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人防地下室防水施工方法与流程

2022-03-19 18:59:5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人防地下室防水建筑的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人防地下室防水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2.在当今建筑工程中,基本上都存在人防地下室,而其中人防地下室防水工艺是一项重要施工环节,验收及施工要求比较高,该防水施工的质量关系到竣工交付、质保期维修难易和费用、正常使用功能的实现,直接影响项目的成本控制。
3.现有人防地下室存在防水效果较差,制作防水过程中成本较高,程序繁杂等。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人防地下室防水施工方法,用以实现提高防水效果的技术效果。
5.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包括以下步骤:
6.p11:在底板垫层浇筑完毕后,采用1:2水泥砂浆进行找平,找平厚度小于20mm,找平层水分散发后,清理表面;
7.p12:铺设底板防水卷材,在平面铺设过程中,底板防水卷材施工采用预铺反粘法进行施工,其中底板防水卷材长边采用同性材料自粘边进行搭接;短边采用同性材料增设搭接胶带盖缝搭接;立面及斜坡部分采用钉子固定后,再用粘贴带进行搭接;
8.铺设前,先从整张防水卷材上剪切出的卷材块,并采用水泥钉固定在阴阳角部位,作为阴阳角的加固垫片;
9.先在底板垫层上弹线,确定防水卷材铺设的基准位置,按照基准线进行第一张底板防水卷材的铺设,然后再进行第二张底板防水卷材的铺设,依次类推,直到铺设完成;
10.基坑上口处的防水卷材铺设时,将转角或碰角处需要延展的防水卷材裁剪开,铺设与预先预留的防水垫片上,将防水垫片上原有的隔离膜揭开,使其与防水卷材粘接固定,防水卷材铺设完成,并在距搭接边边缘约5mm处钉上水泥钉用于固定立面卷材,使用表面粘接胶带覆盖搭接处,加强搭接处的防水;
11.平面与立面交接处底板防水卷材的铺设,使用粘接胶带进行搭接。
12.立面与坡面施工底板防水卷材铺设时,从低处阴角贴有短边处搭接胶带的阴角处向上开始铺设,撕开平面卷材上搭接胶带的隔离纸并把立面下方的卷材与平面卷材进行粘接搭接处理,下翻卷材交叠的地方使用搭接胶带牢固粘结,并用压辊来回压实,使其充分粘接紧密。
13.p13:底板防水卷材铺设完毕后,在防水卷材上安装钢筋,进行混凝土浇筑,作业人员在其表面作业时,需穿软底无钉鞋避免破坏底板防水卷材磨砂面;
14.混凝土浇筑工序:
15.将底部防水卷材层表面杂物清理干净,确保混凝土与卷材面的粘接;
16.混凝土浇筑采用“斜面分层、连续推进”的施工方法进行;混凝土振捣采用二次振捣工艺,加大混凝土内部气体排出率,使混凝土振捣密实;
17.振捣过程中,振捣棒需插入前一层混凝土中不低于50mm深度,振捣间距不超过振捣棒作用半径的1.4倍,并采取快插慢拔的振捣方式,均匀振捣排出气泡;
18.采用混凝土对底板浇筑,混凝土为含量不得超过3%,石子含泥量不超过1%,石子粒径小于等于40mm,混凝土水泥用量不低于260kg/m3;
19.混凝土中掺入水泥用量的6%~8%的微膨胀剂及抗裂纤维,坍落度控制在120~160mm之间;
20.p14:混凝土浇筑完毕,待其终凝后用薄膜进行覆盖,薄膜之间搭接处不得小于100mm,并在12小时内进行洒水养护;
21.p2、侧墙防水
22.p21:侧墙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在其表面涂刷一圈防水涂料;
23.p22:铺设侧墙防水卷材;
24.p23:在侧墙防水卷材外部做防护隔离层,所述防护隔离层为50mm厚挤塑聚苯板;
25.p24:所述防护隔离层外砌筑120mm厚m5水泥砖做保护墙,保护墙墙体与防护隔离层之间留10mm空隙,采用m5水泥砂浆填补,砂浆需将空隙充分填补;
26.p3:顶板防水:
27.p31:采用1:2水泥砂浆找平,阴阳角采用水泥砂浆抹成圆弧角,阴角半径不小于50mm,阳角半径不小于20mm;
28.p32:找平后铺设顶板防水卷材;
29.p33:铺设后,采用70厚c20细石混凝土整体浇筑形成顶板刚性防水层。
30.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发明,进一步的,所述底板防水卷材采用1.5厚hdpf高分子复合自粘防水卷材,选择这个卷材适用于工期紧,比如遇到雨季之类等原因造成的工期紧,该卷材可采用空铺法进行施工,对基层干燥度要求不高,卷材摩擦面与基础混凝土底部进行反向粘结,无需设置保护层,可直接于卷材上进行钢筋安装施工,极大的减少施工周期,并且该卷材修补较为容易。
31.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发明,进一步的,在所述p21操作涂刷防水涂料之前,先取出止水对拉螺栓上的垫片,沿垫片凹槽底部切除螺栓,采用防水水泥砂浆进行封堵。
32.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发明,进一步的,所述侧墙防水卷材采用1.5厚ⅱ型高分子复合自粘防水卷材,选择这卷材的主要原因是该卷材具有较高的抗拉、抗撕裂强度,可以有效的防止植物根系的穿刺,粘结的密封性能较好,可以有效防止窜水现象,具有耐酸碱性能,除此之外,对施工方面也有好处,具体是能够提高施工效率,有较好的防水性能,且无毒无味,符合环保要求。
33.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发明,进一步的,铺设侧墙防水卷材的具体工艺如下:
34.p221:第一层侧墙防水卷材铺设时先使用粘接剂调配好水泥浆,将水泥浆刷满在防水卷材粘接面上,随后再进行铺设;
35.p222:第一层侧墙防水卷材铺设完毕后,第二层侧墙防水卷材采用干粘法与第一层侧墙防水卷材进行粘接。
36.第一层选择湿铺瞒粘法可以使防水卷材与基层能够更好的粘结,减少空鼓等质量
缺陷的出现,起到更好的防水效果;第二层采用干铺满粘法可以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缩减施工周期。
37.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发明,进一步的,在铺设侧墙防水卷材前,用1:2水泥砂浆找平,找平层厚度为20mm。
38.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发明,进一步的,在找平前先对混凝土基层进行甩浆或刷毛。
39.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发明,进一步的,所述p32顶板防水卷材铺设步骤如下:
40.p321:第一层顶板防水卷材施工完毕后,采用1:2水泥砂浆做20mm厚砂浆保护层,砂浆保护层上采用lc5.0轻集料混凝土做找坡层;
41.p322:铺设第二层顶板防水卷材,铺设后再铺设一道石油沥青油毛毡做隔离层。
42.这样铺设的方式对第一层防水卷材能够进行有效保护,避免第二层卷材被植被根茎损坏后,立即破环第一层卷材。
43.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发明,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层顶板防水卷材选用1.5厚ⅱ型高分子复合自粘防水卷材。
44.该卷材具有较高的抗拉、抗撕裂强度,可以有效的防止植物根系的穿刺;粘结的密封性能较好,可以有效防止窜水现象;具有耐酸碱性能等;除此之外,在施工方面较为方便,可提高施工效率,有较好的防水性能,且无毒无味,符合环保要求。
45.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发明,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层顶板防水卷材采用1.5厚hdpe高分子复合自粘耐根穿刺防水卷材,选用这卷材主要原因是卷材上部有绿化植被,该卷材能够耐植被根部对卷材的穿刺、磨损,进而增加卷材的使用寿命。
46.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47.采用本发明所提供的施工工艺进行人防地下室防水,各个操作步骤之间相互协同,使其防水效果俱佳,且能够使其工程顺利的推进,减少为维保的概率,进而加强项目成本的控制。
具体实施方式
48.本发明提供一种人防地下室防水施工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大步骤:
49.底板防水、侧墙防水和顶板防水,先具体针对每一部分的防水做详细的介绍。
50.所述底板防水的操作步骤如下:
51.p11:底板垫层浇筑完毕后,采用1:2水泥砂浆进行垫层找平,在找平的过程中,优选找平的厚度不超过20mm;待找平层水分充分散发后,将表层杂物清理干净,便于后续铺设底板防水卷材;
52.p12:铺设底板防水卷材;
53.底板防水卷材采用1.5厚hdpf高风子复合自粘防水卷材,平面铺设过程中,底板防水卷材施工采用预铺反粘法进行施工,其中底板防水卷材长边采用同性材料自粘边进行搭接,短边采用同性材料增设搭接胶带盖缝搭接,立面及斜坡部分采用钉子固定后,面层粘贴带进行搭接。
54.基坑防水卷材的铺设工艺:
55.铺设前,先从整张卷材上剪切出一部分大小合适的卷材块,采用水泥钉固定在阴阳角部位,作为阴阳角的加固垫片。
56.先在垫层上弹线,确定卷材铺设的基准位置,按照基准线进行第一张底板防水卷材的铺设,然后再进行第二张底板防水卷材的铺设,依次类推,直到铺设完成。
57.基坑上口防水卷材铺设时,将转角碰角处需要延展的防水卷材裁剪开,铺设与预先预留的防水垫片上,将垫片上原有的隔离膜揭开使其粘接固定,防水卷材铺设完成,并在距搭接边边缘约5mm处钉上水泥钉固定立面卷材,使用表面粘接浇带覆盖搭接处,加强固定处的防水。
58.平面与立面交接处底板防水卷材的铺设,使用粘接胶带进行搭接。
59.立面与坡面施工底板防水卷材时,从低处阴角贴有短边搭接胶带的阴角处向上开始铺设,撕开平面卷材上搭接胶带的隔离纸并把立面下方的卷材与平面卷材进行粘接搭接处理,下翻卷材交叠的地方使用搭接胶带牢固粘结,并用压辊来回压实,使其充分粘接紧密。
60.p13:防水卷材铺设完毕后,在防水卷材上安装钢筋,进行混凝土浇筑;
61.在底板防水卷材上进行钢筋安装过程中,严禁对钢筋进行拖拽,作业人员在其表面作业时,需穿软底无钉鞋,并保持鞋底干净整洁,做到对底板防水卷材表面磨砂面层的保护,使其能与混凝土保持良好的粘接效果。
62.所选用的混凝土的含泥量不得超过3%且不得有块状,石子含泥量不得超过1%,石子粒径小于等于40mm,混凝土水泥用量不得低于260kg/m3同时控制在水泥最大用量范围内。
63.为使混凝土中产生自应力使结构处于受压状态,在混凝土中掺入水泥用量6%~8%的微膨胀剂及抗裂纤维,坍落度控制在120~160mm之间。
64.混凝土浇筑时,先将底部防水卷材层表面杂物清理干净,确保防水卷材表面磨砂层内无其他杂物,影响混凝土与卷材面的粘接;混凝土浇筑采用“斜面分层、连续推进”的施工方法进行,即混凝土分层浇筑法;混凝土振捣采用二次振捣工艺,加大混凝土内部气体排出率,使混凝土振捣密实,避免出现质量缺陷及通病;振捣过程中,振捣棒需插入前一层混凝土中不低于50mm深度,振捣间距不超过振捣棒作用半径的1.4倍,并采取快插慢拔的振捣方式,均匀振捣排出气泡。
65.p14:混凝土浇筑完毕,待其终凝后用薄膜进行覆盖;
66.且薄膜之间搭接处不得小于100mm,以确保混凝土处于保温保湿状态,并在12小时内开始进行洒水养护,确保混凝土表面湿润。
67.侧墙防水防水的操作工艺如下:
68.p21:侧墙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在其表面涂刷一圈防水涂料;
69.具体是侧墙混凝土浇筑完毕模板拆除后,取出止水对拉螺栓上的垫片,沿垫片凹槽底部切除螺栓,采用防水水泥砂浆进行封堵,封堵需严密、饱满,不得出现裂缝等现象;封堵完毕后再在砂浆面涂刷一圈防水涂料,以填补可能出现的封堵裂痕。
70.p22:铺设侧墙防水卷材;
71.p221:第一层侧墙防水卷材铺设时先使用粘接剂调配好水泥浆,将水泥浆刷满在防水卷材粘接面上,随后再进行铺设;
72.侧墙防水卷材采用1.5厚ⅱ型高分子复合自粘防水卷材,在铺设侧墙防水卷材前,先对基层进行找平,采用1:2水泥砂浆进行找平,找平厚度为20mm,在找平施工前先对混凝
土基层进行甩浆或刷毛,使其基层与砂浆找平层能更充分粘接,找平过程中采用靠尺对平整度进行检查,避免出现凹凸不平的现象,导致卷材层施工中出现空鼓现象。
73.在铺设侧墙第一层防水卷材时先使用专用粘接剂调配好水泥浆,将水泥将满刷在卷材粘接面上,采用展铺法进行侧墙第一层防水卷材的铺贴,第一层防水卷材与基层间不得出现空鼓及褶皱,第一层防水卷材间搭接长度不得低于100mm,且粘接严密、饱满。
74.p222:第一层侧墙防水卷材铺设完毕后,第二层侧墙防水卷材采用干粘法与第一层侧墙防水卷材进行粘接;即是:将第二层侧墙防水卷材粘结面向下平铺在第一层侧墙防水卷材上,从上端开始将隔离膜从背面缓慢撕开,同时将撕掉隔离膜的部分粘贴在第一层侧墙防水卷材上,卷材之间粘接不得出现空鼓、褶皱,第二层侧墙防水卷材搭接处需与第一层侧墙防水卷材错缝搭接粘接严密,不得空鼓、褶皱;侧墙底部卷材与底板外部预留卷材搭接,预留加强层上翻宽度不大于500mm。
75.p23:在侧墙防水卷材外部做防护隔离层,该防护隔离层为50厚挤塑聚苯板;
76.p24:防护隔离层外砌筑120厚m5水泥砖做保护墙;
77.第二层侧墙防水卷材层外部采用50厚挤塑聚苯板做保护隔离,外部砌筑120厚m5水泥砖做保护墙,墙体与防水层之间留10mm空隙,采用m5水泥砂浆填补,砂浆需将空隙充分填补,已达到加强防水效果;回填采用素粘土进行分层夯实,底部先使用3:7灰土回填至底板顶面做隔水层,上部素粘土碾压密实,可有效减少外部水流渗透。
78.顶板防水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79.p31:采用1:2水泥砂浆找平;
80.顶板混凝土施工完毕后采用1:2水泥砂浆将基层找平,找平层需确保表面平整,不得出现凹凸不平;阴阳角采用水泥砂浆抹成圆弧角,阴角最小半径50mm,阳角最小半径20mm。
81.p32:找平后铺设顶板防水卷材;
82.p321:第一层顶板防水卷材施工完毕后,采用1:2水泥砂浆做20mm厚砂浆保护层;
83.采用1.5厚ⅱ型高分子复合自粘防水卷材进行第一层顶板防水卷材的铺设,使用湿铺满粘法进行施工,粘接时用木抹子或橡胶板拍打卷材表面,提浆,排出顶板防水卷材下表面的空气,使顶板防水卷材与水泥浆紧密贴合,顶板防水卷材与基层粘接处不得出现空鼓、褶皱,卷材搭接长度不得低于100mm。
84.第一层顶板防水卷材施工完毕后,采用1:2水泥砂浆做20mm厚砂浆保护层,砂浆保护层与卷材间需饱满、不得有空隙,砂浆保护层上采用lc5.0轻集料混凝土做找坡层,形成再做一层砂浆保护层。
85.p322:铺设第二层顶板防水卷材,铺设后再铺设一道石油沥青油毛毡做隔离层。
86.第二层顶板防水卷材采用1.5厚hdpe高分子复合自粘耐根穿刺防水卷材,使用空铺法进行铺装,搭接处采用热风焊机焊接,搭接处不需饱满、无褶皱;上铺一道石油沥青油毛毡做隔离层。
87.铺设顶板防水卷材后,顶板刚性防水层采用70厚c20细石混凝土整体浇筑,混凝土添加5%防水剂,内设双向φ4@200钢筋,每隔6m设置20mm双向分隔缝;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振捣器需充分对其进行振捣,排除混凝土内气泡使混凝土饱满、密实,浇筑完毕一段遍采用随打随抹光的方式,对混凝土进行压实、抹光,并及时进行混凝土养护措施,确保混凝土保温、
湿润,避免造成混凝土开裂;混凝土凝固后取出分隔条,分隔缝采用沥青填缝,填缝要饱满、不得出现漏填。
88.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所述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