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钢球分球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4-02 05:48:5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一种钢球分球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2.钢球在制备时,由于将圆钢压制成钢球的压球机构单位时间内产出的钢球数量较多,而下道的用于将钢球整形成圆球的钢球加工机构单位时间内能够加工的钢球数量较少,因此,需要对压球机构产出的钢球进行引导,使其分别进入不同的钢球加工机构中。
3.申请号为201320763290.6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用于高温钢球的分球机,在滚筒中设置三路固定通道,通过滚筒的转动依次将三个进球端与v形槽对齐,并依次通过三个出口端分球。这种分球机具有以下缺点:需要驱动滚筒整体运动,驱动电机能耗较大;只有当进球端与v形槽对齐时钢球才能进入滚筒中,进球效率和分球效率较低;分球时滚筒需要保持转动,无法与下道加工机构的进球槽固定连接,滚筒中输出的钢球在一定的初速度下飞入进球槽中,具有安全隐患;无法根据需要调节进入每路固定通道中钢球的数量,三路固定通道只能等分钢球。
发明内容
4.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钢球分球装置,分球效率较高,驱动机构能耗较低,安全性较高。
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钢球分球装置,包括筒形外壳、可绕自身轴心线方向转动地设于所述筒形外壳中的转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转动组件转动的驱动机构;所述转动组件包括可绕自身轴心线方向转动地设于所述筒形外壳中的柱形安装座、至少两块沿圆周方向间隔排列地设于所述柱形安装座外侧周部的隔板、一一对应地设于相邻的两块所述隔板之间的且高度相异的底板;所述隔板沿上下方向设置,相邻的两块所述隔板与所述筒形外壳之间形成用于入球的入球口,所述入球口设于对应的所述底板上方;所述筒形外壳上开设有至少两个沿圆周方向间隔排列的且高度相异的出球口,所述出球口与所述底板一一对应;所述底板用于在转动至朝向对应的所述出球口时,驱使落至其上的钢球从对应的所述出球口出球。
6.优选地,所述出球口的底部高度低于或等于对应的所述底板的高度,所述出球口的顶部与对应的所述底板之间的高度差大于或等于所述钢球的直径。
7.优选地,所述底板的上表面沿远离所述柱形安装座的方向向下倾斜设置。
8.优选地,所述钢球分球装置还包括可拆卸地盖设于相邻的两块所述隔板上的盖
板,所述盖板用于封堵对应的所述入球口。
9.更优选地,所述盖板沿相邻的两块所述隔板的排列方向上下倾斜设置,以将所述钢球导流至相邻的所述入球口中。
10.优选地,所述隔板和所述底板分别设于所述柱形安装座和所述筒形外壳之间,所述筒形外壳、相邻的两块所述隔板和对应的所述底板之间形成用于容纳所述钢球的容纳腔,所述容纳腔用于阻止容纳的所述钢球从所述隔板侧或所述底板侧出球。
11.更优选地,所述隔板平行于竖直方向,所述底板平行于水平方向。
12.优选地,至少两块所述隔板的环绕中心线、至少两个所述出球口的环绕中心线、所述柱形安装座的轴心线、所述筒形外壳的轴心线以及所述转动组件的转动轴心线相互重合,且均沿竖直方向延伸。
13.优选地,所述隔板平行于所述柱形安装座的径向方向,至少两块所述隔板等分圆周。
14.优选地,所述钢球分球装置还包括沿上下方向间隔排列地连接在所述筒形外壳上方的第一安装板、设于所述筒形外壳中的且位于所述柱形安装座下方的第二安装板,所述转动组件还包括固定地穿设于所述柱形安装座中的转轴,所述转轴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连接在所述第一安装板和所述第二安装板上,所述转轴可绕自身轴心线方向转动地设于所述筒形外壳中,所述转轴和所述柱形安装座同轴心线设置。
15.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本发明一种钢球分球装置,通过将转动组件设于筒形外壳中,分球时驱动机构仅需驱动转动组件转动,能耗相对较低;固定设置的筒形外壳能够通过出球口与下道加工机构的进球槽无缝固定连接,安全性较高;在转动组件的转动过程中,钢球随时能够通过入球口进入筒形外壳中,无需等待,分球效率相对较高;当下道加工机构对钢球的加工效率不同时,通过设置隔板之间的角度能够调节对应的出球口在单位时间中输出钢球的数量。
附图说明
16.附图1为根据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钢球分球装置的结构示意图;附图2为根据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钢球分球装置的侧视示意图一;附图3为根据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钢球分球装置的侧视示意图二;附图4为根据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钢球分球装置的侧视示意图三;附图5为附图1中转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一;附图6为附图1中转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二。
17.其中:1、筒形外壳;11、出球口;12、安装口;2、转动组件;21、柱形安装座;22、隔板;23、底板;24、转轴;3、入球口;4、第一安装板;5、第二安装板;6、第一轴承;7、第二轴承。
具体实施方式
18.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阐述。
19.参见图1-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钢球分球装置,包括筒形外壳1、可绕自身轴心线方向转动地设于筒形外壳1中的转动组件2、用于驱动转动组件2转动的驱动机构(图中未示出),该驱动机构可以是驱动电机。筒形外壳1上开设有安装口12,筒形外壳1通过该安装
口12与外部机架(图中未示出)固定连接。
20.上述转动组件2包括可绕自身轴心线方向转动地设于筒形外壳1中的柱形安装座21、至少两块沿圆周方向间隔排列地设于柱形安装座21外侧周部的隔板22、一一对应地设于相邻的两块隔板22之间的且高度相异的底板23。每块隔板22均沿上下方向设置,相邻的两块隔板22顶部与筒形外壳1顶部之间形成用于入球的入球口3,入球口3设于对应的底板23上方。
21.隔板22和底板23分别设于柱形安装座21的外侧周部和筒形外壳1的内侧周部之间,筒形外壳1、相邻的两块隔板22和对应的底板23之间形成用于容纳钢球的容纳腔,该容纳腔用于阻止被容纳的钢球从隔板22侧或底板23侧出球,仅允许钢球从筒形外壳1侧出球。
22.参见图5-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隔板22有三块,且分别平行于竖直方向,并分别沿柱形安装座21的不同径向方向设置。三块隔板22等分圆周,两两之间的夹角为120
°
。通过这个设置,转动组件2匀速转动时,钢球能够以相同的数量落至每块底板23上。参见图1所示,三个入球口3均为扇形,且等分圆周。转动组件2转动时,相对外部机架固定的上道加工机构的下球槽(图中未示出)能够持续地将钢球通过入球口3送入筒形外壳1中,并数量均匀地散落至三块底板23上,分球效率相对较高。转动组件2转动时,不存在落球的真空期。
23.上述筒形外壳1上开设有至少两个沿圆周方向间隔排列的出球口11,出球口11与底板23一一对应。参见图1-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出球口11同样有三个,两两之间高度相异,且均位于安装口12上方。三个出球口11大小相同,并沿圆周方向间隔均匀排列。
24.底板23用于在转动至朝向对应的出球口11时,驱使落至其上的钢球从对应的出球口11出球。在本实施例中,最高位置的底板23转动至朝向最高位置的出球口11时,底板23上的钢球才能够从该出球口11出球;中间位置的底板23转动至朝向中间位置的出球口11时,底板23上的钢球才能够从该出球口11出球;最低位置的底板23转动至朝向最低位置的出球口11时,底板23上的钢球才能够从该出球口11出球。
25.显然,出球口11的底部高度应低于或等于对应的底板23上表面的高度,出球口11的顶部与对应的底板23上表面之间的高度差应大于或等于钢球的直径。通过这个设置,底板23在转动至朝向对应的出球口11时,底板23上的钢球才能够从该出球口11出球。
26.为了便于钢球的顺利出球,底板23的上表面沿远离柱形安装座21的方向向下倾斜设置,即底板23的上表面沿靠近筒形外壳1的方向向下倾斜设置。在本实施例中,底板23的下表面平行于水平方向。
27.在本实施例中,参见图1所示,三块隔板22的环绕中心线、三个出球口11的环绕中心线、柱形安装座21的轴心线、筒形外壳1的轴心线以及转动组件2的转动轴心线相互重合,且均沿竖直方向延伸。
28.由于筒形外壳1固定设置在外部机架上,筒形外壳1能够通过出球口11与下道加工机构的进球槽无缝固定连接,能够避具有初速度的钢球飞出进球槽,安全性较高。
29.在其他实施例中,当下道加工机构对钢球的加工效率不同时,通过设置隔板22之间的角度能够调节对应的出球口11在单位时间中输出钢球的数量。当出球口11对应的下道加工机构加工效率较低时,需要的钢球数量较少,减小底板23对应的两块隔板22之间的角度,以降低单位时间内底板23得到的钢球数量;当出球口11对应的下道加工机构加工效率较高时,需要的钢球数量较多,增加底板23对应的两块隔板22之间的角度,以提高单位时间
内底板23得到的钢球数量。这里说的单位时间是指转动组件2转过一周的时间或转过一周时间的整数倍。
30.上述钢球分球装置还包括可拆卸地盖设于相邻的两块隔板22上的盖板(图中未示出),该盖板用于封堵对应的入球口3。通过设置盖板,当入球口3对应的出球口11对应的下道加工机构故障时,能够避免对该下道加工机构持续传输钢球。
31.在本实施例中,该盖板沿相邻的两块隔板22的排列方向上下倾斜设置,以将钢球导流至相邻的入球口3中。通过这个设置,能够避免钢球在盖板上堆积,使钢球通过相邻的入球口3进入其他的下道加工机构中。
32.参见图1-4所示,上述钢球分球装置还包括沿上下方向间隔排列地连接在筒形外壳1上方的第一安装板4、设于筒形外壳1中的且位于柱形安装座21下方的第二安装板5。转动组件2还包括固定地穿设于柱形安装座21中的转轴24,转轴24的上端通过第一轴承6连接在第一安装板4上,转轴24的下端通过第二轴承7连接在第二安装板5上。转轴24可绕自身轴心线方向转动地设于筒形外壳1中,转轴24和柱形安装座21同轴心线设置。驱动电机用于驱动转轴24转动,以带动柱形安装座21相对筒形外壳1转动。
33.入球口3设于第一安装板4下方,第一安装板4与筒形外壳1顶端之间的距离应大于钢球的直径,以便于上道加工机构的下球槽(图中未示出)能够持续地将钢球通过入球口3送入筒形外壳1中。
34.以下具体阐述下本实施例的工作过程:通过驱动电机驱动转轴24转动,使上道加工机构下球槽中的钢球从入球口3落至对应的底板23上;随着转动组件2的转动,下球槽中的钢球通过不同的入球口3落至对应的底板23上,并且当底板23朝向对应的出球口11时,底板23上的钢球能够通过对应的出球口11出球,以进入对应的下道加工机构中。
35.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加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发明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