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防护服的制作方法

2022-04-14 06:15:4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防护服。


背景技术:

2.防护用制品根据其目的、用途而有具有各种形态及功能的防护用制品。其中,防护用制品存在以从血液及病毒等有可能对人体带来不良影响的有害物质的防护为目的的性能、即血液阻隔(barrier)性及病毒阻隔性优良的防护用制品。但是,该防护用制品虽然血液阻隔性及病毒阻隔性优良,但缺乏透湿性,防护用制品内因从身体发生的出汗等而成为高湿度,热感及闷感这样的穿衣舒适性的提高成为课题。
3.所以,已知有使用病毒阻隔性及血液阻隔性(以下,有将病毒阻隔性及血液阻隔性一起称作阻隔性的情况)及透湿性优良的功能性布料的防护服(参照专利文献1)。该功能性布料具有具备许多微细的贯通孔的微多孔性膜与无纺布的层叠构造。
4.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7/119355号。


技术实现要素:

5.顺便说一下,防护服在穿戴时,穿戴者的肘的运动较大。但是,专利文献1的具备功能性布料的微多孔性膜其硬挺度较高。因此,功能性布料的硬挺度也较高。结果,使用硬挺度较高的功能性布料的防护服在穿戴者将肘运动时容易对于肘的动作产生阻力,容易使作业性下降。
6.本发明鉴于以上说明的情况,目的是提供一种除了透湿性和阻隔性优良以外、进而作业性也优良的防护服。
7.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的防护服,是具备一对袖部分和前后身大片部分的防护服;前述防护服具有第1布料及第2布料;前述防护服具备将穿戴者的肘关节或膝关节中的至少某一方覆盖的一个或多个关节覆盖部分;前述第1布料其透湿度为200g/m2/hr以上,病毒阻隔性为等级4以上、并且血液阻隔性为等级4以上,硬挺度为60mm以上110mm以下;前述第2布料被配置在前述关节覆盖部分,前述第2布料其病毒阻隔性为等级4以上、并且血液阻隔性为等级4以上,硬挺度为20mm以上50mm以下;前述第1布料的表面积相对于前述防护服的整体的表面积为15%以上70%以下。
附图说明
8.图1是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实施例1的防护服的前面的概念图。
9.图2是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实施例1的防护服的背面的概念图。
10.图3是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实施例5的防护服的前面的概念图。
11.图4是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实施例5的防护服的背面的概念图。
12.图5是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实施例6的防护服的前面的概念图。
13.图6是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实施例6的防护服的背面的概念图。
14.图7是作为以往的防护服的一实施方式的比较例4的防护服的前面的概念图。
15.图8是作为以往的防护服的一实施方式的比较例4的防护服的背面的概念图。
16.图9是作为以往的防护服的一实施方式的比较例5的防护服的前面的概念图。
17.图10是作为以往的防护服的一实施方式的比较例5的防护服的背面的概念图。
18.图11是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实施例7的防护服的前面的概念图。
19.图12是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实施例7的防护服的背面的概念图。
20.图13是作为本发明的防护服的一实施方式的实施例8的防护服的前面的概念图。
21.图14是作为本发明的防护服的一实施方式的实施例8的防护服的背面的概念图。
具体实施方式
22.《第1实施方式》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防护服具备一对袖部分和前后身大片部分。防护服具有第1布料及第2布料。防护服具备将穿戴者的肘关节或膝关节中的至少某一方覆盖的一个或多个关节覆盖部分。第1布料其透湿度为200g/m2/hr以上,病毒阻隔性为等级4以上、并且血液阻隔性为等级4以上,硬挺度为60mm以上110mm以下。第2布料被配置在关节覆盖部分,第2布料其病毒阻隔性为等级4以上、并且血液阻隔性为等级4以上,硬挺度为20mm以上50mm以下。第1布料的表面积相对于防护服的整体的表面积为15%以上70%以下。
23.第1布料是具备较高的阻隔性并且还具备较高的透湿性的布料。另一方面,具备较高的阻隔性和较高的透湿性的第1布料因为其布料的结构,可看到硬挺度变硬为60mm以上110mm以下的趋向。另一方面,第2布料是具备较高的阻隔性并且还柔软的布料。另一方面,具备较高的阻隔性且柔软的第2布料的透湿度与第1布料的透湿度相比较低。这起因于第2布料的结构。本实施方式的防护服中,具备较高的阻隔性和较高的透湿性的第1布料相对于防护服的表面积的整体占15%以上70%以下的比例,进而,具备较高的阻隔性且柔软的第2布料被配置在一个或多个关节覆盖部分。因此,本实施方式的防护服除了透湿性和阻隔性优良以外,进而作业性也优良。
24.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说明的清楚化,例示了以下的身体尺寸的穿戴者穿戴本实施方式的防护服的情况:身高为171cm,上臂长为32cm,颈侧—肩峰直线距离为15cm,颈窝高度为140cm,胸骨中点高度为128cm,前腋窝宽度为34cm,肩胛骨下角间直线距离为20cm,大腿长为44cm,胫骨上缘高度为43cm。
25.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第一实施方式)中,对以下的形态进行例示:关节覆盖部分具有在穿戴防护服时将穿戴者的右臂的肘关节覆盖的部分a和将穿戴者的左臂的肘关节覆盖的部分b,第2布料被配置在部分a及部分b。
26.部分a及部分b是在穿戴时将穿戴者的肘关节覆盖的防护服的部分。由此,防护服的部分a及部分b是当穿戴者将肘屈伸时匹配于穿戴者的肘的屈伸的运动而防护服的布料弯折的部分。因此,通过在部分a及部分b使用作为第2布料的柔软性优良的布料,防护服在穿戴时穿戴者的作业性提高。即,防护服其作业性优良。
27.这样,本实施方式的防护服在防护服的一部分配置有透湿性较高的布料,另一方
面在将穿戴者的运动较多的部位覆盖的防护服的部分配置有柔软性较高的布料。因此,防护服能够以较高的水平兼顾穿戴时的舒适性和穿戴时的作业性。
28.本实施方式的防护服优选的是,具备在穿戴防护服时将穿戴者的胸大肌覆盖的部分c,第1布料被配置在部分c。在人体中,在胸大肌的附近较多存在心脏、肺等对于人体而言重要的内脏器官。由此,据说穿戴者在胸大肌及胸大肌的周围的部位、与这些部位以外的部位相比更敏感地感到热。此外,人体通过在汗蒸发时从皮肤夺走温度来降低体温。但是,湿度越高,则在出汗时汗越难以气化,所以已知人体在温度较高的情况下会感到热。因此,通过在部分c使用作为第1布料的透湿性较高的布料,防护服能够使穿戴者的胸大肌的附近的湿度接近于外部气体的湿度。由此,本实施方式的防护服其舒适性更优良。
29.此外,前后身大片部分优选的是,具备在穿戴防护服时将穿戴者的肩胛下肌覆盖的部分d,第1布料被配置在部分d。在人体中,在肩胛下肌的附近较多存在心脏、肺等对于人体而言重要的内脏器官。由此,据说穿戴者在肩胛下肌及肩胛下肌的周围的部位、与这些部位以外的部位相比更敏感地感到热。因此,通过在部分d使用作为第1布料的透湿性较高的布料,防护服能够使穿戴者的肩胛下肌的附近的湿度接近于外部气体的湿度。由此,本实施方式的防护服其透湿性更优良,穿戴者感到的舒适性更优良。
30.防护服优选的是,还具备兜帽,前后身大片部分和兜帽成为一体,兜帽的至少一部分由第1布料构成。兜帽是在穿戴防护服时将穿戴者的头部覆盖的部分。由于在穿戴者的头部存在脑,所以据说穿戴者的头部与穿戴者的头部以外的部位相比更敏感地感到热。因此,通过在兜帽使用作为第1布料的透湿性较高的布料,防护服能够使穿戴者的防护服内的湿度接近于外部气体的湿度。由此,本实施方式的防护服其穿戴者感到的舒适性更优良。
31.在防护服具备兜帽的情况下,防护服优选的是前后身大片部分和兜帽成为一体。在前后身大片部分和兜帽成为分体的情况下,防护服在前后身大片部分与兜帽之间容易产生间隙。在此情况下,为了防止上述间隙的发生,防护服产生较多设置前后身大片部分与兜帽重叠的部分来防止间隙这一需要。前后身大片部分与兜帽重叠的部分其透湿性容易下降,柔软性也容易下降。相对于此,前后身大片部分和兜帽成为一体的防护服在前后身大片部分与兜帽之间没有间隙,没有前后身大片部分与兜帽重叠的部分。因此,防护服其穿戴时的舒适性和作业性更优良。
32.本实施方式的防护服也可以还具备下衣。在此情况下,优选的是,防护服作为关节覆盖部分而还具备在穿戴防护服时将穿戴者的右腿的膝关节覆盖的部分e和将穿戴者的左腿的膝关节覆盖的部分f,将第2布料配置在部分e及部分f。
33.部分e及部分f是在穿戴者将膝屈伸时防护服的布料弯折的部分。因此,通过在部分e及部分f使用作为第2布料的柔软的布料,防护服其穿戴防护服时的穿戴者的作业性进一步提高。
34.在防护服具备下衣的情况下,防护服优选的是上衣和下衣成为一体。上衣和下衣成为分体的防护服在穿戴上衣和下衣时容易在上衣与下衣之间产生间隙。在此情况下,为了防止上述间隙的发生,防护服产生较多地设置上衣与下衣重叠的部分来防止间隙这一需要。上衣与下衣重叠的部分其透湿性容易下降,柔软性也容易下降。相对于此,上衣和下衣成为一体的防护服在上衣与下衣之间没有间隙,没有上衣与下衣重叠的部分。因此,防护服其穿戴时的舒适性和作业性更优良。
35.(第1布料)接着,对构成本实施方式的防护服的各个布料进行说明。第1布料其透湿度为200g/m2/hr以上。第1布料的透湿度优选为350g/m2/hr以上,更优选为450g/m2/hr以上。此外,第1布料的透湿度优选为600g/m2/hr以下,更优选为500g/m2/hr以下。通过第1布料的透湿度为200g/m2/hr以上,防护服在穿戴时能够将防护服内的湿度抑制为较低。结果,防护服其舒适性优良。
36.将第1布料的透湿度调整为上述范围的方法没有被特别限定。若举一例,则第1布料的透湿度可以通过使构成第1布料的微多孔性膜的厚度、空隙率等变动来调整。
37.第1布料其病毒阻隔性为等级4以上。病毒阻隔性优选为等级5以上,更优选为等级6。
38.将第1布料的病毒阻隔性调整为上述范围的方法没有被特别限定。若举一例,则第1布料的病毒阻隔性可以通过将构成第1布料的微多孔性膜的厚度加厚或降低空隙率来调整。
39.第1布料其血液阻隔性为等级4以上。血液阻隔性优选为等级5以上,更优选为等级6。通过血液阻隔性为等级4以上,防护服其阻隔性优良。
40.将第1布料的血液阻隔性调整为上述范围的方法没有被特别限定。若举一例,则第1布料的血液阻隔性可以通过将构成第1布料的微多孔性膜的厚度加厚或降低空隙率来调整。
41.在本实施方式中,病毒阻隔性通过以下的方法定义。首先,通过由jis t8061(2010)(相当于iso16604:2004)决定的d法进行试验,在病毒没有透过的压力中得到成为最大的压力值(最大压力)。接着,使用在jis t8122(2007)(相当于en14126:2003)中表示的耐噬菌体渗透性的基准,将所得到的最大压力值进行等级划分。由此,定义病毒阻隔性(等级1~6)。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血液阻隔性通过以下的方法定义。首先,通过由jis t8060(2007)(相当于iso16603:2004)决定的d法进行试验,在血液没有透过的压力中得到成为最大的压力值(最大压力值)。接着,使用在jis t8122(2007)(相当于en14126:2003)中表示的耐人工血液渗透性的基准,将所得到的最大压力值进行等级划分。由此,定义血液阻隔性(等级1~6)。
42.第1布料其硬挺度为60mm以上。硬挺度优选为80mm以上,更优选为90mm以上。此外,硬挺度为110mm以下。硬挺度优选为105mm以下,更优选为100mm以下。通过硬挺度是上述范围内,防护服变得柔软,防护服的作业性提高。
43.将第1布料的硬挺度调整为上述范围的方法没有被特别限定。本实施方式的防护服的第1布料为了实现较高的阻隔性和较高的透湿性,如后述那样,优选的是使用空隙率为30%以上60%以下并且厚度为5μm以上50μm以下的微多孔性膜。这里,使用这样的微多孔性膜的第1布料有变硬的趋向。由此,容易将第1布料的硬挺度调整为60mm以上。另外,第1布料的硬挺度可以通过调整微多孔性膜的空隙率、厚度等的方法,在微多孔性膜为多个微多孔性膜层的层叠体的情况下通过调整层间的粘接层的结构的方法等,某种程度进行调整以成为希望的值。在第1布料中,在想要实现透湿度为200g/m2/hr以上、病毒阻隔性为等级4以上、并且血液阻隔性为等级4以上的情况下,容易将第1布料的硬挺度调整为60mm以上。另一方面,第1布料的硬挺度越小,则防护服越柔软。因此,第1布料的硬挺度的上限优选为110mm以
下。
44.在本实施方式中,微多孔性膜是指为具有许多细孔的膜、并且空隙率为5%以上的膜。此外,无孔膜是指不具有微多孔性膜所具有那样的细孔的无孔的膜以及实质上不具有细孔的膜。实质上不具有细孔的膜是指空隙率小于5%的膜。
45.构成微多孔性膜的树脂没有被特别限定。若举一例,则树脂是聚烯烃树脂、聚碳酸酯、聚酰胺、聚酰亚胺、聚酰胺酰亚胺、芳香族聚酰胺及氟类树脂等。在这些之中,树脂从耐热性、成形性、生产成本的降低、耐化学性以及耐氧化/还原性等的观点,优选为聚烯烃树脂。
46.构成聚烯烃树脂的单体成分没有被特别限定。若举一例、则单体成分是乙烯、丙烯、1-丁烯、1-戊烯、3-甲基戊烯-1、3-甲基-1-丁烯、1-己烯、4-甲基-1-戊烯、5-乙基-1-己烯、1-庚烯、1-辛烯、1-癸烯、1-十二碳烯、1-十四碳烯、1-十六碳烯、1-十七碳烯、1-十八碳烯、1-二十碳烯、乙烯基环己烯、苯乙烯、烯丙基苯、环戊烯、降冰片烯、以及5-甲基-2-降冰片烯等具有碳-碳双键的化合物等。聚烯烃树脂既可以是上述单体成分的均聚物,也可以是由从由上述单体成分组成的群中选择的至少2种以上构成的共聚物,也可以是将均聚物、共聚物混合的组成物等。
47.聚烯烃树脂也可以除上述单体成分以外例如将乙烯醇及马来酸酐等共聚及/或接枝聚合。
48.聚烯烃树脂优选为聚乙烯、聚丙烯。聚烯烃树脂从耐热性、透气性及空孔率等的观点,优选为聚丙烯。在此情况下,微多孔性膜其构成的树脂的主成分优选为聚丙烯。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主成分”是指特定的成分在全部成分中所占的比例为50质量%以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微多孔性膜优选的是聚丙烯为80质量%以上,更优选的是为90质量%以上,进一步优选的是为95质量%以上。
49.在微多孔性膜中形成作为细孔的贯通孔的方法没有被特别限定。若举一例,则形成贯通孔的方法是湿式法、干式法的哪种都可以。
50.在第1布料中,微多孔性膜的空隙率优选为30%以上,更优选为40%以上。此外,在第1布料中,微多孔性膜的空隙率优选为60%以下,更优选为50%以下。通过空隙率是上述范围内,第1布料其阻隔性及透湿性的两者更优良。
51.第1布料除了微多孔性膜以外,例如为了带来刺扎强度、拉伸强度及耐水压等其他需要的物理性能,也可以具有纤维层。
52.纤维层可以例示纺织物、编织物、无纺布及纸等纤维构造体。在这些之中,纤维层从成本、拉伸强度等优良的观点而优选为无纺布。无纺布没有被特别限定。若举一例,则无纺布除了湿式无纺布、树脂粘合式干式无纺布、热粘合式干式无纺布、纺粘式干式无纺布、针刺式干式无纺布、喷水刺式干式无纺纸布或闪蒸纺丝式干式无纺布等以外,通过能够使单位面积重量(目付)、厚度变均匀的抄纸法制造的无纺布是适合的。在这些之中,无纺布从成本、拉伸强度等的方面优选为纺粘式干式无纺布。
53.纤维层的原材料没有被特别限定。若举一例,则纤维层的原材料是聚乙烯、聚丙烯等聚烯烃,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乳酸等聚酯,聚碳酸酯,聚苯乙烯,聚苯硫醚,氟类树脂,以及它们的混合物等。此外,作为使用两种成分以上的混合物的纤维的形态,既可以是使用两种以上树脂的共聚物的纤维,也可以是作为无纺布存在由多个单成分构成的纤维的
混纤,也可以如芯鞘型、海岛型、并排型那样在1根纤维中有多个成分。
54.将微多孔性膜与纤维层部分地接合的手法没有被特别限定。若举一例,则接合方法是用被凹凸雕刻的辊和一对辊推压、对这些辊借助热、超声波、高频等赋予热而进行部分粘接的压纹加工,或将具有低熔点的粘接成分的粉体散布、进行热处理而部分粘接的烧结加工,将热熔粘接剂等喷雾散布、将透湿性膜与纤维层部分地粘接的热熔加工等。此外,将粘接剂等借助涂敷等对微多孔性膜或纤维层的整面赋予、层叠的方法由于透湿性被阻碍,所以不优选。
55.第1布料的合计的面积相对于防护服整体的面积为15%以上,优选为20%以上,更优选为30%以上。此外,第1布料的合计的面积相对于防护服整体的面积为70%以下,优选为60%以下,更优选为40%以下。防护服通过第1布料的合计的面积为上述下限值以上,对于穿戴者能够赋予更优良的舒适性。另一方面,防护服通过第1布料的合计的面积为上述上限值以下,对于穿戴者能够赋予更优良的作业性。
56.(第2布料)第2布料其硬挺度为20mm以上。硬挺度优选为30mm以上。此外,硬挺度为50mm以下。硬挺度优选为40mm以下。
57.将第2布料的硬挺度调整为上述范围的方法没有被特别限定。本实施方式的防护服的第2布料在第2布料是无孔膜的情况下,通过将无孔膜的空隙率设为小于5%、将无孔膜的厚度设为50μm以上300μm以下,能够将硬挺度调整为20mm以上50mm以下。
58.此外,第2布料的硬挺度可以通过增大第2布料的厚度来提高,可以通过减小第2布料的厚度来降低。此外,硬挺度也可以通过用已知的手段调整原材料的柔软性来调整。
59.通过第2布料的硬挺度为上述上限值以下,防护服容易追随于穿戴者的身体的运动,作业性容易提高。此外,通过第2布料的硬挺度为上述下限值以上,防护服在穿戴者进行作业的过程中出汗时,第2布料不易缠绕于穿戴者的身体,容易抑制作业性的下降。
60.第2布料其病毒阻隔性为等级4以上。病毒阻隔性优选为等级5以上,更优选为等级6。通过病毒阻隔性为等级4以上,防护服其阻隔性优良。
61.将第2布料的病毒阻隔性调整为上述范围的方法没有被特别限定。若举一例,则在第2布料是无孔膜的情况下,通过将无孔膜的厚度加厚或降低无孔膜的空隙率,能够使阻隔性提高。
62.第2布料其血液阻隔性为等级4以上。血液阻隔性优选为等级5以上,更优选为等级6。通过血液阻隔性为等级4以上,防护服其阻隔性优良。
63.将第2布料的血液阻隔性调整为上述范围的方法没有被特别限定。若举一例,则第2布料的血液阻隔性可以通过将构成第2布料的微多孔性膜的厚度加厚或降低空隙率来调整。
64.在本实施方式中,病毒阻隔性通过以下的方法定义。首先,通过由jis t8061(2010)(相当于iso16604:2004)决定的d法进行试验,在病毒没有透过的压力中得到成为最大的压力值(最大压力)。接着,使用在jis t8122(2007)(相当于en14126:2003)中表示的耐噬菌体渗透性的基准,将所得到的最大压力值进行等级划分。由此,定义病毒阻隔性(等级1~6)。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血液阻隔性通过以下的方法定义。首先,通过由jis t8060(2007)(相当于iso16603:2004)决定的d法进行试验,在血液没有透过的压力中得到成为最
大的压力值(最大压力值)。接着,使用在jis t8122(2007)(相当于en14126:2003)中表示的耐人工血液渗透性的基准,将所得到的最大压力值进行等级划分。由此,定义血液阻隔性(等级1~6)。
65.第2布料的原材料没有被特别限定。若举一例,则第2布料的原材料可以使用聚氯乙烯(pvc)、聚氨酯、聚乙烯、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等已知的作为防水用的布帛使用的原材料。通过将由这些原材料构成的无孔膜作为第2布料,容易得到具有优良的血液阻隔性及优良的病毒阻隔性的第2布料。另外,在第2布料是无孔膜的情况下,第2布料通过将无孔膜的空隙率设为小于5%、将无孔膜的厚度设为50μm以上,容易得到上述的阻隔性。
66.第2布料的空隙率优选的是小于5%,更优选的是实质上为无孔。通过空隙率为这样的范围,第2布料容易使硬挺度、血液阻隔性、病毒阻隔性同时提高。
67.第2布料的透湿度优选的是比第1布料的透湿度低。即,在为了得到阻隔性及柔软性优良的第2布料而将第2布料用无孔膜制作的情况下,第2布料的透湿度比第1布料的透湿度低。第2布料的透湿度优选为0g/m2/hr以上,更优选为5g/m2/hr以上。此外,第2布料的透湿度优选为100g/m2/hr以下,更优选为10g/m2/hr以下。即使第2布料的透湿度为0g/m2/hr,本实施方式的防护服由于具备透湿性优良的第1布料,所以也能够将穿戴中的防护服内的湿度抑制为较低。结果,防护服其舒适性提高。另外,调整第2布料的透湿度的方法没有被特别限定。若举一例,则第2布料的透湿度在第2布料为无孔膜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使无孔膜的空隙率及厚度变动来调整。
68.第2布料的合计的面积相对于防护服整体的面积优选为30%以上,更优选为4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60%以上。此外,第2布料的合计的面积相对于防护服整体的面积优选为85%以下,更优选为8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70%以下。防护服通过第2布料的合计的面积为上述下限值以上,对于穿戴者能够赋予更优良的作业性。另一方面,防护服通过第2布料的合计的面积为上述上限值以下,对于穿戴者能够赋予更优良的舒适性。
69.《第2实施方式》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例示了作为关节覆盖部分而具有在穿戴防护服时将穿戴者的右臂的肘关节覆盖的部分a和将穿戴者的左臂的肘关节覆盖的部分b、并且具有将穿戴者的右腿的膝关节覆盖的部分e和将穿戴者的左腿的膝关节覆盖的部分f的防护服。代之,本发明的防护服也可以是作为关节覆盖部分而具有将穿戴者的右腿的膝关节覆盖的部分e和将穿戴者的左腿的膝关节覆盖的部分f、不具有将穿戴者的右臂的肘关节覆盖的部分a及将穿戴者的左臂的肘关节覆盖的部分b的防护服。
70.本实施方式的防护服本实施方式的防护服其部分e及部分f由柔软性优良的第2布料构成。因此,防护服能够以较高的水平兼顾穿戴时的舒适性和穿戴时的作业性(特别是下半身)。
71.以上,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本发明并不受上述实施方式格外限定。另外,上述的实施方式主要说明具有以下的结构的发明。
72.(1)一种防护服,是具备一对袖部分和前后身大片部分的防护服;前述防护服具有第1布料及第2布料;前述防护服具备将穿戴者的肘关节或膝关节中的至少某一方覆盖的一个或多个关节覆盖部分;前述第1布料其透湿度为200g/m2/hr以上,病毒阻隔性为等级4以上、并且血液阻隔性为等级4以上,硬挺度为60mm以上110mm以下;前述第2布料被配置在前
述关节覆盖部分,前述第2布料其病毒阻隔性为等级4以上、并且血液阻隔性为等级4以上,硬挺度为20mm以上50mm以下;前述第1布料的表面积相对于前述防护服的整体的表面积为15%以上70%以下。
73.(2)如(1)所述的防护服,前述关节覆盖部分具有在穿戴前述防护服时将穿戴者的右臂的肘关节覆盖的部分a和将穿戴者的左臂的肘关节覆盖的部分b;前述第2布料被配置在前述部分a及前述部分b。
74.(3)如(1)或(2)所述的防护服,前述关节覆盖部分具有在穿戴前述防护服时将穿戴者的右腿的膝关节覆盖的部分e和将穿戴者的左腿的膝关节覆盖的部分f;前述第2布料被配置在前述部分e及前述部分f。
75.(4)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防护服,前述第1布料具有微多孔性膜;前述微多孔性膜的空隙率为30%以上60%以下;前述第2布料具有无孔膜;前述无孔膜的空隙率小于5%。
76.(5)如(1)~(4)中任一项所述的防护服,前述防护服具备在穿戴前述防护服时将穿戴者的胸大肌覆盖的部分c;前述第1布料被配置在前述部分c。
77.(6)如(1)~(5)中任一项所述的防护服,还具备兜帽;前述前后身大片部分和前述兜帽成为一体;前述兜帽的至少一部分由前述第1布料构成。
78.(7)如(1)~(6)中任一项所述的防护服,前述前后身大片部分具备在穿戴前述防护服时将穿戴者的肩胛下肌覆盖的部分d;前述第1布料被配置在前述部分d。
实施例
79.以下,借助实施例具体地说明本发明。本发明丝毫不受这些实施例限定。首先,说明在实施例及比较例中使用的各种测量方法、舒适性试验方法及作业性试验方法。
80.[测量方法](1)厚度使用刻度盘(dial gauge)式厚度计(jis b7503(1997),peacock制upright dial gauge(0.001
×
2mm),no.25,测量头10mmφ平型,50gf载荷),测量厚度。
81.(2)空隙率使用切片机,将布料在厚度方向上切断,使用(株)日立制作所制电场放射型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s-800,将得到的试样的截面以3000倍的倍率进行3点摄像,根据3点的摄像的平均值,按照下式计算空隙率。
82.空隙率=视野内的空隙的面积/视野内的膜的面积。
83.(3)布料的病毒阻隔性通过由jis t8061(2010)(相当于iso16604:2004)决定的d法进行试验,在病毒没有透过的压力中得到成为最大的压力值(最大压力)。接着,使用在jis t8122(2007)(相当于en14126:2003)中表示耐噬菌体渗透性的基准,将所得到的最大压力值进行等级划分。
84.(4)布料的血液阻隔性通过由jis t8060(2007)(相当于iso16603:2004)决定的d法进行试验,在血液没有透过的压力中得到成为最大的压力值(最大压力值)。接着,使用在jis t8122(2007)(相当于en14126:2003)中表示的耐人工血液渗透性的基准,将所得到的最大压力值进行等级
划分。
85.(5)透湿度基于jis l1099(2012)a-1法进行测量,将单位用g/m2/hr表示。
86.(6)硬挺度基于由jis l1096(1999)规定的a法(45
°
悬臂法)进行测量,将经向(纵向)及纬向(横向)的较高的值作为硬挺度的值,将单位用mm表示。
87.(7)舒适性试验方法测试者(monitor)穿戴防护服(m尺寸)后,测试者对于进行梯凳上下后的衣服内的湿度及舒适性(闷热度)做出评价。将上述舒适性试验由3名测试者对相同的防护服实施,采用3名测试者的评价中的最多的试验结果作为最终试验结果。参加舒适性试验的3名测试者为男性,体重为58~64kg,身高为168~174cm。
88.《试验方法》使各测试者沿着以下的s1、s2、s3、s4、s5的顺序实施舒适性试验。
89.s1:仅穿着短裤(pants)(聚酯88%、聚氨酯12%)和棉的踝袜。
90.s2:在脖颈的后方粘贴温湿度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t&d公司制sha-3151,数据记录器:t&d公司制温度记录仪(
おんどとり
)tr-72wf),穿戴防护服,穿上轻便运动鞋。
91.s3:在20℃、50%rh气体环境的房间中就座30分钟,静止。
92.s4:向30℃、50%rh气体环境的房间移动,在同气体环境中将梯凳上下(梯凳上下间隔:15步/10秒,梯凳高度20cm)进行20分钟。
93.s5:测量20分钟后的衣服内的温湿度,按照以下的评价基准,评价舒适性。
94.《评价基准》a:防护服没有闷感,舒适性特别好。b:防护服闷感较少,舒适性较好。c:防护服闷感较多,舒适性较差。
95.(8)作业性试验方法在测试者穿戴着防护服(m尺寸)后,测试者对进行梯凳上下时的作业性(行走容易度)和评价硬挺度时的作业性(评价的容易度)做出评价。将上述作业性试验由3名测试者对相同的防护服实施,采用3名测试者的评价中的最多的试验结果作为最终试验结果。参加舒适性试验的3名测试者为男性,体重为58~64kg,身高为168~174cm。
96.《试验方法》使各测试者实施以下的m1、m2的作业性试验。
97.m1:在(7)舒适性试验方法中,对进行梯凳上下时的作业性(行走容易度)做出评价。
98.m2:对(6)硬挺度的试样切割、评价时的作业性(评价的容易度)按照以下的评价基准做出评价。
99.《评价基准》a:防护服行走容易,评价容易,作业性特别好。b:防护服行走稍稍容易,评价稍稍容易,作业性较好。c:防护服行走困难,评价困难,舒适性较差。
100.(9)穿戴者的身体尺寸身体尺寸使用卷尺测量下述的项目。身高:从地面到头顶点的铅直距离上臂长:从肩峰点到桡骨点的直线距离颈侧—肩峰直线距离:从颈侧点到肩峰点的直线距离颈窝高度:从地面到颈窝点的铅直距离胸骨中点高度:从地面到胸骨中点的铅直距离前腋窝宽度:左右的前腋窝点间的直线距离肩胛骨下角间直线距离:左右的肩胛骨下角点间的直线距离大腿长:从大转子点到胫骨点的铅直距离胫骨上缘高度:从地面到胫骨点的铅直距离。
101.(10)防护服的病毒阻隔性对于将第1布料及第2布料缝制而得到的防护服,在当穿戴时将穿戴者的右肘关节覆盖的防护服的部分(及/或将右膝关节覆盖的防护服的部分)、当穿戴时将穿戴者的左肘关节覆盖的防护服的部分(及/或将左膝关节覆盖的防护服的部分)、以及当穿戴时将穿戴者的胸大肌覆盖的防护服的部分的合计3个~5个部位,通过与“(3)布料的病毒阻隔性”项中记载的方法同样的方法评价病毒阻隔性,将各部位的最低的病毒阻隔性作为防护服的病毒阻隔性。
102.(11)防护服的血液阻隔性对于将第1布料及第2布料缝制而得到的防护服,在当穿戴时将穿戴者的右肘关节覆盖的防护服的部分(及/或将右膝关节覆盖的防护服的部分)、当穿戴时将穿戴者的左肘关节覆盖的防护服的部分(及/或将左膝关节覆盖的防护服的部分)、以及当穿戴时将穿戴者的胸大肌覆盖的防护服的部分的合计3个~5个部位,通过与“(4)布料的血液阻隔性”项中记载的方法同样的方法评价血液阻隔性,将各部位的最低的血液阻隔性作为防护服的血液阻隔性。
103.(实施例1)作为第1布料,准备两片聚丙烯制的纺粘无纺布(单位面积重量:20g/m2)和1片聚乙烯制微多孔性膜(厚度:12μm,空隙率:45%)。接着,准备将纺粘无纺布、微多孔性膜及纺粘无纺布依次层叠并且将各层间粘接的第1布料1-1。这里,第1布料1-1的各层间的粘接使用喷雾将以聚乙烯为主成分的热熔粘接剂配置到各层间来进行。第1布料的各层间的热熔粘接剂的含量是每个各层间为2.0g/m2。此外,作为第2布料2-1而准备聚乙烯制无孔膜(厚度:200μm,空隙率:小于1%)。第1布料1-1、第2布料2-1的特性是表1所示那样的。
104.然后,从得到的第1布料1-1及得到的第2布料2-1,剪切出与构成防护服的多个区域对应的多个部件。接着,为了成为具有兜帽的连体型的防护服的形态,将这些多个部件用缝纫机缝合。将得到的防护服作为实施例1的防护服。
105.在图1及图2中表示得到的防护服的概念图。图1是作为本发明的防护服的一实施方式的实施例1的防护服8的前面的概念图,图2是作为本发明的防护服的一实施方式的实施例1的防护服8的背面的概念图。防护服8具备一对袖部分、前后身大片部分、下衣及兜帽6。前身大片部分具备将穿戴者的胸大肌覆盖的部分c和将穿戴者的肩胛下肌覆盖的部分d。
部分c由参照附图标记3表示,部分d由参照附图标记7表示。一对袖部分的一方具备将穿戴者的右臂的肘关节覆盖的部分a。一对袖部分的另一方具备将穿戴者的左臂的肘关节覆盖的部分b。部分a由参照附图标记1表示,部分b由参照附图标记2表示。此外,下衣具备将穿戴者的右腿的膝关节覆盖的部分e和将穿戴者的左腿的膝关节覆盖的部分f。部分e由参照附图标记4表示,部分f由参照附图标记5表示。兜帽、部分c、部分d、部分e及部分f由第1布料构成,部分a及部分b由第2布料构成。此外,除了兜帽部及部分a~f以外的防护服的其他部分由第2布料构成。即,与图中的以空白显示的区域对应的防护服的部分由第1布料构成,与图中的以点显示的区域对应的防护服的部分由第2布料构成。
106.第1布料的合计的面积相对于防护服整体的面积的面积比率和第2布料的合计的面积相对于防护服整体的面积的面积比率为表2所示那样。
107.使用实施例1的防护服,3名测试者实施舒适性试验和作业性试验。将评价结果表示在表3中。
108.(实施例2)如以下这样准备第1布料。准备两片在实施例1中使用的纺粘无纺布,再准备两片在实施例1中使用的聚乙烯制微多孔性膜(厚度:12μm,空隙率:45%)。接着,准备将它们以纺粘无纺布、聚乙烯制微多孔性膜、聚乙烯制微多孔性膜及纺粘无纺布的顺序层叠并且将各层间粘接的第1布料1-2。在第1布料中使用的聚乙烯制微多孔性膜和得到的第1布料1-2的特性为表1所示那样。
109.将得到的第1布料1-2和第2布料2-1以表2的组合用于防护服的各部位,与实施例1同样,做成实施例2的防护服。实施例2的第1布料的合计的面积相对于防护服整体的面积的面积比率和第2布料的合计的面积相对于防护服整体的面积的面积比率为表2所示那样。
110.使用实施例2的防护服,3名测试者实施舒适性试验和作业性试验。将评价结果表示在表3中。
111.(实施例3)如以下这样准备第1布料。除了将实施例1中的聚乙烯制微多孔性膜(厚度:12μm,空隙率:45%)做成聚乙烯制微多孔性膜(厚度:12μm,空隙率:33%)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准备第1布料1-3。在第1布料中使用的聚乙烯制微多孔性膜和得到的第1布料1-3的特性为表1所示那样。
112.将得到的第1布料1-3和第2布料2-1以表2的组合用于防护服的各部位,与实施例1同样,做成实施例3的防护服。实施例3的第1布料的合计的面积相对于防护服整体的面积的面积比率和第2布料的合计的面积相对于防护服整体的面积的面积比率为表2所示那样。
113.使用实施例3的防护服,3名测试者实施舒适性试验和作业性试验。将评价结果表示在表3中。
114.(实施例4)如以下这样准备第2布料。作为第2布料2-2,准备聚乙烯制无孔膜(厚度:300μm,空隙率:小于1%)。得到的第2布料2-2的特性为表1所示那样。将第1布料1-1和得到的第2布料2-2以表2的组合用于防护服的各部位,与实施例1同样,做成实施例4的防护服。实施
例4的第1布料的合计的面积相对于防护服整体的面积的面积比率和第2布料的合计的面积相对于防护服整体的面积的面积比率为表2所示那样。
115.使用实施例4的防护服,3名测试者实施舒适性试验和作业性试验。将评价结果表示在表3中。
116.(实施例5)将在实施例1中使用的第1布料1-1和第2布料2-1以表2中记载的组合用于防护服的各部位。图3是作为本发明的防护服的一实施方式的实施例5的防护服8a的前面的概念图,图4是作为本发明的防护服的一实施方式的实施例5的防护服8a的背面的概念图。另外,对于与实施例1同样的结构赋予与图1及图2同样的参照附图标记。此外,下衣具备将穿戴者的右腿的膝关节覆盖的部分e和将穿戴者的左腿的膝关节覆盖的部分f。部分e由参照附图标记4a表示,部分f由参照附图标记5a表示。兜帽、部分c及部分d由第1布料构成,部分a、部分b、部分e及部分f由第2布料构成。此外,除了兜帽及部分a~f以外的防护服的其他部分由第2布料构成。即,与图中的以空白显示的区域对应的防护服的部分由第1布料构成,与图中的以点显示的区域对应的防护服的部分由第2布料构成。
117.实施例5的第1布料的合计的面积相对于防护服整体的面积的面积比率和第2布料的合计的面积相对于防护服整体的面积的面积比率为表2所示那样。
118.使用实施例5的防护服,3名测试者实施舒适性试验和作业性试验。将评价结果表示在表3中。
119.(实施例6)将在实施例1中使用的第1布料1-1和第2布料2-1以表2中记载的组合用于防护服的各部位。图5是作为本发明的防护服的一实施方式的实施例6的防护服8b的前面的概念图,图6是作为本发明的防护服的一实施方式的实施例6的防护服8b的背面的概念图。对于与实施例1、实施例5同样的结构,赋予与图1~图4同样的参照附图标记。
120.实施例6的第1布料的合计的面积相对于防护服整体的面积的面积比率和第2布料的合计的面积相对于防护服整体的面积的面积比率为表2所示那样。
121.使用实施例6的防护服,3名测试者实施舒适性试验和作业性试验。将评价结果表示在表3中。
122.(比较例1)除了作为第1布料而将在实施例1中使用的聚乙烯制微多孔性膜(厚度:12μm,空隙率:45%)变更为聚乙烯制微多孔性膜(厚度:60μm,空隙率:25%)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得到布料1-4。在第1布料中使用的聚乙烯制微多孔性膜的空隙率和厚度为表1所示那样。此外,第1布料1-4的特性为表1所示那样。将得到的第1布料1-4和第2布料2-1以表2的组合用于防护服的各部位,与实施例1同样,得到比较例1的防护服。
123.比较例1的第1布料的合计的面积相对于防护服整体的面积的面积比率和第2布料的合计的面积相对于防护服整体的面积的面积比率为表2所示那样。
124.使用比较例1的防护服,3名测试者实施舒适性试验和作业性试验。将评价结果表示在表3中。
125.(比较例2)除了作为第1布料而将在实施例1中使用的聚乙烯制微多孔性膜(厚度:12μm,空隙
率:45%)变更为聚乙烯制微多孔性膜(厚度:4μm,空隙率:45%)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得到布料1-5。在第1布料中使用的聚乙烯制微多孔性膜的空隙率和厚度为表1所示那样。此外,第1布料1-5的特性为表1所示那样。将得到的第1布料1-5和第2布料2-1以表2的组合用于防护服的各部位,与实施例1同样,得到比较例2的防护服。
126.比较例2的第1布料的合计的面积相对于防护服整体的面积的面积比率和第2布料的合计的面积相对于防护服整体的面积的面积比率为表2所示那样。
127.使用比较例2的防护服,3名测试者实施舒适性试验和作业性试验。将评价结果表示在表3中。
128.(比较例3)作为第2布料而准备聚乙烯制无孔膜(厚度:400μm,空隙率:小于1%)2-3。得到的第2布料2-3的特性为表1所示那样。将第1布料1-1和得到的第2布料2-3以表2的组合用于防护服的各部位,与实施例1同样,得到比较例3的防护服。
129.比较例3的第1布料的合计的面积相对于防护服整体的面积的面积比率和第2布料的合计的面积相对于防护服整体的面积的面积比率为表2所示那样。
130.使用比较例3的防护服,3名测试者实施舒适性试验和作业性试验。将评价结果表示在表3中。
131.(比较例4)将在防护服的各部位使用的全部的布料设为第2布料2-1,与实施例1同样,得到比较例4的防护服。图7是比较例4的防护服8c的前面的概念图,图8是比较例4的防护服8c的背面的概念图。对于与实施例1、实施例5、实施例6同样的结构,赋予与图1~图6同样的参照附图标记。
132.该防护服的第2布料的合计的面积相对于防护服整体的面积的面积比率为表2所示那样。
133.使用比较例4的防护服,3名测试者实施舒适性试验和作业性试验。将评价结果表示在表3中。
134.(比较例5)将在防护服的各部位使用的全部的布料设为第1布料1-1,与实施例1同样,得到比较例5的防护服。图9是比较例5的防护服8d的前面的概念图,图10是比较例5的防护服8d的背面的概念图。对于与实施例1、实施例5、实施例6、比较例4同样的结构,赋予与图1~图8同样的参照附图标记。
135.该防护服的第1布料的合计的面积相对于防护服整体的面积的面积比率为表2所示那样。
136.使用比较例5的防护服,3名测试者实施舒适性试验和作业性试验。将评价结果表示在表3中。
137.(实施例7)除了在部分a及部分b使用第1布料1-1以外,通过与实施例5同样的方法,得到实施例7的防护服。图11是作为本发明的防护服的一实施方式的实施例7的防护服8e的前面的概念图,图12是作为本发明的防护服的一实施方式的实施例7的防护服8e的背面的概念图。对于与实施例1、实施例5、实施例6、比较例4、比较例5同样的结构,赋予与图1~图10同样的
参照附图标记。
138.该防护服的第2布料的合计的面积相对于防护服整体的面积的面积比率为表2所示那样。
139.使用实施例7的防护服,3名测试者实施舒适性试验和作业性试验。将评价结果表示在表3中。
140.(实施例8)除了在下衣中的将右腿的膝关节覆盖的部分e及将左腿的膝关节覆盖的部分f的上部分设置由第1布料1-1构成的部位g以外,通过与实施例7同样的方法,得到实施例8的防护服。部位g被赋予参照附图标记9f。图13是作为本发明的防护服的一实施方式的实施例8的防护服8f的前面的概念图,图14是作为本发明的防护服的一实施方式的实施例8的防护服8f的背面的概念图。对于与实施例1、实施例5~7、比较例4、比较例5同样的结构,赋予与图1~图12同样的参照附图标记。
141.该防护服的第2布料的合计的面积相对于防护服整体的面积的面积比率为表2所示那样。
142.使用实施例8的防护服,3名测试者实施舒适性试验和作业性试验。将评价结果表示在表3中。
143.[表1]
144.[表2]
145.[表3]
146.如表3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8的防护服都在舒适性试验中没有闷感或闷感较少、舒适性优良。此外,本发明的实施例1~8的防护服都在作业性试验中行走容易、评价容易、作业性优良。
147.另一方面,比较例1的防护服由于使用作为本发明的范围外的第1布料,所以衣服内成为高湿度,闷感较多,舒适性较差。比较例2的防护服由于使用作为本发明的范围外的第1布料,所以病毒阻隔性及血液阻隔性较低。比较例3的防护服由于使用作为本发明的范
围外的第2布料,所以行走较难、评价较难、作业性较差。比较例4的防护服由于没有并用本发明的第1布料及第2布料,仅使用第2布料,所以衣服内成为高湿度,闷感较多,舒适性较差。比较例5的防护服由于没有并用本发明的第1布料及第2布料,仅使用第1布料,所以行走较难、评价较难、作业性较差。
148.附图标记说明1、1d、1e 将穿戴者的右臂的肘关节覆盖的部分a2、2d、2e 将穿戴者的左臂的肘关节覆盖的部分b3、3c 将穿戴者的胸大肌覆盖的部分c4、4a、4c 将穿戴者的右腿的膝关节覆盖的部分e5、5a、5c 将穿戴者的左腿的膝关节覆盖的部分f6、6b 兜帽7、7b、7c 将穿戴者的肩胛下肌覆盖的部分d8、8a、8b、8c、8d、8e、8f 防护服9f 将穿戴者的膝关节覆盖的部分e的上部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