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空调机的室外机以及空调机的制作方法

2022-03-19 18:00:3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具备阀的空调机的室外机以及空调机。


背景技术:

2.以往,作为空调机的室外机,公知有具备阀的空调机的室外机。与阀等连接的制冷剂配管,在制冷运转时被冷却的制冷剂通过内部时,因与制冷剂配管的外部之间的温度差而有可能结露。在专利文献1公开了收容有压缩机、电磁四通阀、和与压缩机连接的制冷剂配管的室外机单元。专利文献1在配置于电磁四通阀等电子部件的上方的制冷剂回路中,制冷剂配管未配置于电子部件的上方。由此,在专利文献1中,即使制冷剂配管结露而露水落下,落下的露水也不会附着于电子部件。
3.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132335号公报
4.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室外机单元中,在内部的空间需要将制冷剂配管配置于电子部件的上方的情况下,若制冷剂配管结露,则落下的露水有可能附着于电子部件。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制冷剂配管结露,也抑制露水下落到电子部件的空调机的室外机以及空调机。
6.本发明所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外机具备:框体;压缩机,设置于框体内,并压缩制冷剂;室外热交换器,设置于框体内,在制冷剂与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分隔板,设置于框体内,将框体内划分为送风室、和设置有压缩机的机械室;电子部件,设置于机械室;制冷剂配管,设置于机械室,连接压缩机和室外热交换器,并配置于比电子部件靠上方的位置;阀,在机械室中与制冷剂配管连接,并配置于比电子部件靠上方的位置;以及落下抑制部,覆盖制冷剂配管以及阀的下方,抑制从制冷剂配管滴下的水下落到电子部件。
7.根据本发明,落下抑制部覆盖配置于比电子部件靠上方的位置的制冷剂配管以及阀的下方。因此,即使与阀连接的制冷剂配管结露,也能够通过落下抑制部来抑制露水下落到下方的电子部件。
附图说明
8.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机1的回路图。
9.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室外机2的组装正面立体图。
10.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室外机2的组装背面立体图。
11.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室外机2的分解正面立体图。
12.图5是在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室外机2中拆下前表面面板21、侧面面板22以及顶面面板23后的立体图。
13.图6是在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室外机2中拆下前表面面板21、侧面面板22、顶面面板23以及落下抑制部50后的立体图。
14.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制冷剂配管5以及落下抑制部50的俯视图。
15.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制冷剂配管5的立体图。
16.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制冷剂配管5的俯视图。
17.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落下抑制部50的立体图。
18.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落下抑制部50的立体图。
19.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落下抑制部50的展开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20.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空调机的室外机以及空调机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另外,包含图1在内,在以下附图中各构成部件的大小的关系有时与实际情况不同。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容易理解本发明而适当地使用表示方向的用语,但这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这些用语并不限定本发明。作为表示方向的用语,例如可列举“上”、“下”、“右”、“左”、“前”或“后”等。
21.实施方式1
22.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机1的回路图。如图1所示,空调机1是调整室内空间的空气的装置,具备室外机2和室内机3。在室外机2设置有例如压缩机6、流路切换装置7、室外热交换器8、室外送风机9、膨胀部10、阀15、旁通配管13以及旁通流量调整装置14。在室内机3例如设置有室内热交换器11以及室内送风机12。
23.压缩机6、流路切换装置7、室外热交换器8、膨胀部10以及室内热交换器11通过制冷剂配管5连接而构成制冷剂回路4。压缩机6吸入低温且低压状态的制冷剂,并将吸入后的制冷剂压缩成高温且高压状态的制冷剂而排出。流路切换装置7切换制冷剂在制冷剂回路4中流动的方向,例如为四通阀。室外热交换器8例如在室外空气与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室外热交换器8在制冷运转时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在制热运转时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
24.室外热交换器8具有流路相互并列的第1热交换器8a和第2热交换器8b。第1热交换器8a例如为室外热交换器8的上部,第2热交换器8b例如为室外热交换器8的下部。室外送风机9是向室外热交换器8输送室外空气的设备。膨胀部10是对制冷剂进行减压而使其膨胀的减压阀或膨胀阀。膨胀部10例如为能够调整开度的电子式膨胀阀。阀15将制冷剂的流动切换到第1热交换器8a侧或第2热交换器8b侧,例如具有第1三通阀15a和第2三通阀15b。第1三通阀15a连接流路切换装置7、第1热交换器8a以及压缩机6的吸入侧。第2三通阀15b连接流路切换装置7、第2热交换器8b以及压缩机6的吸入侧。
25.旁通配管13将压缩机6的排出侧与流路切换装置7之间的部分、和第1三通阀15a以及第2三通阀15b之间连接起来。从压缩机6排出的高温的制冷剂流入旁通配管13。旁通流量调整装置14设置于旁通配管13,并调整在旁通配管13中流动的制冷剂的量。
26.室内热交换器11例如在室内空气与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室内热交换器11在制冷运转时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在制热运转时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室内送风机12是向室内热交换器11输送室内空气的设备。
27.(运转模式、制冷运转)
28.接下来,对空调机1的运转模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1的空调机1具有制冷运转、制热运转以及制热除霜运转,来作为运转模式。首先,对制冷运转进行说明。在制冷运转中,
被吸入到压缩机6的制冷剂通过压缩机6的压缩而以高温且高压的气体状态排出。从压缩机6排出的高温且高压的气体状态的制冷剂,在通过流路切换装置7后分支,并分别流入第1三通阀15a和第2三通阀15b。流入到第1三通阀15a的制冷剂向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的室外热交换器8中的第1热交换器8a流动。此时,制冷剂在第1热交换器8a中与由室外送风机9输送的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冷凝液化。另一方面,流入到第2三通阀15b的制冷剂向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的室外热交换器8中的第2热交换器8b流动。此时,制冷剂在第2热交换器8b中与由室外送风机9输送的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冷凝液化。
29.冷凝后的各个液体状态的制冷剂在从第1热交换器8a以及第2热交换器8b流出后合流,并流入膨胀部10。流入到膨胀部10的制冷剂在膨胀部10中被膨胀以及减压而成为低温且低压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然后,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流入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室内热交换器11,在室内热交换器11中,与由室内送风机12输送的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蒸发气化。此时,室内空气被冷却,在室内中实施制冷。蒸发后的低温且低压的气体状态的制冷剂通过流路切换装置7,并被吸入压缩机6。
30.(运转模式、制热运转)
31.接下来,对制热运转进行说明。在制热运转中,被吸入到压缩机6的制冷剂通过压缩机6的压缩而以高温且高压的气体状态排出。从压缩机6排出的高温且高压的气体状态的制冷剂通过流路切换装置7,流入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的室内热交换器11,在室内热交换器11中,与由室内送风机12输送的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冷凝液化。此时,室内空气被加热,在室内中实施制热。冷凝后的液体状态的制冷剂流入膨胀部10,在膨胀部10中被膨胀以及减压而成为低温且低压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然后,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分支并分别流入第1热交换器8a以及第2热交换器8b。
32.流入到第1热交换器8a的制冷剂在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第1热交换器8a中,与由室外送风机9输送的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蒸发气化。蒸发后的低温且低压的气体状态的制冷剂通过第1三通阀15a。另一方面,流入到第2热交换器8b的制冷剂在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第2热交换器8b中,与由室外送风机9输送的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蒸发气化。蒸发后的低温且低压的气体状态的制冷剂通过第2三通阀15b。通过了第1三通阀15a以及第2三通阀15b的制冷剂合流,并被吸入压缩机6。
33.(运转模式、制热除霜运转)
34.接下来,对制热除霜运转进行说明。在进行制热运转的情况下,有时霜附着于室外热交换器8。在制热除霜运转中,空调机1一边继续进行制热运转,一边切换第1三通阀15a以及第2三通阀15b,来对第1热交换器8a和第2热交换器8b交替地进行除霜。首先,对第1热交换器8a被除霜的情况进行说明。在制热除霜运转中,被吸入到压缩机6的制冷剂通过压缩机6的压缩而以高温且高压的气体状态排出。从压缩机6排出的高温且高压的气体状态的制冷剂分支,并分别向流路切换装置7和旁通配管13流动。
35.向流路切换装置7流动的制冷剂流入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的室内热交换器11,在室内热交换器11中,与由室内送风机12输送的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冷凝液化。此时,室内空气被加热,在室内中实施制热。冷凝后的液体状态的制冷剂流入膨胀部10,在膨胀部10中被膨胀以及减压而成为低温且低压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然后,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与从第1热交换器8a流出的制冷剂合流,并流入第2热交换器8b。流入到第2热交换器8b的
制冷剂在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第2热交换器8b中,与由室外送风机9输送的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蒸发气化。蒸发后的低温且低压的气体状态的制冷剂通过第2三通阀15b,并被吸入压缩机6。
36.另一方面,向旁通配管13流动的制冷剂被旁通流量调整装置14减压。减压后的高温的制冷剂通过第1三通阀15a,流入第1热交换器8a。高温的制冷剂除去附着于第1热交换器8a的霜。从第1热交换器8a流出的制冷剂与从膨胀部10流出的制冷剂合流,向第2热交换器8b流动。
37.接下来,对第2热交换器8b被除霜的情况进行说明。在制热除霜运转中,被吸入到压缩机6的制冷剂通过压缩机6的压缩而以高温且高压的气体状态排出。从压缩机6排出的高温且高压的气体状态的制冷剂分支,并分别向流路切换装置7和旁通配管13流动。
38.向流路切换装置7流动的制冷剂流入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的室内热交换器11,在室内热交换器11中,与由室内送风机12输送的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冷凝液化。此时,室内空气被加热,在室内中实施制热。冷凝后的液体状态的制冷剂流入膨胀部10,在膨胀部10中被膨胀以及减压而成为低温且低压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然后,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与从第2热交换器8b流出的制冷剂合流,并流入第1热交换器8a。流入到第1热交换器8a的制冷剂在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第1热交换器8a中,与由室外送风机9输送的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蒸发气化。蒸发后的低温且低压的气体状态的制冷剂通过第1三通阀15a,并被吸入压缩机6。
39.另一方面,向旁通配管13流动的制冷剂被旁通流量调整装置14减压。减压后的高温的制冷剂通过第2三通阀15b,流入第2热交换器8b。高温的制冷剂除去附着于第2热交换器8b的霜。从第2热交换器8b流出的制冷剂与从膨胀部10流出的制冷剂合流,向第1热交换器8a流动。
40.(框体20)
41.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室外机2的组装正面立体图,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室外机2的组装背面立体图。接下来,对室外机2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室外机2具备框体20和内部构成部件30。框体20具有前表面面板21、侧面面板22、顶面面板23、风扇防护罩24以及维护面板22b。前表面面板21是覆盖内部构成部件30的前表面以及一侧面的截面呈l字状的金属板。在前表面面板21中的内部构成部件30的前表面侧,形成有供空气吹出的开口部21a。在前表面面板21中的内部构成部件30的一侧面侧,形成有供空气吸入的翻边形状的长孔21b。侧面面板22是覆盖内部构成部件30的另一侧面的金属板。在侧面面板22形成有维护开口22a(参照图4)。
42.顶面面板23是覆盖内部构成部件30的上表面的金属板。风扇防护罩24是以堵塞形成于前表面面板21的开口部21a的方式设置的格子状的部件,抑制异物侵入室外机2的内部。维护面板22b安装于侧面面板22,在检查室外机2时被取下。作业者在检查室外机2时,取下维护面板22b,从形成于侧面面板22的维护开口22a检查室外机2的内部(参照图4)。
43.(内部构成部件30)
44.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室外机2的分解正面立体图。接下来,对内部构成部件30进行说明。如图4所示,内部构成部件30具有底板31、压缩机6、室外热交换器8、马达支承部件32、室外送风机9、分隔板33、电气部件箱34、制冷剂配管5、电子部件40、阀15、以及落
下抑制部50。底板31是构成室外机2的底面的部件。这里,由前表面面板21、侧面面板22、顶面面板23、底板31以及室外热交换器8构成室外机2的外廓。
45.压缩机6设置于底板31上。室外热交换器8例如截面呈l字状,设置于底板31上,并构成内部构成部件30的另一侧面亦即室外机2的另一侧面以及背面。此外,室外热交换器8与框体20一起在内部形成中空部20a。马达支承部件32设置于室外热交换器8的构成室外机2的背面的部分的前方,并支承使室外送风机9旋转驱动的风扇马达9a。室外送风机9在中空部20a中安装于马达支承部件32,形成将空气从室外机2的背面吸入并向室外热交换器8输送的风路。分隔板33是在中空部20a中沿框体20的进深方向延伸的金属板,从底板31上向上方延伸。另外,分隔板33形成为在沿框体20的进深方向延伸后沿着室外热交换器8在宽度方向上延伸而截面呈l字状。分隔板33将室外机2的内部划分为送风室25和机械室26。
46.这里,在送风室25设置有室外热交换器8以及室外送风机9,在机械室26设置有压缩机6、与压缩机6连接的制冷剂配管5、电子部件40、阀15以及落下抑制部50。电气部件箱34配置于阀15的上方,收纳控制压缩机6以及室外送风机9的动作的电气部件,且设置于分隔板33的上端。在电气部件箱34收纳有控制基板(未图示),该控制基板例如安装有电解电容器等高度比较高的电气部件(未图示)。电气部件箱34具有在维护时点亮的显示部(未图示)。显示部例如为led灯,设置于控制基板上。
47.图5是在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室外机2中拆下前表面面板21、侧面面板22以及顶面面板23后的立体图。图6是在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室外机2中拆下前表面面板21、侧面面板22、顶面面板23以及落下抑制部50后的立体图。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制冷剂配管5以及落下抑制部50的俯视图。如图5~图7所示,制冷剂配管5如上所述将压缩机6、流路切换装置7、室外热交换器8、膨胀部10以及室内热交换器11连接,且从室外机2的机械室26的下方遍及上方布设。本实施方式1中的电子部件40例如是电抗器(reactor)41、膨胀部10、切换流路切换装置7的四通阀线圈42、以及旁通流量调整装置14。
48.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制冷剂配管5的立体图,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制冷剂配管5的俯视图。阀15如上所述将制冷剂的流动切换到第1热交换器8a侧或第2热交换器8b侧,例如具有第1三通阀15a和第2三通阀15b。如图8以及图9所示,第1三通阀15a以及第2三通阀15b在机械室26中与制冷剂配管5连接,并配置于比电子部件40靠上方的位置。在第1三通阀15a以及第2三通阀15b分别设置有切换第1三通阀15a以及第2三通阀15b的三通阀线圈43。
49.如图8所示,从机械室26中的下方到上方,依次配置有膨胀部10、流路切换装置7、四通阀线圈42、电抗器41、旁通流量调整装置14、第1三通阀15a、第2三通阀15b以及三通阀线圈43。如图9所示,在制冷剂配管5所安装的位置的下方,配置有电抗器41以及旁通流量调整装置14等。此外,各部件的宽度方向的位置关系、进深方向的位置关系以及进深方向的位置关系是一个例子,各自的位置关系也可以不同。这里,电子部件40配置在并非是与阀15连接的制冷剂配管5的正下方的位置,且并非是与阀15连接的制冷剂配管5的正下方的位置。
50.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落下抑制部50的立体图。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落下抑制部50的立体图。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落下抑制部50的展开立体图。落下抑制部50覆盖具有第1三通阀15a以及第2三通阀15b的阀15的下方,抑制从制冷剂配管5滴下的水下落到电子部件40。这里,落下抑制部50例如吸收从阀15滴下的水。另外,落
下抑制部50具有疏水并就地保持水滴的功能。并且,落下抑制部50还具有使从制冷剂配管5滴下的水下落到下方空间中的没有电子部件40的位置的功能。这里,落下抑制部50例如为毛毡,但也可以使用以用作压缩机6的吸音材料的纤维为主成分的材料。如图10~图12所示,落下抑制部50具有带部51、保护部55、折返部56以及卡合部57。此外,落下抑制部50也可以为筒状。
51.带部51为沿宽度方向延伸的长条状的部件,以覆盖阀15的下方、侧方以及上方的方式包裹,抑制阀15的侧方的端部与分隔板33接触(参照图5)。在带部51形成有供与阀15连接的制冷剂配管5插入的狭缝52。通过狭缝52,带部51以不受与阀15连接的制冷剂配管5妨碍的方式包裹阀15。狭缝52例如由第1狭缝52a、第2狭缝52b以及第3狭缝52c构成。
52.第1狭缝52a是在带部51的长边方向的另一端侧以从室外机2的背面侧朝向前表面侧延伸的方式被切掉而成,供图8所示的制冷剂配管5中的制冷剂配管5a插入。第2狭缝52b与第1狭缝52a邻接,以从室外机2的背面侧朝向前表面侧延伸的方式被切掉而成。第2狭缝52b比第1狭缝52a短,供图8所示的制冷剂配管5中的制冷剂配管5b插入。第3狭缝52c与第2狭缝52b邻接,以从室外机2的背面侧朝向前表面侧延伸的方式被切掉而成。第3狭缝52c与第2狭缝52b长度相同,供图8所示的制冷剂配管5中的制冷剂配管5c插入。
53.在带部51形成有电气部件回避空间53。电气部件回避空间53在展开的状态下在比第3狭缝52c靠一端侧的位置从室外机2的背面侧朝向前表面侧切成具有第1倾斜面53a的梯形状而成。电气部件回避空间53在带部51卷绕于阀15时,位于顶面面板23侧。电气部件回避空间53供电气部件箱34所具有的电气部件插入。具体而言,电气部件回避空间53供电解电容器(未图示)等部件插入,该电解电容器(未图示)等部件安装在收纳于电气部件箱34的控制基板并从控制基板突出。
54.在带部51形成有显示部回避空间54。显示部回避空间54在展开的状态下在第3狭缝52c与电气部件回避空间53之间从室外机2的前表面侧朝向背面侧切成具有第2倾斜面54a的梯形状而成。这样,显示部回避空间54形成为与电气部件回避空间53类似的形状。此外,第1倾斜面53a与第2倾斜面54a平行。此外,第1倾斜面53a与第2倾斜面54a也可以不平行。由此,即使在带部51切出电气部件回避空间53以及显示部回避空间54,也能够确保电气部件回避空间53与显示部回避空间54之间的距离。
55.显示部回避空间54在带部51卷绕于阀15时,位于顶面面板23侧的位置。显示部回避空间54允许从框体20的外侧目视确认电气部件箱34的显示部。具体而言,在作业者检查室外机2时,取下维护面板22b。此时,作业者从侧面面板22的维护开口22a,目视确认电气部件箱34的显示部。显示部回避空间54形成在作业者目视确认显示部时的视线的途中,不妨碍作业者目视确认显示部,确保可视性。
56.保护部55在包裹后的状态下从带部51向上方延伸,抑制阀15的进深方向的端部与分隔板33接触。保护部55在展开的状态下设置于第3狭缝52c与电气部件回避空间53之间,呈长方体状。保护部55在带部51卷绕于阀15后从里侧向上方被折弯90
°
而插入到阀15与分隔板33之间(参照图7)。由此,即使在输送室外机2时发生晃动、或在错误处理室外机2时产生下落的冲击,也抑制阀15与分隔板33的接触。
57.折返部56是在带部51的一端部折返而成。折返部56是在带部51的一端部的一部分形成切槽并将形成切槽的部分折返180
°
而成。折返部56由于在针脚部56a被缝合,因此保持
折返的状态。卡合部57是从带部51的另一端部突出的长方体状的部件,且是在带部51的另一端部,在带部51包裹阀15时与折返部56卡合的止动件。
58.具体而言,在折返部56被折返180
°
时所形成的台阶部56b钩挂于卡合部57。由此,落下抑制部50保持卷绕于阀15的状态。此外,在带部51的一端部中的除了折返部56以外的部分亦即间隙插入部58,在带部51卷绕于阀15时,进入到带部51的另一端部中的除了卡合部57以外的部分亦即间隙确保部59与分隔板33之间的空间。
59.接下来,对落下抑制部50包裹阀15的动作进行说明。在带部51的另一端侧配置为与分隔板33侧对置的状态下,在带部51的第1狭缝52a、第2狭缝52b以及第3狭缝52c分别插入制冷剂配管5a、制冷剂配管5b以及制冷剂配管5c。然后,将保护部55从里侧向上方折弯90
°
,而插入到阀15与分隔板33之间。
60.另外,将带部51的一端侧从侧面面板22侧朝向顶面面板23侧折弯90
°
,而覆盖阀15的侧方,并且从顶面面板23侧朝向分隔板33侧进一步折弯90
°
。然后,带部51覆盖阀15的上方的同时,折返部56与卡合部57卡合。由此,落下抑制部50呈筒状。此外,折返部56以及间隙插入部58嵌入到分隔板33与阀15、或分隔板33与制冷剂配管5之间,由此落下抑制部50固定于机械室26内。
61.根据本实施方式1,落下抑制部50覆盖配置于比电子部件40靠上方的位置的制冷剂配管5以及阀15的下方。因此,即使与阀15连接的制冷剂配管5结露,也能够通过落下抑制部50来抑制露水下落到下方的电子部件40。例如,落下抑制部50通过吸收从阀15滴下的水,来抑制水下落到下方的电子部件40。另外,落下抑制部50还具有疏水并就地保持水滴的功能、以及使从制冷剂配管5滴下的水下落到下方空间中的没有电子部件40的位置的功能。这样,落下抑制部50抑制水下落到下方的电子部件40。根据以上说明,落下抑制部50抑制露水滴落到电子部件40的通电部,因此能够抑制电气短路的发生。
62.另外,分隔板33沿框体20的进深方向延伸,落下抑制部50具有带状的带部51,该带部51以覆盖阀15的下方、侧方以及上方的方式包裹。由此,抑制阀15的侧方的端部与分隔板33接触。并且,分隔板33沿框体20的宽度方向延伸,落下抑制部50还具有保护部55,该保护部55从带部51向上方延伸,抑制阀15的进深方向的端部与分隔板33接触。由此,即使在输送室外机2时产生晃动、或在错误处理室外机2时产生下落的冲击,也能够抑制阀15与分隔板33接触。
63.在带部51形成有供与阀15连接的制冷剂配管5插入的狭缝52。由此,带部51由于被制冷剂配管5自身保持,因此不需要另外的支承部件。落下抑制部50还具有:折返部56,在带部51的一端部被折返;和卡合部57,在带部51的另一端部,在带部51包裹阀15时与折返部56卡合。由此,落下抑制部50保持为呈筒状的状态。
64.附图标记说明
65.1...空调机;2...室外机;3...室内机;4...制冷剂回路;5、5a、5b、5c...制冷剂配管;6...压缩机;7...流路切换装置;8...室外热交换器;8a...第1热交换器;8b...第2热交换器;9...室外送风机;9a...风扇马达;10...膨胀部;11...室内热交换器;12...室内送风机;13...旁通配管;14...旁通流量调整装置;15...阀;15a...第1三通阀;15b...第2三通阀;20...框体;20a...中空部;21...前表面面板;21a...开口部;21b...长孔;22...侧面面板;22a...维护开口;22b...维护面板;23...顶面面板;24...风扇防护罩;25...送风室;
26...机械室;30...内部构成部件;31...底板;32...马达支承部件;33...分隔板;34...电气部件箱;40...电子部件;41...电抗器;42...四通阀线圈;43...三通阀线圈;50...落下抑制部;51...带部;52...狭缝;52a...第1狭缝;52b...第2狭缝;52c...第3狭缝;53...电气部件回避空间;53a...第1倾斜面;54...显示部回避空间;54a...第2倾斜面;55...保护部;56...折返部;56a...针脚部;56b...台阶部;57...卡合部;58...间隙插入部;59...间隙确保部。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