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缸体相对运动的油缸组的制作方法

2022-03-21 06:33:0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缸体相对运动的油缸组,其能够有效驱动两个油缸的缸体实现同步动作。


背景技术:

2.在工业设备上有很多场合要求两个执行件进行同步动作,以便能够提高负荷。目前,用于驱动两个执行件实现同步动作的驱动装置,一般情况下都是需要使用到多种执行元件,以克服负载、摩擦、泄漏、制造质量、结构变形上的差异而保证在运动上同步,其形式有很多,比如通过机械联系、同步马达、同步油缸等等。现有技术中,同步油缸中的液压缸常常需要用多个阀门控制,这样就会产生结构复杂、同步性差等问题,特别是,当负载差异比较大时,油缸之间的距离越大,行程越大,不同步的现象会越严重。在对同步要求高的场合,需要配置位移传感器和比例伺服阀等高精度设备,不仅造价高,而且对油液的清洁度也有非常严格的要求,控制难度极大。
3.现有的同步油缸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还存在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是:油缸之间需要通过外露管路进行连接,因为油缸是相对运动的,外露管路的长度会随着因为油缸之间的相对距离的变化而变化,不仅不利于管路的布置,且当有外力影响时,也会导致外露管路损坏。
4.因此,设计一款结构简易、同步性好,且能够将管路内置,以有效解决管路布置难的技术问题的缸体相对运动的油缸组是本实用新型的研究目的。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在于提供一种缸体相对运动的油缸组,该缸体相对运动的油缸组能够有效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
6.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7.一种缸体相对运动的油缸组,包括
8.上油缸,包含上油缸缸体和装配于所述上油缸缸体两侧的上油缸左活塞杆和上油缸右活塞杆,上油缸缸体内装置有上油缸活塞,通过所述上油缸活塞将所述上油缸缸体的腔体分为上油缸左腔和上油缸右腔;所述上油缸左活塞杆和上油缸右活塞杆的内端分别固定到所述上油缸活塞的两端,上油缸左活塞杆和上油缸右活塞杆上分别设有相应的第一导油孔,所述第一导油孔的内端分别设有连通至所述上油缸左腔和上油缸右腔的第一导油分孔;
9.下油缸,包含下油缸缸体和装配于所述下油缸缸体两侧的下油缸左活塞杆和下油缸右活塞杆,下油缸缸体内装置有下油缸活塞,通过所述下油缸活塞将所述下油缸缸体的腔体分为下油缸左腔和下油缸右腔;所述下油缸左活塞杆和下油缸右活塞杆的内端分别固定到所述下油缸活塞的两端,下油缸左活塞杆和下油缸右活塞杆上分别设有相应的第二导油孔,所述第二导油孔的内端分别设有连通至所述下油缸左腔和下油缸右腔的第二导油分
孔;所述下油缸左活塞杆的第二导油孔连接到所述上油缸左活塞杆的第一导油孔上。
10.所述上油缸活塞内设有能够使所述上油缸右活塞杆的第一导油孔连通到所述上油缸左活塞杆的第一导油孔的上单向阀。
11.所述下油缸活塞内设有能够使所述下油缸左活塞杆的第二导油孔连通到所述下油缸右活塞杆的第二导油孔的下单向阀。
12.所述上单向阀包含设置于所述上油缸活塞上的上过油孔,所述上过油孔分为上封闭段和上导通段,所述上封闭段连接到所述上油缸右活塞杆的第一导油孔上,所述上导通段连接到所述上油缸左活塞杆的第一导油孔上;所述上封闭段的孔径小于所述上导通段的孔径,所述上导通段内通过上螺旋弹簧可伸缩安装有一可对所述上封闭段形成封闭的上密封球。
13.所述上导通段的端部通过螺纹连接方式连接有相应的上固定塞,所述上导通段与上固定塞的螺纹连接处呈间隙设置,使所述上导通段和上油缸左活塞杆的第一导油孔相互连通,所述上螺旋弹簧的一端连接到所述上密封球上,上螺旋弹簧的另一端则连接到所述上固定塞上。
14.所述下单向阀包含设置于所述下油缸活塞上的下过油孔,所述下过油孔分为下封闭段和下导通段,所述下封闭段连接到所述下油缸左活塞杆的第二导油孔上,所述下导通段连接到所述下油缸右活塞杆的第二导油孔上;所述下封闭段的孔径小于所述下导通段的孔径,所述下导通段内通过下螺旋弹簧可伸缩安装有一可对所述上封闭段形成封闭的下密封球。
15.所述下导通段的端部通过螺纹连接方式连接有相应的下固定塞,所述下导通段与下固定塞的螺纹连接处呈间隙设置,使所述下导通段和下油缸右活塞杆的第二导油孔相互连通,所述下螺旋弹簧的一端连接到所述下密封球上,下螺旋弹簧的另一端则连接到所述下固定塞上。
16.所述上油缸右活塞杆与下油缸右活塞杆的端部连接有一相应的右过油块,所述右过油块上分别设有连通至所述上油缸右活塞杆的第一导油孔、以及所述下油缸右活塞杆的第二导油孔上的外接油口。
17.所述上油缸左活塞杆与下油缸左活塞杆的端部连接有一相应的左过油块,所述左过油块上设有用于连通所述上油缸左活塞杆的第一导油孔与下油缸左活塞杆的第二导油孔的油路通道。
18.本实用新型的优点:
19.1)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的同步油缸,无需额外配置位移传感器等部件,便可对上油缸缸体和下油缸缸体进行精准的同步驱动,从而能够通过上油缸缸体和下油缸缸体对相应的执行件进行驱动,不仅整体结构简易、且能够有效确保上油缸缸体和下油缸缸体的驱动同步性。
20.2)本实用新型的管路,即第一导油孔、第一导油分孔、第二导油孔和第二导油分孔分别内置于上油缸左活塞杆、上油缸右活塞杆、下油缸左活塞杆和下油缸右活塞杆中,以有效将原本外置的管路内置,从而有效解决管路布置难的技术问题。
21.3)本实用新型通过上单向阀和下单向阀的设置,使本实用新型在第一次投入使用时,能够顺利进行注油和排气作业,从而有效确保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效果。
22.4)由于上导通段与上固定塞的螺纹连接处、以及下导通段与下固定塞的螺纹连接处均呈间隙设置,其不仅能够使上导通段和上油缸左活塞杆的第一导油孔、以及下导通段和下油缸右活塞杆的第二导油孔形成相互连通,且能够形成阻尼孔,在使用过程中,当上油缸左腔、下油缸左腔出现油液内泄或油液过多时,可及时进行自动补油和泄油,从而有效大幅提升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效果。
23.5)本实用新型通过右过油块和左过油块的设置,既能够有效对上油缸和下油缸形成更加稳定的安装,且能够进一步将衔接管路设置在右过油块和左过油块内,从而进一步将原本外置的管路内置,以进一步有效解决管路布置难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24.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25.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26.图3为上油缸活塞内设有上单向阀的结构示意图。
27.图4为下油缸活塞内设有下单向阀的结构示意图。
28.图5为图1中的a-a剖视图。
29.图6为图1中的b-b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30.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现将实施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31.参考图1-6,一种缸体相对运动的油缸组,包括
32.上油缸1,包含上油缸缸体101和装配于所述上油缸缸体101两侧的上油缸左活塞杆 102和上油缸右活塞杆103,上油缸缸体101内装置有上油缸活塞104,通过所述上油缸活塞104将所述上油缸缸体101的腔体分为上油缸左腔1011和上油缸右腔1012;所述上油缸左活塞杆102和上油缸右活塞杆103的内端分别固定到所述上油缸活塞104的两端,上油缸左活塞杆102和上油缸右活塞杆103上分别设有相应的第一导油孔2,所述第一导油孔2的内端分别设有连通至所述上油缸左腔1011和上油缸右腔1012的第一导油分孔3;
33.下油缸4,包含下油缸缸体401和装配于所述下油缸缸体401两侧的下油缸左活塞杆 402和下油缸右活塞杆403,下油缸缸体401内装置有下油缸活塞404,通过所述下油缸活塞404将所述下油缸缸体401的腔体分为下油缸左腔4011和下油缸右腔4012;所述下油缸左活塞杆402和下油缸右活塞杆403的内端分别固定到所述下油缸活塞404的两端,下油缸左活塞杆402和下油缸右活塞杆403上分别设有相应的第二导油孔5,所述第二导油孔5的内端分别设有连通至所述下油缸左腔4011和下油缸右腔4012的第二导油分孔6;所述下油缸左活塞杆402的第二导油孔5连接到所述上油缸左活塞杆102的第一导油孔2 上。
34.所述上油缸活塞104内设有能够使所述上油缸右活塞杆103的第一导油孔2连通到所述上油缸左活塞杆102的第一导油孔2的上单向阀7。
35.所述下油缸活塞404内设有能够使所述下油缸左活塞杆402的第二导油孔5连通到所述下油缸右活塞杆403的第二导油孔5的下单向阀8。
36.所述上单向阀7包含设置于所述上油缸活塞104上的上过油孔,所述上过油孔分为
的螺纹连接处均呈间隙设置,其不仅能够使上导通段702和上油缸左活塞杆102的第一导油孔2、以及下导通段802和下油缸右活塞杆403的第二导油孔5形成相互连通,且能够形成阻尼孔,在使用过程中,当上油缸左腔1011、下油缸左腔4011出现油液内泄或油液过多时,可及时进行自动补油和泄油,从而大幅提升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效果。
44.本实用新型平常使用时:液压油通过上油缸右活塞杆103的第一导油孔2和第一导油分孔3进入上油缸右腔1012,以推动上油缸缸体101向右移动;在上油缸活塞104的挤压下,上油缸左腔1011内的液压油等量沿上油缸左活塞杆102的第一导油分孔2和第一导油孔3进入下油缸左活塞杆402的第二导油孔5内,并沿第二导油分孔6进入下油缸左腔4011内,以同步推动下油缸缸体401向左移动。反之,则液压油通过下油缸右活塞杆 403的第二导油孔5和第二导油分孔6进入下油缸右腔4012,以推动下油缸缸体401向右移动;在下油缸活塞404的挤压下,下油缸左腔4011内的液压油等量沿下油缸左活塞杆 402的第二导油分孔6和第二导油孔5进入上油缸左活塞杆102的第一导油孔2内,并沿第一导油分孔3进入上油缸左腔1011内,以同步推动上油缸缸体101向左移动。相对现有的同步油缸,本技术无需额外配置位移传感器等部件,便可对上油缸缸体101和下油缸缸体401进行精准的同步驱动,不仅结构简易、且能够有效确保上油缸缸体101和下油缸缸体401的驱动同步性。
45.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硫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