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显示装置和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2-04-25 02:49:3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实施例涉及显示技术,尤其涉及一种显示装置和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2.目前全面屏几乎占据了消费品市场中很大的比例,而市面上所说的全面屏实质意义上是屏占比非常高的显示屏,因此如何进一步提高全面屏的屏占比也成为了当前显示屏的一个热门开发方向。基于此,全面屏打孔技术(包括实际挖孔和透明盲孔技术)应运而生,如图1所示为现有全面屏的示意图,其中全面屏的显示区域1中设置有打孔区域2,采用该打孔设计的全面屏,不仅可以满足高屏占比,还可以很好的和摄像头等配件相互配合。
3.采用打孔设计的显示屏,打孔位置处可放置摄像头等功能器件,采用该全面屏技术可以实现较高的屏占比。然而,在实际显示中,打孔位置的显示画面存在缺失,无法显示完整画面。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和电子设备,以解决现有全面屏显示不完整的问题。
5.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第一基板和设置在所述第一基板的一侧上的图像采集单元;
6.显示区域和围绕所述显示区域的非显示区域,所述显示区域包括第一显示区和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外围的第二显示区,所述第一显示区在所述第一基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覆盖所述图像采集单元,所述显示区域包括阵列排布的多个子像素,所述多个子像素位于所述第一基板的背离所述图像采集单元的一侧;
7.所述子像素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的多个第一子像素和位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多个第二子像素,所述第一子像素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小于所述第二子像素的尺寸,和/或,所述第一子像素在第二方向上的尺寸小于所述第二子像素的尺寸,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交叉。
8.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如上所述的显示装置。
9.本发明实施例中,子像素所在膜层和图像采集单元分别设置在第一基板的两侧,显示区域包括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第一显示区在第一基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覆盖图像采集单元;第一显示区的第一子像素的尺寸小于第二显示区的第二子像素的尺寸。本发明实施例中,图像采集单元在第一基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位于第一显示区,不占用非显示区域的面积,也无需在显示区域中给图像采集单元挖通光孔,如此可使得显示区域为一个整体能够完整显示画面,还可减小非显示区域的面积,提高了屏占比;第一子像素的尺寸被压缩,可以提高第一显示区的透光率和开口率,则外界光能正常穿过子像素所在膜层和第一基板进入第一显示区正下方的图像采集单元,实现图像采集单元的屏下图像采集。本发明实施例,实现了全面屏以及全面屏画面的完整显示,解决了现有全面屏的图像显示缺损
的问题。
附图说明
1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做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1.图1为现有技术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12.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13.图3是图2沿a-a'的剖视图;
14.图4是图2的局部示意图;
15.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16.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显示区域局部示意图;
17.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18.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显示区域局部示意图;
19.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显示区域局部示意图;
20.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显示区域局部示意图;
21.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子像素的结构示意图;
22.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子像素的结构示意图;
23.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子像素的结构示意图;
24.图1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子像素的结构示意图;
25.图1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子像素的结构示意图;
26.图1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7.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以下将参照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通过实施方式清楚、完整地描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8.参考图2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为图2沿a-a'的剖视图,图4是图2的局部示意图。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包括:第一基板10和设置在第一基板10的一侧上的图像采集单元20;显示区域30和围绕显示区域30的非显示区域40,显示区域30包括第一显示区31和位于第一显示区31外围的第二显示区32,第一显示区31在第一基板1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覆盖图像采集单元20,显示区域30包括阵列排布的多个子像素50,多个子像素50位于第一基板10的背离图像采集单元20的一侧;子像素50包括位于第一显示区31的多个第一子像素51和位于第二显示区32的多个第二子像素52,第一子像素51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小于第二子像素52的尺寸,和/或,第一子像素51在第二方向上的尺寸小于第二子像素52的尺寸,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交叉。
29.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选如图5所示,第一显示区31在第一基板10所在平面的正投
影与图像采集单元20重叠;如图6所示,第一子像素51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小于第二子像素52的尺寸且第一子像素51在第二方向上的尺寸小于第二子像素52的尺寸。第一显示区31在第一基板1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图像采集单元20重叠或覆盖,则可能存在第一显示区31的边界与至少一个子像素50交叠,此时与第一显示区31的边界交叠的每个子像素50可定义为第一子像素51,也可定义为非第一子像素,在本发明中不具体限定,如图4所示定义为第一子像素51。
30.本实施例中,可选第一基板10为显示装置的阵列基板,阵列基板为任意一种显示装置的阵列基板,在本发明中不对第一基板进行具体说明和图示。第一基板10包括栅极金属层、源漏极金属层、电容金属层、间隔各个金属层的绝缘层以及半导体层等,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基板的膜层层叠结构与任意一种显示装置的阵列基板的膜层层叠结构类似,在此不再赘述和说明。
31.图像采集单元20设置在第一基板10的一侧上,具体的,第一基板10的正面设置有薄膜晶体管阵列,图像采集单元20设置在第一基板10的背离薄膜晶体管阵列的一侧。图像采集单元20为任意一种可集成在显示装置中的摄像头,具体为显示装置的前置摄像头,在显示装置的显示面采集图像。显示装置中可以设置一个或多个图像采集单元20,该一个或多个图像采集单元20可以相邻设置,也可以间隔设置。在本发明中不对图像采集单元的结构、数量和排布方式进行具体限定。
32.本实施例中,显示装置包括显示区域30和围绕显示区域30的非显示区域40,显示区域30为完整的显示区域,其中不设置非显示区域或镂空区域,因此显示区域30可以完整显示画面,画面不存在缺损。显示区域30的外围设置有非显示区域40,显示装置的外围驱动电路等结构设置在非显示区域40,在此不具体说明非显示区域40的具体结构。
33.本实施例中,显示区域30包括第一显示区31和位于第一显示区31外围的第二显示区32,第一显示区31在第一基板1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覆盖图像采集单元20。图像采集单元20在第一基板1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位于显示区域30,因此图像采集单元20的安装方式不占用非显示区域40的面积,如此可减小非显示区域的面积,提高显示装置的屏占比,有利于显示装置实现全面屏。以及,图像采集单元20在第一基板1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位于显示区域30,显示区域30中未设置给图像采集单元20通光的通光孔,使得显示区域30为一个整体能够完整显示画面,实现了全面屏以及全面屏的画面的完整显示。
34.本实施例中,显示区域30包括阵列排布的多个子像素50,多个子像素50位于第一基板10的背离图像采集单元20的一侧,位于第一显示区31的子像素定义为第一子像素51,位于第二显示区32的子像素定义为第二子像素52。其中,第一子像素51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小于第二子像素52的尺寸,和/或,第一子像素51在第二方向上的尺寸小于第二子像素52的尺寸,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交叉。
35.第一子像素51的尺寸小于第二子像素52的尺寸,即第一子像素51的尺寸被压缩,相应的第一子像素51中布置线路、元器件等占用的面积被压缩。已知布置线路、元器件部分的透光率较差,第一子像素51中布置线路、元器件等占用的面积被压缩,可以使得第一显示区31中低透光率区域的面积比例降低,从而可以提高第一显示区31的高透光率区域的面积比例,进一步地提高第一显示区31的透光率和开口率。第一显示区31的透光率和开口率大,则外界光能正常穿过子像素所在膜层和第一基板10并进入第一显示区31正下方的图像采
集单元20,在显示区域30中未设置给图像采集单元20通光的通光孔的基础上,实现了图像采集单元20的屏下图像采集,进一步实现了全面屏。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子像素51被压缩后的子像素尺寸,需能够保证第一显示区31具有足够大的透光率和开口率以实现屏下摄像,因此相关从业人员可根据产品所需,在保证能够实现屏下摄像和第一子像素正常显示的基础上,合理设计第一子像素51的尺寸,在本发明中不对第一子像素的尺寸进行具体限定和说明。
36.可选的,任意两个第一子像素51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均相同,以及任意两个第一子像素51在第二方向上的尺寸均相同;和/或,任意两个第二子像素52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均相同,以及任意两个第二子像素52在第二方向上的尺寸均相同。本实施例中,可选第一子像素51的尺寸均相同,则第一显示区31的显示亮度均匀,第二子像素52的尺寸均相同,则第二显示区32的显示亮度均匀。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选,在保证屏下摄像的基础上,第一子像素的尺寸可以从内到外逐渐增大;和/或,第二子像素的尺寸从内到外逐渐增大。
37.可选第二显示区半包围第一显示区,或者,如图2所示第二显示区32围绕第一显示区31。在此可选图像采集单元20可设置在对应显示区域30的边缘或中心位置,本发明中不限定图像采集单元的设置位置。依据图像采集单元20的设置位置不同,第一显示区31的设置位置发生相应变化,例如图像采集单元设置在对应显示区域的边缘,则第一显示区位于显示区域的边缘,此时第二显示区半包围第一显示区。本实施例中,在保证第一显示区31在第一基板1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覆盖图像采集单元20的基础上,不限定第一显示区31的形状和大小。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保证第一显示区的显示亮度均一性,可选第一显示区为规则图形,如圆形、方形等。
38.本实施例中,子像素所在膜层和图像采集单元分别设置在第一基板的两侧,显示区域包括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第一显示区在第一基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覆盖图像采集单元;第一显示区的第一子像素的尺寸小于第二显示区的第二子像素的尺寸。本实施例中,图像采集单元在第一基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位于第一显示区,不占用非显示区域的面积,也无需在显示区域中给图像采集单元挖通光孔,如此可使得显示区域为一个整体能够完整显示画面,还可减小非显示区域的面积,提高了屏占比;第一子像素的尺寸被压缩,可以提高第一显示区的透光率和开口率,则外界光能正常穿过子像素所在膜层和第一基板进入第一显示区正下方的图像采集单元,实现图像采集单元的屏下图像采集。本实施例,实现了全面屏以及全面屏画面的完整显示,解决了现有全面屏的图像显示缺损的问题。
39.示例性的,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如图7和图8所示可选显示区域30包括第三显示区33,第三显示区33位于第一显示区31和第二显示区32之间,子像素50包括位于第三显示区33的多个第三子像素53,第三子像素53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小于第二子像素52的尺寸且大于第一子像素51的尺寸,和/或,第三子像素53在第二方向上的尺寸小于第二子像素52的尺寸且大于第一子像素52的尺寸。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选第三子像素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小于第二子像素的尺寸且大于第一子像素的尺寸,第三子像素在第二方向上的尺寸等于第二子像素的尺寸或等于第一子像素的尺寸;还可选第三子像素在第二方向上的尺寸小于第二子像素的尺寸且大于第一子像素的尺寸,第三子像素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等于第二子像素的尺寸或等于第一子像素的尺寸。
40.本实施例中,可选第一显示区31的正投影与图像采集单元20重叠,第三显示区33
位于第一显示区31的外围且第三子像素53的尺寸大于第一子像素51,第二显示区32位于第三显示区33的外围且第二子像素52的尺寸大于第三子像素53。显然,图像采集单元20对应的显示区域及其周边显示区域的子像素尺寸形成了渐变压缩,从内到外即从第一显示区31、第三显示区33到第二显示区32,子像素50的尺寸逐渐增大,则第一显示区31、第三显示区33到第二显示区32的亮度也呈渐变过渡。子像素50尺寸渐变的设计,可以保证显示区域30上亮度是连续渐变的,不会出现明显分屏现象,避免了显示区域亮度不同导致的显示区域边界、分屏明显的现象。
41.如图8所示可选第三显示区33中至少两个第三子像素53,远离第一显示区31的一第三子像素53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大于靠近第一显示区31的一第三子像素53的尺寸,和/或,远离第一显示区31的一第三子像素53在第二方向上的尺寸大于靠近第一显示区31的一第三子像素53的尺寸。在其他实施例中可选第三显示区中任意两个第三子像素,远离第一显示区的一第三子像素53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大于靠近第一显示区的一第三子像素的尺寸,和/或,远离第一显示区的一第三子像素在第二方向上的尺寸大于靠近第一显示区的一第三子像素的尺寸。
42.本实施例中,从内到外的方向上即从第一显示区31经过第三显示区33到第二显示区32的方向上,第三显示区33中的第三子像素53尺寸逐渐增大。显然,第三显示区33的第三子像素53的尺寸形成了渐变压缩,则第三显示区33的亮度渐变过渡,可以保证第三显示区53的亮度是连续渐变的;以及从第一显示区31、第三显示区33到第二显示区32,子像素50的尺寸逐渐增大,则第一显示区31、第三显示区33到第二显示区32的亮度也呈渐变过渡。进一步提高了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避免了亮度不同导致的边界、分屏现象。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选第三显示区的第三子像素的尺寸均相同。
43.如图9所示可选第三显示区33中围绕第一显示区31且位于同一圈的第三子像素53在第一方向的尺寸均相同且在第二方向的尺寸均相同。在其他实施例中,可合理设计第三显示区中每个第三子像素的尺寸,并不对第三子像素的尺寸进行具体限定,例如远离第一显示区的第三子像素的尺寸大于靠近第一显示区的第三子像素的尺寸,例如同一圈的第三子像素的尺寸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44.本实施例中,与第一显示区31的边缘相邻设置的各个第三子像素53围成一个圈即构成第一个子像素圈53a,位于该第一个子像素圈53a的外围且与该第一个子像素圈53a相邻设置的各个第三子像素53围成一个圈即构成第二个子像素圈53a,每个子像素圈53a均包围第一显示区31,以此类推,第三显示区33包括围绕第一显示区31的多个子像素圈53a。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显示区的形状可以是圆形或方形或其他形状,随着第一显示区的形状的变化,子像素圈的形状可能发生变化,同时子像素圈的形状还受限于子像素的排布方式。例如,本实施例中子像素50呈阵列排布,第一显示区31为圆形时,子像素圈53a的形状是圆形。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对第三显示区的子像素进行区域划分,同一区域的第三子像素的尺寸相同。
45.本实施例中,第三显示区33中围绕第一显示区31且位于同一圈的第三子像素53在第一方向的尺寸均相同且在第二方向的尺寸均相同,则一个子像素圈53a中子像素50的亮度相同。本实施例中,第三显示区33中第三子像素53的尺寸小于第二子像素52且大于第一子像素51,从内到外即从第一显示区31、第三显示区33到第二显示区32,子像素的尺寸逐渐
增大,则第一显示区31、第三显示区33到第二显示区32的亮度呈渐变过渡。不会出现明显分屏现象,避免了亮度不同导致的边界、分屏现象。
46.如图10所示可选第三显示区33至少包括围绕第一显示区31的两圈第三子像素53,远离第一显示区31的一圈第三子像素53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大于靠近第一显示区31的一圈第三子像素53的尺寸,和/或,远离第一显示区31的一圈第三子像素53在第二方向上的尺寸大于靠近第一显示区31的一圈第三子像素53的尺寸。
47.本实施例中,第三显示区33中以子像素圈53a为单元进行子像素尺寸的压缩,第三显示区33的子像素圈的尺寸从内到外逐渐增大。显然,第三显示区33的第三子像素53的尺寸形成了渐变压缩,则第三显示区33的亮度呈渐变过渡,可以保证第三显示区53的亮度是连续渐变的;以及从第一显示区31、第三显示区33到第二显示区32,子像素的尺寸逐渐增大,则第一显示区31、第三显示区33到第二显示区32的亮度也呈连续渐变过渡。进一步提高了全面屏的显示效果,避免了亮度不同导致的边界、分屏现象。
48.示例性的,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如图2~图10所示可选第一子像素51、第二子像素52和第三子像素53的排布密度均相同。本实施例中,显示区域30的各个显示区的子像素的排布密度相同,没有减少子像素的数量,仅调整了不同显示区的子像素尺寸,具体的,第一显示区31、第三显示区33和第二显示区32的子像素形成渐变压缩,子像素尺寸从内到外逐渐增大,实现了不同显示区的亮度渐变过渡,避免分屏。显示区域的各个显示区的子像素的排布密度相同,保证了显示装置的分辨率,使得整个显示区域的显示画面的完整和亮度渐变。
49.示例性的,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如图11所示子像素包括像素电极50a和与像素电极50a电连接的像素电路50b;显示区域还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多条扫描线50c和沿第二方向延伸的多条数据线50d,一条扫描线50c与一行子像素50对应电连接,一条数据线50d与一列子像素50对应电连接。本实施例中,一条扫描线50c与一行子像素的像素电路50b对应电连接,用于控制对应一行子像素的像素电路50b的导通与否。一条数据线50d与一列子像素的像素电路50b对应电连接,用于在像素电路50b导通时,给对应子像素的像素电极50a充电以使子像素发光。本实施例中,可选子像素位于相邻两条扫描线50c和相邻两条数据线50d之间。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扫描线、数据线与子像素的限定关系包括但不限于图9所示,还可选每两行子像素相邻设置,每两条扫描线位于相邻两行子像素之间,并分别驱动控制对应一行子像素。
50.如图12所示可选第一子像素51中像素电极50a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小于第二子像素52中像素电极50a的尺寸,和/或,第一子像素51中像素电极50a在第二方向上的尺寸小于第二子像素52中像素电极50a的尺寸。图12中仅示出了位于同一行的一个第一子像素51和一个第二子像素52的尺寸对比。本实施例中,第一子像素51中像素电极50a的尺寸被压缩,则第一子像素51的尺寸被压缩,相应的第一显示区的透光率和开口率增大,外界光能正常穿过子像素所在膜层和第一基板进入第一显示区正下方的图像采集单元,实现全面屏的图像采集单元的屏下图像采集,还实现了全面屏以及全面屏的完整显示。
51.如图13所示可选第一子像素51中像素电极50a与像素电路50b在第一方向上的垂直间距小于第二子像素52中像素电极50a与像素电路50b的垂直间距,和/或,第一子像素51中像素电极50a与像素电路50b在第二方向上的垂直间距小于第二子像素52中像素电极50a
与像素电路50b的垂直间距。图13中仅示出了位于同一行的一个第一子像素51和一个第二子像素52的尺寸对比。本实施例中,第一子像素51中像素电极50a与像素电路50b的垂直间距被压缩,则第一子像素51的透光率和开口率增大,相应提高了第一显示区的透光率和开口率,外界光能正常穿过子像素所在膜层和第一基板进入第一显示区正下方的图像采集单元,实现图像采集单元的屏下图像采集,还实现了全面屏以及全面屏的完整显示。
52.可选的如图14所示第一子像素51中像素电极50a与对应电连接的扫描线50c的垂直间距小于第二子像素52中像素电极50a与对应电连接的扫描线50c的垂直间距。图14中仅示出了位于同一行的第一子像素51和第二子像素52的尺寸对比。本实施例中,第一子像素51中像素电极50a与对应电连接的扫描线50c的垂直间距被压缩,则任意相邻两个第一子像素51的间距增大,相应提高了第一显示区的透光率和开口率,外界光能正常穿过子像素所在膜层和第一基板进入第一显示区正下方的图像采集单元,实现图像采集单元的屏下图像采集,还实现了全面屏以及全面屏的完整显示。
53.可选的如图15所示第一子像素51中像素电极50a与对应电连接的数据线50d的垂直间距小于第二子像素52中像素电极50a与对应电连接的数据线50d的垂直间距。图15中仅示出了位于同一列的第一子像素51和第二子像素52的尺寸对比。本实施例中,第一子像素51中像素电极50a与对应电连接的数据线50d的垂直间距被压缩,则相邻两列第一子像素51的间距增大,相应提高了第一显示区的透光率和开口率,外界光能正常穿过子像素所在膜层和第一基板10进入第一显示区正下方的图像采集单元,实现图像采集单元的屏下图像采集,还实现了全面屏以及全面屏的完整显示。
54.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如上任意实施例所述的显示面板。如图16所示该电子设备可选为全面屏电子设备,显示区域为完整显示区域,显示区域外围设置有非显示区域,图像采集单元设置在显示区域覆盖的区域。本实施例中,通过缩小图像采集单元对向显示区域的子像素面积,保证图像采集单元对向显示区域有足够大的透光率和开口率,以保证外界光能正常穿过屏幕进入图像采集单元,实现屏下图像采集和全面屏显示画面的完整。具体的,在显示阶段显示区域正常显示,在图像采集阶段外界光穿过显示区域进入其下方的图像采集单元,实现屏下图像采集。
55.为了保证整个显示画面的完整性和均一性,可选将图像采集单元对向显示区域(第一显示区域)周边的子像素也进行渐变压缩,使得子像素从内到外逐渐增大并最终达到正常子像素的尺寸,显示区域的亮度呈渐变过度,可以保证显示区域的亮度均一性,而不会出现明显分屏现象。
56.注意,上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发明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相互结合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发明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