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双面发光电致发光薄膜、制备方法及电致发光标识牌与流程

2022-04-13 18:55:2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电致发光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双面发光电致发光薄膜、制备方法及电致发光标识牌。


背景技术:

2.现有的发光器件大多采用led来实现局部的发光指示效果,发光范围小。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电致发光器件(el器件)已经逐渐替代led,作为新的发光器件。
3.在一些户外的显示装置中,往往需要采用双面发光的电致发光薄膜进行双面显示。但是,一般的电致发光器件中,介质层的材质往往采用高介电常数的无机颗粒,如钛酸钡、硫酸钡、二氧化钛来做介质层的材料。这些无机颗粒的存在,导致介质层无法透光,因此,发光层的位置位于介质层与导电膜之间。而需要将发光器件制作成双面发光时,需要分别设置两层发光层,使其分别与其对应的介质层和导电膜共同实现发光,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这样的双面发光电致发光器件实际上是两个电致发光薄膜组合在一起。
4.上述的双面发光电致发光器件的厚度较大,制备过程也比较复杂,同时,成本也比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双双面发光电致发光薄膜、制备方法及电致发光标识牌。
6.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7.本发明提供一种双面发光电致发光薄膜,包括一层发光层;所述发光层的两侧分别设有一层透明有机介质层,每层所述透明有机介质层上分别设有一层透明导电膜;所述发光层为非透明;其成分包括发光材料和高介电常数的树脂;所述有机介质层的成分包括高介电常数的树脂。
8.本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采用透明有机介质层,使其可以位于透明导电膜和发光层之间,这样,仅需一层发光层,在发光层两侧设置透明介质层,就可实现双面发光显示,降低了整个器件的厚度,简化了制作工艺,降低制作成本。
9.本发明还可以通过以下进一步技术方案实现:
10.进一步,所述透明导电膜的成分包括导电材料,所述导电材料为ito、银纳米线、导电高分子、石墨烯、碳纳米管中的一种。
11.采用上述进一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使本发明的电致发光薄膜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12.进一步,以质量百分数计,所述发光层由以下成分的溶液烘干而成:43-56%的zns:cu发光材料、40-52%的环氧树脂树脂、2-3%的固化剂,1-3%的有机溶剂。
13.采用上述进一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含有上述成分的发光层为非透明的形式,这样,可以使发光层两侧的图案独立的显示而不会互相影响,从而有效提高电致发光薄
膜的使用效果。
14.进一步,所述发光层的厚度为20-25μm。
15.采用上述进一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在该厚度范围内的发光层,既能够保证为两侧提供足够的亮度,而且还能避免由于厚度过厚而导致的电致发光薄膜本身过厚的问题。
16.进一步,以质量百分数计,所述透明有机介质层的成分由以下成分的溶液烘干而成:50%的聚丙烯腈和及50%的n,n-二甲基甲酰胺。
17.采用上述进一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采用上述成分作为透明有机介质层,可以利用聚丙烯腈的高介电常数使其具有电致发光介质层的隔离功能。
18.进一步,以质量百分数计,所述透明有机介质层由以下成分的溶液烘干而成:90~95%的热固性酚醛树脂和5~10%的固化剂。
19.采用上述进一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热固性酚醛树脂是另一种可以作为透明有机介质层材料的成分。其具有稳定、耐热、阻燃、电绝缘性能好的特点。
20.进一步,每层所述透明有机介质层的厚度均为20-25μm。
21.采用上述进一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该厚度范围的透明有机介质层既能够有效隔离发光层和透明导电膜,同时还能避免由于厚度过厚而导致的电致发光薄膜本身过厚的问题。
22.本发明提供一种如上述的双面发光电致发光薄膜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23.分别配制所述发光层的溶液和所述透明有机介质层的溶液;
24.在一层所述透明导电膜上涂覆一层所述透明有机介质层的溶液,并烘干,烘干温度为110℃,20min;
25.在烘干后得到的一层所述透明有机介质层上涂覆所述发光层的溶液,并烘干,烘干温度为110℃,20min;
26.在烘干后得到的所述发光层上再涂覆另一层所述透明有机介质层的溶液,并烘干,烘干温度为110℃,20min;
27.在烘干后得到的另一层所述透明有机介质层上贴合另一层所述透明导电膜。
28.进一步,所述涂覆的方法为丝网印刷或喷绘。
29.本发明提供一种双面发光的电致发光标识牌,包括如上述的电致发光薄膜,还包括透明基材和透明保护层;所述透明基材和所述透明保护层分别位于所述电致发光薄膜的两侧,并分别与一层所述透明导电膜固定。
附图说明
30.图1为本发明的双面发光电致发光薄膜及电致发光标识牌的结构示意图。
31.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32.1、透明基材;2、发光层;3、透明有机介质层;4、透明导电膜;5、透明保护层。
具体实施方式
33.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发明,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34.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双面发光电致发光薄膜,包括一层发光层2;发光层2的两侧分别设有一层透明有机介质层3,每层透明有机介质层3上分别设有一层透明导电膜4;发光层2为非透明;其成分包括发光材料和高介电常数的树脂;透明有机介质层3的成分包括高介电常数的树脂。
35.本发明采用透明有机介质层3,使其可以位于透明导电膜4和发光层2之间,这样,仅需一层发光层,在发光层两侧设置透明介质层,就可实现双面发光显示,降低了整个器件的厚度,简化了制作工艺,降低制作成本。
36.而本发明的透明有机介质层3的透明性质,是通过采用高介电常数的树脂的有机成分,使介质层能够透明,这样就改变了常规的无机成分介质层的非透明性质。
37.本发明的电致发光薄膜,双面显示的图案互不影响,可以广泛的应用在标识及广告领域,有效降低电致发光器件的厚度,并且还能够简化生产制作工艺。
38.理论上,透明有机介质层3的成分只要为高介电常数的透明材质即可。在本发明中,具体举出以下实施例:
39.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以质量百分数计,透明有机介质层3的成分由以下成分组成:50%的聚丙烯腈(pan)和50%的n,n-二甲基甲酰胺(dmf)。
40.聚丙烯腈是由单体丙烯腈经自由基聚合反应而得到。聚丙烯腈往往用于制作纤维等产品,还可以用于离离子聚合物电池中,但目前尚未有用于电致发光器件。n,n-二甲基甲酰胺是与聚丙烯腈配合使用的有机溶剂。采用上述成分作为透明有机介质层3,可以利用聚丙烯腈的高介电常数使其具有电致发光介质层的隔离功能。
41.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透明有机介质层3由以下成分组成:90~95%的热固性酚醛树脂和5~10%的固化剂。
42.热固性酚醛树脂是另一种可以作为透明有机介质层3材料的成分。其具有稳定、耐热、阻燃、电绝缘性能好的特点。
43.优选的,固化剂为对甲苯磺酸。
44.优选的,每层透明有机介质层3的厚度均为20-25μm;该厚度范围的透明有机介质层3既能够有效隔离发光层2和透明导电膜4,同时还能避免由于厚度过厚而导致的电致发光薄膜本身过厚而导致发光亮度降低的问题。
45.优选的,透明导电膜4的导电材料为ito、银纳米线、导电高分子、石墨烯、碳纳米管中的一种;本发明的透明导电膜4的导电材料可以选择上述常见的各种具体种类,使本发明的电致发光薄膜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46.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发光层2的成分中,发光材料为无机电致发光材料,例如zns:cu、mn;zns:cu、al;zns:cu等无机物;采用这些无机物作为发光材料,不仅具有成本低的优点,而且制作工艺简单。
47.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以质量百分数计,发光层2由以下成分组成:43-56%的zns:cu发光材料、40-52%的环氧树脂树脂、2-3%的固化剂,1-3%的有机溶剂;含有上述成分的发光层2为非透明的形式,这样,可以使发光层2两侧的图案独立的显示而不会互相影响,从而有效提高电致发光薄膜的使用效果。
48.进一步,优选的,以质量百分数计,发光层2由以下成分组成:50%的zns:cu发光材料、46%的环氧树脂树脂、3%的固化剂,1%的有机溶剂。
49.优选的,发光层2的厚度为20-25μm;在该厚度范围内的发光层2,既能够保证为两侧提供足够的亮度,而且还能避免由于厚度过厚而导致的电致发光薄膜本身过厚的问题。
50.本发明的双面发光电致发光薄膜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51.1)分别配制发光层2和透明有机介质层3的溶液;
52.2)在一层透明导电膜4上涂覆一层透明有机介质层3的溶液,并烘干,烘干温度为110℃,20min;
53.3)在烘干的一层透明有机介质层3上涂覆发光层2的溶液,并烘干,烘干温度为110℃,20min;
54.4)在发光层2上再涂覆另一层透明有机介质层3的溶液,并烘干,烘干温度为110℃,20min;
55.5)在另一层所述透明有机介质层3上贴合另一层透明导电膜4。
56.上述步骤中,涂覆的方法为丝网印刷或喷绘。
57.本发明的上述制备方法,具有步骤简单、易于操作的优点。
58.本发明的电致发光薄膜,可以用于各种需要进行双面发光的器件上,例如标识牌、广告牌、指示牌等等。对于需要显示的不同图案,可以采用uv喷绘的方式直接在透明导电膜4上喷绘得到。
59.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双面发光的电致发光标识牌,包括上述的电致发光薄膜,还包括透明基材1和透明保护层5;透明基材1和透明保护层5分别位于电致发光薄膜的两侧,并分别与一层透明导电膜4固定。
60.优选的,固定方式为,粘接或通过螺钉固接。
61.优选的,透明基材1和透明保护层5的材质分别为pc、亚克力板。
62.需要说明的是,透明基材1和透明保护层5的面积一般大于电致发光薄膜,而电致发光薄膜的总厚度较小,因此,透明基材1还与透明保护层5固定连接,使电致发光薄膜被固定于两者之间。
63.以下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举例说明:
64.实施例1
65.本实施例采用双面发光电致发光薄膜制备电致发光标识牌。其中,双面发光电致发光薄膜的各层厚度和材质分别为:
66.发光层2的组分为:43%的zns:cu发光材料、52%的环氧树脂树脂、3%的固化剂,2%的有机溶剂。发光层2的厚度为20μm。
67.位于发光层2两侧的两层透明有机介质层3的组分均为:50%的聚丙烯腈(pan)和50%的n,n-二甲基甲酰胺(dmf)。每层透明有机介质层3的厚度均为20μm。
68.两层透明导电膜4的导电材料为ito。
69.本实施例中,电致发光标识牌的透明基材1和透明保护层5的材质均为pc。
70.实施例2
71.本实施例采用双面发光电致发光薄膜制备电致发光标识牌。其中,双面发光电致发光薄膜的各层厚度和材质分别为:
72.发光层2的组分为:56%的zns:cu发光材料、40%的环氧树脂树脂、2%的固化剂,2%的有机溶剂。发光层2的厚度为25μm。
73.位于发光层2两侧的两层透明有机介质层3的组分均为:95%的热固性酚醛树脂和5%的固化剂。每层透明有机介质层3的厚度均为25μm。
74.两层透明导电膜4的导电材料为银纳米线。
75.本实施例中,电致发光标识牌的透明基材1和透明保护层5的材质均为亚克力。
76.实施例3
77.本实施例采用双面发光电致发光薄膜制备电致发光标识牌。其中,双面发光电致发光薄膜的各层厚度和材质分别为:
78.发光层2的组分为:50%的zns:cu发光材料、46%的环氧树脂树脂、3%的固化剂,1%的有机溶剂。发光层2的厚度为23μm。
79.位于发光层2一侧的一层透明有机介质层3的组分为:50%的聚丙烯腈(pan)和50%的n,n-二甲基甲酰胺(dmf)。该层透明有机介质层3的厚度均为22μm。
80.位于发光层2另侧的一层透明有机介质层3的组分为:93%的热固性酚醛树脂和7%的固化剂。该层透明有机介质层3的厚度均为23μm。
81.两层透明导电膜4的导电材料为石墨烯。
82.本实施例中,电致发光标识牌的透明基材1和透明保护层5的材质均为pc。
83.实施例1~3的双面发光电致发光薄膜及其制备的标识牌,均具有良好的发光效果,并且双面的发光和图案显示不会互相影响,具有良好的显示和标识效果。
84.本发明的电致发光薄膜及其制备的电致发光标识牌,能够在仅有一层发光层2的情况下实现双面发光和双面图案的独立显示,使其厚度与常规的双面发光薄膜相比具有更低的厚度。
85.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厚度”、“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86.此外,术语“一层”、“另一层”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
87.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88.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89.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
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90.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