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光固化3D打印模型后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3-16 20:08:3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光固化3d打印模型后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1.本技术涉及3d打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光固化3d打印模型后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2.目前在现有的光固化3d打印技术中,普遍先采用3d预处理软件对solidworks等工业设计软件生成的3d模型数据进行切片处理,再交由lcd光固化打印机或dlp光固化打印机,对光敏树脂进行紫外光照射固化生成实体模型。但是这样的生成的模型,存在如模型表面软化,或光固化反应时模型内部层与层之间时存在固化不充分带来的应力作用,以及模型表面树脂存在树脂液体粘附的问题。
3.在现有的操作过程中,lcd光固化打印完成的模型表面的树脂通常存在半固化的黏浊浆糊,此时需要手动用力将模型从成型平台上铲下脱模,因此不可避免会粘手或弄脏浪费手套;从成型平台板上取下物体后,还需要将物体浸泡到清洗液中进行清洗以去除物体表面残余的光固化树脂,然后需要取出物体并等待物体表面风干,最后需要将物体放置在紫外光下照射一定时间以进行后固化,在对其进行加热到80摄氏度左右并自然冷以使其在自然冷却后去应力。
4.现有技术如《一种光固化3d打印后处理装置》,专利号为2020212724861的申请,其针对上述需求提供了清洗、后固化的功能设备。但是不具有加热功能。而且,其结构上,立柱的存在不利于整体结构的简化和提高简洁度,此外也会妨碍到加盖箱罩时的动作。此外其方案中所提及的波轮结构,需要轴固定于清洗桶的底部,加工生产不方便,增加生产成本,而且波轮下部的死角容易遗存模型结块,不方便彻底清洁。
5.因此,需要提出一种整体结构简洁,既能实现模型清洗、光固化,使用时方便清洁,还能实现模型加热功能的光固化3d打印后处理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的固化方案针对背景技术中的情况,将紫外灯模块安装于底盒内并通过透光窗向上照射,再利用导光板将向上照射的紫外光导出至箱罩内对模型进行固化,在此基础上再增加电加热板对箱罩内的模型进行环境加热,实现模型加热及去应力功能,由此提出了四种光固化3d打印模型后处理固化装置;本实用新型的两种清洗方案与固化装置分时复用一个底盒,其利用磁吸转盘带动不固定磁吸附搅拌条旋转从而带动清洗桶内的液体进行搅拌清洗,由此提出了两种光固化3d打印模型后处理清洗装置。其具体方案如下:
7.方案1,将导光板固定于箱罩内壁,底盒中紫外灯模块向上射出的紫外光由导光板导出至箱罩内对模型进行固化。具体的,一种光固化3d打印模型后处理固化装置,包括底盒1、电机2、磁吸转盘3、可拆卸转盘4、紫外灯模块5、箱罩6、电源及控制模块7、导光板8;其中,所述底盒1的上表面设置有圆孔11和顶窗12,所述导光板8朝外的背面设置有导光点81;所述电机2和电源及控制模块7安装于底盒1内;所述电源及控制模块7电连接并控制电机2的运转和止停;所述电机2的输出轴连接并驱动磁吸转盘3;所述磁吸转盘3设置于圆孔11内;
所述可拆卸转盘4位于磁吸转盘3的上方,所述可拆卸转盘4与磁吸转盘3可拆卸连接;所述电机2驱动磁吸转盘 3旋转时,带动可拆卸转盘4旋转;所述导光板8的背面固定于箱罩6内壁;所述箱罩6罩于底盒1的上部四周边缘;所述导光板8的下入射面对应位于紫外灯模块5的上方,所述箱罩6与底盒1可拆卸连接;所述紫外灯模块5设置于底盒1的内部,所述紫外灯模块5电连接于电源及控制模块7,所述紫外灯模块5通电后由顶窗12向上透射发出的紫外光,由导光板8的下入射面射入,经导光点81反射后,射出导光板8 并照射于箱罩6内,从而对其内部放置的模型进行紫外光后固化。
8.方案2,将导光板作为导光箱罩侧壁,底盒中紫外灯模块向上射出的紫外光由导光板导出至箱罩内对模型进行固化。具体的,一种光固化3d打印模型后处理固化装置,包括底盒1、电机2、磁吸转盘3、可拆卸转盘4、紫外灯模块5、导光箱罩60、电源及控制模块7;其中,所述底盒1的上表面设置有圆孔11和顶窗12,所述导光箱罩60的侧面设置有导光板8构成的侧壁,导光板8的外壁面设置有导光点81;所述电机2和电源及控制模块7安装于底盒1内;所述电源及控制模块7电连接并控制电机2的运转和止停;所述电机2的输出轴连接并驱动磁吸转盘3;所述磁吸转盘3设置于圆孔11内;所述可拆卸转盘4位于磁吸转盘3的上方,所述可拆卸转盘4与磁吸转盘3可拆卸连接;所述电机2驱动磁吸转盘3旋转时,带动可拆卸转盘4旋转;所述导光箱罩60罩于底盒1的上部四周边缘,所述导光板8的下入射面对应位于紫外灯模块5的上方,所述导光箱罩60与底盒1可拆卸连接;所述紫外灯模块5设置于底盒1上;所述紫外灯模块5电连接于电源及控制模块7;所述紫外灯模块5通电后发出的紫外光,由导光板8的下入射面射入,经导光点81反射后,射出导光板8 并照射于导光箱罩60内,从而对其内部放置的模型进行紫外光后固化。
9.方案3,在方案1底盒上表面增加了电加热板实现对模型加热。具体的,一种光固化3d打印模型后处理固化装置,包括底盒1、电机2、磁吸转盘3、可拆卸转盘4、紫外灯模块5、箱罩6、电源及控制模块7、导光板8、电加热板9;其中,所述底盒 1的上表面和电加热板9上设置有圆孔11,所述底盒1的上表面设置有顶窗12,所述导光板8朝外的背面设置有导光点81;所述电机2和电源及控制模块7安装于底盒1 内;所述电加热板9设置于底盒1的上表面;所述电源及控制模块7电连接电加热板 9使其进行电加热;所述电源及控制模块7电连接并控制电机2的运转和止停;所述电机2的输出轴穿过底盒1的上表面的圆孔11连接并驱动磁吸转盘3;所述磁吸转盘 3设置于电加热板9上的圆孔11内;所述可拆卸转盘4位于磁吸转盘3的上方,所述可拆卸转盘4与磁吸转盘3可拆卸连接;所述电机2驱动磁吸转盘3旋转时,带动可拆卸转盘4旋转;所述导光板8的背面固定于箱罩6内壁;所述箱罩6罩于底盒1的上部四周边缘;所述导光板8的下入射面对应位于紫外灯模块5的上方,所述箱罩6 与底盒1可拆卸连接;所述紫外灯模块5设置于底盒1的内部,所述紫外灯模块5电连接于电源及控制模块7,所述紫外灯模块5通电后由顶窗12向上透射发出的紫外光,由导光板8的下入射面射入,经导光点81反射后,射出导光板8并照射于箱罩6内,从而对其内部放置的模型进行紫外光后固化。
10.方案4,在方案1基础上增加了电加热板和加热槽,由底盒内加热槽与底盒上壁闭合构成加热腔,电加热板置于加热槽内,实现模型加热的同时使底盒上表面保持整体平整。具体的,一种光固化3d打印模型后处理固化装置,包括底盒1、电机2、磁吸转盘3、可拆卸转盘4、紫外灯模块5、箱罩6、电源及控制模块7、导光板8、电加热板9、加热槽10;其中,所述加
热槽10的底面、底盒1的上表面和电加热板9 上设置有圆孔11,所述底盒1的上表面还设置有顶窗12,所述底盒1的上表面设置有散热窗13,所述导光板8朝外的背面设置有导光点81;所述电机2和电源及控制模块7安装于底盒1内;所述加热槽10设置于底盒1内,且与底盒1的上壁闭合构成加热腔,所述电加热板9设置于加热槽10内;所述电源及控制模块7电连接电加热板9使其进行电加热;所述电源及控制模块7电连接并控制电机2的运转和止停;所述电机2的输出轴穿过加热槽10的底面及底盒1的上表面的圆孔11连接并驱动磁吸转盘3;所述磁吸转盘3设置于底盒1的上表面的圆孔11内;所述可拆卸转盘4 位于磁吸转盘3的上方,所述可拆卸转盘4与磁吸转盘3可拆卸连接;所述电机2驱动磁吸转盘3旋转时,带动可拆卸转盘4旋转;所述导光板8的背面固定于箱罩6内壁;所述箱罩6罩于底盒1的上部四周边缘;所述导光板8的下入射面对应位于紫外灯模块5的上方,所述箱罩6与底盒1可拆卸连接;所述紫外灯模块5设置于底盒1 的内部,所述紫外灯模块5电连接于电源及控制模块7,所述紫外灯模块5通电后由顶窗12向上透射发出的紫外光,由导光板8的下入射面射入,经导光点81反射后,射出导光板8并照射于箱罩6内,从而对其内部放置的模型进行紫外光后固化。
11.进一步地,方案3、4中,还包括:对流风扇90;所述对流风扇90靠近电加热板 9固定;所述对流风扇90电连接于电源及控制模块7,对流风扇90通电运转后,将电加热板9产生的热量加速吹向箱罩6内,以增强箱罩6内的环境温度。
12.进一步地,方案1、2、3、4中,还包括:操作模块71、显示模块72;所述操作模块71和显示模块72电连接于电源及控制模块7;用户通过所述操作模块71对电源及控制模块7输入运行控制指令;所述显示模块72显示电源及控制模块7运行时的各项指令参数。
13.进一步地,方案1、2、3、4中,还包括:通风管15、加热风扇16、通风口17;所述加热风扇16电连接于电源及控制模块7;所述加热风扇16安装于底盒1内;所述通风口17开口于底盒1的上表面;所述通风管15连通加热风扇16和通风口17并共同构成热风循环管道,所述加热风扇16通电产生热风,通过热风循环管道对导光箱罩60或箱罩6内的密闭空间进行热风循环加热,从而对其内部放置的模型进行强化加热并使其在自然冷却后去应力。
14.作为优选,方案1、2、3、4中,所述导光箱罩60或箱罩6的内表面或外表面设置有向内反射的光反射面61;所述紫外灯模块5通电后发出的紫外光,由导光板8 的下入射面射入,经导光点81反射后,射出导光板8的一部分紫外光,照射于光反射面61,经反射后照射于箱罩6内,从而对其内部放置的模型进行进一步紫外光后固化;所述光反射面61包括漫反射面,或平面反射面,或弧形反射面;所述光反射面61采用反光膜,或平面反射镜,或反射涂层。
15.作为优选,方案1、2、3、4中,所述可拆卸转盘4包括转盘41、磁吸附垫片42 和定位螺丝43;所述磁吸附垫片42固定于转盘41的底部;所述磁吸附垫片42的底部对称设置有两定位螺丝43;所述磁吸转盘3的顶部对称设置有两定位孔32;所述定位螺丝43定位于定位孔32中;所述磁吸转盘3的底部对称设置有两个磁铁31,所述磁吸附垫片42与磁铁31磁吸固定。
16.作为优选,方案1、2、3、4中,所述底盒1内设置有散热块51和散热风扇52;所述散热风扇52电连接于电源及控制模块7;所述散热块51紧贴紫外灯模块5并固定于底盒1内;所述散热风扇52靠近散热块51固定用于加速散热。
17.方案5,本方案的清洗装置与方案1或2或3或4的固化装置分时复用一个底盒,其利
用磁吸转盘带动不固定磁吸附搅拌实现模型清洗。具体的,一种光固化3d打印模型后处理清洗装置,包括底盒1、电机2、磁吸转盘3、电源及控制模块7、清洗桶 20、不固定磁吸附搅拌条21、清洗篮22;其中,所述磁吸转盘3的底部对称设置有两个磁铁31;所述底盒1的上表面设置有圆孔11;所述电机2和电源及控制模块7安装于底盒1内;所述电源及控制模块7电连接并控制电机2的运转和止停;所述电机 2的输出轴连接并驱动磁吸转盘3;所述磁吸转盘3设置于圆孔11内;所述清洗桶20 设置于磁吸转盘3的上方,所述清洗桶20与底盒1可拆卸连接;所述不固定磁吸附搅拌条21放置于清洗桶20的桶底上,所述不固定磁吸附搅拌条21与磁铁31产生磁吸力连接;所述清洗篮22用于盛放模型;所述清洗篮22可拆卸连接于清洗桶20,所述清洗桶20的桶底与清洗篮22的下部之间预留空间,用于容留不固定磁吸附搅拌条 21的旋转搅拌运动;所述电机2驱动磁吸转盘3旋转时,带动不固定磁吸附搅拌条 21旋转从而带动清洗桶20内的液体对模型进行搅拌清洗。
18.方案6,本方案的清洗装置与方案1或2或3或4的固化装置分时复用一个底盒,其利用磁吸转盘带动不固定磁吸附搅拌实现模型清洗。具体的,一种光固化3d打印模型后处理清洗装置,包括底盒1、电机2、磁吸转盘3、电源及控制模块7、清洗桶 20、不固定磁吸附搅拌条21、成型平台及附着模型23;其中,所述磁吸转盘3的底部对称设置有两个磁铁31;所述底盒1的上表面设置有圆孔11;所述电机2和电源及控制模块7安装于底盒1内;所述电源及控制模块7电连接并控制电机2的运转和止停;所述电机2的输出轴连接并驱动磁吸转盘3;所述磁吸转盘3设置于圆孔11内;所述清洗桶20设置于磁吸转盘3的上方,所述清洗桶20与底盒1可拆卸连接;所述不固定磁吸附搅拌条21放置于清洗桶20的桶底上,所述不固定磁吸附搅拌条21与磁铁31产生磁吸力连接;所述成型平台及附着模型23可拆卸连接于清洗桶20,所述成型平台及附着模型23悬空放置于清洗桶20的上部,清洗桶20的桶底与成型平台及附着模型23的下部之间预留空间,用于容留不固定磁吸附搅拌条21的旋转搅拌运动;所述电机2驱动磁吸转盘3旋转时,带动不固定磁吸附搅拌条21旋转从而带动清洗桶20内的液体对模型进行搅拌清洗。
19.作为优选,方案5或6中,所述不固定磁吸附搅拌条21的采用条形磁铁,或条形磁钢,或条形不锈钢,或镍条。
20.作为优选,方案5中,所述清洗篮22钩挂于清洗桶20的桶口,或是所述清洗篮 22塞止于清洗桶20的桶壁,或是所述清洗篮22以支撑架支撑放置于清洗桶20的桶底;
21.作为优选,方案6中,所述成型平台及附着模型23以成型平台的边沿盖住清洗桶 20的桶口,或是所述成型平台及附着模型23以成型平台的边沿塞止于清洗桶20的桶壁,或是所述成型平台及附着模型23以成型平台的边沿放置于清洗桶20的桶壁凸台。
2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23.1.本实用新型方案1提供的一种光固化3d打印模型后处理固化装置,将导光板固定于箱罩内壁,底盒中紫外灯模块向上射出的紫外光由导光板导出至箱罩内对模型进行固化,并且紫外灯模块安装在底盒内,箱罩和底盒能够拆卸分离,这种结构可以避免将紫外灯模块安装于箱罩内时由下向上的引线;既能够满足紫外光对模型的固化要求,又能够精简去掉背景技术方案中所提及的立柱,使其不遮挡后方的视线,可以使整个装置结构简洁美观,并在固化结束后,还有利于将模型进行360度无障碍展示。
24.2.本实用新型方案2提供的一种光固化3d打印模型后处理固化装置,将导光板作
为导光箱罩侧壁,底盒中紫外灯模块向上射出的紫外光由导光箱罩作为侧壁的导光板导出至箱罩内对模型进行固化,并且紫外灯模块安装在底盒内,箱罩和底盒能够拆卸分离,这种结构最为简洁,可以避免将紫外灯模块安装于箱罩内时由下向上的引线;既能够满足紫外光对模型的固化要求,又能够精简去掉背景技术方案中所提及的立柱,使其不遮挡后方的视线,可以使整个装置结构简洁美观,并在固化结束后,还有利于将模型进行360度无障碍展示。
25.3.本实用新型方案3提供的一种光固化3d打印模型后处理固化装置,在方案1 底盒上表面增加了电加热板,从而对其内部放置的模型进行加热并使其在自然冷却后去应力。
26.4.本实用新型方案4提供的一种光固化3d打印模型后处理固化装置,在方案1 基础上增加了电加热板和加热槽,由底盒内加热槽与底盒上壁闭合构成加热腔,电加热板置于加热槽内,实现模型加热的同时使底盒上表面保持整体平整,同时使电加热板不容易被触摸到,提高防烫安全性。
27.5.本实用新型方案5提供的一种光固化3d打印模型后处理清洗装置,采用清洗篮用于盛放待清洗模型,可以一篮多个模型同时进行清洗。
28.6.本实用新型方案6提供的一种光固化3d打印模型后处理清洗装置,将成型平台及附着模型直接架设于清洗桶桶口或塞止于清洗桶上部,适用于清洗单个较大模型,在现有的操作过程中,lcd光固化打印完成的模型表面的树脂通常存在半固化的黏浊浆糊,此时需要手动用力将模型从成型平台上铲下脱模,因此不可避免会粘手或弄脏浪费手套,采用方案6就可以将成型平台及附着模型直接架设于清洗桶桶口进行清洗后,再操作铲下脱模的步骤,可以更清洁方便。
29.7.本实用新型方案1-4,提供的四种光固化3d打印模型后处理固化装置,可以在箱罩的内表面或外表面设置有光反射面;可以使紫外灯模块照射模型后外溢的一部分紫外光,照射于光反射面,经反射后照射于箱罩内,从而增强紫外光的利用率,使其对箱罩内部放置的模型进行进一步紫外光后固化。
30.8.本实用新型方案3或4提供的两种光固化3d打印模型后处理固化装置,增加了电加热板及加热功能,能够通过电加热板对光反射箱罩内的密闭空间进行环境加热,从而对其内部放置的模型进行加热并使其在自然冷却后去应力。
31.9.本实用新型方案5或6提供的两种光固化3d打印模型后处理清洗装置,与方案 1或2或3或4的固化装置共用一个底盒,可以与清洗桶分时复用,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固化、清洗或加热待处理产品,能够简化光固化3d打印的后处理流程,提高后处理工作效率,同时减少使用酒精人工冲洗模型表面光敏树脂溶液所带来的酒精溶液的浪费和光敏树脂溶液带来的液废污染。
32.10.本实用新型方案5或6提供的光固化3d打印模型后处理清洗装置,清洗模型时采用的是不固定磁吸附搅拌单元,进行磁吸搅拌,而背景技术方案中所提及的波轮结构,需要轴固定于清洗桶的底部,加工生产不方便,增加生产成本,而且波轮下部的死角容易遗存模型结块,不方便彻底清洁,而本技术的不固定磁吸附搅拌单元也能起到搅拌桶内溶液的作用,还可以用完取走,方便桶底的清洁。
附图说明
33.图1为本实用新型光固化3d打印后处理装置的实施例1;
34.图2为本实用新型光固化3d打印后处理装置的实施例1的固化示意图;
35.图3为本实用新型光固化3d打印后处理装置的实施例1的底盒示意图1;
36.图4为本实用新型光固化3d打印后处理装置的实施例1的底盒示意图2;
37.图5为本实用新型光固化3d打印后处理装置的实施例1的清洗示意图1;
38.图6为本实用新型光固化3d打印后处理装置的实施例1的清洗示意图2;
39.图7为背景技术中lcd光固化打印机的示意图;
40.图8为本实用新型光固化3d打印后处理装置的实施例1的清洗示意图3;
41.图9为本实用新型光固化3d打印后处理装置的实施例2;
42.图10为本实用新型光固化3d打印后处理装置的实施例2的固化示意图;
43.图11为本实用新型光固化3d打印后处理装置的实施例2的底盒示意图1;
44.图12为本实用新型光固化3d打印后处理装置的实施例2的底盒示意图2;
45.图13为本实用新型光固化3d打印后处理装置的实施例2的清洗示意图1;
46.图14为本实用新型光固化3d打印后处理装置的实施例2的清洗示意图2;
47.图15为本实用新型光固化3d打印后处理装置的实施例3;
48.图16为本实用新型光固化3d打印后处理装置的实施例3的固化示意图;
49.图17为本实用新型光固化3d打印后处理装置的实施例3的底盒示意图1;
50.图18为本实用新型光固化3d打印后处理装置的实施例3的底盒示意图2;
51.图19为本实用新型光固化3d打印后处理装置的实施例3的清洗示意图1;
52.图20为本实用新型光固化3d打印后处理装置的实施例3的清洗示意图2;
53.图21为本实用新型光固化3d打印后处理装置的实施例4的二维结构图;
54.图22为本实用新型光固化3d打印后处理装置的实施例4的底盒立体图;
55.图23为本实用新型光固化3d打印后处理装置的实施例5的二维结构图;
56.图24为本实用新型光固化3d打印后处理装置的实施例5的底盒立体图;
57.图25为本实用新型光固化3d打印后处理装置的实施例6的二维结构图;
58.图26为本实用新型光固化3d打印后处理装置的实施例6的底盒立体图;
59.图27为本实用新型光固化3d打印后处理装置的实施例7的二维结构图;
60.图28为本实用新型光固化3d打印后处理装置的实施例7的底盒立体图;
61.图29为本实用新型光固化3d打印后处理装置的实施例8的二维结构图;
62.图30为本实用新型光固化3d打印后处理装置的实施例8的底盒立体图;
63.图31为本实用新型光固化3d打印后处理装置的实施例9的二维结构图;
64.图32为本实用新型光固化3d打印后处理装置的实施例9的底盒立体图。
65.标号说明:
66.底盒1;电机2;磁吸转盘3;可拆卸转盘4;紫外灯模块5;箱罩6;电源及控制模块7;导光板8;电加热板9;加热槽10;圆孔11;顶窗12;散热窗13;上壁14;通风管15;加热风扇16;通风口17;清洗桶20;不固定磁吸附搅拌条21;清洗篮 22;成型平台及附着模型23;磁铁31;定位孔32;转盘41;磁吸附垫片42;定位螺丝43;散热块51;散热风扇52;导光箱罩60;光反射面61;操作模块71;显示模块72;导光点81;对流风扇90;支撑柱91;模型100;lcd光固化打印
机200;成型平台231;附着模型232;内壁601;触摸显示单元712。
具体实施方式
67.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作进一步说明。
68.图1为本实用新型光固化3d打印后处理装置的实施例1。本图为本实用新型的后处理固化方案,本实施例将导光板固定于箱罩内壁,底盒中紫外灯模块向上射出的紫外光由导光板导出至箱罩内对模型进行固化。如图所示,一种光固化3d打印模型后处理固化装置,包括底盒1、电机2、磁吸转盘3、可拆卸转盘4、紫外灯模块5、箱罩6、电源及控制模块7、导光板8;其中,所述底盒1的上表面设置有圆孔11和顶窗12,所述导光板8朝外的背面设置有导光点81;所述电机2和电源及控制模块7安装于底盒1内;所述电源及控制模块7电连接并控制电机2的运转和止停;所述电机 2的输出轴连接并驱动磁吸转盘3;所述磁吸转盘3设置于圆孔11内;所述可拆卸转盘4位于磁吸转盘3的上方,所述可拆卸转盘4与磁吸转盘3可拆卸连接;所述电机2驱动磁吸转盘3旋转时,带动可拆卸转盘4旋转;所述导光板8的背面固定于箱罩 6内壁;所述箱罩6罩于底盒1的上部四周边缘;所述导光板8的下入射面对应位于紫外灯模块5的上方,所述箱罩6与底盒1可拆卸连接;所述紫外灯模块5设置于底盒1的内部,所述紫外灯模块5电连接于电源及控制模块7,所述紫外灯模块5通电后由顶窗12向上透射发出的紫外光,由导光板8的下入射面射入,经导光点81反射后,射出导光板8并照射于箱罩6内,从而对其内部放置的模型100进行紫外光后固化。此外,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了:操作模块71、显示模块72;所述操作模块71 和显示模块72电连接于电源及控制模块7;用户通过所述操作模块71对电源及控制模块7输入运行控制指令;所述显示模块72显示电源及控制模块7运行时的各项指令参数。
69.图2为本实用新型光固化3d打印后处理装置的实施例1的固化示意图。如图所示,在图1的基础上,将模型100放置在可拆卸转盘4,所述紫外灯模块5通电后由顶窗 12向上透射发出的紫外光,由导光板8的下入射面射入,经导光点81反射后,射出导光板8并照射于箱罩6内,从而对其内部放置的模型100进行紫外光后固化,当开启装置的光固化功能时,电机3带动模型100匀速旋转,则模型100在同一高度上的材料表面能够受到均匀的照射。
70.图3为本实用新型光固化3d打印后处理装置的实施例1的底盒示意图1。如图所示,本图在图1的下部底盒基础上,取下了可拆卸转盘4,能更清晰的显示出磁吸转盘3设置于圆孔11内的情况,并且所述磁吸转盘3的底部对称设置有两个磁铁31;此外还可以清晰看到所述底盒1的上表面设置有顶窗12,所述紫外灯模块5可以由顶窗12向上透射发出紫外光。
71.图4为本实用新型光固化3d打印后处理装置的实施例1的底盒示意图2。如图所示,本图在图1的基础上,取下了箱罩6,能更清晰的显示出磁吸转盘3设置于圆孔 11内,可拆卸转盘4位于磁吸转盘3的上方的情况,并且所述磁吸转盘3的底部对称设置有两个磁铁31;此外还可以清晰看到所述底盒1的上表面设置有顶窗12,所述紫外灯模块5可以由顶窗12向上透射发出紫外光。
72.图5为本实用新型光固化3d打印后处理装置的实施例1的清洗示意图1。本实施例的清洗装置与实施例1的固化装置分时复用一个底盒,其利用磁吸转盘带动不固定磁吸附搅拌实现模型清洗。如图所示,本图在图3的基础上,增加了清洗桶20、不固定磁吸附搅拌单元21;其中,所述磁吸转盘3的底部对称设置有两个磁铁31;所述清洗桶20设置于磁吸转盘3
的上方,所述清洗桶20与底盒1可拆卸连接;清洗桶20 直接放置于底盒1的上表面;所述不固定磁吸附搅拌单元21放置于清洗桶20的桶底上,所述不固定磁吸附搅拌单元21与磁铁31产生磁吸力连接;所述电机2驱动磁吸转盘3旋转时,带动不固定磁吸附搅拌单元21旋转从而带动清洗桶20内的液体进行搅拌清洗。本实施例适用于清洗清洗桶9的桶壁。
73.图6为本实用新型光固化3d打印后处理装置的实施例1的清洗示意图2。本实施例的清洗装置与实施例1的固化装置分时复用一个底盒,其利用磁吸转盘带动不固定磁吸附搅拌实现模型清洗。如图所示,本图在图5的基础上,增加了清洗篮22;所述清洗篮22用于盛放模型100;所述清洗篮22可拆卸连接于清洗桶20,所述清洗桶20 的桶底与清洗篮22的下部之间预留空间,用于容留不固定磁吸附搅拌单元21的旋转搅拌运动;所述电机2驱动磁吸转盘3旋转时,带动不固定磁吸附搅拌单元21旋转从而带动清洗桶20内的液体对模型100进行搅拌清洗。本实施例适用于清洗模型100。
74.图7为背景技术中lcd光固化打印机的示意图。如图所示,lcd光固化打印机200,具有成型平台及附着模型23;图中附着模型232粘附于成型平台231;一般打印及后处理过程中,由于打印完成后附着模型232粘附于成型平台231;需要手动铲下附着模型232进行脱模。
75.图8为本实用新型光固化3d打印后处理装置的实施例1的清洗示意图3。本实施例的清洗装置与实施例1的固化装置分时复用一个底盒,其利用磁吸转盘带动不固定磁吸附搅拌实现模型清洗。如图所示,本图在图5的基础上,增加了成型平台及附着模型23;其中成型平台及附着模型23由成型平台231和附着模型232共同构成,附着模型232粘附于成型平台231;所述成型平台及附着模型23可拆卸连接于清洗桶 20,所述成型平台231悬空放置于清洗桶20的上部,清洗桶20的桶底与附着模型232 的下部之间预留空间,用于容留不固定磁吸附搅拌条21的旋转搅拌运动;所述电机2 驱动磁吸转盘3旋转时,带动不固定磁吸附搅拌条21旋转从而带动清洗桶20内的液体对附着模型232进行搅拌清洗。本实施例适用于附着模型232粘附于成型平台231 时,不将附着模型232铲下脱模,而直接进行清洗的情况。
76.图9为本实用新型光固化3d打印后处理装置的实施例2。本图为本实用新型的后处理固化方案,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底盒上表面增加了电加热板实现对模型加热。如图所示,一种光固化3d打印模型后处理固化装置,包括底盒1、电机2、磁吸转盘3、可拆卸转盘4、紫外灯模块5、箱罩6、电源及控制模块7、导光板8、电加热板9;其中,所述底盒1的上表面和电加热板9上设置有圆孔11,所述底盒1的上表面设置有顶窗12,所述导光板8朝外的背面设置有导光点81;所述电机2和电源及控制模块7安装于底盒1内;所述电加热板9以四颗支撑柱91悬空固定于底盒1的上表面;所述电源及控制模块7电连接电加热板9使其进行电加热;所述电源及控制模块7电连接并控制电机2的运转和止停;所述电机2的输出轴穿过底盒1的上表面的圆孔11 连接并驱动磁吸转盘3;所述磁吸转盘3设置于电加热板9上的圆孔11内;所述可拆卸转盘4位于磁吸转盘3的上方,所述可拆卸转盘4与磁吸转盘3可拆卸连接;所述电机2驱动磁吸转盘3旋转时,带动可拆卸转盘4旋转;所述导光板8的背面固定于箱罩6内壁;所述箱罩6罩于底盒1的上部四周边缘;所述导光板8的下入射面对应位于紫外灯模块5的上方,所述箱罩6与底盒1可拆卸连接;所述紫外灯模块5设置于底盒1的内部,所述紫外灯模块5电连接于电源及控制模块7,所述紫外灯模块5 通电后由顶窗12向上透射发出的紫外光,由导光板8的下入射面射入,经导光点81 反射后,射出导光板8并照射于箱罩6内,从而对其内部
放置的模型100进行紫外光后固化。此外,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了:操作模块71、显示模块72;所述操作模块71和显示模块72电连接于电源及控制模块7;用户通过所述操作模块71对电源及控制模块7输入运行控制指令;所述显示模块72显示电源及控制模块7运行时的各项指令参数。
77.图10为本实用新型光固化3d打印后处理装置的实施例2的固化示意图。如图所示,在图9的基础上,将模型100放置在可拆卸转盘4,所述紫外灯模块5通电后由顶窗12向上透射发出的紫外光,由导光板8的下入射面射入,经导光点81反射后,射出导光板8并照射于箱罩6内,从而对其内部放置的模型100进行紫外光后固化,当开启装置的光固化功能时,电机3带动模型100匀速旋转,则模型100在同一高度上的材料表面能够受到均匀的照射。
78.图11为本实用新型光固化3d打印后处理装置的实施例2的底盒示意图1。如图所示,本图在图7的下部底盒基础上,取下了可拆卸转盘4,能更清晰的显示出所述电加热板9以四颗支撑柱91悬空固定于底盒1的上表面;电加热板9上设置有圆孔 11,磁吸转盘3设置于圆孔11内,并且所述磁吸转盘3的底部对称设置有两个磁铁31;此外还可以清晰看到所述底盒1的上表面设置有顶窗12,所述紫外灯模块5可以由顶窗12向上透射发出紫外光。
79.图12为本实用新型光固化3d打印后处理装置的实施例2的底盒示意图2。如图所示,本图在图9的基础上,取下了箱罩6,能更清晰的显示出所述电加热板9以四颗支撑柱91悬空固定于底盒1的上表面;电加热板9上设置有圆孔11,磁吸转盘3 设置于圆孔11内,可拆卸转盘4位于磁吸转盘3的上方的情况,并且所述磁吸转盘3 的底部对称设置有两个磁铁31;此外还可以清晰看到所述底盒1的上表面设置有顶窗 12,所述紫外灯模块5可以由顶窗12向上透射发出紫外光。
80.图13为本实用新型光固化3d打印后处理装置的实施例2的清洗示意图1。本实施例的清洗装置与实施例2的固化装置分时复用一个底盒,其利用磁吸转盘带动不固定磁吸附搅拌实现模型清洗。如图所示,本图在图11的基础上,增加了清洗桶20、不固定磁吸附搅拌单元21;其中,所述磁吸转盘3的底部对称设置有两个磁铁31;所述清洗桶20设置于磁吸转盘3的上方,所述清洗桶20与底盒1可拆卸连接;清洗桶 20直接放置于电加热板9上表面;所述不固定磁吸附搅拌单元21放置于清洗桶20 的桶底上,所述不固定磁吸附搅拌单元21与磁铁31产生磁吸力连接;所述电机2驱动磁吸转盘3旋转时,带动不固定磁吸附搅拌单元21旋转从而带动清洗桶20内的液体进行搅拌清洗。本实施例适用于清洗清洗桶9的桶壁。
81.图14为本实用新型光固化3d打印后处理装置的实施例2的清洗示意图2。本实施例的清洗装置与实施例2的固化装置分时复用一个底盒,其利用磁吸转盘带动不固定磁吸附搅拌实现模型清洗。如图所示,本图在图13的基础上,增加了清洗篮22;所述清洗篮22用于盛放模型100;所述清洗篮22可拆卸连接于清洗桶20,所述清洗桶20的桶底与清洗篮22的下部之间预留空间,用于容留不固定磁吸附搅拌单元21 的旋转搅拌运动;所述电机2驱动磁吸转盘3旋转时,带动不固定磁吸附搅拌单元21 旋转从而带动清洗桶20内的液体对模型100进行搅拌清洗。本实施例适用于清洗模型100。
82.图15为本实用新型光固化3d打印后处理装置的实施例3。本图为本实用新型的后处理固化方案,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基础上增加了电加热板和加热槽,由底盒内加热槽与底盒上壁14闭合构成加热腔,电加热板置于加热槽内,实现模型加热的同时使底盒上表面保持整体平整。本实施例中电加热板9和加热槽10的结构细节部分需要结合图18来观察理解。
如图所示,一种光固化3d打印模型后处理固化装置,包括底盒1、电机2、磁吸转盘3、可拆卸转盘4、紫外灯模块5、箱罩6、电源及控制模块7、导光板8、电加热板9、加热槽10;其中,所述加热槽10的底面、底盒1的上表面和电加热板9上设置有圆孔11,所述底盒1的上表面还设置有顶窗12,所述底盒1的上表面设置有两组散热窗13,所述导光板8朝外的背面设置有导光点81;所述电机2和电源及控制模块7安装于底盒1内;所述加热槽10设置于底盒1内,且与底盒1的上壁14闭合构成加热腔,所述电加热板9设置于加热槽10内;所述电源及控制模块7电连接电加热板9使其进行电加热;所述电源及控制模块7电连接并控制电机2的运转和止停;所述电机2的输出轴穿过加热槽10的底面及底盒1的上表面的圆孔11连接并驱动磁吸转盘3;所述磁吸转盘3设置于底盒1的上表面的圆孔 11内;所述可拆卸转盘4位于磁吸转盘3的上方,所述可拆卸转盘4与磁吸转盘3 可拆卸连接;所述电机2驱动磁吸转盘3旋转时,带动可拆卸转盘4旋转;所述导光板8的背面固定于箱罩6内壁;所述箱罩6罩于底盒1的上部四周边缘;所述导光板 8的下入射面对应位于紫外灯模块5的上方,所述箱罩6与底盒1可拆卸连接;所述紫外灯模块5设置于底盒1的内部,所述紫外灯模块5电连接于电源及控制模块7,所述紫外灯模块5通电后由顶窗12向上透射发出的紫外光,由导光板8的下入射面射入,经导光点81反射后,射出导光板8并照射于箱罩6内,从而对其内部放置的模型100进行紫外光后固化。此外,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了:操作模块71、显示模块72;所述操作模块71和显示模块72电连接于电源及控制模块7;用户通过所述操作模块71对电源及控制模块7输入运行控制指令;所述显示模块72显示电源及控制模块7运行时的各项指令参数。
83.图16为本实用新型光固化3d打印后处理装置的实施例3的固化示意图。如图所示,在图15的基础上,将模型100放置在可拆卸转盘4,所述紫外灯模块5通电后由顶窗12向上透射发出的紫外光,由导光板8的下入射面射入,经导光点81反射后,射出导光板8并照射于箱罩6内,从而对其内部放置的模型100进行紫外光后固化,当开启装置的光固化功能时,电机3带动模型100匀速旋转,则模型100在同一高度上的材料表面能够受到均匀的照射。
84.图17为本实用新型光固化3d打印后处理装置的实施例3的底盒示意图1。如图所示,本图在图15的下部底盒基础上,取下了可拆卸转盘4,能更清晰的显示出所述电加热板9上设置有圆孔11,所述底盒1的上表面即上壁14还设置有顶窗12,所述底盒1的上表面即上壁14设置有两组散热窗13;所述加热槽10设置于底盒1内,且与底盒1的上壁14闭合构成加热腔;所述磁吸转盘3设置于底盒1的上表面即上壁 14的圆孔11内,并且所述磁吸转盘3的底部对称设置有两个磁铁31;此外还可以清晰看到所述底盒1的上表面设置有顶窗12,所述紫外灯模块5可以由顶窗12向上透射发出紫外光。
85.图18为本实用新型光固化3d打印后处理装置的实施例3的底盒示意图2。如图所示,本图将图17中的底盒1做了结构分解展示。能更清晰的显示出所述加热槽10 设置于底盒1内,且可以与底盒1的上壁14闭合构成加热腔,所述电加热板9以四颗支撑柱91悬空固定于加热槽10的底面;所述电机2的输出轴穿过加热槽10的底面及上壁14的圆孔11连接并驱动磁吸转盘3;所述磁吸转盘3设置于上壁14的圆孔 11内;所述可拆卸转盘4位于磁吸转盘3的上方,所述可拆卸转盘4与磁吸转盘3 可拆卸连接;并且所述磁吸转盘3的底部对称设置有两个磁铁31;此外还可以清晰看到所述底盒1的上壁14上设置有顶窗12,所述紫外灯模块5可以由顶窗12向上透射发出紫外光。
86.图19为本实用新型光固化3d打印后处理装置的实施例3的清洗示意图1。本实施例
的清洗装置与实施例3的固化装置分时复用一个底盒,其利用磁吸转盘带动不固定磁吸附搅拌实现模型清洗。如图所示,本图在图17的基础上,增加了清洗桶20、不固定磁吸附搅拌单元21;其中,所述磁吸转盘3的底部对称设置有两个磁铁31;所述清洗桶20设置于磁吸转盘3的上方,所述清洗桶20与底盒1可拆卸连接;清洗桶 20直接放置于电加热板9上表面;所述不固定磁吸附搅拌单元21放置于清洗桶20 的桶底上,所述不固定磁吸附搅拌单元21与磁铁31产生磁吸力连接;所述电机2驱动磁吸转盘3旋转时,带动不固定磁吸附搅拌单元21旋转从而带动清洗桶20内的液体进行搅拌清洗。本实施例适用于清洗清洗桶9的桶壁。
87.图20为本实用新型光固化3d打印后处理装置的实施例3的清洗示意图2。本实施例的清洗装置与实施例3的固化装置分时复用一个底盒,其利用磁吸转盘带动不固定磁吸附搅拌实现模型清洗。如图所示,本图在图19的基础上,增加了清洗篮22;所述清洗篮22用于盛放模型100;所述清洗篮22可拆卸连接于清洗桶20,所述清洗桶20的桶底与清洗篮22的下部之间预留空间,用于容留不固定磁吸附搅拌单元21 的旋转搅拌运动;所述电机2驱动磁吸转盘3旋转时,带动不固定磁吸附搅拌单元21 旋转从而带动清洗桶20内的液体对模型100进行搅拌清洗。本实施例适用于清洗模型100。
88.图21为本实用新型光固化3d打印后处理装置的实施例4的二维结构图。本图为本实用新型的后处理固化方案,本实施例将导光板作为导光箱罩侧壁,底盒中紫外灯模块向上射出的紫外光由导光板导出至箱罩内对模型进行固化。如图所示,一种光固化3d打印模型后处理固化装置,包括底盒1、电机2、磁吸转盘3、可拆卸转盘4、紫外灯模块5、导光箱罩60、电源及控制模块7;其中,所述底盒1的上表面设置有圆孔11和顶窗12,所述导光箱罩60的前后侧面设置有导光板8构成的侧壁,导光板8 的外壁面设置有导光点81;顶部以内壁601封顶;所述电机2和电源及控制模块7 安装于底盒1内;所述电源及控制模块7电连接并控制电机2的运转和止停;所述电机2的输出轴连接并驱动磁吸转盘3;所述磁吸转盘3设置于圆孔11内;所述可拆卸转盘4位于磁吸转盘3的上方,所述可拆卸转盘4与磁吸转盘3可拆卸连接;所述电机2驱动磁吸转盘3旋转时,带动可拆卸转盘4旋转;所述导光箱罩60罩于底盒1 的上部四周边缘,所述导光板8的下入射面对应位于紫外灯模块5的上方,所述导光箱罩60与底盒1可拆卸连接;所述紫外灯模块5设置于底盒1上;所述紫外灯模块5 电连接于电源及控制模块7;所述紫外灯模块5通电后发出的紫外光,由导光板8的下入射面射入,经导光点81反射后,射出导光板8并照射于导光箱罩60内,从而对其内部放置的模型100进行紫外光后固化。并且,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了:操作模块71、显示模块72;所述操作模块71和显示模块72电连接于电源及控制模块7;用户通过所述操作模块71对电源及控制模块7输入运行控制指令;所述显示模块72显示电源及控制模块7运行时的各项指令参数。
89.此外,在本实施例中,能够清晰地看到所述磁吸附垫片42固定于转盘41的底部;所述磁吸附垫片42的底部对称设置有两定位螺丝43,为了便于指示定位孔32的位置,图中缺省一个定位螺丝43;所述磁吸转盘3的顶部对称设置有两定位孔32;所述定位螺丝43定位于定位孔32中;所述磁吸转盘3的底部对称设置有两个磁铁31,所述磁吸附垫片42与磁铁31磁吸固定。
90.图22为本实用新型光固化3d打印后处理装置的实施例4的底盒立体图。如图所示,本图在图21的基础上,取下了导光箱罩60,能更清晰的显示出磁吸转盘3设置于圆孔11内,可拆卸转盘4位于磁吸转盘3的上方的情况,并且所述磁吸转盘3的底部对称设置有两个磁
铁31;此外还可以清晰看到所述底盒1的上表面设置有两组顶窗12和两组紫外灯模块5,两组紫外灯模块5由两组顶窗12向上透射发出紫外光。
91.图23为本实用新型光固化3d打印后处理装置的实施例5的二维结构图。本图为本实用新型的后处理固化方案。如图所示,本图在图1的方案基础上,在其箱罩6内增加了一组散热块51和散热风扇52;所述散热风扇52和紫外灯模块5电连接于电源及控制模块7;所述散热风扇52固定于散热块51,散热块51紧贴并固定于紫外灯模块5,紫外灯模块5固定于底盒1,所述散热风扇52用于为紫外灯模块5散热。
92.此外,在本实施例中,能够清晰地看到所述磁吸附垫片42固定于转盘41的底部;所述磁吸附垫片42的底部对称设置有两定位螺丝43,为了便于指示定位孔32的位置,图中缺省一个定位螺丝43;所述磁吸转盘3的顶部对称设置有两定位孔32;所述定位螺丝43定位于定位孔32中;所述磁吸转盘3的底部对称设置有两个磁铁31,所述磁吸附垫片42与磁铁31磁吸固定。
93.图24为本实用新型光固化3d打印后处理装置的实施例5的底盒立体图。如图所示,本图在图23的基础上取下了箱罩6,能更清晰的显示底盒1的整体情况;相较于图4中的底盒1,在其底盒1内增加了散热风扇52和散热块51;所述散热风扇52和紫外灯模块5电连接于电源及控制模块7;所述散热风扇52固定于散热块51,散热块51紧贴并固定于紫外灯模块5,紫外灯模块5固定于底盒1,所述散热风扇52用于为紫外灯模块5散热。
94.图25为本实用新型光固化3d打印后处理装置的实施例6的二维结构图。本图为本实用新型的后处理固化方案。如图所示,本图在图23的方案中箱罩6内具有侧部第一组导光板8的基础上,在其箱罩6内增加了顶部第二组导光板8,顶部第二组导光板8朝上的背面设置有导光点81;所述紫外灯模块5通电后由顶窗12向上透射发出的紫外光,由侧部第一组导光板8的下入射面射入,一部分紫外光经其导光点81 反射后,由侧部第一组导光板8横向射出并照射于箱罩6内;另一部分紫外光由两组导光板8的拼接面进入顶部第二组导光板8,经其导光点81反射后,由顶部向下射出并照射于箱罩6内,重点照射于模型100的顶部,以强化固化效果。
95.图26为本实用新型光固化3d打印后处理装置的实施例6的底盒立体图。如图所示,本图在图25的基础上取下了箱罩6,能更清晰的显示底盒1的整体情况;相较于图4中的底盒1,在其底盒1内增加了散热风扇52和散热块51;所述散热风扇52和紫外灯模块5电连接于电源及控制模块7;所述散热风扇52固定于散热块51,散热块51紧贴并固定于紫外灯模块5,紫外灯模块5固定于底盒1,所述散热风扇52用于为紫外灯模块5散热。
96.图27为本实用新型光固化3d打印后处理装置的实施例7的二维结构图。本图为本实用新型的后处理固化方案。如图所示,本图在图1的方案基础上,在其底盒1内增加了通风管15、加热风扇16、通风口17;所述加热风扇16安装于底盒1内;所述通风口17开口于底盒1的上表面;所述通风管15连通加热风扇16和通风口17并共同构成热风循环管道,所述加热风扇16通电产生热风,通过热风循环管道对箱罩6 内的密闭空间进行热风循环加热,从而对其内部放置的模型100进行加热并使其在自然冷却后去应力。
97.图28为本实用新型光固化3d打印后处理装置的实施例7的底盒立体图。如图所示,本图在图27的基础上取下了箱罩6,能更清晰的显示底盒1的整体情况;相较于图4中的底盒1,在其底盒1内增加了通风管15、加热风扇16、通风口17;所述加热风扇16电连接于电源及
控制模块7;所述加热风扇16安装于底盒1内;所述通风口17开口于底盒1的上表面;所述通风管15连通加热风扇16和通风口17并共同构成热风循环管道,所述加热风扇16通电产生热风,通过热风循环管道对箱罩6内的密闭空间进行热风循环加热,从而对其内部放置的模型100进行加热并使其在自然冷却后去应力,图中两个通风口17对角设置,在箱罩6内部一进一出形成热风循环对流,方便进行热风加热。
98.图29为本实用新型光固化3d打印后处理装置的实施例8的二维结构图。本图为本实用新型的后处理固化方案。如图所示,本图在图9的实施例2的基础上,在其底盒1内增加了散热风扇52和散热块51;所述散热风扇52和紫外灯模块5电连接于电源及控制模块7;所述散热风扇52固定于散热块51,散热块51紧贴并固定于紫外灯模块5,紫外灯模块5固定于底盒1,所述散热风扇52用于为紫外灯模块5散热。
99.更重要的是,本图还以二维结构图展示了实施例2和本实施例8的结构细节。所述底盒1的上表面和电加热板9上设置有圆孔11,所述底盒1的上表面设置有顶窗 12,所述导光板8朝外的背面设置有导光点81;所述电机2和电源及控制模块7安装于底盒1内;所述电加热板9以四颗支撑柱91悬空固定于底盒1的上表面;所述电源及控制模块7电连接电加热板9使其进行电加热;所述电源及控制模块7电连接并控制电机2的运转和止停;所述电机2的输出轴穿过底盒1的上表面的圆孔11连接并驱动磁吸转盘3;所述磁吸转盘3设置于电加热板9上的圆孔11内;所述可拆卸转盘4位于磁吸转盘3的上方,所述可拆卸转盘4与磁吸转盘3可拆卸连接;所述电机 2驱动磁吸转盘3旋转时,带动可拆卸转盘4旋转;所述导光板8的背面固定于箱罩 6内壁;所述箱罩6罩于底盒1的上部四周边缘;所述导光板8的下入射面对应位于紫外灯模块5的上方,所述箱罩6与底盒1可拆卸连接;所述紫外灯模块5设置于底盒1的内部,所述紫外灯模块5电连接于电源及控制模块7,所述紫外灯模块5通电后由顶窗12向上透射发出的紫外光,由导光板8的下入射面射入,经导光点81反射后,射出导光板8并照射于箱罩6内,从而对其内部放置的模型100进行紫外光后固化。此外,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了:操作模块71、显示模块72;所述操作模块71 和显示模块72电连接于电源及控制模块7;用户通过所述操作模块71对电源及控制模块7输入运行控制指令;所述显示模块72显示电源及控制模块7运行时的各项指令参数。
100.此外,在本实施例中,能够清晰地看到所述磁吸附垫片42固定于转盘41的底部;所述磁吸附垫片42的底部对称设置有两定位螺丝43,为了便于指示定位孔32的位置,图中缺省一个定位螺丝43;所述磁吸转盘3的顶部对称设置有两定位孔32;所述定位螺丝43定位于定位孔32中;所述磁吸转盘3的底部对称设置有两个磁铁31,所述磁吸附垫片42与磁铁31磁吸固定。
101.图30为本实用新型光固化3d打印后处理装置的实施例8的底盒立体图。如图所示,本图在图29的基础上取下了箱罩6,能更清晰的显示底盒1的整体情况;相较于图12中的底盒1,在其底盒1内增加了散热风扇52和散热块51;所述散热风扇52 和紫外灯模块5电连接于电源及控制模块7;所述散热风扇52固定于散热块51,散热块51紧贴并固定于紫外灯模块5,紫外灯模块5固定于底盒1,所述散热风扇52 用于为紫外灯模块5散热。图中为了清晰展示散热风扇52和散热块51,使电加热板 9缺省一部分。
102.图31为本实用新型光固化3d打印后处理装置的实施例9的二维结构图。本图为本实用新型的后处理固化方案。如图所示,本图在图15的实施例3的基础上,采用触摸显示屏
712来替代操作模块71和显示模块72;所述触摸显示屏712电连接于电源及控制模块7;用户既通过触摸显示屏712对电源及控制模块7输入运行控制指令;又通过触摸显示屏712显示电源及控制模块7运行时的各项指令参数。
103.此外,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加强加热槽10对箱罩6内的热量流动,还在加热槽 10内增加了对流风扇90,所述对流风扇90电连接于电源及控制模块7,对流风扇90 通电运转时,将加热槽10内电加热板9产生的热量透过上壁14上的散热窗13吹向箱罩6内,以增强箱罩6内的环境温度。
104.更重要的是,本图还以二维结构图展示了实施例3和本实施例9的结构细节。所述加热槽10的底面、底盒1的上表面和电加热板9上设置有圆孔11,所述底盒1的上表面还设置有顶窗12,所述底盒1的上表面设置有两组散热窗13,所述导光板8 朝外的背面设置有导光点81;所述电机2和电源及控制模块7安装于底盒1内;所述加热槽10设置于底盒1内,且与底盒1的上壁14闭合构成加热腔,所述电加热板9 以四颗支撑柱91悬空固定于加热槽10的底面;所述电源及控制模块7电连接电加热板9使其进行电加热;所述电源及控制模块7电连接并控制电机2的运转和止停;所述电机2的输出轴穿过加热槽10的底面及底盒1的上表面的圆孔11连接并驱动磁吸转盘3;所述磁吸转盘3设置于底盒1的上表面的圆孔11内;所述可拆卸转盘4位于磁吸转盘3的上方,所述可拆卸转盘4与磁吸转盘3可拆卸连接;所述电机2驱动磁吸转盘3旋转时,带动可拆卸转盘4旋转;所述导光板8的背面固定于箱罩6内壁;所述箱罩6罩于底盒1的上部四周边缘;所述导光板8的下入射面对应位于紫外灯模块5的上方,所述箱罩6与底盒1可拆卸连接;所述紫外灯模块5设置于底盒1的内部,所述紫外灯模块5电连接于电源及控制模块7,所述紫外灯模块5通电后由顶窗 12向上透射发出的紫外光,由导光板8的下入射面射入,经导光点81反射后,射出导光板8并照射于箱罩6内,从而对其内部放置的模型100进行紫外光后固化。
105.图32为本实用新型光固化3d打印后处理装置的实施例9的底盒立体图。如图所示,本图在图31的基础上取下了箱罩6,能更清晰的显示底盒1的整体情况;相较于图17中的底盒1,从外部观察,采用触摸显示屏712来替代操作模块71和显示模块 72;所述触摸显示屏712电连接于电源及控制模块7;用户既通过触摸显示屏712对电源及控制模块7输入运行控制指令;又通过触摸显示屏712显示电源及控制模块7 运行时的各项指令参数。
106.以上的实施例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