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中低温SCR脱硝喷氨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3-16 21:06: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一种中低温scr脱硝喷氨装置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涉及烟气脱硝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中低温scr脱硝喷氨装置。


背景技术:

2.氮氧化物(nox)是大气中的重要污染物之一,会引起酸雨、光化学污染等大气污染问题,nox的排放主要源自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特别是火电、冶金、建材等行业,是我国nox排放的主要来源,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nox的排放标准已经越来越严苛。
3.目前烟气脱硝建设或改造技术成熟,主要采用scr脱硝,是最为成熟的脱硝技术,其原理是在催化剂的作用下,以nh3为还原剂,优先与烟气中的nox还原生成氮气和水。现有的scr脱硝的处理过程中,需要向烟气内喷入氨气,但是现有scr脱硝装置中不具备混合装置,从而降低了烟气的脱硝效果,并且现有scr脱硝装置大多采用一次脱硝,烟气的处理无法达标,无法满足现有的排放标准,需要对烟气进行多次处理,增加了设备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中低温scr脱硝喷氨装置,对烟气进行三次脱硝处理,脱硝效果更好。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包括筒体、氨气罐和电机,所述筒体的内部从上之下依次安装有第一处理机构和第二处理机构,并且第一处理机构和第二处理机构均和分流管的两个出液分支端连接在一起,其中分流管的进液端和氨气罐连接在一起,同时第二处理机构的下方设置有辅助催化层,辅助催化层固定安装在筒体的底部侧壁上,并且第一处理机构和第二处理机构内设置有混合机构,混合机构的底部和电机连接在一起,其中电机固定安装在筒体的底壁上;所述第一处理机构包括栅板、隔板和支撑板,其中栅板固定安装在筒体的内壁上,并且栅板和分流管的分流支端连接在一起,同时栅板的下方设置有隔板和支撑板,其中隔板和支撑板固定安装在筒体的内壁上,并且隔板位于支撑板的上方,同时混合机构固定安装在隔板的顶壁上,并且隔板远离进气管的一端侧壁内固定安装有导气管一,其中支撑板远离导气管一的侧壁内固定安装有导气管二,并且支撑板的顶部安装有主催化层。
6.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混合机构包括转轴和侧杆,其中转轴通过联轴器连接在电机的输出轴上,并且转轴从隔板的顶端伸出,同时转轴的左右两侧对称设置有一对侧杆,侧杆转动安装在隔板的顶壁上,其中侧杆通过传动带和转轴连接在一起,并且转轴和侧杆位于隔板上方的侧壁上固定安装有多组搅拌叶。
7.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二处理机构和第一处理机构的结构完成相同,并且第二处理机构和第一处理机构内的两组混合机构共用一根转轴。
8.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筒体的上下两侧壁上对称安装有进气管和排气管,排气管和进气管交错设置,并且筒体的顶壁上固定安装有浓度检测器,其中浓度检测器的检测探头的端部伸入进气管内。
9.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栅板的底壁上固定安装有多组旋转喷头。
10.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分流管的两个排气分支端上固定安装有一对阀门。
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设置有第一处理机构和第二处理机构,其中第二处理机构和第一处理机构的结构完成相同,并且处理机构内设置有主催化层,同时第二处理机构的下方设置有辅助催化层,从而对烟气进行三次脱硝处理,并且第一处理机构和第二处理机构内的多组导气管从上之下进行交错设置,故烟气在筒体内进行蛇形流动,使得烟气和主催化层以及辅助催化层得以充分接触,烟气的脱硝效果大大增加,满足了现有的烟气排放标准,同时第一处理机构和第二处理机构内设置有混合机构,开启电机带动转轴进行转动,带动第一处理机构和第二处理机构内的混合机构进行转动,将烟气和氨气进行充分混合,保证氨气和烟气进行充分接触,进一步提高氨气对烟气的脱销效率,增加了装置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12.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13.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筒体内部结构示意图。
14.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处理机构结构示意图。
15.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混合机构结构示意图。
16.如图所示:1、筒体,2、氨气罐,3、浓度检测器,4、电机,5、进气管,6、排气管, 7、分流管,8、阀门,9、第一处理机构,10、第二处理机构,11、辅助催化层,12、混合机构,13、检测探头,14、转轴,15、栅板,16、隔板,17、支撑板,18、主催化层, 19、导气管一,20、旋转喷头,21、侧杆,22、传动带,23、搅拌叶,24、导气管二。
具体实施方式
17.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18.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有”、“套设/接”、“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19.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中低温scr脱硝喷氨装置,包括筒体1、氨气罐2、浓度检测器3和电机4,所述筒体1的内部从上之下依次安装有第一处理机构9 和第二处理机构10,并且第一处理机构9和第二处理机构10均和分流管7的两个出液分支端连接在一起,其中分流管7的进液端和氨气罐2连接在一起,从而将氨气导入第一处理机构9和第二处理机构10中,对烟气进行二次脱销处理,同时第二处理机构10的下方设置有辅助催化层11,辅助催化层11固定安装在筒体1的底部侧壁上,通过辅助催化层 11对烟气进一步
进行处理,从而进一步提高烟气的脱销效果,并且第一处理机构9和第二处理机构10内设置有混合机构12,混合机构12的底部和电机4连接在一起,其中电机4 固定安装在筒体1的底壁上,通过电机4带动混合机构12进行转动,将烟气和氨气进行充分混合,保证氨气和烟气进行充分接触,从而提高氨气对烟气的脱销效率,同时筒体1 的上下两侧壁上对称安装有进气管5和排气管6,并且筒体1的顶壁上固定安装有浓度检测器3,其中浓度检测器3的检测探头13的端部伸入进气管5内,通过浓度检测器3对烟气进行检测,便于根据烟气中氮氧化物的浓度来调整氨气的排放浓度。
20.参阅图3可知:所述第一处理机构9包括栅板15、隔板16和支撑板17,其中栅板15 固定安装在筒体1的内壁上,并且栅板15和分流管7的分流支端连接在一起,从而将氨气排入栅板15内,同时栅板15的下方设置有隔板16和支撑板17,其中隔板16和支撑板 17固定安装在筒体1的内壁上,并且隔板16位于支撑板17的上方,同时混合机构12固定安装在隔板16的顶壁上,并且隔板16远离进气管5的一端侧壁内固定安装有导气管一 19,其中支撑板17远离导气管一19的侧壁内固定安装有导气管二24,并且支撑板17的顶部安装有主催化层18,同时栅板15的底壁上固定安装有多组旋转喷头20。
21.参阅图4可知:所述混合机构12包括转轴14和侧杆21,其中转轴14通过联轴器连接在电机4的输出轴上,并且转轴14从隔板16的顶端伸出,同时转轴14的左右两侧对称设置有一对侧杆21,侧杆21转动安装在隔板16的顶壁上,其中侧杆21通过传动带22 和转轴14连接在一起,并且转轴14和侧杆21位于隔板16上方的侧壁上固定安装有多组搅拌叶23。
22.其中,所述第二处理机构10和第一处理机构9的结构完成相同,并且第二处理机构 10和第一处理机构9内的两组混合机构12共用一根转轴14,从而通过电机4带动两组混合机构12进行转动,更加节能环保。
23.优选的,所述排气管6和进气管5交错设置,由于导气管一19和导气管二24同样交错设置,这就使得烟气在筒体1内进行蛇形运动,大大增加了烟气和处理机构的接触时间,从而提高了烟气的脱硝效果。
24.优选的,所述分流管7的两个排气分支端上固定安装有一对阀门8,方便了控制第一处理机构9和第二处理机构10的氨气排放量。
25.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浓度检测器3的工作原理和安装方式均采用现有技术,此为本技术领域人员的公知常识,在此就不做赘述。
26.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优选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在处理过程中,烟气通过进气管5排入筒体1内,并且通过浓度检测器3对烟气中的氮氧化物浓度进行检测,根据检测的浓度调整阀门8,调整合适的氨气排放量,对烟气进行充分脱硝处理,并且开启电机4带动转轴14进行转动,带动第一处理机构9和第二处理机构10内的混合机构12进行转动,将烟气和氨气进行充分混合,并且烟气从上之下依次通过第一处理机构9、第二处理机构10和辅助催化层11,由于筒体1内部的导气管从上之下进行交错设置,故烟气在筒体1内进行蛇形流动,使得烟气和主催化层18以及辅助催化层11得以充分接触,烟气的脱硝效果大大增加。
27.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
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且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均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