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集成通电诊断和电加热功能的接头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5-09 16:02:3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接头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集成通电诊断和电加热功能的接头装置。


背景技术:

2.汽车内部管路连接中经常使用快插接头,但是因为发动机工作过程中的振动、高低温变化、长久使用导致的材料耐久问题、以及车辆维修保养时都会影响到汽车内部管路连接的完整性,即快插接头可能会脱落或者断开。
3.为了确保快插接头的脱落或者断开能够实现在线诊断,需要在快插接头脱落或者断开时发出能够让发动机ecu系统识别的信号来进行诊断。例如现有授权公告号为cn207298392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具有脱落或断开检测功能的管路连接结构。
4.在冬季气温低于-20℃且湿度较高的环境中,曲轴箱通风管内的热油蒸汽与进气管内的冷空气交汇时,会导致交汇口产生结冰而堵塞曲轴箱通风管,严重时曲轴箱内油及部分水蒸气无法排出,使得发动机进气系统效率降低,燃油消耗增加。当冰渣或冰块溶解后流入曲轴箱中造成机油变质乳化,同时其酸性气体进入润滑系统,造成零件腐蚀和加速磨损。
5.为了解决曲轴箱通风管结冰的问题,目前常用的方案是在曲轴箱通风管与进气管路之间增加加热装置,通过加热来避免产生结冰。例如现有授权公告号为cn212377538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不可拆卸快插电加热器。
6.但是,上述专利中的不可拆卸快插电加热器无法对接头的脱落或者断开实现在线诊断。


技术实现要素:

7.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集成通电诊断和电加热功能的接头装置,其同时具备通电诊断功能和电加热功能。
8.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9.一种集成通电诊断和电加热功能的接头装置,包括:
10.主壳体,所述主壳体的端部设置有快插阴接头,且所述主壳体内设置有加热管;
11.与所述快插阴接头配合的快插阳接头;
12.设置于所述主壳体上的加热壳体,所述加热壳体内设置有用于加热所述加热管的加热组件;以及
13.设置于所述主壳体上的通电诊断壳体,所述通电诊断壳体内设置有用于检测所述快插阳接头连接状态的通电诊断运动组件。
14.进一步地,所述加热壳体与通电诊断壳体沿轴向呈错开布置。
15.进一步地,所述加热壳体与通电诊断壳体沿周向呈180
°
相对布置。
16.进一步地,所述加热壳体包括与所述主壳体一体成型的加热壳座,以及与所述加
热壳座固定连接或者卡接的加热端盖。
17.进一步地,所述加热组件与加热管之间设置有用于绝缘的隔板,所述隔板与主壳体为一体成型。
18.进一步地,所述通电诊断壳体包括与所述主壳体一体成型的通电诊断壳座,以及与所述通电诊断壳座连接的通电诊断端盖。
19.进一步地,所述通电诊断端盖内分别设置有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
20.所述通电诊断组件包括:
21.能够相对于所述主壳体沿其径向移动的活动柱;
22.弹性件,所述弹性件能够对所述活动柱施加弹性力,使所述活动柱端部凸出于所述主壳体内侧壁;以及,
23.与所述活动柱连接的导电片;
24.其中,所述快插阳接头插入所述快插阴接头后,与所述活动柱凸出端接触并驱动所述活动柱沿径向移动,使所述导电片同时与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接触;所述快插阳接头与快插阴接头脱离后,所述活动柱在所述弹性件的弹性力作用下复位,使所述导电片与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分离。
25.进一步地,所述活动柱包括依次连接的嵌入段、中段和连接段,所述主壳体侧壁开设有与所述嵌入段配合的通孔,且所述中段的外径大于所述通孔的内径;
26.所述通电诊断壳座与通电端盖之间设置有密封膜;所述密封膜上开设有密封孔,所述中段侧壁开设有与所述密封孔配合的密封环槽。
27.进一步地,所述导电片上开设有限位孔,所述连接段侧壁开设有与所述限位孔配合的限位卡槽;所述连接段上开设有形变槽,使所述连接段分为两部分;所述连接段端部设置有嵌于所述形变槽内的卡钉。
28.进一步地,所述主壳体外侧壁设置有能够与所述密封膜接触的定位环板;所述中段上套设有位于所述定位环板内侧的限位环。
29.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30.1、接头装置利用加热管与加热组件配合来实现电加热功能,从而来避免产生结冰,利用通电诊断运动组件来检测快插阳接头的连接状态,则快插阳接头出现脱落或者断开时能够实现在线诊断,从而提高汽车驾驶的安全性;
31.2、通电诊断运动组件具有方便组装以及方便装配的优势。
附图说明
32.图1为实施例中一种集成通电诊断和电加热功能的接头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3.图2为实施例中一种集成通电诊断和电加热功能的接头装置的剖视图一;
34.图3为图2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35.图4为实施例中一种集成通电诊断和电加热功能的接头装置的剖视图二。
36.图中:1、主壳体;11、通孔;12、定位环板;13、隔板;14、快插阴接头;15、阳接头;21、通电诊断壳座;22、通电诊断端盖;221、弹簧卡槽;31、活动柱;32、密封膜;33、导电片;331、导电凸起;34、第一弹簧;35、第一电极;36、第二电极;37、卡钉;38、限位环;4、快插阳接头;5、加热管;61、加热壳座;62、加热端盖;71、导热块;72、加热单元;73、电极板;74、第二弹簧;
75、第三弹簧;76、定位套;77、第一端子;78、第二端子。
具体实施方式
37.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8.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39.实施例:
40.一种集成通电诊断和电加热功能的接头装置,参照图1至图4,其包括主壳体1和快插阳接头4;主壳体1的一端设置有与快插阳接头4配合的快插阴接头14,另一端设置有阳接头15;阳接头15用于与管路连接,其可以采用多种结构形式,在此不作限制;本实施例中快插阴接头14可以采用不可拆卸式结构或者可拆卸式结构,在此不作限制;主壳体1内设置有加热管5,且主壳体1上设置有加热壳体,加热壳体内设置有用于对加热管5进行加热的加热组件;主壳体1上设置有通电诊断壳体,通电诊断壳体内设置有用于检测快插阳接头4连接状态的通电诊断运动组件;本实施例中的接头装置利用加热管5与加热组件配合来实现电加热功能,从而来避免产生结冰,利用通电诊断运动组件来检测快插阳接头4的连接状态,则快插阳接头4出现脱落或者断开时能够实现在线诊断,从而提高汽车驾驶的安全性。
41.参照图1和图2,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加热壳体与通电诊断壳体沿轴向呈错开布置,且加热壳体与通电诊断壳体沿周向呈180
°
相对布置,从而方便生产、装配以及连接;当然,在其他可选的实施例中,加热壳体与通电诊断壳体沿周向的夹角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在此不作限制;本实施例中加热壳体包括与主壳体1一体成型的加热壳座61,以及与加热壳座61固定连接或者卡接的加热端盖62;优选地,本实施例中加热端盖62与加热壳座61通过超声波焊接固定,从而能够保证密封性和稳固性;本实施例中通电诊断壳体包括与主壳体1一体成型的通电诊断壳座21,以及与通电诊断壳座21连接的通电诊断端盖22;具体地,本实施例中通电诊断端盖22与通电诊断壳座21通过卡接的方式进行连接,从而方便装配。
42.参照图1至图3,本实施例中通电诊断端盖22内分别设置有第一电极35和第二电极36;通电诊断组件包括活动柱31、弹性件和导电片33,导电片33与活动柱31连接,且活动柱31能够带动导电片33相对于主壳体1沿其径向移动;本实施例中弹性件为第一弹簧34,第一弹簧34能够对活动柱31施加弹性力,使活动柱31的端部凸出于主壳体1内侧壁;其中,快插阳接头4插入快插阴接头14后,与活动柱31凸出端接触并驱动活动柱31沿径向移动,使导电片33同时与第一电极35和第二电极36接触;快插阳接头4与快插阴接头14脱离后,活动柱31在第一弹簧34的弹性力作用下复位,使导电片33与第一电极35和第二电极36分离,从而能够实现通电诊断功能。
43.参照图1至图3,本实施例中活动柱31包括依次连接的嵌入段、中段和连接段,且三者一体成型形成活动柱31;主壳体1侧壁开设有与嵌入段配合的通孔11,且中段外径大于通孔11内径,从而能够起到限位作用;本实施例中嵌入段端部设置有抵推球面,抵推球面的设置便于使快插阳接头4推动活动柱31移动,同时活动柱31安装时直接插入通孔11即可,没有周向角度限制,方便安装。
44.参照图3,本实施例中导电片33与活动柱31的连接段为卡嵌连接,具体地,导电片
33上开设有限位孔,连接段侧壁开设有与限位孔配合的限位卡槽;为了实现联动,限位卡槽开口处的直径均大于限位孔的内径;导电片33为金属片,所以限位孔的内径无法变大,本实施例中在连接段上开设有形变槽,使连接段分为两部分,将其两个部分按压靠近,然后将导电片33嵌于限位卡槽内,接着松开按压力使两个部分复位,即可完成导电片33与连接段的卡嵌连接,安装方便快捷;优选地,本实施例中连接段端部设置有嵌于形变槽内的卡钉37;导电片33与活动柱31连接后,将卡钉37从连接段的端部嵌入形变槽内,将连接段的两个部分撑开,从而提高导电片33与活动柱31连接的稳固性;优选地,本实施例中导电片33上设置有导电凸起331,通过导电凸起331与第一电极35或者第二电极36接触,能够提高导电连接的稳定性。
45.参照图1至图3,本实施例中通电诊断壳座21与通电诊断端盖22之间设置有密封膜32;密封膜32上开设有密封孔,活动柱31的中段侧壁开设有与密封孔配合的密封环槽,密封环槽的内圆周侧壁与密封孔为过盈配合,从而能够提高密封效果;本实施例中第一弹簧34呈塔状型,其小端套设在中段上,且与密封膜32顶壁接触,其大端与通电诊断端盖22接触;优选地,通电诊断端盖22内设置有与第一弹簧34的大端配合的弹簧卡槽221,从而能够保证第一弹簧34的稳定性;本实施例中主壳体1外侧壁设置有能够与密封膜32底壁接触的定位环板12,定位环板12对密封膜32起到定位支撑作用;本实施例中活动柱31的中段上套设有位于定位环板12内侧的限位环38,限位环38对活动柱31起到限位作用,能够提高活动柱31的稳定性;具体地,本实施例中限位环38外侧壁与定位环板12内侧壁之间,以及限位环38内侧壁与活动柱31外侧壁之间,均为间隙配合。
46.参照图1、图2和图4,本实施例中加热管5通过注塑工艺封装于主壳体1内,而主壳体1优选绝缘耐热材质;优选地,本实施例中加热组件与加热管5之间设置有用于绝缘的隔板13,从而能够提高安全可靠性;优选地,隔板13与主壳体1一体成型,即在加热管5封装时,隔板13直接形成于加热管5外侧壁;在其他可选的实施例中,隔板13也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安装件,设置于加热组件与加热管5之间,亦或者将隔板13设置于加热组件上,在此不做限制。
47.参照图1、图2和图4,本实施例中加热端盖62分别封装有第一端子77和第二端子78;加热组件包括导热块71、定位套76、第二弹簧74、第三弹簧75、加热单元72以及电极板73;具体地,第二弹簧74和第三弹簧75分别嵌设于定位套76内;其中,第二弹簧74的一端与第一端子77接触,另一端与电极板73接触,而加热单元72位于电极板73与导热块71之间;第三弹簧75的一端与第二端子78接触,另一端与导热块71接触;本实施例中加热单元72优选ptc加热片,第一端子77、第二弹簧74、电极板73、加热单元72、导热块71、第三弹簧75以及第二端子78之间形成导通,则接电后加热单元72发热,热量通过隔板13传递至加热管5,实现对加热管5加热;加热管5优选为铝管,导热效果好;优选地,本实施例中隔板13呈弧型,导热块71上设置有与隔板13贴合的弧形导热面,从而能够增加导热面积,提高加热效果;在其他可选的实施例中,加热组件也可以采用其它加热方式,在此不做限制。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