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雾化芯、雾化器及其电子雾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3-23 14:27:0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雾化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雾化芯、雾化器及其电子雾化装置。


背景技术:

2.现有的电子雾化装置通常可以对雾化液进行加热雾化。其结构通常采用多孔陶瓷基体与储液空间相连通,以使得储液空间中的雾化液渗透多孔陶瓷基体。多孔陶瓷基体远离储液空间的一侧通常可以设置加热件,从而对渗透出的雾化液进行加热雾化。
3.然而现有的雾化芯中的多孔陶瓷基体只有一种结构制作体系,存在快速吸烟时(抽吸每口烟雾的间隔时间比较短),雾化液传导慢,雾化液供给不足,雾化芯容易干烧,产生有糊味的气溶胶;缓慢吸烟时(抽吸每口烟雾的间隔时间比较长),烟油供给过量,雾化芯上的雾化液雾化不充分,颗粒感大,甚至类似油滴状态,用户吸食气溶胶口感不好,体验效果差。


技术实现要素:

4.鉴于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雾化芯、雾化器及其电子雾化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一种结构制作体系制作的多孔陶瓷基体中雾化液供给不足产生的雾化芯干烧或供给过量导致的雾化不充分问题。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雾化芯,包括:吸液体和加热件;所述吸液体相连接的第一吸液部和第二吸液部,所述第一吸液部和所述第二吸液部均包括多个用于传导雾化液的导液孔;所述第一吸液部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吸液部的第二表面设置有凹陷部,所述第二吸液部设置于所述凹陷部;所述加热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吸液部的第一表面,所述加热件用于对所述雾化液进行加热雾化。
6.其中,所述第一吸液部与所述第二吸液部具有不同孔隙率。
7.其中,所述第一吸液部和所述第二吸液部中的一个的孔隙率为30%-50%,另一个的孔隙率为65%-75%。
8.其中,所述第一吸液部与所述第二吸液部的连接面为平面或非平面;所述第二吸液部的部分外表面与所述凹陷部的内表面贴合。
9.其中,所述第二吸液部与所述凹陷部的形状和尺寸相同,以使所述第二吸液部远离所述第一吸液部的表面与所述第一吸液部背离所述第一表面的表面位于同一平面。
10.其中,所述凹陷部为设置于所述第一吸液部背离所述第一表面的表面的凹槽,所述第二吸液部设置于所述凹槽内。
11.其中,所述凹槽为通槽。
12.其中,所述第一吸液部背离所述加热件的表面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所述凹陷部为设置于所述第一吸液部背离所述第一表面的表面的所述第一侧边和/或所述第二侧边的缺口,所述第二吸液部设置于所述缺口。
13.其中,所述缺口的长度与所述缺口对应的所述第一侧边或所述第二侧边的长度相同。
14.其中,所述凹陷部的底面与所述第一表面之间的距离为0.1mm-6mm,优选的,所述凹陷部的底面与所述第一表面之间的距离为0.5mm-3mm。
1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还提供一种雾化器,所述雾化器包括雾化管、安装座以及雾化芯,所述安装座设置于所述雾化管中,所述雾化芯设置于所述安装座,其中,所述雾化芯为上述任一项所述的雾化芯。
1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包括:雾化器,所述雾化器用于存储雾化液并雾化所述雾化液以形成可供用户吸食的烟雾,其中,所述雾化器为上述所述的雾化器;以及供电组件,所述供电组件用于控制所述雾化器工作。
17.区别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提供的雾化芯包括吸液体和加热件;吸液体包括相连接的第一吸液部和第二吸液部,第一吸液部和第二吸液部均包括多个用于传导雾化液的导液孔;第一吸液部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第一吸液部的第二表面设置有凹陷部,第二吸液部设置于凹陷部;加热件设置于第一吸液部的第一表面,加热件用于对雾化液进行加热雾化。通过上述设置,可以对雾化芯内雾化液的供液速度进行调节,从而达到避免干烧、漏液以及改善雾化效果的目的。
附图说明
18.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电子雾化装置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是本技术提供的雾化芯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0.图3图2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21.图4是图3的剖视图;
22.图5本技术提供的雾化芯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3.图6是图5的剖视图;
24.图7是本技术提供的雾化芯的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5.图8是图7的剖视图;
26.图9是本技术提供的雾化芯的第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8.本技术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本技术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
变。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29.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30.请参见图1-9,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电子雾化装置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提供的雾化芯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3图2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的剖视图;图5本技术提供的雾化芯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的剖视图;图7是本技术提供的雾化芯的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7的剖视图;
31.图9是本技术提供的雾化芯的第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32.参见图1,电子雾化装置300可用于加热雾化雾化液。电子雾化装置300包括相互连接的雾化器100和供电组件200。供电组件200用于控制雾化器100工作。
33.在一实施方式中,雾化器100用于存储雾化液并加热雾化雾化液以形成可供用户吸食的气溶胶,雾化器100具体可用于不同的领域,比如,医疗、农业和雾化器领域等。供电组件200包括电芯201、气流传感器202和控制电路板203等;电芯用于为雾化器100供电,气流传感器用于检测电子雾化装置300中气流变化,控制电路板根据气流传感器检测到的气流变化控制电芯给雾化器100供电,以使雾化器100加热雾化雾化液产生气溶胶。为解决雾化器干烧、漏液问题,以及改善雾化效果,本技术提供以下实施例。
34.本技术提供的雾化器100包括雾化芯10、雾化管20和安装座30。其中,雾化管20具有容置腔201、储液腔21和雾化通道22。具体的,雾化管20的一端形成有吸嘴部23。吸嘴部23与雾化通道22连通,储液腔21环绕雾化通道22设置。雾化管20可以由铝、不锈钢等金属制成,也可以由塑料制成,只需能够存储雾化液,不与之反应使其变质即可;储液腔21形状和大小不限,可以根据需要设计。雾化芯10和安装座30设置于容置腔201中,具体的,雾化芯10容置于安装座30中,储液腔21中的雾化液经雾化芯10加热雾化形成烟雾,经雾化通道22到达用户口中。
35.在一实施方式中,安装座30具有安装腔31,雾化芯10设置于安装腔31中,雾化芯10与安装腔31的顶壁之间存在收容腔32。安装座30靠近储液腔21的一端设置有两个进液孔33,两个进液孔33沿着雾化通道22对称设置。进液孔33的一端与储液腔21连通,另一端与雾化芯10和安装腔31的顶壁之间的收容腔32连通。储液腔21中的雾化液通过进液孔33、收容腔32进入雾化芯10被加热雾化,经雾化通道22被用户吸食。可选的,安装座30的材质为硅胶,可以实现储液腔21与安装座30之间的密封,避免雾化液从除了进液孔33的其他位置进入雾化芯10。
36.由于现有的雾化芯中的多孔陶瓷基体只有一种结构制作体系,存在快速吸烟时(抽吸每口烟雾的间隔时间比较短),雾化液传导慢,雾化液供给不足,雾化芯容易干烧,产生有糊味的气溶胶;缓慢吸烟时(抽吸每口烟雾的间隔时间比较长),烟油供给过量,雾化芯上的雾化液雾化不充分,颗粒感大,甚至类似油滴状态,用户吸食气溶胶口感不好,体验效
果差。基于此,本技术提供一种雾化芯10,以解决由一种结构制作体系制作的多孔陶瓷基体所构成的雾化芯存在的技术问题。
37.参见图2,本技术中的雾化芯10包括吸液体11和加热件12,加热件12设置于吸液体11一表面。可以理解,吸液体11设置有加热件12的表面为雾化面。吸液体11具有多个用于传导雾化液的导液孔(图未示),吸液体11上与雾化面相对的表面与雾化液直接接触,雾化液通过进液孔33流入雾化芯10的吸液体,并通过吸液体11中的导液孔到达雾化面与加热件12接触被雾化。
38.加热件12包括加热部121和电极部122,其中,电极部122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电极部122分别设置在加热部121的相对两端。两个电极部122分别对应连接供电组件200的正负极,从而实现对加热部121进行供电,以使得加热部121发出热量对雾化液进行加热。具体的,加热件12可以通过印刷的方式将导电材料印刷至第一表面13,从而形成具有预设形状的加热件12。加热件12整体可以呈s型、直条型、或网栅结构,能够实现对雾化液的雾化即可。加热件12的材料可以采用铁铬合金、铁铬铝合金、铁铬镍合金、铬镍合金、钛合金、不锈钢合金以及卡玛合金等金属合金中的一种或多种。
39.吸液体11包括相连接的第一吸液部111和第二吸液部112,第一吸液部111和第二吸液部112均包括多个用于导流雾化液的导液孔。第一吸液部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13和第二表面14,加热件12设置于第一吸液部111的第一表面13,也就是说,第一吸液部111的第一表面13为雾化面,第二吸液部112设置于第一吸液部111的第二表面14。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吸液部111和第二吸液部112的材料不同,通过将第一吸液部111和第二吸液部112选用不同的材料制成,以实现对雾化芯10供液速度的调节;第一吸液部111和第二吸液部112的材料可以为多孔陶瓷、导液棉、无纺布等。在另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吸液部111和第二吸液部112的材料相同,但内部结构不同,即,第一吸液部111与第二吸液部112具有不同孔隙率,以实现对雾化芯10供液速度的调节;具体的,第一吸液部111和第二吸液部112中的一个的孔隙率为30%-50%,另一个的孔隙率为65%-75%,根据需要进行选择;第一吸液部111和第二吸液部112可以是多孔陶瓷基体,能够实现将雾化液导流至发热件即可,根据需要进行选择。下面对通过将第一吸液部111和第二吸液部112设置为材料相同、内部结构不同,实现对雾化芯10供液速度的调节进行介绍。
40.在一实施方式中,吸液体11为多孔陶瓷基体,加热件12设置于第一表面13,第二吸液部112设置于第二表面14,且覆盖整个第二表面14。雾化液先流入第二吸液部112,然后再由第二吸液部112流入第一吸液部111,最后进入第一表面13雾化,本实施例中第一吸液部111和第二吸液部112的设置方式,通过控制吸液体11内的雾化液传导速度,从而避免发生干烧和漏液,以及改善雾化效果。
41.在一实施方式中,参见图3,在第一吸液部111第二表面14设置凹陷部140,第二吸液部112设置于凹陷部140。也就是说,第二吸液部112并未覆盖第一吸液部111的第二表面14的整个表面。进一步,凹陷部140第二吸液部112的部分外表面与凹陷部140的内表面贴合。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二吸液部112的部分外表面与凹陷部140的内表面贴合设置,可以更好的控制吸液体11内雾化液的传导速度和提高吸液体11的整体稳定性。具体的,第二吸液部112与第一吸液部111的连接面可以均为平面;第二吸液部112与第一吸液部111的连接面也可以设置成相匹配的弧面,例如第二吸液部112与第一吸液部111的连接面可以设置
成相匹配圆弧面或者波浪形面;第二吸液部112与第一吸液部111的连接面也可以设置为锯齿面。通过将第二吸液部112与第一吸液部111的连接面设置为弧面、锯齿面等非平面,则可以提高第二吸液部112与第一吸液部111的的接触面积,进而可以提高第二吸液部112与第一吸液部111的连接稳定性,且可以提高第二吸液部112中的雾化液向第一吸液部111中渗入的速率。
42.具体的,第一吸液部和第二吸液部中的一个的孔隙率为30%-50%,另一个的孔隙率为65%-75%。当第一吸液部111的孔隙率大于第二吸液部112的孔隙率时,可能存在第一吸液部111中存储的雾化液大于加热件12的雾化功率,导致加热雾化不充分,影响用户抽吸体验或发生漏液现象;或,当第一吸液部111的孔隙率小于第二吸液部112的孔隙率时,第二吸液部112中存储的雾化液小于加热件12的雾化功率,导致干烧,影响雾化芯10使用寿命。为解决上述问题,可以在雾化芯10的制备过程中,通过调节凹陷部140的底面与第一吸液部111的第一表面13之间的距离以及调节第二吸液部112的厚度,实现对雾化液导流速度的调节,从而达到避免干烧、漏液以及改善雾化效果的目的。申请人通过多次实验验证,凹陷部140的底面与第一表面13之间的距离范围为0.1mm-6mm,即可以达到防止干烧、漏液和雾化不充分的效果,优选的,凹陷部140的底面与第一表面13之间的距离可以设置为0.5mm-3mm。
43.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凹陷部140为设置于第一吸液部111背离第一表面13的表面的凹槽,第二吸液部112设置于凹槽内。优选的,凹槽为通槽,例如,沿着第一吸液部15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的通槽。在另一具体实施方式中,凹陷部140也可以为设置于第一吸液部111背离第一表面13的表面的盲槽,或凹槽的一端为封闭端,另一端为延伸至第一表面13的表面的侧边的敞口端。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吸液部111背离第一表面13的表面为第一吸液面15,第二吸液部112远离第一吸液部111的表面为第二吸液面16,第一吸液面15和第二吸液面16位于同一平面;也就是说,第二吸液部112与凹陷部140的形状和尺寸相同,第二吸液部112将凹陷部140完全填充且并未凸出于第一吸液部111的表面,使第二吸液部112远离第一吸液部111的表面与第一吸液部111背离第一表面13的表面位于同一平面。故而,雾化液会同时分别经第一吸液面15和第二吸液面16进入第一吸液部111和第二吸液部112内,之后,进入第一吸液部111内的雾化液穿过第一吸液部111后到达第一表面13,进入第二吸液部112内的雾化液则先穿过第二吸液部112,然后进入第一吸液部111内,最后穿过第一吸液部111到达第一表面13,到达第一表面13的雾化液在加热件的作用下,被加热雾化成烟雾,以供用户吸食;由于吸液体11包括孔隙率不同的第一吸液部111和第二吸液部112,所以雾化液在第一吸液部111和第二吸液部112中传导过程有时间差,因此可以起到连续性互补方式给加热件供应雾化液,例如孔隙率较大者可以迅速地传导雾化液,从而保证第一表面13的雾化液供应,防止干烧;孔隙率较小者则可以控制雾化液的传导速度,可以防止因第一表面13处的雾化液过多而出现漏液、雾化不充分等现象。
44.参见图5-8,在另一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吸液部111背离第一表面13的表面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凹陷部140为设置于第一吸液部111背离第一表面13的表面的第一侧边和/或第二侧边的缺口,第二吸液部112设置于缺口。优选的,缺口的长度与缺口对应的第一侧边或第二侧边的长度相同。可选的,第一吸液部111背离第一表面13的表面为第一吸液面15,第二吸液部112远离第一吸液部111的表面为第二吸液面16,第一吸液面15和第二吸液面16位于同一平面;也就是说,第二吸液部112与凹陷部140的形状和尺寸相
同,第二吸液部112将凹陷部140完全填充且并未凸出于第一吸液部111的表面,使第二吸液部112远离第一吸液部111的表面与第一吸液部111背离第一表面13的表面位于同一平面。故而,雾化液会同时分别经第一吸液面15和第二吸液面16进入第一吸液部111和第二吸液部112内。
45.本技术中的凹槽与缺口为不同形状的凹陷部140,其中,凹槽通常具有两个相对设置的侧壁(如图3所示),而缺口通常只有一个侧壁(如图5-8所示)或两个相连的侧壁(如图9所示)。
46.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凹陷部140为设置于第一吸液部111背离第一表面13的表面的第一侧边的缺口,第二吸液部112设置于缺口(参见图5)。吸液体11沿a-a线的横截面的形状为l型(参见图6)。
47.在另一具体实施方式中,凹陷部140为设置于第一吸液部111背离第一表面13的表面的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的缺口,两个第二吸液部112分别设置于两侧缺口(参见图7)。吸液体11沿a-a线的横截面的形状为倒t型(参见图8)。
48.相对于图3提供的实施方式,图5和图7中的的吸液体11,制作工艺更加简单,便于标准化,大规模生产。
49.第一吸液部111和第二吸液部112可以为两件式,也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本技术提供雾化芯10的一种制备方法中,可以先采用将氧化铝、氧化硅、氮化硅、硅酸盐和碳化硅中的任意一种或者多种材料的混合物的粉状料(或者浆料)形成吸液体11的胚料,然后将加热件12至少部分埋入该到预胚料中,通过加热烧结,从而可以形成雾化芯10。其中,第一吸液部111和第二吸液部112的材质可以相同,通过控制添加造孔剂的含量或者烧结温度控制第一吸液部111和第二吸液部112孔隙率。只要使得第一吸液部111和第二吸液部112的孔隙率不同即可。
50.本技术提供的雾化芯包括吸液体和加热件;吸液体包括相连接的第一吸液部和第二吸液部,第一吸液部和第二吸液部均包括多个用于传导雾化液的导液孔;第一吸液部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第一吸液部的第二表面设置有凹陷部,第二吸液部设置于凹陷部;加热件设置于第一吸液部的第一表面,加热件用于对雾化液进行加热雾化。通过上述设置,可以对雾化芯内雾化液的供液速度进行调节,从而达到避免干烧、漏液以及改善雾化效果的目的。
51.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