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高寒山区高速公路隧道出口风雪灾害防护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2-04-30 23:28:3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风雪防护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高寒山区高速公路隧道出口风雪灾害防护系统。


背景技术:

2.风雪灾害是影响高寒山区高速公路正常运营的重要原因。设置在背风侧的隧道出口紧挨山体,当有大风吹向背风侧,极易在隧道出口处产生积雪;当雪崩发生后,该隧道出口极易被掩埋,不仅影响通行,还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因而,必须因地制宜,根据山体地形及气象条件综合制定防护方案。
3.现有技术中,针对山体雪崩滑坡问题,经常在隧道出口处设置挡雪墙,或设置防雪栅等防雪设施,但实际生活中此类防雪设施在隧道出口处发挥的作用并不大。并且此类防雪措施常以拦截风雪为主,固定不稳时,或长时间使用后极易在风雪的累积作用下破坏。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寒山区高速公路隧道出口风雪灾害防护系统,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风雪防护系统防护效果差,且易被损坏的技术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高寒山区高速公路隧道出口风雪灾害防护系统,用于设置在山坡的背风侧,所述山坡底部贯通设置有隧道,所述隧道具有靠近所述山坡的背风侧的第一出口;包括:
6.导雪棚,架设在所述第一出口处,且沿背离所述隧道的方向向所述隧道的外部延伸;所述导雪棚内沿所述隧道的长度方向贯通设有延伸路洞,且所述延伸路洞的洞口覆盖所述第一出口;
7.多组阻雪件,沿所述延伸路洞的长度方向和垂直于所述延伸路洞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在所述山坡的背风侧,用于拦截被风吹向所述第一出口处的雪。
8.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导雪棚包括:
9.两组支架,平行设于所述第一出口的两侧的路面上,且向背离所述隧道的方向延伸;
10.顶棚,架设在两组所述支架的顶部,所述顶棚为上窄下宽的结构;且所述顶棚的底部沿垂直于所述隧道的方向水平延伸出所述支架;
11.其中,所述顶棚与两组所述支架、所述路面之间围设出所述延伸路洞。
12.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架包括:
13.多根立柱,沿所述延伸路洞的长度方向间隔固定在所述路面上,顶部固定有所述顶棚;
14.防雪网,沿所述延伸路洞的长度方向设置,且与所述立柱固定连接。
15.示例性的,所述顶棚包括:
16.支撑桁架,呈三棱柱结构,底面架设在两组所述支架的顶部,且所述支撑桁架的底
部沿垂直于所述延伸路洞的方向水平延伸出所述支架;
17.两组顶盖,固定在所述支撑桁架的两个侧面,且与所述支撑桁架的底面之间形成截面为三角形的上窄下宽的结构。
18.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导雪棚还包括设于所述顶棚的两个延伸端的导雪檐,且所述导雪檐下端固定在对应的所述支架上。
19.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雪檐包括:
20.上檐,呈下凸的弧形结构,上端固定在所述顶棚的延伸端,下端向背离所述顶棚的方向延伸;
21.下檐,呈上凸的弧形结构,上端固定在所述上檐的下端,下端与所述支架固定连接。
22.示例性的,所述上檐和所述支架之间固定有第一斜撑杆,所述第一斜撑杆上端与所述上檐的上端固定,下端固定在所述支架上;所述下檐和所述支架之间固定有第二斜撑杆,所述第二斜撑杆上端与所述下檐的上端固定,下端固定在所述支架上。
23.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斜撑杆和所述第二斜撑杆上下对应设置有多组,且多组所述第一斜撑杆、多组所述第二斜撑杆均沿所述导雪棚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
24.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阻雪件包括:
25.阻雪网,沿垂直于所述隧道的长度方向竖直设置在所述山坡的背风侧,所述阻雪网上设有多组沿所述隧道延伸方向贯通的网眼;
26.至少一组斜支杆,设于所述阻雪网靠近所述导雪棚的一侧,且倾斜于所述阻雪网设置;所述斜支杆的上端与所述阻雪网固定连接,下端固设在所述山坡上。
27.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阻雪网包括:
28.挡雪架,沿竖直方向固定在所述山坡上,上端设置有方形框;所述斜支杆的上端与所述方形框固定连接;
29.滤网,设于所述方形框内,所述滤网上设置有所述网眼。
30.本技术实施例所示的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设置导雪棚,使顶部降雪及雪崩滑雪逐步落在导雪棚上,或落在导雪棚两侧,而非直接降落在隧道的第一出口处,增加了风雪累积的缓冲区域,避免风雪堵塞隧道的第一出口;同时,在山坡上设置有阻雪件,并且在阻雪件上设置网眼,疏堵结合,既可缓解风雪在阻雪件一侧的堆积,保证了阻雪件的稳定性,又能拦截并加固既有积雪,以减少顶部降雪和雪崩滑雪的发生;本防护系统可兼顾多层次防雪,防护效果好,且稳定性好,能够全方位保护隧道出口的安全。
附图说明
3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2.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高寒山区高速公路隧道出口风雪灾害防护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33.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导雪棚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34.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导雪棚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35.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阻雪件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36.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阻雪件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37.图中:1、导雪棚;11、支架;111、立柱;112、防雪网;12、顶棚;121、支撑桁架;122、顶盖;13、延伸路洞;14、导雪檐;141、上檐;142、下檐;143、第一斜撑杆;144、第二斜撑杆;2、阻雪件;21、阻雪网;211、挡雪架;2111、方形框;212、滤网;22、斜支杆;3、山坡;31、背风侧;4、隧道;41、第一出口;5、路面。
具体实施方式
38.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39.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40.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41.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42.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5,现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高寒山区高速公路隧道出口风雪灾害防护系统进行说明。所述高寒山区高速公路隧道出口风雪灾害防护系统用于设置在山坡3的背风侧31,山坡3的底部贯通设置有隧道4,隧道4具有靠近山坡3的背风侧31的第一出口41;高寒山区高速公路隧道出口风雪灾害防护系统包括导雪棚1和多组阻雪件2;导雪棚1架设在第一出口41处,且沿背离隧道4的方向向隧道4的外部延伸;导雪棚1内沿隧道4的长度方向贯通设有延伸路洞13,且延伸路洞13的洞口覆盖第一出口41;多组阻雪件2沿延伸路洞13的长度方向和垂直于延伸路洞13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在山坡3的背风侧31,用于拦截被风吹向第一出口41处的雪。
43.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中附图1中采用箭头a的方向表示风向,以便理解山坡3的背风侧31和第一出口41所在位置。具体的,当风从山坡3的迎风侧吹向背风侧31时,雪先被设置在背风侧31上的阻雪件2拦截,部分雪颗粒穿过阻雪件2上的网眼,积累在阻雪件2靠近第一出口41的一侧;部分雪被吹到第一出口41外侧的导雪棚1上,经导雪棚1引导分散降落在导雪棚1的两侧,给降落的积雪增加一段缓冲区域,以避免积雪堵塞在第一出口41处影响通行。
4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高寒山区高速公路隧道出口风雪灾害防护系统,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设置导雪棚1,使顶部降雪及雪崩滑雪逐步落在导雪棚1上,或落在导雪棚1两侧,而
非直接降落在隧道4的第一出口41处,增加了风雪累积的缓冲区域,避免风雪堵塞隧道4的第一出口41;同时,在山坡3上设置有阻雪件2,并且在阻雪件2上设置网眼,既可缓解风雪在阻雪件2一侧的堆积,保证了阻雪件2的稳定性,又能拦截并加固既有积雪,以减少顶部降雪和雪崩滑雪的发生;本防护系统可兼顾多层次防雪,防护效果好,且稳定性好,能够全方位保护隧道4的第一出口41的安全。
45.请参阅图2及图3,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导雪棚1包括两组支架11和顶棚12;两组支架11平行设于第一出口41的两侧的路面5上,且向背离隧道4的方向延伸;顶棚12架设在两组支架11的顶部,顶棚12为上窄下宽的结构;且顶棚12的底部沿垂直于隧道4的方向水平延伸出支架11;其中,顶棚12与两组支架11、路面5之间围设出延伸路洞13。
46.通过将顶棚12设置为上窄下宽的结构,便于将导雪棚1顶部的积雪分散在道路两侧,避免雪在导雪棚1棚顶的堆积;通过设置延伸路洞13,使车辆从第一出口41驶出隧道4后进入延伸路洞13,并从延伸路洞13的另一侧驶出;或者车辆从延伸路洞13经第一出口41驶入隧道4,并从隧道4的另一侧出口驶出。
47.请参阅图3,一些实施例中,支架11包括多根立柱111和防雪网112;多根立柱111沿延伸路洞13的长度方向间隔固定在路面5上,顶部固定有顶棚12;防雪网112沿延伸路洞13的长度方向设置,且与立柱111固定连接。
48.具体的,立柱111的截面形状可以是方形、矩形或者圆形,并且可在立柱111上设置加强筋柱,以增加立柱111的稳定性;优选的,防雪网112具有50%以下透风率,既可阻挡侧面风雪透过,又可降低两侧的风荷载,以保证导雪棚1整体稳定性。
49.请参阅图2及图3,示例性的,顶棚12包括支撑桁架121和两组顶盖122;支撑桁架121呈三棱柱结构,底面架设在两组支架11的顶部,且支撑桁架121的底部沿垂直于延伸路洞13的方向水平延伸出支架11;两组顶盖122固定在支撑桁架121的两个侧面,且与支撑桁架121的底面之间形成截面为三角形的上窄下宽的结构。
50.优选的,两组顶盖122之间形成的三角形为等腰三角形,该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约为45
°
,还可以是60
°
,90
°
或120
°
等其他适宜角度,可将降雪引导至道路两侧,若有少量积雪,融化后的雪水也可流向道路两侧。
51.需要说明的是,顶棚12可以是上述三棱柱结构与两组顶盖122形成的截面为三角形的结构,还可以是半圆柱的桁架结构和弧形盖板形成的结构,以方便将导雪棚1顶部积雪疏导至路面5两侧为宜,具体形状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
52.请参阅图2,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导雪棚1还包括设于顶棚12的两个延伸端的导雪檐14,且导雪檐14下端固定在对应的支架11上。通过设置导雪檐14,可对雪颗粒的滑动方向进行有效的引导。
53.请参阅图2及图3,一些实施例中,导雪檐14包括上檐141和下檐142;上檐141呈下凸的弧形结构,上檐141的上端固定在顶棚12的延伸端,下端向背离顶棚12的方向延伸;下檐142呈上凸的弧形结构,下檐142的上端固定在上檐141的下端,下端与支架11固定连接。
54.具体的,上檐141设置在顶盖122两侧翼缘的延伸部分,为流线型设计,可使雪颗粒滑向更远的距离;下檐142设置在顶盖122两侧翼缘下侧,与上檐141固定连接,可使道路两侧风雪流形成漩涡,阻止其向路面5堆积。
55.请参阅图2,示例性的,上檐141和支架11之间固定有第一斜撑杆143,第一斜撑杆
143上端与上檐141的上端固定,下端固定在支架11上;下檐142和支架11之间固定有第二斜撑杆144,第二斜撑杆144上端与下檐142的上端固定,下端固定在支架11上。
56.通过设置第一斜撑杆143和第二斜撑杆144,实现对上檐141和下檐142的稳定支撑,避免导雪檐14掉落。
57.请参阅图1,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斜撑杆143和第二斜撑杆144上下对应设置有多组,且多组第一斜撑杆143、多组第二斜撑杆144均沿导雪棚1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
58.该导雪棚1具有一定的延伸长度,因而,需要设置多组第一斜撑杆143和第二斜撑杆144,对导雪檐14进行分段支撑。
59.请参阅图4及图5,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阻雪件2包括阻雪网21和至少一组斜支杆22;阻雪网21沿垂直于隧道4的长度方向竖直设置在山坡3的背风侧31,阻雪网21上设有多组沿隧道4延伸方向贯通的网眼;斜支杆22设于阻雪网21靠近导雪棚1的一侧,且倾斜于阻雪网21设置;斜支杆22的上端与阻雪网21固定连接,下端固设在山坡3上。
60.通过在阻雪网21靠近第一出口41的一侧设置斜支杆22,以便实现对阻雪网21的稳定支撑,以加强阻雪网21的稳定性,提高固雪效果。
61.请参阅图4,一些实施例中,阻雪网21包括挡雪架211和滤网212;挡雪架211沿竖直方向固定在山坡3上,上端设置有方形框2111;斜支杆22的上端与方形框2111固定连接;滤网212设于方形框2111内,滤网212上设置有网眼。
62.具体的,该方形框2111可选用不锈钢框架,方形框2111的下端采用混凝土桩固定在山坡3上,且该混凝土桩的埋设深度不低于0.5m。该滤网212为铁丝网,强度和塑性适宜,不易被损坏。
63.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