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上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4-30 22:59:3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上料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上料装置。


背景技术:

2.目前,物料进行机械加工时,通常需要将物料装夹固定,以便机械加工组件对物料进行加工处理。
3.物料加工中通常通过人工装夹物料至治具后上料,再进行机械加工。然而,通过人工上物料,上料效率低且劳动强度大。


技术实现要素:

4.鉴于上述状况,有必要提供一种上料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装夹物料的上料效率低和劳动强度大的技术问题。
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上料装置,包括上料组件,所述上料组件包括:
6.承载件,用于承载物料;
7.第一上料件,设于所述承载件的下方,且连接于所述承载件;
8.限位件,设于所述第一上料件的一侧;
9.第一定位件,连接于所述第一上料件并设于所述第一上料件的下方,且与所述限位件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定位件朝向或远离所述限位件运动,以卡接或脱离所述限位件;及
10.上料驱动件,设于所述第一上料件下方,且连接于所述第一上料件,所述上料驱动件可驱动所述第一上料件沿第一方向移动,并配合所述第一定位件与所述限位件卡接或脱离,带动所述承载件上的所述物料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以进行上料。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料组件还包括:
12.第二上料件,设于所述第一上料件的下方,所述上料驱动件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上料件,所述上料驱动件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上料件,
13.第二定位件,连接于所述第二上料件并设于所述第二上料件的上方,且与所述限位件相对设置,所述第二定位件朝向或远离所述限位件运动,以卡接或脱离所述限位件,所述上料驱动件可带动所述第二上料件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
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定位件包括:
15.第一定位部,所述第一定位部与所述第一上料件连接,且可移动地设于所述第一上料件的下方,并与所述限位件相对设置,
16.第一定位驱动部,所述第一定位驱动部设于所述第一上料件下方,且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上料件及所述第一定位部,所述第一定位驱动部驱动所述第一定位部朝向或远离所述限位件移动,以使所述第一定位部卡接或脱离所述限位件。
1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定位件包括:
18.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二定位部与所述第二上料件连接,且可移动地设于所述第二上料件的上方,并与所述限位件相对设置,
19.第二定位驱动部,所述第二定位驱动部设于所述第二上料件上,且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二上料件及所述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二定位驱动部驱动所述第二定位部靠近或远离所述限位件运动,以使所述第二定位部卡接或脱离所述限位件。
2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料组件还包括:
21.限位导柱,所述限位导柱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及第二端,所述限位导柱穿设于所述第一上料件及所述第二上料件之间,且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上料件及所述第二上料件,所述限位导柱用于限位所述第一上料件和所述第二上料件之间的移动距离,
22.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设于所述第二上料件的下方,且连接于所述限位导柱的所述第二端,以限制所述第一上料件的移动位置。
2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料组件还包括:
24.导向柱,所述导向柱设于所述第一上料件及所述第二上料件之间,且贯穿所述第一上料件及所述第二上料件,并连接于所述第一上料件及所述第二上料件,以导向所述第一上料件及所述第二上料件的移动。
2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料装置进一步包括压料组件,所述压料组件包括:
26.物料板,设于所述承载件的上方,所述物料穿设于所述物料板,
27.两个压料件,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物料板的上方并连接于所述物料板,且所述压料件抵接于所述物料,
28.连接件,可移动地设置于两个所述压料件之间,且贯穿所述物料板,
29.连接驱动件,设于所述物料板的下方,且连接于所述连接件,所述连接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连接件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以使所述连接件推动所述压料件朝所述物料移动,从而使所述压料件抵压固定穿设在所述物料板内的所述物料。
3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压料组件包括:
31.弹性件,所述弹性件设于所述物料板及所述压料件之间,所述弹性件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物料板,所述弹性件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压料件,用于使所述压料件复位。
32.上述的上料装置通过承载件承载物料,第一定位驱动部驱动第一定位部远离限位件移动,第一定位部脱离限位件,上料驱动件驱动第一上料件沿第一方向移动,以使承载件带动承载的物料上料,物料上料后,第一定位驱动部驱动第一定位部朝向限位件移动,第一定位部卡接限位件,以固定第一上料件,防止物料晃动,以便进行机械加工。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操作简单,提高了上料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
附图说明
33.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上料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4.图2为图1所示的上料组件及压料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5.图3为图2所示的压料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6.图4为图3所示的压料组件的局部放大图。
37.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38.上料装置100
39.物料10
40.上料组件20
41.承载件21
42.第一承载部211
43.第二承载部212
44.第一上料件22
45.上料驱动件23
46.限位件24
47.齿形部241
48.第一定位件25
49.第一定位驱动部251
50.第一定位部252
51.第二上料件26
52.第二定位件27
53.第二定位驱动部271
54.第二定位部272
55.限位导柱28
56.第一端281
57.第二端282
58.第一限位部283
59.导向柱29
60.第二限位部291
61.第三限位部292
62.压料组件30
63.物料板31
64.压料件32
65.第一斜面结构321
66.连接件33
67.第二斜面结构331
68.连接驱动件34
69.弹性件35
具体实施方式
70.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所述实施方式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71.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
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72.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相互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73.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74.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技术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技术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技术。此外,本技术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技术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7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上料装置,包括上料组件,所述上料组件包括:
76.承载件,用于承载物料;
77.第一上料件,设于所述承载件的下方,且连接于所述承载件;
78.限位件,设于所述第一上料件的一侧;
79.第一定位件,连接于所述第一上料件并设于所述第一上料件的下方,且与所述限位件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定位件朝向或远离所述限位件运动,以卡接或脱离所述限位件;及
80.上料驱动件,设于所述第一上料件下方,且连接于所述第一上料件,所述上料驱动件可驱动所述第一上料件沿第一方向移动,并配合所述第一定位件与所述限位件卡接或脱离,带动所述承载件上的所述物料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以进行上料。
81.本技术操作简单,提高了上料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
82.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
83.请参阅图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上料装置100,用于装夹物料10上料,以便机械加工组件对物料10进行加工处理。
84.上料装置100包括上料组件20,上料组件20包括承载件21、第一上料件22、上料驱动件23、限位件24及第一定位件25。
85.承载件21包括相连接第一承载部211及多个第二承载部212,第一承载部211设于第一定位件25的上方,且连接于所第一上料件22,多个第二承载部212均匀间隔地设于连接于第一承载部211,且连接于第一承载部211,每个第二承载部212均用于承载物料10。
86.第一上料件22设于第一承载部211的下方,且连接于第一承载部211,第一上料件
22用于支撑第一承载部211,以带动第二承载部212承载物料10沿第一方向移动,从而将物料10移至加工位。
87.限位件24设于第一上料件22的一侧。第一定位件25可移动地设于第一上料件22的下方,且与限位件24相对设置,并连接于第一上料件22。当第一定位件25朝向限位件24移动时,第一定位件25卡接限位件24,以固定第一上料件22。当第一定位件25远离限位件24移动时,第一定位件25脱离限位件24,以使第一上料件22沿第一方向移动输送物料10。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方向为z轴方向。
88.上料驱动件23设于第一上料件22的下方,且连接于第一上料件22,当第一定位件25脱离限位件24时,上料驱动件23驱动第一上料件22沿第一方向移动,以使第二承载部212带动承载的物料10送料至加工位,从而使机械加工组件对物料10进行加工处理。在本实施例中,上料驱动件23为气缸。
89.本技术实施例的实施过程为:物料10放置于第二承载部212,第一上料件22支撑第一承载部211,以使第二承载部212承载物料10,第一定位件25远离限位件24运动,以使第一定位件25脱离限位件24,上料驱动件23带动第一上料件22沿第一方向移动,以使第二承载部212承载的物料10送料至加工位,第一定位件25靠近限位件24运动,以使第一定位件25卡接限位件24,从而使机械加工组件稳定固持加工物料10。
90.在本实施例中,限位件24朝向第一定位件25的一侧均匀设有多个齿形部241。相邻的齿形部241之间的距离为物料10单次上升送料的距离,通过调整相邻的齿形部241之间的距离,以满足不同的上料距离需求。
91.第一定位件25包括相连接的第一定位驱动部251和第一定位部252。第一定位部252可移动设于第一上料件22的下方,且与限位件24相对设置,第一定位驱动部251设于第一上料件22上,且分别连接于第一上料件22及第一定位部252。当物料10送料时,第一定位驱动部251驱动第一定位部252远离限位件24移动,以使第一定位部252脱离限位件24,从而使第一上料件22带动物料10输送至加工位。当物料10送料后,第一定位驱动部251驱动第一定位部252靠近限位件24移动,以使第一定位部252卡接限位件24,从而固定第一上料件22以便于机械加工组件稳定加工物料10。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定位驱动部251为气缸。
92.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定位部252朝向限位部241的一侧具有一插杆(图未示)或插槽(图未示),限位部241为插槽或插杆,以使第一定位驱动部251带动第一定位部252靠近或远离限位部241时,第一定位部252插接或脱离限位部241,从而固定第一上料件22。
93.上料组件20还包括第二上料件26、第二定位件27。第二上料件26设于第一上料件22的下方,上料驱动件23的一端连接于第一上料件22,上料驱动件23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二上料件26。第二定位件27可移动地设于第二上料件26的上方,且与限位件24相对设置,并连接于第二上料件26。当物料10送料时,第二定位件27朝向限位件24移动,第二定位件27卡接限位件24,以固定第二上料件27,从而支撑上料驱动件23,以使上料驱动件23带动第一上料件22沿第一方向移动输送物料10至加工位。当物料10送料后,第一上料件22固定至限位件24的一侧,以固定上料驱动件23,第二定位件27远离限位件24移动,第二定位件27脱离限位件24,上料驱动件23带动第二上料件26沿第一方向移动,以使第一上料件22持续沿第一方向输送物料10。
94.第二定位件27包括相连接的第二定位驱动部271和第二定位部272。第二定位部
272可移动地设于第二上料件26的上方,且与限位件24的相对位置。第二定位驱动部271设于第二上料件26的下方,且分别连接于第二定位部272及第二上料件26,第二定位驱动部271用于驱动第二定位部272靠近或远离限位件24运动,以使第二定位部272卡接或脱离限位件24。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定位部272的结构与第一定位部252的结构相同,第二定位驱动部271为气缸。
95.请一并参阅图2,上料组件20还包括限位导柱28、第一限位部283。限位导柱28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281及第二端282,限位导柱28穿设于第一上料件22及第二上料件26之间,且分别连接于第一上料件22及第二上料件26,第一端281连接于第一上料件22,第二端282伸出第二上料件26,限位导柱28用于导向第一上料件22及第二上料件26的移动。第一限位部283设于第二上料件26的下方,且连接于第二上料件26的第二端282,当第一上料件22沿第一方向移动至最大位置时,第一限位部283抵持于第二上料件26的下方,以限制第一上料件22的移动距离,从而限制第一上料件22的移动位置。
96.上料组件20还包括导向柱29、第二限位部291及第三限位部292。导向柱29设于第一上料件22及第二上料件26之间,且贯穿第一上料件22及第二上料件26,导向柱29连接于第一上料件22及第二上料件26,导向柱29导向第一上料件22及第二上料件26的移动距离。第二限位部291设于第一上料件22上,且连接于导向柱29,以使第一上料件22始终垂直于第一方向,从而使第二承载部212承载的物料10始终平行于第一方向,进而使第一上料件22稳定送料至加工位。第三限位部292设于第二上料件26上,且连接于导向柱29,以使第二上料件22始终垂直于第一方向,从而使第二上料件26稳定支撑上料驱动件23,进而使第一上料件22稳定输送物料10至加工位。
97.请参阅图3,上料装置100进一步包括压料组件30,压料组件30包括物料板31、压料件32、连接件33、连接驱动件34及多个弹性件35。
98.物料板31设于承载件21的上方,每个第二承载部212所承载的物料10穿设于物料板31,固定第二承载部212承载的物料10至物料板31内,以便机械加工组件对物料10进行加工处理。
99.两个压料件32可移动地设置于物料板31的上方并连接于物料板31,且压料件32抵接物料10。当压料件32朝向物料10移动时,压料件32抵压固定物料10至物料板31内,以使机械加工组件稳定加工物料10,从而提高物料10的加工精度。
100.请参阅图4,连接件33设置于两个压料件32之间,且贯穿物料板31,压料件32朝向连接件33的位置具有一第一斜面结构321,连接件33朝向压料件的位置具有一第二斜面结构331,第一斜面结构321抵持于第二斜面结构331。当连接件33沿第一方向移动时,第一斜面结构321推动第二斜面结构331,以使压料件32抵压固定物料10至物料板31内。
101.连接驱动部34设于物料板31的下方,且连接于连接件33。当物料10送至加工位时,连接驱动件34用于驱动连接件33沿第一方向移动,以使连接件33推动压料件32朝向物料10移动,从而使压料件32抵压固定物料板311内的物料10。
102.压料组件30包括多个弹性件35,物料板31设于物料板31及压料件32之间,每个弹性件35的一端连接于物料板31,弹性件35的另一端连接于压料件32,当固定物料10时,压缩弹性件35,当物料10结束固定时,弹性件35提供弹力用于使压料件32复位。在本实施例中,弹性件35为弹簧或者软性胶柱。
103.本技术实施例的工作过程为:物料10放置于物料板31的物料孔内,并卡持固定在第二承载部212内,第一定位驱动部251驱动第一定位部252远离限位件24移动,第一定位部脱离限位件24,上料驱动件23驱动第一上料件22沿第一方向移动,以使第二承载部212带动承载的物料10送料至加工位,第一定位驱动部252驱动第一定位部251朝向限位件24移动,第一定位部251卡接限位件24,以固定第一上料件22,第二定位驱动部271驱动第二定位部272远离限位部241运动,第二定位部272脱离限位件24,上料驱动件23驱动第二上料件26沿第一方向移动,第二定位驱动部271驱动第二定位部272靠近限位件24移动,第二定位部272卡接限位部241,以固定第二上料件26,由于限位导柱28的限位,使得第一上料件22和第二上料件26之间的移动距离得以限定,同时配合着第一定位件25、限位件24和第二定位件27之间的相互移动限位,使得上料装置100能够稳定的按照一定的上料距离上料,待将物料10上料至物料板31内时,连接驱动件34驱动连接件33沿第一方向移动,以使连接件33推动压料件32朝向物料10移动,从而使压料件32抵压固定物料板31内的物料10,进而使机械加工组件对物料10进行稳定的机械加工。
104.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涵括在本技术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