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车门外开把手缓冲垫的制作方法

2022-03-23 02:26:1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属于车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门外开把手缓冲垫。


背景技术:

2.如附图1-图5所示,车门窗框焊接总成1与车门外板2通过焊接方式连接在一起组成车门焊接总成,车门下护板4和车门后视镜5安装在车门焊接总成上,外开把手3也安装在车门焊接总成上。外开把手3的一端铰接在车门外板2上,另一端为可供用户拉动以开启车门的自由端,通过外开把手3的转动实现开启和关闭车门。因为外开把手3在拉起后回位的过程中会与车门外板2发生碰撞,所以需要在外开把手3和车门外板2中间增加传统缓冲垫6。传统缓冲垫6为橡胶质的平面结构,中间开设有与外开把手3适配并供穿过的两个通孔,但传统缓冲垫6的缓冲效果不太理想。随着汽车市场发展,用户对声音感知越来越敏感,如果通过生产工艺改变垫片结构,如采用双色注塑方式,虽然可以优化碰撞音,但成本会大大增加。
3.现有技术中还有如cn 210067714 u公开的一种车门外把手缓冲垫,在平面结构的橡胶质缓冲垫上整面布置了多个间隔的球凸,背面适配球凹,均匀分散车门外把手的冲击力,有效提高缓冲效果,是一种可行的选择。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又一种可行的车门外开把手缓冲垫,改进制造的成本不高,同时也可以取得降低外开把手回位碰撞声音的效果。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车门外开把手缓冲垫,包括平面结构的缓冲垫本体,缓冲垫本体的中部开设有与外开把手适配的通孔,缓冲垫本体具有用于与外开把手缓冲接触的外作用面和与所述外作用面平行相背的内安装面;缓冲垫本体的一圈边沿均继续向外侧延伸形成有一圈预缓冲结构;一圈预缓冲结构在与所述外作用面同侧的方向具有用于与外开把手缓冲接触的预缓冲作用面;预缓冲作用面高于外作用面以在外开把手回位时形成两次缓冲。
6.进一步地,一圈预缓冲结构在与所述内安装面同侧的方向具有内支撑面;内支撑面与内安装面相平齐。
7.进一步地,预缓冲结构包括过渡段和缓冲作用段,在缓冲垫本体的一圈边沿和预缓冲结构的横断截面上,过渡段的两面均平行于缓冲垫本体且过渡段的厚度小于缓冲垫本体,缓冲垫本体的外作用面和内安装面的边沿向外侧同时相向延伸连接过渡段的内端,所述缓冲作用段连接于过渡段的外端,所述预缓冲作用面和内支撑面均形成在缓冲作用段上。
8.进一步地,预缓冲作用面与内支撑面平行,内支撑面的外端通过继续向外延伸的斜面与预缓冲作用面的外端相连;内支撑面和预缓冲作用面的内端向内侧同时相向延伸连接过渡段的外端。
9.进一步地,预缓冲作用面的宽度与内支撑面对应。
10.进一步地,外作用面和内安装面的边沿向外侧同时相向延伸连接过渡段内端的锥度段的两端均为圆弧过渡。
11.进一步地,所述预缓冲结构与缓冲垫本体一体成型。
12.相比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本发明的车门外开把手缓冲垫,在传统缓冲垫的基础上,通过优化增加类似翻边的预缓冲结构,与原来的外作用面一起,在外开把手的回位过程中形成二次缓冲,即外开把手在回位过程中先接触预缓冲结构的预缓冲作用面,再接触缓冲垫本体的外作用面,降低外开把手关闭时与车门外板的碰撞音。
13.2、本发明的车门外开把手缓冲垫,一圈预缓冲结构的预缓冲作用面较窄,在外开把手回位与车门外板碰撞过程中相较传统结构增加一次缓冲作用的同时,将面接触优化为线接触,进一步保障降低碰撞声音的效果。
14.3、本发明的车门外开把手缓冲垫,不同于双色注塑方式,在不改变垫片原生产工艺的基础上优化措施简单,成本低,又能达到优化碰撞声音,提供了有一种可供选择的优质方案,翻边尺寸通过多次验证,最终锁定,保证垫片外观品质良好,装配方便。
附图说明
15.图1为背景技术提及的车门焊接总成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背景技术提及的外开把手开启状态示意图;图3为背景技术提及的外开把手开启状态俯视放大图;图4为背景技术提及的传统缓冲垫的单体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中b-b断面图;图6为实施例的车门外开把手缓冲垫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中a-a断面图;图8为图7中b部局部放大图(旋转);其中,车门窗框焊接总成1,车门外板2,外开把手3,车门下护板4,车门后视镜5,传统缓冲垫6,缓冲垫本体7,通孔71,外作用面72,内安装面73,预缓冲结构74,过渡段741,缓冲作用段742,预缓冲作用面743,内支撑面744,斜面745,锥度段746。
具体实施方式
16.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17.请参见图6-图8,具体实施例的车门外开把手缓冲垫,包括平面结构的缓冲垫本体7,缓冲垫本体7的中部开设有与外开把手适配的通孔71,缓冲垫本体7具有用于与外开把手缓冲接触的外作用面72和与所述外作用面72平行相背的内安装面73;缓冲垫本体7的一圈边沿均继续向外侧延伸形成有一圈预缓冲结构74;一圈预缓冲结构74在与所述外作用面72同侧的方向具有用于与外开把手缓冲接触的预缓冲作用面743;预缓冲作用面743高于外作用面72以在外开把手回位时形成两次缓冲。
18.实施例的车门外开把手缓冲垫,通过在缓冲垫本体7的边沿外延形成一圈预缓冲结构74,预缓冲结构74上具有高于外作用面72的预缓冲作用面743,可以在外开把手回位时
形成两次缓冲,即外开把手在回位过程中先接触预缓冲结构74的预缓冲作用面743,再接触缓冲垫本体7的外作用面72,降低外开把手关闭时与车门外板的碰撞音。
19.实施时,相较传统缓冲垫,整体尺寸上,可以单边外延0.8mm,预缓冲作用面743高于外作用面72约1.3mm,成型和装配工艺不变,改进成本低。
20.其中,一圈预缓冲结构74在与所述内安装面73同侧的方向具有内支撑面744;内支撑面744与内安装面73相平齐。
21.这样,可保障预缓冲作用面743的缓冲性能。
22.其中,预缓冲结构74包括过渡段741和缓冲作用段742,在缓冲垫本体7的一圈边沿和预缓冲结构74的横断截面上,过渡段741的两面均平行于缓冲垫本体7且过渡段741的厚度小于缓冲垫本体7,缓冲垫本体7的外作用面72和内安装面73的边沿向外侧同时相向延伸连接过渡段741的内端,所述缓冲作用段742连接于过渡段741的外端,所述预缓冲作用面743和内支撑面744均形成在缓冲作用段742上。
23.这样,通过弱化的过渡段741的连接,不仅可以保障缓冲作用段742的形变、缓冲性能,也可以提升装配、使用的适应性。
24.其中,预缓冲作用面743与内支撑面744平行,内支撑面744的外端通过继续向外延伸的斜面745与预缓冲作用面743的外端相连;内支撑面744和预缓冲作用面743的内端向内侧同时相向延伸连接过渡段741的外端。预缓冲作用面743的宽度与内支撑面744对应。
25.这样,设置利于弹性变形的弱化部和斜面745让位,可以进一步保障预缓冲作用面743的缓冲性能。
26.其中,外作用面72和内安装面73的边沿向外侧同时相向延伸连接过渡段741内端的锥度段746的两端均为圆弧过渡。
27.这样,利于缓冲垫的结构强度,降低使用损坏率。
28.制造时,所述预缓冲结构74与缓冲垫本体7一体注塑成型,材质可以选择橡胶或塑料。对缓冲垫的原制造工艺改变小,改进制造的成本低。
29.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