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空调器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2022-04-07 11:18:3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空调器室内机。


背景技术:

2.目前,空调器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使用,而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用户对于空调器的功能要求也越来越高。其中,空调器室内机在制冷或制热时,出风口的温度较低或较高,从而使冷风或热风直吹至用户的身体上,使用户的身体感到不适,从而降低用户的舒适性体验。
3.相关技术中,通过在空调器室内机上设置有混风模式,通过引入室内风或室外的室内风,然后通过未换热的室内风或室外的室内风来室内风中和换热风,从而可以改变吹出的换热风的温度,进而可以使吹到人身体上的换热风更舒适。但是,通常混风的方式缺少对未换热的室内风或室外的室内风与换热风之间的混风比例的控制,导致用户不能自身的需求来调节混风状态下出风温度,从而无法有更好的体验感。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空调器室内机,该空调器室内机,不仅能够将室内风和换热风混合,而且能够调节混风比例,具有出风温度适宜等优点。
5.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包括:底座,所述底座设有换热风出风口;外壳,所述外壳安装于所述底座,所述外壳设有室内风吸风口、换热风进风口和与所述换热风出风口位置对应的室内送风口;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安装于所述底座且位于所述外壳内;换热风机,所述换热风机安装于所述底座且位于所述外壳内;室内风模块,所述室内风模块安装于所述外壳内且具有室内风进风口、室内风出风口和风量调节阀,所述室内风进风口与所述室内风吸风口位置对应,所述风量调节阀通过调节从所述室内风出风口流出的室内风流量,以调节从所述室内风出风口流出的室内风与从所述换热风出风口流出的换热风在所述室内送风口处的混合比例。
6.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不仅能够将室内风和换热风混合,而且能够调节混风比例,具有出风温度适宜等优点。
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所述调节阀包括:阀壳,所述阀壳设有进口和出口,所述进口与所述室内风进风口连通,所述出口与所述室内风出风口连通;阀芯,所述阀芯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阀壳,所述阀芯具有彼此连通的多个阀口,多个所述阀口中的至少两个的横截面积不同,所述阀芯通过自身的转动而采用不同的阀口连通所述进口和所述出口。
8.进一步地,多个所述阀口包括:第一阀口、第二阀口和第三阀口,所述第二阀口的横截面积和所述第三阀口的横截面积相同,所述第一阀口的横截面积小于所述第二阀口的横截面积和所述第三阀口的横截面积;其中,所述阀芯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可转动,
所述阀芯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阀口与所述出口连通且所述第二阀口与所述进口连通,所述阀芯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二阀口与所述出口连通且所述第三阀口与所述进口连通。
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阀口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第二阀口的中心轴线之间的夹角等于所述第二阀口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第三阀口的中心轴线之间的夹角。
1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阀口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第二阀口的中心轴线垂直设置,所述第二阀口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第三阀口的中心轴线垂直设置。
1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所述室内风模块安装于所述底座的一端,所述室内风吸风口设于所述外壳的邻近所述室内风模块的一端,所述换热风进风口设于所述外壳的顶部。
1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所述室内风模块包括:模块主体,所述模块主体安装于所述底座的一端,所述室内风进风口设于所述模块主体;室内风导流件,所述室内风导流件具有室内风导流通道,所述室内风出风口形成于所述室内风导流件且与所述室内风导流通道连通,所述室内风导流件安装于所述底座且位于所述换热风出风口上方;其中,所述调节阀连接于所述模块主体和所述室内风导流件之间。
13.进一步地,所述模块主体包括:室内风蜗壳,所述室内风吸风口设于所述外壳的邻近所述模块主体的一端的端壁,所述室内风进风口设于所述室内风蜗壳的朝向所述室内风吸风口的一侧;室内风风机,所述室内风风机为离心风机且设于所述室内风蜗壳内,所述室内风风机位于所述室内风进风口处且所述室内风风机的中心轴线与所述室内风进风口的中心轴线平行设置。
14.进一步地,所述室内风蜗壳具有沿其螺旋线向外延伸的出风部,所述风量调节阀与所述出风部的侧壁相连,所述出风部的内部的横截面积沿向所述室内风导流件的方向逐渐增大。
1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所述室内风导流件包括:导流壳,所述导流壳安装于所述底座且沿所述底座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室内风导流通道形成于所述导流壳;出风嘴,所述出风嘴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导流壳且沿所述导流壳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室内风出风口形成于所述出风嘴,所述出风嘴通过自身的转动以调节室内风从所述室内风出风口流出的方向。
16.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17.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18.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爆炸图;
20.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室内风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21.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风量调节阀的结构示意图;
22.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风量调节阀的剖视图;
23.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内部的剖视图;
24.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室内风蜗壳和风量调节阀的结构示意图。
25.附图标记:
26.空调器室内机1、
27.底座100、外壳200、换热器300、换热风机400、室内风模块500、
28.室内风吸风口210、换热风进风口220、室内送风口230、
29.换热风出风口110、室内风进风口510、室内风出风口520、风量调节阀530、
30.阀壳531、阀芯532、室内风蜗壳550、室内风风机551、出风部552、
31.阀壳的进口5311、阀壳的出口5312、阀口5320、第一阀口5321、第二阀口5322、第三阀口5323、模块主体560、室内风导流件570、导流壳571、出风嘴572。
具体实施方式
32.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3.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35.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多个。
36.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1。
37.如图1-图6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1包括底座100、外壳200、换热器300、换热风机400和室内风模块500。
38.底座100设有换热风出风口110。外壳200安装于底座100,外壳200设有室内风吸风口210、换热风进风口220和与换热风出风口110位置对应的室内送风口230。换热器300安装于底座100且位于外壳200内。换热风机400安装于底座100且位于外壳200 内。室内风模块500安装于外壳200内且具有室内风进风口510、室内风出风口520和风量调节阀530,室内风进风口510与室内风吸风口210位置对应,风量调节阀530通过调节从室内风出风口520流出的室内风流量,以调节从室内风出风口520流出的室内风与从换热风出风口110流出的换热风在室内送风口230处的混合比例。
39.其中,空调器室内机1可以为挂壁式空调器室内机,即空调器室内机1通过底座100 悬挂于墙壁等承载物上。
40.举例而言,室内空气从室内风吸风口210和换热风进风口220分别进入空调器室内
机1,经过换热风进风口220的气体与换热器300进行热交换,进行热交换后的室内空气再流经换热风出风口110,此时热交换后的室内空气为换热风。室内风吸风口210吸入的室内气体由室内风进风口510进入室内风模块500。换热风与室内风在空调器室内机1内混合后再排出空调器室内机1,或者换热风可以与室内风在空调器室内机1外混合。
41.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1,通过换热室内风模块500将室外室内风流入由室内风吸风口210和室内风进风口510输送至室内送风口230处,与换热风出风口110流出的换热风混合,提供舒适的出风感受。风量调节阀530设置于室内风出风口 520和室内风进风口510之间,通过调节从室内风出风口520流出的室内风风量,有效控制了室内风模块500的风量,进而通过控制室外室内风流入室内风模块500的风量并与换热风混合,形成合适的室内风和换热风的比例,实现混风状态下出风温度的控制,由此,改善空调器室内机1吹出的风到用户身体上的温度,提升用户的舒适性。
42.并且,外壳200安装于底座100形成遮挡空调器室内机1的内部结构并提供保护。底座100为换热器300提供安装载体。且室内送风口230与换热风出风口110相对应,这样能够避免外壳200遮挡换热风流动,保持出风顺畅。
43.另外,换热器300和换热风机400安装于底座100且位于外壳200内,换热风机400 能够带动空气流动,使室内空气流经换热器300,进而使换热器300可以对室内空气进行换热,形成风量充足的冷风或者热风。换热器300和换热风机400设于室内进风口和换热风出风口110之间,这样可以保证从室内进风口进入空调器室内机1的室内空气更为充分地与换热器300换热,形成冷风或热风再从换热风出风口110吹向室内,保证换热器300的换热效率。
44.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1,不仅能够将室内风和换热风混合,而且能够调节混风比例,具有出风温度适宜等优点。
4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风量调节阀包括阀壳531和阀芯 532。阀壳531设有进口5311和出口5312,进口5311与室内风进风口510连通,出口 5312与室内风出风口520连通。
46.阀芯532可转动地安装于阀壳531,阀芯532具有彼此连通的多个阀口5320,多个阀口5320中的至少两个的横截面积不同,阀芯532通过自身的转动而采用不同的阀口 5320连通进口5311和出口5312。
47.阀壳531通过与室内风进风口510和室内风出风口520连通,限定出室外室内风在空调器室内机1内部的的流通路径。阀芯532通过可转动地安装于阀壳531,使阀口5320 转动至特定角度时不同的阀口5320分别与阀壳531的进口5311和出口5312连通,并且阀芯532的多个阀口5320彼此连通,使进入阀壳531的室内风可以经过不同的阀口 5320并与室内风进风口510和室内风出风口520连通。由于至少两个阀口5320的横截面不同,且不同的阀口5320分别连通进口5311和出口5312。横截面积不同的阀口5320 与出口5312连通时,向出口5312输送的室内风风量不同,从而达到控制室内风和换热风比例的作用。
48.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多个阀口5320包括第一阀口5321、第二阀口5322和第三阀口5323。第二阀口5322的横截面积和第三阀口5323的横截面积相同,第一阀口5321 的横截面积小于第二阀口5322的横截面积和第三阀口5323的横截面积。
49.其中,阀芯532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可转动,阀芯532处于第一位置时第一
阀口5321与出口5312连通且第二阀口5322与进口5311连通,阀芯532处于第二位置时第二阀口5322与出口5312连通且第三阀口5323与进口5311连通。
50.如图5所示,第一阀口5321、第二阀口5322、第三阀口5323沿阀芯532的转动轴线的周向依次设置。阀芯532处于第一位置时,第二阀口5322与进口5311连通,第一阀口5321与出口5312连通。阀壳531处于第二位置时,第三阀口5323与进口5311连通,第二阀口5322与出口5312连通。
51.由于第二阀口5322和第三阀口5323的横截面积相同,阀芯532处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时,阀壳531的进风面积保持不变。由于第一阀口5321的横截面积小于第二阀口5322的横截面积,阀芯532处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时,阀壳531的出风面积发生改变,从而达到控制输送至室内风出风口520的室内风风量的作用。
52.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第一阀口5321的中心轴线与第二阀口5322的中心轴线之间的夹角等于第二阀口5322的中心轴线与第三阀口5323的中心轴线之间的夹角。
53.即相邻的两个阀口5320的中心轴线之间的夹角相等,使阀壳531处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切换时,第一阀口5321与第二阀口5322可以分别准确地对应阀壳531的出口 5312位置,同时第二阀口5322和第三阀口5323分别准确地对应阀壳531的进口5311 位置。保证了第一阀口5321、第二阀口5322和第三阀口5323角度的准确性。
54.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第一阀口5321的中心轴线与第二阀口5322的中心轴线垂直设置,第二阀口5322的中心轴线与第三阀口5323的中心轴线垂直设置。
55.如此,阀芯532沿转动轴线转动90
°
即可完成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的切换,并且第一阀口5321和第三阀口5323彼此相对且贯通,加工更加方便。
5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室内风模块500安装于底座100的一端,室内风吸风口210设于外壳200的邻近室内风模块500的一端,换热风进风口220设于外壳200的顶部。
57.可以理解的是,室内风吸风口210和室内风模块500位于外壳200的同一端,室内风吸风口210和室内风模块500距离较近,便于室内风进入室内风模块500,同时,换热风进风口220设于外壳200的顶部,可以将室内风吸风口210和换热风进风口220间隔开,一方面便于布置空调器室内机1的内部结构,避免需要进行换热的室内风和不需要进行换热的室内风相干涉,另一方面使室内风吸风口210和换热风进风口220不会干扰彼此进风,室内风吸风口210和换热风进风口220都能够保持充足的进风量,且避免在外壳200的同一侧壁设置两个开口,能够提高外壳200的结构强度。
5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室内风模块500包括模块主体560 和室内风导流件570,模块主体560安装于底座100的一端,底座100可以固定模块主体560,室内风进风口设于模块主体560,模块主体560用于从室外吸入室内风。室内风导流件570内具有室内风导流通道,室内风出风口形成于室内风导流件570且与室内风导流通道连通,室内风导流件570安装于底座100且位于换热风出风口110上方。其中,风量调节阀530连接于模块主体560和室内风导流件570之间。风量调节阀530用于控制模块主体560向室内风导流件570传递的室内风风量,从而根据用户对室外室内风的需求控制向室内风导流件570的输送的风量。
59.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模块主体560包括室内风蜗壳550和室内风风机551。
60.室内风吸风口210设于外壳200的邻近模块主体560的一端的端壁,室内风进风口 510设于室内风蜗壳550的朝向室内风吸风口210的一侧,且室内进风口与室内风吸风口210的位置相对应,这样便于室内风由室内风吸风口210通过室内进风口进入室内风蜗壳550。室内风风机551为离心风机且设于室内风蜗壳550内,离心风机在运转后可以使模块主体560内为负压状态,将室内风吸入到模块主体560内,并且,室内风风机 551位于室内风进风口510处且室内风风机551的中心轴线与室内风进风口510的中心轴线平行设置,这样可以尽量避免室内风蜗壳550的壳体遮挡室内风由室内风进风口 510进入室内风蜗壳550,使室内风流动更加流畅且进风噪音小。
61.进一步地,室内风蜗壳550具有沿其螺旋线向外延伸的出风部552,风量调节阀530 与出风部552的侧壁相连,出风部552可以引导室内风由室内风蜗壳550流向室内风导流件570,而将出风部552构造成螺旋状可以减小室内风的进风阻力,保持室内风进风流畅且减小室内风在室内风蜗壳550内流动噪音。
62.另外,出风部552的内部的横截面积沿向室内风导流件570的方向逐渐增大,这样,室内风由出风部552进入室内风导流件570的流速能够逐渐减小,进而保持进风平缓并减小进风噪音。
6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室内风导流件570包括导流壳571 和出风嘴572。
64.导流壳571安装于底座100且沿底座100的长度方向延伸,室内风导流通道形成于导流壳571。出风嘴572可转动地安装于导流壳571且沿导流壳571的长度方向延伸,室内风出风口520形成于出风嘴572,出风嘴572通过自身的转动以调节室内风从室内风出风口520流出的方向。
65.例如,出风嘴572的两端分别可转动地安装于导流壳571,出风嘴572通过连接电机驱动转动,进而通过转动出风嘴572的角度以改变室内风出风口520的角度,从而实现不同的室内风出风角度,进而室内风经过出风嘴572出风后,与换热风在室内送风口 230处的更好地混合,保证了室内风和换热风良好的混风效果。
66.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1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67.包含本技术中空调器室内机1的空调器通过使用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和蒸发器来执行空调器的制冷循环。制冷循环包括一系列过程,涉及压缩、冷凝、膨胀和蒸发,并向已被调节和热交换的空气供应制冷剂。
68.压缩机压缩处于高温高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并排出压缩后的制冷剂气体。所排出的制冷剂气体流入冷凝器。冷凝器将压缩后的制冷剂冷凝成液相,并且热量通过冷凝过程释放到周围环境。
69.膨胀阀使在冷凝器中冷凝的高温高压状态的液相制冷剂膨胀为低压的液相制冷剂。蒸发器蒸发在膨胀阀中膨胀的制冷剂,并使处于低温低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返回到压缩机。蒸发器可以通过利用制冷剂的蒸发的潜热与待冷却的材料进行热交换来实现制冷效果。在整个循环中,空调器可以调节室内空间的温度。
70.空调器的室外单元是指制冷循环的包括压缩机和室外热交换器的部分,空调器的室内单元包括室内热交换器,并且膨胀阀可以提供在室内单元或室外单元中。
71.室内热交换器和室外热交换器用作冷凝器或蒸发器。当室内热交换器用作冷凝器时,空调器用作制热模式的加热器,当室内热交换器用作蒸发器时,空调器用作制冷模式的冷却器。
72.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具体实施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73.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