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快捷装配的空调风道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2-03-16 21:28:1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配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汽车环境仓温度场调控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快捷装配的空调风道结构。


背景技术:

2.汽车空调已经成为了现代汽车的基本配置之一,其中针对后排环境舱温度场的优化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大部分车上已经在后排脚部空间或者前排座椅中间位置设计有出风口,用于优化后排空间温度场。
3.后排吹面吹脚送风功能依靠隐藏在内饰零件下方的空调箱和风管来实现。在汽车送风管设计中,两点需要优先考虑,一是在不占用太多空间的前提下保证送风量,二是需要结构简单,方便的进行装配。现有汽车上常见方案是从空调箱上引出左右两个风管,一直延续到后排足部空间。但这种方案一般会存在风道较长,管道形状不规则、沿程阻力较大,左右风量分配不均等情况;并且由于一体成型,成型后与理论偏差较大,一般需要搭配自攻钉,并使用扭矩扳手进行固定。
4.常见的风管的成型工艺多为吹塑成型,较长的管道,形状不规则等因素对吹塑工艺提出了较高要求,最终产品的成型容易达不到理想设计状态,对产品的安装、储存和运输等带来了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密封性好,装配便捷,克服了以上的缺点,不需要扭矩扳手即可完成安装的空调风道结构。
6.一种快捷装配的空调风道结构,包括
7.过渡风管,所述过渡风管用于连接空调箱;
8.混风管,所述混风管用于连接过渡风管;
9.2个出风口,2个所述出风口用于连接所述混风管;2个所述出风口大小相同,结构对称;
10.目标温度空气从空调箱吹出一次通过所述过渡风管、混风管、出风口进入目标环境。
11.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过渡风管与空调箱的连接、所述混风管和所述过渡风管的连接,所述出风口和所述混风管的连接均采用卡槽连接结构;所述卡槽连接结构包括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在连接部位设置为截面面积逐渐变大的喇叭形结构;所述第二连接件在连接部位设置为截面面积不变的直筒形结构;所述第二连接件插入第一连接件内部实现连接。
12.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连接件在内侧壁设置有若干卡接槽,所述第二连接件在外侧壁设置有若干卡接凸起,所述卡接槽和卡接凸起形状和大小配合设置。
13.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在所述卡槽连接结构中,还包括缓冲件,所述缓冲件设
置在所述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中间,所述缓冲件设置为表面带有密封胶的海绵。
14.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缓冲件中的海绵密度低于18千克/立方米。
15.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还包括若干车身固定组件,所述车身固定组件的数量为至少8个,所述车身固定组件用于所述过渡风管、混风管、出风口与车辆的固定。
16.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车身固定组件包括固定支架孔和快装子母扣,若干所述固定支架孔分别与所述过渡风管、混风管、出风口固定连接,所述快装子母扣包括母扣和子扣,所述母扣用于连接所述固定支架孔和车身,所述子扣用于插入所述母扣的空心结构中。
17.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过渡风管的数量设置为2个,2个所述过渡风管分别用于所述空调箱的两个出风端和所述混风管的连接。
18.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混风管包括2个进风端和2个出风端,所述混风管的2个进风端分别于2个所述过渡风管的出风端连接,所述混风管的2个出风端分别于2个所述出风口的进风端连接。
19.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混风管设置为贯通腔体结构,从2个进风端进入所述混风管的空气在同一腔体内混合后从2个出风端进入所述出风口。
20.有益效果:
21.(1)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快捷装配的空调风道结构,用于连接在汽车空调箱上为汽车空间温度场均匀地提供风量;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密封性好,装配便捷,克服了以上的缺点,不需要扭矩扳手即可完成安装。
22.(2)本实用新型中将风管结构独立设置为多个部分,每个部分均可单独进行吹塑成型,降低成型难度,同时化整为零,也能够降低从配件生产场地到汽车装配场地的运输难度和运输成本,并且能够降低对于吹塑成型精度的要求,细微的结构精度差异可以通过连接结构予以补偿。
23.(3)本实用新型中风管结构的各部分通过卡槽连接结构进行连接,装配简单,无需额外工具,同时在卡槽连接结构中增加表面带有密封胶的低密度海绵作为缓冲件,一方面为相连的两个风管提供连接缓冲,一方面为连接结构提供密封,保证风量按原设计方向流动,避免泄露浪费。
附图说明
24.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快捷装配的空调风道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25.图2是卡槽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26.图3是车身固定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7.图4是工作原理示意图;
28.其中,1-过渡风管、2-混风管、3-出风口、4-卡槽连接结构、41-第一连接件、4101-卡接槽、42-第二连接件、4201-卡接凸起、43-缓冲件、51-固定支架孔、52-快装子母扣、5201-母扣、5202-子扣。
具体实施方式
29.如图1-4所示的一种快捷装配的空调风道结构,包括
30.过渡风管1,所述过渡风管1用于连接空调箱;
31.混风管2,所述混风管2用于连接过渡风管1;
32.2个出风口3,2个所述出风口3用于连接所述混风管2;2个所述出风口3大小相同,结构对称;
33.目标温度空气从空调箱吹出一次通过所述过渡风管1、混风管2、出风口3进入目标环境。
34.在一些实施例中,2个出风口分别对准环境仓的左右两侧,保证出风均匀,便于对环境仓的整体温度进行统一温度调节。
35.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过渡风管1与空调箱的连接、所述混风管2和所述过渡风管1的连接,所述出风口3和所述混风管2的连接均采用卡槽连接结构4;所述卡槽连接结构4包括第一连接件41、第二连接件42;所述第一连接件41在连接部位设置为截面面积逐渐变大的喇叭形结构;所述第二连接件42在连接部位设置为截面面积不变的直筒形结构;所述第二连接件42插入第一连接件41内部实现连接。
36.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接件41在内侧壁设置有若干卡接槽4101,所述第二连接件42在外侧壁设置有若干卡接凸起4201,所述卡接槽4101和卡接凸起4201形状和大小配合设置。
37.在所述过渡风管1、混风管2、出风口3的互相连接中,不局限某种风管必须作为第一连接件或第二连接件,例如,在所述过渡风管1和所述混风管2的连接中,所述过渡风管1的出风端可以设置作为喇叭形结构的第一连接件41,与之相适应的,所述混风管2的进风端设置作为直筒形结构的第二连接件42;同样的,所述过渡风管1的出风端可以设置作为直筒形结构的第二连接件42,与之相适应的,所述混风管2的进风端设置作为喇叭形结构的第一连接件41。
38.优选的,所述过渡风管1、混风管2、出风口3的进风端设置为第一连接件41;所述过渡风管1、混风管2的出风端设置为第二连接件42。从而让风量从较小的直筒形结构通向较大的喇叭形结构,避免风量损失。
39.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在所述卡槽连接结构4中,还包括缓冲件43,所述缓冲件43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件41和第二连接件42中间,所述缓冲件43设置为表面带有密封胶的海绵。
40.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缓冲件43中的海绵密度低于18千克/立方米。
41.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还包括若干车身固定组件,所述车身固定组件的数量为至少8个,所述车身固定组件用于所述过渡风管1、混风管2、出风口3与车辆的固定。
42.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车身固定组件包括固定支架孔51和快装子母扣52,若干所述固定支架孔51分别与所述过渡风管1、混风管2、出风口3固定连接,所述快装子母扣52包括母扣5201和子扣5202,所述母扣5201用于连接所述固定支架孔51和车身,所述子扣5202用于插入所述母扣5201的空心结构中。
43.所述车身固定组件用于固定所述过渡风管1、混风管2、出风口3和车身,在一些实施例中,车身固定孔6和所述固定支架孔51对齐,所述母扣5201插入对齐的孔中,子扣5202插入母扣5201的空心结构中,使其完成膨胀,将风管和车身实现固定。
44.通过设置车身固定组件,方便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结构与车身进行固定,简化装配
流程,无需借助额外工具,无需考虑扭矩大小,安装快捷且基本没有失败的风险。
45.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过渡风管1的数量设置为2个,2个所述过渡风管1分别用于所述空调箱的两个出风端和所述混风管2的连接。
46.在不改变空调箱出风结构的前提下,将风汇集到混风管里。
47.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混风管2包括2个进风端和2个出风端,所述混风管2的2个进风端分别于2个所述过渡风管1的出风端连接,所述混风管2的2个出风端分别于2个所述出风口3的进风端连接。
48.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混风管2设置为贯通腔体结构,从2个进风端进入所述混风管2的空气在同一腔体内混合后从2个出风端进入所述出风口3。
49.风量在混风管2中进行充分混合,避免风量及温度不均。
50.工作原理: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快捷装配的空调风道结构,用于连接在汽车空调箱上为汽车空间温度场均匀地提供风量;目标温度空气从空调箱吹出一次通过所述过渡风管1、混风管2、出风口3进入目标环境。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密封性好,装配便捷,克服了以上的缺点,不需要扭矩扳手即可完成安装。将风管结构独立设置为多个部分,每个部分均可单独进行吹塑成型,降低成型难度,同时化整为零,也能够降低从配件生产场地到汽车装配场地的运输难度和运输成本,并且能够降低对于吹塑成型精度的要求,细微的结构精度差异可以通过连接结构予以补偿。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