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新型鼻氧管及供氧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2-05-01 10:25:0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新型鼻氧管及供氧系统。


背景技术:

2.氧气疗法是目前临床上预防和纠正低氧血症最常用的方法。通过增加吸入氧浓度,改善肺泡内气体交换和氧运过程,提高氧分压,纠正缺氧,满足机体细胞组织对氧的需求,防止缺氧造成组织和器官的损害。尤其是儿童胸腔相对较小,肺泡直径小,机体对缺氧的耐受力很差。一些重要器官,如脑细胞,持续严重缺氧会造成脑部不可逆性损伤。
3.现临床上的采用左右双向环绕式的鼻氧管固定于患者脸颊两侧,当患者体位变化时,容易造成医疗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且使用胶布反复粘贴粘贴固定的方式,容易造成医用粘胶性皮肤损伤。现有鼻氧管在使用过程中,患者的舒适度低,影响氧疗效果,对于自理能力低下或卧床的儿童或老年患者,尤其针对新生儿而言,增加了护理难度,容易出现并发症。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鼻氧管及供氧系统,以解决现有固定于患者脸颊两侧的左右双向环绕式的鼻氧管在患者使用时,容易出现因患者体位发生变化、左右翻转,而造成的医疗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的问题。
5.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新型鼻氧管,其中,所述新型鼻氧管包括:
6.管件主体,采用能够承载及输送氧气的管状结构;所述管件主体包括呼吸件,所述呼吸件的终端形成为弯曲的鱼钩状结构;
7.所述呼吸件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所述呼吸件的所述鱼钩状结构的弯曲方向相同。
8.优选地,所述呼吸件的终端形成有能够向鼻内延伸的出氧口,其始端形成有能够输送氧气的进氧口。
9.优选地,所述出氧口能够伸入鼻内的长度为1cm至1.5cm。
10.优选地,所述管件主体还包括引导件,所述引导件的始端形成有能够与供氧系统相连接的引导入口,其终端形成有能够与所述进氧口相连通的引导出口。
11.优选地,所述管件主体还包括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的始端形成有与所述引导出口相连接的第一连接部,所述连接件的终端形成有分别与两个所述呼吸件的所述进氧口相连接的第二连接部;
12.所述第一连接部连通于所述第二连接部。
13.优选地,所述新型鼻氧管还包括保护件,所述保护件具有能够贴合鼻部的保护部,且所述保护件相背于所述保护部的一面与两个所述呼吸件相抵接。
14.优选地,所述保护件还具有形成于所述保护部底端的两个凸起,两个所述凸起之间的距离与两个所述呼吸件的位置相适配。
15.优选地,所述新型鼻氧管还包括固定件,连接于所述保护件和所述呼吸件,以使所述保护件和所述呼吸件相对固定。
16.优选地,所述新型鼻氧管还包括调节件,所述调节件形成于两个所述呼吸件的外壁上,且沿两个所述呼吸件的周向进行包覆;
17.所述调节件能够沿两个所述呼吸件的长度方向移动,以限制两个所述呼吸件能够开合的长度范围。
18.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供氧系统,包括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新型鼻氧管。
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20.本实用新型的新型鼻氧管及供氧系统的设计合理、结构简单,患者在使用过程中,改变鼻氧管的固定位置,使氧气不再经由患者脸颊两侧输送至鼻内;而是使鼻氧管经由患者头顶部方向延伸,仿形贴合患者鼻部两侧,最终使氧气输送至鼻内。从而解决患者因体位发生变化、左右翻转,所造成的医疗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的问题。改善患者体位的局限性,进而提升氧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21.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3.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新型鼻氧管在一个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24.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新型鼻氧管在另一个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25.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新型鼻氧管在另一个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26.图标:
27.100-管件主体,10-呼吸件,11-进氧口,12-出氧口,20-引导件,21-引导入口,22-引导出口,30-连接件,31-第一连接部,32-第二连接部,40-保护件,41-保护部,42-凸起,50-调节件,60-固定件。
具体实施方式
28.提供以下具体实施方式以帮助读者获得对这里所描述的方法、设备和/或系统的全面理解。然而,在理解本技术的公开内容之后,这里所描述的方法、设备和/或系统的各种改变、修改及等同物将是显而易见的。例如,这里所描述的操作的顺序仅仅是示例,其并不限于这里所阐述的顺序,而是除了必须以特定顺序发生的操作之外,可做出在理解本技术的公开内容之后将是显而易见的改变。此外,为了提高清楚性和简洁性,可省略本领域中已知的特征的描述。
29.这里所描述的特征可以以不同的形式实施,并且不应被解释为局限于这里所描述的示例。更确切地说,已经提供了这里所描述的示例仅用于示出在理解本技术的公开内容
之后将是显而易见的实现这里描述的方法、设备和/或系统的诸多可行方式中的一些方式。
30.在整个说明书中,当元件(诸如,层、区域或基板)被描述为“在”另一元件“上”、“连接到”另一元件、“结合到”另一元件、“在”另一元件“之上”或“覆盖”另一元件时,其可直接“在”另一元件“上”、“连接到”另一元件、“结合到”另一元件、“在”另一元件“之上”或“覆盖”另一元件,或者可存在介于它们之间的一个或更多个其他元件。相比之下,当元件被描述为“直接在”另一元件“上”、“直接连接到”另一元件、“直接结合到”另一元件、“直接在”另一元件“之上”或“直接覆盖”另一元件时,可不存在介于它们之间的其他元件。
31.如在此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所列出的相关项中的任何一项和任何两项或更多项的任何组合。
32.尽管可在这里使用诸如“第一”、“第二”和“第三”的术语来描述各个构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但是这些构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不受这些术语所限制。更确切地说,这些术语仅用于将一个构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与另一构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相区分。因此,在不脱离示例的教导的情况下,这里所描述的示例中所称的第一构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也可被称为第二构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
33.为了易于描述,在这里可使用诸如“在
……
之上”、“上部”、“在
……
之下”和“下部”的空间关系术语,以描述如附图所示的一个元件与另一元件的关系。这样的空间关系术语意图除了包含在附图中所描绘的方位之外,还包含装置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装置被翻转,则被描述为相对于另一元件位于“之上”或“上部”的元件随后将相对于另一元件位于“之下”或“下部”。因此,术语“在
……
之上”根据装置的空间方位而包括“在
……
之上”和“在
……
之下”两种方位。所述装置还可以以其他方式定位(例如,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将对在这里使用的空间关系术语做出相应的解释。
34.在此使用的术语仅用于描述各种示例,并非用于限制本公开。除非上下文另外清楚地指明,否则单数的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的形式。术语“包括”、“包含”和“具有”列举存在的所陈述的特征、数量、操作、构件、元件和/或它们的组合,但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更多个其他特征、数量、操作、构件、元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35.由于制造技术和/或公差,可出现附图中所示的形状的变化。因此,这里所描述的示例不限于附图中所示的特定形状,而是包括在制造期间出现的形状上的改变。
36.这里所描述的示例的特征可按照在理解本技术的公开内容之后将是显而易见的各种方式进行组合。此外,尽管这里所描述的示例具有各种各样的构造,但是如在理解本技术的公开内容之后将显而易见的,其他构造是可能的。
37.实施例一
38.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新型鼻氧管在一个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新型鼻氧管在另一个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新型鼻氧管在另一个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39.本实施例的新型鼻氧管包括呼吸件10、引导件20、连接件30、保护件40、调节件50以及固定件60。
40.在下文中,将描述根据本实施例的新型鼻氧管的上述部件的具体结构。
41.氧气疗法是治疗低氧血症最常用的方法,通过鼻氧管将氧气输送至患者。现临床通常采用左右双向环绕式的鼻氧管固定于患者脸颊两侧,当患者体位变化、左右翻身时,容
易造成医疗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且使用胶布反复粘贴固定的方式,容易造成医用粘胶性皮肤损伤。患者舒适度低,氧疗效果差,尤其针对新生儿而言,其体位多变不易控制且皮肤娇嫩,增加了护理难度,容易出现并发症。
42.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新型鼻氧管通过改变鼻氧管的固定位置,使氧气不再经由患者脸颊两侧输送至鼻内。
43.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新型鼻氧管包括能够承载及输送氧气的管状结构的管件主体100。管件主体100包括与搭接于患者鼻部的呼吸件10,呼吸件10的终端形成为弯曲的鱼钩状结构。鱼钩状结构的呼吸件10的优势在于,其弯曲处可以与鼻端部相适配,以使呼吸件10的一端便于伸入患者鼻内部,另一端能够由弯曲处向头顶部方向延伸,同时仿形贴合患者鼻部两侧,以此改变传统鼻氧管的氧气输送路径,使氧气沿患者头顶部方向顺鼻梁进入鼻内腔。鱼钩状结构的呼吸件10能够提升患者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其左右翻身等体位变化也不会使呼吸件10轻易脱离患者鼻部。从而解决了患者因体位发生变化、左右翻转,所造成的医疗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的问题。
44.此外,为与人体鼻部结构相适配,提升患者使用时的稳定性,呼吸件10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呼吸件10的鱼钩状结构的弯曲方向相同。需要说明的是,两个呼吸件10的鱼钩状结构的弯曲方向也可以形成一定角度设置,只要保证新型鼻氧管符合人体工学,保证患者在使用过程中的舒适度即可。
45.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呼吸件10的终端形成有能够向鼻内延伸的出氧口12,其始端形成有能够输送氧气的进氧口11。呼吸件10的长度不小于人体鼻部的长度,以使呼吸件10能够仿形贴合患者鼻部两侧;考虑人体鼻部大小、形状等的多样性,呼吸件10的长度可以适当延长或根据患者人群分类设置成人和儿童等不同规格的新型鼻氧管,只要保证呼吸件10能够仿形贴合患者鼻部两侧即可。
46.需要说明的是,考虑加工工艺的简便性,呼吸件10为等径的管件结构,即进氧口11和出氧口12的直径尺寸相同,出氧口12的尺寸与人体鼻孔尺寸相适配,满足患者的吸氧需求且保证患者的舒适度。且两个呼吸件10的长度、管径和鱼钩状结构的弯曲弧度等相同,满足新型鼻氧管批量制备生产的需求。但根据实际需求,呼吸件10也可以为变径的管件结构,两个呼吸件10的长度、管径和鱼钩状结构的弯曲弧度等也可以不相同,只要保证呼吸件10具有输送氧气的能力即可。
47.此外,由于鼻内部较为脆弱,可以提升出氧口12端部的表面精度,避免出现毛刺或尖端刮伤鼻内部;也可以在出氧口12处设置保护套等方式(尽管未示出),对鼻内部进行保护。
48.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出氧口12伸入鼻内的长度太短,会影响呼吸件10搭接于患者时的稳定性,致使呼吸件10容易脱离鼻部;出氧口12伸入鼻内的长度太长,会降低患者的舒适度。因此根据人体鼻部的实际长度情况,出氧口12能够伸入鼻内的长度为1cm至1.5cm。
49.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管件主体100还包括用于与供氧系统相连接引导件20,引导件20为一体的管状结构,其始端形成有能够与供氧系统的相连接的引导入口21,引导入口21尺寸与供氧系统的输出端尺寸相适配,以保证氧气能够稳定被输送至引导件20;相应的,引导件20的终端形成有能够与进氧口11相连通的引导出口22,以保证氧气能够
稳定被输送至呼吸件10。引导件20可以为等径管件或变径管件,即引导入口21和引导出口22的尺寸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只要保证引导件具有能够将供氧系统输出的氧气输送至呼吸件10的能力即可。
50.在本实施例中,由于一个引导出口22所对应的进氧口11的数量为两个,为保证管件主体100的紧密性,引导出口22与进氧口11之间设置有连接件30,以实现引导件20内部的氧气能够分别输送至两个呼吸件10内。
51.具体的,如图1至图3所示,连接件30的始端形成有与引导出口22相连接的第一连接部31,连接件30的终端形成有分别与两个呼吸件10的进氧口11相连接的第二连接部32;第一连接部31连通于第二连接部32,以实现氧气的输送。
52.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连接部31可以与引导出口22的内径相连接(如图1至图3所示),此时第一连接部31的外径需不小于引导出口22的内径;第一连接部31也可以与引导出口22的外径相连接(未示出),此时第一连接部31的内径需不大于引导出口22的外径,以保证连接的紧密性。同理,第二连接部32也可以与进氧口11的外径相连接(如图1至图3所示),此时第二连接部32的内径需不大于进氧口11的外径;第二连接部32可以与进氧口11的内径相连接(未示出),此时第二连接部32的外径需不小于进氧口11的内径,以保证连接的紧密性。因此,连接件30的实际结构可以根据引导出口22和进氧口11的安装方式进行设计制造。
53.此外,尽管未示出,连接件30也可采用其他能够将两个呼吸件10和引导件20紧密结合的方式,如粘接等,只要保证氧气顺利输送即可。
54.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新型鼻氧管还包括保护件40,保护件40具有能够贴合鼻部的保护部41,且保护件40相背于保护部41的一面与两个呼吸件10相抵接。保护件40的材质优选为医疗常用的水胶体敷料,以实现保护部41对鼻部的皮肤的保护;保护件40也可以为其他材质,只要能够对鼻部的皮肤实现保护即可。
55.此外,呼吸件10与鼻孔边缘处的皮肤会因接触而产生摩擦,且新生儿等患者的皮肤较为娇嫩,为避免鼻孔边缘处的皮肤受到擦伤等影响,保护件40还具有形成于保护部41底端的两个凸起42,两个凸起42之间的距离与所述呼吸件10的位置相适配,避免呼吸件10与鼻孔边缘处的皮肤接触,进而实现保护。凸起42的尺寸和结构优选为0.5cm的半圆形,但凸起42也可以设置为其他尺寸和结构,只要其具有能够保护鼻孔边缘处的皮肤的能力即可。
56.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新型鼻氧管还包括固定件60,连接于保护件40和两个呼吸件10,以使保护件40和两个呼吸件10相对固定。固定件60可以选用医用胶布等,只要保证固定件60具有能够将保护件40和两个呼吸件10相对固定的能力即可。
57.此外,固定件60可以设置于保护件40和两个呼吸件10外侧(如图1至图3所示),此时固定件60仅需与保护件40和呼吸件10相接触的一面具有粘性即可;也可以将固定件60设置于保护件40和两个呼吸件10之间(未示出),此时固定件60需与保护件40和呼吸件10所接触的两面同时具有粘性,只要保证固定件60具有固定呼吸件10位置的能力,避免呼吸件10与患者鼻部分离即可。
58.需要说明的是,为避免出现固定件60直接与皮肤接触所造成的医用粘胶性皮肤损伤的情况,固定件60的长度和宽度尺寸不大于保护件40的长度和宽度尺寸,以实现对皮肤的保护。
59.此外,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当固定件60设置于患者皮肤表面其他位置时,仍可在皮肤与固定件60和管件主体100之间增设保护件40,以避免出现医用胶粘性皮肤损伤的情况。
60.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为扩大新型鼻氧管的适用范围,适用于成人或儿童等鼻部长度需求,新型鼻氧管还包括能够沿两个呼吸件10的长度方向移动调节件50,以限制两个呼吸件10能够开合的长度范围。
61.具体的,调节件50形成于两个呼吸件10的外壁上,且沿所述呼吸件10的周向进行包覆。调节件50的结构可以为其内部具有一个孔的环状结构,两个呼吸件10设置于同一个孔内部;调节件50的结构可以为其内部具有并列设置的两个孔的环状结构,两个呼吸件10分别设置于两个的孔内部,只要保证调节件50够沿两个呼吸件10的长度方向移动即可。
62.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采用其他调节两个呼吸件10开合的长度范围的方式,如将两个呼吸件10相接触的侧壁通过粘接等方式将其形成一体式结构,针对使用患者实际需求,沿出氧口12分离开两个呼吸件10至所需长度,使其仿形贴合患者鼻部两侧。
63.综上,本实施例改变传统鼻氧管的固定位置。患者在使用时,经由患者头顶部方向延伸,仿形贴合患者鼻部两侧,最终将氧气输送至鼻内。从而解决患者因体位发生变化、左右翻转,所造成的医疗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的问题。且通过增设保护件的方式,避免出现医用胶粘性皮肤损伤的问题。提升患者舒适度,对于自理能力低下或卧床的儿童或老年患者,尤其针对体位不易控制且皮肤娇嫩新生儿而言,能够改善患者体位的局限性,进而提升氧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64.实施例二
65.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供氧系统,包括上述实施例的新型鼻氧管,新型鼻氧管用于患者进行氧气疗法时,能够将氧气输送至患者,其设计合理、结构简单。解决患者因体位发生变化、左右翻转,所造成的医疗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的问题,以及使用医用胶布反复固定所造成的医用胶粘性皮肤损伤的问题。提升患者舒适度,对于自理能力低下或卧床的儿童或老年患者,尤其针对体位不易控制且皮肤娇嫩新生儿而言,能够改善患者体位的局限性,进而提升氧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66.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实施例,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可轻易想到变化,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变化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所述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