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纸塑堆头的制作方法

2022-05-09 15:17:2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纸制加工品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纸塑堆头。


背景技术:

2.在部分物品展示销售时,尤其是类似如水果、袋装香肠等物品时,一般是将该类物品直接放置在上端开口的展示架上,其中,为便于体现物品量足、品质饱满的效果,经常会将大量物品堆放在一起,利用水果销售,一般是会将水果堆积成小山状进行展示销售。
3.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当将大量物品堆放销售时,位于下方的物品会受到的较大的挤压力,导致位于下方的物品很容易因为挤压损坏,因此需要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改善物品摆放成小山状进行展示销售时容易损坏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纸塑堆头。
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纸塑堆头,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6.一种纸塑堆头,包括:
7.第一承载层,所述第一承载层的中部具有第一安装区;
8.第二承载层,所述第二承载层的下端伸至第一安装区内,所述第二承载层的上端伸出第一承载层的上表面外,所述第二承载层的中部具有第二安装区;
9.第三承载层,所述第三承载层的下端伸至第二安装区内,所述第三承载层的上端伸出第二承载层的上表面外。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具有第一安装区的第一承载层,使得第二承载层的下端能够通过插接的方式与第一承载层快速连接,利用具有第二安装区的第二承载层,使得第三承载层的下端能够通过插接的方式与第二承载层快速连接,从而使得第一承载层、第二承载层和第三承载层能够呈阶梯状排布。
11.可选的:
12.还包括内支撑件,所述第一承载层与内支撑件的下侧部分连接,所述第二承载层与内支撑件的中间部分连接,所述第三承载层与内支撑件的上侧部分连接;
13.其中,所述内支撑件下侧部分的横截面面积大于内支撑件中间部分的横截面面积,所述内支撑件中间部分的横截面面积大于内支撑件上侧部分的横截面面积。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内支撑件能够对第一承载层、第二承载层和第三承载层进行支撑,并能够实现内支撑件与第一承载层、第二承载层和第三承载层进行连接加强,使得组装完成后的纸塑堆头更加稳定。
15.可选的,所述第三承载层包括:
16.上撑板,所述上撑板的下表面与内支撑件的上侧部分的上表面相接;
17.侧板,所述侧板设置有若干片,各片侧板的上侧边分别与上撑板的各个侧边连接,各所述侧板的下侧均插设至内支撑件的中间部分内。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上撑板和各片侧板配合能够围合形成下侧开口的第三承载层,上撑板的表面可以用于供物品摆放。
19.可选的,所述第二承载层包括:
20.中撑件,所述中撑件设置有若干件,且各所述中撑件的首尾端依次相接,各所述中撑件的上表面处于同一平面上,各所述中撑件互相配合以围合形成供第三承载层下端穿设的第二安装区。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各件中撑件能够组成具有第二安装区的第二承载层,实现第二承载层的简单组装。
22.可选的,各所述中撑件均包括:
23.中内板,所述中内板与侧板贴合,所述中内板的下侧插设于内支撑件的中间部分内;
24.中撑板,所述中撑板靠近内支撑件竖直中心线的一侧边与中内板的上侧边连接;
25.中外板,所述中外板与第一承载层的内侧边贴合,所述中外板的下侧插设于内支撑件的下侧部分内,所述中外板的上侧与中撑板远离内支撑件竖直中心线的一侧边连接。
2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中内板、中撑板和中外板能够组成横截面呈倒“凵”字状的中撑件,利用中内板和中外板与内支撑件之间的插接配合,能够实现中撑件与内支撑件之间的固定连接。
27.可选的,所述第一承载层包括:
28.第一底撑件,所述第一底撑件间隔排布设置有若干件,各所述第一底撑件的上表面处于同一平面上;
29.第二底撑件,所述第二底撑件间隔排布设置有若干件,各所述第二底撑件的上表面处于同一平面上;
30.其中,各所述第一底撑件的两端分别与两件相邻设置的第二底撑件相向的一端连接,各所述第一底撑件和第二底撑件互相配合以围合形成第一安装区。
3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各件第一底撑件和第二底撑件之间的配合,能够组成具有第一安装区的第一承载层,实现第一承载层的简单组装。
32.可选的:
33.所述第一底撑件包括由纸板连续弯折成型的第一内接板、第一底托板、第一外板、第一底撑板,所述第二底撑件包括若纸板连续弯折成型的第二内接板、第二底托板、第二外板和第二底撑板;
34.其中,当第一承载层与第二承载层相接时,所述第一内接板和第二内接板均与位置相应的中外板贴合,当第一底撑件和第二底撑件与内支撑件连接,各所述第一内接板和第二内接板的下侧均插设于内支撑件的下侧部分内;各所述第一底托板和第二底托板的下表面均与内支撑件下侧部分的上表面相接;各所述第一外板和第二外板均与内支撑件下侧部分的外侧相接;各所述第一底撑板和第二底撑板的上表面均与内支撑件的底面相接。
3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第一内接板和第一底撑板之间的配合,能够实现第一底撑件与内支撑件之间的稳定连接,利用第二内接板和第二底撑板之间的配合,能够实现第二底撑件与内支撑件之间的稳定连接,第二底撑件上侧与纸塑堆头之间的固定连接,利用第一底托板和第二底托板能够覆盖内支撑件下侧部分的上表面和各个侧边。
36.可选的:
37.所述内支撑件由若干片竖直的纸板纵横交叉组成,所述内支撑件的俯视呈网格状设置。
3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纵横交叉的各片纸板配合能够组成俯视呈网格状的内支撑件,且采用该方式组成的内支撑件稳定性强,重量轻。
39.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40.纸塑堆头的整体形状类似金字塔,当物品摆放在纸塑堆头上时,只需要在纸塑堆头表面上铺盖一层即可,避免物品被轻易压坏;
41.整体采用纸质材料制成,材料成本低,运输成本,且便于回收利用。
附图说明
42.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纸塑堆头的主视图;
43.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纸塑堆头的组成示意图;
44.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内支撑件的主视图;
45.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内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
46.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一承载层的结构示意图;
47.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一底撑件和第二底撑件的结构示意图;
48.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内支撑件和第一承载层的连接示意图;
49.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一底撑件和第二底撑件的连接示意图;
50.图9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二承载层的结构示意图;
51.图10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中撑件的结构示意图;
52.图1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内支撑件和第二承载层的连接示意图;
53.图1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三承载层的结构示意图;
54.图1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内支撑件和第三承载层的连接示意图。
55.附图标记:1、第一承载层;11、第一底撑件;111、第一内接板;112、第一底托板;113、第一外板;114、第一底撑板;115、第一外接板;116、第一内接槽;117、第三内接槽;118、第三外接槽;12、第二底撑件;121、第二内接板;122、第二底托板;123、第二外板;124、第二底撑板;125、第二外接板;126、第二内接槽;2、第二承载层;21、中撑件;211、中内板;212、中撑板;213、中外板;214、第四内接槽;215、第四外接槽;3、第三承载层;31、上撑板;32、侧板;4、内支撑件;41、主横向纸板;411、第一上插接槽;412、第二上插接槽;413、第一内撑部;414、第二内撑部;415、第三内撑部;42、副横向纸板;421、第二下插接槽;422、第三上插接槽;423、第一外撑部;424、第二外撑部;43、主纵向纸板;431、第一下插接槽;432、底接槽;433、第一上接槽;434、中接槽;44、副纵向纸板;441、第三下插接槽。
具体实施方式
56.以下结合附图1-13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57.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纸塑堆头。参照图1和图2,该纸塑堆头包括第一承载层1、第二承载层2、第三承载层3和内支撑件4;其中,内支撑件4用于起主要支撑作用,第一承载层1、第二承载层2和第三承载层3均安装在内支撑件4上,在第一承载层1的中部设置有第一
安装区,第二承载层2的底部安装于第一安装区内,第二承载层2的顶部伸出第一承载层1上表面外,且第二承载层2的中部设置有第二安装区,第三承载层3的底部安装于第二安装区内,且第三承载层3的顶部伸出第二承载层2上表面外。
58.参照图3和图4,内支撑件4包括主横向纸板41、副横向纸板42、主纵向纸板43和副纵向纸板44;其中,副横向纸板42竖直设置有两片,且两片副横向纸板42分别设置于主横向纸板41的两侧并与主横向纸板41平行,副纵向纸板44竖直设置有两片,且两片副纵向纸板44分别设置于主纵向纸板43的两侧并与主横向纸板41平行。
59.参照图4,在主横向纸板41的中部上侧设置有上端开口的第一上插接槽411,在主纵向纸板43的中部下侧设置有下端开口的第一下插接槽431,通过将第一下插接槽431与第一上插接槽411互相交叉能够实现主横向纸板41与主纵向纸板43之间的连接;在主横向纸板41和主纵向纸板43的两端上侧均设置有上端开口的第二上插接槽412,在副横向纸板42和副纵向纸板44的中部下侧均设置有第二下插接槽421,通过将相应第二上插接槽412和第二下插接槽421互相交叉能够实现主横向纸板41与副纵向纸板44(或纵向弧板与主横向纸板41)之间的连接;在各片副横向纸板42的两端上侧均设置有上端开口的第三上插接槽422,在各片副纵向纸板44的两端下侧均设置有下端开口的第三下插接槽441,通过将第三上插接槽422与第三下插接槽441互相交叉能够实现副横向纸板42与副纵向纸板44之间的连接。
60.其中,当主纵向纸板43和主横向纸板41连接为一体时,主纵向纸板43和主横向纸板41的俯视组合呈十字状,当各片副纵向纸板44和各片副横向纸板42连接为一体时,各片副纵向纸板44和各片副横向纸板42的俯视组合呈井字状。
61.参照图5,第一承载层1包括由纸板制成的第一底撑件11和第二底撑件12,第一底撑件11和第二底撑件12均设置有两件,两件第一底撑件11互相对称设置,两件第二底撑件12互相对称设置,各件第一底撑件11和各件第二底撑件12配合围合形成中部具有第一安装区的第一承载层1,第一承载层1的俯视呈矩形状设置。
62.参照图6,第一底撑件11包括由纸板连续弯折成型的第一内接板111、第一底托板112、第一外板113、第一底撑板114和第一外接板115,第二底撑件12包括由纸板连续弯折成型的第二内接板121、第二底托板122、第二外板123、第二底撑板124和第二外接板125;其中,当各件第一底撑件11和各件第二底撑件12拼接为一体时,第一外接板115和第二外接板125互相垂直,且两片第一外接板115的两竖直侧边均分别与两片第二外接板125的竖直侧边相接,第一底撑板114和第二底撑板124均呈等腰梯形状且处于同一平面上,两片第一底撑板114的等腰边分别与两片第二底撑板124的其中一等腰边相接,第一外板113和第二外板123互相垂直,且两片第一外板113的两竖直侧边均分别与两片第二外板123的竖直侧边相接。
63.其中,在两件第一底撑件11的两端上均设置有第一内接槽116,第一内接槽116的两端分别延伸至第一内接板111和第一底托板112上,在两件第二底撑件12的两端上均设置有第二内接槽126,第二内接槽126设置于第二内接板121上并与第二内接板121的上侧边相通;当各件第一底撑件11和各件第二底撑件12拼接为一体时,呈矩形状的第一底托板112盖在呈矩形状的第二底托板122的表面上,且第二内接板121通过第一内接槽116穿过第一底托板112和第一内接板111,第一内接板111的上侧通过第二内接槽126穿过第二内接板121,
从而使得第一底撑件11和第二底撑件12能够采用互相插接的方式固定在一起。
64.参照图4和图6,主横向纸板41和主纵向纸板43均包括从下至上依次设置的第一内撑部413、第二内撑部414和第三内撑部415,且第一内撑部413、第二内撑部414和第三内撑部415呈阶梯状排布,副横向纸板42和副纵向纸板44均包括从下至上第一外撑部423和第二外撑部424;其中,在各片主横向纸板41、主纵向纸板43、副横向纸板42和副纵向纸板44的两端下侧均设置有下端开口的底接槽432,在各片主横向纸板41、主纵向纸板43、副横向纸板42和副纵向纸板44的两端上侧均上设置有上端开口的第一上接槽433;在各片第一内接板111和第二内接板121的上侧均设置有若干道上侧开口的第三内接槽117,在各片第一外接板115和第二外接板125的下侧均设置有若干下端开口的第三外接槽118。
65.并且,当内支撑件4与第一承载层1连接时,内支撑件4的底面与各片第一底托板112和第二底托板122的上表面贴合,第一外撑部423和第一外撑部423的竖直侧边与位置相应的第一外板113或第二外板123相接,第一外撑部423和第一外撑部423的上侧边与位置相应的第一底撑板114或第二底撑板124的下表面相接,第二外撑部424和第二外撑部424的竖直侧边与位置相应的第一外接板115或第二外接板125相接。
66.参照图7和图8,当内支撑件4与第一承载层1连接时,内支撑件4的四个侧边分别与第一承载层1的四个侧边相对应,位于内支撑件4同一侧边上的各道第三内接槽117分别与位于第一承载层1其中一侧上的各道底接槽432之间互相交叉,位于内支撑件4同一侧边上的各道第三外接槽118分别与位于第一承载层1其中一侧上的各道第一上接槽433相互交叉。
67.参照图9和图10,第二承载层2包括由四片依次首尾端相接的中撑件21,各片中撑件21均包括由纸板依次弯折成型的中内板211、中撑板212和中外板213,中撑板212呈等腰梯形状,中内板211和中外板213均呈矩形状;其中,当相邻设置的两件中撑件21相接时,两片中内板211相向的一竖直侧边相接,两片中撑板212相向的一等腰边相接,两片中外板213相向的一竖直侧边相接。
68.参照图4和图10,在各片主横向纸板41和主纵向纸板43上均设置有一道位于第二内撑部414上侧的中接槽434,在各片中内板211的下侧均设置有一道下端开口的第四内接槽214,在各片中外板213的下侧均设置有若干道下端开口的第四外接槽215;其中,还参照图11,当内支撑件4与第二承载层2连接时,内支撑件4的四个侧边分别与第一承载层1的四个侧边相对应,各道中接槽434分别与各道第四内接槽214相互交叉,位于内支撑件4同一侧上的各道第一上接槽433分别与位于第二承载层2同一侧上的各道第四外接槽215相互交叉。
69.并且,当内支撑件4与第二承载层2连接时,第二内撑部414和各道第二外撑部424的竖直侧边均与位置相应的中外板213相接,第二内撑部414和各道第二外撑部424的上侧边均与位置相应的中撑板212下表面相接,第三内撑部415的竖直侧边分别与各片中内板211相接。
70.当第一承载层1与第二承载层2相接时,各片中外板213分别与位置相应的第一外接板115或第二外接板125贴合。
71.参照图12,第三承载层3包括由纸板加工成型的上撑板31和四片侧板32,各片侧板32分别与上撑板31的四个侧边连接;其中,第三承载层3为下侧开口的箱体,当第三承载层3
展开时,加工形成第三承载层3的纸板呈十字状设置。
72.参照图4、图12和图13,当第三承载层3与内支撑件4连接时,上撑板31的下表面与各道第三内撑部415的上侧边相接,侧板32与相应第三内撑部415的竖直侧边相接,且各道侧板32的下侧分别穿设过各道中接槽434。
73.第二承载层2与第三承载层3相接时,各片中内板211分别与各片侧板32贴合。
74.本技术实施例一种纸塑堆头的实施原理为:
75.利用内支撑件4能够对第一承载层1、第二承载层2和第三承载层3进行支撑,且使得第一承载层1、第二承载层2和第三承载层3能够呈阶梯状排布,从而使得第一承载层1、第二承载层2和第三承载层3能够组成类似金字塔状的堆头,当摆放物品时,物品能够摆放在第一承载层1、第二承载层2和第三承载层3表面上,使得物品能够呈小山状堆放。
76.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