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新风装置、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2021-11-10 10:11: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风装置、空调器。


背景技术:

2.目前空气质量越来越差,用户使用空调器时,对房间内空气的质量也越来越重视。市场上逐渐出现具有新风功能的空调器,目前市场上空调器的新风功能主要是实现室外新风吸入室内,室内污风排出室外,新风装置的新风送出方向单一固定,当用户在空调器前方,新风出风可能直接面对用户给用户带来不适。


技术实现要素:

3.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风装置、空调器,以克服现有技术中新风装置新风出风方向单一给用户带来不适的不足。
4.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风装置,包括装置壳体,所述装置壳体上具有新风送出管,所述新风送出管具有朝向空调器第一预设侧面的第一新风送出口以及朝向空调器第二预设侧面的第二新风送出口,所述第一新风送出口与所述第二新风送出口中的任一个能够被控制导通或者截断。
5.优选地,所述第一预设侧面为所述空调器在使用工况下的出风侧面,和/ 或,所述第二预设侧面为所述空调器在使用工况下的进风侧面。
6.优选地,所述进风侧面具有进风口,所述进风口的内侧设有换热器,所述第二新风送出口处于所述换热器的进风一侧;和/或,所述出风侧面具有出风口,所述出风口的内侧设有出风风道,所述第一新风送出口与所述出风风道贯通。
7.优选地,所述新风送出管内设有流路切换风门,所述流路切换风门具有使所述第一新风送出口及第二新风送出口皆截断的第一位置、使所述第一新风送出口导通第二新风送出口截断的第二位置、使所述第一新风送出口截断第二新风送出口导通的第三位置,所述流路切换风门能够被控制在所述第一位置、第二位置、第三位置之间切换。
8.优选地,所述新风送出管具有第一支管段、第二支管段、主管段,所述第一支管段与所述第二支管段的入口端汇总连接于所述主管段处,且所述第一支管段与所述第二支管段垂直,所述第一新风送出口构造于所述第一支管段上,所述第二新风送出口构造于所述第二支管段上,所述流路切换风门包括相互垂直连接的第一门板、第二门板,当所述流路切换风门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门板截断所述第一支管段的流路,所述第二门板截断所述第二支管段的流路。
9.优选地,所述第二支管段远离所述主管段的一端为枝桠结构,所述第二新风送出口具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二新风送出口分别一一对应地构造于所述枝桠结构的每个枝桠的末端。
10.优选地,所述新风装置还包括风门切换电机,所述风门切换电机用于驱动所述流路切换风门在所述第一位置、第二位置、第三位置之间切换。
72、第二门板;73、风门切换电机;74、人体感应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25.结合参见图1至图6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新风装置,包括装置壳体,所述装置壳体上具有新风送出管6,所述新风送出管6具有朝向空调器第一预设侧面的第一新风送出口61以及朝向空调器第二预设侧面的第二新风送出口62,所述第一新风送出口61与所述第二新风送出口62中的任一个能够被控制导通或者截断,可以理解的,所述新风送出管6与所述装置壳体上具有的新风排出口之间连通。该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新风送出口61以及所述第二新风送出口62分别朝向空调器不同侧面设置,且所述第一新风送出口61、第二新风送出口62能够被控制导通或者截断,从而使所述新风装置的新风出风方向能够被控制朝向预设方向排出,有效防止在用户处于空调器预设侧面时被新风直吹,进而提升了用户舒适性。
26.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预设侧面为所述空调器在使用工况下的出风侧面,和/或,所述第二预设侧面为所述空调器在使用工况下的进风侧面,例如所述空调器为柜式空调器时,所述第一预设侧面为空调器的前侧,所述第二预设侧面为空调器的后侧,而在其他的一些情况下,所述第一预设侧面以及所述第二预设侧面可以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设定。
27.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进风侧面具有进风口63,所述进风口63的内侧设有换热器64,所述第二新风送出口62处于所述换热器64的进风一侧,从而能够使空调器新风装置引入的新风能够与所述换热器64进行换热后再进入室内,防止室内温度的波动过大,进一步提升用户舒适性;和/或,所述出风侧面具有出风口65,所述出风口65的内侧设有出风风道66,所述第一新风送出口61与所述出风风道66贯通,从而能够使引入的新风能够与所述出风风道 66内的出风气流进行混合后再进入室内,也能够防止新风温度与室内差异过过大给用户带来的不适产生。
28.所述第一新风送出口61以及所述第二新风送出口62可以分别设置相应的风门,进而可以通过分别控制相应的风门的打开或者关闭实现相应的新风送出口的导通或者截断,而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新风送出管6内设有流路切换风门7,所述流路切换风门7具有使所述第一新风送出口61及第二新风送出口62皆截断的第一位置、使所述第一新风送出口61导通第二新风送出口62 截断的第二位置、使所述第一新风送出口61截断第二新风送出口62导通的第三位置,所述流路切换风门7能够被控制在所述第一位置、第二位置、第三位置之间切换,该技术方案中,通过一个所述流路切换风门7的三个不同位置的切换就可以实现所述第一新风送出口61、第二新风送出口62中的任一个的导通或者截断,还可以实现两个新风送出口的同时截断,从而能够简化所述新风装置的结构设计以及控制策略。
2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新风送出管6具有第一支管段601、第二支管段602、主管段(图中未标引),所述第一支管段601与所述第二支管段602的入口端汇总连接于所述主管段处,且所述第一支管段601与所述第二支管段 602垂直,所述第一新风送出口61构造于所述第一支管段601上,所述第二新风送出口62构造于所述第二支管段602上,所述流路切换风门7包括相互垂直连接的第一门板71、第二门板72,当所述流路切换风门7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门板71截断所述第一支管段601的流路,所述第二门板72截断所述第二支
管段602的流路。可以理解的,所述第一支管段601、第二支管段602与主管段三者可以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也可以将其中的任意两个部件制作为一个整体,当然还可以是三个彼此分离的部件组装形成一个整体,本实用新型不对其进行特别限定。该技术方案中,相互垂直的第一支管段601、第二支管段602与相互垂直的第一门板71、第二门板72形成配合,从而能够通过控制所述流路切换风门7的旋转角度实现通断的切换。此时,所述第一门板71、第二门板72分别对应封闭所述第一支管段601、第二支管段602的进口时对应所述流路切换风门7的第一位置,而第二门板72翻转进入所述第二支管段602 内同时所述第一门板71对应封闭所述第二支管段602的进口时对应所述流路切换风门7的第二位置,同样道理的,第一门板71翻转进入所述第一支管段 601内同时所述第二门板72对应封闭所述第一支管段601的进口时对应所述流路切换风门7的第三位置,该技术方案,使装置结构极为简单,控制更加方便。
3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支管段602远离所述主管段的一端为枝桠结构,所述第二新风送出口62具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二新风送出口62分别一一对应地构造于所述枝桠结构的每个枝桠的末端,例如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具有两个,其当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设置更多个,以满足不同方向的新风引入。
3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新风装置还包括风门切换电机73,所述风门切换电机73用于驱动所述流路切换风门7在所述第一位置、第二位置、第三位置之间切换,实现流路切换的自动化。所述空调器第一预设侧面上设有人体感应装置74,所述人体感应装置74能够感应所述空调器第一预设侧面附近是否有人,前述第一预设侧面附近可以理解的是受限于所述人体感应装置74的感应距离或者是用户的设定检测距离,例如在所述人体感应装置74为中心的半径为0.5m的范围内。所述人体感应装置74的设置目的在于检测在预设的范围内是否有人在,进而防止新风引入直吹用户。所述人体感应装置74例如可以采用常见的红外感应器。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所述人体感应装置74感应到有人时,其可以反馈相应的信号至控制部件,进而能够控制相应的风门阀门做出相应的动作,进而改变新风送出路径,具体例如,切换前述的流路切换风门7 的位置。
3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装置壳体内构造有新风驱动腔1、污风驱动腔2,所述新风驱动腔1、污风驱动腔2相互独立,所述新风驱动腔1具有新风引入口(图中未示出、未标引)、新风排出口(图中未示出、未标引),所述新风驱动腔1内设有第一风叶13,用于将气流例如外部环境中的新风气流经由所述新风引入口驱动引入所述新风驱动腔1内并经由所述新风排出口排至室内空间,所述污风驱动腔2具有污风引入口21、污风排出口22,所述污风驱动腔2 内设有第二风叶23,所述第二风叶23用于将室内污风气流经由所述污风引入口21驱动引入所述污风驱动腔2并经由所述污风排出口22排至室外环境中。该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风叶13以及第二风叶23分别能够针对新风以及室内污风进行驱动,从而能够使所述新风装置在能够将外部环境中的新风引入室内的同时,还能够将室内污风排放至室外环境中,更加高效地提升室内空气质量,同时,由于将新风驱动腔1以及污风驱动腔2同时构造于所述装置壳体内,还使所述新风装置的整体结构更加紧凑,占用空间更小。
33.可以理解的,所述第一风叶13以及第二风叶23皆具有相应的驱动装置例如驱动电机驱动旋转,作为一种更优的方式,所述新风装置还包括第一驱动电机31,所述第一驱动电机31为双出轴电机,所述第一风叶13、第二风叶23 分别套装于所述双出轴电机的动力输出
轴的两端,从而能够使所述新风装置的结构更加紧凑的同时还能够降低驱动电机的购置成本,另外还能够简化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
34.所述新风引入口对应新风引入管111,所述污风排出口22对应污风排出管 221,所述新风引入管111与所述污风排出管221处设有第一风门41,所述第一风门41具有使所述新风引入管111与所述新风驱动腔1连通、所述污风排出管221与所述污风驱动腔2连通的连通位置,以及使所述新风引入管111与所述新风驱动腔1截断、所述污风排出管221与所述污风驱动腔2截断的截断位置。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风门41包括风门板体,所述风门板体上构造有与所述新风引入管111对应的第一过流孔411,所述风门板体上还构造有与所述污风排出管221对应的第二过流孔412,所述风门板体能够围绕其几何中心轴线旋转,以实现所述第一风门41在所述连通位置与所述截断位置之间的切换,通过所述风门板体的旋转实现所述连通位置与截断位置的切换能够使所述新风装置内的结构更加简单,更为重要的是,所述风门板体不采用翻转的方式实现位置切换,使新风装置的内部结构更加紧凑。
3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装置壳体包括污风侧蜗壳101、电机安装板102、新风侧蜗壳103,所述污风侧蜗壳101与所述电机安装板102组装为一体并在两者之间形成所述污风驱动腔2,所述新风侧蜗壳103与所述电机安装板102 组装为一体并在两者之间形成所述新风驱动腔1,所述第一驱动电机31固定连接于所述电机安装板102上,且可以处于所述新风驱动腔1或者污风驱动腔2 内,相邻的两个部件之间应进行密封处理,通过所述污风侧蜗壳101、电机安装板102、新风侧蜗壳103三者的组装的方式能够使所述新风驱动腔1及污风驱动腔2的形成更加便利,三个部件可以采用注塑的方式分别制作形成,降低了整体注塑工艺难度。所述电机安装板102可以采用两个相对设置的板体组装形成,此时所述第一驱动电机31能够被两个板体夹持。
36.作为所述新风侧蜗壳103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新风侧蜗壳103包括新风蜗壳主体1031,所述新风蜗壳主体1031上构造有第一通流孔1032,所述第一风叶13处于所述第一通流孔1032内,所述第一通流孔1032远离所述电机安装板102的一侧连接有第一蜗壳封盖1033,所述新风引入口构造于所述第一蜗壳封盖1033上,此时所述新风蜗壳主体1031以及所述第一蜗壳封盖1033 可以分别采用注塑成型的方式形成,进一步降低整体注塑工艺难度。
3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通流孔1032与所述新风引入口的连通路径上设有第一过滤组件(图中未标引),以能够对所述新风引入口引入的新风进行过滤净化。
38.作为所述第一过滤组件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第一过滤组件包括过滤件提手51,所述过滤件提手51上具有放置槽(可以理解的,所述放置槽上具有通风孔),第一过滤件52置于所述放置槽内,所述过滤件提手51作为所述第一过滤件52的放置载体,抽拉所述过滤件提手51可以带动所述第一过滤件 52进出所述新风侧蜗壳103。所述第一过滤件52例如可以采用hepa过滤网。
39.所述第一蜗壳封盖1033上设有污风进口512,以实现室内污风经由其进入所述污风驱动腔2内,所述污风进口512内设有第二过滤件(图中未示出),所述第二过滤件例如可以是惯常的过滤网,以能够防止外部的棉絮、颗粒污物进入所述新风装置的内部;所述新风蜗壳主体1031上还构造有与所述污风驱动腔2的污风引入口21连通的第一污风过流孔10311,从而使所述污风流通的通道被集成于所述新风蜗壳主体1031上,进一步提升所述新
风装置的结构紧凑性。
4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新风装置还包括污风流通转接壳1034,所述新风蜗壳主体1031上还构造有与所述污风驱动腔2的污风排出口22连通的第二污风过流孔10312,所述污风流通转接壳1034上构造有与所述第二污风过流孔 10312对接的过流孔(图中未标引)以及与所述污风排出管221对接的过流孔 (图中未标引),进一步提升所述新风装置的结构紧凑性。
41.作为所述污风侧蜗壳101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优选地,所述污风侧蜗壳 101包括污风蜗壳主体1011,所述污风蜗壳主体1011上构造有第二通流孔 1012,所述第二风叶23处于所述第二通流孔1012内,所述第二通流孔1012 远离所述电机安装板102的一侧连接有第二蜗壳封盖1013,此时所述污风蜗壳主体1011以及所述第二蜗壳封盖1013可以分别采用注塑成型的方式形成,进一步降低整体注塑工艺难度。
4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新风送出口61优选构造于所述第二蜗壳封盖1013上,可以理解的,所述第一新风送出口61与所述新风排出口连通。
43.为了进一步提升所述新风装置的结构紧凑性,所述污风蜗壳主体1011上还构造有与所述新风排出口连通的第一新风过流孔(图中未标引)。
4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驱动电机31、第二驱动电机32、风门切换电机73皆为步进电机,所述第一风叶13以及第二风叶23皆为离心风叶。
4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新风装置,所述新风装置为上述的新风装置。
4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用于控制上述的空调器,包括如下步骤:
47.获取空调器的运行模式;
48.当所述运行模式为新风引入模式时,检测空调器第一预设侧面附近是否有人;
49.根据检测结果控制第一新风送出口61及第二新风送出口62的导通或者截断,控制新风装置与外部环境连通,而可以理解的是,此时所述第一驱动电机 31运转带动所述第一风叶13以及第二风叶23实现室外新风的引入以及室内污风的排出,其中,室内污风的排出路径是唯一的,如图3所示出,其经由所述污风进口512进入到所述污风驱动腔2内并经由所述污风排出管221排至室外环境中。而与此同时,新风的引入及排出路径则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具体的,根据检测结果控制第一新风送出口61或者第二新风送出口62的导通或者截断包括:当检测结果为第一预设侧面附近有人时,控制所述第一新风送出口 61截断、第二新风送出口62连通;当检测结果为第一预设侧面附近无人时,控制所述第一新风送出口61连通、第二新风送出口62截断。参见图2及4所示出,当所述新风装置包括流路切换风门7时,控制所述第一新风送出口61 截断、第二新风送出口62连通包括控制所述流路切换风门7处于第二位置(图 2);控制所述第一新风送出口61连通、第二新风送出口62截断包括控制所述流路切换风门7处于第三位置(图4)。
5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包括第一风门41时,控制新风装置与外部环境连通包括:控制所述第一风门41处于连通位置。
51.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在不冲突的前提下,上述各有利方式可以自由地组合、叠加。
52.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