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流量调节结构和起泡器的制作方法

2022-03-26 20:50:1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出水装置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流量调节结构和起泡器。


背景技术:

2.在出水装置中,为了保持不同水压状态下流量的稳定性,一般会通过设置流量调节结构调节不同水压时的流量。
3.在现有技术中,大部分流量调节结构都是通过在流量调节结构的本体上设置一个环形的过水道;在过水道内装设有一个弹性的o型圈,且o型圈与过水道之间留有供水流经过的过水间隙;水流经过过滤网后从过水间隙流至分流器内。由于o型圈具有弹性,因此过水间隙随着水压升高,过水间隙逐渐减小,以使水压低时出水流量大,水压高时出水流量小,实现在不同水压的情况下,保持出水流量的稳定性。但是,o型圈具有易老化,弹性易松弛,软硬不易控制和不易安装等缺点,严重影响了流量调节结构在使用时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背景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陷或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且不易老化、不易松弛、软硬易控制且易安装的流量调节结构和具有该流量调节结构的起泡器。
5.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6.方案一:一种流量调节结构,包括过水件和弹性件;过水件设有过水腔,所述过水腔顶端开口于所述过水件的第一端面,所述过水腔的侧壁沿周向布设有若干过水孔;弹性件设有盘形本体;所述盘形本体的周缘贴靠于所述过水件的第一端面并遮蔽所述过水腔,所述盘形本体的中部贯穿有连通所述过水腔的通水孔,所述盘形本体从其周缘至所述通水孔间形成承压部,所述承压部受水流压力的冲击作用向所述过水腔底壁的方向形变以调节所述过水腔内连通所述过水道与所述过水孔的通水面积。
7.方案二:基于方案一,所述盘形本体上还设有沿背离所述过水腔底壁方向延伸的第一环壁,所述第一环壁围设于所述通水孔外,且所述第一环壁内形成连通通水孔的过水道。
8.方案三:基于方案一或方案二,所述盘形本体在所述承压部与所述周缘间还设有弯折部,所述弯折部从所述周缘沿背离所述过水腔底壁的方向弯折并连接所述承压部。
9.方案四:一种起泡器,其包括过滤器、起泡器本体和上述任一方案所述的流量调节结构;所述流量调节结构位于所述起泡器本体内;所述过滤器位于所述弹性件的上方,并抵压所述弹性件;所述过滤器与所述弹性件围合形成第一腔。
10.方案五:基于方案四,所述过水件设有第一凸缘;所述第一凸缘的上表面位于所述第一端面上,所述第一凸缘的边缘设有沿背离所述过水腔底壁方向延伸的第二环壁,所述第二环壁的内壁上凸设有第一卡环;所述过滤器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卡环卡接配合的第二卡
环。
11.方案六:基于方案五,所述过滤器呈一端开口的伞形结构,其伞形面上布设有若干过滤孔;所述第二卡环设于所述过滤器开口端的外壁上。
12.方案七:基于方案四,所述过水腔底壁上沿周向间隔地布设有若干正对所述过水孔的凸柱,所述凸柱被配置为用于将所述过水腔内部分流向过水孔的水流打散。
13.方案八:基于方案五,还包括扩散器;所述扩散器两端开口,且设有相互连通的第二腔和第三腔,所述第二腔和第三腔之间形成有向上的第一台阶面;所述扩散器装设于所述起泡器本体内,所述过水件的第一凸缘座落于所述第一台阶面上,所述过水腔伸出所述第三腔;所述第三腔内腔壁与所述过水腔的外壁之间形成连通所述过水孔的过水间隙,且所述第三腔的内腔壁为向内渐缩的锥面,所述锥面适于调整流至所述过水间隙水流的流向,并将水流打散。
14.方案九:基于方案八,所述起泡器本体为顶端开口的筒体结构;所述起泡器本体的侧壁上靠近过水间隙的位置上沿周向布设有若干进气口,所述进气口被配置为供空气进入所述起泡器本体内;所述起泡器本体的过水腔底壁上布设有若干供水流流出的出水孔。
15.方案十:基于方案九,所述扩散器的外壁上设有第三卡环;所述起泡器本体的内壁上设有适于与所述第三卡环卡接配合的第四卡环。
16.由上述对本实用新型的描述可知,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的如下有益效果:
17.1、由于弹性件具有弹性,因此当不同水压的水流冲击承压部时,承压部会朝过水腔底壁的方向弹性形变。随着水压的增加,承压部弹性形变量逐渐增大,从而达到根据水压的大小,自动调节过水腔内连通过水道与过水孔的通水面积,实现出水流量的稳定。由于盘形本体的承压面积大,因此与现有技术的o型圈相比,不易老化、弹性不易松弛、软硬容易控制,增加了使用寿命;且盘形本体较o型圈安装更便捷。
18.2、设置第一环壁,使得冲击承压部的水流需要蓄留到一定的高度后才能进入过水道能使冲击承压部的水流压力更大,承压部弹性形变程度更大。
19.3、设置弯折部可以增加弹性件的弹性变形的空间;同时当承压部弹性变形时,有效地防止弹性件的周缘翘起。
20.4、水流经过滤器过滤后,进入第一腔后从流量调节结构的过水孔流出。起泡器采用了上述的流量调节结构,因此起泡器具有流量调节结构的所有有益效果。
21.5、过滤器与过水件卡接配合,便于拆装。
22.6、在过水腔的过水腔底壁设置凸柱,当水流从过水道进入过水腔流向过水孔的过程中,部分水流被凸柱打散形成更细的水流出过水孔,提高起泡器的气水混合程度。
23.7、水流从过水孔流至过水间隙的时,水流冲击锥面。锥面将水流进一步打散成更细的水流,同时调整水流的流向。
24.8、当水流从过水间隙狭窄的空间,流向起泡器本体位于扩散器下方较大的空间内时水流流速增加,使得起泡器本体内形成负压状态,因此与外界存在这种压强差,外界的空气会从进气口进入起泡器本体内与被锥面打散后的水流混合,形成气泡水。气泡水经各出水孔整流后流出起泡器。
25.9、扩散器和起泡器本体卡接配合,方便拆装。
附图说明
2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7.图1为本实施例中起泡器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28.图2为本实施例中过水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9.图3为本实施例中过水件的剖视示意图;
30.图4为本实施例中弹性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1.图5为本实施例中弹性件的剖视示意图;
32.图6为本实施例中过滤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3.图7为本实施例中扩散器的剖视示意图;
34.图8为本实施例中起泡器本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5.图9为本实施例中起泡器本体的剖视示意图;
36.图10为本实施例中起泡器的立体装配示意图;
37.图11为本实施例中起泡器的剖视示意图;
38.图12为本实施例中起泡器受水压冲击时的状态示意图;
39.图13为本实施例中起泡器内水流流向示意图。
40.主要附图标记说明:
41.流量调节结构1;
42.过滤器2;过滤孔21;第二卡环22;
43.扩散器3;第二腔31;第三腔32;锥面321;第一台阶面33;第三卡环34;
44.起泡器本体4;出水孔41;进气口42;第四卡环43;
45.过水件5;过水腔51;过水腔底壁512;过水孔52;凸柱53;第一凸缘54;第二环壁55;第一卡环56;第一端面57;第一本体58
46.弹性件6;盘形本体61;第一片体611;弯折部612;周缘613;第一环壁62;过水道63;通水孔64;
47.起泡器7;气水混合腔71;过水间隙72。
具体实施方式
48.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且不应被看作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基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49.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除非另有明确限定,如使用术语“第一”、“第二”或“第三”等,都是为了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
50.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除非另有明确限定,对于方位词,如使用术语“中心”、“横向”、“纵向”、“水平”、“垂直”、“顶”、“底”、“内”、“外”、“上”、“下”、“前”、“后”、“左”、“右”、“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乃基于附图所示
的方位和位置关系,且仅是为了便于叙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所以也不能理解为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具体保护范围。
51.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除非另有明确限定,如使用术语“固接”或“固定连接”,应作广义理解,即两者之间没有位移关系和相对转动关系的任何连接方式,也就是说包括不可拆卸地固定连接、可拆卸地固定连接、连为一体以及通过其他装置或元件固定连接。
52.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如使用术语“包括”、“具有”以及它们的变形,意图在于“包含但不限于”。
53.图1示出了,起泡器7包括流量调节结构1、过滤器2、扩散器3和起泡器本体4。
54.如图1所示,流量调节结构1包括过水件5和弹性件6。如图1至图3所示,过水件5包括第一本体58,第一本体58的顶端形成第一端面57。第一本体58内形成有顶端开口于第一端面57的过水腔51。过水腔51的侧壁上沿周向设有若干过水孔52。过水腔底壁512上沿周向间隔地设有若干正对过水孔52的凸柱53。过水腔51位于开口处的侧壁上沿周向设有第一凸缘54,第一凸缘54的上表面位于第一端面57上。第一凸缘54的边缘处设有沿背离过水腔底壁512方向延伸的第二环壁55。第二环壁55的内壁上凸设有第一卡环56。
55.如图4和图5所示,弹性件6设有盘形本体61和第一环壁62。盘形本体61座落于过水件5的第一端面57上,并遮蔽过水腔51。盘形本体61包括彼此连为一体的第一片体611、弯折部612和周缘613。第一片体611呈圆片状,在第一片体611的中部位置设有连通过水腔51的通水孔64和沿背离过水腔底壁512的方向延伸的第一环壁62,第一片体611位于第一环壁62外的区域形成承压部。第一环壁62围设于通水孔64外,且第一环壁62内形成连通通水孔64的过水道63。周缘613呈环状结构,其贴靠在过水件5的第一端面57上。弯折部612位于承压部和周缘613之间并沿周向延伸,弯折部612沿周向与周缘613固接,且弯折部612沿背离过水腔底壁512的方向弯折并连接承压部。
56.如图6所示,过滤器2为一端开口的伞形结构,其伞形面上布设有若干过滤孔21。过滤器2位于开口端的外壁上设有与第一卡环56卡接配合的第二卡环22,过滤器2与过水件5卡接配合,便于拆装。
57.如图7所示,扩散器3两端开口,其包括扩散器3本体。扩散器3本体为二阶台阶状的管状结构。扩散器3本体内从上至下形成相互连通的第二腔31和第三腔32。第二腔31的内径大于第三腔32的内径,第二腔31和第三腔32之间形成有朝上的第一台阶面33。第三腔32的内腔壁为向内渐缩的锥面321。扩散器3本体位于第三腔32的外壁上设有第三卡环34,其靠近第二腔31顶部开口的侧壁上沿周向设有向外延伸的第二凸缘,第二凸缘用于与外界连接。
58.如图8和图9所示,起泡器本体4大致为顶端开口的筒体结构。起泡器本体4的筒底上布设有若干出水孔41,起泡器本体4的侧壁上设有沿周向布设有若干进气口42。起泡器本体4靠近开口端的内壁上设有适于与第三卡环34卡接配合的第四卡环43。
59.本实施例的流量调节结构1在安装时:如图1至图11所示,首先将扩散器3安装在起泡器本体4上,使第三卡环34和第四卡环43卡接配合。接着,使过水件5的第一凸缘54座落于扩散器3的第一台阶面33上。此时,过水腔51的一部分伸出所述第三腔32,且第三腔32内的
锥面321与过水腔51的外部之间形成连通过水孔52的过水间隙72;起泡器本体4内位于过水间隙72下方的空腔形成气水混合腔71;起泡器本体4上的进气口42位于靠近过水间隙72的位置上,并与气水混合腔71连通。之后,将弹性件6的周缘613贴靠过水件5的第一凸缘54,并遮蔽过水腔51。最后,将过滤器2装设于弹性件6的上方,且过滤器2的底端抵压弹性件6的周缘613,并使第二卡环22和第一卡环56卡接配合。此时,过滤器2和弹性件6围合形成第一腔。
60.本实施例的起泡器7在使用时:如图1至图13所示,水流经过过滤器2过滤后,进入第一腔。进入第一腔的水流,一部分直接从过水道63直接进入过水腔51,另一部分先冲击弹性件6的承压部,并蓄留至一定高度后进入过水道63流至过水腔51。因此当不同水压的水流冲击承压部时,承压部会朝过水腔底壁512的方向弹性形变,以调节过水腔51内连通过水道63与过水孔的通水面积。随着水压的增加,承压部弹性形变量逐渐增大,从而达到根据水压的大小,自动调节过水腔51内连通过水道63与过水孔52的通水面积,实现出水流量的稳定。水流流至过水腔51后,在流向过水孔52的过程中,一部分的水分别经各凸柱53打散呈更细的水流,从过水孔52流至过水间隙72;另一部分,直接从过水孔52流至过水间隙72。水流流至过水间隙72后,冲击第三腔32内的锥面321,锥面321将水流进一步打散成更细的水流,同时调整水流的流向。之后,水流流至气水混合腔71中。在水流从过水间隙72的狭小区域流至下方空间较大的气水混合腔71时流速增大,使得气水混合腔71内形成负压的状态,因此与外界存在压强差,气体会从进气口42进入气水混合腔71内与被锥面321打散的水流混合,形成气泡水。气泡水经过各出水孔41整流后流出起泡器7。在本实施例的起泡器7中的流量调节结构1的结构简单,安装简单,且与现有技术的o型圈相比承压面积较大不易老化、弹性不易松弛,软硬易控制,使用寿命更长。在起泡器7内的流量调节结构1中设置第一环壁62,使得水流需要蓄留到一定的高度后才能进入过水道63,能使水流冲击承压部的压力更大一下。设置弯折部612可以增加弹性件6的弹性变形的空间;同时当承压部弹性变形时,有效地防止弹性件6的周缘613翘起。
61.上述说明书和实施例的描述,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定。通过本实用新型或上述实施例的启示,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结合公知常识、本领域的普通技术知识和/或现有技术,通过合乎逻辑的分析、推理或有限的试验可以得到的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其中一部分技术特征的修改、等同替换或其他改进,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