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带扁平型导体的电连接器、对象电连接器以及电连接器组装体的制作方法

2022-04-02 06:42:5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带扁平型导体的电连接器、与其嵌合的对象电连接器以及具有两个连接器的电连接器组装体。


背景技术:

2.专利文献1公开有:接纳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带状的扁平型导体的前端部并将该扁平型导体与电连接的连接器。该专利文献1中,仅一个扁平型导体(专利文献1中“柔性印刷布线基板”)连接于连接器(连接器装置)。该扁平型导体在前端部的两面具有接触部,一个面的接触部成为信号布线用的接触部(连接端子部),另一个面的接触部成为接地用的接触部(接地接触部)。
3.扁平型导体的前端部形成有能够与设置于连接器的卡止部卡止的被卡止部,以防止不小心从连接器拔出。具体而言,扁平型导体的前端部的两侧缘的一部分被切掉而形成有被卡止部(缺口卡合部),并能够与连接器的卡止部卡止。扁平型导体的前端部由于作用有与上述卡止部的卡止力而谋求强度而且在向连接器插入时需要刚性,所以该前端部由比后部厚的基材制作。
4.专利文献1中,如上述那样,在一个面设置有信号布线用的接触部,在另一个面设置有接地用的接触部,但在像这样在两面形成有接触部的扁平型导体中,也能够使两面的接触部成为信号布线用。此时,谋求确保两面的信号布线之间的爬电距离,在这一点上,也需要使扁平型导体的前端部的厚度较大。
5.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093340号
6.这样,在前端部的两面具有接触部的扁平型导体要求厚度大。在这样的扁平型导体的前端部连接于连接器时,与两面的接触部接触的连接器的端子位于扁平型导体的接触部上,因此,连接器在扁平型导体的厚度方向上的尺寸变大,这引起连接器本身的大型化。不仅在专利文献1那样的一个扁平型导体的两面形成有接触部的情况下,在使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两个扁平型导体在它们的厚度方向上相互对置,且各个扁平型导体的接触部在位于对置方向上的外侧面(相互相反一侧的面)的状态下与连接器连接的情况下,也成为相同状况。此时,为了确保扁平型导体的接触部与对象电连接器的端子(对象端子)的充分的接触压,谋求提高各个扁平型导体的前端部的刚性而抑制该前端部的弹性变形,在这一点上,也需要使扁平型导体的前端部的厚度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7.本发明鉴于这样的状况,目的在于提供在使两个扁平型导体对置并平行配设而使用的情况下在扁平型导体的厚度方向上连接器没有大型化的带扁平型导体的电连接器、对象电连接器以及电连接器组装体。
8.根据本发明,上述的课题通过接下来的第一发明所涉及的带扁平型导体的电连接
器、第二发明所涉及的对象电连接器、第三发明所涉及的电连接器组装体来解决。
9.<第一发明>
10.第一发明所涉及的带扁平型导体的电连接器用于将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两个带状的扁平型导体的前端侧部分嵌合连接于对象电连接器,上述带扁平型导体的电连接器具有:上述两个扁平型导体;壳体,其收容上述两个扁平型导体的前端侧部分;以及保持件,其将上述两个扁平型导体的前端侧部分以可支承的方式安装于上述壳体。
11.在这样的带扁平型导体的电连接器中,在第一发明中,其特征在于,上述扁平型导体具有用于与上述对象电连接器的连接的多个接触部,上述多个接触部成为在上述前端侧部分的一个面处沿上述扁平型导体的带宽方向排列而暴露的状态,上述两个扁平型导体在该扁平型导体的厚度方向上相互分离的位置处,以排列有接触部的上述一个面作为内侧面并使该内侧面彼此面对面,在上述两个扁平型导体的前端侧部分的内侧面彼此之间形成有用于接纳嵌入部的接纳空间,上述嵌入部排列有设置于上述对象电连接器的对象端子的对象接触部,上述壳体具有嵌合部,上述嵌合部能够收容并且支承上述两个扁平型导体的前端侧部分,并且与设置于上述对象电连接器的对象壳体嵌合,上述嵌合部具有嵌合壁,上述嵌合壁与上述扁平型导体的成为位于与上述前端侧部分的上述一个面相反一侧的另一个面的外侧面面对面,通过该嵌合壁能够支承上述扁平型导体的上述外侧面,上述保持件在前后方向上与上述接纳空间不同的位置处位于上述两个扁平型导体之间,并能够与上述壳体配合地支承上述两个扁平型导体。
12.在第一发明所涉及的带扁平型导体的电连接器中,两个扁平型导体配设为在相互的内侧面存在接触部,在内侧面彼此之间形成有上述接纳空间。换句话说,两个扁平型导体的接触部彼此在扁平型导体的厚度方向上分离接纳空间的尺寸的大小,将两个扁平型导体间的爬电距离确保得充分大。另外,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对象电连接器的嵌入部嵌入上述接纳空间内,配设于该嵌入部的对象端子的对象接触部具有接触压地与扁平型导体的内侧面的接触部接触。因此,上述对象端子没有位于两个扁平型导体的外侧面侧,与其对应地,与现有的连接器相比,能够使扁平型导体的厚度方向上的连接器尺寸变小。另外,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扁平型导体的接触部接受来自对象接触部的按压力,但扁平型导体的前端部的外侧面由壳体的嵌合壁支承,可抑制该前端部的弹性变形,因此,能够将上述接触部与上述对象接触部的接触压确保得充分大。因此,不需要使扁平型导体的前端部本身的厚度变大,作为其结果,能够避免上述厚度方向上连接器本身的大型化。
13.<第二发明>
14.第二发明所涉及的对象电连接器相对于第一发明所涉及的带扁平型导体的电连接器嵌合连接,上述对象电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具备:多个对象端子,其与上述两个扁平型导体的多个上述接触部对应地排列;和对象壳体,其保持上述多个端子,上述多个对象端子具有:与一方的扁平型导体对应的一方的对象端子组;和与另一方的扁平型导体对应的另一方的对象端子组,一方以及另一方的对象端子组在连接器连接状态下,在进入上述带扁平型导体的电连接器的上述接纳空间内的上述嵌入部排列,且分别与对应的上述扁平型导体的上述接触部接触。
15.设置于该对象电连接器的一方以及另一方的对象端子组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进入带扁平型导体的电连接器的接纳空间内即两个扁平型导体的前端部的内侧面彼此间。换
句话说,一方以及另一方的对象端子组没有位于两个扁平型导体的前端部的外侧面侧,因此,能够避免上述厚度方向上的对象电连接器本身的大型化。
16.在第二发明中,也可以是,上述多个对象端子具有:在上述扁平型导体的厚度方向上弹性位移并能够与上述扁平型导体的上述接触部接触的对象接触部,上述一方的对象端子组的对象端子的对象接触部与上述另一方的对象端子组的对象端子的对象接触部在上述扁平型导体的带宽方向上相互不同的位置配设,在上述对象电连接器与上述带扁平型导体的电连接器连接而上述多个对象端子的上述对象接触部进行了弹性位移的状态下,在上述扁平型导体的带宽方向上观察时,上述一方的对象端子组的对象端子的上述对象接触部与上述另一方的对象端子组的对象端子的上述对象接触部的弹性位移范围彼此在上述厚度方向上至少一部分重复。
17.通过成为这样的结构,从而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即在一方的对象端子组的对象端子的上述对象接触部与上述另一方的对象端子组的对象端子的上述对象接触部分别进行了弹性位移的状态下,不同的对象端子组的对象接触部彼此能够共享扁平型导体的厚度方向的范围内的空间,能够实现该厚度方向上的对象电连接器进而带扁平型导体的电连接器的小型化。
18.<第三发明>
19.第三发明所涉及的电连接器组装体具有第一发明所涉及的带扁平型导体的电连接器和第二发明所涉及的对象电连接器,上述电连接器组装体的特征在于,上述对象电连接器的上述对象壳体具有对象嵌合部,上述对象嵌合部收容上述多个对象端子的上述对象接触部并且接纳上述带扁平型导体的电连接器的上述壳体的上述嵌合部,上述对象嵌合部具有对象嵌合壁,上述对象嵌合壁在该对象嵌合部接纳上述嵌合部的状态下与该嵌合壁的外表面面对面,并通过上述对象嵌合壁的内表面支承上述嵌合壁的上述外表面。
20.在第三发明中,在连接器嵌合状态即在对象电连接器的对象嵌合部接纳带扁平型导体的电连接器的嵌合部的状态下,通过对象嵌合部的对象嵌合壁的内表面支承嵌合部的嵌合壁的外表面。因此,能够使该嵌合部的壁厚尺寸(扁平型导体的厚度方向上的尺寸)较小,与其对应地,能够使扁平型导体的厚度方向上的两个连接器的尺寸较小。
21.在第三发明中,也可以是,上述对象电连接器的上述对象嵌合壁在该对象嵌合壁的内表面具有朝向上述带扁平型导体的电连接器的上述嵌合壁的外表面突出的支承突起部,在上述对象嵌合部接纳上述嵌合部的状态下,通过上述支承突起部的突出顶面支承上述嵌合壁的上述外表面。
22.通过像这样在对象嵌合壁的内表面设置支承突起部,从而对象嵌合壁不是通过其内表面全域而是通过支承突起部的突出顶面局部地支承上述嵌合壁的外表面,能够实现更可靠的支承。
23.在第三发明中,也可以是,上述嵌合壁具有槽部,上述槽部在该嵌合壁的外表面沿前后方向延伸并能够从前方接纳上述支承突起部,上述支承突起部与上述槽部配合地对上述扁平型导体的带宽方向上的上述带扁平型导体的电连接器与上述对象电连接器的相对移动进行限制。
24.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对象电连接器的支承突起部进入带扁平型导体的电连接器的槽部,对上述扁平型导体的带宽方向上的连接器彼此的相对移动进行限制,由此,能够良
好地进行该带宽方向上两个连接器的定位。
25.在第三发明中,也可以是,在上述扁平型导体的带宽方向上观察时,上述支承突起部在前后方向上包括上述扁平型导体的上述接触部与上述对象端子的上述对象接触部的接触位置的范围延伸而形成。
26.通过支承突起部在前后方向上包括上述接触位置的范围形成,从而即便带扁平型导体的电连接器的嵌合壁的壁厚小,也由于对象电连接器的支承突起部的突出顶面在上述范围支承上述嵌合壁的外表面而抑制该嵌合壁的弹性变形,所以可确保上述接触位置处的上述接触部与上述对象接触部的充分的接触压。
27.在本发明中,如以上那样,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对象电连接器的嵌入部嵌入上述接纳空间内,配设于该嵌入部的对象端子的对象接触部具有接触压地与扁平型导体的内侧面的接触部接触。因此,上述对象端子没有位于两个扁平型导体的外侧面侧,与其对应地,与现有的连接器相比,能够使扁平型导体的厚度方向上的连接器尺寸较小。另外,扁平型导体的前端部的外侧面由壳体的嵌合壁支承,可抑制该前端部的弹性变形,能够将上述接触部与上述对象接触部的接触压确保得充分大,因此,不需要使扁平型导体的前端部本身的厚度较大,作为其结果,能够避免上述厚度方向上连接器本身的大型化。
附图说明
28.图1是从后侧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连接器组装体的立体图,且示出连接器嵌合前的状态。
29.图2是从后侧观察图1的电连接器组装体的立体图,且示出连接器嵌合后的状态。
30.图3是将图1的电连接器组装体的带扁平型导体的电连接器的各构件以分离的状态示出的立体图。
31.图4的(a)是上侧扁平型导体的俯视图,(b)是下侧扁平型导体的俯视图。
32.图5是从前侧观察图1的电连接器组装体的带扁平型导体的电连接器的立体图。
33.图6使相对于图1的带扁平型导体的电连接器的连接器宽度方向成直角的面处的剖视图,且示出壳体的卡止臂部和扁平型导体的被卡止部的位置处的截面。
34.图7是相对于图1的带扁平型导体的电连接器的上下方向成直角的剖视图,且示出壳体的侧方臂部和保持件的侧方被卡止部的位置处的截面。
35.图8是从后侧观察图1的电连接器组装体的对象电连接器的立体图。
36.图9的(a)是从后侧观察上侧对象端子的立体图,(b)是从后侧观察下侧对象端子的立体图。
37.图10的(a)是从下侧观察图8的对象电连接器的局部放大图,(b)是从后方观察图8的对象电连接器的局部放大图。
38.图11是相对于图2的电连接器组装体的连接器宽度方向成直角的面处的剖视图,(a)示出上侧对象端子的位置处的截面,(b)示出下侧对象端子的位置处的截面。
39.图12的(a)是相对于图2的电连接器组装体的连接器宽度方向成直角的面处的剖视图,且示出壳体的上侧槽部以及对象壳体的上侧支承突起部的位置处的截面,(b)是(a)的局部放大图,(c)是相对于图2的电连接器组装体的前后方向成直角的面处的剖视图,且将壳体的上侧槽部以及对象壳体的上侧支承突起部的位置处的截面局部放大而示出。
40.附图标记说明
41.1...连接器(带扁平型导体的电连接器);2...对象连接器(对象电连接器);10...壳体;10a...嵌合部;10d...前方接纳空间;11...前方上壁(嵌合壁);11f...上槽部;12...前方下壁(嵌合壁);12a...下槽部;20...保持件;30...上侧对象端子;32a...上侧后方对象接触部;33a...上侧前方对象接触部;40...下侧对象端子;42a...下侧后方对象接触部;43a...下侧前方对象接触部;50...对象壳体;50a...对象嵌合部;51...对象上壁(对象嵌合壁);51e...上侧支承突起部;52...对象下壁(对象嵌合壁);52a...下侧支承突起部;c1...上侧扁平型导体;c1a-1...上侧接触部;c2...下侧扁平型导体;c2a-1...下侧接触部。
具体实施方式
42.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43.图1以及图2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连接器组装体的立体图,图1示出连接器嵌合前的状态,图2示出连接器嵌合后的状态。图3是将图1的电连接器组装体的带扁平型导体的电连接器的各构件以分离的状态示出的立体图。在本实施方式中,电连接器组装体具有:将前后方向(x轴方向)作为连接器插拔方向并可插拔地连接的带扁平型导体的电连接器1(以下,称为“连接器1”);和对象电连接器(以下,称为“对象连接器2”)。连接器1朝向前方(x1方向)向安装于电路基板p的安装面的对象连接器2嵌合,并与对象连接器2嵌合连接。
44.连接器1具有:两个扁平型导体c1、c2,其沿前后方向延伸;壳体10,其收容扁平型导体c1、c2的前端侧部分;以及保持件20,其安装于壳体10,并能够从后方支承扁平型导体c1、c2的前端侧部分。壳体10以及保持件20由树脂等电绝缘材料制作。
45.两个扁平型导体c1、c2将连接器宽度方向(y轴方向)作为带宽方向并成为沿前后方向(x轴方向)延伸的带状,在上下方向(z轴方向)上相互分离的位置处一个面彼此对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两个扁平型导体c1、c2中的位于上侧(z1侧)的扁平型导体c1称为“上侧扁平型导体c1”,将位于下侧(z2侧)的扁平型导体c2称为“下侧扁平型导体c2”,在不需要区别两者的情况下,称为“扁平型导体c1、c2”。
46.图4的(a)是上侧扁平型导体c1的俯视图,(b)是下侧扁平型导体c2的俯视图。上侧扁平型导体c1在一个面即下表面沿上侧扁平型导体c1的带宽方向(y轴方向)排列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多个电路部c1a(参照图11的(a))。电路部c1a在上述下表面暴露,并到达至扁平型导体c1的前端位置(x1侧的端部位置)。电路部c1a的前端侧的部分成为用于与对象连接器2的后述的上侧对象端子30接触的上侧接触部c1a-1(参照图11的(a))。另外,上侧扁平型导体c1构成为向壳体10的后述的上侧插入空间10f插入的前端侧部分在带宽方向上比其他部分宽度宽。
47.如图3以及图4的(a)可见的那样,在上侧扁平型导体c1的带宽方向(y轴方向)上,在上侧扁平型导体c1的位于y1侧的侧缘部形成有在上侧扁平型导体c1的厚度方向(z轴方向)上贯通的孔部c1b,该孔部c1b的前缘作为与壳体10的后述的上侧卡止突起部15a-1卡止的被卡止部c1b-1发挥功能(参照图6)。另外,在位于y2侧的侧缘部形成有缺口部c1c,在该缺口部c1c的前方位置形成有向上述带宽方向上的外侧突出的耳部c1d。耳部c1d的后缘作为与壳体10的后述的上侧卡止突起部15a-1卡止的被卡止部c1d-1发挥功能。上侧扁平型导
体c1的前端侧部分的上述带宽方向上的两侧部的后缘作为由保持件20的后述的支承壁部22从后方支承的侧方被支承部c1e发挥功能。另外,在上侧扁平型导体c1的前端侧部分的另一个面即上表面贴附有加强板c1f,实现前端侧部分的加强。
48.下侧扁平型导体c2成为使上侧扁平型导体c1中孔部c1b和缺口部c1c在上述带宽方向(y轴方向)上相互互换那样的形状(图6的(a),(b))。换句话说,下侧扁平型导体c2在成为一个面即形成有电路部c2a的面为上表面的姿势时,孔部c2b位于与上侧扁平型导体c1的孔部c1b相同侧即y1侧,缺口部c2c位于与上侧扁平型导体c1的缺口部c1c相同侧即y2侧(参照图6的(a)、(b))。下侧扁平型导体c2在如下方面与上侧扁平型导体c1相同:电路部c2a的前端侧的部分作为下侧接触部c2a-1发挥功能;孔部c2b的前缘作为被卡止部c2b-1发挥功能;位于缺口部c2c的前方的耳部c2d的后缘作为被卡止部c2d-1发挥功能;下侧扁平型导体c2的前端侧部分的两侧缘部的后缘作为侧方被支承部c2e发挥功能;以及在下侧扁平型导体c2的前端侧部分的另一个面即下表面贴附有加强板c2f。
49.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侧扁平型导体c1的孔部c1b以及缺口部c1c形成为与下侧扁平型导体c2的孔部c2b以及缺口部c2c相同的形状,但位于相对于孔部c2b以及缺口部c2c在前后方向上错开的位置。具体而言,如将图4的(a)与图4的(b)比较可知的那样,上侧扁平型导体c1的孔部c1b位于比下侧扁平型导体c2的孔部c2b稍向前方(x1侧),上侧扁平型导体c1的缺口部c1c位于比下侧扁平型导体c2的缺口部c2c稍向后方(x2侧)。通过像这样使缺口部彼此、孔部彼此的位置在前后方向上不同,能够防止错误地互换上侧扁平型导体c1与下侧扁平型导体c2而安装于壳体10的情况。
50.如图3可见的那样,壳体10成为以连接器宽度方向(y轴方向)为长边方向的大致长方体外形,并在大致前半部(x1侧的部分)具有与后述的对象壳体50嵌合的嵌合部10a,并且在大致后半部(x2侧的部分)具有从后方装配有保持件20的保持件装配部10b。另外,在壳体10的内部空间设置有在前后方向(x轴方向)上的嵌合部10a的中间位置处沿连接器宽度方向延伸的分隔壁10c(参照图7),通过分隔壁10c将上述内部空间在前后方向上分隔。具体而言,上述内部空间被分隔为形成于比分隔壁10c靠前方的前方接纳空间10d与形成于比分隔壁10c靠后方的后方接纳空间10e。前方接纳空间10d是用于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从前方接纳对象连接器2的后述的嵌入部54的空间。后方接纳空间10e是用于从后方接纳保持件20的空间。
51.另外,在壳体10的内部空间中,沿着壳体10的上壁(后述的前方上壁11以及后方上壁16)的内表面(下表面)在前后方向上延伸扩张的空间作为上侧插入空间10f而形成(参照图6)。上侧插入空间10f收容从后方插入的上侧扁平型导体c1的前端侧部分(参照图6)。在上侧插入空间10f收容有上侧扁平型导体c1的前端侧部分的状态下,壳体10的上壁的下表面与上侧扁平型导体c1的上表面面接触或者与上侧扁平型导体c1的上表面接近,并能够支承上侧扁平型导体c1的上表面。
52.另外,在壳体10的内部空间中,沿着壳体10的下壁(后述的前方下壁12以及后方下壁17)的内表面(上表面)在前后方向上延伸扩张的空间作为下侧插入空间10g而形成(参照图6)。下侧插入空间10g收容从后方插入的下侧扁平型导体c2的前端侧部分(参照图6)。在下侧插入空间10g收容有下侧扁平型导体c2的前端侧部分的状态下,壳体10的下壁的上表面与下侧扁平型导体c2的下表面面接触或者与下侧扁平型导体c2的下表面接近,并能够支
承下侧扁平型导体c2的下表面。
53.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10的上壁以及下壁分别能够支承对应的扁平型导体c1、c2的前端部。因此,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在扁平型导体c1、c2的接触部c1a-1,c2a-1接受到来自后述的对象端子30、40的对象接触部32a、33a、42a、43a的按压力时,扁平型导体c1、c2的前端部由壳体10的上壁以及下壁支承,可抑制该前端部的弹性变形,因此,能够将接触部c1a-1、c2a-1与对象接触部32a、33a、42a、43a的接触压确保得充分大。因此,不需要使扁平型导体c1、c2的前端部本身的厚度较大,作为其结果,能够避免上下方向即扁平型导体c1、c2的厚度方向上连接器1本身的大型化。
54.如图5可见的那样,嵌合部10a具有:前方上壁11以及前方下壁12,其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延伸并在上下方向上对置并作为嵌合壁;一对前侧壁13,其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两端位置处沿上下方向延伸并将前方上壁11以及前方下壁12连结;以及多个隔壁14,其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中间域沿上下方向延伸并将前方上壁11与前方下壁12连结。
55.在前方上壁11,且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两侧端位置以及中间域的两个位置形成有从前方上壁11的上表面突出并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突壁11a~11d。具体而言,如从图3以及图5可见的那样,突壁11a~11d从y1侧向y2侧依次隔开间隔地具有第一突壁11a、第二突壁11b、第三突壁11c、第四突壁11d。第一突壁11a以及第四突壁11d位于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前方上壁11的两侧端,通过在前方以及上方开口并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槽而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被分割。第二突壁11b以及第三突壁11c位于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前方上壁11的中间域,第二突壁11b比第三突壁11c宽度稍宽地形成。
56.另外,在前方上壁11的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中央位置即第二突壁11b与第三突壁11c之间,形成有从前方上壁11的上表面的前端位置朝向后方延伸至壳体10的后端位置为止的悬臂梁状的锁定臂部11e。锁定臂部11e在与前方上壁11的上表面之间隔开间隔在该位置延伸,并能够在上下方向上弹性位移。另外,在锁定臂部11e的前后方向上的中间位置形成有向上方突出的锁定突起部11e-1,能够通过该锁定突起部11e-1与对象连接器2的后述的锁定孔部51f卡止而锁定。另外,锁定臂部11e的自由端部亦即后端部作为接受用于解除与对象连接器2的锁定状态的来自上方的按压操作(锁定解除操作)的操作部11e-2发挥功能。
57.在前方上壁11的上表面,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比第二突壁11b靠外侧且靠近第二突壁11b的位置,而且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比第三突壁11c靠外侧且靠近第三突壁11c的位置,形成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上槽部11f以及上突条部11g。如图5可见的那样,上槽部11f在前方上壁11的前端侧从前方上壁11的上表面没入而形成。如后述那样,上槽部11f允许对象连接器2从上侧支承突起部51e的前方的进入。上突条部11g在前方上壁11的后端侧从前方上壁11的上表面突出而形成。如后述那样,上突条部11g与对象连接器2的对象上壁51的内表面(下表面)抵接。
58.在上下方向上观察时,在前方下壁12的下表面中与前方上壁11的上槽部11f以及上突条部11g相同的位置形成有与上槽部11f以及上突条部11g相同形状的下槽部12a(参照图12的(a)、(c))以及下突条部12b(参照图12的(a))。
59.如图5可见的那样,在前侧壁13形成有在该前侧壁13的后端侧从该前侧壁13的侧面(外表面)突出并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侧方突起部13a。如后述那样,侧方突起部13a与对
象连接器2的对象侧壁53的内表面抵接。
60.如图5可见的那样,隔壁14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以等间隔排列形成,通过这些隔壁14将前方接纳空间10d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分割。如图7可见的那样,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最外端的隔壁14处于与分隔壁10c的两端相同的位置。最外端的隔壁14以及分隔壁10c相对于前侧壁13的内表面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而存在,在形成该间隔的空间沿前后方向延伸并设置有能够与扁平型导体c1、c2卡止的卡止臂部15。如图6可见的那样,卡止臂部15具有:能够与上侧扁平型导体c1卡止的上侧卡止臂部15a和能够与下侧扁平型导体c2卡止的下侧卡止臂部15b。卡止臂部15构成为,其后端部与分隔壁10c的外表面以及前侧壁13的内表面连结(参照图7),形成从后端部朝向前方延伸的悬臂梁状,并能够在上下方向上弹性变形。如从图6可见的那样,上侧卡止臂部15a比下侧卡止臂部15b稍长地形成,上侧卡止臂部15a的前端部(自由端部)位于比下侧卡止臂部15b的前端部(自由端部)靠前方。
61.在上侧卡止臂部15a的前端部(自由端部)向上方突出地形成有能够与上侧扁平型导体c1的被卡止部c1b-1、c1d-1卡止的上侧卡止突起部15a-1。上侧卡止突起部15a-1的前端面成为相对于前后方向成直角的平坦的卡止面,通过该卡止面从后方与上侧扁平型导体c1的被卡止部c1b-1、c1d-1卡止,防止上侧扁平型导体c1的不小心的脱落。另外,上侧卡止突起部15a-1的后端面成为随着朝向前方而向上方倾斜的倾斜面。在将上侧扁平型导体c1从后方向壳体10的上侧插入空间10f插入并安装时,通过上侧扁平型导体c1的前端与该倾斜面抵接,上侧卡止臂部15a向下方弹性变形,能够向上侧扁平型导体c1的前方顺利地插入。
62.如图6可见的那样,在下侧卡止臂部15b的前端部(自由端部)向上方突出地形成有能够与下侧扁平型导体c2的被卡止部c2b-1、c2d-1卡止的下侧卡止突起部15b-1。下侧卡止突起部15b-1成为使已叙述的上侧卡止突起部15a-1上下反转那样的形状,并具有与上侧卡止突起部15a-1相同的功能。
63.如图3可见的那样,保持件装配部10b具有:后方上壁16以及后方下壁17,其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延伸并在上下方向上对置;和一对后侧壁18,其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两端位置沿上下方向延伸并将后方上壁16与后方下壁17连结。保持件装配部10b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比嵌合部10a大地形成,后侧壁18位于连接器宽度方向上比前侧壁13靠外侧。
64.在后方上壁16,且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靠近中央的位置,在锁定臂部11e的操作部11e-2的两侧,形成有从后方上壁16的上表面突出的限制壁16a。限制壁16a位于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能够相对于操作部11e-2抵接的位置,对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锁定臂部11e的过度的弹性变形进行限制。在后方上壁16,且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靠近侧端的位置,形成有从后方上壁16的下表面没入并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后方上槽部16b。后方上槽部16b向后方敞开,保持件20从后述的支承壁部22的上部的后方的进入。
65.另外,在后方下壁17,且在上下方向上观察与后方上槽部16b相同的位置,形成有后方下槽部17a。后方下槽部17a从后方下壁17的上表面没入并沿前后方向延伸,并且向后方敞开,允许保持件20从后述的支承壁部22的下部的后方的进入。
66.如图7可见的那样,在后侧壁18形成有从后侧壁18的后端部的内表面沿着该内表面朝向前方延伸的侧方臂部18a。侧方臂部18a成为以前端部为自由端部的悬臂梁状,能够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弹性变形。在侧方臂部18a的前端部形成有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向内
方突出的侧方卡止突起部18a-1。侧方卡止突起部18a-1通过其前端面(相对于前后方向成直角的平坦面),能够相对于保持件20的后述的侧方被卡止部22a从后方卡止,防止保持件20的不小心的脱落。
67.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可见的那样,在前后方向上的嵌合部10a与保持件装配部10b的边界位置,且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比限制壁16a靠外侧形成有从壳体10的上表面突出的防滴壁10h。如图2可见的那样,该防滴壁10h位于如下位置: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闭塞形成于连接器1的前方上壁11与对象连接器2的对象上壁51之间的间隙。通过防滴壁10h像这样闭塞间隙,从而防止在连接器外部由于结露而产生的水滴向对象连接器2的内部浸入。
68.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图3可见的那样,在比防滴壁10h靠后方,形成有向后方敞开的后方凹部10i。因此,在制作壳体10时,在从后方配置成型模具(未图示)而使壳体10成型之后,仅通过将该成型模具向后方抽出便能够形成防滴壁10h。换句话说,不需要为了形成防滴壁10h而准备多个成型模具,能够使上述成型模具成为简单的形状。
69.如图3可见的那样,保持件20具有:成为以连接器宽度方向为长边方向的大致长方体外形的实心的中央板部21;和在中央板部21的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形成的支承壁部22。支承壁部22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处于与扁平型导体c1、c2的侧方被支承部c1e、c2e相同的位置,并在上下方向上遍及包括扁平型导体c1、c2的范围而形成。支承壁部22形成为,在保持件20安装于壳体10的状态下,该支承壁部22的前端面(相对于前后方向成直角的平坦面)相对于扁平型导体c1、c2的侧方被支承部c1e、c2e从后方接近而存在。因此,支承壁部22能够从后方支承扁平型导体c1、c2的侧方被支承部c1e、c2e。
70.如图3可见的那样,在支承壁部22的前端部形成有从支承壁部22的侧方外表面(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位于外侧的面)突出并且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爪状的侧方被卡止部22a。如图7可见的那样,在保持件20安装于壳体10的状态下,壳体10的侧方卡止突起部18a-1相对于侧方被卡止部22a可卡止地位于侧方被卡止部22a的后方。换句话说,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10的侧方卡止突起部18a-1相对于保持件20的侧方被卡止部22a能够从后方卡止,并且,保持件20的支承壁部22能够从后方支承扁平型导体c1、c2的侧方被支承部c1e、c2e。换言之,保持件20能够与壳体10配合地支承扁平型导体c1、c2。
71.连接器1通过以下的要领来组装。首先,将扁平型导体c1、c2从后方向壳体10安装。具体而言,将上侧扁平型导体c1的前端侧部分从后方向壳体10的上侧插入空间10f插入。在上侧扁平型导体c1的插入过程中,上侧扁平型导体c1的前端与上侧卡止臂部15a的上侧卡止突起部15a-1抵接,使上侧卡止臂部15a向下方弹性变形,由此,允许上侧扁平型导体c1的进一步的插入。若上侧扁平型导体c1的孔部c1b以及缺口部c1c分别到达对应的上侧卡止突起部15a-1的位置,则上侧卡止臂部15a返回自由状态,上侧卡止突起部15a-1从下方分别进入孔部c1b以及缺口部c1c。作为其结果,相对于被卡止部c1b-1、c1d-1可从后方卡止地存在,上侧扁平型导体c1成为由壳体10临时保持的状态,防止上侧扁平型导体c1的不小心的脱落。
72.另外,将下侧扁平型导体c2的前端侧部分从后方向壳体10的下侧插入空间10g插入。下侧扁平型导体c2通过与针对上侧扁平型导体c1已叙述的内容相同的要领,使下侧卡止臂部15b向上方弹性变形并且插入之后,返回了自由状态的下侧卡止臂部15b的下侧卡止突起部15b-1在孔部c2b以及缺口部c2c内相对于被卡止部c2b-1、c2d-1从后方可卡止地存
在,下侧扁平型导体c2成为由壳体10临时保持的状态,防止下侧扁平型导体c2的不小心的脱落。
73.接下来,使保持件20位于上侧扁平型导体c1与下侧扁平型导体c2之间之后,将保持件20从后方向壳体10的后方接纳空间10e插入并安装于壳体10。在保持件20的插入过程中,保持件20的侧方被卡止部22a的前端与侧方臂部18a的侧方卡止突起部18a-1抵接,使侧方臂部18a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向外侧弹性变形,由此,允许保持件20的进一步的插入。若侧方被卡止部22a通过侧方卡止突起部18a-1的位置,则侧方臂部18a返回自由状态,侧方卡止突起部18a-1相对于侧方被卡止部22a从后方可卡止地存在(参照图7),防止保持件20不小心的脱落。
74.在安装有保持件20的状态下,保持件20的支承壁部22的前端面相对于扁平型导体c1、c2的侧方被支承部c1e、c2e从后方接近而可抵接地存在。作为其结果,支承壁部22能够从后方支承扁平型导体c1、c2的侧方被支承部c1e、c2e,防止扁平型导体c1、c2不小心的脱落。另外,中央板部21位于如下位置:在上下方向上的扁平型导体c1、c2的前端侧部分彼此之间能够在上下方向上支承该前端侧部分,由此,可良好地维持上述前端侧部分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姿势。这样将保持件20安装于壳体10,由此连接器1的组装结束。
75.连接器1配设为接触部c1a-1、c2a-1位于两个扁平型导体c1、c2相互的内侧面,在内侧面彼此之间形成有前方接纳空间10d。换句话说,两个扁平型导体c1、c2的接触部c1a-1、c2a-1彼此在上下方向上即在扁平型导体c1、c2的厚度方向上分离前方接纳空间10d的尺寸的大小,将两个扁平型导体c1、c2之间的爬电距离确保得充分大。另外,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对象连接器2的后述的嵌入部54嵌入连接器1的前方接纳空间10d内,配设于嵌入部54的后述的对象端子30、40的对象接触部32a、33a、42a、43a具有接触压地与扁平型导体c1、c2的内侧面的接触部c1a-1、c2a-1接触。因此,对象端子30、40没有位于两个扁平型导体c1、c2的外侧面侧,与其对应地,与现有的连接器相比,能够使扁平型导体的厚度方向上的连接器尺寸变小。
76.如图8可见的那样,对象连接器2具有:多个对象端子30、40,其与连接器1的扁平型导体c1、c2的多个接触部c1a-1、c2a-1对应地在连接器宽度方向(y轴方向)上排列;对象壳体50,其压入保持多个对象端子30、40;以及固定金属件60,其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对象端子30、40的排列范围外压入保持于对象壳体50。
77.多个对象端子30、40具有:与连接器1的上侧扁平型导体c1对应的一方的对象端子组和与连接器1的下侧扁平型导体c2对应的另一方的对象端子组。具体而言,一方的对象端子组具有能够与上侧扁平型导体c1连接的多个上侧对象端子30,另一方的对象端子组具有能够与下侧扁平型导体c2连接的多个下侧对象端子40。如图9可见的那样,对象端子30、40通过对金属板构件沿其板厚方向进行冲裁而制作,成为维持了平坦的板面的平板状。上侧对象端子30与下侧对象端子40以其板厚方向与连接器宽度方向(y轴方向)一致的姿势将连接器宽度方向作为端子排列方向而交替排列。
78.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上侧对象端子30的后述的臂部32、33以及下侧对象端子40的后述的臂部42、43进入连接器1的前方接纳空间10d内即两个扁平型导体c1、c2的前端部的内侧面彼此之间。换句话说,臂部32、33、42、43没有位于两个扁平型导体c1、c2的前端部的外侧面侧,因此,能够避免上下方向上的对象连接器2本身的大型化。
79.如图9的(a)可见的那样,上侧对象端子30具有:大致四边形平板状的上侧基部31;从上侧基部31的后缘(x2侧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边缘)向后方延伸的上侧长臂部32以及上侧短臂部33;从上侧基部31的前端部的下缘向下方延伸的上侧腿部34;以及从上侧腿部34的下端向前方延伸的上侧连接部35。
80.上侧基部31在前后方向上的中间位置以及前端位置形成有从上侧基部31的上缘突出的压入突起部31a。上侧对象端子30通过从前方向对象壳体50的后述的上侧保持槽部50b-1a被压入并使压入突起部31a陷入上侧保持槽部50b-1a的内表面,从而被对象壳体50保持(参照图11的(a))。
81.上侧长臂部32从上侧基部31的下部的后缘朝向前方延伸,并能够在上下方向上弹性变形。从下方具有接触压地与上侧扁平型导体c1的上侧接触部c1a-1接触的上侧后方对象接触部32a朝向上方以大致三角形状突出而形成于上侧长臂部32的前端位置。上侧后方对象接触部32a在上下方向上突出至与上侧短臂部33的后述的上侧前方对象接触部33a几乎相同的高度。
82.上侧短臂部33位于比上侧长臂部32靠上方,从上侧基部31的上下方向中间部的后缘朝向前方延伸,并能够在上下方向上弹性变形。从下方具有接触压地与上侧扁平型导体c1的上侧接触部c1a-1接触的上侧前方对象接触部33a朝向上方以大致三角形状突出地形成于上侧短臂部33的前端位置。上侧短臂部33比上侧长臂部32稍短地形成,上侧短臂部33的前端位于比上侧长臂部32的前端靠前方(x1侧)。换句话说,上侧短臂部33的上侧前方对象接触部33a位于比上侧长臂部32的上侧后方对象接触部32a靠前方。
83.如图3以及图11的(a)可见的那样,上侧后方对象接触部32a与上侧前方对象接触部33a相互位于几乎相同的高度,并在前后方向上相互邻接地存在。另外,如图11的(a)可见的那样,上侧后方对象接触部32a以及上侧前方对象接触部33a比对象壳体50的后述的嵌入部54的上表面突出,并位于后述的对象侧接纳空间50c内,并能够与上侧扁平型导体c1的上侧接触部c1a-1接触。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像这样能够相对于上侧接触部c1a-1两点接触,从而良好地确保与上侧接触部c1a-1的接触状态。
84.上侧腿部34从上侧基部31的下缘朝向下方以直线状延伸。上侧连接部35在对象连接器2安装于电路基板p(参照图1)的状态下,位于与形成于电路基板p安装面的对应电路部(未图示)相同的高度(参照图11的(a)),并能够相对于该对应电路部焊接连接。
85.如图9的(b)可见的那样,下侧对象端子40成为使上侧对象端子30的上侧基部31(除去压入突起部31a)、上侧长臂部32、上侧短臂部33上下反转并且使上侧腿部34变短那样的形状。图9的(b)中,对下侧对象端子40的与上侧对象端子30的各部分对应的部分标注在上侧对象端子30的附图标记加上“10”而得到的附图标记而示出。换句话说,下侧对象端子40具有下侧基部41、下侧长臂部42、下侧短臂部43、下侧腿部44、下侧连接部45,并通过下侧长臂部42的下侧后方对象接触部42a以及下侧短臂部43的下侧前方对象接触部43a,能够从上方具有接触压地与下侧扁平型导体c2的下侧接触部c2a-1接触(参照图11的(b))。另外,对于下侧对象端子40而言,与下侧腿部44比上侧对象端子30的上侧腿部34变短对应,下侧基部41、下侧长臂部42、下侧短臂部43位于比上侧对象端子30的上侧基部31、上侧长臂部32、上侧短臂部33靠下方。
86.如图9的(b)可见的那样,下侧基部41在前后方向上的中间位置以及前端位置形成
有从下侧基部41的上缘突出的压入突起部41a。下侧对象端子40通过从前方向对象壳体50的后述的下侧保持槽部50b-1b被压入而使压入突起部41a陷入下侧保持槽部50b-1b的内表面,从而被对象壳体50保持(参照图11的(b))。
87.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观察,上侧对象端子30与下侧对象端子40在上下方向上具有局部重复的范围而存在。因此,上侧对象端子30与下侧对象端子40能够相互共享上下方向范围内的空间,能够实现上下方向上的对象连接器2进而连接器1的小型化。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侧对象端子30的臂部32、33与下侧对象端子40的臂部42、43在自由状态下也在上下方向上局部重复地存在,但在自由状态下重复不是必须的。例如,也可以是,上侧对象端子的臂部与下侧对象端子的臂部在自由状态下不重复,在成为弹性变形状态时其弹性位移范围彼此的至少一部分在上下方向上重复,通过这样的结构也能够实现对象连接器进而连接器的上下方向上的小型化。
88.如图8可见的那样,对象壳体50成为以连接器宽度方向(y轴方向)为长边方向的大致长方体外形,在从靠近前端的位置至后端位置的部分具有与连接器1的壳体10嵌合的对象嵌合部50a,并且在前端侧部分具有压入保持对象端子30、40的对象端子保持部50b。
89.对象嵌合部50a具有:对象上壁51以及对象下壁52,其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延伸并在上下方向上对置且作为对象嵌合壁;一对对象侧壁53,其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两端位置处沿上下方向延伸并将对象上壁51以及对象下壁52连结;以及嵌入部54,其从对象端子保持部50b的后端面在对象嵌合部50a的内部空间内朝向前方延伸。对象上壁51、对象下壁52以及对象侧壁53与嵌入部54之间向后方开口的环状空间作为用于接纳连接器1的嵌合部10a的对象侧接纳空间50c而形成。
90.对象上壁51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四个位置形成有从对象上壁51的下表面突出并且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对象突壁51a~51d。具体而言,如图8可见的那样,对象突壁51a~51d从y1侧向y2侧依次隔开间隔而具有第一对象突壁51a、第二对象突壁51b、第三对象突壁51c、第四对象突壁51d。第一对象突壁51a以及第四对象突壁51d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宽度宽地形成,第二对象突壁51b以及第三对象突壁51c比第一对象突壁51a以及第四对象突壁51d宽度窄地形成。另外,第二对象突壁51b形成为比第三对象突壁51c宽度稍宽。
91.第一对象突壁51a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同连接器1的第一突壁11a与第二突壁11b之间的空间对应地存在。第二对象突壁51b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同连接器1的第二突壁11b与锁定臂部11e之间的空间对应地存在。第三对象突壁51c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同连接器1的锁定臂部11e与第三突壁11c之间的空间对应地存在。第四对象突壁51d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同连接器1的第三突壁11c与第四突壁11d之间的空间对应地存在。这些对象突壁51a~51d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从前方向连接器1的分别对应的空间进入。
92.在第一对象突壁51a以及第四对象突壁51d的下表面形成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肋状的上侧支承突起部51e。图10的(a)、(b)示出第一对象突壁51a的上侧支承突起部51e,该上侧支承突起部51e在第一对象突壁51a的大致前半部,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靠近y2侧的位置处从第一对象突壁51a的下表面突出,并且沿前后方向延伸而形成。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观察时,上侧支承突起部51e在前后方向上包括上侧对象端子30的上侧后方对象接触部32a以及上侧前方对象接触部33a各自的突出顶部的范围延伸(参照图12的(b))。另外,上侧支承突起部51e与在前后方向以及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位于连接器1的第一突壁11a和第二
突壁11b之间的上槽部11f对应地存在。
93.另外,第四对象突壁51d的上侧支承突起部51e虽未图示,但成为与第一对象突壁51a的上侧支承突起部51e相同的形状,且形成于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靠近y1侧的位置。第四对象突壁51d的上侧支承突起部51e与在前后方向以及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位于连接器1的第三突壁11c和第四突壁11d之间的上槽部11f对应地存在。
94.如后述那样,各个上侧支承突起部51e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上侧支承突起部51e从前方进入上槽部11f,通过上侧支承突起部51e的突出顶面即下端面来支承壳体10的前方上壁11的上表面。
95.另外,在对象上壁51的后端部中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中央位置即第二对象突壁51b与第三对象突壁51c之间的位置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贯通对象上壁51的锁定孔部51f。锁定孔部51f如后述那样,通过与连接器1的锁定突起部11e-1卡止而起到防止连接器1的脱落的作用。
96.与上侧支承突起部相同形状的下侧支承突起部52a成从对象下壁52的下表面突出并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肋状而形成于对象下壁52中在上下方向上与对象上壁51的第一对象突壁51a的上侧支承突起部51e以及第四对象突壁51d的上侧支承突起部51e(未图示)对置的各个位置(参照图8)。
97.在对象侧壁53中靠近前端的位置并且上下方向上的中间位置形成有从对象侧壁53的内表面突出并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肋状的侧方支承突起部53a。另外,向前方并且下方开口并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金属件保持槽部53b成为相对于在连接器宽度方向成直角的方向上扩张的狭缝状而形成于对象侧壁53。
98.嵌入部54具有:从对象端子保持部50b的后表面朝向前方延伸并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排列的多个嵌入条部54a。如图10的(b)可见的那样,在前后方向上观察时,嵌入条部54a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隔壁部54a-1;在隔壁部54a-1的上部从y2侧的侧面突出的上侧限制突条部54a-2;以及在隔壁部54a-1的下部从y1侧的侧面突出的下侧限制突条部54a-3,且在前后方向上观察时成为大致曲柄状。
99.在对象端子30、40保持于对象壳体50的状态下,上侧对象端子30的上侧长臂部32以及上侧短臂部33沿着隔壁部54a-1的y1侧的侧面延伸(参照图10的(b)、图11的(a)),下侧对象端子40的下侧长臂部42以及下侧短臂部43沿着隔壁部54a-1的y2侧的侧面延伸(参照图10的(b)、图11的(a))。另外,上侧长臂部32以及上侧短臂部33位于下侧限制突条部54a-3的正上方的空间内,上侧长臂部32的向下方的过度的弹性位移由下侧限制突条部54a-3限制。另外,下侧长臂部42以及下侧短臂部43位于上侧限制突条部54a-2的正下方的空间内,下侧长臂部42的向上方的过度的弹性位移由上侧限制突条部54a-2限制。
100.如图11的(a)、(b)可见的那样,对象端子保持部50b形成为用于压入保持对象端子30、40的对象端子保持槽部50b-1在前后方向上贯通对象端子保持部50b的狭缝状。具体而言,收容上侧对象端子30的上侧基部31的上侧保持槽部50b-1a(参照图11的(a))与收容下侧对象端子40的下侧基部41的下侧保持槽部50b-1b(参照图11的(a))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交替形成。如图11的(a)、(b)可见的那样,上侧保持槽部50b-1a形成于对象端子保持部50b的靠近上端的位置,下侧保持槽部50b-1b形成于对象端子保持部50b的靠近上端的位置。
101.固定金属件60使金属板构件在板厚方向上屈曲而制作,并具有:被保持部61,其被
压入保持于在对象壳体50的对象侧壁53形成的金属件保持槽部53b;和固定部62,其通过焊接连接而固定于作为焊垫而形成于电路基板的安装面的对应部p1(参照图1)。被保持部61的板面(与板厚方向成直角的面)相对于连接器宽度方向成为直角。固定部62在被保持部61的下端以直角屈曲并朝向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延伸,并通过其下表面而焊接连接于上述对应部。
102.对象连接器2通过以下的要领来组装。首先,从前方将上侧对象端子30的上侧基部31向对象壳体50的上侧保持槽部50b-1a压入,并且从前方将下侧对象端子40的下侧基部41向对象壳体50的下侧保持槽部50b-1b压入。接下来,从后方将固定金属件60的被保持部61向对象壳体50的金属件保持槽部53b压入。作为其结果,固定金属件60保持于对象壳体50,对象连接器2的组装结束。对象端子30,40以及固定金属件60向对象壳体50的安装(压入)的顺序不限定于上述的顺序,任一个均可以先进行,另外也可以同时进行。
103.连接器1和对象连接器2通过以下的要领嵌合连接。首先,通过将对象连接器2的对象端子30、40的连接部35、45向电路基板p的对应电路部焊接连接,并且将固定金属件60的固定部62向电路基板p的对应部p1焊接连接,从而将对象连接器安装于电路基板p。
104.接下来,如图1可见的那样,使连接器1位于对象连接器2的后方后,使连接器1向前方移动,从后方使连接器1的嵌合部10a向对象连接器2的对象嵌合部50a嵌合。
105.在连接器嵌合过程中,嵌合部10a从后方进入对象侧接纳空间50c内,锁定臂部11e的锁定突起部11e-1与对象壳体50的对象上壁51的后端部抵接从而向下方弹性变形,允许连接器1的进一步的前进。另外,在连接器嵌合过程中,连接器1的突壁11a~11d从后方向在对象连接器2中对应的空间内进入,并且对象连接器2的对象突壁51a~51d从前方进入在连接器1中对应的空间内。作为其结果,突壁11a~11d通过对象突壁51a~51d受到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错位的限制,将连接器1顺利地朝向前方引导。
106.若连接器1进一步前进,锁定突起部11e-1到达对象上壁51的锁定孔部51f的位置,则锁定臂部11e返回自由状态,锁定突起部11e-1从下方进入锁定孔部51f内。作为其结果,如图11的(a)可见的那样,锁定突起部11e-1能够朝向后方与锁定孔部51f的内表面卡止,成为防止对象连接器2的不小心的脱落的锁定状态。
107.另外,在连接器嵌合过程中,对象壳体50的嵌入部54的各嵌入条部54a而且配设于嵌入条部54a的上侧对象端子30的上侧长臂部32、上侧短臂部33以及下侧对象端子40的下侧长臂部42、下侧短臂部43从前方进入连接器1中对应的前方接纳空间10d换言之由多个隔壁14分隔出的各个前方接纳空间10d。作为其结果,上侧长臂部32以及上侧短臂部33在向下方弹性变形的状态下,通过上侧后方对象接触部32a以及上侧前方对象接触部33a而具有接触压地与上侧扁平型导体c1的上侧接触部c1a-1接触(参照图11的(a))。另外,下侧长臂部42以及下侧短臂部43在向上方弹性变形的状态下,通过下侧后方对象接触部42a以及下侧前方对象接触部43a而具有接触压地与下侧扁平型导体c2的下侧接触部c2a-1接触(参照图11的(b))。作为其结果,上侧扁平型导体c1与上侧对象端子30电导通,下侧扁平型导体c2与下侧对象端子40电导通。
108.在图11的(a)、(b)中,示出各臂部32、33、42、43没有弹性变形,各对象接触部32a、33a、42a、43a与扁平型导体c1、c2的接触部c1a-1、c2a-1重复的状态,但实际上如已叙述的那样成为各臂部32、33、42、43弹性变形,各对象接触部32a、33a、42a、43a通过其突出顶部与
扁平型导体c1、c2的接触部c1a-1、c2a-1接触的状态。
109.另外,对于在对象壳体50的对象上壁51的第一对象突壁51a以及第四对象突壁51d分别形成的上侧支承突起部51e而言,分别从前方进入对应的上槽部11f,并通过上侧支承突起部51e的突出顶面即下端面来支承壳体10的前方上壁11的上表面(参照图11的(b)、(c))。另一方面,对于在对象壳体50的对象下壁52形成的下侧支承突起部52a而言,从前方进入对应的下槽部12a,通过下侧支承突起部52a的突出顶面即上端面来支承壳体10的前方下壁12的上表面(参照图11的(c))。这样,对象上壁51以及对象下壁52不是通过其内表面(对象上壁51的下表面以及对象下壁52的上表面)的全域而是通过上侧支承突起部51e以及下侧支承突起部52a各自的突出顶面来局部地支承前方上壁11以及对象下壁52的外表面(前方上壁11的上表面以及对象下壁52的下表面),因此,能够实现更可靠的支承。
110.通过上侧支承突起部51e、下侧支承突起部52a进入上槽部11f、下槽部12a内,从而上侧支承突起部51e与上槽部11f、下侧支承突起部52a与下槽部12a分别配合地限制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连接器1与对象连接器2的相对移动,使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两个连接器1、2良好地定位。
111.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观察时,支承突起部51e、52a在包括扁平型导体c1、c2的接触部c1a-1、c2a-1与对象端子30、40的对象接触部32a、33a、42a、43a的接触位置的范围延伸而存在。因此,假设即便连接器1的前方上壁11以及前方下壁12的壁厚较小,也由于支承突起部51e、52a的突出顶面在上述范围支承前方上壁11的上表面以及前方下壁12的下表面而抑制前方上壁11以及前方下壁12的弹性变形,因此,可确保上述接触位置的扁平型导体c1、c2的接触部c1a-1、c2a-1与对象端子30、40的对象接触部32a、33a、42a、43a的充分的接触压。
112.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侧支承突起部51e以及下侧支承突起部52a各自的后端到达至比上槽部11f、下槽部12a各自的后端进一步向后方的位置。作为其结果,上侧支承突起部51e陷入前方上壁11的上表面,并且下侧支承突起部52a陷入前方下壁12的下表面,由此,也可实现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两个连接器1、2的定位。图12的(b)在上侧支承突起部51e的后端部与前方上壁11重复的状态下图示出上侧支承突起部51e的后端部陷入前方上壁11的上表面的部分。
113.另外,连接器1的前方上壁11的上突条部11g、前方下壁12的下突条部12b分别陷入对象上壁51的下表面、对象下壁52的上表面,由此,也实现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两个连接器1、2的定位。图12的(b)在上侧支承突起部51e的后端部与前方上壁11重复的状态下图示出上突条部11g陷入对象上壁51的下表面的部分。
114.另外,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连接器1的侧方突起部13a与对象连接器2的对象侧壁53的内表面抵接,并且对象连接器2的侧方支承突起部53a与连接器1的前侧壁13的内表面抵接,由此,也可实现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两个连接器1、2的定位。
115.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对象壳体50的支承突起部51e、52a支承连接器1的壳体10的前方上壁11以及前方下壁12,但只要能够确保扁平型导体与对象端子的充分的接触压,则在对象壳体50设置支承突起部51e、52a不是必需的。换句话说,也可以不在对象壳体设置支承突起部,而通过对象壳体的对象上壁的下表面以及对象下壁的上表面来支承连接器的壳体的前方上壁的上表面以及前方下壁的下表面。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