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换热器、风管机和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2022-03-17 03:12:0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设备制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换热器、风管机和空调器。


背景技术:

2.风管式空调室内机(简称风管机)因其独有的隐蔽性强、不会破坏家装风格的特点而被广大商用和家用场景所选择。风管机通常由壳体、风叶、蜗壳、换热器等部分组成,风管机运行时,电机带动蜗壳内的风叶转动,产生气流进入壳体,通过换热器时进行热量置换后从出风框吹出,完成对安装区域内的温度调节。
3.风管机在运行时由于风机安装板以及出风框的限制,气流在流经换热器换热时会出现换热集中等问题,即:出风框内部分换热器换热最为集中,两侧出风框外部分则换热效率明显低下。市面上现有流通的风管机换热器多为v型或直板型结构,换热器厚度一致,那么由于出风框附近风量集中的情况的存在,就必然会导致换热器两侧产生换热效率低、资源浪费等问题。因此,开发一种厚度不一致的新型换热器,改变现有结构,将整个换热器的形状设计为厚度不同的梯形,着重提高出风框处换热,减少其他风量低部分的换热成本,提高整体换热效率是很有必要性的。
4.另外专利号为cn112240610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风管式空调装置,包括壳体、换热翅片、风机组件、第一汇流板和第二汇流板;所述壳体形成一容置腔,所述换热翅片设置于所述容腔内,所述换热翅片包括第一轮廓线和第二轮廓线,所述换热翅片的宽度从所述换热翅片的中部区域到两端的端部区域逐渐减小,整体呈“c”型。该实用新型也是采取异型翅片的换热器设计,但c型换热器在装配上会存在较大难度,固定性能不佳;在壳体容腔内部所占空间较大,对于走管需求较高的多联机组来说,显得格外拥挤;从壳体角度来看,c型换热器自出风框方向看去是可以看到换热器全貌的,成“凸”型,较为影响机组美观整洁性;此外,该实用新型中换热器布管时采取了平行布管的方式,这种方式在换热器大面积换热时会出现冷媒与空气接触时间过短的情况,较为影响换热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5.鉴于上述,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换热器和风管机,解决了由于出风集中导致的换热器换热不均的问题,有效提高换热器整体的换热效率。
6.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换热器,包括相互间隔平行排布的多片翅片以及贯穿翅片的换热管,换热器的中部为与出风口平面相互平行的直板状,换热器宽度方向的两侧朝向远离出风口的一侧向外延伸形成延伸部,延伸部的厚度沿着延伸方向逐渐减小。
7.优选的,换热管为沿着换热器长度方向贯穿换热器两端的u形换热管。
8.优选的,换热管沿厚度方向的布管层数大于延伸部沿厚度方向的布管层数。
9.优选的,位于换热器的中部的相邻两层换热管彼此错开设置。
10.优选的,换热器安装时处于底部的换热管的布管密度大于顶部的换热管的布管密度。
11.优选的,位于换热器的中部的翅片的厚度大于位于延伸部的翅片的厚度。
12.优选的,换热器的中部沿厚度方向布置有3排换热管,延伸部沿其厚度方向布置有2排换热管。
13.一种风管机,采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记载的换热器。
14.优选的,还包括壳体和风机;
15.壳体的内部设有容腔,容腔的一侧腔壁开设有出风框,相对的另一侧与风机的出风口连通;
16.换热器安装在容腔中,并将靠近出风框一侧的容腔空间与靠近风机出风口一侧的容腔空间间隔开;
17.换热器中部的出风面正对出风框、且与出风框所在平面平行;
18.换热器两侧的延伸部向远离风机出风口的方向弯折;
19.其中一个延伸部位于换热器上部,其顶边与容腔的顶壁密封连接;
20.另一个延伸部位位于换热器下部,其底边与容腔的底壁密封连接。
21.优选的,容腔底壁正对着换热器的位置设有接水盘。
22.一种空调器,采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记载的风管机。
2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根据换热器在风管机内的受风量从中部向两侧递减的特点,本实用新型优化了换热器中部的换热能力,增加了换热器中部的翅片厚度及换热管数量,相对削弱了两侧延伸部的换热能力,使换热器整体的换热效率得到了提高;并且换热器的换热管采用错位式布管,进一步提高了换热效率。
附图说明
24.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其中:
25.图1是背景技术中具有v形换热管的风管机结构。
26.图2是实施例换热器的立体图。
27.图3是实施例换热器的剖面图。
28.图4是实施例风管机的剖面图。
29.图5是翅片参数图。
30.附图标记说明:
31.1-翅片,2-换热管,3-壳体,4-容腔,5-风机,51-蜗壳,52-风叶,53-风机出风口,6-换热器,7-出风框,8-接水盘。
具体实施方式
32.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33.由此,本说明书中所指出的一个特征将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其中一个特征,而不是暗示本实用新型的每个实施方式必须具有所说明的特征。此外,应当注意的是本说明书描述了许多特征。尽管某些特征可以组合在一起以示出可能的系统设计,但是这些特征也可用于其他的未明确说明的组合。由此,除非另有说明,所说明的组合并非
旨在限制。
34.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进行详细说明。
35.如图1-2所示的换热器,包括相互间隔平行排布的多片翅片1以及贯穿翅片的换热管2,换热器的中部为与出风口平面相互平行的直板状,换热器宽度方向的两侧朝向远离出风口的一侧向外延伸形成延伸部,延伸部的厚度沿着延伸方向逐渐减小。
36.换热器的中部为主要受风面,本实施例加强了中部的换热能力,相对弱化了两侧延伸部的换热能力:换热管2为沿着换热器长度方向贯穿换热器两端的u形换热管,换热器的中部沿厚度方向布置有3排换热管2,延伸部沿其厚度方向布置有两排换热管2;并且中部翅片1的厚度要大于两侧延伸部的厚度。
37.为了进一步提升换热能力,换热器的中部的相邻两层换热管2彼此错开均匀设置,最大限度的保证了冷媒与流体的接触时长,将换热损耗降到最低。
38.换热器制冷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就会在该过程中凝结成水滴,那么蒸发器上势必会存在冷凝水,冷凝水的存在会一定程度上影响蒸发器工作时候的性能,并且在重力作用下向换热器底部流动;由于冷凝水的大量产生,冷凝水较为密集的底部的运行性能将受到较大影响,为了改善该种情况的发生,换热器底侧的延伸部比相比顶部的延伸部增设了两排u换热管2,最大程度的保证了换热器的性能。
39.相互间隔平行排布的多片翅片1为异型的一体梯形翅片,一体的特性使得在安装的时候不必保证角度,无需后期拼接安装,无需为考虑密封、防漏风等问题而增加粘贴密封胶泥的工序,也无需像其他异型翅片一样先割断才可以构成角度,减少了生产工序,提升了生产线上的生产进度,更加便于生产。
40.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风管机,采用了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换热器。
41.如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风管机包括壳体3,壳体3在组装完成后会与风机5一起形成容腔4。换热器6安装在容腔4中,容腔4远离风机5的一侧开设有出风框7。
42.出风框7的平面垂直于水平面,换热器6的直板型中部正对出风框7。
43.换热器上侧延伸部向上与机壳上盖的海绵严密接触,换热器下侧延伸部向下与机壳底部的海绵严密接触。
44.换热器6中部距离风机出风口53的距离l1控制在165mm~170mm,换热器6中部距离出风框7的距离l2控制在15mm~20mm;换热器6中部距离壳体3底边的距离l4控制在55mm~60mm,换热器6中部距离壳体3顶边的距离l5控制在40mm~45mm。
45.风机5由蜗壳51和风叶52组成,其中风机出风口53两条边的夹角为∠1,其延长线与换热器6相交于两点,这两点之间的竖直垂直距离为l3,l3控制在102~107mm,由图5可见,风机出风口53与换热器6相交区域的范围大多处在换热器6中部,几乎完全分布在出风框7内,也就是说,换热器6的主要工作部分是分布在出风框7内的中部直板部分。在整机工作过程中,气体在风叶52的带动下通过风机出风口53进入容腔4,经过换热器6后通过出风框7吹出,在这一过程中流体绝大多数是处在换热器6的中部直板部分进行热量置换,在此基础上换热器6中部与两侧延伸部的换热管2排数不均设计就可以在根源上直接降低换热不均、热损耗不均等问题。
46.图5展示了翅片1的具体参数图。换热器6面对出风框7的一侧为正面。
47.本实施例中,换热器6直板型中部的正面高度l1控制在89mm~93mm,厚度l2控制在
33mm~36mm;换热器6总高度l3控制在178mm~182mm,l1与l3的比例设置在0.48~0.52。
48.本实施例中,换热器6上侧延伸部高度l4控制在47mm~49mm,下侧延伸部高度控制在36mm~38mm,并且l4>l5;换热器6在设计上采取排数不均的设计,即换热器直板型中部设计为3排换热管,上下两侧的延伸部为两排换热管;直板型中部设置了16个孔位,分三列错位均布,下侧延伸部设置了6个孔位,上侧延伸部设置了4个孔位。中部第一排孔位距离翅片边缘的距离为l6,与第二排之间的距离为l7,第二排与第三排之间的距离为l8,孔位与孔位每行之间的距离为l9,l6控制在5.5mm~6mm,l7控制在11mm~11.5mm,其中l7=l8,l9控制在9.4mm~9.6mm。
49.换热器6直板型中部的正面与上侧延伸部的夹角为∠3、与下侧延伸部的夹角为∠4,换热器6直板型中部的背面与上侧延伸部的夹角为为∠1、与下侧延伸部的夹角为∠2,其中∠3控制在145
°
~150
°
,∠4控制在138
°
~142
°
,∠1控制在152
°
~155
°
,∠2控制在140
°
~144
°

50.上侧延伸部与下侧延伸部的正面之间形成的夹角为∠8,两者背面形成的夹角为∠7,其中∠8控制在106
°
~109
°
,∠7控制在114
°
~117
°

51.上侧延伸部的正面、背面夹角为∠5,下侧延伸部的正面、背面夹角为∠6,其中∠5控制在5
°
~6
°
之间,∠6控制在2
°
~3
°
之间。
52.本实施例中,容腔4底壁正对着换热器6的位置设有接水盘8;
53.由于换热器6在安装时采取的是大面积竖直,根据重力的原理,这样的设计会更加利于冷凝水流入接水盘8,进而排出机组,下侧延伸部的倾斜角会形成引流的装置,原理类似于引流棒,会更加方便冷凝水流入接水盘8,更加的迅速与彻底。
54.与图1的风管机结构相比,本实用新型换热器所占空间明显较小,可以为布管、走线等留有更多余地,甚至可以在保证机组最优性能的状况下将机组宽度进一步做到精简,增加产品在市场上的多元化竞争力。
55.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空调器,采用了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风管机。
56.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