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预浸料及其制造方法与流程

2022-03-23 10:22:5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预浸料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2.以往提供有在使用碳纤维制增强纤维织造的增强纤维织物中浸渗有热固性树脂而形成的预浸料。
3.如果使用模具对该预浸料进行加压加热,则热固性树脂热固化,可制造出期望形状的由纤维增强树脂构成的成型品。
4.在制作使用了由碳纤维构成的增强纤维织物和透明的热固性树脂的预浸料,并使用该预浸料制造纤维增强树脂的情况下,由于碳纤维呈黑色,因此在观察所得到的成型品时,在树脂层的内部呈黑色的增强纤维织物的织眼成为能够目测观察到的状态。
5.因此,由纤维增强树脂构成的成型品的外观设计性被赋予了高级感。
6.但是,成型品的外观设计性仅仅基于由碳纤维构成的增强纤维织物,从而存在无法具有期望的外观设计性的不良情况。
7.另一方面,提出了如下技术:准备添加了不具有遮盖力但具有着色力的染料或颜料的透明的着色树脂,使该透明的着色树脂浸渗于玻璃纤维等无色增强纤维,从而得到预浸料(参照专利文献1)。
8.在先技术文献
9.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62-30126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10.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11.但是,在观察使用专利文献1的预浸料制造的成型品时,增强纤维经由透明的着色树脂而看起来无色,因此存在增强纤维看上去为不鲜明的浅图案、无法提高成型品的外观设计性的不良情况。
12.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提出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令由使用了增强纤维的纤维增强树脂构成的成型品具有期望的外观设计性、赋予高级感方面有利的预浸料及其制造方法。
13.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14.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预浸料,其特征在于,具备增强纤维织物、着色树脂层和透明树脂层,所述着色树脂层设置在所述增强纤维织物的一面,由具有遮盖力的着色树脂形成,所述透明树脂层设置在所述增强纤维织物的另一面,由固化后成为透明的透明树脂形成,所述着色树脂浸渗于所述增强纤维织物。
15.另外,本发明提供一种预浸料,其特征在于,具备增强纤维织物和透明树脂层,所述透明树脂层设置在所述增强纤维织物的两面,由固化后成为透明的透明树脂形成,所述增强纤维织物中浸渗有具有遮盖力的着色树脂。
16.另外,本发明提供一种预浸料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具备着色树脂涂布工序和透明树脂涂布工序,所述着色树脂涂布工序中,使被着色的具有遮盖力的着色树脂浸渗于增强纤维织物,并且在所述增强纤维织物的一面形成着色树脂层,所述透明树脂涂布工序中,将固化后成为透明的透明树脂涂布于所述增强纤维织物的另一面,形成透明树脂层。
17.另外,本发明提供一种预浸料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具备着色树脂浸渗工序和透明树脂涂布工序,所述着色树脂浸渗工序中,使被着色的具有遮盖力的着色树脂浸渗于增强纤维织物,所述透明树脂涂布工序中,将固化后成为透明的透明树脂涂布于所述增强纤维织物的两面,在所述两面形成透明树脂层。
18.发明的效果
19.根据本发明,使具有遮盖力的着色树脂浸渗于增强纤维织物,在增强纤维织物的一面设置具有遮盖力的着色树脂层,在增强纤维织物的另一面设置固化后成为透明的透明树脂层,因此从透明树脂层侧观察使预浸料热固化而得到的成型品时,能够在透明树脂层的内部目测观察到被着色的增强纤维织物和增强纤维织物的织眼,从而在使由纤维增强树脂构成的成型品具有期望的外观设计性、赋予高级感方面有利。
20.另外,根据本发明,在浸渗了具有遮盖力的着色树脂的增强纤维织物的两面设置固化后成为透明的透明树脂层,因此从任一透明树脂层侧观察使预浸料热固化而得到的成型品,都能够在透明树脂层的内部目测观察到由着色树脂着色了的增强纤维织物及其织眼,从而在使由纤维增强树脂构成的成型品的两面具有期望的外观设计性、赋予高级感方面有利。
21.另外,根据本发明,不需要复杂的工序,通过着色树脂涂布工序和透明树脂涂布工序这样简单的工序,就能够在抑制制造成本的同时切实地制造预浸料,该预浸料用于得到能够在固化后成为透明的透明树脂层的内部目测观察到由具有遮盖力的着色树脂着色了的增强纤维织物及其织眼的、具有期望的外观设计性和高级感的成型品。
22.另外,根据本发明,不需要复杂的工序,通过着色树脂浸渗工序和透明树脂涂布工序这样简单的工序,就能够在抑制制造成本的同时切实地制造预浸料,该预浸料用于得到能够在形成于两面的固化后成为透明的透明树脂层的内部目测观察到由具有遮盖力的着色树脂着色了的增强纤维织物及其织眼的、具有期望的外观设计性和高级感的成型品。
附图说明
23.图1是与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预浸料的制造工序相对应的玻璃纤维织物的说明图,(a1)是玻璃纤维织物的剖视图,(b1)是从设置透明树脂层的另一面观察(a1)的玻璃纤维织物的俯视图,(a2)是表示在玻璃纤维织物中浸渗着色树脂、在一面形成有着色树脂层的状态的剖视图,(b2)是从设置透明树脂层的另一面观察(a2)的玻璃纤维织物的俯视图,(a3)是表示在玻璃纤维织物的另一面设置透明树脂层而制成预浸料的状态的剖视图,(b3)是从透明树脂层侧观察预浸料的俯视图。
24.图2是与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预浸料的制造工序相对应的制造装置的示意图。
25.图3是与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预浸料的制造工序相对应的玻璃纤维织物的说明图,(a1)是玻璃纤维织物的剖视图,(b1)是从设置透明树脂层的另一面观察(a1)的玻璃纤维织物的俯视图,(a3)是表示在玻璃纤维织物中浸渗着色树脂而在一面形成着色树脂层并在玻
璃纤维织物的另一面设置透明树脂层而制成预浸料的状态的剖视图,(b3)是从透明树脂层侧观察预浸料的俯视图。
26.图4是与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预浸料的制造工序相对应的制造装置的示意图。
27.图5是与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预浸料的制造工序相对应的玻璃纤维织物的说明图,(a1)是玻璃纤维织物的剖视图,(b1)是(a1)的玻璃纤维织物的俯视图,(a2)是表示在玻璃纤维织物中浸渗有着色树脂的状态的剖视图,(b2)是(a2)的玻璃纤维织物的俯视图,(a3)是表示在玻璃纤维织物的两面设置透明树脂层而制成预浸料的状态的剖视图,(b3)是(a3)的预浸料的俯视图。
28.图6是与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预浸料的制造工序相对应的制造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9.(第1实施方式)
30.接着,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31.首先,对预浸料进行说明,然后对其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32.图1(a3)是示出预浸料10a的结构的剖视图。
33.预浸料10a包含增强纤维织物12、着色树脂层14和透明树脂层16而构成。
34.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增强纤维织物12使用透明或半透明的玻璃纤维织物12a。
35.如图1(a1)、(b1)所示,玻璃纤维织物12a是通过编织由透明或半透明玻璃纤维构成的经纱1202和纬纱1204而形成的,呈片状。
36.更详细而言,玻璃纤维织物12a是将由玻璃纤维构成的多个单纤维集束而成的多个纤维束作为经纱1202和纬纱1204进行编织而形成的。
37.玻璃纤维织物12a的编织结构不限于通常的平纹编织,也可以采用斜纹编织、缎纹编织等现有公知的各种编织结构。
38.再者,增强纤维织物12不限定于玻璃纤维织物12a,可以是透明(包括无色透明和有色透明)、半透明(包括无色半透明和有色半透明)、不透明中的任一种,增强纤维织物12中,作为构成织物的增强纤维例如可使用芳纶纤维(凯夫拉纤维)、聚乙烯纤维、硼纤维、碳纤维等以往公知的各种增强纤维。
39.着色树脂层14由具有遮盖力的着色树脂1402形成。
40.着色树脂层14设置在玻璃纤维织物12a的一面,构成着色树脂层14的着色树脂1402浸渗于玻璃纤维织物12a。
41.详细而言,着色树脂1402浸渗于构成经纱1202和纬纱1204的多个单纤维之间形成的空隙部中。
42.另外,着色树脂层14具有厚度地覆盖玻璃纤维织物12a的一面。
43.着色树脂1402被着色成在从另一面观察玻璃纤维织物12a的情况下,能够在着色树脂1402的内部目测观察到浸渗有着色树脂1402的玻璃纤维织物12a及其织眼1200,换句话说,设定着色树脂1402的色相、明度、彩度等。
44.着色树脂1402是利用具有遮盖力的氧化钛、氧化锌、金属粉、炭黑等以往公知的各种颜料或染料着色的树脂,作为这样的树脂,使用通过加热而固化的热固性树脂。
45.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这样的热固化树脂使用环氧树脂,但也可以使用以往公知
的各种热固化树脂。
46.透明树脂层16设置在玻璃纤维织物12a的另一面,具有厚度地覆盖玻璃纤维织物12a的另一面。
47.透明树脂层16由至少固化后成为透明的透明树脂1602构成,以能够目测观察到玻璃纤维织物12a及其织眼1200。
48.关于透明树脂层16,只要能够目测观察到玻璃纤维织物12a及其织眼1200即可,因此可以是固化后能够目测观察到玻璃纤维织物12a及其织眼1200的程度的半透明的树脂或有色且透明的树脂,但如果使用固化后有色且透明的树脂,则在能够容易目测观察到织眼1200这方面有利,另外,如果使用固化后无色透明的树脂,则在能够容易目测观察到织眼1200这方面有利。
49.因此,在本发明中,所谓固化后成为透明的透明树脂层,除了由固化后无色或有色且透明的树脂构成的透明树脂层以外,还包括由固化后半透明的树脂构成的透明树脂层。
50.作为这样的透明树脂层16,与着色树脂层14同样地,使用通过加热而固化的热固性树脂,作为热固性树脂,可以使用环氧树脂等以往公知的各种热固性树脂。
51.再者,如果着色树脂层14(着色树脂1402)和透明树脂层16(透明树脂1602)由同一树脂材料形成,则能够确保玻璃纤维织物12a中浸渗的着色树脂1402与玻璃纤维织物12a的另一面所设置的透明树脂层16的接合性,在谋求预浸料10a的强度提高方面有利。
52.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预浸料10a,使具有遮盖力的着色树脂1402浸渗于玻璃纤维织物12a中,在玻璃纤维织物12a的一面设置由着色树脂1402形成的着色树脂层14,在玻璃纤维织物12a的另一面设置固化后成为透明的透明树脂层16。
53.因此,从透明树脂层16侧观察使预浸料10a热固化而得到的成型品时,能够在透明树脂层16的内部目测观察到被着色了的玻璃纤维织物12a与玻璃纤维织物12a的织眼1200,从而在使由纤维增强树脂构成的成型品具有期望的外观设计性、赋予高级感方面是有利的。
54.另外,关于预浸料10a,由于在玻璃纤维织物12a中浸渗了具有遮盖力的着色树脂1402,因此在将预浸料10a层叠于现有的frp制造用预浸料表面并使其固化而得到成型品的情况下,透过固化后的预浸料10a看不到固化后的frp制造用的预浸料,因此在使成型品具有由预浸料10a带来的外观设计性、高级感方面是有利的。
55.下面,参照图2所示的预浸料10a的制造装置20a的示意图,对预浸料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56.制造装置20a被构成为包含纤维织物进给部22、第1脱模纸进给部24、着色树脂涂布部26、第1加压加热部28、第2脱模纸进给部30、透明树脂涂布部32、第2加压加热部34、脱模纸回收部36、保护膜层叠部38和预浸料卷取部40。
57.纤维织物进给部22从卷取成辊状的玻璃纤维织物12a的卷筒材料进给玻璃纤维织物12a。
58.图1(a1)示出玻璃纤维织物12a的截面,图1(b1)示出从设置透明树脂层16的另一面观察玻璃纤维织物12a的图。
59.第1脱模纸进给部24从卷取成辊状的第1脱模纸42的卷筒材料进给第1脱模纸42。
60.着色树脂涂布部26将具有遮盖力的着色树脂1402一边用加热器加热,一边以一定
的膜厚涂布在从第1脱模纸进给部24进给的第1脱模纸42的表面上。
61.第1加压加热部28具备一对加压辊2802和一对加热辊2804。
62.一对加压辊2802将经由引导棍44a进给的第1脱模纸42的表面的具有遮盖力的着色树脂1402重叠在从纤维织物进给部22进给的玻璃纤维织物12a的一面上。
63.一对加热辊2804一边将第1脱模纸42的表面的具有遮盖力的着色树脂1402加热软化,一边将着色树脂1402向玻璃纤维织物12a的一面加压。
64.由此,如图1(a2)所示,实施着色树脂涂布工序,即、使具有遮盖力的着色树脂1402浸渗于玻璃纤维织物12a,并且在玻璃纤维织物12a的一面上形成由具有遮盖力的着色树脂1402构成的着色树脂层14。
65.因此,如图1(b2)所示,当从设置透明树脂层16的玻璃纤维织物12a的另一面观察玻璃纤维织物12a时,成为能够目测观察到被着色了的玻璃纤维织物12a及其织眼1200的状态。
66.这是由于,通过着色树脂涂布部26涂布在第1脱模纸42表面上的着色树脂1402的膜厚被控制为,使着色树脂1402浸渗于玻璃纤维织物12a中、并且在玻璃纤维织物12a的一面上形成预定厚度的着色树脂层14。
67.再者,该情况下,当从玻璃纤维织物12a的形成有着色树脂层14的一面观察玻璃纤维织物12a时,由于一面被具有预定厚度的着色树脂层14覆盖,因此成为无法目测观察到玻璃纤维织物12a及其织眼1200的状态。
68.第2脱模纸进给部30从卷取成辊状的第2脱模纸46的卷筒材料进给第2脱模纸46。
69.透明树脂涂布部32将固化后成为透明的透明树脂1602一边用加热器加热,一边以一定的膜厚涂布在从第2脱模纸进给部30进给的第2脱模纸46的表面上,对由透明树脂涂布部32涂布的透明树脂1602的膜厚进行控制。再者,在第1实施方式和以下的第2、第3实施方式中,透明树脂1602使用在固化前和固化后的任一状态下都为透明的树脂。
70.第2加压加热部34具备一对加压辊3402和一对加热辊3404。
71.一对加压辊3402使经由引导棍44b进给的第2脱模纸46表面的固化后成为透明的透明树脂1602重叠在经由2个引导棍44c、44d进给的浸渗有着色树脂1402的玻璃纤维织物12a的另一面上。
72.一对加热辊3404一边将第2脱模纸46的表面的固化后成为透明的透明树脂1602加热软化,一边将透明树脂1602向玻璃纤维织物12a的另一面加压。
73.由此,如图1(a3)所示,实施将固化后成为透明的透明树脂1602涂布在玻璃纤维织物12a的另一面上形成透明树脂层16的透明树脂涂布工序,在该阶段得到第1脱模纸42和第2脱模纸46层叠在其厚度方向两面的状态的预浸料10a。
74.因此,通过剥离第1脱模纸42和第2脱模纸46而得到预浸料10a,如图1(b3)所示,当从透明树脂层16侧观察预浸料10a时,成为能够在透明树脂层16的内部目测观察到由着色树脂1402着色了的玻璃纤维织物12a及其织眼1200的状态。
75.脱模纸回收部36经由剥离用辊3602从预浸料10a剥离并回收第1脱模纸42和第2脱模纸46。
76.保护膜层叠部38将从卷取成辊状的保护膜48的卷筒材料进给的保护膜48,通过层叠用辊3802层叠在预浸料10a的厚度方向的一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形成有着色树脂层14
的玻璃纤维织物12a的一面层叠保护膜48。
77.预浸料卷取部40将层叠有保护膜48的预浸料10a卷取,由此得到辊状的预浸料卷筒材料50。
78.因此,预浸料10a是隔着保护膜48而卷取的,所以重叠的预浸料10a的着色树脂层14和透明树脂层16不会接触,而是成为分离的状态。
79.所得到的预浸料10a通过使用模具进行加压加热,着色树脂1402和透明树脂1602热固化,得到期望形状的玻璃纤维增强树脂构成的成型品。
80.再者,在预浸料10a的加压加热时,如果浸渗于玻璃纤维织物12a的着色树脂1402向透明树脂层16侧流动,或者构成透明树脂层16的透明树脂1602向玻璃纤维织物12a流动,则有可能产生不均匀的图案,不利于提高成型品的外观设计性。
81.因此,如果在着色树脂1402和透明树脂层1602中至少一方中配合用于抑制固化时的树脂流动的添加剂,则在预浸料10a的加压加热时,能够抑制玻璃纤维织物12a中浸渗的着色树脂1402向透明树脂层16侧流动,或者抑制构成透明树脂层16的透明树脂1602向玻璃纤维织物12a流动,防止产生不均匀的图案,有利于提高所得到的成型品的外观设计性。
82.作为这样的添加剂,例如可以使用二氧化硅微粒、弹性体微粒等。
83.作为二氧化硅微粒,可举出平均粒径为1000nm以下、优选为5~100nm的微粒,作为其种类,优选亲水性的二氧化硅微粒,可举出沉淀法二氧化硅、凝胶法二氧化硅、热分解法二氧化硅、熔融二氧化硅之类的非晶质合成二氧化硅;结晶合成二氧化硅;天然二氧化硅等。作为二氧化硅微粒,可以从市售的二氧化硅微粒中适当选择,例如可举出cabot公司制cab-o-sil m5(亲水性气相二氧化硅)、日本aerosil公司制商品名aerosil200(平均粒径12nm)等。
84.作为弹性体微粒,可举出平均粒径为1000nm以下、优选为500n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300nm以下的微粒。其中,优选公知的核壳型微粒,例如可以是在以交联的橡胶状聚合物为主要成分的粒子状核成分的表面接枝聚合了与核成分不同种类的壳成分聚合物的粒子。作为核成分,例如可举出丁二烯橡胶、丙烯酸橡胶、硅橡胶、丁基橡胶、nbr、sbr、ir、epr等。作为壳成分,例如可举出使选自丙烯酸酯系单体、甲基丙烯酸酯系单体、芳香族系乙烯基单体等中的单体聚合而成的聚合物。弹性体微粒可以从市售的产品中适当选择,例如可举出株式会社kaneka制mx-154(环氧树脂/核壳橡胶粒子母粒;包含40质量%的丁二烯系核壳橡胶粒子;平均粒径=100~200nm)、株式会社kaneka制商品名mx-125(环氧树脂/核壳橡胶粒子母粒;包含25质量%的sbr系核壳橡胶粒子;平均粒径=100~200nm)等。
85.再者,这里所说的平均粒径是指使用电子显微镜、激光显微镜等测定的当量圆直径的平均值,例如可以利用激光衍射散射式粒径分布测定装置la-300(堀场制作所公司制)、激光显微镜vk-8710(基恩士公司制)等进行测定。
86.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预浸料的制造方法,能够在固化后成为透明的透明树脂层16的内部目测观察到被具有遮盖力的着色树脂1402着色了的玻璃纤维织物12a及其织眼1200。
87.即、不需要复杂的工序,通过着色树脂涂布工序和透明树脂涂布工序这样简单的工序,就能够在抑制制造成本的同时切实地制造预浸料10a,该预浸料10a用于得到通过具有遮盖力的着色树脂1402而具有期望的外观设计性、高级感的成型品。
88.(第2实施方式)
89.接着,参照图3、图4对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90.再者,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部分、构件,标注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标记并省略其说明,重点说明不同的部分。
91.第2实施方式是第1实施方式的预浸料的制造方法的变形例,在第1实施方式中,在着色树脂涂布工序后进行透明树脂涂布工序,与此相对,在第2实施方式中,同时进行着色树脂涂布工序和透明树脂涂布工序。
92.如图4所示,在第2实施方式中,预浸料10a的制造装置20b被构成为包括纤维织物进给部22、第1脱模纸进给部24、着色树脂涂布部26、第2脱模纸进给部30、透明树脂涂布部32、加压加热部52、脱模纸回收部36、保护膜层叠部38和预浸料卷取部40。
93.在第2实施方式中,除了加压加热部52以外的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94.加压加热部52具备一对加压辊5202和一对加热辊5204。
95.一对加压辊5202使经由引导辊44a进给的第1脱模纸42的表面的具有遮盖力的着色树脂1402重叠于由纤维织物进给部22进给的玻璃纤维织物12a的一面,同时使经由引导辊44b进给的第2脱模纸46的表面的固化后成为透明的透明树脂1602重叠于由纤维织物进给部22进给的玻璃纤维织物12a的另一面。
96.一对加热辊5204一边对第1脱模纸42的表面的着色树脂1402进行加热使其软化,一边将具有遮盖力的着色树脂1402向玻璃纤维织物12a的一面加压,同时一边对第2脱模纸46的表面的固化后成为透明的透明树脂1602进行加热使其软化,一边将透明树脂1602向玻璃纤维织物12a的另一面加压。
97.由此,如图3(a2)、(b2)所示,利用单一的加压加热部52同时实施将具有遮盖力的着色树脂1402向玻璃纤维织物12a的一面加压并且加热的着色树脂涂布工序、和将固化后成为透明的透明树脂1602向玻璃纤维织物12a的另一面加压并且加压的透明树脂涂布工序,在该阶段得到第1脱模纸42和第2脱模纸46层叠在其厚度方向的两面的状态的预浸料10a。
98.因此,通过将第1脱模纸42和第2脱模纸46剥离而得到预浸料10a,如图3(b2)所示,当从透明树脂层16侧观察预浸料10a时,成为能够在透明树脂层16的内部目测观察到被具有遮盖力的着色树脂1402着色了的玻璃纤维织物12a及其织眼1200的状态。
99.该情况下,也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由着色树脂涂布部26涂布于第1脱模纸42的表面的着色树脂1402的膜厚被控制为,使着色树脂1402浸渗于玻璃纤维织物12a中、并且在玻璃纤维织物12a的一面上形成预定厚度的着色树脂层14,当然,也控制透明树脂层16的厚度。
100.另外,利用脱模纸回收部36经由剥离用的辊3602、3604从预浸料10a剥离并回收第1脱模纸42和第2脱模纸46,利用保护膜层叠部38在形成有着色树脂层14的玻璃纤维织物12a的一面上经由层叠用的辊3802层叠保护膜48,利用预浸料卷取部40将层叠有保护膜48的预浸料10a卷取,由此得到辊状的预浸料卷筒材料50。
101.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第2实施方式的预浸料的制造方法,能够得到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并且利用单一的加压加热部52同时进行着色树脂涂布工序和透明树脂涂
布工序。
102.因此,相对于第1实施方式中需要第1、第2加压加热部28、34这两个加压加热部,本实施方式中仅需设置单一的加压加热部52即可,因此在谋求设备成本的简化、制造成本的降低方面是有利的。
103.另外,通过在着色树脂1402和透明树脂1602中的至少一者中配合用于抑制固化时的树脂流动的添加剂,在预浸料10a的加压加热时,能够抑制玻璃纤维织物12a中浸渗的着色树脂1402向透明树脂层16侧流动,或者抑制构成透明树脂层16的透明树脂1602向玻璃纤维织物12a流动,防止不均匀的图案产生,在提高所得到的成型品的外观设计性方面有利,这一点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
104.(第3实施方式)
105.下面,参照图5、图6对第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106.在第1、第2实施方式的预浸料10a中,使具有遮盖力的着色树脂1402浸渗于玻璃纤维织物12a,在玻璃纤维织物12a的一面设置由具有遮盖力的着色树脂1402形成的着色树脂层14,在玻璃纤维织物12a的另一面设置固化后成为透明的透明树脂层16。
107.与此相对,在第3实施方式的预浸料10b中,使具有遮盖力的着色树脂14浸渗于玻璃纤维织物12a,在玻璃纤维织物12a的两面设置固化后成为透明的透明树脂层16,这一点与第1、第2实施方式不同。
108.如图5(a2)所示,着色树脂1402从玻璃纤维织物12a的一面或另一面浸渗到玻璃纤维织物12a中。
109.详细而言,着色树脂1402浸渗于构成经纱1202和纬纱1204的多个单纤维之间形成的空隙部中,与第1、第2实施方式不同,没有设置着色树脂层14。
110.另外,如图5(a3)所示,透明树脂层16设置在浸渗有着色树脂1402的玻璃纤维织物12a的两面,透明树脂层16具有厚度地覆盖玻璃纤维织物12a的两面。
111.因此,在第3实施方式的预浸料10b中,如图5(a3)、(b3)所示,从任一透明树脂层16侧观察玻璃纤维织物12a都能够在透明树脂层16的内部目测观察到被着色树脂1402着色了的玻璃纤维织物12a及其织眼1200。
112.根据第3实施方式的预浸料10b,在浸渗了具有遮盖力的着色树脂1402的玻璃纤维织物12a的两面设置了固化后成为透明的透明树脂层16。
113.因此,从任一透明树脂层16侧观察使预浸料10b热固化而得到的成型品,都能够在透明树脂层16的内部目测观察到被具有遮盖力的着色树脂1402着色了的玻璃纤维织物12a及其织眼1200,因此在使由玻璃纤维增强树脂构成的成型品的两面具有期望的外观设计性、赋予高级感方面是有利的。
114.另外,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关于预浸料10b,由于在玻璃纤维织物12a中浸渗了具有遮盖力的着色树脂1402,因此在将预浸料10b层叠于现有的frp制造用预浸料表面并使其固化而得到成型品的情况下,透过固化后的预浸料10b无法目测观察到固化后的frp制造用的预浸料,因此在使成型品具有由预浸料10b带来的外观设计性、高级感方面是有利的。
115.下面,对第3实施方式的预浸料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116.如图6所示,在第3实施方式中,预浸料10b的制造装置20c被构成为包括纤维织物进给部22、第1脱模纸进给部24、着色树脂涂布部26、第1加压加热部28、第1脱模纸回收部
54、第2脱模纸进给部56、第1透明树脂涂布部58、第3脱模纸进给部60、第2透明树脂涂布部62、第2加压加热部64、第2脱模纸回收部66、保护膜层叠部68和预浸料卷取部70。
117.在第3实施方式中,纤维织物进给部22、第1脱模纸进给部24、着色树脂涂布部26、第1加压加热部28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118.图5(a1)中示出了玻璃纤维织物12a的截面,图5(a2)中示出了玻璃纤维织物12a的平面图。
119.如图5(a2)所示,由此着色树脂浸渗工序,即、利用第1加压加热部28将具有遮盖力的着色树脂1402向玻璃纤维织物12a的一面加压并且加热,使具有遮盖力的着色树脂1402浸渗于玻璃纤维织物12a。
120.再者,此时,具有遮盖力的着色树脂1402从玻璃纤维织物12a的一面浸渗于玻璃纤维织物12a中这一点与第1、第2实施方式相同。
121.但是,在第3实施方式中,与第1、第2实施方式不同的是,玻璃纤维织物12a的两面没有被具有厚度的着色树脂层14覆盖,如图5(b2)所示,从玻璃纤维织物12a的两面中的任一面观察玻璃纤维织物12a,都成为能够目测观察到被具有遮盖力的着色树脂1402着色了的玻璃纤维织物12a及其织眼1200的状态。
122.这是由于,通过着色树脂涂布部26涂布在第1脱模纸42表面上的着色树脂1402的膜厚被控制为,使着色树脂1402浸渗于玻璃纤维织物12a中、并且在玻璃纤维织物12a的两面不形成着色树脂层14。
123.第1脱模纸回收部54将在浸渗了具有遮盖力的着色树脂1402的玻璃纤维织物12a的一面侧残存的第1脱模纸42经由剥离用的辊5402剥离回收。
124.第2脱模纸进给部56从被卷取成辊状的第2脱模纸46的卷筒材料进给第2脱模纸46。
125.第1透明树脂涂布部58将固化后成为透明的透明树脂1602一边用加热器加热,一边以一定的膜厚涂布在从第2脱模纸进给部56进给的第2脱模纸46的表面上。
126.再者,对由第1透明树脂涂布部58和后述的第2透明树脂涂布部62涂布的透明树脂1602的膜厚进行控制。
127.第3脱模纸进给部60从被卷取成辊状的第3脱模纸72的卷筒材料进给第3脱模纸72。
128.第2透明树脂涂布部62将固化后成为透明的透明树脂1602一边用加热器加热,一边以一定的膜厚涂布在从第3脱模纸进给部60进给的第3脱模纸72的表面上。
129.第2加压加热部64具备一对加压辊6402和一对加热辊6404。
130.一对加压辊6402使经由引导辊44e进给的第2脱模纸46的表面的固化后成为透明的透明树脂1602重叠于经由2个引导辊44f、44g进给的浸渗了具有遮盖力的着色树脂1404的玻璃纤维织物12a的另一面,并且使经由引导辊44h进给的第3脱模纸72的表面的固化后成为透明的透明树脂1602重叠于经由2个引导辊44f、44g进给的浸渗了具有遮盖力的着色树脂1402的玻璃纤维织物12a的一面。
131.一对加热辊6404对第2脱模纸46的表面的固化后成为透明的透明树脂1602和第3脱模纸72的表面的固化后成为透明的透明树脂1602进行加热使其软化,并且将这些透明树脂1602向玻璃纤维织物12a的另一面和一面加压。
132.由此,如图5(a2)所示,实施将固化后成为透明的透明树脂层16涂布在玻璃纤维织物12a的两面上的透明树脂涂布工序,在该阶段得到在厚度方向的两面层叠有第2脱模纸46和第3脱模纸72的状态的预浸料10b。
133.因此,通过剥离第2脱模纸46和第3脱模纸72而得到预浸料10b,如图5(b3)所示,从任一透明树脂层16侧观察预浸料10b,都成为能够在透明树脂层16的内部目测观察到被具有遮盖力的着色树脂1402着色了的玻璃纤维织物12a及其织眼1200的状态。
134.第2脱模纸回收部66经由剥离用的辊6602从预浸料10b剥离并回收第2脱模纸46和第3脱模纸72。
135.保护膜层叠部68将从卷取成辊状的保护膜48的卷筒材料进给的保护膜48层叠在预浸料10b的厚度方向的一面,在本实施方式中,经由层叠用的辊6802层叠在形成有透明树脂层16的玻璃纤维织物12a的一面。
136.预浸料卷取部70将层叠有保护膜48的预浸料10b卷取,由此得到辊状的预浸料卷筒材料74。
137.因此,预浸料10b隔着保护膜48被卷取,从而能够谋求重叠的预浸料10b的透明树脂层16彼此不接触,而是成为分离的状态。
138.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第3实施方式的预浸料的制造方法,能够在其两面的透明树脂层16的内部目测观察到被具有遮盖力的着色树脂1402着色了的玻璃纤维织物12a及其织眼1200。
139.即、不需要复杂的工序,通过着色树脂浸渗工序和透明树脂涂布工序这样简单的工序,就能够在抑制制造成本的同时切实地制造预浸料10b,该预浸料10b用于得到通过具有遮盖力的着色树脂1402而具有期望的外观设计性、高级感的成型品。
140.另外,通过在着色树脂1402和透明树脂1602中的至少一者中配合用于抑制固化时的树脂流动的添加剂,在预浸料10b的加压加热时,能够抑制玻璃纤维织物12a中浸渗的着色树脂1402向透明树脂层16侧移动,或者抑制构成透明树脂层16的透明树脂1602向玻璃纤维织物12a流动,防止不均匀的图案产生,在提高所得到的成型品的外观设计性方面是有利的,这一点与第1、第2实施方式相同。
141.再者,在实施方式中,对于使用透明或半透明的玻璃纤维织物作为增强纤维织物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当然也可以使用例如使用了呈现黄色的芳纶纤维制成的芳纶纤维织物、或者使用呈现黑色的碳树脂纤维制成的碳树脂纤维织物这样的不透明的增强纤维织物。
142.但是,如实施方式那样使用透明或半透明的增强纤维织物时,容易目测观察着色树脂的颜色,在得到具有期望的外观设计性、高级感的预浸料这方面是有利的。
143.附图标记说明
144.10a、10b 预浸料
145.12 增强纤维织物
146.12a 玻璃纤维织物
147.1200 织眼
148.14 着色树脂层
149.1402 着色树脂
150.16 透明树脂层
151.1602 透明树脂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