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具有P挡的AMT变速器及新能源汽车的制作方法

2022-03-26 04:43:0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一种具有p挡的amt变速器及新能源汽车
技术领域
1.本发明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p挡的amt变速器及新能源汽车。


背景技术:

2.目前,随着国内新能源汽车尤其是新能源商用车快速发展,机械式自动变速器 (automated mechanical transmission)即amt变速器特别是高速amt变速器在新能源商用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amt变速器能够大幅度降低成本,节省空间,势必成为新能源商用车的动力系统解决方案。目前,amt变速器为了节省成本,基本没有布置p挡,即使设有布置p挡的结构,也基本上是外挂结构,造成amt变速器的结构复杂且庞大、成本高昂、不适合单独使用。
3.因此,亟需提供一种结构简化且占用空间小、成本降低、适合单独使用的具有p挡的 amt变速器及新能源汽车。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为实现本发明一个目的,提供了一种具有p挡的amt 变速器,其包括:动力输入轴;第一挡位组和第一同步器,第一挡位组包括至少两对分别啮合的第一主动齿轮和第一被动齿轮;第二挡位组和第二同步器,第二挡位组包括至少两对分别啮合的第二主动齿轮和第二被动齿轮;第一换挡电机和第二换挡电机,两者分别与第一同步器和第二同步器相连并控制工作;动力输出轴,其与各个第一被动齿轮和各个第二被动齿轮相连接用于接受相应的传递动力;具有p挡的amt变速器包括p挡状态,在p 挡状态下,第一换挡电机控制第一同步器将其中之一的第一主动齿轮与动力输入轴可分离地配合并且第二换挡电机控制第二同步器将其中之一的第二主动齿轮与动力输入轴可分离地配合。
5.进一步的,具有p挡的amt变速器还包括其他挡状态,在其他挡状态下,第一换挡电机控制第一同步器将其中之一的第一主动齿轮与动力输入轴可分离地配合且第二换挡电机控制第二同步器将所有的第二主动齿轮均与动力输入轴分离,或者第一换挡电机控制第一同步器将所有的第一主动齿轮与动力输入轴分离且第二换挡电机控制第二同步器将其中之一的第二主动齿轮与动力输入轴可分离地配合,又或者第一换挡电机控制第一同步器将所有的第一主动齿轮以及第二换挡电机控制第二同步器将所有的第二主动齿轮均与动力输入轴分离。
6.进一步的,第一主动齿轮包括一挡主动齿轮和三挡主动齿轮,第一被动齿轮包括一挡被动齿轮和三挡被动齿轮,第二主动齿轮包括二挡主动齿轮和四挡主动齿轮,第二被动齿轮包括二挡被动齿轮和四挡被动齿轮。
7.进一步的,各对啮合的第一主动齿轮和第一被动齿轮与各对啮合的第二主动齿轮和第二被动齿轮排列成沿第一方向相互平行,动力输入轴和动力输出轴排列成沿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相互平行。
8.进一步的,动力输入轴与各个第一主动齿轮和各个第二主动齿轮均通过滚针轴承配合,动力输出轴与各个第一被动齿轮和各个第二被动齿轮均通过花键固定连接。
9.进一步的,具有p挡的amt变速器还包括分别控制第一换挡电机和第二同步器运动的控制器,在p挡状态下,控制器用于分别控制第一换挡电机和第二换挡电机驱动第一同步器和第二同步器运动以带动其中一个第一主动齿轮和其中一个第二主动齿轮分别与动力输入轴相配合。
10.进一步的,第一同步器所运动以带动的第一主动齿轮对应于第一挡位组中的最低挡位,第二同步器所运动以带动的第二主动齿轮对应于第二挡位组中的最低挡位。
11.进一步的,在其他挡状态,控制器还用于控制实施同挡位组挡位升降模式,同挡位组挡位升降模式包括控制器控制第一换挡电机驱动第一同步器运动以带动与动力输入轴相配合的第一主动齿轮分离并按升挡位或降挡位运动以带动另一个的第一主动齿轮与动力输入轴相配合,或者控制器控制第二换挡电机驱动第二同步器运动以带动与动力输入轴相配合的第二主动齿轮分离并按升挡位或降挡位运动以带动另一个的第二主动齿轮与动力输入轴相配合,又或者控制器用于控制第一换挡电机驱动第一同步器运动以带动与动力输入轴相配合的第一主动齿轮分离或者控制第二换挡电机驱动第二同步器运动以带动与动力输入轴相配合的第二主动齿轮分离。
12.进一步的,控制器还用于控制实施异挡位组挡位升降模式,异挡位组挡位升降模式包括控制器先控制第一换挡电机驱动第一同步器运动以带动与动力输入轴相配合的第一主动齿轮分离再控制第二换挡电机驱动第二同步器按升挡位或降挡位运动以带动其中一个的第二主动齿轮与动力输入轴相配合,或者控制器先控制第二换挡电机驱动第二同步器运动以带动与动力输入轴相配合的第二主动齿轮分离再控制第一同步器按升挡位或降挡位运动以带动其中一个的第一主动齿轮与动力输入轴相配合。
13.为实现本发明另一个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新能源汽车,其包括以上任一的具有p 挡的amt变速器。
14.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具有p挡的amt变速器及包括该具有p挡的amt变速器的新能源汽车,通过设置两个相对独立的第一挡位组和第二挡位组,并利用第一换挡电机和第二换挡电机分别控制第一同步器和第二同步器将一个第一主动齿轮和一个第二主动齿轮分别与动力输入轴相配合,导致两个挡位组所处挡位对应的运动状态不一致,从而能够实现驻车的功能,由于p挡功能通过设置于amt变速器内部的两个挡位组中各一个主动齿轮与动力输入轴的连接就可以获得,既获得了p挡功能又无需设置外挂结构,因此,具有p挡的amt变速器具有简化结构且占用空间小、成本降低、适合单独使用的优点以及新能源汽车相应具有能够减小容纳amt变速器的空间且成本降低的优点。
附图说明
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这些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16.附图标记说明:
17.图1为本发明具有p挡的amt变速器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发明具有p挡的amt变速器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本发明的变速器四挡换挡装置的三维结构图;
20.图4为本发明的换挡鼓的换挡区与第一驱动机构和第二驱动机构的角位置关系图;
21.图5为本发明的换挡鼓的三维结构图;
22.图6为本发明的第一驱动机构与换挡鼓配合的三维结构图;
23.图7为本发明的第一驱动机构与换挡鼓配合的三维结构图;
24.图8为本发明的第一驱动机构与第一同步器配合的三维结构图
25.图9为本发明的可使转动带随同步器转动的结构的俯视图;
26.图10为本发明的本发明的可使转动带随同步器转动的结构的侧视图;
27.图11为本发明的四个转动件的位置关系图;
28.图12为本发明的传动法兰的三维结构图;
29.图13为本发明的传动法兰的另一个视角的三维结构图;
30.图14为本发明的传动法兰用于和传动轴连接的结构的三维视图;
31.图15为本发明的传动法兰的侧视图;
32.图16为本发明的传动法兰的主视图;
33.图17为本发明的三组子传动结构组断开设置的结构示意图
34.图18为本发明的传动法兰的两组子传动结构在周向方向上错开设置的结构示意图;
35.图19为本发明多功能减速器的结构示意图;
36.图20为本发明多功能减速器的油路示意图;
37.图21为本发明多功能减速器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38.图22为本发明多功能减速器的控制方法进一步细化的流程示意图;
39.图23为本发明中车辆的结构示意图。
40.附图标记说明:
41.15、动力输入轴;16、一挡主动齿轮;17、第一同步器;18、三挡主动齿轮;19、二挡主动齿轮;20、第二同步器;22、四挡主动齿轮;8、一挡被动齿轮;9、三挡被动齿轮;10、二挡被动齿轮;23、四挡被动齿轮;24、动力输出轴;25、第一换挡电机;14、第二换挡电机;
42.1、换挡鼓;11、导引槽;111、换挡区;113、第一导引段;114、第二导引段;115、第三导引段;12、第一角位置;13、第二角位置;
43.2、第一同步器;21、限位槽;
44.3、第一驱动机构;31、第一滑动件;32、第一拨叉;33、第一连接件;321、第一转动件;322、第二转动件;323、第三转动件;324、第四转动件;325、拨动件;326、转动带;
45.4、第二同步器;5、第二驱动机构;51、第二滑动件;52、第二拨叉;53、第二连接件;6、电机;7、转轴;600、动力系统;700、传动系统;800、车身;
46.410、法兰主体;411、第一连接部;412、第二连接部;4121、限位孔;4122、止口; 420、第一传动结构;430、第一连接结构;440、第二传动结构;441、第一子传动结构组; 442、第二子传动结构组;443、第三子传动结构组;444、第四子传动结构组;445、第五子传动结构组;
47.10、供油系统;20、润滑系统;30、驻车系统;40、油路通断装置;
48.110、驱动电机;120、电机控制器;130、润滑油泵;41、电磁阀;41a、第一阀门; 41b、第二阀门;310、液压杆;320、液压缸;330、位移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49.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如果不冲突,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各个特征可以相互结合,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50.请参见图23,车辆是一种常用的交通工具,主要由动力系统600、传动系统700、车身 800、底盘等组成。其中传动系统700又包括了变速器和/或多功能变速器、传动轴、差速器、变速器四挡换挡装置以及传动法兰等。车辆行驶时动力系统600的动力传动给变速器,变速器将动力系统600的动力进行转换后输出具有合适的扭矩和转速的动力,转换后的动力再传递给传动轴,传动轴将动力传动给差速器后,由差速器将动力分别传递给两侧的车轮,转换后的动力也可以传递给差速器。为了实现驻车和换挡,变速器还设置有换挡装置和驻车装置。为了给变速器、差速器等装置润滑,还为变速器、差速器等装置配置了润滑系统。
51.请参考图1和图2,作为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提供了一种具有p挡的amt变速器(以下简称:amt变速器),其包括动力输入轴15、第一挡位组和第一同步器17、第二挡位组和第二同步器20、动力输出轴24以及第一换挡电机25和第二换挡电机14,第一挡位组包括至少两对分别啮合的例如一挡主动齿轮16和三挡主动齿轮4的第一主动齿轮和例如一挡被动齿轮8和三挡被动齿轮9的第一被动齿轮(以下将做进一步详细说明),第二挡位组包括至少两对分别啮合的例如二挡主动齿轮19和四挡主动齿轮22的第二主动齿轮和例如二挡被动齿轮10和四挡被动齿轮23的第二被动齿轮(以下将做进一步详细说明),第一换挡电机25和第二换挡电机14分别与第一同步器17和第二同步器20相连并独立控制两者的工作,也就是说,第一换挡电机25和第二换挡电机14可通过提供动力来对第一同步器17 和第二同步器20的运动与否以及运动方向的工作进行控制,具体来说,第一换挡电机25 驱动第一同步器17,使其运动至所需连接的各个第一主动齿轮中的一个以进一步将该个第一主动齿轮与动力输入轴15相配合,当需要解除配合以实现分离,则第一换挡电机25驱动第一同步器17使其反方向运动至不与该个第一主动齿轮连接,同理可知,第二换挡电机 14驱动第二同步器
20,使其在运动过程中实现对第二主动齿轮的连接和不连接,因此,第一同步器17用于选择性地将其中之一的第一主动齿轮与动力输入轴15可分离地配合,第二同步器20用于选择性地将其中之一的第二主动齿轮与动力输入轴15可分离地配合,从而达到快捷、准确地切换至所需挡位的作用。动力输出轴24与各个第一被动齿轮和各个第二被动齿轮相连接,且相应地接受与动力输入轴15可分离地配合的第一被动齿轮或者/和第二被动齿轮所传递的动力。上述的第一同步器17和第二同步器20用于将主动齿轮与动力输入轴15分离和配合,两者的结构和功能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在此不再赘述。amt 变速器包括p挡状态,该p挡即p(parking)挡也就是驻车挡,在p挡状态下,第一换挡电机25控制第一同步器17将其中之一的第一主动齿轮与动力输入轴15可分离地配合并且第二换挡电机14控制第二同步器20将其中之一的第二主动齿轮与动力输入轴15可分离地配合,也就是说,上述第一主动齿轮的其中一个和第二主动齿轮的其中一个均与动力输入轴 15相配合,使得相对应的一个第一被动齿轮和一个第二被动齿轮与动力输出轴24相连接,导致两个挡位组所处挡位对应的运动状态不一致,由于两挡位组中每个挡的速比不一样,导致动力输入轴15的旋转自由度为零,amt变速器处于锁定状态,动力输出轴24不能旋转,从而实现驻车功能,由于通过amt变速器内部设置p挡结构,无需设置外挂结构,因而也就无需设置外挂结构所具有的单独p挡执行机构和单独p挡执行电机,因此,本发明amt变速器的结构简化且占用空间小、成本降低、适合单独使用。
52.在一种实施例中,amt变速器还包括其他挡状态,在其他挡状态下,第一换挡电机25 控制第一同步器17将其中之一的第一主动齿轮与动力输入轴15可分离地配合且第二换挡电机14控制第二同步器20将所有的第二主动齿轮均与动力输入轴15分离,或者第一换挡电机25控制第一同步器17将所有的第一主动齿轮与动力输入轴15分离且第二换挡电机14 控制第二同步器20将其中之一的第二主动齿轮与动力输入轴15可分离地配合,又或者第一换挡电机25控制第一同步器17将所有的第一主动齿轮以及第二换挡电机14控制第二同步器20将所有的第二主动齿轮均与动力输入轴15分离,概括来说,在第一换挡电机25和第二换挡电机14分别对第一同步器17和第二同步器20的作用下,当本发明amt变速器处于例如一挡至四挡即驱动挡位状态下,其中一个第一主动齿轮与动力输入轴15相配合而所有的第二主动齿轮均与动力输入轴相分离,或者其中一个第二主动齿轮与动力输入轴15 相配合而所有的第一主动齿轮均与动力输入轴相分离。另外,当本发明amt变速器处于空挡状态下,所有的第一主动齿轮和所有的第二主动齿轮均与动力输入轴15相分离使得未接收动力输入轴15所传递的动力,由上所述,由于设置两个相对独立的挡位组:第一挡位组和第二挡位组,且第一同步器17和第二同步器20可以按实际换挡需要来单独选择或者同时选择甚至都不选择至少两个第一主动齿轮和至少两个第二主动齿轮中的一个与动力输入轴15相配合,因此,无需按序列换挡方式来换挡,从而简化了换挡过程且减少了换挡耗时,此外,即使两个挡位组中的一个出现换挡故障,另外一个仍能正常工作以便能够提供跛行回家功能所需的足够动力,因此,本发明amt变速器使得装配了其的车辆具备高可靠度的跛行回家功能。另外,当需要将上述p状态切换为其他挡状态,可以先切换至上述空挡状态,从而解除驻车状态,恢复为正常工作状态,再可根据实际需要切换至上述驱动挡位状态中的具体挡位。
53.在一种实施例中,第一主动齿轮包括一挡主动齿轮16和三挡主动齿轮4,第一被动齿轮包括一挡被动齿轮8和三挡被动齿轮9,第二主动齿轮包括二挡主动齿轮19和四挡主动
齿轮22,第二被动齿轮包括二挡被动齿轮10和四挡被动齿轮23,在本发明中均以第一挡位组包括一挡和三挡两个奇数挡位且第二挡位组包括二挡和四挡两个偶数挡位来举例说明,因此,能够实现非传统序列方式而是间隔方式来换挡,提升了动力性能,比如可以实现四挡换二挡、三挡换一挡甚至四挡换一挡的动力降挡功能,这样就大幅度提高了整车高速降挡动力性能,提升超车安全性。
54.在一种实施例中,各对啮合的第一主动齿轮和第一被动齿轮与各对啮合的第二主动齿轮和第二被动齿轮排列成沿第一方向相互平行,动力输入轴15和动力输出轴24排列成沿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相互平行,对应于图1所示,第一方向为竖直方向,第二方向为水平方向,通过上述各个方向布置,本发明amt变速器的整体结构紧凑,减小占用空间。
55.在一种实施例中,动力输入轴15与各个第一主动齿轮和各个第二主动齿轮均通过滚针轴承配合,这样的话,滚针轴承保证了动力输入轴15与各个第一主动齿轮和各个第二主动齿轮之间的配合精准和可靠,并且,动力输出轴24与各个第一被动齿轮和各个第二被动齿轮均通过花键固定连接,因此,花键确保了固定连接的可靠及稳固,从而第一被动齿轮和第二被动齿轮高质量地将动力传递动力输出轴24。
56.在一种实施例中,amt变速器还包括分别控制第一换挡电机25和第二换挡电机14运动的控制器(未图示),该控制器可以是cpu、plc等且分别电连接和控制上述第一换挡电机25和第二换挡电机14以分别驱动第一同步器17和第二同步器20运动,上述p挡状态下,控制器用于分别控制第一换挡电机25和第二换挡电机14驱动第一同步器17和第二同步器20运动以带动其中一个第一主动齿轮和其中一个第二主动齿轮分别与动力输入轴15 相配合,因此,通过设置控制器,控制器根据换挡指令自动化地控制第一换挡电机25和第二换挡电机14的运行使得相对应的一个第一被动齿轮和一个第二被动齿轮与动力输出轴 24相连接,导致两个挡位组所处挡位对应的运动状态不一致,实现驻车功能。
57.在一种实施例中,第一同步器所运动以带动的第一主动齿轮对应于第一挡位组中的最低挡位,第二同步器所运动以带动的第二主动齿轮对应于第二挡位组中的最低挡位,例如,对于上述第一主动齿轮包括一挡主动齿轮16和三挡主动齿轮4、第二主动齿轮包括二挡主动齿轮19和四挡主动齿轮22的情形,动力输入轴15分别与一挡主动齿轮16和二挡主动齿轮19相配合,因而相较于动力输入轴15分别与三挡主动齿轮18和四挡主动齿轮22,动力输入轴15接受到运动状态不一致的一挡主动齿轮16和二挡主动齿轮19所传递的更大一些的动力,从而不仅确保动力输入轴15不具有旋转自由度,而且进一步确保提供足够的动力使整车能够驻停,因此,此种设置方式尤其适合上下坡驻车的情形;另外,控制器也可以根据接收的汽车的例如重力传感器(感测到坡度大小)、行车电子地图(感测到行驶所在地的地形、地质等)、行车环境传感器(感测雨天、雨量等)等数据来自动化地确定动力输入轴15与各挡位组中某个主动齿轮相配合的最佳方案,举例来说,当控制器接收到的是坡度很小且地形平整、地质摩擦系数大或者天气为晴天的感测数据时,其控制动力输入轴接受运动状态不一致的三挡主动齿轮18和四挡主动齿轮22所传递的相对小一些的动力,从而一定程度上降低动力输入轴所受力矩,延长使用寿命。
58.在一种实施例中,在其他挡状态,控制器用于控制实施同挡位组挡位升降模式,具体细分来说,在上述驱动挡位状态下,同挡位组挡位升降模式包括控制器控制第一换挡电机 25驱动第一同步器17运动以带动与动力输入轴15相配合的第一主动齿轮分离并按升挡
位或降挡位运动以带动另一个的第一主动齿轮与动力输入轴15相配合,可知的是,在控制器控制第一换挡电机25运动之前,所有的第二主动齿轮均与动力输入轴15分离,或者控制器控制第二换挡电机14驱动第二同步器20运动以带动与动力输入轴15相配合的第二主动齿轮分离并按升挡位或降挡位运动以带动另一个的第二主动齿轮与动力输入轴15相配合,同理可知的是,在控制器控制第二换挡电机14运动之前,所有的第一主动齿轮均与动力输入轴15分离;在上述空挡状态下,同挡位组挡位升降模式还包括控制器用于控制第一换挡电机25驱动第一同步器17运动以带动与动力输入轴15相配合的第一主动齿轮分离或者控制第二换挡电机14驱动第二同步器20运动以带动将与动力输入轴15相配合的第二主动齿轮分离,从而动力输入轴15的动力未被传递至任何一个的第一主动齿轮和第二主动齿轮,因此,通过设置控制器,控制器根据换挡指令自动化地控制第一同步器17和第二同步器20 的运动来进行挡位的切换,从而换挡过程简化且换挡耗时减少。
59.在一种实施例中,进一步的,控制器还用于控制实施异挡位组挡位升降模式,需知的是,此模式为在上述驱动挡位状态下进行,异挡位组挡位升降模式包括控制器先控制第一换挡电机25驱动第一同步器17将与动力输入轴15相配合的第一主动齿轮分离再控制第二换挡电机14驱动第二同步器20按升挡位或降挡位运动以带动其中一个的第二主动齿轮与动力输入轴15相配合,或者控制器先控制第二换挡电机14驱动第二同步器20将与动力输入轴15相配合的第二主动齿轮分离再控制第一换挡电机25驱动第一同步器17按升挡位或降挡位运动以带动其中一个的第一主动齿轮与动力输入轴15相配合,根据以上描述的例如第一主动齿轮包括一挡主动齿轮16和三挡主动齿轮4、第二主动齿轮包括二挡主动齿轮19 和四挡主动齿轮22的情形下,通过控制器的控制实现同挡位组挡位升降模式时,可以完成二挡换四挡、一挡换三挡的升挡位以及四挡换二挡、三挡换一挡的降挡位,从而大幅度提高动力性能,尤其是对于降挡位的控制能大幅度提高整车高速降挡动力性能,提升超车安全性,而进一步的按照上述控制器控制实现异挡位组挡位升降模式时,则可以完成例如一挡换四挡的升挡位以及四挡换一挡的降挡位,从而对于降挡位的控制来说,进一步地提高了整车高速降挡动力性能并提升超车安全性。
60.如图3,在一种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变速器四挡换挡装置,该装置用于进行四个挡位的挂挡操作,也可以应用在前述实施例的变速器中。为了便于描述,本文将这四个挡位分为两组,分别为第一组挡位和第二组挡位,每组挡位包括两个挡位。本实施例的变速器四挡换挡装置包括换挡鼓1、电机6、第一同步器、第一驱动机构3、第二同步器4和第二驱动机构 5。
61.如图4和图5所示,其中换挡鼓1设置有沿其周向方向延伸的导引槽11,所述导引槽11 包括随换挡鼓1转动至不同角位置的换挡区111;
62.如图3所示,换挡鼓1可以设置为圆柱状,前述导引槽11则可以设置在换挡鼓1的圆柱形的周壁上,换挡区111为整个导引槽11的其中一部分区域,换挡鼓1可以绕自身的轴线旋转,换挡区111也随换挡鼓1的旋转而转动到不同的位置。
63.如图6所示,其中第一同步器用于参与第一组挡位的挂挡操作。第一同步器可以与输入轴或者输出轴同步转动连接;第一同步器上设置有挂挡部件,挂挡部件在外力作用下(例如在拨叉的拨动下)可沿第一同步器的轴向方向移动,当第一同步器的挂挡部件移动至与某个挡位的齿轮完全结合时,第一同步器与该齿轮同步转动,这时输入轴的动力可以通
过第一同步器传递给该齿轮,或者该齿轮的动力可以传递给输出轴。前述同步传动连接,是指可以使第一同步器和输入轴或者输出轴同步转动的连接方式。
64.其中所述第一驱动机构3在换挡鼓1的第一角位置12与导引槽11滑动连接,所述第一驱动机构3用于在换挡区111的驱动下推动第一同步器的挂挡部件沿第一同步器的轴向方向移动至第一轴向位置挂挡,或推动第一同步器的挂挡部件沿第一同步器的轴向方向移动至第二轴向位置挂挡,其中第一轴向位置与第二轴向位置不相同;
65.其中第一轴向位置是指第一同步器的挂挡部件与第一组挡位中的其中一个挡位的齿轮完全结合并使该齿轮与其同步转动时所处的位置。其中第二轴向位置是指第一同步器的挂挡部件与第一组挡位中的另一个挡位的齿轮完全结合并使该齿轮与其同步转动时所处的位置。前述挂挡部件可以是第一同步器的同步环。
66.随着换挡鼓1的转动,换挡区111域可以转动到与第一驱动机构3滑动连接的角位置范围。在该角位置范围内,随着换挡鼓1的转动,换挡区111域与第一驱动连接的位置也不断变化。由于换挡区111域各个位置沿轴向方向与第一同步器的距离有差异,因此换挡区111 在转动过程中可以驱动第一驱动机构3沿轴向方向移动,第一驱动机构3沿轴向方向移动的同时又推动第一同步器的挂挡部件沿轴向方向移动。
67.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驱动机构3包括第一滑动件31、第一拨叉32和第一连接件33,所述第一连接件33分别与所述第一滑动件31和第一拨叉32连接,所述第一滑动件31沿所述导引槽11滑动。
68.其中引导槽的宽度略大于第一滑动件31的宽度,第一连接件33的运动方向受到约束,其只能沿轴向方向移动。沿换挡鼓1的轴向方向看去,在一些区域导引槽11在不同的周向位置距离第一同步器或者第二同步器4的距离有所不同。当换挡鼓1转动时,导引槽11的不同位置与第一滑动件31接触,滑动件一边相对导引槽11沿周向方向滑动,一边也在导引槽11 的驱动下沿着轴向方向来回移动。由于第一连接件33将第一滑动件31、第一拨叉32连接在了一起,因此,第一拨叉32也随第一滑动件31同步沿轴向方向移动。其中第一连接件33可以设置在换挡鼓1径向方向的侧面,第一滑动件31沿换挡鼓1的径向方向设置,第一滑动件 31的一端与第一连接件33相连,相对的另一端嵌入到导引槽11中。
69.如图3和图7所示,其中第二同步器4用于参与第二组挡位的挂挡操作,第二同步器4 可以与输入轴或者输出轴同步转动连接;第二同步器4上设置有挂挡部件,挂挡部件在外力作用下(例如在拨叉的拨动下)可沿第二同步器4的轴向方向移动,当第二同步器4的挂挡部件移动至与某个挡位的齿轮完全结合时,第二同步器4与该齿轮同步转动,这时输入轴的动力可以通过第二同步器4传递给该齿轮,或者该齿轮的动力可以传递给输出轴。前述同步传动连接,是指可以使第二同步器4和输入轴或者输出轴同步转动的连接方式。
70.其中所述第二驱动机构5在换挡鼓1的第二角位置13与导引槽11滑动连接,所述第二驱动机构5用于在换挡区111的驱动下推动第二同步器4的挂挡部件沿第二同步器4的轴向方向移动至第三轴向位置挂挡,或推动第二同步器4的挂挡部件沿第二同步器4的轴向方向移动至第四轴向位置挂挡,其中第三轴向位置与第四轴向位置不相同,所述第二角位置13不同于第一角位置12;
71.其中第三轴向位置是指第二同步器4的挂挡部件与第二组挡位中的其中一个挡位的齿轮完全结合并使该齿轮与其同步转动时所处的位置。其中第四轴向位置是指第二同步
器4的挂挡部件与第二组挡位中的另一个挡位的齿轮完全结合并使该齿轮与其同步转动时所处的位置。前述挂挡部件可以是第二同步器4的同步环。
72.随着换挡鼓1的转动,换挡区111域可以转动到与第二驱动机构5滑动连接的角位置范围。在该角位置范围内,随着换挡鼓1的转动,换挡区111域与第二驱动连接的位置也不断变化。由于换挡区111域各个位置沿轴向方向与第二同步器4的距离有差异,因此换挡区111 在转动过程中可以驱动第二驱动机构5沿轴向方向移动,第二驱动机构5沿轴向方向移动的同时又推动第二同步器4的挂挡部件沿轴向方向移动。
7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驱动机构5包括第二滑动件51、第二拨叉52和第二连接件53,所述第二连接件53分别与所述第二滑动件51和第二拨叉52连接,所述第二滑动件51沿所述导引槽11滑动。
74.其中引导槽的宽度略大于第二滑动件51的宽度,第二连接件53的运动方向受到约束,其只能沿轴向方向移动。沿换挡鼓1的轴向方向看去,在一些区域导引槽11在不同的周向位置距离第一同步器或者第二同步器4的距离有所不同。当换挡鼓1转动时,导引槽11的不同位置与第二滑动件51接触,滑动件一边相对导引槽11沿周向方向滑动,一边也在导引槽11 的驱动下沿着轴向方向来回移动。由于第二连接件53将第二滑动件51、第二拨叉52连接在了一起,因此,第二拨叉52也随第二滑动件51同步沿轴向方向移动。其中第二连接件53可以设置在换挡鼓1径向方向的侧面,第二滑动件51沿换挡鼓1的径向方向设置,第二滑动件 51的一端与第二连接件53相连,相对的另一端嵌入到导引槽11中。
75.如图3所示,其中电机6用于驱动所述换挡鼓1转动以使换挡区111驱动第一驱动机构 3和第二驱动机构5沿换挡鼓1的轴向方向来回移动。所述电机6位和第一同步器以及第二同步器4位于换挡鼓1的轴向方向的两侧,所述电机6与所述换挡鼓1同轴设置。
76.本实施例将电机6和两个驱动机构沿轴向方向分开设置,使其位于换挡鼓1的两侧,这样电机6和驱动机构的动作可以互不影响,并且将电机6与所述换挡鼓1同轴设置可以使结构更加紧凑,也利用电机6和换挡鼓1之间动力的传递。
77.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变速器四挡换挡装置还包括转轴7,所述换挡鼓1与所述转轴7过盈配合,所述电机6驱动所述转轴7转动以带动所述换挡鼓1转动。通过转动轴与换挡鼓1直接采用过盈配合的方式进行传动,传动过程更加简单可靠。其中电机6安装在总成箱体上,换挡鼓1通过转轴7在箱体上定位,换挡鼓1和换挡鼓1轴转轴7相对固定,转轴7在箱体上可以转动。
78.如图8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同步器和/或第二同步器4的周壁上设置有环形的限位槽,所述述第一拨叉32和/或第二拨叉52的端部设置有拨动件325,所述拨动件325通过拨动所述限位槽的侧壁来拨动第一同步器和/或第二同步器4的挂挡部件。
79.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限位槽的宽度大于拨动件325宽度的1.1倍,第一轴向位置和第二轴向位置之间的距离大于拨动件325和限位槽之间的轴向间隙的2倍。采用前述结构,拨动件325插入限位槽中并将同步器的挂挡部件拨动至挂挡位置后,拨动件325的一侧与限位槽的一个侧壁接触,拨动件325的另一侧与限位槽的另一个侧壁之间留有足够的间隙。这样当出现意外小幅振动导致拨动件325与限位槽之间产生相对位移后,拨动件325的另一侧也不会与限位槽的另一个侧壁接触,这样避免了因为意外振动而导致拨动件325拨动限位槽,使挂挡部件从当前的挡位脱出,从而使挂挡更加可靠。而正常挂挡时,拨动件325沿轴向
方向移动的距离要超过拨动件325和限位槽之间的轴向间隙,因此拨动移动过程中拨动件325的另一侧也可以通过与限位槽的另一个侧壁接触来推动挂挡部件移动。
80.当拨动件325拨动同步器换挡时,拨动件325与同步器接触,而同步器处于高速转动中,拨动件325和同步器之间产生相对运动,因此拨动件325与同步器之间存在持续性的滑动摩擦,拨动件325和同步器都容易磨损变形,且摩擦产生的热量也会对变速箱产生影响。对此可以在拨动件325上设置可以更换的耐磨件,让耐磨件与同步器接触。当耐磨件磨损到一定程度后再更换新的耐磨件。当是采用这种方式需要拆装变速箱,才能更换耐磨件,因此实际使用过程中十分不方便。
81.对此可以在第一拨叉32上设置导油槽,并将导油槽的出口设置在拨动件325与同步器接触的表面,润滑油沿导油槽流到拨动件325表面,在拨动件325与同步器之间形成油膜以减小两者之间的摩擦。
82.此外也可以在拨动件325上设置滚子或者滚针,来减少摩擦,但是由于滚子与同步器接触时为点接触,滚针与同步器接触时为线接触,这两种接触方式的接触面积都很小,容易造成同步器和拨叉受力过于集中。
83.对此,本实施例采用可以使拨动件325随同步器同步转动结构的来避免摩擦。如9至图 11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一拨叉32还包括圆柱形的第一转动件321、第二转动件322、第三转动件323和第四转动件324,所述第一转动件321、第二转动件322、第三转动件323和第四转动件324与所述第一拨叉32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动件321、第二转动件322、第三转动件323和第四转动件324的转动轴线的延长线相交于同一交点,所述同一交点位于第一同步器的转动轴线上,所述第一转动件321的转动轴线和所述第二转动件322的转动轴线位于第一平面,所述第三转动件323的转动轴线和所述第四转动件324的转动轴线位于与第一平面不同的第二平面,所述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沿第一同步器的轴向方向排布。所述拨动件325 为转动带326,所述转动带326的一端依次绕过第一转动件321、第二转动件322、第三转动件323和第四转动件324的外壁后与相对的另一端相接。前述转动带326可以是钢带或者皮带。具体实施时将转动带326绷紧后绕在前述四个转动件的外壁上,并使转动带326首尾相接形成一个环形。所述转动带326展开后为圆弧形。当第一转动件321和第二转动件322之间距离过长时还可以在第一转动件321和第二转动件322之间设置第五转动件,利用第五转动件在中部为转动带326提供支撑;当第三转动件323和第四转动件324之间距离过长时还可以在第一转动件321和第二转动件322之间设置第五转动件,利用第六转动件在中部为转动带326提供支撑。其中第五转动件和第六转动件可以设置多个,其数量可以根据第一转动件321和第二转动件322之间的距离或者第三转动件323和第四转动件324之间的距离来确定。前述各个转动将可以通过表面光滑的转轴与第一拨叉32转动连接。
84.采用前述结构后,当转动带326随第一拨叉32移动到与同步器接触的位置时,转动带 326在同步器的带动下转动,转动带326的转动方向如图8至图10中的箭头方向所示。当转动带326刚与同步器接触的初期,转动带326和同步器之间会有滑动摩擦,当转动带326与同步器转速相同后,转动带326和同步器之间没有相对滑动,不会产生滑动摩擦而导致转动带326和同步器磨损,这时转动带326在同步器的带动下依次绕四个转动件循环转动,而转动带326与同步器接触的方式为面接触,不易出现受力过于集中的情况,且转动带326则始终能与同步器同步转动。
85.本实施例还提供另外一种解决前述滑动摩擦问题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拨叉32还包括多组转动组件,每组转动组件包括第七转动件、第八转动件和转动带326、所述第七转动件、第八转动件与所述第一拨叉32转动连接,所述转动带326的一端依次绕过第七转动件、第八转动件的外壁后与相对的另一端相接。其中第七转动件、第八转动件转轴7相互平行。所述第八转动件和第九转动件为轴对称设置,其对称轴作为转动组件的对称轴,各组转动组件的对称轴的延长线相较于同一个交点,所述交点位于第一同步器的转动轴线上。
86.每组转动组件形成一个小的转动单元,每组转动组件的转动带326可以绕四个转动件循环转动。由于转动组件的对称轴的延长线位于第一同步器的转动轴线上,因此当转动带326 随第一拨叉32移动到与同步器接触的位置时,各个转动组件的转动带326的转动方向与同步器上对应位置的转动方向几乎相同,各个转组件的转动带326的与同步器的滑动摩擦很小。采用前述方式,结构简单,各个转动组件之间可以平行设置,方便安装,既实现了面接触,又减小的滑动摩擦。
87.本实施例的变速器四挡换挡装置可以利用电机6驱动换挡鼓1转动,当换挡鼓1的换挡区111转动至与第一驱动机构3连接的位置时,换挡区111可以随换挡鼓1转动而通过第一驱动机构3推动第一同步器进行其中两个挡位的挂挡操作;当换挡鼓1的换挡区111 转动至与第二驱动机构5连接的位置时,换挡区111可以随换挡鼓1转动而通过第二驱动机构5推动第二同步器4进行另外两个挡位的挂挡操作;由于第一驱动机构3和第二驱动机构5与换挡鼓1连接的区域处于不同的角位置,因此只需要一个换挡鼓1两个驱动机构就可以分别进行两个挡位的挂挡,前述四个挡位的挂挡操作只需要一个电机6驱动一个换挡鼓1转动就可以完成,因此换挡的执行机构少,挂挡动作简单,操作更加可靠。
88.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传动法兰,该传动法兰主要包括法兰主体410、第一传动结构420、第一连接结构430和第二传动结构440;
89.其中所述第一传动结构420设置在所述法兰主体410上,所述第一传动结构420用于与变速器输出轴连接并将变速器输出轴的扭矩传递给法兰主体410;
90.如图13和图15所示,变速器的输出轴通过第一传动结构420与法兰主体410形成连接,当变速器的输出轴转动时,变速器的输出轴的扭矩作用在第一传动结构420上,并通过第一传动结构420带动法兰主体410一同转动,是输出轴的转动和扭矩都传递到法兰主体410上。
91.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结构430设置在所述法兰主体410上,所述第一连接结构430用于使法兰主体410与传动轴形成连接;
9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结构430至起到连接作用,第一连接结构430通过将法兰主体410 与传动轴连接,避免传动轴与法兰主体410松脱。
93.第二传动结构440,所述第二传动结构440设置在法兰主体410朝向传动轴的一端,所述第二传动结构440用于将法兰主体410的扭矩传递给所述传动轴,并防止扭矩传递至所述第一连接结构430。
94.当法兰主体410在变速箱输出轴的驱动下转动时,法兰主体410的扭矩通过第二传动结构440传递给所述传动轴。在法兰主体410驱动传动轴转动的过程中,第二传动结构440负责承受传动的扭矩。并且第二传动结构440还用于防止扭矩被传递至第一连接结构430,这样在法兰将扭矩传递给传递轴的过程中,第一连接结构430不会受到扭矩的作用,因此不
容易损坏,可以保证第一连接结构430始终能够将法兰主体410和传动轴进行连接,从而提高了法兰连接的安全性,并且可以适少第一连接结构430的数量从而简化结构降低成本。
95.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传动结构440为矩形齿,所述矩形齿设置在法兰主体410与传动轴连接的端面上,所述法兰主体410上的矩形齿用于与所述传动轴上的矩形齿配合传递扭矩。
96.其中矩形齿为长条形,矩形齿的截面为矩形。在本实施例中,传动轴上可以设置与法兰主体410上的矩形齿向配合的矩形齿。法兰主体410与传动轴安装连接后,法兰主体410的端面与传动轴配合,法兰主体410上的矩形齿与传动轴上的矩形齿嵌合在一起。当法兰主体 410转动时,法兰主体410上的矩形齿与其相邻的传动轴上的矩形齿相接触,法兰主体410 上的矩形齿推动与其相邻的传动轴上的矩形齿,使所述传动轴与所述法兰主体410一起转动。可以直接通过铣削直接在法兰主体410的端面加工出矩形齿。为了在实现矩形齿承受扭矩的同时,使法兰结构更加简单,所述矩形齿由相邻的两条齿槽形成,所述齿槽由法兰主体410 端面朝远离传动轴的方向凹陷形成。采用前述结构来形成矩形齿可以使矩形齿的顶部与法兰主体410的端面平齐,因此不会占用多余的空间,并且只需要在原有法兰主体410直接去除材料形成齿槽即可。这样形成的矩形齿与法兰主体410为一体式结构,对原来的法兰主体410 影响小。整体结构简单,承载能力强。
97.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结构430通过第一连接件与所述传动轴连接;在法兰转动方向上,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一连接结构430之间的配合间隙大于所述法兰主体410上的矩形齿和所述传动轴上的矩形齿之间的配合间隙。
98.由于在法兰转动方向上,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一连接结构430之间的配合间隙大于所述法兰主体410上的矩形齿和所述传动轴上的矩形齿之间的配合间隙,法兰传动时,在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一连接结构430接触受力前,法兰主体410上的矩形齿就先与所述传动轴上的矩形齿接触,由于传动轴上的矩形齿的阻挡,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一连接结构430始终留有配合的间隙,这样就可以很好的避免第一连接结构430和第一连接件在传动时扭矩作用。前述第一连接件可以采用螺栓,第一连接结构430可以采用螺栓孔,在法兰主体410与所述传动轴连接时,所述螺栓穿过螺栓孔。
99.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法兰主体410上设置有多组传动结构组,每组传动结构组包括若干个相互平行设置的第一传动结构420,所述第一连接结构430的数量与所述传动结构组的数量相同,且第一连接结构430与所述传动结构组一一对应,所述传动结构组用于防止扭矩传递至与其相对应的第一连接结构430上。
100.如图16所示,本实施例可以沿法兰主体410的周向方向设置多个第一连接结构430,以提高连接的可靠性。此外,本实施例采用传动结构组与第一连接结构430一一对应的设置方式。使每一个第一连接结构430均有相应的传动结构组进行保护,保证相对应的第一连接结构430和传动结构组中,传动结构组优选于第一连接结构430承受扭矩,避免了设置多个第一连接结构430时,无法保证所有第一连接结构430均不会受到扭矩作用的问题。其中每一组传动结构组可以设置多个相互平行设置的第一传动结构420。在传动时,同一组中的各个第一传动结构420可以共同承受扭矩。这样作用在法兰上的扭矩被分散到各个传动结构组后又进一步被分散到各个第一传动结构420上,使每个第一传动机构所承受的扭矩变小,而整体所能承受的扭矩则变大。
101.此外,在转动方向上,第一连接结构430位于其所对应的传动结构组的中心位置。采用前述方式可以使法兰主体410无论正转还是反转,传动结构组中的每一个第一传动结构420 均能在第一连接结构430与第一连接件接触之前受到扭矩作用,从而保证扭矩不会传递给第一连接结构430。
102.例如可以在法兰主体410上设置6组传动结构组,每一组传动结构组设置4个矩形齿。这4个矩形齿相互平行,且以与这四个矩形齿相平行的法兰主体410的直径为对称轴对称设置。而与该组矩形齿相对应的第一传动结构420则设置在该组对称轴上。其中6组传动结构组沿法兰主体410的周向方向均匀分布,即6组传动结构组中任意相邻两组传动结构组之间的间隔的角度相同,相邻两组之间间隔60度。可以理解的是前述传动组的数量和每组传动结构组中第一连接结构430的数量也可以采用其它的数量,在此不做限制。
103.本实施例可以在一组传动结构组中采用多个相互平行的矩形齿,且每个矩形齿的长度与法兰主体410端面的径向尺寸相同。采用前述方式可以在不增加每组矩形齿数量的情况下,进一步增加每一组传动结构组所能承受扭矩的能力。
104.如图1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法兰主体410包括圆柱形的第一连接部411和圆盘形的第二连接部412,所述第一连接部411和第二连接部412沿法兰主体410的轴向方向排布,所述第一连接部411上设置有贯穿所述连接部的通孔,所述第一传动结构420为花键,所述花键设置在第一连接部411的通孔上,所述第一连接结构430设置在第二连接部412上。
105.当第一连接结构430采用矩形齿时,矩形齿设置在第二连接部412朝向传动轴的圆盘面上。
106.在本实施中,第一连接部411用于实现法兰主体410与变速器输出轴的连接,而第二连接部412用于实现法兰主体410与传动轴的连接。本实施例通过采用第一连接部411和第二连接部412沿法兰主体410的轴向方向排布的方式,使变速器输出轴传动轴紧凑地分布在法兰轴向方向的两侧,这样可以避免动力输入侧和动力输出侧之间相互影响。
107.本实施例在动力输入侧采用花键进行传动,传动的承载能力强。可以先在第一连接部411 加工出通孔,然后在通过内壁上加工出花键。
108.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传动结构440沿第二连接部412的径向方向由通孔内壁位置延伸至第二连接部412的外壁位置。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充分利用第二连接部412圆盘的径向尺寸,使可以承受扭矩的矩形齿的长度最长。
109.当矩形齿长度较长时,矩形齿在扭矩作用下的形变量会增加,当形变量超过一定程度后,同一个矩形齿与其配合的矩形齿接触不充分是会使矩形齿的承载能力下降。对此,在本实施例中,每个矩形齿由多个长度较小的子矩形齿组成,相邻两个子矩形齿之间断开。采用前述方式后各个子矩形齿的变形不会累累加到其它子矩形齿上,从而使矩形齿的变形量可以分散到各个子矩形齿,则各个子矩形齿的变形量都很小,不会超过可以引起矩形齿接触不充分的程度。相邻子矩形齿断开的间隙可以很小,因此采用前述结构也不会明显减少矩形齿可以承受扭矩的部位的长度。
110.如图18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每组传动结构组由两组子传动结构组组成,分别为第一子传动结构组441和第二子传动结构组442。两组子传动结构组中矩形齿的数量,截面形状,排布间隔均相等,只是两组子传动结构组在周向方向上相互错开,每个矩形齿也被分成了两个相互断开的部分,且分属于两组子传动结构组。采用前述方式可以在不减少矩形齿
用于承载扭矩部分的总长度的情况下,减少矩形齿的变形量。两组子传动结构组在周向方向上相互错开后,法兰主体410的受力不会集中在法兰主体410的同一周向位置,法兰主体410的形变也被分散到了法兰主体410周向方向的各个位置上。
111.其中第一子传动结构组441中每个矩形齿的一端均延伸至法兰主体410的外壁位置,这样铣刀可以有法兰主体410的外侧向内侧一次性去除材料完成对矩形齿的加工,这样可以显著提高加工效率。
112.在周向方向上第一子传动结构组441和第二子传动结构组442可以完全错开,也可以不完全错开。在采用完全错开的方式时,第一子传动结构组441和第二子传动结构组442在径向方向上部分交叠。法兰主体410上第一子传动结构组441和第二子传动结构组442断开的部位无法承受扭矩,第一子传动结构组441和第二子传动结构组442靠近断开位置的部位受力也会发生陡变,这些都会对法兰的使用寿命造成影响。而第一子传动结构组441和第二子传动结构组442在径向方向上部分交叠后,消除了原来法兰主体410在径向方向上由于径向齿断开而产生的不能承受扭矩的部分,避免的第一子传动结构组441和第二子传动结构组442 靠近断开位置的部位受力发生陡变。
113.采用不完全错开的方式时,可以使第一子传动结构组441中矩形齿的齿槽和第二子传动结构组442中矩形齿的齿顶对齐。采用前述方式可以使同一组传动结构组中,法兰主体410 周向方向上用于承载扭矩的部分最多,这样可以使法兰主体410所能承受的扭矩更多。
114.如图1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同一个传动结构组由三组子传动结构组组成,由法兰主体 410的外壁向内分别依次为第三子传动结构组443、第四子传动结构组444和第五子传动结构组445。每组传动结构组的矩形齿之间相互断开,且第三子传动结构组443的矩形齿的长度小于第四子传动结构组444,第四子传动结构组444的矩形齿的长度小于和第五子传动结构组445的矩形齿长度。在承受相同扭矩的情况下,法兰主体410外侧变形量比其内侧大,本实施例采用前述由内至外矩形齿长度变短的结构,可以使法兰主体410各个径向位置的矩形齿的变形量的方差减小,避免法兰主体410径向方向上局部位置矩形齿的变形量过大而影响法兰的使用寿命。
115.如图1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部412上设置有与所述传动轴配合的限位孔 4121,所述限位孔4121朝向第一连接部411的一端设置有用于限制传动轴轴向位置的止口 4122,所述花键延伸至所述止口4122的位置。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