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对插式铜铝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2022-03-25 06:30:4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光伏系统连接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对插式铜铝连接器。


背景技术:

2.电力电网线缆的特殊部位需要对外界的尘土、水、空气等隔绝,如线缆的连接部位。电力电网线缆接线端通常由铜材制造而成,而铝材由于易于获得、重量轻等优点已成为常用的电缆材质。光伏线路部分采用铝或铝合金导体电缆时,就涉及铜线与铝线的连接。由于铜与铝之间的电极电位相差很大,因此当铝线与铜线端直接连接时易产生原电池反应,使得铝线易发生电化学腐蚀,当用电装置长期运行、过载或短路时,极易引发安全事故。因此通常采用铜铝连接器来连接铜线和铝线。现有的铜铝连接器其端子与外壁结合处为高压击穿薄弱点,有很高的电击穿风险,而且连接强度不够,容易脱膜,线缆拉拽时容易被拉出。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设计新颖,增加绝缘长度、避免击穿以及防止线缆拉拽时被拉出的对插式铜铝连接器。
4.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5.一种对插式铜铝连接器,包括可对插的正极连接器和负极连接器;
6.所述正极连接器包括正极连接器壳体,所述正极连接器壳体内安装有正极铜铝端子,所述正极铜铝端子由铜端管材和第一铝端管材有第一熔接线熔接而成,所述铜端管材内安装有鼓型圈,所述第一铝端管材与第一铝线铆接;所述第一铝线上依次嵌套有第一密封圈和第一螺母,所述第一密封圈镶嵌在第一铝线与正极连接器壳体之间,所述第一螺母压紧第一密封圈,并通过螺纹与正极连接器壳体配合;所述正极连接器壳体包括第一外壁,所述第一外壁内部设有第一台阶,所述正极铜铝端子上设有第一卡点,所述正极铜铝端子上的第一卡点与第一台阶配合形成止退结构;所述正极铜铝端子与正极连接器壳体之间设有第一空腔;
7.所述负极连接器包括负极连接器壳体,所述负极连接器壳体内安装有负极铜铝端子,所述负极铜铝端子由铜端插针和第二铝端管材有第二熔接线熔接而成,所述第二铝端管材与第二铝线铆接;所述第二铝线上依次嵌套有第二密封圈和第二螺母,所述第二密封圈镶嵌在第二铝线与负极连接器壳体之间,所述第二螺母压紧第二密封圈,并通过螺纹与负极连接器壳体配合;所述负极连接器壳体包括第二外壁,所述第二外壁内部设有第二台阶,所述负极铜铝端子上设有第二卡点,所述负极铜铝端子上的第二卡点与第二台阶配合形成止退结构;所述负极铜铝端子与负极连接器壳体之间设有第二空腔。
8.进一步的,所述正极铜铝端子上铜端管材的直径小于第一铝端管材的直径,且所述负极铜铝端子上铜端插针的直径小于第二铝端管材的直径。
9.进一步的,所述正极连接器和负极连接器对插时,负极连接器内的铜端插针插入到正极连接器内的铜端管材的鼓型圈中,同时正极连接器壳体与负极连接器壳体锁扣。
10.进一步的,所述正极连接器上与铜端管材配合处的正极连接器壳体第一外壁上套有o型圈;当正极连接器和负极连接器对插时,正极连接器壳体插入负极连接器壳体中,所述o型圈处于正极连接器壳体与负极连接器壳体之间,起密封减震作用。
11.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铝线上嵌套有第一固线卡圈,所述第一固线卡圈镶嵌在第一铝线与第一密封圈之间;所述第二铝线上嵌套有第二固线卡圈,所述第二固线卡圈镶嵌在第二铝线与第二密封圈之间。
12.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是:
13.从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对插式铜铝连接器,本实用新型通过对铜铝连接器的结构设计,一,连接器采用强脱膜结构,在铜铝端子上一体成型车制出卡点,在铜铝端子与台阶的结合处,通过卡点与台阶形成止退结构,防止线缆拉拽时被拉出;二,设置与连接器壳体外壁分离的台阶,铜铝端子与台阶配合而不是与连接器壳体外壁直接配合,可以增加绝缘长度,避免击穿;三,在连接器薄弱处,铜铝端子与连接器壳体外壁之间设计成空腔,起到隔离保护防击穿的效果;四,线缆上设置的固线卡圈在密封圈被压缩时收紧,圈紧线缆,防止线缆拉拽时被拉出。本实用新型的应用方式是,当铝线与铝线互联时,应用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直接对插;当铝线与铜线互联时,应用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直接对插mc等常规的连接器。
14.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将在下面具体实施方式部分的描述中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15.图1是正极连接器的外观图。
16.图2是正极连接器的剖面图。
17.图3是正极连接器的部件分解图。
18.图4是正极连接器的局部放大图。
19.图5是正极铜铝端子的外观图。
20.图6是负极连接器的外观图。
21.图7是负极连接器的剖面图。
22.图8是负极连接器的部件分解图。
23.图9是负极连接器的局部放大图。
24.图10是负极铜铝端子的外观图。
25.图11是正极连接器与负极连接器的互联图。
26.图中:100—正极连接器、101—正极铜铝端子、102—第一铝线、103—第一密封圈、104—第一固线卡圈、105—正极连接器壳体、106—第一螺母、107—鼓型圈、108—o型圈、109—第一台阶、110—第一空腔、111—第一卡点、112—铜端管材、113—第一铝端管材、114—第一熔接线、200—负极连接器、201—负极铜铝端子、202—第二铝线、203—第二密封圈、204—第二固线卡圈、205—负极连接器壳体、206—第二螺母、207—第二台阶、208—第二卡点、209—铜端插针、210—第二铝端管材、211—第二熔接线、212—第二空腔。
27.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将在下面具体实施方式部分的描述中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说明。
29.本实用新型包括可对插的正极连接器和负极连接器两部分。
30.参见图1至图5,正极连接器100包括正极连接器壳体105,正极连接器壳体105内安装有正极铜铝端子101;正极铜铝端子101的结构参见图5,包括铜端管材112和第一铝端管材113,铜端管材112的直径小于第一铝端管材 113的直径,铜端管材112和第一铝端管材113之间有第一熔接线114熔接而成,铜端管材112内安装有鼓型圈107,或者一体冲压成型;与铜端管材112 配合处的正极连接器壳体105外壁上套有o型圈108;第一铝端管材113与第一铝线102铆接;第一铝线102上依次嵌套有第一密封圈103、第一固线卡圈 104和第一螺母106,第一密封圈103镶嵌在第一铝线102与正极连接器壳体 105之间,第一固线卡圈104镶嵌在第一铝线102与第一密封圈103之间;第一螺母106压紧第一密封圈103、第一固线卡圈104,并通过螺纹与正极连接器壳体105配合;第一固线卡圈104是可选的,没有也行。参见图4,正极连接器壳体105包括外壁,外壁内部设有第一台阶109,正极铜铝端子101上设有第一卡点111,正极铜铝端子101上的第一卡点111与第一台阶109配合,形成止退结构;正极铜铝端子101与正极连接器壳体105之间设有第一空腔 110,起到隔离保护防击穿的效果。
31.参见图6至图10,负极连接器200包括负极连接器壳体205,负极连接器壳体205内安装有负极铜铝端子201;负极铜铝端子201的结构参见图10,包括铜端插针209和第二铝端管材210,铜端插针209的直径小于第二铝端管材 210的直径,铜端插针209和第二铝端管材210之间有第二熔接线211熔接而成;第二铝端管材210与第二铝线202铆接;第二铝线202上依次嵌套有第二密封圈203、第二固线卡圈204和第二螺母206,第二密封圈203镶嵌在第二铝线202与负极连接器壳体205之间,第二固线卡圈204镶嵌在第二铝线202 与第二密封圈203之间;第二螺母206压紧第二密封圈203、第二固线卡圈204,并通过螺纹与负极连接器壳体205配合;第二固线卡圈204是可选的,没有也行。参见图9,负极连接器壳体205包括外壁,外壁内部设有第二台阶207,负极铜铝端子201上设有第二卡点208,负极铜铝端子201上的第二卡点208 与第二台阶207配合,形成止退结构。负极连接器壳体205与负极铜铝端子201 之间形成第二空腔212,参见图7,起到隔离保护防击穿的效果。
32.正极连接器100与负极连接器200的互联状态参见图11,结合图1至图 10,正极连接器100和负极连接器200互联对插时,负极连接器200内的铜端插针209插入到正极连接器100内的铜端管材112内,被铜端管材112中的鼓型圈107倒扣锁紧、定位;同时,正极连接器壳体105插入负极连接器壳体205 中,o型圈108处于正极连接器壳体105与负极连接器壳体205之间,起密封减震作用;同时,正极连接器壳体105与负极连接器壳体205通过卡扣结构锁紧。
33.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铜铝端子与连接器外壳的结合处是高压击穿风险最大的地方,本实用新型在此设置防击穿结构,设置与连接器壳体外壁分离的台阶,铜铝端子与台阶配合而不是与连接器壳体外壁直接配合,可以增加绝缘长度,避免击穿。在连接器薄弱处,铜铝端子与连接器壳体外壁之间设计成空腔,起到隔离保护防击穿的效果。本实用新型连接器采用强脱膜结构,在铜铝端子上一体成型车制出卡点,在铜铝端子与台阶的结合处,通过卡点与台阶形成止退结构,防止线缆拉拽时被拉出。螺母拧紧时,铝线上设置的固线卡圈在密封圈被压缩时收紧,圈紧铝线,起到固线作用,防止线缆拉拽时被拉出。本实用新型
的应用方式是,当铝线与铝线互联时,应用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直接对插;当铝线与铜线互联时,应用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直接对插mc等常规的连接器。
34.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