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拉带连接器及拉带连接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2022-05-01 06:00:0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拉带连接器及拉带连接器组件,属于连接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现有的拉带连接器组件通常包括拉带连接器以及对接连接器,其中拉带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导电端子、位于所述绝缘本体的一侧的锁扣片以及与所述锁扣片相连的拉带。所述锁扣片设有位于所述绝缘本体的一侧卡钩。所述对接连接器设有与所述卡钩相配合的卡槽。
3.然而,现有技术中的这种单侧锁扣设计对所述拉带连接器以及所述对接连接器的保持力较弱,容易因发生松动而影响数据传输。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对接保持力较强的拉带连接器及拉带连接器组件。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拉带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及若干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包括主体部以及沿着对接方向凸出所述主体部的舌板,所述主体部包括第一端壁以及与所述第一端壁相对的第二端壁;所述导电端子包括暴露于所述舌板的对接部;所述拉带连接器还包括:活动部件、弹性件以及拉带;所述活动部件至少部分安装于所述主体部中,所述活动部件包括凸出所述第一端壁的第一锁扣凸起、自所述第一端壁向所述第二端壁延伸且后端凸出所述第二端壁的顶杆和凸出所述顶杆的第二锁扣凸起,所述第一锁扣凸起和所述第二锁扣凸起具有相同的凸伸方向,所述第一锁扣凸起和所述第二锁扣凸起用以与对接连接器的锁扣孔相卡扣;所述弹性件抵接所述活动部件;所述拉带与所述活动部件相连接,所述拉带被配置为带动所述活动部件克服所述弹性件的作用力,使所述活动部件沿垂直于所述对接方向的移动方向运动。
6.作为本实用新型拉带连接器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活动部件还包括槽部,所述槽部具有面对面设置的第一挡壁和第二挡壁,所述第二锁扣凸起自所述第一挡壁朝向所述第二挡壁凸伸且与所述第二挡壁间隔一段距离。
7.作为本实用新型拉带连接器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主体部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端壁与所述第二端壁之间的固定板,所述固定板包括沿所述移动方向贯通的拉带槽以及位于所述固定板的边缘和所述拉带槽之间的拉带轴,所述拉带自与所述活动部件相连接处沿所述移动方向延伸穿过所述拉带槽,并绕所述拉带轴折弯后延伸出所述主体部。
8.作为本实用新型拉带连接器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固定板还包括收容孔,所述收容孔凹设于所述固定板面向所述活动部件的表面,所述弹性件的一端设置于所述收容孔中,所述弹性件的另一端抵接所述活动部件。
9.作为本实用新型拉带连接器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顶杆包括限位槽,所述拉带连接器包括固定在所述绝缘本体中的销钉,所述销钉插入所述限位槽中,所述限位槽沿所述移动方向的尺寸大于所述销钉沿所述移动方向的尺寸。
10.作为本实用新型拉带连接器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顶杆包括沿所述移动方向位于所述限位槽的一端的第一限位面以及沿所述移动方向位于所述限位槽的另一端的第二限位面,所述第一限位面比所述第二限位面更靠近所述第一端壁;所述第一限位面用以与所述销钉相抵接以防止所述活动部件在所述拉带的作用下过度移动;所述第二限位面用以与所述销钉相抵接以在所述弹性件释放回复力时,防止所述活动部件过度回位。
11.作为本实用新型拉带连接器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主体部包括贯穿所述第一端壁的收容空间、位于所述收容空间的一侧的第一收容槽以及位于所述收容空间的另一侧的第二收容槽,所述第一收容槽和所述第二收容槽沿所述移动方向贯穿所述第二端壁;所述活动部件包括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中的基部、自所述基部的一侧延伸、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槽且后端延伸出所述第一收容槽的第一顶杆、以及自所述基部的另一侧延伸、收容于所述第二收容槽且后端延伸出所述第二收容槽的第二顶杆,所述顶杆包括所述第一顶杆和所述第二顶杆。
12.作为本实用新型拉带连接器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锁扣凸起为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基部的两侧,所述第二锁扣凸起为两个,其中一个所述第二锁扣凸起位于所述第一顶杆远离所述基部的后端并位于所述第一收容槽外且朝向所述第一收容槽凸出,另外一个所述第二锁扣凸起位于所述第二顶杆远离所述基部的后端并位于所述第二收容槽外且朝向所述第二收容槽凸出。
13.作为本实用新型拉带连接器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基部包括拉带连接部,所述拉带与所述拉带连接部相连;所述拉带连接器包括固定在所述主体部上的盖板,所述拉带延伸出所述盖板。
14.作为本实用新型拉带连接器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拉带连接器还包括与所述导电端子电性连接的线缆,所述线缆沿所述移动方向超出所述主体部,所述盖板压住所述线缆和所述导电端子的连接处。
15.本实用新型还揭示了一种拉带连接器组件,其包括:拉带连接器以及对接连接器;所述对接连接器设有对接绝缘本体、固定于所述对接绝缘本体上的若干对接端子以及包覆在所述对接绝缘本体上的金属壳体,所述对接绝缘本体包括用以收容所述舌板的对接插槽,所述对接端子包括延伸入所述对接插槽中且用以与所述对接部相接触的弹性对接臂;所述拉带连接器为前述的拉带连接器;所述金属壳体包括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一侧壁相对设置的第二侧壁以及锁扣孔,所述锁扣孔包括设于所述第一侧壁以与所述第一锁扣凸起相配合的第一锁扣孔,所述第二侧壁设有插板部,所述锁扣孔还包括设于所述插板部以与所述第二锁扣凸起相配合的第二锁扣孔;所述顶杆被配置为在所述移动方向上超出所述插板部,所述活动部件沿所述移动方向运动时,所述第二锁扣凸起与所述第二锁扣孔相互脱离且所述第一锁扣凸起与所述第一锁扣孔相互脱离。
16.作为本实用新型拉带连接器组件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活动部件还包括槽部,所述槽部具有面对面设置的第一挡壁和第二挡壁,所述第二锁扣凸起自所述第一挡壁朝向所述第二挡壁凸伸,所述插板部收容于所述槽部。
17.作为本实用新型拉带连接器组件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锁扣凸起与所述第二锁扣孔相互配合时,所述插板部与所述第一挡壁抵接且与所述第二挡壁分离;所述第二锁扣凸起与所述第二锁扣孔相互脱离时,所述插板部与所述第二挡壁抵接且与所述第
一挡壁分离。
18.作为本实用新型拉带连接器组件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对接连接器包括端子固定块,所述若干对接端子固定在所述端子固定块上;所述对接绝缘本体还包括端子容置槽,所述端子固定块包括第一卡嵌部,所述端子容置槽的一侧包括第二卡嵌部,所述第一卡嵌部和所述第二卡嵌部彼此卡嵌,使所述端子固定块固定于所述端子容置槽中。
19.作为本实用新型拉带连接器组件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卡嵌部为燕尾形凸块,所述第二卡嵌部为匹配燕尾形凸块的燕尾形凹槽。
20.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活动部件上设置分别凸出所述绝缘本体两侧的第一锁扣凸起和第二锁扣凸起,从而能够使所述拉带连接器从两侧与对接连接器进行锁扣,提高了对接保持力,降低了所述拉带连接器与所述对接连接器发生松动的风险。
附图说明
21.图1是本实用新型拉带连接器组件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的立体示意图,其中拉带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相对接,且所述对接连接器安装于电路板。
22.图2是图1另一角度的立体示意图。
23.图3是图1的后视图。
24.图4是图1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25.图5是图4另一角度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26.图6是不包括电路板的对接连接器与拉带连接器对接状态的右视图。
27.图7是不包括电路板的对接连接器与拉带连接器分离状态的右视图。
28.图8是本实用新型拉带连接器组件进一步的立体分解图。
29.图9是图8中拉带连接器进一步的立体分解图。
30.图10是图9中拉带连接器进一步的立体分解图。
31.图11是图4中拉带连接器的俯视图。
32.图12是沿图6中d-d线的剖面示意图。
33.图13是图8中对接连接器进一步的立体分解图。
34.图14是图13中对接绝缘本体和对接端子的立体分解图。
35.图15是图2中a-a线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6.下面将结合附图详细地对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果存在若干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冲突的情况下,这些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当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说明,不同附图中相同的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内容并不代表与本实用新型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中所记载的、与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产品和/或方法的例子。
37.在本实用新型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具体实施方式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或“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
38.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例如“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特征的命名。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除非另行指出,本实用新型中出现的“前”、“后”、“上”、“下”等类似词语只是为了便于说明,而并非限于某一特定位置或者一种空间定向。“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词语是一种开放式的表述方式,意指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涵盖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后面的元件及其等同物,这并不排除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还可以包含其他元件。本实用新型中如果出现“若干”,其含义是指两个以及两个以上。
39.请参照图1至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拉带连接器组件,其包括拉带连接器100以及与所述拉带连接器100相对接的对接连接器200。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拉带连接器100为线缆连接器,所述对接连接器200为用以安装于电路板300的板端连接器。请参照图4所示,所述拉带连接器100用以沿着对接方向b(例如,从上到下的方向)与所述对接连接器200相对接,以实现数据传输。
40.请参照图3至图15所示,所述拉带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本体1、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1上的若干导电端子2、安装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活动部件3、用以抵接所述活动部件3的弹性件4、与所述导电端子2电性连接的线缆5、扣持在所述绝缘本体1上且至少部分抵接所述线缆5的盖板6、以及与所述活动部件3相连的拉带7。所述拉带7被配置为带动所述活动部件3克服所述弹性件4的作用力,使所述活动部3沿垂直于所述对接方向b的移动方向c运动(请参照图3所示)。
41.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绝缘本体1包括主体部11、沿着所述对接方向b向下凸出所述主体部11的舌板12以及沿着所述对接方向b 向下进一步凸出所述舌板12的定位板13。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主体部11沿前后方向的尺寸、所述舌板12沿所述前后方向的尺寸以及所述定位板13沿所述前后方向的尺寸依次变小,从而使所述绝缘本体1大致呈台阶状。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请参照图4和图5所示,所述定位板13包括位于中部的第一定位片131、位于所述第一定位片131的一侧且与所述第一定位片131间隔设置的第二定位片132、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定位片131的另一侧且与所述第一定位片131间隔设置的第三定位片133。所述第一定位片131沿左右方向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二定位片132沿左右方向的尺寸,所述第一定位片131沿左右方向的尺寸也大于所述第三定位片133沿左右方向的尺寸。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定位片131与所述第二定位片132之间的间距与所述第一定位片131与所述第三定位片133 之间的间距不同。如此设置,能够起到一定的防呆作用,防止所述拉带连接器100以错误的角度插入所述对接连接器200中。
42.请参照图7和图8所示,所述主体部11包括第一端壁111(例如前端壁)、与所述第一端壁111相对的第二端壁112(例如后端壁)、向前贯穿所述第一端壁111的收容空间110、位于所述收容空间110的一侧(例如左侧) 的第一收容槽113以及位于所述收容空间110的另一侧(例如右侧)的第二收容槽114。所述收容空间110未向后贯穿所述第二端壁112,所述主体部11包括暴露于所述收容空间110的内壁面115。所述第一收容槽113和所述第二收容槽114沿所述移动方向c贯穿所述第二端壁112。
43.此外,请结合图10所示,所述主体部11还包括顶面116、向上贯穿所述顶面116的开
口1160、向上贯穿所述顶面116且位于所述开口1160的一侧的第一安装孔1161、以及向上贯穿所述顶面116且位于所述开口1160的另一侧的第二安装孔1162。所述主体部11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端壁111 与所述第二端壁112之间的固定板117。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固定板117为竖直板。所述固定板117包括沿所述移动方向c贯通的拉带槽1170以及位于所述固定板117的边缘(例如上边缘)和所述拉带槽1170之间的拉带轴1171。所述拉带7自与所述活动部件3相连接处沿所述移动方向c延伸穿过所述拉带槽1170,并绕所述拉带轴1171折弯后延伸出所述主体部11。所述固定板117还包括收容孔1172。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收容孔1172为两个。所述收容孔1172凹设于所述固定板117面向所述活动部件3的表面,即所述收容孔1172暴露于所述固定板117面向所述活动部件3的表面。所述弹性件4的一端设置于所述收容孔1172中,所述弹性件4的另一端抵接所述活动部件3。
44.请参照图4至图7所示,所述舌板12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121以及第二表面122。
45.所述导电端子2包括暴露于所述舌板12的对接部21以及与所述线缆5 电性连接的连接部22(请结合图10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对接部21呈平板状且分别暴露于所述第一表面121和所述第二表面 12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导电端子2嵌入成型于所述绝缘本体1。当然,在其它实施方式中,所述导电端子2也可以直接安装于所述绝缘本体1;或者所述导电端子2与绝缘块先结合成端子模组后,再安装于所述绝缘本体1。所述导电端子2与所述绝缘本体1的固定方式对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是熟知的,本实用新型对此不再赘述。
46.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线缆5沿所述移动方向c延伸超出所述主体部11。
47.请参照图8和图12所示,所述活动部件3至少部分安装于所述主体部11中。具体地,所述活动部件3包括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110中的基部31、自所述基部31的一侧向后延伸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槽113且后端延伸出所述第一收容槽113的第一顶杆32、以及自所述基部31的另一侧向后延伸收容于所述第二收容槽114且后端延伸出所述第二收容槽114的第二顶杆33。所述第一顶杆32和所述第二顶杆33均可以称之为是自所述第一端壁111向所述第二端壁112延伸且后端凸出所述第二端壁112的顶杆。
48.所述基部31设有第一锁扣凸起301,所述第一锁扣凸起301向前凸出所述第一端壁111。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锁扣凸起301 为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基部31的两侧(例如左侧和右侧),以提高对接保持力。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锁扣凸起301与所述主体部11一体成型。当然,在其它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锁扣凸起301也可以与所述主体部11分开制作,然后再组装固定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所述第一锁扣凸起301可以采用与所述主体部11不同的材料,例如结构强度较好的耐磨材料。所述基部31还设有拉带连接部312,所述拉带7与所述拉带连接部312相连。所述活动部件3包括沿所述移动方向c贯穿所述基部31 的穿槽311。所述拉带连接部312位于所述穿槽311的上方。所述拉带连接部312类似于一个轴部,且位于所述穿槽311与所述基部31的边缘(例如上边缘)之间。所述拉带7的一端穿过所述穿槽311而围绕套设在所述拉带连接部312上。
49.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弹性件4为安装在所述基部31 和所述主体部11的内壁面115之间的压缩弹簧。所述压缩弹簧为两个且左右并排布置,以提高所述活动
部件3移动时的平稳性。另外,为了更好地定位所述压缩弹簧,所述基部31还设有至少部分插入所述压缩弹簧中的定位柱313(请参照图12所示)。
50.所述活动部件3还包括向后凸出所述第二端壁112的第二锁扣凸起 302。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锁扣凸起302为两个,其中一个第二锁扣凸起302位于所述第一顶杆32远离所述基部31的后端并位于所述第一收容槽113外且朝向所述第一收容槽113凸出,另外一个第二锁扣凸起302位于所述第二顶杆33远离所述基部31的后端并位于所述第二收容槽114外且朝向所述第二收容槽114凸出,以提高对接保持力。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锁扣凸起302与对应的所述顶杆为一体成型,以节省成本。当然,在其它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锁扣凸起 302也可以与对应的所述顶杆分开制作,然后再组装固定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所述第二锁扣凸起302可以采用与所述顶杆不同的材料。所述第一锁扣凸起301和所述第二锁扣凸起302用以与对接连接器200的锁扣孔相卡扣,以提高对接保持力(容后详述)。
51.请参照图8、图9和图12所示,所述第一顶杆32包括位于中部的第一限位槽320、沿所述移动方向c位于所述第一限位槽320的一端的第一限位面321以及沿所述移动方向c位于所述第一限位槽320的另一端的第二限位面322。所述第一限位面321比所述第二限位面322更靠近所述第一端壁111。
52.类似地,所述第二顶杆33包括位于中部的第二限位槽330、沿所述移动方向c位于所述第二限位槽330的一端的第三限位面331以及沿所述移动方向c位于所述第二限位槽330的另一端的第四限位面332。所述第三限位面331比所述第四限位面332更靠近所述第一端壁111。
53.请参照图8、图9和图12所示,所述第一顶杆32还包括位于末端(后端)的第一凹槽324,所述第二顶杆33还包括位于末端(后端)的第二凹槽334,所述第一凹槽324和所述第二凹槽334均可称为槽部,每一个所述槽部均具有第一挡壁303(例如后挡壁)、在下方与所述第一挡壁303 面对面设置的第二挡壁304(例如前下挡壁)以及在上方与所述第一挡壁 303面对面设置的第三挡壁305(例如前上挡壁)。第一挡壁303与下方的第二挡壁304之间形成大径部(未标号),第一挡壁303与上方的第三挡壁305之间形成小径部(未标号),顾名思义,位于上方的小径部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小于下方的大径部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需要强调的是: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槽部是上下贯通且包括上方小径部和下方大径部的槽部,所述小径部是因应所述槽部的制造工艺而存在的;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槽部也可以不设置上方的小径部只包括下方的大径部,使得所述插板部 8321收容在只包括下方大径部的所述槽部时,所述槽部随着所述活动部件 3在前后方向上移动,使得所述第二锁扣凸起302能够插入至所述插板部 8321上的第二锁扣孔8322配合即可。
54.所述第二锁扣凸起302自所述第一挡壁303的下方朝向所述第二挡壁 304凸伸且与所述第二挡壁304间隔一段距离。因此,所述第一锁扣凸起 301也是自后向前凸伸,使得本实用新型中的所述第一锁扣凸起301和所述第二锁扣凸起302具有相同的向前凸伸方向。从图4、图7和图8,可以看出,所述向前凸伸方向与所述移动方向c反向。
55.所述拉带连接器100包括固定在所述第一安装孔1161和所述第二安装孔1162中的第一销钉151以及第二销钉152。所述第一销钉151插入所述第一限位槽320中,所述第二销钉152插入所述第二限位槽330中。所述第一限位槽320沿所述移动方向c的尺寸大于所述第
一销钉151沿所述移动方向c的尺寸。所述第二限位槽330沿所述移动方向c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二销钉152沿所述移动方向c的尺寸。所述第一限位面321用以与所述第一销钉151相抵接,所述第三限位面331用以与所述第二销钉152相抵接,以防止所述活动部件3在所述拉带7的作用下沿所述移动方向c过度移动;所述第二限位面322用以与所述第一销钉151相抵接,所述第四限位面332用以与所述第二销钉152相抵接,以在所述弹性件4释放回复力时,防止所述活动部件3沿与所述移动方向c相反的方向过度回位。
56.所述盖板6收容且固定在所述主体部11的开口1160中,所述拉带7 延伸出所述盖板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盖板6压住所述线缆5和所述导电端子2的连接处(例如二者的焊接部位),以起到保护作用。
57.请参照图2至图8以及图13所示,所述对接连接器200设有对接绝缘本体81、固定于所述对接绝缘本体81上的若干对接端子82以及包覆在所述对接绝缘本体81上的金属壳体83。所述对接绝缘本体81包括底壁 811以及垂直于所述底壁811的若干侧壁812。请参照图5所示,所述底壁811设有收容所述定位板13的定位槽8110。具体地,所述定位槽8110 包括收容所述第一定位片131的第一定位槽8111、收容所述第二定位片132 的第二定位槽8112以及收容所述第三定位片133的第三定位槽8113。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定位槽8111、所述第二定位槽8112 以及所述第三定位槽8113贯穿所述底壁811。
58.请参照图13和图14所示,所述对接连接器200还包括端子固定块84,所述若干对接端子82固定在所述端子固定块84上;所述对接绝缘本体81 还包括端子容置槽813,所述端子固定块84固定于所述端子容置槽813 中。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端子固定块84包括第一卡嵌部841,所述端子容置槽813的一侧包括第二卡嵌部8131,第一卡嵌部841和第二卡嵌部 8131彼此卡嵌,使端子固定块84固定于端子容置槽813中。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卡嵌部841为燕尾形凸块,所述第二卡嵌部8131为匹配燕尾形凸块的燕尾形凹槽。
5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端子固定块84为两个,所述两个端子固定块 84彼此对称且间隔设置,所述若干对接端子82被配置为对称的两排且所述两排对接端子82分别固定在所述两个端子固定块84上;所述端子容置槽813为两个,所述两个端子容置槽813彼此对称且间隔设置,所述两个端子容置槽813分别形成于所述底壁811和相对的两个所述侧壁812之间,所述两个端子固定块84固定于所述两个端子容置槽813中。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一个所述端子固定块84包括多个第一卡嵌部841,每一个所述端子容置槽813的一侧包括分别对应所述多个第一卡嵌部841的多个第二卡嵌部8131,每个第一卡嵌部841和对应的第二卡嵌部8131彼此卡嵌,使每个端子固定块84固定于对应的端子容置槽813中。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个第一卡嵌部841分别设置在所述两个端子固定块84朝向彼此的一侧,所述多个第二卡嵌部8131分别设置在所述底壁811朝向所述两个端子容置槽813的相对两侧。
60.请参照图8和图13所示,所述若干侧壁812围成了用以收容所述舌板12的对接插槽8120。所述对接端子82呈两排布置,所述对接端子82 包括弹性对接臂821以及用以安装于所述电路板300的安装尾部822。所述弹性对接臂821延伸入所述对接插槽8120中且用以与所述对接部21相接触。
61.所述金属壳体83包括第一侧壁831、与所述第一侧壁831相对设置的第二侧壁832、连接所述第一侧壁831的一侧和所述第二侧壁832的一侧的第一连接壁833、以及连接所述第一侧壁831的另一侧和所述第二侧壁 832的另一侧的第二连接壁834。所述第一侧壁831
设有与所述第一锁扣凸起301相配合的第一锁扣孔8311。所述第二侧壁832于靠近所述第一连接壁833的拐角处和靠近所述第二连接壁834的拐角处即所述第二侧壁 832的左右两侧各设有一个插板部8321,所述插板部8321设有与所述第二锁扣凸起302相配合的第二锁扣孔8322。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插板部8321一体成型在所述第二侧壁832上,所述插板部8321 与所述第一连接壁833之间以及所述插板部8321与所述第二连接壁834 之间也是一体成型,没有缝隙,因此,所述插板部8321不具有弹性。
62.当所述拉带连接器100插入所述对接连接器200中时,所述定位板13 对应于所述定位槽8110,所述舌板12对应于所述对接插槽8120,所述导电端子2的对接部21对应于所述对接端子82的弹性对接臂821;随着所述拉带连接器100的插入,所述第一锁扣凸起301和所述第二锁扣凸起302的斜面分别与所述第一侧壁831和所述第二侧壁832相抵接;所述活动部件 3克服所述弹性件4的作用力,沿着所述移动方向c向内收缩一定的距离;当所述第一锁扣凸起301和所述第二锁扣凸起302向下移动到对应于所述第一锁扣孔8311和所述第二锁扣孔8322时,所述弹性件4回复弹力,使所述活动部件3沿与所述移动方向c相反的方向回位。此时,所述第一锁扣凸起301和所述第二锁扣凸起302均向前凸伸入所述第一锁扣孔8311和所述第二锁扣孔8322中,以实现所述拉带连接器100与所述对接连接器200 的锁扣。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位于两侧的所述第一锁扣凸起301和所述第二锁扣凸起302,能够实现双侧锁扣,从而提高了对接保持力,降低了所述拉带连接器100与所述对接连接器200发生松动的风险。
63.当需要解锁时,施加外力拉动所述拉带7,所述拉带7产生沿所述移动方向c的分力,该方向的分力克服所述弹性件4的作用力,使所述活动部件3沿着所述移动方向c移动;此时,所述第一顶杆32和所述第二顶杆 33向后远离所述插板部8321,使所述第二锁扣凸起302与所述第二锁扣孔8322相互脱离的同时所述第一锁扣凸起301与所述第一锁扣孔8311亦相互脱离。换言之,此时所述拉带连接器100与所述对接连接器200完成两侧的解锁,通过施加其它作用力或者通过施加在所述拉带7上的向上的分力,所述拉带连接器100能够被从所述对接连接器200中拔出。
64.所述插板部8321收容在所述槽部的大径部中且由于锁扣、解锁的过程中,所述活动部件3带动所述第二锁扣凸起302运动至与所述第二锁扣孔8322相互配合时,所述插板部8321与所述第一挡壁303抵接且与所述第二挡壁304分离;所述活动部件3带动所述第二锁扣凸起302运动至与所述第二锁扣孔8322相互脱离时,所述插板部8321与所述第二挡壁304 抵接且与所述第一挡壁303分离。
65.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限制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对本实用新型的理解应该以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为基础,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仍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