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微生物分离培养装置

2022-04-27 14:10:3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微生物实验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微生物分离培养装置。


背景技术:

2.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生物、显微藻类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它个体微小,与人类关系密切。针对不同的微生物对能量、营养和理化条件的需求不同,对现有培养基经过适当的优化改造可以用于新的微生物的分离培养。微生物分离培养技术在微生物环境功能研究、代谢途径的阐明、特定功能的验证及基础实验和生产实践的应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3.现有的微生物分离培育装置,接种时需要将顶盖打开,然后通过人工划痕来进行接种,接种完成后再盖上顶盖,这种接种方式接种时培养基直接与空气大面积接触,容易造成杂菌污染,而且,人工进行划痕,效率低,这过程中也容易造成杂菌污染,影响微生物培育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微生物分离培养装置,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微生物分离培养装置,包括培养皿,所述培养皿可拆卸连接有上壳体,所述上壳体顶面一侧固定连接有注液管,所述注液管顶部可拆卸连接有气囊,所述注液管贯穿所述上壳体顶壁固定连接有分液管,所述分液管位于所述上壳体内部且与所述培养皿底面平行设置,所述分液管底部轴向开设有若干出液孔,所述上壳体中心位置穿设有伸缩机构,所述伸缩机构通过密封轴承与所述上壳体顶壁转动连接,所述伸缩机构侧面底部可拆卸连接有划线机构,所述划线机构位于所述上壳体内部,所述伸缩机构顶部固定连接有旋转盘,所述旋转盘顶部固定有旋钮。
6.优选的,所述伸缩机构包括外套筒,所述外套筒通过所述密封轴承与所述上壳体顶壁转动连接,所述外套筒顶部与所述旋转盘固定连接,所述外套筒内穿设有内芯柱,所述内芯柱与所述外套筒滑动连接,所述内芯柱与所述外套筒之间设有卡接单元和恢复单元。
7.优选的,所述卡接单元包括卡接槽,所述卡接槽开设于所述外套筒内侧壁,所述内芯柱外侧壁上开设有通槽,所述通槽底部固定连接有弹性卡块,所述弹性卡块与所述卡接槽相适配,所述弹性卡块连接有控制组件。
8.优选的,所述控制组件包括连接柱,所述连接柱贯穿所述内芯柱顶面延伸到所述通槽内,所述连接柱与所述内芯柱滑动连接,所述弹性卡块与所述连接柱之间铰接有连杆,所述连接柱顶部转动连接有拉环,所述内芯柱顶面开设有安装槽,所述拉环与所述安装槽相适配。
9.优选的,所述恢复单元包括与所述内芯柱底部固定连接的底柱,所述底柱的直径小于所述内芯柱的直径,所述外套筒底部固定安装有限位环,所述底柱贯穿所述限位环与所述划线机构可拆卸连接,所述底柱上套设有弹簧,所述弹簧位于所述内芯柱与所述限位环之间,所述弹簧两端分别通过密封圈与所述内芯柱和所述限位环抵触连接。
10.优选的,所述划线机构包括刮板,所述刮板一侧固定有插板,所述底柱侧壁开设有插槽,所述插板与所述插槽插接,所述刮板底部固定安装有若干接种条。
11.优选的,所述培养皿与所述上壳体通过螺纹可拆卸连接。
12.优选的,所述上壳体顶部边缘固定安装有放置环。
13.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以下技术效果:
14.本实用新型接种菌种时,不需要打开上壳体,直接将菌种从注液管注入,使其进入分液管,然后盖上气囊,按压气囊,使分液管中的菌种从出液孔流出,落到培养基上,避免了培养基与外界空气大面积接触,有效避免了杂菌污染。
15.本实用新型划线时,按下伸缩机构,使划线机构与培养基接触,然后旋转旋钮,使划线机构在培养基上划线,将菌种涂抹到培养基表面,方便菌种在培养基内寄生繁殖,不需要开启上壳体即可完成划线,而且划线简单快捷,划线效率高、效果好。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7.图1为微生物分离培养装置的主视图;
18.图2为微生物分离培养装置的俯视图;
19.图3为伸缩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0.图中:1、培养皿;2、上壳体;3、注液管;4、气囊;5、分液管;6、密封轴承;7、出液孔;8、旋转盘;9、旋钮;10、外套筒;11、内芯柱;12、卡接槽;13、通槽;14、弹性卡块;15、连接柱;16、连杆;17、拉环;18、安装槽;19、底柱;20、限位环;21、弹簧;22、密封圈;23、刮板;24、插板;25、接种条;26、放置环。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2.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2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微生物分离培养装置,包括培养皿1,培养皿1可拆卸连接有上壳体2,上壳体2顶面一侧固定连接有注液管3,注液管3顶部可拆卸连接有气囊4,注液管3贯穿上壳体2顶壁固定连接有分液管5,分液管5位于上壳体2内部且与培养皿1底面平行设
置,分液管5底部轴向开设有若干出液孔7,上壳体2中心位置穿设有伸缩机构,伸缩机构通过密封轴承6与上壳体2顶壁转动连接,伸缩机构侧面底部可拆卸连接有划线机构,划线机构位于上壳体2内部,伸缩机构顶部固定连接有旋转盘8,旋转盘8顶部固定有旋钮9。
24.使用时,先对本装置进行消毒处理,然后在培养皿1内注入培养基,将上壳体2安装到培养皿1上,然后取下气囊4,将菌种从注液管3注入,使其进入分液管5,然后盖上气囊4,按压气囊4,使分液管5中的菌种从出液孔7流出,落到培养基上,然后按下伸缩机构,使划线机构与培养基接触,然后旋转旋钮9,使划线机构在培养基上划线,将菌种涂抹到培养基表面,方便菌种在培养基内寄生繁殖,划线完成后拉动伸缩机构,使划线机构与培养基脱离,即可完成。
25.进一步优化方案,伸缩机构包括外套筒10,外套筒10通过密封轴承6与上壳体2顶壁转动连接,保持封闭状态,防止外界空气与培养基接触,避免造成杂菌污染,外套筒10顶部与旋转盘8固定连接,方便旋转盘8带动外套筒10转动,外套筒10内穿设有内芯柱11,内芯柱与外套筒10滑动连接,使内芯柱11可以在外套筒10内上下滑动,内芯柱与外套筒10之间设有卡接单元和恢复单元,方便固定和恢复内芯柱11与外套筒10的相对位置。
26.进一步优化方案,卡接单元包括卡接槽12,卡接槽12开设于外套筒10内侧壁,内芯柱11外侧壁上开设有通槽13,通槽13底部固定连接有弹性卡块14,弹性卡块14与卡接槽12相适配,弹性卡块14连接有控制组件,用手指下压内芯柱11,内芯柱11向下滑动,弹性卡块14进入卡接槽12,使内芯柱11与外套筒10保持固定状态,划线机构与培养基接触,方便进行划线,上拉压控制组件,使弹性卡块14脱离卡接槽12,然后恢复单元向上顶内芯柱11,使内芯柱11向上移动,划线机构与培养基脱离。
27.进一步优化方案,控制组件包括连接柱15,连接柱15贯穿内芯柱11顶面延伸到通槽13内,连接柱15与内芯柱11滑动连接,弹性卡块14与连接柱15之间铰接有连杆16,连接柱15顶部转动连接有拉环17,内芯柱11顶面开设有安装槽18,拉环17与安装槽18相适配,使拉环17可以收纳到安装槽18内,使用时,扣出拉环17,使拉动拉环17处于直立状态,然后向上拉动拉环17,使连接柱15向上移动,连接柱15带动连杆16移动,使弹性卡块14向内侧倾斜,弹性卡块14脱离卡接槽12,然后恢复单元向上顶内芯柱11,使内芯柱11向上移动,划线机构与培养基脱离。
28.进一步优化方案,恢复单元包括与内芯柱11底部固定连接的底柱19,底柱19的直径小于内芯柱11的直径,外套筒10底部固定安装有限位环20,底柱19贯穿限位环20与划线机构可拆卸连接,底柱19上套设有弹簧21,弹簧21位于内芯柱11与限位环20之间,弹簧21两端分别通过密封圈22与内芯柱11和限位环20抵触连接,密封圈22使内芯柱11和限位环20,弹性卡块14脱离卡接槽12,后弹簧21将内芯柱11向上顶,使内芯柱11向上移动,划线机构与培养基脱离。
29.进一步优化方案,划线机构包括刮板23,刮板23一侧固定有插板24,底柱19侧壁开设有插槽,插板24与插槽插接,需要更换刮板23时,直接将插板24拔出插槽即可,方便更换刮板23,刮板23底部固定安装有若干接种条25,若干接种条25等间距设置,划线时,用手拨动旋钮9,旋转一周,即可完成划线,使划线统一均匀,而且效率更高。
30.进一步优化方案,培养皿1与上壳体2通过螺纹可拆卸连接,使培养皿1与上壳体2不易脱离。
31.进一步优化方案,上壳体2顶部边缘固定安装有放置环26,放置环26的高度不低于旋转盘8、旋钮9和气囊4的高度,方便将本装置倒置。
32.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3.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