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新型浮顶盖的制作方法

2022-03-21 07:36:0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储液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特别涉及一种新型浮顶盖。


背景技术:

2.储液罐是一种用于装载液体的容器,在现有技术中,对于易挥发性液体,例如汽油等,在使用储液罐进行储存时,都需要在储液罐内设置一个浮顶盖。通过浮顶盖实现储液罐内贮品与空气之间的隔绝,从而减少储液罐内贮品的挥发,这样可以有效降低周围空气中易燃易爆气体的浓度,又能够减少贮品的挥发量,降低挥发损失。
3.然而,在现有技术中,由于储液罐内贮品的液位会随时发生变化(例如储液罐出油时,储液罐内贮品的液位会下降,储液罐收油时,储液罐内贮品的液位会上升),在液位发生变化时,如果液面有所波动,那么浮顶盖就会出现倾斜被卡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4.综上所述,如何解决现有技术中浮顶盖所存在的液面出现波动时容易被卡的问题,成为了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5.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浮顶盖,在本发明中,该新型浮顶盖包括有多个浮顶盖单元;所述浮顶盖单元的周向侧端面为接触面,所述浮顶盖单元之间通过所述接触面之间的接触形成所述浮顶盖;所述接触面是由接触边母线形成的平滑面结构,沿所述接触面的长边、位于所述长边的中心位置的所述接触边母线为中心母线,自所述中心母线向两端延伸为倾斜母线,自所述中心母线向两端延伸、所述倾斜母线相对于所述中心母线的夹角逐渐增大、且位于所述中心母线两侧的所述倾斜母线的翻转方向相反。
6.优选地,在本发明所提供的新型浮顶盖中,所述浮顶盖单元的上侧面为正多边形结构;一个所述浮顶盖单元包括有多个所述接触面,在同一个所述浮顶盖单元中,全部的所述接触面按相同结构顺次设置。
7.优选地,在本发明所提供的新型浮顶盖中,所述上侧面为正六边形。
8.优选地,在本发明所提供的新型浮顶盖中,所述倾斜母线与所述中心母线之间的夹角不大于45
°

9.优选地,在本发明所提供的新型浮顶盖中,于所述浮顶盖单元的上侧面和/或下侧面设置有加强筋。
10.优选地,在本发明所提供的新型浮顶盖中,相邻的两个所述接触面的端点交汇形成浮顶盖单元顶点,所述加强筋的一端位于所述浮顶盖单元的形心位置上,所述加强筋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浮顶盖单元顶点处。
11.优选地,在本发明所提供的新型浮顶盖中,所述浮顶盖单元的制作材料为高分子材料;所述浮顶盖单元为一体式结构。
12.优选地,在本发明所提供的新型浮顶盖中,于所述浮顶盖单元的中心部位设置有用于增加其浮力的空腔结构。
13.优选地,在本发明所提供的新型浮顶盖中,所述长边包括上侧边与下侧边,所述上侧边的投影与所述下侧边的投影之间具有不大于10
°
的夹角。
14.优选地,在本发明所提供的新型浮顶盖中,所述浮顶盖单元具有穿过其形心并与其垂直的中心线,所述中心母线与所述中心线平行。
15.通过上述结构设计,本实用新型至少能够达到如下有益效果:
16.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浮顶盖,该新型浮顶盖包括有多个浮顶盖单元,其中,浮顶盖单元的侧边为接触面,浮顶盖单元之间通过接触面之间的接触形成浮顶盖;接触面由接触边母线形成平滑面结构,沿接触面的长度方向、位于接触边的中心位置的接触边母线为中心母线,自中心母线向两端延伸为倾斜母线,自中心母线向两端延伸、倾斜母线相对于中心母线的夹角逐渐增大、且位于中心母线两侧的倾斜母线的翻转方向相反。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新型浮顶盖中,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多个浮顶盖单元,浮顶盖由浮顶盖单元构成,同时,本实用新型还对浮顶盖单元之间的接触部位(接触面)进行了结构优化,浮顶盖单元的接触面采用了异形面结构,接触面在长度方向自中部向两端延伸,“面”结构发生扭转,这种结构设计,即使相邻的浮顶盖单元发生倾斜,浮顶盖单元的连接结构也都能够保证完全接触状态。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新型浮顶盖,改变了传统整体式的结构设计,可以随液面自由波动,且不会出现间隙造成气、液泄露的问题。基于上述结构设计,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新型浮顶盖彻底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浮顶盖所存在的液面出现波动时容易被卡的问题。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浮顶盖单元的俯视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浮顶盖单元的主视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浮顶盖单元上位于接触面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两个浮顶盖单元通过接触面对接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21.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新型浮顶盖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22.在图1至图5中,部件名称与附图标记的对应关系为:
23.浮顶盖单元1、接触面2、中心母线3、倾斜母线4、加强筋5。
具体实施方式
24.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25.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要求本实用新型必须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中使用的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部件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26.请参考图1至图5,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浮顶盖单元的俯视图;图2为本
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浮顶盖单元的主视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浮顶盖单元上位于接触面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两个浮顶盖单元通过接触面对接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新型浮顶盖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27.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浮顶盖,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新型浮顶盖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储液罐内贮品液面波动而造成浮顶盖被卡的问题。
28.为了解决该问题,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新型浮顶盖采用了如下两个结构优化设计:1、将浮顶盖设计为由多个浮顶盖单元1构成的结构;2、对每一个浮顶盖单元1的侧边进行结构设计,从而使得相邻的两个相互接触的浮顶盖单元1之间能够保持可靠地、气密性地接触。
29.对于上述的第一个结构优化设计,本实用新型提供多个结构相同的浮顶盖单元1,即每一个浮顶盖单元1的结构、尺寸都相同。
30.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储液罐或者其他储液设备一般横截面都采用圆形(极少数情况下采用椭圆,基本未见其他形状),那么,浮顶盖也应当采用与储液罐的横截面相同的形状,即圆形。在浮顶盖整体采用圆形结构设计时,本实用新型将浮顶盖单元1设计成多边形结构,最优选的设计方式为正六边形结构,这种蜂窝状结构设计的浮顶盖单元1通过周向侧端面(即接触面)之间接触连接能够平成一个圆形(非常接近圆形,但是由浮顶盖单元1所构成的一个完整的浮顶盖,其边缘是由多条直线边构成),从而满足储液罐对浮顶盖的使用要求。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方式中,浮顶盖单元1还可以采用其它形状,例如正五边形或者正八边形,无论采用哪种结构形式,都应当保证浮顶盖单元1之间能够相互接触,并且,相邻的两个浮顶盖单元1之间具有最小的间隙(如果采用正六边形结构,则相邻的两个浮顶盖单元1在相互接触后不会存在间隙)。当然,本实用新型也可以减小浮顶盖单元1的尺寸,以提高浮顶盖边缘的圆润程度。另外,本实用新型将浮顶盖单元1设计成正六边形,通过对浮顶盖单元1的排布设计,能够构造出多种形状(具体是轮廓形状)的浮顶盖,以满足各种结构形式储液罐或者储液设备的使用。
31.对于上述第二个结构优化设计,也就是基于第一个结构优化的基础上,对浮顶盖单元1的结构进行优化设计,以使得相邻的两个互相接触的浮顶盖单元1无论液面出现如何波动,都能够保持气密性连接。
32.具体地,浮顶盖单元1为正多边形结构,优选为正六边形结构。多个浮顶盖单元1拼接到一起后,能够形成一个类似于蜂巢表面形式的结构。在实际使用状态下,浮顶盖单元1是漂浮在液面以上的,相邻的两个浮顶盖单元1(也就是相互接触的两个浮顶盖单元1)之间保持侧边与侧边的接触,为了便于结构描述,在此限定浮顶盖单元1的侧边为接触面2,浮顶盖单元1之间通过接触面2之间的接触形成浮顶盖。
33.由于浮顶盖单元1之间是通过接触面2实现相互连接的,那么,在液面波动情况下,如果要求浮顶盖单元1之间保持气密性连接,那么就需要对接触面2进行结构改进。
34.在理想状态下,如果液面出现波动,那么位于液面“波峰”或者“波谷”处的浮顶盖单元1将会保持水平,浮顶盖单元1仅仅是高度出现变化,这样对于浮顶盖单元1之间的气密性接触影响较小。但是,在“波峰”与“波谷”或者说“波谷”与“波峰”的过渡部位,浮顶盖单元1将会出现倾斜,这种倾斜会造成相邻两个浮顶盖单元1中接触面2接触的不严密,针对这种情况,本实用新型对浮顶盖单元1的接触面2进行结构优化:接触面2是一个“面”结构,其可
以视为是由多条“线”结构构成,构成接触面2的“线”即为接触边母线,接触边母线按照一定的空间姿态进行排布,从而形成一个平滑面,即接触面2。接触边母线的排布形态如下:沿接触面2的长边、位于长边的中心位置的接触边母线为中心母线3,自中心母线3向两端延伸(即向长边的两端点延伸)为倾斜母线4,自中心母线3向两端延伸、倾斜母线4相对于中心母线3的夹角逐渐增大、且位于中心母线3两侧的倾斜母线4的翻转方向相反。具体地,中心母线3与浮顶盖单元1的中心线共同所在平面为基本面,倾斜母线4均在平行于基本面的平面内发生倾斜。
35.进一步地,浮顶盖单元1具有穿过其形心并与其垂直的中心线,中心母线3与中心线平行。
36.在上述结构设计中,假定某一个浮顶盖单元1保持水平姿态(如果是在液面上,该假定的浮顶盖单元1要么处于“波峰”位置,要么处于“波谷”位置),且与其相邻的浮顶盖单元1发生倾斜(位于“波峰”与“波谷”之间的浮顶盖单元1),由于浮顶盖单元1的接触面2为异形面(类似于螺旋表面),接触面2之间也能够在相对偏转的情况下实现接触(虽然是在接触面2的高度方向上出现了局部接触,但是,在接触面2的长度方向上仍保持完全接触的状态,接触面2与接触面2没有出现分离),从而保证了整个浮顶盖内部不会出现缝隙,造成泄露。另外,通过对接触面2的结构改进,构成接触面2的接触边母线(具体是指倾斜母线4)发生倾斜,那么相对于传统的平面结构而言,接触面2的长度不变但是接触面2的面积增加,在液面不发生波动时,相邻的两个浮顶盖单元1的接触面积也能够得到增加,接触面积增加,其连接的气密性也就能够得到提高。
37.通过上述结构设计,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新型浮顶盖中,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多个浮顶盖单元1,浮顶盖由浮顶盖单元1构成,同时,本实用新型还对浮顶盖单元1之间的接触部位(接触面2)进行了结构优化,浮顶盖单元1的接触面2采用了异形面结构,接触面2在长度方向自中部向两端延伸,“面”结构发生扭转,这种结构设计,即使相邻的浮顶盖单元1发生倾斜,浮顶盖单元1的连接结构也都能够保证完全接触状态。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新型浮顶盖,改变了传统整体式的结构设计,可以随液面自由波动,且不会出现间隙造成气、液泄露的问题。基于上述结构设计,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新型浮顶盖彻底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浮顶盖所存在的液面出现波动时容易被卡的问题。
38.具体地,浮顶盖单元1为正多边形结构,优选为正六边形,这样能够构造出一个“蜂窝面”形式的浮顶盖,其不仅能够构造出任意形状,浮顶盖单元1之间能够保持完全接触不会出现缝隙。浮顶盖单元1为正多边形结构,那么,一个浮顶盖单元1就包括有多个接触面2,且每一个接触面2的长度方向,基于上述结构(浮顶盖单元1的接触面2为异形面),在同一个浮顶盖单元1中,全部的接触面2按相同结构顺次设置,即浮顶盖单元1的一个接触面2的形状确定好以后,顺时针或者逆时针旋转浮顶盖单元1至下一个接触面2,则下一个接触面2的形状与上一个接触面2的形状相同。
39.由上述可知,倾斜母线4相对于中心母线3发生倾斜,从而使得接触面2形成一个异形曲面结构。自中心母线3向两端延伸,接触面2的倾斜角度逐渐增加(增幅相同),位于两端的倾斜母线4与中心母线3之间的夹角最大,限定:倾斜母线4与中心母线3之间的夹角不大于45
°
,以30
°
为最优夹角度数。
40.在本实用新型中,浮顶盖由多个浮顶盖单元1拼装而成,而浮顶盖单元1则采用一
体式结构设计。为了提高浮顶盖单元1的结构强度,本实用新型于浮顶盖单元1的上侧面,或者下侧面,或者上下两侧面设置有加强筋5,加强筋5相对于浮顶盖单元1的表面(上表面或者下表面)垂直设置。
41.加强筋5的结构如下:相邻的两个接触面2的端点交汇形成浮顶盖单元1顶点,加强筋5的一端位于浮顶盖单元1的形心位置上,加强筋5的另一端延伸至浮顶盖单元1顶点处。
42.具体地,浮顶盖单元1的制作材料为高分子材料,例如pc材料、pe材料等,浮顶盖单元1为一体式结构。
43.为了提高浮顶盖单元1的漂浮能力,本实用新型于浮顶盖单元1的中心部位设置有用于增加其浮力的空腔结构,空腔结构为具有一定气密性的腔体,当然,本实用新型也可以在空腔结构中增设一个橡胶小球。
44.由上述结构设计可知,接触面2由中心母线3以及倾斜母线4构成,接触面2为一个异形曲面结构,接触面2为一个面结构,其上侧边为直线侧边,其下侧边为直线侧边,上侧边的长度与下侧边的长度相同,在正投影中,接触面2的上侧边的投影与同一个接触面2的下侧边的投影之间具有不大于10
°
的夹角,优选10
°
的夹角。
45.由技术常识可知,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其它的不脱离其实质或必要特征的实施方案来实现。因此,上述公开的实施方案,就各方面而言,都只是举例说明,并不是仅有的。所有在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或在等同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的改变均被本实用新型包含。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