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显示设备及显示设备的制造方法与流程

2022-04-30 04:18:0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显示设备及显示设备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2.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含有微粒状的量子点和使所述量子点分散的分散介质的喷出液、喷出液组、薄膜图案形成方法、薄膜、发光元件、图像显示设备及电子设备。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
3.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009995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4.通常,由于电荷输送层中所含的电荷输送性材料使发光元件的特性变化,因此选择适于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led)的电荷输送性,同时根据电荷输送性材料也限定溶剂(分散介质)。此外,还可以限定通过喷墨涂布(喷出)的、包含电荷输送性材料和溶剂的胶体溶液的粘度。进而,通过喷墨涂布胶体溶液时,存在涂布后的液滴中产生干燥不均(所谓的咖啡环)的问题。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5.本发明的一方式的显示设备是具有多个像素的显示设备,所述像素具有: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发光层,其设置于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第一电荷输送层,其设置于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发光层之间;以及第二电荷输送层,其设置于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发光层之间,所述第一电荷输送层具有第一电荷输送性材料和第一纳米纤维。
6.此外,本发明的一方式的显示设备的制造方法通过喷墨来涂布包含电荷输送性材料及纳米纤维的胶体溶液而形成电荷输送层。有益效果
7.根据本发明的一方式,能够提供形成有厚度没有不均,也没有裂纹的均匀的量子点发光层的显示设备。
8.根据本发明的一方式,能够提供一种无论溶剂的粘度如何,都能够通过喷墨来涂布(喷出)胶体溶液,在涂布后的液滴中不会产生干燥不均(所谓的咖啡环)的显示设备的制造方法。
附图说明
9.图1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设备的概略构成的截面图。图2a是表示发光元件的形成过程的一个例子的俯视图。图2b为表示发光元件的形成过程的一个例子的俯视图。图2c是表示发光元件的形成过程的一个例子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设备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图4是示意性表示通过喷墨喷出的胶体溶液(液滴)的状态的图。图5为示意地表示涂布(滴下)于基板上的干燥了的胶体溶液,即发光层的状态的俯视图。图6为示意性地表示涂布(滴下)于基板上并干燥了的胶体溶液,即发光层的状态的截面图。图7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显示设备的概略构成的截面图。图8为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显示设备的概略构成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10.在以下的说明中,“上层”是指通过比较对象的层之后的工艺而形成的层。此外,在各附图中,对相同的构成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11.<第一实施方式>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设备1的概略构成的截面图。显示设备1例如用于电视机、智能手机等的显示器。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设备1具有设置在阵列基板10上的多个像素2。
12.多个像素2包括发出红色光的红色像素2r、发出绿色光的绿色像素2g以及发出蓝色光的蓝色像素2b。多个像素2分别通过在由设置在阵列基板10上的绝缘性的堤70(像素限制层)划分的区域形成发光元件3(红色像素2r、绿色像素2g以及蓝色像素2b中分别为红色发光元件3r、绿色发光元件3g以及蓝色发光元件3b)而构成。另外,红色光是指在大于600nm且780nm以下的波长带具有发光中心波长的光。此外,绿色光是指在大于500nm且600nm以下的波长带具有发光中心波长的光。此外,蓝色光是指在400nm以上且500nm以下的波长带具有发光中心波长的光。
13.阵列基板10是设置有用于控制各发光元件3的发光和非发光的、作为薄膜晶体管的tft(图示省略)的基板。本实施方式的阵列基板10通过在具有柔软性的树脂层上形成tft而构成。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树脂层通过在树脂膜(例如聚酰亚胺膜)上层叠作为阻挡层的无机绝缘膜(例如氧化硅膜、氮化硅膜或氮氧化硅膜)而构成。但是,阵列基板10也可以通过在玻璃基板等硬质的基板上形成tft而构成。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阵列基板10的上表面设置有层间绝缘膜20(平坦化膜)。层间绝缘膜20例如由聚酰亚胺、丙烯酸类材料构成。在层间绝缘膜20形成多个接触孔ch。
14.本实施方式的红色发光元件3r、绿色发光元件3g以及蓝色发光元件3b分别具有第一电极31、第一电荷输送层41、发光层80(在红色发光元件3r、绿色发光元件3g以及蓝色发光元件3b中分别为红色发光层80r、绿色发光层80g以及蓝色发光层80b)、第二电荷输送层42以及第二电极32。
15.第一电极31向第一电荷输送层41注入电荷。本实施方式的第一电极31作为向第一电荷输送层41注入空穴的阳极发挥功能。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一电极31按在层间绝缘膜20上形成各像素2的每个区域设置为岛状。并且,第一电极31经由设置于层间绝缘膜20的接触孔ch与tft电连接。第一电极31例如具有如下结构:在阵列基板10上依次层叠有包含可见光的反射率高的al、cu、au或ag等的金属和作为透明材料的ito、izo、zno、azo或bzo等。第一电极31例如通过溅射法、蒸镀法等形成。
16.堤70以覆盖接触孔ch的方式形成。堤70例如是将聚酰亚胺、丙烯酸等有机材料涂布在阵列基板10上之后,通过光刻进行图案化而形成的。此外,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堤70以覆盖第一电极31的边缘的方式形成。即,本实施方式的堤70也作为第一电极31的边缘罩发挥功能。通过采用这样的构成,能够抑制在第一电极31的边缘部分产生过度的电场。
17.第一电荷输送层41将从第一电极31注入的电荷进一步向发光层80输送。本实施方式的第一电荷输送层41作为用于将空穴输送至发光层80的空穴输送层而发挥功能。第一电荷输送层41形成在第一电极31上,与第一电极31电连接。具体而言,第一电荷输送层41在每个规定像素2的区域形成为岛状。另外,第一电荷输送层41也可以具有抑制电子向第一电极31输送的功能(电子块功能)。
18.第一电荷输送层41具有第一电荷输送性材料和第一纳米纤维51。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第一电荷输送性材料由第一纳米粒子61构成。此外,作为构成第一纳米粒子61的材料,例如可列举出nio、cr2o3、mgo、lanio3、moo3、wo3等具有空穴输送性的金属氧化物。第一电荷输送层41例如通过喷墨法、旋涂法等涂布法形成。另外,关于第一纳米纤维51的详情将后述。
19.发光层80设置于第一电极31及第二电极32之间。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发光层80设置于第一电荷输送层41及第二电荷输送层42之间。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发光层80包含量子点(半导体纳米粒子)。具体而言,发光层80通过层叠1层以上的量子点而构成。
20.量子点具有价电带(valenceband)和导电带(conduction band),是通过价电带的空穴和导电带的电子的重组而发光的发光材料。由于来自粒径一致的量子点的发光通过量子限制效应而具有窄的光谱,因此能够得到较深色度的发光。
21.作为量子点,例如也可以是在核具备cdse、inp、zntese、zntes、在壳具备zns的具有核/壳结构的半导体纳米粒子。此外,量子点可以具有cdse/cds、inp/zns、znse/zns或cigs/zns等核/壳结构,或者也可以具有壳成为多层的inp/znse/zns等双壳结构。此外,也可以在壳的外周部配位结合例如由硫醇、胺等有机物构成的配体。
22.量子点的粒径为3nm至15nm左右。来自量子点的发光的波长能够通过量子点的粒径来控制。因此,在红色发光层80r、绿色发光层80g以及蓝色发光层80b中,通过分别使用控制了粒径的量子点,能够得到各色的发光。
23.第二电荷输送层42将从第二电极32注入的电子进一步向发光层80输送。本实施方式的第二电荷输送层42作为用于将电子向发光层80输送的电子输送层而发挥功能。此外,第二电荷输送层42也可以具有抑制空穴向第二电极32输送的功能(空穴阻塞功能)。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电荷输送层42设置于发光层80上。
24.第二电荷输送层42具有第二电荷输送性材料和第二纳米纤维52。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第二电荷输送性材料由第二纳米粒子62构成。此外,作为构成第二纳米粒子62的材料,例如可列举出tio2、zno、zao(添加al的zno)、znmgo、ito、ingazno
x
等具有电子输送性的材料。第二电荷输送层42例如通过喷墨法、旋涂法等涂布法形成。另外,关于第二纳米纤维52的详情将后述。
25.另外,在红色发光元件3r、绿色发光元件3g以及蓝色发光元件3b中,包含在第二电荷输送层42中的第二电荷输送性材料优选分别不同。具体而言,红色发光元件3r中含有的第二电荷输送性材料优选为zno纳米粒子。此外,绿色发光元件3g所含的第二电荷输送性材
料优选为含mg的zno纳米粒子。蓝色发光元件3b所包含的第二电荷输送性材料优选为粒径比绿色发光元件3g所包含的第二电荷输送性材料小的含mg的zno纳米粒子。通过设为这样的构成,能按发光色调整第二电荷输送层42的能级,能提高各发光元件3的发光效率。但是,在红色发光元件3r、绿色发光元件3g以及蓝色发光元件3b中,从易于制造的观点出发,第二电荷输送层42中所包含的第二电荷输送性材料可以为同一材料。
26.第二电极32设置在第二电荷输送层42上,与第二电荷输送层42电连接。本实施方式的第二电极32作为向第二电荷输送层42注入电子的阴极发挥功能。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第二电极32遍及多个像素2连续形成。第二电极32例如由以具有光透射性的程度薄膜化的金属、透明材料构成。作为构成第二电极32的金属,例如可列举出包含al、ag、mg等的金属。此外,作为构成第二电极32的透明材料,例如可举出ito、izo、zno、azo、bzo或银纳米纤维等导电性纳米纤维等。第二电极32例如由溅射法、蒸镀法、涂布法等形成。
27.图2a至图2c是表示发光元件3的形成过程的一个例子的俯视图,图2a是表示发光元件3中的各层的形成过程的一个例子的俯视图,图2b是表示各色的发光层(80r、80g、80b)中的仅一个颜色的发光层形成为岛状的发光元件3的形成过程的一个例子的俯视图,图2c是表示各色的发光层(80r、80g、80b)中的仅一个颜色的发光层形成为长条状的发光元件3的形成过程的一个例子的俯视图。如图2a所示,发光元件3例如具有覆盖第一电极31的边缘31e的堤70和覆盖堤70的开口70a的发光层80,例如,在发光元件3形成为岛状的情况下,如图2b所示,形成一个发光层80覆盖一个堤的开口70a的图案(例示两种),在发光元件3形成为长条状的情况下,如图2c所示,形成一系列的发光层80覆盖多个堤的开口70a的图案。即,发光层80也可以形成为例如图2b所示的岛状或者如图2c所示的长条状。
28.此外,在第二电极32上设置有密封层(图示省略)。密封层例如包括覆盖第二电极32的无机密封膜、由与无机密封膜相比靠上层的有机缓冲膜构成的有机层和与有机缓冲膜相比靠上层的无机密封膜。密封层防止水、氧等异物渗透到显示设备1内部。此外,无机密封膜是无机绝缘膜,例如能够由通过cvd法形成的氧化硅膜、氮化硅膜或氮氧化硅膜或者它们的层叠膜构成。有机缓冲膜是具有平坦化效果的透光性有机膜,能够由丙烯酸等能够涂布的有机材料构成。此外,也可以在密封层上设置功能膜(图示省略)。功能膜也可以具有例如光学补偿功能、触摸传感器功能、保护功能中的至少一种。
29.从第一电极31注入的空穴以及从第二电极32注入的电子分别通过第一电荷输送层41以及第二电荷输送层42向发光层80输送。然后,被输送至发光层80的空穴和电子在量子点内重组,从而产生激子。然后,通过该激子从激发状态回到基底状态,量子点发光。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设备1中,例示有将从发光层80出射的光从与阵列基板10相反的一侧(图1中的上方)提取的顶部发光型。然而,显示设备1也可以是光从阵列基板10侧(图1中的下方)提取的底部发光型。在该情况下,只要由反射电极构成第二电极32,由透明电极构成第一电极31即可。
30.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设备1中,从阵列基板10起依次层叠有作为阳极的第一电极31、作为空穴输送层的第一电荷输送层41、发光层80、作为电子输送层的第二电荷输送层42以及作为阴极的第二电极32。但是,显示设备1也可以是从阵列基板10起依次层叠阴极、电子输送层、发光层80、空穴输送层以及阳极的所谓的倒置结构。
31.接着,对显示设备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设备1的制
造方法的流程图。
32.为了制作显示设备1,如图3所示,首先,形成阵列基板10(步骤s1)。阵列基板10通过在透光性的支承基板(例如母玻璃)上形成树脂层、在树脂层上形成阻挡层、在阻挡层上形成tft而形成。接着,形成层间绝缘膜20(步骤s2)。接着,形成第一电极31(步骤s3)。接下来,形成堤70(步骤s4)。
33.接着,形成第一电荷输送层41(步骤s5)。第一电荷输送层41通过用喷墨涂布至少包含第一纳米粒子61和第一纳米纤维51的胶体溶液而形成。
34.胶体溶液在室温(20-25℃)下的粘度优选为5mpa
·
s-20mpa
·
s,更优选为5mpa
·
s-10mpa
·
s。由此,能够以喷墨的方式适宜地涂布(喷出)胶体溶液。
35.作为形成胶体溶液的溶剂(分散介质),可举出甲醇、乙醇、己烷、甲基乙基酮(mek)、乙酸乙酯、氯仿、四氢呋喃(thf)、苯、氯苯、1,2-二氯苯、甲苯、丙二醇单甲醚乙酸酯(pgmea)等有机溶剂或水。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能够利用第一纳米纤维51调整胶体溶液的粘度,因此能够增加溶剂(分散介质)的选择自由度,且即使是一般来说粘度低,不能通过喷墨涂布的溶剂也能够使用。
36.具体而言,例如,乙醇的20℃下的粘度为1.200mpa
·
s,甲基乙基酮的20℃下的粘度为0.40mpa
·
s,氯苯的20℃下的粘度为0.8mpa
·
s,1,2-二氯苯的25℃下的粘度为1.324mpa
·
s,甲苯的20℃下的粘度为0.5866mpa
·
s,丙二醇单甲醚乙酸酯的25℃下的粘度为1.1mpa
·
s,水的20℃下的粘度为1.002mpa
·
s,均不适合喷墨涂布。但是,即使是这些溶剂,通过添加第一纳米纤维51,也能够将胶体溶液在室温(20-25℃)下的粘度调整(增粘)为5mpa
·
s-20mpa
·
s。另外,从电荷输送性的观点出发,第一纳米粒子61在胶体溶液中所占的量优选为数重量%左右。
37.在此,第一纳米纤维51作为胶体溶液的粘度调整剂(增粘剂)发挥功能,将胶体溶液调整为适于喷墨的粘度。即,第一纳米纤维51具有高的增粘性,通过添加第一纳米纤维51,能够控制溶液(分散液)的粘性(粘度)及触变性。此外,胶体溶液干燥后,能够抑制第一纳米粒子61的不均匀凝集。
38.这样,通过在包含第一纳米粒子61及溶剂(分散介质)的胶体溶液中添加第一纳米纤维51,无论溶剂的粘度如何,都能够通过喷墨涂布(喷出)胶体溶液,从而能够使涂布后的液滴不会产生干燥不均(所谓的咖啡环)。此外,由于能够通过喷墨涂布胶体溶液,因此能够形成厚度没有不均、也没有裂纹的均匀的第一电荷输送层41。
39.而且,优选第一电荷输送层41中含有的第一纳米纤维51的直径比第一电荷输送层41的厚度(通常为5-30nm)小,因此优选3-30nm,更优选比第一纳米粒子61的直径小,进一步优选尽量小。若第一纳米纤维51的直径超过30nm,则在第一电荷输送层41的表面容易产生凹凸,界面的平坦性降低,因此有时发光特性降低。此外,若第一纳米纤维51的直径超过30nm,则有可能在第一电荷输送层41的膜厚方向上产生不存在第一纳米粒子61的区域。
40.此外,第一电荷输送层41中含有的第一纳米纤维51的长度优选大于第一纳米粒子61的直径,更优选的是第一电荷输送层41的厚度的2倍以上且1μm以下,进一步优选的是比厚度足够长的60nm-1μm。若第一纳米纤维51的长度比发光层80的厚度的2倍短,则难以在第一电荷输送层41的面内平行(水平)地排列,因此在第一电荷输送层41的表面容易产生凹凸。若第一纳米纤维51的长度长于1μm,则在用喷墨涂布时有可能产生喷嘴的堵塞。此外,所
形成的第一电荷输送层41的图案性有时变差。
41.通过将第一纳米纤维51的直径及长度控制为上述的直径及长度,能够以喷墨的方式适宜地涂布(喷出)胶体溶液。
42.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以第一纳米粒子61及第一纳米纤维51的“直径”作为指标,对两者的关系等进行说明。在此,“直径”意指以第一纳米粒子61中为正球为前提,以第一纳米纤维51中截面为正圆为前提的直径。但是,实际上存在没有被视为正球的第一纳米粒子61、没有被视为截面为正圆的第一纳米纤维51。但是,即使在第一纳米粒子61具有从正球稍许的变形的情况下,第一纳米粒子61也能够发挥与正球的第一纳米粒子61大致相同的功能。此外,即使在第一纳米纤维51的截面为具有变形的椭圆状、长条状的情况下,第一纳米纤维51也能够发挥与截面为正圆的第一纳米纤维51大致同等的功能。因此,本说明书中的所述“直径”,在第一纳米粒子61的情况下,是指换算成相同体积的正球的第一纳米粒子61时的直径,在第一纳米纤维51的情况下,是指最大宽度。
43.此外,优选第一电荷输送层41中含有的第一纳米粒子61的个数多于第一纳米纤维51的个数,具体而言,更优选第一纳米纤维51与第一纳米粒子61的个数比(第一纳米纤维51:第一纳米粒子61)为1:100-1:1亿,进一步优选1:一万-1:一千万。通过这样控制第一纳米粒子61及第一纳米纤维51的个数比,能够形成良好的电荷输送层。
44.此外,第一纳米纤维51在胶体溶液中所占的量优选为超过0且1重量%以下,以使胶体溶液在室温(20-25℃)下的粘度为5mpa
·
s-20mpa
·
s,只要能够得到增粘效果,则优选极力少。第一纳米纤维51的量超过1重量%时,胶体溶液的粘度变得过高,变得难以通过喷墨来适宜地涂布(喷出)胶体溶液,因此,有时难以形成薄膜。此外,由于第一电荷输送层41中含有的第一纳米粒子61的量相对降低,因此,有时发光特性降低。另外,第一纳米纤维51的量过少时,得不到增粘效果。
45.第一纳米纤维51是透明的,只要具有绝缘性即可,没有特别限定,优选直链状的多糖高分子(多糖类)。通过用疏水性基团修饰该多糖高分子,可以容易且稳定地分散于有机溶剂中。作为第一纳米纤维51,更优选葡萄糖串联成直链状的多糖类的纤维素纳米纤维、乙酰葡糖胺串联成直链状的多糖类的甲壳素纳米纤维、以及作为食品的增粘剂利用的λ角叉聚糖,进一步优选纤维素纳米纤维,特别优选tempo氧化纤维素纳米纤维。第一纳米纤维51可以根据需要而并用多种。另外,第一纳米纤维51在分散于水中的情况和分散于有机溶剂中的情况下,其末端的分子结构不同。
46.纤维素纳米纤维可以容易且稳定地分散于水、或者甲醇、甲基乙基酮(mek)、乙酸乙酯、甲苯等有机溶剂中。甲壳素纳米纤维可以容易且稳定地分散于氯仿、四氢呋喃(thf)、苯、甲苯、己烷等有机溶剂中。
47.tempo(2,2,6,6-四甲基哌啶-1-氧基自由基)氧化纤维素纳米纤维例如为直径为3nm、透明、没有散射、高绝缘性(>100tω)和高介电常数(5-6f/m)。tempo氧化纤维素纳米纤维例如是包含2,2,6,6-四甲基哌啶-1-氧基自由基等硝酰自由基的氧化纤维素纳米纤维。
48.而且,即使通过喷墨涂布胶体溶液,涂布后的胶体溶液中包含的第一纳米纤维51,即第一电荷输送层41中包含的第一纳米纤维51在面内方向也维持随机的状态。
49.图4是示意性表示通过喷墨喷出的胶体溶液(液滴)的状态的图。如图4所示,液滴
中的第一纳米粒子61和第一纳米纤维51成为随机状态。
50.图5是示意性地表示涂布(滴下)于基板11上并被干燥的胶体溶液,即发光层80的状态的俯视图。图6是示意性地表示涂布(滴下)于基板11上并被干燥的胶体溶液,即发光层80的状态的截面图。如图5及图6所示,第一纳米粒子61遍及整个滴下范围均匀地涂布,且三维地配置,另一方面,第一纳米纤维51以在第一纳米粒子61之间穿行的方式存在,以长度方向沿着基板11平面(表面)的方式产生取向,在面内方向上维持随机的状态。通过第一纳米纤维51在第一纳米粒子61之间穿行,在面内方向上以随机状态存在,形成厚度没有不均、也没有裂纹的均匀的第一电荷输送层41。即,由于形成均匀的第一电荷输送层41,因此,显示设备1能够均匀地发光。
51.接着,形成发光层80(步骤s6)。另外,在发光层80的形成方法中,对与上述的第一电荷输送层41的形成方法不同的点进行说明,关于相同的内容,省略其说明。
52.发光层80通过用喷墨涂布含有量子点的胶体溶液而形成。在发光层80的形成方法中,胶体溶液可以含有配体,也可以不含有配体。胶体溶液不含配体时,溶剂不受配体限定。此外,胶体溶液优选不含有主体材料。
53.量子点是由ii-vi族、iii-v族或iv-vi族的元素组构成的、直径为2-10nm(原子数;100-一万个)的微粒子状的半导体,作为发光团(luminophore)使用。量子点可以在中心部与外壳部的材料或元素浓度、晶体结构彼此不同。而且,量子点在中心部和外壳部的带隙不同,外壳部的带隙可以比中心部大。量子点分散在溶剂(分散介质)中,从而形成胶体溶液。另外,为了抑制胶体溶液中的量子点的凝集,提高该量子点的分散性及稳定性,也可以在量子点的表面附着作为配体的原子、有机分子。作为配体的有机分子,例如能够利用烷基硫醇、烷基胺、羧酸、油酸、有机硅烷等。
54.另外,第一纳米纤维51也可以根据需要而进一步包含于发光层80中。即,发光层80也可以是通过喷墨涂布包含第一纳米纤维51的溶液而形成的包含第一纳米纤维51的层。
55.接着,形成第二电荷输送层42(步骤s7)。第二电荷输送层42通过用喷墨涂布至少含有第二纳米粒子62和第二纳米纤维52的胶体溶液而形成。第二电荷输送层42的形成方法能够形成上述的第一电荷输送层41的方法,因此省略其说明。另外,第一纳米纤维51及第二纳米纤维52可以是相同的种类,也可以是不同的种类。即,第一纳米纤维51及第二纳米纤维的材料、形状也可以相等。具体而言,例如,第一纳米纤维51及第二纳米纤维的材料均可以是tempo氧化纤维素纳米纤维。此外,例如,第一纳米纤维51的直径及长度也可以与第二纳米纤维的直径及长度相等。
56.接着,形成密封层(步骤s8)。接着,在密封层上贴附上面薄膜(步骤s9)。接着,通过激光的照射等将支承基板从树脂层剥离(步骤s10)。接着,在树脂层12的下表面贴附下面薄膜(步骤s11)。接着,切断层叠有各层的层叠体,得到多个单片(步骤s12)。接着,在所得到的单片上贴附功能膜(步骤s13)。之后,在比形成有多个像素2的显示区域更靠外侧(非显示区域,边框)的一部分(端子部)上安装电子电路基板(例如,ic芯片以及fpc)(步骤s14)。这样,能够制造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设备1。另外,步骤s1-s13通过显示设备的制造装置(包括进行步骤s1-s5的各工序的成膜装置)进行。
57.另外,在上述说明中,对柔性的显示设备1进行了说明,但在制造非柔性的显示设备1的情况下,通常不需要树脂层的形成、基材的更换等,因此,例如在作为玻璃基板的阵列
基板10上进行步骤s2-s7的层叠工序,之后,转移到步骤s11。
58.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一方式,能够提供形成有厚度没有不均、也没有裂纹的均匀的第一电荷输送层41的显示设备1。此外,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一方式,能够提供一种无论溶剂的粘度如何,都可以用喷墨涂布(喷出)胶体溶液,在涂布后的液滴中不产生干燥不均(所谓的咖啡环)的显示设备1的制造方法。
59.<第二实施方式>接着,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以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重复的内容省略说明。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及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一电荷输送层41的构成不同。
60.图7为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设备1的概略构成的截面图。在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设备1中,在红色发光元件3r、绿色发光元件3g以及蓝色发光元件3b中,第一电荷输送层41的膜厚各不相同。具体而言,如图7所示,红色发光元件3r所包含的第一电荷输送层41的膜厚大于绿色发光元件3g所包含的第一电荷输送层41的膜厚,并且绿色发光层80g所包含的第一电荷输送层41的膜厚大于蓝色发光元件3b所包含的第一电荷输送层41的膜厚。更具体而言,红色发光元件3r所含的第一电荷输送层41的膜厚为150nm。此外,绿色发光元件3g所包含的第一电荷输送层41的膜厚为110nm。此外,蓝色发光元件3b所包含的第一电荷输送层41的膜厚为40nm。通过采用这样的构成,从各发光元件3的发光层80发出的光在元件内的层结构界面的干涉效果,提高向正面方向的取出效率。其结果,能够提高显示设备1的正面亮度(在图7中向上方提取的光的亮度)。
61.《第三实施方式》接着,对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以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的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重复的内容省略说明。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及第三实施方式中,第二电荷输送层42的构成不同。
62.图8是表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设备1的概略构成的截面图。在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设备1中,在红色发光元件3r、绿色发光元件3g以及蓝色发光元件3b中,共同形成第二电荷输送层42。而且,本实施方式的第二电极32是遍及各发光元件3共同形成的公共电极。具体而言,如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二电荷输送层42在由堤70划分的区域不形成为岛状,而是以覆盖红色发光层80r、绿色发光层80g、蓝色发光层80b以及堤的方式连续地形成。通过这样的构成,无需通过喷墨法按发光层80分涂形成第二电荷输送层42,例如,可以通过旋涂法一次性形成。其结果,能够容易地制造显示设备1。
63.<变形例>以上,对本发明的主要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
6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发光层80中包含量子点。但是,本发明的发光层80也可以是不包含量子点的构成。在该情况下,发光层80例如由有机的荧光材料、磷光材料构成。
65.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电荷输送层41和第二电荷输送层42分别具有第一纳米纤维51和第二纳米纤维52。即,第一电荷输送层41和第二电荷输送层42均含有纳米纤维。但是,纳米纤维包含于第一电荷输送层41和第二电荷输送层42中的至少一者即可。即使是这样的构成,也能够抑制在显示设备1中产生由涂布后的液滴的干燥不均引起的膜厚不均。
66.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电荷输送层41具有作为空穴输送性的材料的第一纳米粒子61。但是,第一电荷输送层41也可以不包含第一纳米粒子61,而具有空穴输送性的有机材料(例如,pedot:pss、pvk、tfb或者poly-tpd等)。即使是这样的构成,也能够抑制在第一电荷输送层41中由于涂布后的液滴的干燥不均而产生膜厚不均。
67.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二电荷输送层42具有作为电子输送性的材料的第二纳米粒子62。但是,第二电荷输送层42也可以不包含第二纳米粒子62,而具有电子输送性的有机材料(例如,聚噁二唑、可溶性a1q3聚合物等)。即使是这样的构成,也能够抑制在第二电荷输送层42中产生由涂布后的液滴的干燥不均导致的膜厚不均。
68.此外,也可以在不产生矛盾的范围内,适当地组合上述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出现的各要素。附图标记说明
69.1:显示设备2:像素3:发光元件10:阵列基板20:层间绝缘膜31:第一电极32:第二电极41:第一电荷输送层42:第二电荷输送层51:第一纳米纤维52:第二纳米纤维61:第一纳米粒子62:第二纳米粒子70:堤80:发光层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