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开模顺序可控的模具的制作方法

2022-04-14 01:21:0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开模顺序可控的模具设计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开模顺序可控的模具。


背景技术:

2.由于塑料产品的各种特殊特征,要求注塑模具在设计中需要有相对应的结构,例如需要设计多个滑块以及抽芯机构。这就要求注塑模具各个模板之间的开合模顺序需要严格根据模具结构的要求进行,以防止滑块等机构由于错误的开合模顺序而发生的撞模,对模具本身或产品造成损伤。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开模顺序可控的模具,该开模顺序可控的模具能够在开模过程中自动对开模的顺序进行控制。
4.进一步地,该开模顺序可控的模具还能够自动对合模的顺序进行控制。
5.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开模顺序可控的模具,包括第一模板、第二模板、第三模板、第一定位机构、第二定位机构及第三定位机构,所述第一模板、所述第二模板及所述第三模板依次设置,所述第一定位机构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模板上,另一端向所述第三模板所在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定位机构可绕自身转轴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三模板上,所述第三定位机构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二模板上,另一端向所述第三模板所在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定位机构上形成有第一限位面,所述第二定位机构上形成有第二限位面,所述第一限位面及所述第二限位面均与开模方向平行,在所述第一模板达到开模的设定位置前,所述第一限位面与所述第二限位面相抵接,并使所述第二定位机构不能绕自身所述转轴转动,在所述第一模板达到开模的设定位置后,所述第一限位面与所述第二限位面脱离接触;在所述第二定位机构上形成有第三限位面,在所述第三定位机构上形成有第四限位面,在所述第一限位面与所述第二限位面相抵接时,所述第三限位面与所述第四限位面相抵接,以阻止所述第二模板与所述第三模板分离。
6.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限位面及所述第二限位面均与所述开模顺序可控的模具的侧面垂直。
7.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定位机构设置于所述第二定位机构与所述第三定位机构之间,所述第二定位机构上形成有朝向所述第一定位机构所在方向延伸的第一延伸板,在所述第三定位机构上形成有朝向所述第一定位机构所在方向延伸的第二延伸板,所述第三限位面形成于所述第一延伸板上,所述第四限位面形成于所述第二延伸板上。
8.进一步的,从开模顺序可控的模具的侧面看,所述第三限位面呈弧形,所述第四限位面呈直线型。
9.进一步的,至少在所述第一限位面与所述第二限位面相配合的行程内,所述第一定位机构与所述开模顺序可控的模具的侧面之间形成有间隙,所述第一延伸板与所述第二
延伸板伸入该间隙内,以使所述第三限位面与所述第四限位面相抵接。
10.进一步的,在所述第一延伸板远离所述开模顺序可控的模具的一侧形成有一个台阶面,所述第二限位面形成于所述台阶面上,所述第一限位面形成于所述第一定位机构朝向所述第二定位机构一侧的侧边上。
11.进一步的,在所述第一定位机构朝向所述第三定位机构的一侧形成有第一凹槽及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第二凹槽之间的距离,等于开模完成时所述第一模板与所述第二模板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三定位机构上设置有第一挡板、第一弹性件及第一滑动件,所述第一滑动件可沿垂直于开模方向滑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三定位机构上,所述第一弹性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挡板与所述第一滑动件之间,在所述第一弹性件释放形变时,所述第一弹性件推动所述第一滑动件伸入所述第一凹槽或第二凹槽内,在合模状态下,所述第一滑动件伸入所述第二凹槽内。
12.进一步的,所述开模顺序可控的模具包括第四定位机构,在所述第三定位机构上设置有第二挡板、第三弹性件及第二滑动件,所述第二滑动件可沿垂直于所述开模方向滑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三定位机构上,所述第三弹性件设置于所述第二挡板与所述第二滑动件之间,当所述第三弹性件释放形变时,所述第三弹性件推动所述第二滑动件向所述第一定位机构所在方向运动,在所述第二滑动件上形成有一楔形槽,在所述第四定位机构上形成有一楔形块,当所述第一模板移动至开模的设定位置时,所述第二滑动件伸入到所述第一定位机构的下方,阻止所述第一定位机构相对于所述第三定位机构向下运动,当所述第二模板与所述第三模板之间完成合模时,所述楔形块伸入所述楔形槽内,使所述第二滑动件从所述第一定位机构下抽出。
13.进一步的,在所述第二定位机构上形成有容置槽,所述容置槽内设置有第二弹性件以及定位球,在所述第三模板上形成有第三凹槽及第四凹槽,当所述第二定位机构转动至与所述第三凹槽或第四凹槽相对应的位置时,所述定位球伸入所述第三凹槽或第四凹槽内,所述第三凹槽及所述第四凹槽的位置分别与所述第二模板与所述第三模板合模时所述容置槽的位置,以及所述第三限位面与所述第四限位面脱离接触时所述容置槽的位置相适应。
14.进一步的,所述第三定位机构还包括主体部及盖板,所述主体部固定于所述第二模板上,并向第三模板所在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延伸板设置于所述主体部朝向所述第二定位机构的一侧,所述盖板盖设于所述主体部上。
15.综上所述,在本发明中,通过各个定位机构,以及限位面的设置,能够该开模顺序可控的模具可对第一模板、第二模板及第三模板之间的开模顺序进行控制,以使第一模板与第二模板之间未达到开模的设定位置,也即第一模板与第二模板之间的距离没有达到图所示的h1的距离时,第二模板与第三模板之间不能够被开模。进一步地,该开模顺序可控的模具还能够在第二模板与第三模板之间没有合模到位时,使第一模板与第二模板之间不能够被合模。
16.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17.图1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开模顺序可控的模具的轴侧结构示意图。
18.图2所示为图1中开模顺序可控的模具去掉盖板后的结构示意图。
19.图3所示为图2中开模顺序可控的模具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20.图4所示为图2中第一定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1.图5所示为图2中第二定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2.图6所示为第一定位机构与第二定位机构组合后的结构示意图。
23.图7所示为图6中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24.图8所示为图3中a-a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25.图9所示为第三定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6.图10所示为第四定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7.图11所示为第三定位机构与第四定位机构结合后的结构示意图。
28.图12所示为第一模板与第二模板分离时的结构示意图。
29.图13所示为第一模板达到设定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
30.图14所示为第二模板与第三模板分离时的结构示意图。
31.图15所示为在合模时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示意图。
32.图中标记:11.第一模板、12.第二模板、13第三模板、131.第三凹槽、14.第四模板、15.第五模板、16.第六模板、20.第一定位机构、21.第一限位面、221.第一凹槽、222.第二凹槽、30.第二定位机构、31. 转轴、32. 第二限位面、33. 第三限位面、34. 第一延伸板、35. 容置槽、36.第二弹性件、37.定位球、40.第三定位机构、41. 第四限位面、42主体部、43.盖板、44.第二延伸板、45. 定位框、451.第一挡板、452.第一弹性件、453.第一滑动件、461.第二挡板、462.第三弹性件、463.第二滑动件、464. 楔形槽、50.第四定位机构、51. 楔形块。
具体实施方式
33.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发明为达成预定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如下。
34.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开模顺序可控的模具,该开模顺序可控的模具能够在开模过程中自动对开模的顺序进行控制。进一步地,该开模顺序可控的模具还能够在合模的过程中自动对合模的顺序进行控制。
35.图1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开模顺序可控的模具的轴侧结构示意图,图2所示为图1中开模顺序可控的模具去掉盖板后的结构示意图,图3所示为图2中开模顺序可控的模具的正视结构示意图,图4所示为图2中第一定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5所示为图2中第二定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6所示为第一定位机构与第二定位机构组合后的结构示意图,图7所示为图6中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8所示为图3中a-a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9所示为第三定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10所示为第四定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11所示为第三定位机构与第四定位机构结合后的结构示意图。需要说明的是,首先,为了能够便于对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进行表述,在一些附图中,对被遮挡的某些结构进行了透视处理,通过虚线来对某些被遮挡的结构及连接关系进行显示。其次,为了能够便于理解第三定位机构的相关结构,以及与周边零部件的配合关系,除了图1外,在其它所涉及到第三定位
机构的视图中,均省略了盖设于第三定位机构上的盖板43。
36.如图1至图11所示,本发明提供的开模顺序可控的模具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模板11、第二模板12及第三模板13,该开模顺序可控的模具可对第一模板11、第二模板12及第三模板13之间的开模顺序进行控制,以使第一模板11与第二模板12之间未达到开模的设定位置,也即第一模板11与第二模板12之间的距离没有达到图13所示的h1的距离时,第二模板12与第三模板13之间不能够被开模。进一步地,该开模顺序可控的模具还能够在第二模板12与第三模板13之间没有合模到位时,使第一模板11与第二模板12之间不能够被合模。
37.该开模顺序可控的模具还包括第一定位机构20、第二定位机构30、第三定位机构40及第四定位机构50。第一定位机构20的一端固定于第一模板11上,另一端向第三模板13所在的方向延伸。第二定位机构30可绕自身转轴31转动地固定于第三模板13上。第三定位机构40的一端固定于第二模板12上,另一端向第三模板13所在的方向延伸。第四定位机构50固定于第三模板13上,并向第二模板12所在的方向延伸。
38.从开模顺序可控的模具的侧面看,第一定位机构20位于第二定位机构30与第三定位机构40之间,第四定位机构50位于第三定位机构40的下方。
39.第一定位机构20朝向第二定位机构30的一侧形成有一个与开模方向平行的第一限位面21,优选地,该第一限位面21与开模顺序可控的模具的侧面相互垂直,也即与纸面相互垂直;第二定位机构30朝向第一定位机构20的一侧形成有一个第二限位面32,在合模状态下,第二限位面32与开模方向平行,优选地,该第二限位面32与开模顺序可控的模具的侧面相互垂直。第一限位面21与第二限位的位置相适应,在第一模板11由合模时所在位置运动至开模时的设定位置前,第一限位面21与第二限位面32相抵接,以使第二定位机构30不能够绕自身的转轴31相对于第三模板13转动,在第一模板11运动至开模时的设定位置后,第一限位面21不再对第二定位机构30的转动进行限制。换句话说,在第一模板11由合模时所在位置运动至开模时的设定位置这一过程中,第一限位面21始终会通过第二限位对第二定位机构30的转动进行限制。
40.在第二定位机构30上朝向第三定位机构40的一侧形成有第三限位面33,在第三定位机构40朝向第二定位机构30的一侧形成有第四限位面41,在合模状态下,第三限位面33与第四限位面41相互抵接,第二定位机构30通过第三限位面33及第四限位面41向第三定位机构40施加向下的作用力,阻止第二模板12与第三模板13分离。
41.由于第二定位机构30是可绕自身转轴31转动地设置于第三模板13上的,也即,在没有其它结构对其进行限制的情况下,第二定位机构30只能够进行转动。由于在合模状态下,第一限位面21与第二限位面32是抵接的,第一限位面21对第二限位面32进行了限制,因此,第二定位机构30不能够进行转动,此时第二定位机构30就作为相对于第三模板13固定不动的固定件而存在。当其通过第三限位面33及第四限位面41向第三定位机构40施加一个向下的作用力时,与第三定位机构40相连的第二模板12就会被限制,使得第二模板12与第三模板13之间的距离被固定,无法进行开模。当第一限位面21与第二限位面32脱离接触时,第一限位面21不再对第二限位面32进行限制,第二定位机构30可以绕自身轴线转动,当第二模板12受到向上的作用力时,第二模板12就会通过第三定位机构40的第四限位面41及第二定位机构30的第三限位面33推动第二定位机构30转动,第二定位机构30无法再对第二模板12进行限位,第二模板12就可以向远离第三模板13所在的方向运动。也即该开模顺序可
控的模具能够实现第一模板11与第二模板12之间的开模距离未达到开模的设定位置时,第二模板12与第三模板13之间不能够被开模的技术效果。
42.由于在开模过程的末期,第三限位面33与第四限位面41的相互作用,使得第二限位面32倾斜朝上设置,在合模时(见图15),第一模板11向第三模板13所在方向运动,第一定位机构20的末端会与第二限位面32接触,压迫第二定位机构30沿图15所示的逆时针方向转动,因此,第二定位机构30又会回复到原来的状态,使第三限位面33与第四限位面41接触。
43.具体地,第一定位机构20可以通过螺栓等固定件固定于第一模板11上,第一限位面21形成于第一定位机构20朝向第二定位机构30一侧的侧面上,至少在第一限位面21与第二限位面33相配合的行程内,第一定位机构20与开模顺序可控的模具的侧面之间形成有间隙。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定位机构20的下部的厚度要小于上部的厚度,以使间隙形成于第一定位机构20与第三模板13之间。
44.第二定位机构30通过转轴31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三模板13的侧面上。在第二定位机构30上形成有一个朝第一定位机构20延伸的第一延伸板34,在第一延伸板34远离开模顺序可控的模具的一侧形成有一个台阶面,上述的第二限位面32形成于该台阶面上。如图3所示,在将第一定位机构20与第二定位机构30装配置开模顺序可控的模具上时,第一延伸板34位于第一定位机构20与开模顺序可控的模具之间的间隙内(为了便于表示,此处第一延伸板34用虚线表示出),并向第三定位机构40所在的位置延伸。上述的第三限位面33形成于第一延伸板34朝向第三定位机构40的端部。
45.第三定位机构40的一端可以通过螺栓等固定件固定于第二模板12上,第三定位机构40包括主体部42(见图9)、盖板43(见图1)以及第二延伸板44,主体部42固定于第二模板12上,并向第三模板13方向延伸,在主体部42上形成有定位框45(见图9),盖板43通过螺栓等固定件固定于定位框45内,以盖设于主体部42上。第二延伸板44位于主体部42朝向第二定位机构30的一侧,并伸入上述的间隙内。上述的第四限位面41形成于第二延伸板44上。在合模状态时,第三限位面33从上方抵接于第四限位面41上,并对第四限位面41进行限制。第三限位面33与第四限位面41的接触位置位于第一定位机构20与开模顺序可控的模具之间。
46.第一定位机构20依据第一限位面21向第三模板13延伸的长度来设定限制第二限位面32不再受限制,当第一定位机构20的第一限位面21脱离第二限位面32后,第四限位面41通过第三限位面33推动第二定位机构30转动,从开模顺序可控的模具的侧面看,第三限位面33呈弧形,第四限位面41的侧面呈直线型,根部为了加强强度呈弧形。从侧面看,在第一定位机构20远离第一模板11的端部上与第二限位面32相适应的位置,第一定位机构20的侧面同样为弧形。
47.进一步地,请继续参照图3、图6及图9,在第三定位机构40上还设置有第一挡板451、第一弹性件452及第一滑动件453,第一滑动件453可沿垂直于开模方向滑动地设置于主体部42上,第一弹性件452设置于第一挡板451与第一滑动件453之间,在第一弹性件452释放形变时,第一弹性件452推动第一滑动件453向第一定位机构20所在方向运动。在第一定位机构20朝向第三定位机构40的侧面上形成有第一凹槽221(见图6)及第二凹槽222,第一凹槽221与第二凹槽222之间的距离等于第一模板11与第二模板12之间开模时的设定距离。在合模状态下,第一滑动件453的端部伸入第二凹槽222内,在第一模板11开模至设定距离时,第一滑动件453的端部伸入第一凹槽221内。通过上述的设置,能够在合模及第一模板
11开模至设定距离时,对第一模板11与第二模板12之间的距离进行一定的限定,以避免其能够在较小的作用下晃动。由于在开模及合模时,其施加的作用力较大,因此,该作用力能够使得第一滑动件453从第二凹槽222内及第一凹槽221内脱出。
48.进一步地,如图8所示,在第二定位机构30上还形成有一容置槽35,在容置槽35内设置有第二弹性件36以及定位球37,在第三模板13上设置有第三凹槽131及第四凹槽(仅在图8中显示了第三凹槽131),当第二定位机构30转动至与第三凹槽131或第四凹槽相对应的位置时,第二弹性件36释放形变将定位球37伸入第三凹槽131或第四凹槽内。第三凹槽131及第四凹槽的位置可以分别与第二模板12与第三模板13合模时容置槽35所在的位置,以及第三限位面33与第四限位面41脱离接触时容置槽35所在的位置相适应,以防止在两个位置上,第二定位机构30发生晃动。
49.进一步地,在第三定位机构40上还设置有第二挡板461、第三弹性件462及第二滑动件463,第二滑动件463可沿垂直于开模方向滑动地设置于主体部42上,第三弹性件462设置于第二挡板461与第二滑动件463之间,在第三弹性件462释放形变时,第三弹性件462推动第二滑动件463向第一定位机构20所在方向运动。在开模过程中,当第一模板11运动至设定位置时,第一定位机构20的末端所在的高度高于第二滑动件463所在的高度,第二滑动件463伸入到第一定位机构20的下方(如图14)。
50.在此种状态下,由于第二滑动件463是设置于第二模板12上的,且在开模顺序可控的模具的高度方向上并不能相对于开模顺序可控的模具发生移动,当第二滑动件463伸入到第一定位机构20的下方时,第一定位机构20向下的运动会受到第二滑动件463的限制,第一模板11与第二模板12之间的距离就会被锁定。
51.进一步地,第四定位机构50通过螺栓等固定件固定于第三模板13上,在第四定位机构50上形成有一个楔形块51,在第二滑动件463上与该楔形块51相对应的位置形成有一个楔形槽464,当第二模板12靠近第三模板13时,楔形块51伸入楔形槽464内,并带动第二滑动件463向远离第一定位机构20所在的方向运动,当第二模板12与第三模板13完成合模时,第二滑动件463在楔形块51的带动下从第一定位机构20的下方脱出,不再对第一模板11与第二模板12之间的距离进行限制。
52.也即,在合模时,只有当第二模板12与第三模板13合模到位时,第一模板11才能够再进行合模。
53.进一步地,该开模顺序可控的模具还包括第四模板14(见图1)、第五模板15(见图1)及第六模板16(见图1),第四模板14位于第一模板11与第二模板12之间或第一模板11远离第二模板12的一侧。第五模板15及第六模板16位于第三模板13远离第二模板12的一侧,第五模板15位于第三模板13与第六模板16之间。
54.图12所示为第一模板与第二模板分离时的结构示意图,图13所示为第一模板达到设定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图14所示为第二模板与第三模板分离时的结构示意图。图15所示为在合模时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示意图。以下结合图12至15对该开模顺序可控的模具的开模及合模过程进行说明。
55.如图12所示,在开模时,第一模板11首先会相对于第二模板12向上移动,第一滑动件453会从第一凹槽221内脱出。当第一模板11与第二模板12之间的距离未达到设定距离时,也即第一模板11没有达到开模的设定位置时,第一限位面21与第二限位面32贴合设置,
第一限位面21通过第二限位面32限制第二定位机构30的转动。第三限位面33与第四限位面41贴合设置,第二定位机构30限制第三定位机构40向上运动。在此种状态下,第二模板12与第三模板13之间的距离被锁定,第二模板12与第三模板13之间无法开启。
56.如图13所示,当第一模板11达到开模时的设定位置,也即第一模板11与第二模板12之间的距离达到图中h1所代表的距离时,由于第一定位机构20高度的升高,第一限位面21与第二限位面32脱离接触,第一限位面21不再对第二定位机构30的转动造成限制,第二定位机构30可以自由转动。此时,若向第二模板12施加作用力,第二模板12会相对于第三模板13向上运动,第三定位机构40通过第四限位面41及第三限位面33带动第二定位机构30转动,该开模顺序可控的模具就可以如图14所示,对第二模板12与第三模板13进行开模。
57.与此同时,当第一限位面21脱离与第二限位面32的接触时,第一滑动件453会伸入第二凹槽222内,而第二滑动件463会运动至第一定位机构20的下方。
58.此时即可实现如下的技术效果:第一模板11与第二模板12之间的开模距离未达到开模的设定位置时,第二模板12与第三模板13之间不能够被开模。当第二模板12与第三模板13之间的距离达到设定值时,完成开模。
59.如图15所示,在合模时,由于第二滑动件463伸入第一定位机构20的下方,因此,第一模板11与第二模板12之间的位置被锁定,第一模板11与第二模板12作为一个整体向第三模板13所在的方向移动。
60.当第二模板12与第三模板13合模完成后,第四定位机构50会带动第二滑动件463移动,从第一定位机构20下方脱离。此时,第一模板11与第二模板12之间的位置不再被限定,第一模板11能够向第二模板12所在方向移动。在移动过程中,第一限位面21通过第二限位面32推动第二定位机构30转动,以使第一限位面21与第二限位面32重新贴合,第三限位面33与第四限位面41重新贴合。此后,第二模板12与第三模板13之间被锁定,直至合模完毕。
61.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