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隐藏式门把手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2-04-14 02:28:2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车辆的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隐藏式门把手结构。


背景技术:

2.现代汽车工业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而日新月异,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广泛运用,特别是电子技术与传统机械碰撞、融合,使汽车工业向着自动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而传统汽车门把手与电子技术结合,使隐藏式汽车门把手应运而生。
3.传统直拉式门把手高出车门钣金,破坏了整车流线造型,既不美观、风阻也较大,无法满足现有市场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隐藏式门把手结构,旨在解决传统直拉式门把手不能进行伸缩的技术问题。
5.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6.本技术提供一种隐藏式门把手结构,包括:把手主体,具有基座和把手件,所述基座被配置为容纳所述把手件的至少一部分的结构;从动组件,被配置于所述基座,所述从动组件与所述把手件同轴设置,且所述从动组件具有第一抵接部;解锁组件,被配置于与所述基座转动连接,所述解锁组件的一端与车门拉锁连接,且所述解锁组件具有与所述第一抵接部适配的第二抵接部;执行组件,被配置所述从动组件背离所述解锁组件的一侧,当所述执行组件工作时,所述执行组件与所述从动组件抵接,并驱动所述从动组件转动,以使所述把手件外露于所述基座。
7.在上述实现的过程中,将执行组件配置在从动组件背离解锁组件的一侧,且从动组件与把手件同轴设置,在执行组件驱动从动组件转动的过程中,能够带动把手件与其同步转动,此时把手件外露于基座,用户对把手件施加外力时,能够带动从动组件组件转动,使得在第一抵接部与第二抵接部的作用下,带动解锁组件的转动,从而完成车门的解锁。
8.在一些实施例中,从动组件包括从动凸轮以及与所述从动凸轮铰接的从动杆,所述从动凸轮被配置为与所述基座转动连接,且所述从动凸轮配置有所述第一抵接部。
9.在上述实现的过程中,通过将从动凸轮与从动杆铰接,从动凸轮转动连接于基座上,使得从动杆将执行组件施加的力传输给从动凸轮,从动凸轮再带动把手件同步转动,从而完成把手件外露于基座,实现自动的过程。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从动凸轮通过转轴与所述把手件同轴设置,且所述从动凸轮与所述转轴的连接处配置有第一复位弹簧。
11.在上述实现的过程中,通过设置转轴,可实现从动凸轮与把手件的同步转动,且在从动凸轮与转轴的连接处设置第一复位弹簧,可使得从动凸轮转动具有自动恢复原状的能力,完成把手件的隐藏。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转轴与所述基座的连接处配置有第二复位弹簧。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执行组件包括执行件以及与所述执行件连接的推杆,所述推杆背离所述执行件的一侧被配置为所述从动组件。
14.在上述实现的过程中,当需要进行开门操作时,执行件提供相应的动力,推杆将该动力传输给从动组件,使得从动组件能够带动把手件同步转动,进而实现把手件自动伸出的过程。
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执行件被配置有顶出部,所述推杆被配置为与所述顶出部适配的嵌槽。
16.在上述实现的过程中,通过顶出部与嵌槽的适配,可实现执行件与推杆的工作过程中,不会出现执行件与推杆脱离的现象。
1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解锁组件包括解锁臂和第三复位弹簧,所述第三复位弹簧被配置为所述解锁臂与所述基座连接处,以用于所述解锁臂的复位。
1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隐藏式门把手结构还包括惯性组件,所述惯性组件被配置为所述解锁组件背离所述从动组件的一侧。
19.在上述实现的过程中,通过在解锁组件背离从动组件的一侧设置惯性组件,惯性组件能够与解锁组件形成抵接,以防止车门的意外开启,从而形成对用户的保护。
2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惯性组件包括惯性摆杆以及套设于所述惯性摆杆且与所述惯性摆杆的第四复位弹簧,所述惯性摆杆的转动方向被配置为垂直于所述解锁组件的转动方向。
21.在上述实现的过程中,车门受到瞬间碰撞,惯性摆杆将在惯性作用下进行旋转,以促使解锁组件不能进行绕转,进而无法使车门拉锁达到预设行程,车门无法开启,并且在第四复位弹簧的作用下,惯性摆杆能够恢复至原位,完成后,车门可正常开启。
2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基座沿所述执行组件的执行方向配置有滑槽,所述执行组件的至少一部分的结构配置于所述滑槽内,所述从动组件的至少一部分的结构配置于所述滑槽内。
23.在上述实现的过程中,通过在执行组件的执行方向设置滑槽,执行组件以及从动组件能够根据滑槽的路线进行移动,以保证把手件的开启或关闭。
24.本技术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技术实施例了解。本技术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所写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2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使用者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26.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一种隐藏式门把手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27.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一种隐藏式门把手结构的a-a剖视图。
28.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一种隐藏式门把手结构实现车门开启的状态示意图。
29.图4是图3的b-b剖视图。
30.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一种隐藏式门把手结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31.图6是图5的c-c剖视图。
32.附图标记
33.10、把手主体;100、基座;101、把手件;102、滑槽;20、从动组件;200、从动凸轮;201、从动杆;202、第一复位弹簧;203、转轴;204、第二复位弹簧;30、解锁组件;300、解锁臂;301、第三复位弹簧;302、销轴;40、执行组件;400、执行件;401、推杆;50、惯性组件;500、惯性摆杆;501、第四复位弹簧;60、车门拉锁。
具体实施方式
34.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35.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发明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36.此外,术语“水平”、“竖直”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37.在本技术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使用者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38.实施例
39.如图1所示,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一种隐藏式门把手结构的结构示意图;本技术提供一种隐藏式门把手结构,包括:把手主体10、从动组件20、解锁组件30以及执行组件40,所述从动组件20、所述解锁组件30以及所述执行组件40均设置于所述把手主体10内,且车辆在不需要使用所述把手主体10的把手件101时,所述把手件101隐藏于所述把手主体10的基座100上,即所述把手件101的外表面相对于所述基座100的表面为平齐、凹陷或者一部分凸设。
40.具体而言,所述把手主体10具有基座100和把手件101,所述基座100被配置为容纳所述把手件101的至少一部分的结构;所述从动组件20被配置于所述基座100,所述从动组件20与所述把手件101同轴设置,且所述从动组件20具有第一抵接部;所述解锁组件30被配置于与所述基座100转动连接,所述解锁组件30的一端与车门拉锁60连接,且所述解锁组件30具有与所述第一抵接部适配的第二抵接部;所述执行组件40被配置所述从动组件20背离
所述解锁组件30的一侧,当所述执行组件40工作时,所述执行组件40与所述从动组件20抵接,并驱动所述从动组件20转动,以使所述把手件101外露于所述基座100。
41.示例性的,所述基座100具有成上下分布的第一容纳部和第二容纳部,所述把手件101配置于所述第一容纳部,以用于所述执行组件40工作时,所述把手件101外露于所述基座100;所述从动组件20、所述解锁组件30以及所述执行组件40配置于所述第二容纳部内,所述执行组件40用于提供所述把手件101外露于所述基座100的动力,所述从动组件20用于带动所述把手件101同步转动,并外露于所述基座100,所述解锁组件30用于当用户对所述把手件101施加一外力时,能够通过车门拉锁60实现车门的开启。
42.在上述实现的过程中,将执行组件40配置在从动组件20背离解锁组件30的一侧,且从动组件20与把手件101同轴设置,在执行组件40驱动从动组件20转动的过程中,能够带动把手件101与其同步转动,此时把手件101外露于基座100,用户对把手件101施加外力时,能够带动从动组件20组件转动,使得在第一抵接部与第二抵接部的作用下,带动解锁组件30的转动,从而完成车门的解锁。
43.如图2所示,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一种隐藏式门把手结构的a-a剖视图,从动组件20包括从动凸轮200以及与所述从动凸轮200铰接的从动杆201,所述从动凸轮200被配置为与所述基座100转动连接,且所述从动凸轮200配置有所述第一抵接部。
44.示例性的,所述第一抵接部包括但不局限于顶柱,相应地,所述第二抵接部包括但不局限于顶槽,当然也不排除将所述第一抵接部与所述第二抵接部的结构对调;需要说明的是,当所述把手件101隐藏于所述基座100上时,所述第一抵接部与所述第二抵接部为不接触状态。
45.在上述实现的过程中,通过将从动凸轮200与从动杆201铰接,从动凸轮200转动连接于基座100上,使得从动杆201将执行组件40施加的力传输给从动凸轮200,从动凸轮200再带动把手件101同步转动,从而完成把手件101外露于基座100,实现自动的过程。
46.请参照图1,所述从动凸轮200通过转轴203与所述把手件101同轴设置,且所述从动凸轮200与所述转轴203的连接处配置有第一复位弹簧202;通过设置转轴203,可实现从动凸轮200与把手件101的同步转动,且在从动凸轮200与转轴203的连接处设置第一复位弹簧202,可使得从动凸轮200转动具有自动恢复原状的能力,完成把手件101的隐藏。
47.请参照图1,所述转轴203与所述基座100的连接处配置有第二复位弹簧204。示例性的,所述第一复位弹簧202与所述第二复位弹簧204呈上下分布,且通过所述第一复位弹簧202以及所述第二复位弹簧204的共同作用,从而保证所述把手件101以及所述从动组件20的自动复位。
4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执行组件40包括执行件400以及与所述执行件400连接的推杆401,所述推杆401背离所述执行件400的一侧被配置为所述从动组件20;所述执行件400被配置有顶出部,所述推杆401被配置为与所述顶出部适配的嵌槽;当需要进行开门操作时,执行件400提供相应的动力,推杆401将该动力传输给从动组件20,使得从动组件20能够带动把手件101同步转动,进而实现把手件101自动伸出的过程,通过顶出部与嵌槽的适配,可实现执行件400与推杆401的工作过程中,不会出现执行件400与推杆401脱离的现象,同时也可实现所述执行件400与所述推杆401之间的同步运动。
49.如图3-图4所示,所述解锁组件30包括解锁臂300和第三复位弹簧301,所述解锁臂
300可通过销轴302与所述基座100连接,所述第三复位弹簧301被配置为所述解锁臂300与所述基座100连接处,以用于所述解锁臂300的复位,通过所述第一复位弹簧202、所述第二复位弹簧204以及所述第三复位弹簧301的共同作用,实现所述把手件101的隐藏复位。
50.示例性的,在所述把手件101需要进行隐藏(如行驶、停泊过程等)时,所述执行组件40的执行件400无需动作,所述从动组件20以及所述解锁组件30处在复位状态;在所述把手件101需要外露于所述基座100时,所述执行组件40的执行件400被接通,所述执行件400的顶出部运动至极限位置,并在所述从动组件20的作用下,所述把手件101的一端外露于所述基座100,在该状态下,由于所述从动组件20的从动凸轮200及转轴203都发生了转动,因此所述第一复位弹簧202以及所述第二复位弹簧204将会发生扭转,同时,设置在所述从动凸轮200上的顶柱与设置在所述解锁臂300上的顶槽未发生接触及作用力传递,所述解锁臂300处于复位状态(即原始状态);当需要对车门进行开启时,所述把手件101通过所述执行组件40以及所述从动组件20的作用下处于外露状态,用户将手置于所述把手件101的内侧,并向其外侧用力向外侧拉动所述把手件101,所述把手件101将绕所述转轴203继续进行旋转运动,与此同时所述从动凸轮200上的顶柱将继续运动,且与设于所述解锁臂300上的顶槽进行接触、挤压;所述顶槽因受所述顶柱的挤压作用,所述解锁臂300将绕所述销轴302进行运动,而与所述解锁臂300连接的车门拉锁60将被拉动,最终实现车门的开启,在该状态下,由于所述从动凸轮200及所述转轴203都发生了转动,故所述第一复位弹簧202以及所述第二复位弹簧204将会继续发生扭转,同时所述第三复位弹簧301将会受力扭转;完成车门开启后,所述把手件101将进行复位操作,即用户的手部将离开所述把手件101,此时由于所述第三复位弹簧301处于扭转状态,故在所述第三复位弹簧301的作用下,所述解锁臂300将进行复位,进一步地,所述执行件400的顶出部将会带动所述推杆401进行收缩操作,此时的所述转轴203、所述从动凸轮200以及所述把手件101将在所述第一复位弹簧202、所述第二复位弹簧204的作用下进行复位操作,最终所述把手件101复位至隐藏状态。
51.发明人在设计的过程中发现,在实际车辆行驶过程中,车辆有时会突然受到侧面挤压、碰撞,车门在惯性力作用下导致车门意外开启导致的人体伤害,因此设计上要求该紧急状态下把手件101不能实现开启。
52.鉴于此,如图5所示,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一种隐藏式门把手结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所述隐藏式门把手结构还包括惯性组件50,所述惯性组件50被配置为所述解锁组件30背离所述从动组件20的一侧,所述惯性组件50可相对于所述基座100进行旋转运动,通过在解锁组件30背离从动组件20的一侧设置惯性组件50,惯性组件50能够与解锁组件30形成抵接,以防止车门的意外开启,从而形成对用户的保护。
53.如图6所示,所述惯性组件50包括惯性摆杆500以及套设于所述惯性摆杆500且与所述惯性摆杆500的第四复位弹簧501,所述惯性摆杆500的转动方向被配置为垂直于所述解锁组件30的转动方向,其中所述惯性摆杆500与所述解锁组件30的解锁臂300错位设置,即所述惯性摆杆500在自然状态下,所述解锁臂300发生转动时,所述惯性摆杆500不与所述解锁臂300接触,保证对所述解锁臂300转动的不干涉。
54.示例性的,所述惯性摆杆500通过旋转柱与所述基座100进行装配,在自然状态下,所述惯性摆杆500可绕所述旋转柱进行旋转运动,同时,所述惯性摆杆500的上部重量小于其下部重量,当车辆在行驶过程中车门受到外力撞击时,在惯性力的作用下,所述惯性摆杆
500将进行绕转,同时所述第四复位弹簧501的横向端经过所述惯性摆杆500的上侧,可实现所述惯性摆杆500的复位操作。
55.在上述实现的过程中,车门受到瞬间碰撞,惯性摆杆500将在惯性作用下进行旋转,以促使解锁组件30不能进行绕转,进而无法使车门拉锁60达到预设行程,车门无法开启,并且在第四复位弹簧501的作用下,惯性摆杆500能够恢复至原位,完成后,车门可正常开启。
56.请参照图1,所述基座100沿所述执行组件40的执行方向配置有滑槽102,所述执行组件40的至少一部分的结构配置于所述滑槽102内,所述从动组件20的至少一部分的结构配置于所述滑槽102内。具体而言,所述执行组件40的推杆401被配置于所述滑槽102内,所述从动组件20的从动杆201设置于所述滑槽102内,通过在执行组件40的执行方向设置滑槽102,执行组件40以及从动组件20能够根据滑槽102的路线进行移动,以保证把手件101的开启或关闭,且所述滑槽102能够起到导向支撑的作用。
57.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使用者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