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检测控制电路的制作方法

2022-04-27 15:13:2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控制电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检测控制电路。


背景技术:

2.检测控制电路一般运用在工业生产的设备中,利用集成控制的手段来监测整个工业生产过程,针对不同的生产设备设计有不同的检测控制电路。
3.目前市场上的注塑机所采用的控制方式是直接控制生产设备但并无检测设备异常的功能,因为其控制系统是直接控制加热及风机,当原料达到一定干燥度时(即满足生产作业要求时)仍以最大功率输出加热量和风量,因无法实现智能监测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而导致大量的电能浪费,同时也无法实现对设备是否运行正常进行检测,从而容易造成安全隐患,如发生意外,无法及时发现,在这种情况下用户就会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检测控制电路,用以解决现有的注塑机控制系统无法在对设备进行控制的同时,还对设备部件是否运行正常进行实时监测的问题。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6.一种检测控制电路,包括:
7.采集电路、控制电路和驱动显示电路,所述采集电路通过第一控制芯片与所述控制电路和所述驱动显示电路连接;
8.所述控制电路包括多个光电耦合器单元、多个可控硅单元和电源控制单元;
9.所述光电耦合器单元由第一电阻、光电耦合器、第二电阻和第一接口组成,所述光电耦合器的第一引脚通过所述第一电阻和所述第一控制芯片的第三十一引脚连接,所述光电耦合器的第二引脚与其他光电耦合器单元中的光电耦合器的第二引脚并接于地,所述光电耦合器的第六引脚通过所述第二电阻与所述第一接口的一端连接,所述光电耦合器的第四引脚与所述第一接口的另一端连接;
10.所述可控硅单元由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三电阻、第四电阻和第一三端双向可控硅组成,所述第一电容的一端与其他可控硅单元的第一电容并接于接口n,所述第一电容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电容的一端、所述第一三端双向可控硅的第一引脚和所述第四电阻的一端并接,所述第二电容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三电阻串接后与所述第一三端双向可控硅的第二引脚、所述第一接口的一端并接于接口l,所述第四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三端双向可控硅的第三引脚和所述第一接口的另一端并接;
11.所述电源控制单元由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七电阻、第八电阻、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一控制开关、第二控制开关、第三电容、第四电容、第二接口和第三接口组成;
12.所述第二接口的一端与所述第三电容的一端和所述第一控制开关的第二引脚并
联,所述第二接口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电容的另一端并接于接口n,所述第一控制开关的第一引脚与接口l连接,所述第一控制开关的第四引脚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并接于电源输入端,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第一控制开关的第五引脚和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与所述第五电阻和所述第六电阻的一端并接,所述第五电阻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六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控制芯片的第十六引脚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
13.所述第三接口的一端与所述第四电容的一端和所述第二控制开关的第二引脚并联,所述第三接口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电容的另一端并接于接口n,所述第二控制开关的第一引脚与接口l连接,所述第二控制开关的第四引脚与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并接于电源输入端,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第二控制开关的第五引脚和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与所述第七电阻和所述第八电阻的一端并接,所述第八电阻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七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控制芯片的第十五引脚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
14.具体的,以采集信号,根据信号检测设备工作状态的异常并做出相应的控制指令;采集电路通过第一控制芯片与所述控制电路和所述驱动显示电路连接,以采集信号,根据信号检测设备工作状态的异常并做出相应的控制指令;第一控制芯片的型号为mc96f6432主控制芯片,采集设备的信号,通过第一控制芯片计算出当前温度的值,使用当前温度通过pid算法模型,经过计算后得出控制加热管的控制时间,从而达到精准控制温度,控制加热管的方式采用可控硅控制。
15.上述方案中,所述采集电路包括传感器采集电路、加热电流采集电路和过零信号采集电路;
16.所述传感器采集电路与所述第一控制芯片的第三十二引脚、第三十三引脚和第三十四引脚连接;所述加热电流采集电路与所述第一控制芯片的第四十引脚、第四十一引脚和第四十二引脚连接;所述过零信号采集电路与所述电源控制单元连接。
17.具体的,传感器采集电路、加热电流采集电路和过零信号采集电路所采集的信号均传输至第一控制芯片,经第一控制芯片的计算得出相应的控制指令,通过控制电路来控制注塑机设备的加热管和风扇的工作状态。
18.上述方案中,所述传感器采集电路由第五电容、第六电容、第七电容、第八电容、第九电阻、第十电阻、第十一电阻、第二控制芯片和第四接口组成;
19.所述第五电容的一端并接于所述第四接口的一端和所述第二控制芯片的第三引脚,所述第五电容的另一端和所述第四接口的另一端并接于地,所述第二控制芯片的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接地,所述第二控制芯片的第四引脚与电源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控制芯片的第五引脚通过所述第九电阻与所述第六电容的阳极和所述第一控制芯片的第三十四引脚并接,所述第二控制芯片的第六引脚通过所述第十电阻与所述第七电容的阳极和所述第一控制芯片的第三十三引脚并接,所述第二控制芯片的第七引脚通过所述第十一电阻与所述第八电容的阳极和所述第一控制芯片的第三十二引脚并接,所述第六电容、所述第七电容和所述第八电容的阴极并接于地。
20.具体的,通过传感器采集电路对温度的采集,经第二控制芯片将采集的热电偶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第二控制芯片采用max6675,再传输至第一控制芯片中,通过第一控制
芯片内部进行计算,发出相应的控制指令至控制电路,通过光电偶合器控制可控硅单元。通过第一控制芯片发出的信号控制整个电箱的总电源;通过第一控制芯片发出的信号控制冷却风扇的电源,从而实现通过控制电路有效控制加热管温度,鼓风机转速。
21.上述方案中,所述加热电流采集电路包括多个电流采集单元,所述电流采集单元由第三二极管、第四二极管、第一击穿二极管、第九电容、第十电容、第十一电容、第十二电阻、第十三电阻、第十四电阻、第三三极管和第五接口组成;
22.所述第三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第五接口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四二极管的负极和所述第十二电阻的一端并接,所述第十二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击穿二极管的负极、所述第九电容的一端和所述第十三电阻的一端并接,所述第十三电阻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十电容的一端和第三三极管的基极并接,所述第十电容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九电容的另一端、所述第一击穿二极管的正极和所述第五接口的另一端并接于地,所述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所述第十四电阻分别与所述第十一电容的一端和所述第一控制芯片的第四十引脚并接,所述第四二极管的正极、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和所述第十一电容的另一端分别接地。
23.具体的,加热电流采集电路用于采集加热管的信号,将采集的信号传输至第一控制芯片,第一控制芯片根据信号发出控制指令,从而通过控制电源控制单元来控制加热管的电源和风扇的电源开关状态。
24.上述方案中,所述过零信号采集电路由第十五电阻、第十六电阻、第十七电阻、第十八电阻、第十九电阻、第一光耦、第二光耦、第十二电容和第四三极管组成;
25.所述第十五电阻和所述第十六电阻串接于所述第二控制开关的第二引脚,所述第十六电阻并接于所述第一光耦的第二引脚和所述第二光耦的第一引脚,所述第一光耦的第一引脚和所述第二光耦的第二引脚分别与接口n连接,所述第一光耦的第四引脚和所述第二光耦的第四引脚并接于所述第十七电阻和所述第十八电阻的一端,所述第十七电阻的另一端和所述第十九电阻的一端并接于电源输入端,所述第十九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十二电容的正极和所述第四三极管的集电极并接,所述第四三极管的基极与所述第十八电阻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光耦的第三引脚、所述第二光耦的第三引脚、所述第四三极管的发射极和所述第十二电容的负极分别接地。
26.具体的,因为现实中不管是直流电还是交流电,只要是在断开主控制回路的机械式开关的时候,在触点上都能看到电火花现象,并伴随着发热。在主回路切断前,所经过的电流越大,那么其静触点与动触点之间所产生的电火花越严重,这种现象就叫做拉弧现象。电弧主要发生在大电流分断时的机械触点之间,长期以来会对触点造成腐蚀损坏,并有可能导致火灾或者爆炸,严重威胁生产、财产安全。因此,该过零信号采集电路用于防止电流过大造成的拉弧现象。
27.上述方案中,所述驱动显示电路包括指示灯驱动单元和指示灯显示单元;
28.所述指示灯驱动单元由第二十电阻、第二十一电阻、第二十二电阻、第二十三电阻、第二十四电阻、第二十五电阻、第五三极管、第六三极管、第七三极管和第六接口组成;
29.所述第二十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控制芯片的第十九引脚,所述第二十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七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七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七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二十一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十一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六接口的第
一引脚连接;所述第二十二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控制芯片的第十八引脚,所述第二十二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五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五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五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二十三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十三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六接口的第二引脚连接;所述第二十四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控制芯片的第十七引脚,所述第二十四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六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六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六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二十五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十五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六接口的第三引脚连接,所述第六接口的第四引脚与电源输入端连接;
30.所述指示灯显示单元由第一发光二极管、第二发光二极管和第三发光二极管组成;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和所述第三发光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第六接口的第一引脚和电源输入端并接,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所述二发光二极管和第三发光二极管的负极分别与所述第六接口的第二引脚、第三引脚和第四引脚连接。
31.具体的,当检测到设备发生异常后,第一控制芯片通过指示灯驱动单元给出相应的驱动信号来控制指示灯显示单元的led进行报警提醒;具体有三种状态,电源指示为黄灯,正常工作为绿灯,故障报警为红灯,故障报警分为,加热管故障与风机故障。
32.上述方案中,还包括过温保护电路,所述过温保护电路由第二十六电阻、第二十七电阻、第二十八电阻、第十三电容、第三光耦、第五二极管、第二击穿二极管和第七接口组成;
33.所述第二十六电阻和所述第二十七电阻的一端与电源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十六电阻和所述第二十七电阻的另一端并接于所述第三光耦的第一引脚,所述第三光耦的第二引脚通过所述第五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第七接口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七接口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击穿二极管的负极接地,所述第三光耦的第四引脚通过所述第二十八电阻分别与所述第一控制芯片的第四十三引脚和所述第十三电容的一端并接,所述第十三电容的另一端接地。
34.具体的,通过过温保护电路来对整个控制回路进行一个保护。
35.本实用新型与传统的技术相比,有如下优点:
36.本实用新型通过该检测控制电路,实现了在对设备工作状态进行控制的同时,还可以实时检测设备部件是否运行正常,从而有效保护整个设备的正常运行工作。
附图说明
37.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检测控制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38.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检测控制电路的光电耦合器单元的电路原理图;
39.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检测控制电路的可控硅单元的电路原理图;
40.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检测控制电路的电源控制单元和过零信号采集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41.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检测控制电路的传感器采集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42.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检测控制电路的加热电流采集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43.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检测控制电路的驱动显示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44.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检测控制电路的过温保护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45.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46.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47.本实施例
48.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检测控制电路,它能够在对注塑机设备的工作状态进行控制的同时,还可以实时检测设备部件是否运行正常,从而有效保护整个设备的正常运行工作。
49.请参阅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检测控制电路的结构示意图,所述检测控制电路,包括:
50.采集电路、控制电路和驱动显示电路,采集电路通过第一控制芯片与控制电路和驱动显示电路连接,以采集信号,根据信号检测设备工作状态的异常并做出相应的控制指令;
51.具体的,采集电路通过第一控制芯片与所述控制电路和所述驱动显示电路连接,以采集信号,根据信号检测设备工作状态的异常并做出相应的控制指令;第一控制芯片的型号为mc96f6432主控制芯片,采集设备的信号,通过第一控制芯片计算出当前温度的值,使用当前温度通过pid算法模型,经过计算后得出控制加热管的控制时间,从而达到精准控制温度,控制加热管的方式采用可控硅控制。
52.参阅图2、图3和图4,控制电路包括多个光电耦合器单元、多个可控硅单元和电源控制单元;
53.其中,光电耦合器单元由第一电阻、光电耦合器、第二电阻和第一接口组成,光电耦合器的第一引脚通过第一电阻和第一控制芯片的第三十一引脚连接,光电耦合器的第二引脚与其他光电耦合器单元中的光电耦合器的第二引脚并接于地,光电耦合器的第六引脚通过第二电阻与第一接口的一端连接,光电耦合器的第四引脚与第一接口的另一端连接;
54.其中,可控硅单元由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三电阻、第四电阻和第一三端双向可控硅组成,第一电容的一端与其他可控硅单元的第一电容并接于接口n,第一电容的另一端与第二电容的一端、第一三端双向可控硅的第一引脚和第四电阻的一端并接,第二电容的另一端和第三电阻串接后与第一三端双向可控硅的第二引脚、第一接口的一端并接于接口l,第四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一三端双向可控硅的第三引脚和第一接口的另一端并接;
55.其中,电源控制单元由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七电阻、第八电阻、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一控制开关、第二控制开关、第三电容、第四电容、第二接口和第三接口组成;第二接口的一端与第三电容的一端和第一控制开关的第二引脚并联,第二接口的另一端与第三电容的另一端并接于接口n,第一控制开关的第一引脚与接口
l连接,第一控制开关的第四引脚与第一二极管的负极并接于电源输入端,第一二极管的正极与第一控制开关的第五引脚和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第一三极管的基极与第五电阻和第六电阻的一端并接,第五电阻的另一端接地,第六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一控制芯片的第十六引脚连接,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
56.第三接口的一端与第四电容的一端和第二控制开关的第二引脚并联,第三接口的另一端与第四电容的另一端并接于接口n,第二控制开关的第一引脚与接口l连接,第二控制开关的第四引脚与第二二极管的负极并接于电源输入端,第二二极管的正极与第二控制开关的第五引脚和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第二三极管的基极与第七电阻和所述第八电阻的一端并接,第八电阻的另一端接地,第七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一控制芯片的第十五引脚连接,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
57.进一步地,采集电路包括传感器采集电路、加热电流采集电路和过零信号采集电路;传感器采集电路与第一控制芯片的第三十二引脚、第三十三引脚和第三十四引脚连接;加热电流采集电路与第一控制芯片的第四十引脚、第四十一引脚和第四十二引脚连接;过零信号采集电路与电源控制单元连接。
58.具体的,传感器采集电路、加热电流采集电路和过零信号采集电路所采集的信号均传输至第一控制芯片,经第一控制芯片的计算得出相应的控制指令,通过控制电路来控制注塑机设备的加热管和风扇的工作状态。
59.参阅图5,传感器采集电路由第五电容、第六电容、第七电容、第八电容、第九电阻、第十电阻、第十一电阻、第二控制芯片和第四接口组成;
60.其中,第五电容的一端并接于第四接口的一端和第二控制芯片的第三引脚,第五电容的另一端和第四接口的另一端并接于地,第二控制芯片的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接地,第二控制芯片的第四引脚与电源输入端连接,第二控制芯片的第五引脚通过第九电阻与第六电容的阳极和第一控制芯片的第三十四引脚并接,第二控制芯片的第六引脚通过第十电阻与第七电容的阳极和第一控制芯片的第三十三引脚并接,第二控制芯片的第七引脚通过第十一电阻与第八电容的阳极和第一控制芯片的第三十二引脚并接,第六电容、第七电容和第八电容的阴极并接于地。
61.其中,第一控制芯片的第二引脚和第三引脚连接有密码锁电路,可供用户使用。
62.具体的,通过传感器采集电路对温度的采集,经第二控制芯片将采集的热电偶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第二控制芯片采用max6675,再传输至第一控制芯片中,通过第一控制芯片内部进行计算,发出相应的控制指令至控制电路,通过光电偶合器控制可控硅单元。通过第一控制芯片发出的信号控制整个电箱的总电源;通过第一控制芯片发出的信号控制冷却风扇的电源,从而实现通过控制电路有效控制加热管温度,鼓风机转速。
63.参阅图6,加热电流采集电路包括多个电流采集单元,电流采集单元由第三二极管、第四二极管、第一击穿二极管、第九电容、第十电容、第十一电容、第十二电阻、第十三电阻、第十四电阻、第三三极管和第五接口组成;
64.其中,第三二极管的正极与第五接口的一端连接,第三二极管的负极与第四二极管的负极和第十二电阻的一端并接,第十二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一击穿二极管的负极、第九电容的一端和第十三电阻的一端并接,第十三电阻的另一端分别与第十电容的一端和第三三极管的基极并接,第十电容的另一端与第九电容的另一端、第一击穿二极管的正极和第
五接口的另一端并接于地,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第十四电阻分别与第十一电容的一端和第一控制芯片的第四十引脚并接,第四二极管的正极、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和第十一电容的另一端分别接地。
65.具体的,加热电流采集电路用于采集加热管的信号,将采集的信号传输至第一控制芯片,第一控制芯片根据信号发出控制指令,从而通过控制电源控制单元来控制加热管的电源和风扇的电源开关状态。
66.参阅图4,过零信号采集电路由第十五电阻、第十六电阻、第十七电阻、第十八电阻、第十九电阻、第一光耦、第二光耦、第十二电容和第四三极管组成;
67.其中,第十五电阻和第十六电阻串接于第二控制开关的第二引脚,第十六电阻并接于第一光耦的第二引脚和第二光耦的第一引脚,第一光耦的第一引脚和第二光耦的第二引脚分别与接口n连接,第一光耦的第四引脚和第二光耦的第四引脚并接于第十七电阻和第十八电阻的一端,第十七电阻的另一端和第十九电阻的一端并接于电源输入端,第十九电阻的另一端与第十二电容的正极和第四三极管的集电极并接,第四三极管的基极与第十八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第一光耦的第三引脚、第二光耦的第三引脚、第四三极管的发射极和第十二电容的负极分别接地。
68.具体的,因为现实中不管是直流电还是交流电,只要是在断开主控制回路的机械式开关的时候,在触点上都能看到电火花现象,并伴随着发热。在主回路切断前,所经过的电流越大,那么其静触点与动触点之间所产生的电火花越严重,这种现象就叫做拉弧现象。电弧主要发生在大电流分断时的机械触点之间,长期以来会对触点造成腐蚀损坏,并有可能导致火灾或者爆炸,严重威胁生产、财产安全。因此,该过零信号采集电路用于防止电流过大造成的拉弧现象。
69.参阅图7,驱动显示电路包括指示灯驱动单元和指示灯显示单元;指示灯驱动单元由第二十电阻、第二十一电阻、第二十二电阻、第二十三电阻、第二十四电阻、第二十五电阻、第五三极管、第六三极管、第七三极管和第六接口组成。
70.其中,第二十电阻的一端连接第一控制芯片的第十九引脚,第二十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七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第七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第七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第二十一电阻的一端连接,第二十一电阻的另一端与第六接口的第一引脚连接;第二十二电阻的一端连接第一控制芯片的第十八引脚,第二十二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五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第五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第五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第二十三电阻的一端连接,第二十三电阻的另一端与第六接口的第二引脚连接;第二十四电阻的一端连接第一控制芯片的第十七引脚,第二十四电阻的另一端与第六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第六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第六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第二十五电阻的一端连接,第二十五电阻的另一端与第六接口的第三引脚连接,第六接口的第四引脚与电源输入端连接。
71.其中,指示灯显示单元由第一发光二极管、第二发光二极管和第三发光二极管组成;第一发光二极管、第二发光二极管和第三发光二极管的正极与第六接口的第一引脚和电源输入端并接,第一发光二极管、二发光二极管和第三发光二极管的负极分别与第六接口的第二引脚、第三引脚和第四引脚连接。
72.具体的,当检测到设备发生异常后,第一控制芯片通过指示灯驱动单元给出相应的驱动信号来控制指示灯显示单元的led进行报警提醒;具体有三种状态,电源指示为黄
灯,正常工作为绿灯,故障报警为红灯,故障报警分为,加热管故障与风机故障。
73.参阅图8,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一种检测控制电路还包括过温保护电路,过温保护电路由第二十六电阻、第二十七电阻、第二十八电阻、第十三电容、第三光耦、第五二极管、第二击穿二极管和第七接口组成。
74.其中,第二十六电阻和第二十七电阻的一端与电源输入端连接,第二十六电阻和第二十七电阻的另一端并接于第三光耦的第一引脚,第三光耦的第二引脚通过第五二极管的正极与第七接口的一端连接,第七接口的另一端通过第二击穿二极管的负极接地,第三光耦的第四引脚通过第二十八电阻分别与第一控制芯片的第四十三引脚和第十三电容的一端并接,第十三电容的另一端接地。
7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检测控制电路,通过该检测控制电路,实现了在对设备工作状态进行控制的同时,还可以实时检测设备部件是否运行正常,有效保护整个设备的正常运行工作。
76.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