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雾化芯的制作方法

2022-03-23 14:27:5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属于电子雾化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雾化芯。


背景技术:

2.现有的电子烟等电子雾化装置可以对烟油等雾化液进行雾化。通常采用陶瓷基与储液空间相连通,以使得储液空间中的雾化液可以自陶瓷基一侧渗透而出。陶瓷基远离储液空间的一侧通常设置加热件以对渗透出的雾化液进行加热雾化。
3.现有的陶瓷基,其背离加热件的一侧通常会开设下液槽,且该下液槽朝向储液空间设置,以便雾化液自下液槽进入陶瓷基内,该下液槽的开设,使得在组装时,陶瓷基上围成下液槽的部分极易因受到外力挤压而破裂,即,下液槽的槽壁极易因受到外力挤压而破裂,可见,该下液槽的开设,导致陶瓷基的强度下降。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提供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雾化芯,以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雾化芯,所述雾化芯包括用于吸取雾化液的吸液体;
6.所述吸液体包括主体部;所述主体部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吸液面和雾化面;
7.所述第一吸液面固设有相对设置的两个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第一吸液面垂直;两个所述连接部通过第一加强部连接;所述第一加强部与所述第一吸液面平行;两个所述连接部、所述第一加强部和所述第一吸液面围成导液槽;
8.所述雾化面固设有用于对雾化液进行加热雾化的加热件。
9.可选地,所述雾化芯还包括设于所述导液槽内的第二加强部;所述第二加强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加强部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吸液面固定连接。
10.可选地,所述第二加强部位于所述导液槽的端部;
11.所述第二加强部、两个所述连接部、所述第一加强部和所述第一吸液面围成所述导液槽。
12.可选地,所述第二加强部位于所述导液槽的中部;
13.所述第二加强部将所述导液槽分隔成两个子导液槽。
14.可选地,两个所述连接部中,至少一个开设有导液孔;所述导液孔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吸液面平行。
15.可选地,所述连接部的垂直于所述第一吸液面的截面,其形状为矩形、正梯形或倒梯形。
16.可选地,所述吸液体为一体成型结构。
1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再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雾化器,所述雾化器包括雾化套筒、安装座、密封件以及雾化芯,其中,所述雾化芯为如前文所述的雾化芯;
所述安装座设于所述雾化套筒内;所述安装座设有安装腔;所述雾化芯设于所述安装腔内;所述密封件套设于所述雾化芯外且位于所述安装腔内;所述密封件开设有烟雾出口和第一进液口;所述烟雾出口对应所述加热件设置;所述第一进液口对应所述导液槽设置。
18.可选地,所述密封件开有第二进液口;所述第二进液口对应所述第一加强部设置;所述第一加强部背离所述第一吸液面的表面为第二吸液面。
19.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又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电子雾化装置,所述电子雾化装置包括:
20.雾化器,所述雾化器用于存储雾化液并雾化雾化液以形成可供用户吸食的烟雾,其中,所述雾化器为如前文所述的雾化器;以及
21.供电组件,所述供电组件用于为所述雾化器供电。
22.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采用第一加强部连接两个连接部,使得连接部在受到外力挤压时,会受到第一加强部的支撑,从而使得连接部在受到外力挤压时不易破裂,可见,第一加强部的设置,提高了吸液体的强度、雾化芯的强度,确保了雾化芯在组装时的可靠性。另外,导液槽的设置,提高了吸液体的导液速率,降低了雾化芯出现干烧现象的可能性。
附图说明
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其中:
24.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雾化芯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5.图2是图1所示雾化芯的结构示意图;
26.图3是图1所示雾化芯一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27.图4是图1所示雾化芯另一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28.图5是图1所示雾化芯再一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29.图6是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雾化芯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30.图7是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雾化芯再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31.图8是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雾化芯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32.图9是图1所示雾化芯的仰视图;
33.图10是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雾化器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34.图11是图10所示雾化器的剖视图;
35.图12是本技术提供的雾化芯与密封件的装配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6.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7.需要说明,若本技术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38.另外,若本技术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39.请参阅图1-图3。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雾化芯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雾化芯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所示雾化芯一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40.雾化芯10包括用于吸取雾化液的吸液体100和用于对雾化液进行加热雾化的加热件200。雾化芯10可以用于对雾化液进行加热,从而使得雾化液雾化。
41.吸液体100为多孔体,其内开设有多个导液孔,雾化液可以通过该导液孔进入吸液体100中,或者雾化液也可以通过该导液孔从吸液体100的一侧渗透至另一侧。其中,吸液体100中的多个导液孔还可以对雾化液起到存储作用。加热件200固设于吸液体100上。
42.其中,吸液体100包括主体部101,主体部101具有相对设置的雾化面110和第一吸液面120。其中,加热件200固设在雾化面110上,第一吸液面120用于至少部分与雾化液相接触,使得雾化液能够经过第一吸液面120进入主体部101内,且雾化液可以自第一吸液面120一侧向雾化面110一侧传输,传输至雾化面110而被加热件200加热雾化。
43.本实施例中,第一吸液面120上固设有相对设置的两个连接部121,两个连接部121通过第一加强部122连接,两个连接部121可以分别连接于第一吸液面120的相对两侧的边缘区域,且两个连接部121均可以与第一吸液面120相垂直设置;第一加强部122可以设置在两个连接部121背离第一吸液面120的一侧,第一加强部122的相对两侧可以分别与两个连接部121相连接,且第一加强部122可以与第一吸液面120相平行设置;较佳地,吸液体100为一体成型结构,不仅便于制造,而且结构强度更好。
44.其中,两个连接部121、第一加强部122以及第一吸液面120可以围成导液槽130。导液槽130用于容纳雾化液,雾化液进入导液槽130内后可以经过导液槽130的内壁进入主体部101中。
45.因此,本实施例中,通过采用第一加强部122连接两个连接部121,使得连接部121在受到外力挤压时,会受到第一加强部122的支撑,从而使得连接部121在受到外力挤压时不易破裂,可见,第一加强部122的设置,提高了吸液体100的强度、雾化芯10的强度,确保了雾化芯10在组装时的可靠性。另外,导液槽130的设置,提高了吸液体100的导液速率,降低了雾化芯10出现干烧现象的可能性。
46.除前文所述的情形外,两个连接部121和第一加强部122可以为固定设置在第一吸液面120上的凸台部102的一部分,第一加强部122为该凸台部102的顶壁,两个连接部121则为该凸台部102的侧壁。吸液体100可以通过主体部101和凸台部102构成;导液槽130可以沿第一吸液面120向凸台部102内延伸。其中,导液槽130可以自凸台部102的一侧延伸至凸台部102的另一侧。即,导液槽130可以是贯穿凸台部102的通孔。
47.其中,吸液体100为多孔陶瓷基体。其中,吸液体100的材料可以为氧化铝、氧化硅、氮化硅、硅酸盐和碳化硅中的任意一种或者多种。可以理解的是,其材料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48.具体的,可以先采用将氧化铝、氧化硅、氮化硅、硅酸盐和碳化硅中的任意一种或者多种材料的混合物(或者浆料)与造孔材料混合后形成吸液体100的胚料,然后将加热件200至少部分埋入该到预胚料中,通过加热烧结,从而可以形成将加热件200部分包埋的吸液体100,使得加热件200与吸液体100紧密结合。其中,所述造孔材料可以包括聚苯乙烯微球、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微球、聚氨酯微球、聚丙烯微球、聚氯乙烯微球、碳粉、炭粉、碳酸盐、硝酸盐、铵盐、木屑、面粉、玉米粉、淀粉和豆粉中的至少一种。
49.请参阅图4。图4是图1所示雾化芯另一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50.本实施方式中,雾化芯10还包括设于导液槽130内的第二加强部123;第二加强部123的一端与第一加强部122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第一吸液面120固定连接;设置于导液槽130内的第二加强部123可以对第一加强部122进行支撑,进一步提高了吸液体100的强度。
51.第二加强部123位于导液槽130的端部;第二加强部123、两个连接部121、第一加强部122和第一吸液面120围成导液槽130;第二加强部123位于导液槽130的端部,使得加工简单。
52.请进一步参阅图5,图5是图1所示雾化芯再一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53.本实施方式提供的雾化芯10与图4所示实施方式提供的雾化芯10相比,区别在于,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二加强部123位于导液槽130的中部,且将导液槽130分隔为两个子导液槽131。
54.本实施方方式提供的雾化芯10的方案相对图4所示雾化芯10的方案而言,增加了导液槽130的开口数量,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雾化液进入主体部101中的速率。
55.本实施方式中,两个子导液槽131被第二加强部123相隔离且不连通;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两个子导液槽131可以通过在第二加强部123上开设通孔进行连通。
56.请参阅图图6。图6是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雾化芯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57.本实施例中,两个连接部121中,至少一个开设有导液孔1212;导液孔1212的延伸方向与第一吸液面120平行。本实施例中,通过在连接部121上开设导液孔1212,该导液孔1212可以接收雾化液,雾化液可以经过导液孔1212的内壁进入主体部101中,也可以先经导液孔1212进入导液槽130内,再经导液槽130进入主体部101内,因此可以进一步提高雾化液进入吸液体100中速率。
58.其中,导液孔1212可以与导液槽130相连通,或者也可以不连通。
59.进一步,如前文所述实施例中,凸台部102整体外轮廓可以呈长方体或者正方体。即,连接部121的垂直于第一吸液面120的截面的形状为矩形。此方案的优点在于吸液体100整体形状规则,便于加工。
60.在其他的实施例中,连接部121的垂直于第一吸液面120的截面的形状也可以为正梯形或者倒梯形。
61.请参阅图7,图7是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雾化芯再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62.本实施例中,连接部121的垂直于第一吸液面120的截面的形状为正梯形。即,连接部121在从第一加强部122到第一吸液面120的方向上的截面尺寸逐渐增大。导液槽130的开
口位于该正梯形至少一个斜边一侧。
63.通过将连接部121的垂直于第一吸液面120的截面的形状设置为正梯形,可以使得将密封件340套设于凸台部102上的操作更加容易,密封件340具体请参阅后文。
64.请参阅图8,图8是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雾化芯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65.本实施例中,连接部121的垂直于第一吸液面120的截面的形状为倒梯形。即,连接部121在从第一加强部122到第一吸液面120的方向上的截面尺寸逐渐减小。导液槽130的开口位于该倒梯形的至少一个斜边一侧。
66.本实施例中,该倒梯形的顶边(梯形较长的底边)与第一加强部122相连接,此方案中的第一加强部122的体积较大,增强了吸液体100的强度,进而提高了雾化芯10的强度,另外第一加强部122远离主体部101的侧面的面积大,在将第一加强部122远离主体部101的侧面设置为用于与雾化液接触的第二吸液面时,可以进一步提高吸液体100的导液速率。
67.如图7-图8所示实施例中,连接部121的垂直于第一吸液面120的截面的形状为梯形。凸台部102包括相对第一吸液面120的斜面,导液槽130开设在凸台部102的斜面上。且该斜面为平面。
68.在其他的实施例中,凸台部102相对第一吸液面120的斜面,还可以呈弧形面或者波浪形面。
69.请进一步参阅图1、图2以及图9,图9是图1所示雾化芯的仰视图。
70.本实施例中,加热件200固定设置在雾化面110的表面。
71.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印刷的方式将导电材料印刷至雾化面110的表面,从而形成具有预设形状的加热件200。
72.其中,加热件200包括加热部210和电极部220。其中,电极部220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电极部220分别设置在加热部210的相对两侧,且分别与加热部210的相对两端电连接。
73.本实施例中,两个电极部220可以分别对应连接外部电源的正负极,从而可以对加热部210进行供电,以使得加热部210发出热量以对雾化液进行加热。
74.其中,两个电极部220可以分别为对应正负极的触点,且两个电极部220可以分别与两个金属电极抵接且电连接,通过两个金属电极抵接两个电极部220,可以使得加热件200通过两个金属电极与外界电源电连接。
75.本实施例中,吸液体100的主体部101的孔隙率可以为60%~80%,且导液槽130并未延伸至主体部101内,因此吸液体100主体部101的强度比较大,由于电极部220固设于主体部10上,因此在通过两个金属电极抵接固定电极部220而进行组装时,不易将主体部10顶裂,从而使得雾化芯10组装时不易损坏。
76.其中,加热部210整体可以呈弧线形延伸,且可以在雾化面110内均匀分布,从而可以提高雾化加热的均匀性。
77.其中,加热部210包括至少两个弯折区域211。
78.加热件200可以采用铁铬合金、铁铬铝合金、铁铬镍合金、铬镍合金、钛合金、不锈钢合金以及卡玛合金等金属合金中的任意一种制成,或者也可以采用其中的至少两种混合后制成。加热件200可以设置为具有一定的电阻值,通过将加热件200与电源相连通,从而可以使得加热件200能够发热以对雾化液加热雾化。其中,加热件200可以埋设或者嵌设在吸液体100内,并且要部分自雾化面110暴露出。
79.进一步的,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雾化器。请参阅图10-图12。图10是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雾化器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11是图10所示雾化器的剖视图;图12是本技术提供的雾化芯与密封件的装配示意图。
80.雾化器30包括雾化套筒310、安装座320、雾化芯10以及密封件340。其中,雾化芯10可以为前文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雾化芯10。
81.安装座320设于雾化套筒310内;安装座320设有安装腔321;雾化芯10设于安装腔321内;密封件340套设于雾化芯10外且位于安装腔321内;密封件340开设有烟雾出口341和第一进液口342;烟雾出口341对应加热件200设置;第一进液口342对应导液槽130设置。
82.另外,雾化套筒310具有用于存储雾化液的储液腔312。
83.其中,密封件340上还开设有烟雾出口341和第一进液口342。烟雾出口341对应于雾化芯10中的加热件200设置,经过加热件200加热后形成的雾化气体则可以经过烟雾出口341导出;第一进液口342则对应于导液槽130设置,第一进液口342可以使得储液腔312与导液槽130相连通,从而使得储液腔312中存储的雾化液可以经过第一进液口342进入导液槽130内,可以理解的是,在经第一进液口342进入导液槽130内的过程中,会有部分雾化液直接经第一吸液面120进入主体部101内。
84.具体的,本实施例中,安装座320中的安装腔321可以与储液腔312相连通,密封件340套设在雾化芯10上,且可以填充安装腔321与雾化芯10之间的间隙,从而可以使得储液腔312中的雾化液进入安装腔321内后无法经安装腔321与雾化芯10之间的间隙漏出。因此,可以避免漏液。雾化液进入导液槽130后则可以进一步穿过主体部101渗透至雾化面110一侧而被加热件200加热雾化。
85.其中,雾化面110设置在雾化芯10背离储液腔312的一侧,且在位于雾化面110的一侧还设置有雾化腔301。其中,雾化面110上的加热件200将雾化液加热后形成的雾化气体则可以经过烟雾出口341进入雾化腔301中。
86.进一步的,雾化器30还可以包括进气通道302和出气通道303。进气通道302的一端可以与雾化腔301相连通,另一端则与外界大气相连通;出气通道303的一端则与雾化腔301相连通,另一端则可以与吸嘴相连通。
87.因此,用户通过吸嘴,可以将雾化腔301中的气雾吸出以便吸食。此时,外界空气可以自进气通道302进入雾化腔301,进而沿出气通道303被吸出,从而可以在雾化腔301内形成气流,雾化液的气雾则可以随该气流自出气通道303被吸出,以供用户进行吸食。
88.进一步的,密封件340开有第二进液口343;第二进液口343对应第一加强部122设置;第一加强部122背离第一吸液面120的表面为第二吸液面344;储液腔312中的雾化液进入安装腔321内后不仅可以通过第一进液口342进入导液槽130内,而且还可以经第二进液口343与第二吸液面344接触,通过第二吸液面344进入吸液体100内,第二吸液面344也用于吸液,增加了吸液面积,提高了导液速率。
89.进一步的,本技术还提供的一种电子雾化装置。
90.电子雾化装置包括雾化器30和供电组件(图未示),雾化器30用于存储雾化液并雾化液以形成可供用户吸食的烟雾,雾化器30为如前文所述的雾化器,供电组件用于为雾化器供电,供电组件内设置有电源,当雾化器30安装到供电组件上时,供电组件内电源的向雾化器30中的雾化芯供电。
91.综上,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实施例中,通过采用第一加强部将两个连接部相连接可以提高吸液体的强度,进而可以提高雾化芯的整体强度,从而可以确保雾化芯在组装时的可靠性。另外,采用两个连接部、第一加强部以及第一吸液面围设形成导液槽,导液槽的内壁也可以与雾化液相接触,而使得雾化液渗透至主体部内,从而可以确保雾化液进入吸液体中速率,可以避免出现雾化芯干烧问题。
92.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