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转子轴工件翻转输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3-31 06:48:0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转子轴工件翻转输送装置,属于工件辅助加工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在转子轴工件与磁轭的自动化装配过程中,装配好磁轭的转子轴工件往往处于竖直状态,因此需要对转子轴工件进行翻转下料,以便输送至后续工位进行加工。现有中国专利号为201922391707.0,专利名称为一种小轴类零件翻转下料装置的专利,公开了一种小轴类零件翻转下料装置,包括气缸底座以及安装在气缸底座上的微型翻转气缸,微型翻转气缸后端通过销轴与气缸底座铰接,气缸底座的前端通过转轴铰接有翻转座,微型翻转气缸的动力输出端与翻转座铰接,该下料装置能够将工件自动翻转90
°
后进行下料,提高了下料效率。但其还存在以下缺点:工件翻转下料后无法输送至下一个工位并与后续加工设备准确定位对接,不便后续加工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转子轴工件翻转输送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工件翻转下料后无法输送至下一个工位并与后续加工设备准确定位对接,不便后续加工等问题。
4.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主要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解决的:一种转子轴工件翻转输送装置,包括位于转子轴工件正上方的下料夹头,所述下料夹头与升降组件连接实现上下升降,所述下料夹头连接有使所述下料夹头翻转的翻转组件,所述下料夹头与移动组件连接实现横向移动,所述下料夹头横向移动的远端下方设有工件转移位,所述工件转移位包括顶部具有v型槽的支架,所述v型槽的中心线与所述下料夹头的中心线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重合,所述工件转移位连接有使所述工件转移位移动至下一工位的输送组件。
5.本实用新型装置使用时,通过升降组件驱动下料夹头向下运动至转子轴工件端部外侧并将竖直放置在上一工位内的转子轴工件夹紧,再通过升降组件驱动下料夹头向上运动直至转子轴工件从上一工位内脱离,接着通过翻转组件驱动下料夹头翻转90
°
使转子轴工件从竖直状态翻转至水平状态,再通过移动组件驱动下料夹头横向移动至工件转移位的上方,然后通过升降组件驱动下料夹头向下运动使转子轴工件自动落入支架上的v型槽内,再通过输送组件驱动v型槽内的转子轴工件移动至下一工位进行加工,使得转子轴工件翻转下料后能够准确地放置在v型槽内并输送至下一工位,同时v型槽内的转子轴工件能够自动定位,从而能够实现转子轴工件与后续加工设备的准确定位对接,以便后续加工。
6.作为优选,所述支架设有至少两个,两个所述支架间隔且对称设置;通过将支架设有至少两个,两个支架间隔且对称设置,使得转子轴工件放置在支架上时能够对转子轴的两处位置进行支撑,支撑效果好,能够保证转子轴工件输送过程中的稳定性。
7.作为优选,所述工件转移位还包括水平设置且用于固定支撑所述支架的底板,通
过在工件转移位内还设有水平设置且用于固定支撑所述支架的底板,使得底板能够保证两个支架处于水平状态,使得转子轴工件放置在支架上时能够水平摆放,以便与后续加工设备对接。
8.作为优选,所述下料夹头包括横向设置的手指气缸,所述手指气缸的动力输出端设有两个用于夹取转子轴工件的夹爪;通过在下料夹头内设有横向设置的手指气缸,手指气缸的动力输出端设有两个用于夹取转子轴工件的夹爪,使得手指气缸工作时能够驱动两个夹爪朝向相互靠近的一侧运动,从而实现对转子轴工件的夹紧。
9.作为优选,所述翻转组件包括用于固定支撑所述手指气缸的翻转座,所述翻转座与翻转气缸的动力输出端固定连接实现翻转运动;通过在翻转组件内设有用于固定支撑手指气缸的翻转座,翻转座与翻转气缸的动力输出端固定连接实现翻转运动,使得翻转气缸工作时能够通过翻转座驱动手指气缸翻转90
°
,从而通过夹爪带动转子轴工件翻转90
°
,使得转子轴工件从竖向状态翻转至水平状态,便于输送至下一工位进行加工。
10.作为优选,所述升降组件包括用于固定支撑所述翻转气缸的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与升降气缸的动力输出端固定连接实现上下升降;通过在升降组件内设有用于固定支撑翻转气缸的安装板,安装板与升降气缸的动力输出端固定连接实现上下升降,使得升降气缸工作时能够通过安装板带动翻转气缸向下运动,从而能够带动手指气缸上下升降,进而带动夹爪上下升降,使得夹爪能够向下运动至转子轴工件端部外侧对其夹紧,另外夹爪能够带着转子轴工件向上运动,使得转子轴工件能够从上一工位内脱离出来,以便后续翻转。
11.作为优选,所述移动组件包括横向设置的滑道,所述滑道被直接或间接固定支撑在底座上,所述滑道内设有横向设置的转轴,所述转轴上螺纹连接有滑座,所述滑座的上下两端与所述滑道相抵,所述升降气缸固设于所述滑座上,所述滑道一端固设有移动电机,所述移动电机的动力输出端连接有传动件,所述传动件用于实现所述移动电机的动力输出端与所述转轴之间的动力传递;通过在移动组件内设有横向设置的滑道,滑道被直接或间接固定支撑在底座上,滑道内设有横向设置的转轴,转轴上螺纹连接有滑座,滑座的上下两端与滑道相抵,升降气缸固设于滑座上,滑道一端固设有移动电机,移动电机的动力输出端连接有传动件,传动件用于实现移动电机的动力输出端与转轴之间的动力传递,使得移动电机工作时能够通过传动件驱动转轴转动,从而驱动滑座横向滑动,滑动时滑座的上下两端与滑道处于相抵的状态,使得滑座滑动时不会发生转动,从而能够通过升降气缸带动夹爪上的转子轴工件横向移动至工件转移位上方,使得转子轴工件能够转移至工件转移位内,从而完成转子轴工件的翻转下料,同时使得转子轴工件能够被输送至下一工位。
12.作为优选,所述输送组件包括固设在所述底座上的两个限位座,两个所述限位座之间设有无杆气缸,所述底板固设于所述无杆气缸顶部,两个所述限位座之间还设有两个贯穿所述无杆气缸且与其滑动配合的导向杆;通过在输送组件内设有固定在底座上的两个限位座,两个限位座之间设有无杆气缸,底板固设于无杆气缸顶部,两个限位座之间还设有两个贯穿无杆气缸且与其滑动配合的导向杆,使得无杆气缸工作时能够带动底板向下一工位输送,从而带动支架上的转子轴工件输送至下一工位,便于后续加工,实现自动化生产。
13.因此,本实用新型具有能够将转子轴工件翻转下料后将其输送至下一工位,并且实现转子轴工件与后续加工设备的准确定位对接,以便后续加工等优点。
附图说明
14.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5.图2是本实用新型图1中a处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16.附图中标记分述如下:1、下料夹头;2、升降组件;3、翻转组件;4、移动组件;5、工件转移位;6、v型槽;7、支架;8、输送组件;9、底板;10、手指气缸;11、夹爪;12、翻转座;13、翻转气缸;14、安装板;15、升降气缸;16、滑道;17、底座;18、转轴;19、滑座;20、移动电机;21、传动件;22、限位座;23、无杆气缸;24、导向杆。
具体实施方式
17.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
18.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转子轴工件翻转输送装置,包括位于转子轴工件正上方的下料夹头1,下料夹头1包括横向设置的手指气缸10,手指气缸10的动力输出端设有两个用于夹取转子轴工件的夹爪11,下料夹头1横向移动的远端下方设有工件转移位5,工件转移位5包括顶部具有v型槽6的支架7,支架7设有至少两个,两个支架7间隔且对称设置,v型槽6的中心线与下料夹头1的中心线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重合,工件转移位5还包括水平设置且用于固定支撑支架7的底板9。
19.如图1所示,下料夹头1与升降组件2连接实现上下升降,升降组件2包括用于固定支撑翻转气缸13的安装板14,安装板14与升降气缸15的动力输出端固定连接实现上下升降,下料夹头1连接有使下料夹头1翻转的翻转组件3,翻转组件3包括用于固定支撑手指气缸10的翻转座12,翻转座12与翻转气缸13的动力输出端固定连接实现翻转运动,下料夹头1与移动组件4连接实现横向移动,移动组件4包括横向设置的滑道16,滑道16被直接或间接固定支撑在底座17上,滑道16内设有横向设置的转轴18,转轴18上螺纹连接有滑座19,滑座19的上下两端与滑道16相抵,升降气缸15固设于滑座19上,滑道16一端固设有移动电机20,移动电机20的动力输出端连接有传动件21,传动件21用于实现移动电机20的动力输出端与转轴18之间的动力传递。
20.如图1所示,工件转移位5连接有使工件转移位5移动至下一工位的输送组件8,输送组件8包括固设在底座17上的两个限位座22,两个限位座22之间设有无杆气缸23,底板9固设于无杆气缸23顶部,两个限位座22之间还设有两个贯穿无杆气缸23且与其滑动配合的导向杆24。
21.本实用新型装置使用时,通过升降气缸15驱动下料夹头1向下运动,使得下料夹头1内的两个夹爪11运动至转子轴工件端部外侧,然后通过手指气缸10驱动两个夹爪11将竖直放置在上一工位内的转子轴工件夹紧,再通过升降气缸15驱动下料夹头1向上运动直至转子轴工件从上一工位内脱离,接着通过翻转气缸13驱动翻转座12转动90
°
,从而使得使转子轴工件从竖直状态翻转至水平状态,再通过移动电机20驱动转轴18转动,从而驱动滑座19横向移动,进而带动翻转至水平状态的转子轴工件移动至工件转移位5的上方,然后通过升降气缸15驱动下料夹头1向下运动使转子轴工件自动落入支架7上的v型槽6内,再通过无杆气缸23驱动底座9横向移动,从而带动v型槽6内的转子轴工件移动至下一工位进行加工。
22.本实用新型具有能够将转子轴工件翻转下料后将其输送至下一工位,并且实现转子轴工件与后续加工设备的准确定位对接,以便后续加工等优点。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