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光学摄影镜组的制作方法

2022-04-13 22:31:1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光学摄影镜组
1.本技术是申请日为2018年03月28日、申请号为201810264848.3、发明名称为“光学摄影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的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2.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光学摄影镜组及取像装置,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应用在电子装置上的微型化光学摄影镜组及取像装置。


背景技术:

3.随着半导体制程技术更加精进,使得电子感光元件性能有所提升,像素可达到更微小的尺寸,因此,具备高成像品质的光学镜头俨然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环。而随着科技日新月异,配备光学镜头的电子装置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对于光学镜头的要求也是更加多样化,由于往昔的光学镜头较不易在成像品质、敏感度、光圈大小、体积或视角等需求间取得平衡,故一种符合前述需求的光学镜头遂成产业界努力的目标。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提供光学摄影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其中透过将光学摄影镜头中第一透镜配置为负屈折力,第六透镜配置为正屈折力,并于第七透镜的至少一表面设置有反曲点,有助于扩大收光范围、达成其微型化,并提升成像品质。
5.依据本发明提供一种光学摄影镜组,其包含七片透镜,由物侧至像侧依序为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以及第七透镜。第一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且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包含至少一反曲点。第二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第六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第七透镜的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中至少一表面包含至少一反曲点。光学摄影镜组中透镜总数为七片。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第七透镜的焦距为f7,光学摄影镜组的焦距为f,光学摄影镜组的入射瞳直径为epd,其满足下列条件:
6.|f1/f7|《1.50;以及
7.1.20《f/epd《2.40。
8.依据本发明又提供一种光学摄影镜组,其包含七片透镜,由物侧至像侧依序为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以及第七透镜。第一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二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第六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第七透镜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中至少一表面包含至少一反曲点。光学摄影镜组中透镜总数为七片。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第七透镜的焦距为f7,光学摄影镜组的焦距为f,光学摄影镜组的入射瞳直径为epd,其满足下列条件:
9.|f1/f7|《1.50;以及
10.1.20《f/epd《2.40。
11.依据本发明又提供一种光学摄影镜组,其包含七片透镜,由物侧至像侧依序为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以及第七透镜。第一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第二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第四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第六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第七透镜的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中至少一表面包含至少一反曲点。光学摄影镜组中透镜总数为七片。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第七透镜的焦距为f7,光学摄影镜组的焦距为f,光学摄影镜组的入射瞳直径为epd,其满足下列条件:
12.|f1/f7|《1.50;以及
13.1.20《f/epd《2.40。
14.当|f1/f7|满足上述条件时,可调整第一透镜及第七透镜的屈折力强度比例,且有利于接收大视角光线以形成广视角镜头结构,并修正因其所产生的像差。
15.当f/epd满足上述条件时,可控制进光量的大小,有助于提升成像面照度,使包含光学摄影镜组的取像装置能于外在光源不足(如夜间)或是曝光时间短(如动态摄影)等情形下仍能获得足够信息,且使包含前述取像装置的电子装置经处理器运算后仍可得到良好影像品质,借此可加强电子装置的应用。
附图说明
16.图1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的示意图;
17.图2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一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变曲线图;
18.图3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的示意图;
19.图4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二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变曲线图;
20.图5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的示意图;
21.图6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三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变曲线图;
22.图7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的示意图;
23.图8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四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变曲线图;
24.图9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的示意图;
25.图10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五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变曲线图;
26.图11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的示意图;
27.图12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六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变曲线图;
28.图13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的示意图;
29.图14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七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变曲线图;
30.图15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的示意图;
31.图16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八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变曲线图;
32.图17绘示依照图1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摄影镜头中透镜表面上的反曲点及临界点的示意图;
33.图18绘示依照图1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摄影镜头中参数yp61及yp62的示意图;
34.图19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九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35.图20a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十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装置的一侧的示意图;
36.图20b绘示依照图20a中电子装置的另一侧的示意图;
37.图20c绘示依照图20a中电子装置的系统示意图;
38.图21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十一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装置的一侧的示意图;以及
39.图22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十二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40.【符号说明】
41.取像装置:10、10c、10d、10e、31、41
42.第一取像装置:10a
43.第二取像装置:10b
44.成像镜头:11
45.驱动装置组:12
46.影像稳定模块:14
47.电子装置:20、30、40
48.闪光灯模块:21、31
49.对焦辅助模块:22、32
50.影像信号处理器:23、33
51.使用者界面:24
52.影像软件处理器:25
53.被摄物:26
54.光圈:100、200、300、400、500、600、700、800
55.光阑:201
56.第一透镜:110、210、310、410、510、610、710、810
57.物侧表面:111、211、311、411、511、611、711、811
58.像侧表面:112、212、312、412、512、612、712、812
59.第二透镜:120、220、320、420、520、620、720、820
60.物侧表面:121、221、321、421、521、621、721、821
61.像侧表面:122、222、322、422、522、622、722、822
62.第三透镜:130、230、330、430、530、630、730、830
63.物侧表面:131、231、331、431、531、631、731、831
64.像侧表面:132、232、332、432、532、632、732、832
65.第四透镜:140、240、340、440、540、640、740、840
66.物侧表面:141、241、341、441、541、641、741、841
67.像侧表面:142、242、342、442、542、642、742、842
68.第五透镜:150、250、350、450、550、650、750、850
69.物侧表面:151、251、351、451、551、651、751、851
70.像侧表面:152、252、352、452、552、652、752、852
71.第六透镜:160、260、360、460、560、660、760、860
72.物侧表面:161、261、361、461、561、661、761、861
73.像侧表面:162、262、362、462、562、662、762、862
74.第七透镜:170、270、370、470、570、670、770、870
75.物侧表面:171、271、371、471、571、671、771、871
76.像侧表面:172、272、372、472、572、672、772、872
77.滤光元件:180、280、380、480、580、680、780、880
78.成像面:190、290、390、490、590、690、790、890
79.电子感光元件:195、295、395、495、595、695、795、895
80.临界点:cp61、cp62、cp71、cp72
81.反曲点:ip11、ip12、ip61、ip62、ip71、ip72
82.f:光学摄影镜组的焦距
83.fno:光学摄影镜组的光圈值
84.hfov:光学摄影镜组中最大视角的一半
85.nmax:光学摄影镜组中透镜折射率的最大值
86.n1:第一透镜的折射率
87.n2:第二透镜的折射率
88.n3:第三透镜的折射率
89.n4:第四透镜的折射率
90.n5:第五透镜的折射率
91.n6:第六透镜的折射率
92.n7:第七透镜的折射率
93.v2:第二透镜的阿贝数
94.v5:第五透镜的阿贝数
95.v7:第七透镜的阿贝数
96.ct1: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
97.ct2: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
98.ct3: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
99.ct4: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
100.ct5: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
101.ct6:第六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
102.ct7:第七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
103.σct:光学摄影镜组中各透镜于光轴上厚度的总和
104.t12: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
105.t23: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
106.t34: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
107.t45: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
108.t56:第五透镜与第六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
109.t67:第六透镜与第七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
110.σat:光学摄影镜组中各二相邻的透镜于光轴上间隔距离的总和
111.r3:第二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
112.r4:第二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
113.r5:第三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
114.r6:第三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
115.r9:第五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
116.r10:第五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
117.r13:第七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
118.r14:第七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
119.tl: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
120.imgh:光学摄影镜组的最大像高
121.bl:第七透镜像侧表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
122.epd:光学摄影镜组的入射瞳直径
123.f2:第二透镜的焦距
124.f3:第三透镜的焦距
125.f4:第四透镜的焦距
126.f7:第七透镜的焦距
127.td: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第七透镜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
128.sd:光圈至第七透镜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
129.y11:第一透镜物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
130.y72:第七透镜像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
131.yp61:第六透镜物侧表面上最靠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
132.yp62:第六透镜像侧表面上最靠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
具体实施方式
133.一种光学摄影镜组,包含七片透镜,其由物侧至像侧依序为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以及第七透镜。
134.前述光学摄影镜组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以及第七透镜中,任二相邻的透镜间于光轴上可皆具有一空气间隔;也就是说,光学摄影镜组可具有七片单一非粘合的透镜。由于粘合透镜的制程较非粘合透镜复杂,特别在两透镜的粘合面需拥有高准度的曲面,以便达到两透镜粘合时的高密合度,且在粘合的过程中,也可能因偏位而造成密合度不佳,影响整体光学成像品质。因此,本发明光学摄影镜组中,任二相邻的透镜间于光轴上可皆具有一空气间隔,可有效避免粘合透镜所产生的问题。
135.第一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可利于形成短焦距镜头结构,使大视角光线进入。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中至少一表面可包含至少一反曲点。借此,调整第一透镜表面的面形变化,可利于降低光线于第一透镜的入射角,有助于减少面反射。
136.第二透镜物侧表面近光轴处可为凸面,通过控制第二透镜物侧表面的形状,可助于承接大视角入射光线,使其顺利于光学摄影镜组中传播。第二透镜像侧表面近光轴处可为凹面,通过控制第二透镜像侧表面的形状,可助于修正光学摄影镜组物侧端像差,改善成像品质。
137.第三透镜可具有正屈折力,通过调整第三透镜的屈折力,可平衡光学摄影镜组物侧端的屈折力,降低其敏感度。第三透镜物侧表面近光轴处可为凸面,通过控制第三透镜物侧表面的形状,可助于缓冲大视角入射光线,并降低光学摄影镜组的球差。
138.第五透镜可具有负屈折力,通过调整第五透镜的屈折力,可助于修正光学摄影镜
组的色差,优化成像品质。第五透镜像侧表面近光轴处可为凸面,通过控制第五透镜像侧表面的形状,可助于修正像散,进一步优化成像品质。
139.第六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可助于形成广角结构,并提供光学摄影镜组像侧端足够的光线汇聚能力,以利于缩短其总长度。第六透镜的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中至少一表面可包含至少一反曲点。借此,调整第六透镜表面的面形变化,可承接周边光线,避免因光线入射角度过大所生成的杂散光,借以维持良好的成像品质。
140.第七透镜的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中至少一表面包含至少一反曲点,其可利于缩短后焦距,促进光学摄影镜组的微型化,同时可助于修正像弯曲,并有效压制光线入射于成像面的角度,以提升周边影像品质。第七透镜物侧表面近光轴处可为凸面,第七透镜像侧表面近光轴处可为凹面。借此,控制第七透镜的形状,可助于压缩光学摄影镜组的总长度,同时修正其像差。
141.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第七透镜的焦距为f7,其满足下列条件:|f1/f7|《3.0。借此,调整第一透镜及第七透镜的屈折力强度比例,有利于接收大视角光线以形成广视角镜头结构,并修正因其所产生的像差。较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f1/f7|《1.50。更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f1/f7|《0.65。
142.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l,光学摄影镜组的最大像高为imgh,其满足下列条件:tl/imgh《4.70。借此,适当控制光学摄影镜组的规格,有利于缩减其体积,达到微型化,同时可有效扩大成像面积,以对应更广泛的应用。较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tl/imgh《4.0。更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tl/imgh《3.20。又进一步,可满足下列条件:1.0《tl/imgh《2.30。
143.光学摄影镜组中透镜折射率的最大值为nmax,其满足下列条件:1.550《nmax《1.750。借此,适当配置光学摄影镜组中各透镜间材质,可有效降低成本,并有利于微型化。
144.第三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5,第三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6,其满足下列条件:-1.20《(r5 r6)/(r5-r6)。借此,调整第三透镜的形状可减缓大视角光线入射所造成的像差,同时降低光学摄影镜组的敏感度。较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1.20《(r5 r6)/(r5-r6)《10.0。更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0.60《(r5 r6)/(r5-r6)《5.0。又进一步,可满足下列条件:-0.05《(r5 r6)/(r5-r6)《2.0。
145.光学摄影镜组中最大视角的一半为hfov,其满足下列条件:1/|tan(hfov)|《1.0。借此,使光学摄影镜组具备较大的视场角度,以扩大产品应用范围。较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1/|tan(hfov)|《0.75。
146.光学摄影镜组的焦距为f,光学摄影镜组的入射瞳直径为epd,其满足下列条件:1.0《f/epd《2.65。借此,控制进光量的大小,可助于提升成像面照度,使包含光学摄影镜组的取像装置能于外在光源不足(如夜间)或是曝光时间短(如动态摄影)等情形下仍能获得足够信息,且使包含前述取像装置的电子装置经处理器运算后仍可得到良好影像品质,借此可加强电子装置的应用。较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1.20《f/epd《2.40。更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1.20《f/epd≤2.20。
147.光学摄影镜组中最大视角的一半为hfov,其满足下列条件:45.0度《hfov《120.0度。借此,使光学摄影镜组具备较大的视场角度,以扩大产品应用范围。
148.第一透镜物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为y11,第七透镜像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为
y72,其满足下列条件:0.20《y11/y72《1.0。借此,控制光学摄影镜组物侧端及像侧端透镜的光学有效径大小比例,可利于形成微型化广视角镜头结构,以满足更多元的应用。较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0.55《y11/y72《0.95。
149.第二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3,第二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4,其满足下列条件:-9.0《(r3 r4)/(r3-r4)《0.80。借此,调整第二透镜的形状,可助于修正光学摄影镜组的像差,维持良好成像品质。较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9.0《(r3 r4)/(r3-r4)《-1.50。
150.光学摄影镜组的焦距为f,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l,光学摄影镜组的最大像高为imgh,其满足下列条件:1.0《(f tl)/imgh《2.90。借此,调整光学摄影镜组的规格,可利于在大视角、微型化及成像范围间取得适当的平衡。
151.第五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9,第五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10,其满足下列条件:-8.0《(r9 r10)/(r9-r10)《0.80。借此,调整第五透镜的形状,可助于改善光学摄影镜组像侧端的色差,有效提升影像品质。
152.第七透镜像侧表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bl,光学摄影镜组的焦距为f,其满足下列条件:0.25《bl/f《0.85。借此,有利于压缩后焦距,进而缩减光学摄影镜组的体积。
153.第二透镜的阿贝数为v2,第五透镜的阿贝数为v5,第七透镜的阿贝数为v7,其满足下列条件:30.0《v2 v5 v7《115.0。借此,调整各透镜间的材质配置,可有效提升像差修正能力,以满足更严苛的规格需求。
154.光学摄影镜组可还包含一光圈,其中光圈至第七透镜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sd,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第七透镜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d,其满足下列条件:1.20《td/sd《2.0。借此,调整光圈位置,使有利于扩大光学摄影镜组视角,同时维持电子感光元件接收影像的效率。
155.光学摄影镜组中各二相邻的透镜于光轴上间隔距离的总和为σat,光学摄影镜组中各透镜于光轴上厚度的总和为σct,其满足下列条件:0.10《σat/σct《0.65。借此,可平衡各透镜间的空间配置,以达到较佳的空间利用效率,并有利于维持良好的组装良率。
156.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2,第七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7,其满足下列条件:0.75《ct7/ct2《2.0。借此,控制光学摄影镜组中透镜间的厚度比例,可避免透镜空间配置失衡,进而影响成像品质。较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0.85《ct7/ct2《1.85。
157.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其满足下列条件:-0.45《f4/f2《2.50。借此,调整第二透镜及第四透镜的屈折力配置,可助于降低光学摄影镜组敏感度,并优化成像品质。较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0.20《f4/f2《1.60。
158.第七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14,第七透镜像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为y72,其满足下列条件:0《r14/y72《1.0。借此,调整第七透镜像侧表面曲率半径及光学有效半径的比例,可助于缩短光学摄影镜组总长度,同时扩增成像面积。
159.第七透镜的阿贝数为v7,其满足下列条件:10.0《v7《45.0。借此,调整光学摄影镜组中第七透镜的材质配置,可有效修正其色差,防止成像重迭的情形发生,以提升成像品质。
160.第七透镜像侧表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bl,光学摄影镜组的最大像高为imgh,其满足下列条件:bl/imgh《0.50。借此,可有效压缩光学摄影镜组后焦距,同时扩大成像范围。
161.第七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13,第七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14,其满足下列条件:-0.20《(r13-r14)/(r13 r14)《1.0。借此,调整第七透镜的形状,可助于在微型化及成像品质间取得适当的平衡。较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0《(r13-r14)/(r13 r14)《0.50。
162.光学摄影镜组的焦距为f,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其满足下列条件:0.43《f/f3《1.20。借此,控制第三透镜的屈折力强度,可提供足够的正屈折力,借以平衡光学摄影镜组物侧端的屈折力,有效缩短其总长度。
163.第六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6,第七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7,其满足下列条件:0.15《ct7/ct6《0.85。借此,控制第六透镜及第七透镜厚度比例,可助于调整光学摄影镜组像侧端的空间分配,以利于透镜成型并维持产品稳定。
164.第六透镜物侧表面上最靠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yp61,第六透镜像侧表面上最靠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yp62,其满足下列的一条件:0《yp61/f《1.50;或0《yp62/f《1.50。借此,调整第六透镜的面形变化,可助于修正离轴歪曲,使成像不失真。
165.上述本发明光学摄影镜组中的各技术特征皆可组合配置,而达到对应的功效。
166.本发明提供的光学摄影镜组中,透镜的材质可为塑胶或玻璃。当透镜的材质为塑胶,可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另当透镜的材质为玻璃,则可以增加光学摄影镜组屈折力配置的自由度。此外,光学摄影镜组中的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可为非球面(asp),非球面可以容易制作成球面以外的形状,获得较多的控制变数,用以消减像差,进而缩减透镜使用的数目,因此可以有效降低本发明光学摄影镜组的总长度。
167.本发明提供的光学摄影镜组中,若透镜表面为非球面,则表示该透镜表面光学有效区整个或其中一部分为非球面。
168.再者,本发明提供的光学摄影镜组中,若透镜表面为凸面且未界定该凸面位置时,则表示该透镜表面可于近光轴处为凸面;若透镜表面为凹面且未界定该凹面位置时,则表示该透镜表面可于近光轴处为凹面。本发明提供的光学摄影镜组中,若透镜具有正屈折力或负屈折力,或是透镜的焦距,皆可指透镜近光轴处的屈折力或是焦距。
169.本发明的光学摄影镜组的成像面,依其对应的电子感光元件的不同,可为一平面或有任一曲率的曲面,特别是指凹面朝往物侧方向的曲面。另外,本发明的光学摄影镜组中最靠近成像面的透镜与成像面之间可选择性配置一片以上的成像修正元件(平场元件等),以达到修正影像的效果(像弯曲等)。所述成像修正元件的光学性质,比如曲率、厚度、折射率、位置、面形(凸面或凹面、球面或非球面、绕射表面及菲涅尔表面等)可配合取像装置需求而做调整。一般而言,较佳的成像修正元件配置为将具有朝往物侧方向的凹面的薄型平凹元件设置于靠近成像面处。
170.另外,本发明光学摄影镜组中,依需求可设置至少一光阑,以减少杂散光,有助于提升影像品质。
171.本发明的光学摄影镜组中,光圈配置可为前置光圈或中置光圈,其中前置光圈意即光圈设置于被摄物与第一透镜间,中置光圈则表示光圈设置于第一透镜与成像面间。若光圈为前置光圈,可使光学摄影镜组的出射瞳(exit pupil)与成像面产生较长的距离,使其具有远心(telecentric)效果,并可增加电子感光元件的ccd或cmos接收影像的效率;若
为中置光圈,有助于扩大光学摄影镜组的视场角,使其具有广角镜头的优势。
172.本发明的光学摄影镜组中,临界点为透镜表面上,除与光轴的交点外,与一垂直于光轴的切面相切的切点。
173.本发明的光学摄影镜组中,反曲点的定义为由透镜近光轴处至离轴处的透镜表面的曲线,该曲线的曲率中心由物侧移至像侧(或由像侧移至物侧)的转换点。
174.本发明的光学摄影镜组亦可多方面应用于三维(3d)影像撷取、数字相机、移动产品、数字平板、智能电视、网络监控设备、体感游戏机、行车记录仪、倒车显影装置、穿戴式产品、空拍机等电子装置中。
175.本发明提供一种取像装置,包含前述的光学摄影镜组以及电子感光元件,其中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光学摄影镜组的一成像面。透过将光学摄影镜头中第一透镜配置为负屈折力,第六透镜配置为正屈折力,并于第七透镜的至少一表面设置有反曲点,有助于扩大收光范围、达成其微型化,并提升成像品质。较佳地,取像装置可进一步包含镜筒(barrel member)、支持装置(holder member)或其组合。
176.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包含前述的取像装置。借此,提升成像品质。详细来说,电子装置可包含至少二取像装置,其包含第一取像装置与第二取像装置,且第一取像装置与第二取像装置面向同一方向,且皆为单焦点。第一取像装置包含镜组以及第一电子感光元件,而第一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镜组的成像面,且第一取像装置具有一视角,视角介于60度至90度之间,借以在一般视角取得较佳的成像品质。第二取像装置包含前述的光学摄影镜组以及第二电子感光元件,而第二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光学摄影镜组的成像面,且取像装置具有一视角,视角介于90度至180度之间,借以提供广视角的拍摄。较佳地,电子装置可进一步包含控制单元(control unit)、显示单元(display)、储存单元(storage unit)、随机存取存储器(ram)或其组合。
177.根据上述实施方式,以下提出具体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予以详细说明。
178.《第一实施例》
179.请参照图1及图2,其中图1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的示意图,图2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一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变曲线图。由图1可知,第一实施例的取像装置包含光学摄影镜组(未另标号)以及电子感光元件195。光学摄影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110、第二透镜120、光圈100、第三透镜130、第四透镜140、第五透镜150、第六透镜160、第七透镜170、滤光元件180以及成像面190,而电子感光元件195设置于光学摄影镜组的成像面190,其中光学摄影镜组包含七片透镜(110、120、130、140、150、160、170),所述七片透镜中任二相邻的透镜间皆具有间隔距离,且所述七片透镜间无其他内插的透镜。
180.第一透镜11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111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112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一透镜110的物侧表面111及像侧表面112皆包含至少一反曲点ip11、ip12(请参照图17)。
181.第二透镜12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12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122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
182.第三透镜1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13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132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183.第四透镜14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141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142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184.第五透镜15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151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152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185.第六透镜16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16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162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六透镜160的物侧表面161及像侧表面162皆包含至少一反曲点ip61、ip62以及至少一临界点cp61、cp62(请参照图17)。
186.第七透镜17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17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172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七透镜170的物侧表面171及像侧表面172皆包含至少一反曲点ip71、ip72以及至少一临界点cp71、cp72(请参照图17)。
187.滤光元件18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七透镜170及成像面190间且不影响光学摄影镜组的焦距。
188.上述各透镜的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下:
[0189][0190]
其中:
[0191]
x:非球面上距离光轴为y的点,其与相切于非球面光轴上交点切面的相对距离;
[0192]
y:非球面曲线上的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
[0193]
r:曲率半径;
[0194]
k:锥面系数;以及
[0195]
ai:第i阶非球面系数。
[0196]
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摄影镜组中,光学摄影镜组的焦距为f,光学摄影镜组的光圈值(f-number)为fno,光学摄影镜组中最大视角的一半为hfov,其数值如下:f=2.36mm;fno=1.70;以及hfov=53.5度。
[0197]
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摄影镜组中,光学摄影镜组中最大视角的一半为hfov,其满足下列条件:1/|tan(hfov)|=0.74。
[0198]
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摄影镜组中,第一透镜110的折射率为n1,第二透镜120的折射率为n2,第三透镜130的折射率为n3,第四透镜140的折射率为n4,第五透镜150的折射率为n5,第六透镜160的折射率为n6,第七透镜170的折射率为n7,光学摄影镜组中透镜折射率的最大值为nmax(即n1、n2、n3、n4、n5、n6以及n7中的最大值;第一实施例中,nmax=n5),其满足下列条件:nmax=1.669。
[0199]
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摄影镜组中,第二透镜120的阿贝数为v2,第五透镜150的阿贝数为v5,第七透镜170的阿贝数为v7,其满足下列条件:v7=26.6;以及v2 v5 v7=83.5。
[0200]
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摄影镜组中,第一透镜110与第二透镜12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第二透镜120与第三透镜13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第三透镜130与第四透镜14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第四透镜140与第五透镜15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45,第五透镜150与第六透镜16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56,第六透镜160与第七透镜17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67,光学摄影镜组中各二相邻的透镜于光轴上间隔距离的总和为σat(即σat=t12 t23 t34 t45 t56 t67),第一透镜110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1,第二透镜120于光
轴上的厚度为ct2,第三透镜130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3,第四透镜140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4,第五透镜150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5,第六透镜160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6,第七透镜170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7,光学摄影镜组中各透镜于光轴上厚度的总和为σct(即σct=ct1 ct2 ct3 ct4 ct5 ct6 ct7),其满足下列条件:ct7/ct2=1.20;ct7/ct6=0.57;以及σat/σct=0.43。
[0201]
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摄影镜组中,第二透镜物侧表面121的曲率半径为r3,第二透镜像侧表面122的曲率半径为r4,第三透镜物侧表面131的曲率半径为r5,第三透镜像侧表面132的曲率半径为r6,第五透镜物侧表面151的曲率半径为r9,第五透镜像侧表面152的曲率半径为r10,第七透镜物侧表面171的曲率半径为r13,第七透镜像侧表面172的曲率半径为r14,其满足下列条件:(r3 r4)/(r3-r4)=-3.72;(r5 r6)/(r5-r6)=0.32;(r9 r10)/(r9-r10)=-3.01;以及(r13-r14)/(r13 r14)=0.15。
[0202]
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摄影镜组中,第一透镜物侧表面111至成像面190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l,光学摄影镜组的最大像高为imgh,光学摄影镜组的焦距为f,第七透镜像侧表面172至成像面190于光轴上的距离为bl,其满足下列条件:tl/imgh=1.70;(f tl)/imgh=2.43;bl/imgh=0.31;以及bl/f=0.43。
[0203]
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摄影镜组中,光学摄影镜组的焦距为f,光学摄影镜组的入射瞳直径为epd,其满足下列条件:f/epd=1.70。
[0204]
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摄影镜组中,光学摄影镜组的焦距为f,第三透镜130的焦距为f3,其满足下列条件:f/f3=0.55。
[0205]
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摄影镜组中,第一透镜110的焦距为f1,第七透镜170的焦距为f7,其满足下列条件:|f1/f7|=0.41。
[0206]
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摄影镜组中,第二透镜120的焦距为f2,第四透镜140的焦距为f4,其满足下列条件:f4/f2=1.20。
[0207]
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摄影镜组中,光圈100至第七透镜像侧表面172于光轴上的距离为sd,第一透镜物侧表面111至第七透镜像侧表面172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d,其满足下列条件:td/sd=1.40。
[0208]
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摄影镜组中,第七透镜像侧表面172的曲率半径为r14,第一透镜物侧表面111的最大有效半径为y11,第七透镜像侧表面172的最大有效半径为y72,其满足下列条件:r14/y72=0.28;以及y11/y72=0.90。
[0209]
配合参照图17以及图18,其中图17绘示依照图1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摄影镜头中透镜表面上的反曲点及临界点的示意图,图18绘示依照图1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摄影镜头中参数yp61及yp62的示意图。配合参照图17及图18可知,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摄影镜组中,第六透镜物侧表面161上最靠近光轴的反曲点ip61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yp61,第六透镜像侧表面162上最靠近光轴的反曲点ip62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yp62,光学摄影镜组的焦距为f,其满足下列条件:yp61/f=0.36;以及yp62/f=0.44。
[0210]
再配合参照下列表一以及表二。
[0211][0212]
[0213][0214]
表一为图1第一实施例详细的结构数据,其中曲率半径、厚度及焦距的单位为mm,且表面0-18依序表示由物侧至像侧的表面。表二为第一实施例中的非球面数据,其中,k表非球面曲线方程式中的锥面系数,a4-a20则表示各表面第4-20阶非球面系数。此外,以下各实施例表格乃对应各实施例的示意图与像差曲线图,表格中数据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的表一及表二的定义相同,在此不加赘述。
[0215]
《第二实施例》
[0216]
请参照图3及图4,其中图3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的示意图,图4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二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变曲线图。由图3可知,第二实施例的取像装置包含光学摄影镜组(未另标号)以及电子感光元件295。光学摄影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210、第二透镜220、光圈200、第三透镜230、光阑201、第四透镜240、第五透
镜250、第六透镜260、第七透镜270、滤光元件280以及成像面290,而电子感光元件295设置于光学摄影镜组的成像面290,其中光学摄影镜组包含七片透镜(210、220、230、240、250、260、270),所述七片透镜中任二相邻的透镜间皆具有间隔距离,且所述七片透镜间无其他内插的透镜。
[0217]
第一透镜21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211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212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一透镜210的物侧表面211包含至少一反曲点。
[0218]
第二透镜22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22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222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
[0219]
第三透镜2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23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232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0220]
第四透镜24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24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242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0221]
第五透镜25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251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252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0222]
第六透镜26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26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262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六透镜260的物侧表面261及像侧表面262皆包含至少一反曲点。
[0223]
第七透镜27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27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272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七透镜270的物侧表面271及像侧表面272皆包含至少一反曲点。
[0224]
滤光元件28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七透镜270及成像面290间且不影响光学摄影镜组的焦距。
[0225]
再配合参照下列表三以及表四。
[0226][0227]
[0228][0229]
第二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0230]
配合表三及表四可推算出下列数据:
[0231]
[0232][0233]
《第三实施例》
[0234]
请参照图5及图6,其中图5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的示意图,图6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三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变曲线图。由图5可知,第三实施例的取像装置包含光学摄影镜组(未另标号)以及电子感光元件395。光学摄影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310、第二透镜320、光圈300、第三透镜330、第四透镜340、第五透镜350、第六透镜360、第七透镜370、滤光元件380以及成像面390,而电子感光元件395设置于光学摄影镜组的成像面390,其中光学摄影镜组包含七片透镜(310、320、330、340、350、360、370),所述七片透镜中任二相邻的透镜间皆具有间隔距离,且所述七片透镜间无其他内插的透镜。
[0235]
第一透镜31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311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312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一透镜310的物侧表面311及像侧表面312皆包含至少一反曲点。
[0236]
第二透镜32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32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322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
[0237]
第三透镜3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33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332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0238]
第四透镜34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34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342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
[0239]
第五透镜35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351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352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0240]
第六透镜36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361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362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六透镜360的物侧表面361及像侧表面362皆包含至少一反曲点。
[0241]
第七透镜37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37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372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七透镜370的物侧表面371及像侧表面372皆包含至少一反曲点。
[0242]
滤光元件38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七透镜370及成像面390间且不影响光学摄影镜组的焦距。
[0243]
再配合参照下列表五以及表六。
[0244][0245]
[0246][0247]
第三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0248]
配合表五及表六可推算出下列数据:
[0249][0250]
《第四实施例》
[0251]
请参照图7及图8,其中图7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的示意图,图8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四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变曲线图。由图7可知,第四实施例的取像装置包含光学摄影镜组(未另标号)以及电子感光元件495。光学摄影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
序包含第一透镜410、第二透镜420、光圈400、第三透镜430、第四透镜440、第五透镜450、第六透镜460、第七透镜470、滤光元件480以及成像面490,而电子感光元件495设置于光学摄影镜组的成像面490,其中光学摄影镜组包含七片透镜(410、420、430、440、450、460、470),所述七片透镜中任二相邻的透镜间皆具有间隔距离,且所述七片透镜间无其他内插的透镜。
[0252]
第一透镜41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41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412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一透镜410的物侧表面411及像侧表面412皆包含至少一反曲点。
[0253]
第二透镜42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42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422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
[0254]
第三透镜4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43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432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0255]
第四透镜44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44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442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0256]
第五透镜45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451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452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0257]
第六透镜46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46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462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六透镜460的物侧表面461及像侧表面462皆包含至少一反曲点。
[0258]
第七透镜47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47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472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七透镜470的物侧表面471及像侧表面472皆包含至少一反曲点。
[0259]
滤光元件48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七透镜470及成像面490间且不影响光学摄影镜组的焦距。
[0260]
再配合参照下列表七以及表八。
[0261]
[0262][0263]
[0264][0265]
第四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0266]
配合表七及表八可推算出下列数据:
[0267][0268]
《第五实施例》
[0269]
请参照图9及图10,其中图9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的示意图,图10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五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变曲线图。由图9可知,第五实施例的取像装置包含光学摄影镜组(未另标号)以及电子感光元件595。光学摄影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510、第二透镜520、光圈500、第三透镜530、第四透镜540、第五透镜550、第六透镜560、第七透镜570、滤光元件580以及成像面590,而电子感光元件595设置于光学摄影镜组的成像面590,其中光学摄影镜组包含七片透镜(510、520、530、540、550、560、570),所述七片透镜中任二相邻的透镜间皆具有间隔距离,且所述七片透镜间无其他内插的透镜。
[0270]
第一透镜51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表面51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512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一透镜510的物侧表面511及像侧表面512皆包含至少一反曲点。
[0271]
第二透镜52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52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522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
[0272]
第三透镜5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53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532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0273]
第四透镜54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54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542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0274]
第五透镜55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551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552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0275]
第六透镜56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56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562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六透镜560的物侧表面561及像侧表面562皆包含至少一反曲点。
[0276]
第七透镜57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57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572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七透镜570的物侧表面571及像侧表面572皆包含至少一反曲点。
[0277]
滤光元件58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七透镜570及成像面590间且不影响光学摄影镜组的焦距。
[0278]
再配合参照下列表九以及表十。
[0279]
[0280][0281]
[0282][0283]
第五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0284]
配合表九及表十可推算出下列数据:
[0285][0286]
《第六实施例》
[0287]
请参照图11及图12,其中图11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的示意图,图12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六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变曲线图。由图11可知,第六实施例的取像装置包含光学摄影镜组(未另标号)以及电子感光元件695。光学摄影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610、第二透镜620、光圈600、第三透镜630、第四透镜640、第五透镜650、第六透镜660、第七透镜670、滤光元件680以及成像面690,而电子感光元件695设置于光学摄影镜组的成像面690,其中光学摄影镜组包含七片透镜(610、620、630、640、650、660、670),所述七片透镜中任二相邻的透镜间皆具有间隔距离,且所述七片透镜间无其他内插的透镜。
[0288]
第一透镜61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611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612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一透镜610的物侧表面611包含至少一反曲点。
[0289]
第二透镜62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62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622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
[0290]
第三透镜6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63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
侧表面632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0291]
第四透镜64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641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642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0292]
第五透镜65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651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652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0293]
第六透镜66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66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662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六透镜660的物侧表面661及像侧表面662皆包含至少一反曲点。
[0294]
第七透镜67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671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672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七透镜670的物侧表面671及像侧表面672皆包含至少一反曲点。
[0295]
滤光元件68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七透镜670及成像面690间且不影响光学摄影镜组的焦距。
[0296]
再配合参照下列表十一以及表十二。
[0297][0298]
[0299][0300]
第六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0301]
配合表十一及表十二可推算出下列数据:
[0302][0303]
《第七实施例》
[0304]
请参照图13及图14,其中图13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的示意图,图14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七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变曲线图。由图13可知,第七实施例的取像装置包含光学摄影镜组(未另标号)以及电子感光元件795。光学摄影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710、第二透镜720、光圈700、第三透镜730、第四透镜740、第五透镜750、第六透镜760、第七透镜770、滤光元件780以及成像面790,而电子感光元件795设置于光学摄影镜组的成像面790,其中光学摄影镜组包含七片透镜(710、720、730、740、750、760、770),所述七片透镜中任二相邻的透镜间皆具有间隔距离,且所述七片透镜间无其他内插的透镜。
[0305]
第一透镜71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711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712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一透镜710的物侧表面711及像侧表面712皆包含至少一反曲点。
[0306]
第二透镜72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72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722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
[0307]
第三透镜7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73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732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0308]
第四透镜74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741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742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0309]
第五透镜75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751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752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0310]
第六透镜76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76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762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六透镜760的物侧表面761及像侧表面762皆包含至少一反曲点。
[0311]
第七透镜77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77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772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七透镜770的物侧表面771及像侧表面772皆包含至少一反曲点。
[0312]
滤光元件78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七透镜770及成像面790间且不影响光学摄影镜组的焦距。
[0313]
再配合参照下列表十三以及表十四。
[0314]
[0315][0316]
第七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0317]
配合表十三及表十四可推算出下列数据:
[0318]
[0319][0320]
《第八实施例》
[0321]
请参照图15及图16,其中图15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的示意图,图16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八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变曲线图。由图15可知,第八实施例的取像装置包含光学摄影镜组(未另标号)以及电子感光元件895。光学摄影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810、第二透镜820、光圈800、第三透镜830、第四透镜840、第五透镜850、第六透镜860、第七透镜870、滤光元件880以及成像面890,而电子感光元件895设置于光学摄影镜组的成像面890,其中光学摄影镜组包含七片透镜(810、820、830、840、850、860、870),所述七片透镜中任二相邻的透镜间皆具有间隔距离,且所述七片透镜间无其他内插的透镜。
[0322]
第一透镜81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811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812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一透镜810的物侧表面811及像侧表面812皆包含至少一反曲点。
[0323]
第二透镜82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82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822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
[0324]
第三透镜8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83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832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0325]
第四透镜84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84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842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
[0326]
第五透镜85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85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852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0327]
第六透镜86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861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862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六透镜860的物侧表面861及像侧表面862皆包含至少一反曲点。
[0328]
第七透镜87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87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872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七透镜870的物侧表面871及像侧表面872皆包含至少一反曲点。
[0329]
滤光元件88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七透镜870及成像面890间且不影响光学摄影镜组的焦距。
[0330]
再配合参照下列表十五以及表十六。
[0331][0332]
[0333][0334]
第八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0335]
配合表十五及表十六可推算出下列数据:
[0336]
[0337][0338]
《第九实施例》
[0339]
请参照图19,其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九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10的立体示意图。由图19可知,第九实施例的取像装置10是为一相机模块,取像装置10包含成像镜头11、驱动装置组12以及电子感光元件13,其中成像镜头11包含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摄影镜组以及一承载光学摄影镜组的镜筒(未另标号)。取像装置10利用成像镜头11聚光且对被摄物进行摄像并配合驱动装置组12进行影像对焦,最后成像于电子感光元件13,并将影像资料输出。
[0340]
驱动装置组12可为自动对焦(auto-focus)模块,其驱动方式可使用如音圈马达(voice coil motor;vcm)、微机电系统(micro 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mems)、压电系统(piezoelectric)、以及记忆金属(shape memory alloy)等驱动系统。驱动装置组12可让光学摄影镜组取得较佳的成像位置,可提供被摄物于不同物距的状态下,皆能拍摄清晰影像。
[0341]
取像装置10可搭载一感光度佳及低杂讯的电子感光元件13(如cmos、ccd)设置于光学摄影镜组的成像面,可真实呈现光学摄影镜组的良好成像品质。
[0342]
此外,取像装置10更可包含影像稳定模块14,其可为加速计、陀螺仪或霍尔元件(hall effect sensor)等动能感测元件,而第九实施例中,影像稳定模块14为陀螺仪,但不以此为限。通过调整光学摄影镜组不同轴向的变化以补偿拍摄瞬间因晃动而产生的模糊影像,进一步提升动态以及低照度场景拍摄的成像品质,并提供例如光学防手震(optical image stabilization;ois)、电子防手震(electronic image stabilization;eis)等进阶的影像补偿功能。
[0343]
《第十实施例》
[0344]
请参照图20a、图20b及图20c,其中图20a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十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装置20的一侧的示意图,图20b绘示依照图20a中电子装置20的另一侧的示意图,图20c绘示依照图20a中电子装置20的系统示意图。由图20a、图20b及图20c可知,第十实施例的电子装置20是一智能手机,电子装置20包含二取像装置、闪光灯模块21、对焦辅助模块22、影像信号处理器23(image signal processor;isp)、使用者界面24以及影像软件处理器25。当使用者透过使用者界面24对被摄物26进行拍摄,电子装置20利用取像装置10聚光取像,启动闪光灯模块21进行补光,并使用对焦辅助模块22提供的被摄物物距信息进行快速对焦,再加上影像信号处理器23以及影像软件处理器25进行影像最佳化处理,来进一步提升光学摄影镜头所产生的影像品质。其中对焦辅助模块22可采用红外线或激光对焦辅助系统来达到快速对焦,使用者界面24可采用触控屏幕或实体拍摄按钮,配合影像处理软件的多样化功能进行影像拍摄以及影像处理。
[0345]
第十实施例中,二取像装置分别为第一取像装置10a以及第二取像装置10b,且面向同一方向,且皆为单焦点。第一取像装置10a以及第二取像装置10b皆具有一视角,分别可介于60度至90度之间以及90度至180度之间。借此,有助于提升其应用性。
[0346]
另外,第十实施例中,第一取像装置10a及第二取像装置10b可皆与前述第九实施例中的取像装置10相同(图20c中,第一取像装置10a及第二取像装置10b中的各元件与图19
中对应元件以相同标号标示),或第一取像装置10a亦可包含一镜组,所述镜组可与本发明的光学摄影镜组相同或不同,在此不另赘述。另外,第一取像装置10a可包含第一电子感光元件,并设置于其中的镜组或光学摄影镜组的成像面,第二取像装置10b可包含第二电子感光元件,并设置于其中的光学摄影镜组的成像面,配置上皆与前述第九实施例中的取像装置10的电子感光元件13相同,故第十实施例中第一电子感光元件及第二电子感光元件皆对应第九实施例的电子感光元件13标示。
[0347]
《第十一实施例》
[0348]
请参照图21,其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十一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装置30的一侧的示意图。由图21可知,第十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30是一智能手机,电子装置30包含三取像装置10c、10d、10e、闪光灯模块31、对焦辅助模块32、影像信号处理器33、使用者界面(图未绘示)以及影像软件处理器(图未绘示)。与上述第十实施例相同,当使用者透过使用者界面对被摄物(图未绘示)进行拍摄,电子装置30利用取像装置10c、10d、10e聚光取像,启动闪光灯模块31进行补光,并使用对焦辅助模块32提供的被摄物物距信息进行快速对焦,再加上影像信号处理器33以及影像软件处理器进行影像最佳化处理,来进一步提升光学摄影镜头所产生的影像品质。其中对焦辅助模块32可采用红外线或激光对焦辅助系统来达到快速对焦,使用者界面可采用触控屏幕或实体拍摄按钮,配合影像处理软件的多样化功能进行影像拍摄以及影像处理。
[0349]
第十一实施例中的三取像装置10c、10d、10e可皆与前述第九实施例中的取像装置10相同,在此不另赘述。详细来说,第十一实施例中的三取像装置10c、10d、10e可分别为广角取像装置、望远取像装置以及一般视角的取像装置(即介于广角与望远间),或另可为其他种类的取像装置,并不限于此配置方式。
[0350]
《第十二实施例》
[0351]
请参照图22,是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十二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装置40的示意图。第十二实施例的电子装置40是一穿戴装置(wearable device),电子装置40包含取像装置41,其中取像装置41可与前述第九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另赘述。
[0352]
虽然本发明已以实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此技艺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