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安装稳定的装配式室内方通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4-07 20:50:5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装配式家居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安装稳定的装配式室内方通装置。


背景技术:

2.室内方通装置,指的是安装在室内,主要用于提高室内空气流通性能的方形管体,其一般采用常见的铝型材来搭建,保证基础的质轻、稳定效果。
3.此外,室内方通装置一般都需要安装在墙顶面上,因此就需要给方通配备合适的安装件、紧固件。而现在的装配式家居模式,具有以下优点:1、产品全部按需生产,出厂时就已经是客户所需的规格尺寸了,保证客户的安装现场尽可能少地产生多余材料垃圾;2、装配式家居产品的结构特点主要是化整为零,并且配合相对易拆装的插接、螺接方式,保证装配式家居安装使用的稳定性足够,且后续拆装、维修的经济和时间成本也相对地较低。正是由于装配式家居的上述几个优点,现有常见的室内方通装置一般都是装配式的。
4.但是另一方面,现有的装配式室内方通装置,其结构仅仅包括简单的方通管、连接件以及墙顶面安装件,该结构样式的方通,在安装和使用过程中,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方通管安装不够牢固,容易掉落;第二、墙顶面安装件是通过螺钉安装的,因此方通管在安装之后,如果需要再水平旋转调节,就必须先拧松该螺钉再旋转摆动整个连接件和墙顶面安装件,这就存在整个装置容易掉落的风险了。
5.所以综上所述,现在急需一种安装稳定性高,且方通管在一定角度范围内,可以简单、安全地调节水平旋转角度的装配式室内方通装置。
6.专利公告号为cn213477473u,公告日为2021.06.18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墙面铝方通安装节点,包括墙体,墙体的顶部设置有卡式龙骨,卡式龙骨的前侧焊接有四个安装卡件,卡式龙骨的顶部焊接有卡扣凸起,卡式龙骨的顶部通过卡扣凸起固定安装有覆面龙骨。本实用新型通过将铝方通做成卡扣式安装形式,将整体铝方通分为两个组块,分别为卡片底座和铝方通主体,先将卡片底座固定在陶铝吸音板上,再将铝方通的铝方通主体部分与卡片底座进行卡装固定。
7.但是该实用新型专利中的铝方通安装节点,其节点位置安装固定后,铝方通就很难再进行水平方向的旋转操作,因此使用过程的整体灵活性不够。


技术实现要素:

8.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安装稳定的装配式室内方通装置,其能通过将上固定板单元、中旋转板单元、下方通管单元以及竖向加固板单元有序整合的方式,达到方通管使用稳定、方便的目的。
9.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安装稳定的装配式室内方通装置,包括设置在墙顶面上的上固定板单元,螺接设置在所述上固定板单元上的中旋转板单元,插接设置在所述中旋转板单元上的下方通管单元,以及设置在所述中旋转板单元内的
竖向加固板单元。
10.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上固定板单元包括设置在墙顶面上的上层板,用于插入所述中旋转板单元的下层板,设置在所述上层板和所述下层板之间的竖向连接板,设置在所述上层板上的螺钉孔,设置在所述下层板上的第一螺栓孔,以及设置在所述竖向连接板上的旋转锁止孔。
11.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中旋转板单元包括上连接板,用于连接所述下方通管单元的中螺接板,用于悬挂所述下方通管单元的下卡合板,设置在所述上连接板和所述中螺接板之间且垂直于所述下方通管单元插入方向的侧边板,设置在所述中螺接板和所述下卡合板之间且平行于所述下方通管单元插入方向的中间连接板,以及设置在所述上连接板上并用于插入所述下层板的插接槽。
12.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中旋转板单元还包括设置在所述上连接板上并用于连接所述第一螺栓孔的第二螺栓孔,设置在所述上连接板上表面上且设有横向孔道并用于连接所述旋转锁止孔的锁止孔板,以及设置在所述中螺接板上并用于连接所述下方通管单元的第三螺栓孔。
13.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上连接板上靠近所述竖向连接板的一侧为半圆形端头,所述锁止孔板为弧形开孔板。
14.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下方通管单元包括矩形管体,设置在所述矩形管体上表面上并用于插入所述中螺接板和所述下卡合板之间的倒l型板,以及设置在所述倒l型板上并用于连接所述第三螺栓孔的管体螺栓孔。
15.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竖向加固板单元包括设置在所述中螺接板上表面上的底板,设置在所述底板上表面上的辅助侧板,设置在所述辅助侧板上端面上的u型板,设置在所述u型板两个上端面上的顶板,以及设置在所述顶板上并用于连接所述第一螺栓孔、第二螺栓孔的第四螺栓孔。
16.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竖向加固板单元还包括设置在所述中螺接板上的预设螺栓孔,设置在所述底板上并用于连接所述预设螺栓孔的安装螺栓孔,以及向下依次穿过所述安装螺栓孔和所述预设螺栓孔的加固板螺栓。
17.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加固板螺栓位于所述倒l型板内侧,并且在所述中螺接板下方具有露出段,所述竖向加固板单元还包括套在所述露出段上的弹性管。
18.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弹性管顶在所述倒l型板的内侧竖向平面上。
19.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第一、方通管的安装悬吊结构强度大、稳定性高,方通管长期使用不易掉落;第二、方通管的旋转部位包括螺接和插接这两个效果,螺接处适当旋松后即可进行旋转操作,旋转操作过程中方通管不易掉落,旋转操作之后可以再次紧固锁止;第三、上固定板单元连接墙顶面时无需考虑水平方向,整个方通装置的安装较为方便;第四、方通装置内部细节结构搭配合理高效,多处螺接结构的稳定性都较高,即使螺接关系解除,方通管也不易掉落,整个方通装置使用稳定、高效、安全。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中旋转板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22.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上固定板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23.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下方通管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24.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竖向加固板单元的位置结构示意图。
25.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弹性管的位置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6.以下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
27.实施例:如附图1-6所示,一种安装稳定的装配式室内方通装置,包括设置在墙顶面上的上固定板单元1,螺接设置在所述上固定板单元1上的中旋转板单元2,插接设置在所述中旋转板单元2上的下方通管单元3,以及设置在所述中旋转板单元2内的竖向加固板单元4。
28.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上固定板单元1通过膨胀螺钉安装在墙顶面上,后期正常使用时所述上固定板单元1就不再发生任何移动了,而所述中旋转板单元2向上用于插接所述上固定板单元1,向下用于插接所述下方通管单元3,而向上的插接动作具有旋转效果,因此保证所述中旋转板单元2可以连带所述下方通管单元3,进行必要的水平旋转调节操作,保证所述下方通管单元3具有最合适的安装角度,最后是所述竖向加固板单元4,其主要作用则是强化所述中旋转板单元2的竖向悬吊能力,避免发生所述下方通管单元3掉落的问题。
29.而现有技术中,墙面连接件与中间悬挂件插接而不能相互旋转,因此方通管想要旋转调节时,墙面连接件则必须先适当松开,再一起旋转,最后再次紧固,此时墙面连接件处的膨胀螺钉就可能直接掉落了,这是十分危险的。
30.因此本实施例中,通过以下几个改进点,保证所述下方通管单元3旋转时也不易掉落:第一、所述上固定板单元1始终固定,仅仅旋转所述中旋转板单元2和下方通管单元3,保证所述上固定板单元1处与墙顶面始终安装稳固;第二、所述上固定板单元1与所述中旋转板单元2之间螺栓连接,因此螺栓处适当松开以用于旋转时,整个所述中旋转板单元2也不易掉落,毕竟还有螺母在下方支撑限位;第三、所述上固定板单元1与所述中旋转板单元2之间还有插接,即竖向限位,因此即使螺栓连接完全失效,所述中旋转板单元2也不易掉落。
31.所述上固定板单元1包括设置在墙顶面上的上层板101,用于插入所述中旋转板单元2的下层板102,设置在所述上层板101和所述下层板102之间的竖向连接板103,设置在所述上层板101上的螺钉孔104,设置在所述下层板102上的第一螺栓孔105,以及设置在所述竖向连接板103上的旋转锁止孔106。
3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螺钉孔104处安装膨胀螺钉,此时在方通管使用或调节过程中,一直保持紧固,所述旋转锁止孔106在所述中旋转板单元2旋转调节时松开,在旋转调节完毕后再次紧固。
33.所述中旋转板单元2包括上连接板201,用于连接所述下方通管单元3的中螺接板202,用于悬挂所述下方通管单元3的下卡合板203,设置在所述上连接板201和所述中螺接板202之间且垂直于所述下方通管单元3插入方向的侧边板204,设置在所述中螺接板202和所述下卡合板203之间且平行于所述下方通管单元3插入方向的中间连接板205,以及设置在所述上连接板201上并用于插入所述下层板102的插接槽206。
3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下层板102插入所述插接槽206,这样在方通管旋转过程中,即
使所述上固定板单元1与所述中旋转板单元2之间完全没有螺接效果,所述中旋转板单元2连带所述下方通管单元3也不易掉落。
35.所述中旋转板单元2还包括设置在所述上连接板201上并用于连接所述第一螺栓孔105的第二螺栓孔207,设置在所述上连接板201上表面上且设有横向孔道并用于连接所述旋转锁止孔106的锁止孔板208,以及设置在所述中螺接板202上并用于连接所述下方通管单元3的第三螺栓孔209。
36.在本实施例中,螺栓依次向下穿过所述第二螺栓孔207上半部分、第一螺栓孔105以及第二螺栓孔207下半部分,保证所述中旋转板单元2可以绕着该螺栓旋转,而所述锁止孔板208的开孔位置对齐所述旋转锁止孔106,此时再设置一个横向螺栓,即可保证所述旋转板单元2旋转之后可以被再次紧固,所述旋转板单元2不易发生意外旋转动作。
37.此外,所述第三螺栓孔209处设有用于连接所述下方通管单元3的螺栓,这样所述下方通管单元3在所述下卡合板203处,除了基础的插接安装效果,还具有进一步的螺接效果,这样所述下方通管单元3在所述下卡合板203上的安装强度就更大了。
38.所述上连接板201上靠近所述竖向连接板103的一侧为半圆形端头,所述锁止孔板208为弧形开孔板。
39.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锁止孔板208、旋转锁止孔106处的螺栓需要配备一个橡胶套,以保证贴合夹紧所述锁止孔板208内侧的弧形面。而所述上连接板201的半圆形端头,则可以保证所述中旋转板单元2在旋转过程中更加顺畅、无阻,保证所述中旋转板单元2具有相对较大的允许旋转角度范围。
40.所述下方通管单元3包括矩形管体301,设置在所述矩形管体301上表面上并用于插入所述中螺接板202和所述下卡合板203之间的倒l型板302,以及设置在所述倒l型板302上并用于连接所述第三螺栓孔209的管体螺栓孔303。
4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倒l型板302上方横板的尺寸比所述中螺接板202和所述下卡合板203之间缝隙竖向宽度小2-4mm,保证相对稳定的插接尺寸,而所述管体螺栓孔303的数量位置,对应所述中旋转板单元2的数量位置,保证一根所述矩形管体301可以在多个所述中旋转板单元2上稳定插接加高强度螺接。
42.所述竖向加固板单元4包括设置在所述中螺接板202上表面上的底板401,设置在所述底板401上表面上的辅助侧板402,设置在所述辅助侧板402上端面上的u型板403,设置在所述u型板403两个上端面上的顶板404,以及设置在所述顶板404上并用于连接所述第一螺栓孔105、第二螺栓孔207的第四螺栓孔405。
4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竖向加固板单元4具有以下几个作用及注意点。
44.第一,用于补充、强化所述侧边板204的悬挂能力,分担所述下方通管单元3的重量。
45.第二,所述u型板403可以保证所述第一螺栓孔105、第二螺栓孔207、第四螺栓孔405处的螺栓顺利安装,而且该螺栓的下方螺母,即使松动掉落了,也是掉在所述u型板403上,避免发生细小零部件丢失的问题。
46.第三,所述中旋转板单元2需要旋转时,需要将工具伸入所述u型板403,以用于固定螺母,再拧松螺栓。
47.所述竖向加固板单元4还包括设置在所述中螺接板202上的预设螺栓孔406,设置
在所述底板401上并用于连接所述预设螺栓孔406的安装螺栓孔407,以及向下依次穿过所述安装螺栓孔407和所述预设螺栓孔406的加固板螺栓408。
48.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预设螺栓孔406与所述安装螺栓孔407对齐,所述加固板螺栓408的基础作用,就是将所述中螺接板202和所述底板401连接在一起,这样所述竖向加固板单元4的辅助悬挂作用才能生效。
49.所述加固板螺栓408位于所述倒l型板302内侧,并且在所述中螺接板202下方具有露出段,所述竖向加固板单元4还包括套在所述露出段上的弹性管409。所述弹性管409顶在所述倒l型板302的内侧竖向平面上。
5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弹性管409具有以下几个优点。
51.第一、所述加固板螺栓408在所述预设螺栓孔406、安装螺栓孔407上安装后,还有一定的再拧紧空间,此时所述加固板螺栓408的螺纹紧紧地嵌入所述弹性管409,即所述加固板螺栓408和所述弹性管409之间很难发生环向偏位,此时方通管插入,所述倒l型板302的内侧竖向面,在所述弹性管409外环面上夹紧,并且发生滑动摩擦,该摩擦力可以小幅地再次拧紧所述加固板螺栓408,这是十分巧妙的。
52.第二、所述弹性管409在所述加固板螺栓408完成向下安装后再套上去,此时需要较大的展开力,使用的工具可以是现有常见的扳手、铁钳等,保证所述弹性管409稳定地套在所述露出段的螺纹上,这样即使所述加固板螺栓408从所述预设螺栓孔406、安装螺栓孔407处松动,也不会完全掉落。
53.第三、所述弹性管409夹紧所述倒l型板302的内侧竖向面,因此所述下方通管单元3在所述第三螺栓孔209处还未安装螺栓时,就已经具有适当的防滑防位移效果,保证所述第三螺栓孔209可以稳定对齐所述管体螺栓孔303,以待后续螺栓的插入。
54.第四,所述弹性管409还可以保护所述倒l型板302的内侧竖向面,避免铝质的方通管被所述加固板螺栓408的螺纹划伤。
55.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所述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种修改。这些都是不具有创造性的修改,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