穿过孔191。第一传动部181依次通过各个第一传动部穿过孔191与第三驱动组件16连接。第三柔性部142和/或外杆143上还设有与第二传动部182相配合的第二传动部通过孔192,第二传动部182依次通过各个第二传动部穿过孔192与第三驱动组件16连接。
[0089]
本技术所提供的融合器把持器械中,如图3~5,所述第三驱动组件16包括圆盘161和与圆盘161中心铰接的第三驱动部162,如图1或5,所述圆盘161上分别设有相对圆盘中心中心对称的第一滑槽1631和第二滑槽1632,所述第三驱动部162上设有可沿第一滑槽1631滑动的第一滑块1641以及可沿第二滑槽1632滑动的第二滑块1642;如图8,所述第一滑块1641 与所述第一传动部181连接;所述第二滑块1642与所述第二传动部182连接;所述第一传动部181和第二传动部182位于外杆中的部分的运动轨迹相反。第三驱动部162可以通过驱动第一传动部181和第二传动部182反向运动,进而控制第三柔性部142的弯曲,并带动第一柔性部111、第二柔性部132随着第三柔性部142一同弯曲。
[0090]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述第一滑块1641上设有第一卡接孔1651,所述第一卡接孔 1651内设有第一传动固位件1661,所述第一传动部181与第一传动固位件1661连接、且通过第一卡接孔1651卡接;如图5,所述圆盘161上还设有第三滑槽1671;所述第一传动部 181可随第一传动固位件1661沿第三滑槽1671滑动。
[0091]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述第二滑块1642上设有第二卡接孔1652,所述第二卡接孔 1652内设有第二传动固位件1662,所述第二传动部182与第二传动固位件1662连接、且通过第二卡接孔1652卡接;如图5,所述圆盘161上还设有第四滑槽1672,所述第二传动部 182可随第二传动固位件1662沿第四滑槽1672滑动。
[0092]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传动部181和第二传动部182例如可以是沿外杆143的轴向方向对称分布的第一导丝和第二导丝。第一导丝和第二导丝的一端分别对称固定在第一柔性部111 靠近夹持头141的端部,然后第一传动部181例如第一导丝通过第三柔性部142和外杆143 上的第一传动部穿过孔191,与另一端的第一传动固位件1661连接。第二传动部182例如导丝通过第三柔性部142和外杆143上的第二传动部穿过孔192,与另一端的第二传
动固位件 1662连接。第一传动固位件1661例如可以是第一钢球。第一钢球通过第一卡接孔1651卡接在第三驱动部162的第一滑块1641上。第二传动固位件1662例如可以是第二钢球。第二钢球通过第二卡接孔1652卡接在第三驱动部162的第二滑块1642上。第三驱动部162例如可以是操作手柄,例如推动操作手柄朝向远离夹持头的方向运动,所述第一滑块1641可以沿着第一滑槽1631顺时针滑动,同时所述第一卡接孔1651推动第一钢球在第三滑槽1671上顺时针滑动,所述的第一钢球固定在所述的第一导丝上,第一钢球滑动时,拉扯第一导丝朝向远离夹持头的方向运动。同时所述第二滑块1642可以沿着第二滑槽1632顺时针滑动,同时所述第二卡接孔1652推动第二钢球在第四滑槽1672上顺时针滑动,所述的第二钢球固定在所述的第二导丝上,第二钢球滑动时,第二导丝朝向夹持头的方向运动,即第一导丝和第二导丝位于外杆中的运动方向相反,从而可以通过第一导丝和第二导丝控制第三柔性部142的弯曲作动,并带动第一柔性部111、第二柔性部132随着第三柔性部142一同弯曲。
[0093]
优选的,第一滑槽1631、第二滑槽1632、第三滑槽1671、第四滑槽1672都是圆弧形滑槽,且均与圆盘161同心。第一滑槽1631可以包括两个第一子滑槽,第一滑块1641卡设在两个第一子滑槽中间,第一滑块1641可以沿着两个第一子滑槽滑动。同样,第二滑槽1632 也可以包括两个第二子滑槽,第二滑块1642卡设在两个第二子滑槽中间,第二滑块1642可以沿着第二子滑槽滑动。更优选的,第三滑槽1671设于两个第一子滑槽中间,与两个第一子滑槽间隔设置,且延伸方向与两个第一子滑槽一致。第四滑槽1672设于两个第二子滑槽中间,与两个第二子滑槽间隔设置,且延伸方向与两个第二子滑槽一致。
[0094]
本技术所提供的融合器把持器械中,所述的第一卡接孔1651内径大于第一导丝外径,第二卡接孔1652内径大于第二导丝外径,第一卡接孔1651内径小于第一钢球球径,第二卡接孔1652内径小于第二钢球球径。第一卡接孔1651和第二卡接孔1652的内径例如可以是 0.5mm~2mm。第一导丝和第二导丝的外径可以为0.5mm~2mm。第一钢球和第二钢球的直径可以为0.8mm~2.4mm。
[0095]
第一传动部穿过孔191与第三滑槽1671远离夹持头141的一端对接,构成所述第一导丝安装及滑动的连续路径。第二传动部穿过孔192与第四滑槽1672远离夹持头141的一端对接,构成所述第二导丝安装及滑动的连续路径。所述的第一钢球在第三滑槽1671滑动的距离即为第一导丝拉扯滑动的长度,同时第一钢球在第三滑槽1671滑动的距离为操作手柄绕圆盘161 旋转的角度与第三滑槽1671半径的乘积。所述的第二钢球在第四滑槽1672滑动的距离即为第二导丝拉扯滑动的长度,同时第二钢球在第四滑槽1672滑动的距离为操作手柄绕圆盘161 旋转的角度与第四滑槽1672半径的乘积。
[0096]
本技术所提供的融合器把持器械中,如图6,所述圆盘161上设有角度刻度标识168,用于标识第三柔性部142弯曲角度。
[0097]
本技术所提供的融合器把持器械中,如图7,所述的第三柔性部142由3—8个圆柱薄片通过弹片连接组成,其中弹片长度方向与一对导丝所在平面垂直。从而使得弯曲稳定可靠,弯曲后的外杆143轴线所在面法线始终平行两导丝所在面法线。第三柔性部的长度例如可以是5mm~15mm。
[0098]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柔性部132的长度例如可以是8mm~20mm。第一柔性部111的长度例如可以是10mm~25mm。
[0099]
如图9所示,本技术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植入器械组件,包括本技术第一方面所述的
融合器把持器械11和与所述融合器把持器械11相配合的融合器2,所述融合器2包括融合器本体21,所述融合器本体21上设有与夹持组件131配合的卡接槽22以及与芯轴11配合的第二螺纹孔23。针对椎间融合手术,把持融合器2以宽度方向通过终板外缘的间隙,并能在椎间稳定旋转,实现融合器2达到理想植入位置,提高术后恢复效果。本实用新型针对tlif 手术,融合器把持器械1可用于完成融合器的稳定植入,并能调整融合器在锥体之间角度,实现融合器达到理想植入位置,提高术后恢复效果。
[0100]
本技术所提供的植入器械组件中,第二螺纹孔23的孔径例如可以为2mm~5mm、 2mm~3mm、3mm~4mm、或4mm~5mm等。
[0101]
本技术所提供的植入器械组件中,使用时,首先通过旋转第二驱动组件15推动外杆143 朝向夹持组件131运动,使得夹持头141挤压夹持组件131向内收缩,夹持组件131与融合器的卡接槽22对接并形成夹持;然后旋转第一驱动组件12将芯轴11的第一螺纹段112拧入所述的融合器的第二螺纹孔23中。再后将融合器置入目标椎间,通过第三驱动组件16,推动操作手柄,所述第一滑块1641可以沿着第一滑槽1631滑动,同时所述第一卡接孔1651推动第一传动固位件1661在第三滑槽1671上滑动,所述的第一传动部181固定在所述第一传动固位件1661上,第一传动固位件1661滑动时,拉扯第一传动部181运动,所述第二滑块 1642可以沿着第二滑槽1632滑动,同时所述第二卡接孔1652推动第二传动固位件1662在第四滑槽1672上滑动,所述的第二传动部182固定在所述第二传动固位件1662上,第二传动固位件1662滑动时,第二传动部182与第一传动部181反向运动,例如第一传动部181朝向远离夹持头的方向运动时,第二传动部182朝向夹持头方向运动,从而可以通过第一传动部181和第二传动部182控制第三柔性部142的弯曲作动,并带动第一柔性部111、第二柔性部132随着第三柔性部142一同弯曲,实现融合器放置角度的调整,从而使融合器达理想的植入位置。退出时,首先反向旋转第一驱动组件12使得芯轴11的第二螺纹段152退出所述的融合器的第二螺纹孔23,然后反向旋转第二驱动组件15,抓臂1312松开,释放融合器,最后通过第三驱动组件16使融合器把持器的第一柔性部111、第二柔性部132、第三柔性部142伸直,退出患处椎间。
[0102]
综上,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提供的融合器把持器械,通过体外第三驱动组件16调整椎间融合器角度,可使得融合器达到理想植入位置,融合器与锥体匹配更好,增加融合器的撑开效果,提高患者生理弯曲恢复效果。通过夹持和螺纹连接两种方式固定放置融合器,无需过度拧紧螺纹造成滑丝的风险,同时防止使用时螺纹松动,减少融合器植入椎间后无法摆正的风险,尤其对一些宽度小于高度的融合器,由于锥体终板为凹面,两终板中间间隙大,外缘间隙小,医生通过竖向置入融合器于椎间后,再旋转90
°
放横的情况,单独螺纹连接,由于椎间无视野,无法有效确定融合器在椎间的旋转状态,且旋转90
°
可能发生螺纹的滑丝及松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抓臂1312限制了融合器相对融合器把持器的轴向转动,可明确融合器在椎间的状态,并且能有效防止滑丝或松动,具有把持稳定,安全有效等优点。
[0103]
综上,本技术有效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种种缺点而具高度产业利用价值。
[0104]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技术。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技术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技术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
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技术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