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三维液冷散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4-13 18:38:4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散热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三维液冷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电子器件集成度越来越高,性能要求却逐步提升,使电子器件的热流密度急剧增大。温度是影响电子器件使用性能和寿命的关键因素,因此,如何解决高热流密度电子器件散热问题是各行各业的研究热点。液冷散热是一种高效的热交换方式,其原理是在发热器件布置液冷板,冷却液通过液冷板从而快速带走热量。
3.目前液冷板一般为平板型,只能对发热器件一面进行散热,随着发热器件的功率越来越高,单面液冷散热已很难达到较好的散热效果了。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三维液冷散热装置。
5.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三维液冷散热装置,包括多个侧板,多个所述侧板相围接并界定出一个位于所述侧板之间且用于容置发热器件的容置腔;
6.每一所述侧板的内部中空形成冷却液在其中流动的流道,并且多个所述侧板内的流道相连通。
7.优选地,所述三维液冷散热装置还包括用于接入冷却液的第一接头、用于排出冷却液的第二接头;
8.所述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连接在至少一所述侧板上,并且所述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与所在的所述侧板的流道相连通。
9.优选地,相邻连接的两个所述侧板中,一所述侧板的对接面设有至少一个凸台,所述凸台紧密配合在另一所述侧板的对接面内,所述凸台中空并连通两个所述侧板的流道。
10.优选地,相邻连接的两个所述侧板中,两个所述侧板以呈斜面的对接面相配合并焊接固定。
11.优选地,所述三维液冷散热装置还包括底板;多个所述侧板围接在所述底板的侧边上。
12.优选地,多个所述侧板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侧边板、两个相对设置的端板;
13.一所述端板连接在两个所述侧边板的一端面之间,另一所述端板连接在两个所述侧边板的另一端面之间。
14.优选地,所述侧边板内设有至少一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侧边板内的流道分隔成至少两条分流道;每一所述分流道均与邻接的所述端板内的流道相连通。
15.优选地,所述侧边板为相对两端开放的扁平筒体结构,其两开放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端板对接。
16.优选地,所述端板为扁平筒体结构,横设并连接在两个所述侧边板的开放端之间;
17.所述端板朝向所述侧边板的表面设有与所述侧边板的开放端配合的通孔或凸台,所述通孔或凸台连通所述侧边板和端板的流道。
18.优选地,所述三维液冷散热装置还包括底板;所述侧边板和端板围接在所述底板的侧边上。
19.本发明的三维液冷散热装置,通过多个具有流道的侧板围接设置,使得冷却液能够在多个侧板之间流动,实现对发热器件的多面散热,进而实现三维立体散热。
附图说明
20.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21.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三维液冷散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2.图2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三维液冷散热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23.图3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三维液冷散热装置中一侧边板的结构示意图;
24.图4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三维液冷散热装置中一端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5.为了对本发明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26.参考图1、2,本发明的三维液冷散热装置,可包括多个侧板10,多个侧板10相围接并界定出一个位于侧板10之间的容置腔200,该容置腔200用于容置发热器件。
27.其中,每一侧板10的内部中空形成流道100,多个侧板10内的流道100 相连通。流道100用于冷却液在其中流动,从而当发热器件设置在容置腔200 内并与侧板10贴合接触,通过冷却液在各个侧板10内的流道100内依次流动,多个方向上带走发热器件产生的热量,达到三维散热效果。
28.具体地,每一侧板10均可为扁平筒状结构,该扁平筒状结构的内部腔室即形成流道100。扁平筒状结构可由铝型材加工形成。
29.侧板10之间可通过插接配合方式、焊接方式等中至少一种实现连接。例如,相邻连接的两个侧板10的一连接方式中,一侧板10的对接面设有至少一个凸台101,凸台101以插接方式紧密配合在另一侧板10的对接面内,凸台101中空并连通两个侧板10的流道100,如图2中所示。
30.此外,在上述的连接方式中,根据需要,凸台101所在的侧板10表面上还可进一步设置凸出的台阶102,该台阶102可与另一侧板10的对接面配合。当凸台101配合在对接面内时,台阶102可吻合抵接在对接面上,提高两个侧板10之间的连接密封性。
31.相邻连接的两个侧板10的另一连接方式中,两个侧板10以呈斜面的对接面相配合并焊接固定,从而两个对接面以夹角相接;每一对接面均是所在流道的开口端,从而两个对接面连接后也将两个侧板10的流道100相连通。
32.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侧板10数量为四个,其中包括两个侧边板11和两个端板12。两个侧边板11相对设置,两个端板12也相对设置,并且一端板12连接在两个侧边板11的一端面之间,另一端板12连接在两个侧边板11的另一端面之间,从而四个侧板10围
接形成一个方形体结构。对于长方体结构,两个侧边板11为长边,两个端板12为短边;对于正方体结构,两个侧边板11和两个端板12长度相当。方形体结构内的方形腔室即为容置腔200。
33.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侧板10也可以是弧形板,从而相围接形成圆形或椭圆形结构,容置腔200对应为圆形或椭圆形腔室。
34.根据需要,侧边板11内的流道100可以是一条或多条。作为选择,可在侧边板11内设置至少一隔板111,该隔板111沿侧边板11的长度方向延伸,将侧边板11内的流道100分隔成至少两条分流道110;每一分流道110均与邻接的端板12内的流道100相连通。
35.结合侧边板11和端板12均为扁平筒状结构,在图1、2所示实施例中,侧边边11为相对两端开放的扁平筒状结构,两个开放端分别形成流道100的开口端,分别用于与端板12连接并连通侧边板11和端板12内的流通100。端板12可以是密闭的扁平筒状结构,其横设并连接在两个侧边板12的开放端之间;端板12朝向侧边板11的表面设有与侧边板11的开放端配合的通孔或凸台,通孔或凸台连通侧边板11和端板12的流道。
36.其中,对于端板12上凸台101设置,即为上述侧板10的对接面设凸台 101的配合方式。具体地,结合图2-4,端板12的表面上对应两个侧边板11 的开放端的边缘部分别设置凸台101,凸台101设有内孔,该内孔沿凸台101 的高度延伸贯穿整个凸台101,使得凸台101形成中空结构。端板12分别以凸台101插接到对应的侧边板11的开放端内,将端板12和侧边板11连接在一起。为了使两者密封连接,端板12和侧边板11的连接处紧密配合,或者进一步通过焊接实现密封。
37.如图3、4所示,当侧边板11内具有两个或以上的分流道110时,端板 12上每一边缘部的凸台101数量与分流道110数量对应设置,以使每一凸台 101配合到一分流道110内。
38.在其他实施例中,端板12也可以是相对两端开放的扁平筒状结构,相比于侧边板11以开放端水平朝向放置,端板12以开放端竖向设置。端板12的开放端进一步可通过堵盖等结构配合封闭。
39.进一步地,又如图1、2所示,本发明的三维液冷散热装置还包括用于接入冷却液的第一接头20、用于排出冷却液的第二接头30。
40.第一接头20和第二接头30可连接在一个侧板10上,并且第一接头20 和第二接头30与所在的侧板10的流道100相连通;如图2中所示,第一接头20和第二接头30连接在一个端板12上。在图2所示实施例中,对于在一端板12上的设置,该端板12内进一步优选设有流道隔板13,将端板12内的流道100分隔为进液流道121和出液流道122,进液流道121与第一接头20 相连通,出液流道122和第二接头30相通。冷却液由第一接头20进入进液流道121内,依次流通相邻连接的一侧边板11的流道100、另一端板12的流道100和另一侧边板11的流道100,最后进入出液流道122,再从第二接头 30排出,冷却液的流向如图2中箭头所示。
41.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接头20和第二接头30可分别连接在两个侧板10 上;该两个侧板10可以是相邻连接的侧边板11和端板12,也可以是相对的两个侧边板11或相对的两个端板12。
42.根据需要,参考图1,本发明的三维液冷散热装置还可包括底板40。底板40可作为支撑结构,多个侧板10围接在底板40的侧边上,与底板40 形成箱体式散热装置;容置腔200形成在底板40与多个侧板10之间。
43.此外,底板40也可以用于定位发热器件,发热器件置于容置腔200内时,可通过固定在底板40上可定位在容置腔200内。对于容置腔200,其内也可通过隔板设置分隔为两个或以上的腔室,便于将发热器件分隔放置。
44.底板40可与多个侧板10围接形成的结构对应设置。例如,当多个侧板 10由两个侧边板11和两个端板12构成且围接形成方形体结构时,底板40对应为矩形板,侧边板11和端板12围接在底板40的侧边上。
45.本发明的三维液冷散热装置制造时,侧板10、底板40均可采用铝型材加工形成。侧板10之间的连接、侧板10与底板40之间的连接可采用钎焊实现。
46.本发明的三维液冷散热装置使用时,将发热器件置于侧板10之间的容置腔200内。通过第一接头20往侧板10内通入冷却液,冷却液依次流经多个侧板10,实现多面同时对发热器件进行散热,从而实现三维立体散热。
47.吸热后升温的冷却液可从第二接头30排出,结合第一接头20的进液,冷却液可以持续不断在侧板10内流通,持续散热。
48.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