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电动环卫车洒水结构及一种无人驾驶纯电动环卫车

2022-05-01 07:43:0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环卫车,具体地说是一种电动环卫车洒水结构及一种无人驾驶纯电动环卫车。


背景技术:

2.环卫车是用于城市市容整理、清洁的专用车辆。中国专利2020216109931公开一种新能源环卫车的洒水结构,其喷嘴可以调节角度,同时在电机的驱动下,喷嘴可以随洒水头转动;从其说明书附图中可知,喷嘴为管状;其实际使用时喷出的是一条s形的水柱,对路面的喷洒效果较差。该专利中也没有公开具体的结构实现洒水头转动时的供水,比较遗憾。
3.中国专利202021796218x公开的环卫车用洒水喷嘴及环卫车,其摘要附图中所示双扇形的喷水方式明显优于中国专利2020216109931公开一种新能源环卫车的洒水结构,但其喷嘴不像中国专利2020216109931那样灵活可调节。
4.由此,本申请致力于对电动环卫车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对路面进行更均匀地洒水的电动环卫车洒水结构。
6.本实用新型的方案是:一种电动环卫车洒水结构,包括电动环卫车的输水管、两个洒水单元和一个驱动单元;两个洒水单元设置在电动环卫车车架的尾部下方;所述驱动单元包括驱动电机和与驱动电机传动连接的驱动轮;所述驱动电机设置在车架上,其特征在于:
7.所述洒水单元包括轴承座、驱动环、水壶和扇形喷嘴;所述轴承座安装在车架的底面;所述驱动环上部设有管座,该管座设置在轴承座的轴承中;所述水壶连接在驱动环的底面;所述扇形喷嘴设置在水壶上,该水壶有一根进水管;
8.所述输水管分叉成两根,每一根分叉管穿过车架、管座、驱动环后插入相应进水管,且分叉管和进水管之间具有间隙;所述分叉管、进水管与驱动环呈同心设置;在分叉管上位于进水管的上方设有挡水部件;
9.所述驱动轮与两个驱动环传动连接。
10.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是:所述水壶通过其两侧的l型臂连接在驱动环的底面。
11.所述驱动轮是齿轮,所述驱动环是齿环,所述齿轮位于两个齿环之间并与它们同时啮合。
12.本实用新型还设计了一种无人驾驶纯电动环卫车,包括位于驾驶室内的智能控制器和位于车架上的储水箱,储水箱连接有输水管,输水管上设有增压泵,其特征在于该无人驾驶纯电动环卫车设有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动环卫车洒水结构,所述智能控制器控制所述驱动电机和增压泵。
13.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是:洒水单元中的水壶和扇形喷嘴可以再
驱动单元驱动轮的作用下来回转动;扇形喷嘴出口较扁,喷洒水的面积更大,配合扇形喷嘴的来回转动,以及两侧扇形喷嘴的来回转动,在使用过程中可以获得更大更均匀的喷洒面,可以对路面进行更均匀地洒水。
附图说明
14.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15.图1是实施例1所描述的电动环卫车洒水结构的后视图;
16.图2是图1的中间部分的放大图;
17.图3是扇形喷嘴的俯视图;
18.图4是另一种实施方式下洒水单元的侧视图;
19.图5是另一种实施方式下挡水部件的示意图;
20.图6是实施例2所描述无人驾驶纯电动环卫车的后视图;
21.图中标号:输水管1、车架2、驱动电机3、驱动轮4、轴承座5、驱动环6、水壶7、扇形喷嘴8、管座9、进水管10、分叉管11、挡水部件12、l型臂13、驾驶室14、储水箱15、增压泵16、漏水条17。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通过实施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23.实施例1:
24.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所描述的电动环卫车洒水结构,包括电动环卫车的输水管1、两个洒水单元和一个驱动单元;两个洒水单元设置在电动环卫车车架2的尾部下方;所述驱动单元包括驱动电机3和与驱动电机3传动连接的驱动轮4;所述驱动电机3设置在车架2上(嵌装),其特征在于:
25.所述洒水单元包括轴承座5、驱动环6、水壶7和扇形喷嘴8;所述轴承座5安装在车架2的底面;所述驱动环6上部设有管座9,该管座9设置在轴承座5的轴承中;所述水壶7连接在驱动环6的底面;所述扇形喷嘴8(如图3所示)设置在水壶7上,该水壶7有一根进水管10;管座9设置在轴承座5的轴承中,一旦驱动环6转动,连接在驱动环6底面的水壶7也可以随之转动,其中水壶7可起到缓冲作用;
26.所述输水管1分叉成两根,每一根分叉管11穿过车架2、管座9、驱动环6后插入相应进水管10,且分叉管11和进水管10之间具有间隙;所述分叉管11、进水管10与驱动环6呈同心设置;在分叉管11上位于进水管10的上方设有挡水部件12;间隙使得分叉管11和进水管10可以相对旋转,从而实现在分叉管11固定的情况下水壶7和扇形喷嘴8可转动;随着喷洒时水压的加大,从间隙中漏出的水在挡水部件12的阻挡下下落至地面,形成额外的湿润效果。其中,进水管10可以位于水壶7顶部,也可以如图4所示位于水壶7后部,挡水部件12可以是一个具有环形下翻边的挡水罩(如图1),也可以是如图4的结构,在挡水罩两侧设置与挡水罩相通的漏水条17,通过漏水条17将挡水罩中的部分水引向两侧。
27.所述驱动轮4与两个驱动环6传动连接。驱动电机3来回转过的角度一般为60-90度。具体的,所述驱动轮4是齿轮,所述驱动环6是齿环,所述齿轮位于两个齿环之间并与它
们同时啮合。明显的驱动环6和驱动轮4还可以是其他的传动方式。
28.具体的,所述水壶7通过其两侧的l型臂13连接在驱动环6的底面。明显的,水壶7连接在驱动环6的底面的方式不限于此。
29.本实施例所描述的电动环卫车洒水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是:洒水单元中的水壶7和扇形喷嘴8可以再驱动单元驱动轮4的作用下来回转动;扇形喷嘴8出口较扁,喷洒水的面积更大,配合扇形喷嘴8的来回转动,以及两侧扇形喷嘴8的来回转动,在使用过程中可以获得更大更均匀的喷洒面,可以对路面进行更均匀地洒水。可实现双扇形的喷水方式。
30.实施例2:
31.近年来,无人驾驶纯电动环卫车逐渐兴起,在特定城市并得到了广泛的使用,相关技术也逐渐成熟,202110034842.9一种无人驾驶纯电动环卫车底盘、201911235536.0一种纯电动无人驾驶环卫洗扫车智能作业系统等等都公开了无人驾驶纯电动环卫车的相关专利。
32.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所描述的一种无人驾驶纯电动环卫车,包括位于驾驶室14内的智能控制器(图中未示出)和位于车架2上的储水箱15,储水箱15连接有输水管1,输水管1上设有增压泵16,其特征在于该无人驾驶纯电动环卫车设有本实施例1所述的电动环卫车洒水结构,所述智能控制器控制所述驱动电机3和增压泵16。
33.需要说明的是,智能控制器控制驱动电机3和增压泵16的结构为现有技术,在此不详述。
34.本实施例所描述的无人驾驶纯电动环卫车,兼具了上述洒水结构的优点,可以对路面进行更均匀地洒水。


技术特征:
1.一种电动环卫车洒水结构,包括电动环卫车的输水管(1)、两个洒水单元和一个驱动单元;两个洒水单元设置在电动环卫车车架(2)的尾部下方;所述驱动单元包括驱动电机(3)和与驱动电机(3)传动连接的驱动轮(4);所述驱动电机(3)设置在车架(2)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洒水单元包括轴承座(5)、驱动环(6)、水壶(7)和扇形喷嘴(8);所述轴承座(5)安装在车架(2)的底面;所述驱动环(6)上部设有管座(9),该管座(9)设置在轴承座(5)的轴承中;所述水壶(7)连接在驱动环(6)的底面;所述扇形喷嘴(8)设置在水壶(7)上,该水壶(7)有一根进水管(10);所述输水管(1)分叉成两根,每一根分叉管(11)穿过车架(2)、管座(9)、驱动环(6)后插入相应进水管(10),且分叉管(11)和进水管(10)之间具有间隙;所述分叉管(11)、进水管(10)与驱动环(6)呈同心设置;在分叉管(11)上位于进水管(10)的上方设有挡水部件(12);所述驱动轮(4)与两个驱动环(6)传动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环卫车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壶(7)通过其两侧的l型臂(13)连接在驱动环(6)的底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环卫车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轮(4)是齿轮,所述驱动环(6)是齿环,所述齿轮位于两个齿环之间并与它们同时啮合。4.一种无人驾驶纯电动环卫车,包括位于驾驶室(14)内的智能控制器和位于车架(2)上的储水箱(15),储水箱(15)连接有输水管(1),输水管(1)上设有增压泵(16),其特征在于该无人驾驶纯电动环卫车设有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动环卫车洒水结构,所述智能控制器控制所述驱动电机(3)和增压泵(16)。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电动环卫车洒水结构,包括输水管、两个洒水单元和一个驱动单元;两个洒水单元设置在电动环卫车车架的尾部下方;其特征在于所述洒水单元包括轴承座、驱动环、水壶和扇形喷嘴;所述输水管分叉成两根,每一根分叉管穿过车架、管座、驱动环后插入相应进水管,在分叉管上位于进水管的上方设有挡水部件;所述驱动轮与两个驱动环传动连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扇形喷嘴出口较扁,喷洒水的面积更大,配合两侧扇形喷嘴的来回转动,在使用过程中可以获得更大更均匀的喷洒面,可以对路面进行更均匀地洒水。本实用新型还设计了一种无人驾驶纯电动环卫车,该无人驾驶纯电动环卫车设有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动环卫车洒水结构。结构。结构。


技术研发人员:单士睿 张松枝 张芝雨 魏康 赵龙飞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许昌职业技术学院
技术研发日:2021.11.20
技术公布日:2022/4/29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