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座椅和工程机械的制作方法

2022-03-16 13:45:2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振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座椅和工程机械。


背景技术:

2.随着现代建设工程的发展,工程机械功率大、负载高、工况恶劣,使得工程机械整机产生强烈的振动,工程机械工作时,作业装置的低频振动通过车架传递到驾驶室,经过座椅最终传递到驾驶员位置,驾驶员长时间暴露在低频大振幅为主的振动环境中,会导致身体不适甚至引发严重的疾病。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对乘坐人员提供减振作用的座椅和工程机械。
4.本发明第一方面公开一种座椅,具有空载状态和承载人员的承载状态,包括:
5.座体,用于承载人员;
6.承载装置,设于所述座体下方,用于承载所述座体;
7.减振装置,与所述承载装置连接,设于所述承载装置下方,包括减振弹簧。
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减振装置包括第一缓冲装置,所述第一缓冲装置包括成x型分布的第一弹性部、第二弹性部、第三弹性部和第四弹性部,所述第一弹性部和所述第三弹性部相对设置,所述第二弹性部和所述第四弹性部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弹性部包括第一弹簧座、第一移动块和连接在所述第一弹簧座和所述第一移动块之间的第一减振弹簧,所述第二弹性部包括第二弹簧座、第二移动块和连接在所述第二弹簧座和所述第二移动块之间的第二减振弹簧,所述第三弹性部包括第三弹簧座、第三移动块和连接在所述第三弹簧座和所述第三移动块之间的第三减振弹簧,所述第四弹性部包括第四弹簧座、第四移动块和连接在所述第四弹簧座和所述第四移动块之间的第四减振弹簧,所述第一缓冲装置还包括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移动块和所述第二移动块铰接的第一连杆、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移动块和所述第三移动块铰接的第二连杆、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移动块和所述第三移动块铰接的第三连杆、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三移动块和所述第四移动块铰接的第四连杆、一端与所述第一移动块铰接且另一端与所述承载装置可相对转动连接的第一支撑杆和一端与所述第三移动块铰接且另一端和所述承载装置可相对转动连接的第二支撑杆。
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缓冲装置被配置为:在所述座椅从空载状态切换到承载状态过程中,受所述承载装置压力的所述第一支撑杆和所述第二支撑杆分别驱动所述第一移动块和所述第三移动块往相互靠近的方向移动,且通过所述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三连杆和第四连杆驱动所述第二移动块和所述第四移动块往相互远离的方向移动,在此过程中所述第一减振弹簧、所述第二减振弹簧、所述第三减振弹簧和所述第四减振弹簧分别提供阻碍所述第一移动块、所述第二移动块、所述第三移动块和所述第四移动块移动的弹性力,所述第二移动块和所述第四移动块分别压缩所述第二减振弹簧和所述第四减振弹簧,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四连杆的夹角、所述第二连杆和所述第三连杆的夹角均变大。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减振弹簧和所述第三减振弹簧的弹簧刚度均小于所述第二减振弹簧的弹簧刚度和所述第四减振弹簧的弹簧刚度。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减振弹簧的轴线与所述第四减振弹簧的轴线共线,和/或所述第二减振弹簧和所述第四减振弹簧的弹簧刚度相等。
12.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座椅的承载状态,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第一移动块的铰接点和与所述第二移动块的铰接点,和所述第四连杆与所述第一移动块的铰接点和与所述第四移动块的铰接点四点共线;且所述第二连杆与所述第二移动块的铰接点和与所述第三移动块的铰接点,和所述第三连杆与所述第三移动块的铰接点和与所述第四移动块的铰接点四点共线。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缓冲装置还包括成x型的第一直线滑轨和第二直线滑轨,所述第一移动块和所述第三移动块分别布置于所述第一直线滑轨的两端且均与所述第一直线滑轨滑动配合,所述第二移动块和所述第三移动块分别布置于所述第二直线滑轨的两端且均与所述第二直线滑轨滑动配合。
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减振装置包括第二缓冲装置,所述第二缓冲装置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五弹性部、第六弹性部和位于所述第五弹性部和所述第六弹性部之间的用于承载所述承载装置的承载部,所述承载部包括用于和所述承载装置连接的连接部和位于所述连接部下方的第七减振弹簧,所述第七减振弹簧对所述连接部提供弹性支撑,所述第五弹性部包括第五弹簧座、第五移动块和连接在所述第五弹簧座和所述第五移动块之间的第五减振弹簧,所述第六弹性部包括第六弹簧座、第六移动块和连接在所述第六弹簧座和所述第六移动块之间的第六减振弹簧,所述第二缓冲装置还包括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五移动块和所述连接部铰接的第五连杆和两端分别与所述第六移动块和所述连接部铰接的第六连杆,所述第二缓冲装置被配置为:在所述座椅从空载状态切换到承载状态过程中,受所述承载装置压力的所述连接部通过所述第五连杆和所述第六连杆分别驱动所述第五移动块和所述第六移动块往压缩所述第五减振弹簧和压缩所述第六减振弹簧的方向移动,在此过程中所述第五减振弹簧、所述第六减振弹簧、所述第七减振弹簧分别提供阻碍所述第五移动块、所述第六移动块和所述第七移动块移动的弹性力,所述第五连杆和所述第六连杆的夹角变大。
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五减振弹簧的轴线与所述第六减振弹簧的轴线共线,和/或所述第五减振弹簧和所述第六减振弹簧的弹簧刚度相等。
16.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座椅的承载状态,所述第五连杆与所述第五移动块的铰接点和与连接部的铰接点,和所述第六连杆与所述第六移动块的铰接点和与所述连接部的铰接点四点共线。
1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五减振弹簧和所述第六减振弹簧分别包括第一空气弹簧和第二空气弹簧。
1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减振装置包括用于控制所述第一空气弹簧和所述第二空气弹簧充放气的充放气装置和用于判断所述座椅承载人员轻重的检测装置,所述座椅还包括与所述检测装置和所述充放气装置信号连接的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被配置为根据所述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控制所述充放气装置对所述第一空气弹簧和所述第二空气弹簧进行充气或者放气。
1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检测装置包括用于检测所述承载部的位移的位移传感器。
20.本发明第二方面公开一种工程机械,包括车辆和安装在所述车辆上的任一所述的座椅。
21.基于本发明提供的座椅,通过在座体和承载装置下方设置带有减振弹簧的减振装置,通过减振弹簧的减振作用,能够对座椅上的乘坐人员进行减振,提高乘坐座椅人员的乘坐舒适性。
22.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23.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24.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座椅的结构示意图;
25.图2为图1所示实施例的座椅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26.图3为图1所示实施例的座椅在空载状态时的第二缓冲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7.图4为图3所示实施例的座椅在承载状态时的第二缓冲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8.图5为图3所示实施例的第二缓冲装置的连接部结构示意图;
29.图6为图1所示实施例的座椅在空载状态时的第一缓冲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0.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发明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31.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32.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
……
之上”、“在
……
上方”、“在
……
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
……
上方”可以包括“在
……
上方”和“在
……
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33.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座椅具有空载状态和承载人员的承载状态,座椅包括座体4、承载装置3和减振装置。人员不乘坐座椅时,座椅处于空载状态,人员乘坐座椅时,座椅处于承载状态。
34.座体4用于承载人员,用于直接和人员接触,人员直接乘坐在座体4上。
35.承载装置3设于座体4下方,承载装置3用于承载座体4。
36.减振装置与承载装置3连接,减振装置设于承载装置3下方,减振装置包括减振弹簧。
37.本实施例的座椅,通过在座体4和承载装置3下方设置带有减振弹簧的减振装置,通过减振弹簧的减振作用,当座椅设置于具有振动的装置上,例如设置在工程机械上时,减振装置位于工程机械的底盘和座体4之间,减振装置通过减振弹簧的减振作用能够对座椅上的乘坐人员进行减振,提高乘坐座椅人员的乘坐舒适性。
38.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2和图6所示,减振装置包括第一缓冲装置1。第一缓冲装置1包括成x型分布的第一弹性部11、第二弹性部12、第三弹性部13和第四弹性部14,第一弹性部11和第三弹性部13相对设置,第二弹性部12和第四弹性部14相对设置。即第一弹性部11、第二弹性部12、第三弹性部13和第四弹性部14分布于x形状的四个端部,将第一弹性部11和第三弹性部13相连接,第二弹性部12和第四弹性部14用连线连接后整体呈x形。
39.如图所示,第一弹性部11包括第一弹簧座111、第一移动块113和连接在第一弹簧座111和第一移动块113之间的第一减振弹簧112,第二弹性部12包括第二弹簧座121、第二移动块123和连接在第二弹簧座121和第二移动块123之间的第二减振弹簧122,第三弹性部13包括第三弹簧座131、第三移动块133和连接在第三弹簧座131和第三移动块133之间的第三减振弹簧132,第四弹性部14包括第四弹簧座141、第四移动块143和连接在第四弹簧座141和第四移动块143之间的第四减振弹簧142。第一缓冲装置1还包括两端分别与第一移动块113和第二移动块123铰接的第一连杆151、两端分别与第二移动块123和第三移动块133铰接的第二连杆152、两端分别与第二移动块123和第三移动块133铰接的第三连杆153、两端分别与第三移动块133和第四移动块143铰接的第四连杆154、一端与第一移动块113铰接且另一端和承载装置3可相对转动连接的第一支撑杆161和一端与第三移动块133铰接且另一端与承载装置3可相对转动连接的第二支撑杆162。
40.第一缓冲装置设置于承载装置3和座椅要安装的机械之间,例如第一缓冲装置安装于工程机械的车架上。第一弹性部11的第一弹簧座111固定设置,例如固定安装于工程机械的车架上。第一弹簧座111用于安装第一减振弹簧112,第一减振弹簧112可以与第一移动块113之间直接连接或者间接连接,第一减振弹簧112在第一移动块113移动时对第一移动块113提供弹性力。第二弹性部12、第三弹性部13、第四弹性部14与第一弹性部11同理。第一支撑杆161、第二支撑杆162与承载装置3之间可以直接连接或者间接连接,在如图1、图2和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为间接连接,在图中,第一支撑杆161的另一端与第一固定块31铰接,第一固定块31与中介平台5固定连接,中介平台5位于承载装置3下方且和承载装置3通过第二缓冲装置间接连接,第二支撑杆162的另一端与第二固定块32铰接,第二固定块32与中介平台5固定连接,通过该种方式第一支撑杆161、第二支撑杆162与承载装置3间接连接。在一些
图示未示出的实施例种,第一支撑杆161、第二支撑杆162也可以直接和承载装置3直接连接,例如当图1所示的座椅不设置中介平台5和第二缓冲装置时,第一支撑杆161和第二支撑杆162的另一端也可以直接和承载装置3铰接。
41.在座椅从空载状态切换到承载状态过程中,受承载装置3压力的第一支撑杆161和第二支撑杆162分别驱动第一移动块113和第三移动块133往相互靠近的方向移动,且通过第一连杆151、第二连杆152、第三连杆153和第四连杆154驱动第二移动块123和第四移动块143往相互远离的方向移动,在此过程中第一减振弹簧112、第二减振弹簧122、第三减振弹簧132和第四减振弹簧142分别提供阻碍第一移动块113、第二移动块123、第三移动块133和第四移动块143移动的弹性力,第二移动块123和第四移动块143分别压缩第二减振弹簧122和第四减振弹簧142,第一连杆151和第四连杆154的夹角、第二连杆152和第三连杆153的夹角均变大。
42.在座椅从空载状态切换到承载状态过程中,即人员开始乘坐座椅时,人员的体重会往下压承载装置3,承载装置3会将压力传递至第一支撑杆161和第二支撑杆162,第一支撑杆161在压力作用下驱动第一移动块113往靠近第三弹性部13的方向移动,第二支撑杆162驱动第三移动块133往靠近第一弹性部11的方向移动,在此移动过程中,第一减振弹簧112、第二减振弹簧122的弹性力均与第一移动块113和第三移动块133的移动方向相反。第二移动块123会往远离第四弹性部14的方向移动并且压缩第二减振弹簧,第四移动块143会往远离第二弹性部12的方向移动并且压缩第四减振弹簧。第一连杆151和第四连杆154的夹角变大,指的是以第一连杆151的轴线和第四连杆154的轴线在第一移动块113上的交点作为顶点的角变大,在如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连杆151和第四连杆154与第一移动块113铰接于同一点,则该铰接点为该夹角的顶点,该夹角的变化范围为0~360
°
。第二连杆152和第三连杆153的夹角变大与上述第一连杆151和第四连杆154的夹角变大同理。由于在此过程中,第一连杆151和第四连杆154的夹角、第二连杆152和第三连杆153的夹角均变大,则第四减振弹簧142、第二减振弹簧122的弹性力可以通过第四移动块143、第一连杆151、第四连杆154、第二连杆152、第三连杆153、第二移动块123相互抵消一部分,夹角越大,抵消作用越大,此时起弹性作用的主要是第一减振弹簧112和第三减振弹簧132,在座椅的承载状态下,第一缓冲装置对整个座椅的刚度越小,第一缓冲装置的固有频率会越小,根据振动隔离理论,当激励频率大于系统固有频率的倍时能起到隔振效果,从而第一缓冲装置能够实现对座椅乘坐人员的低频率振动的隔离。而在人员刚开始乘坐时,第一连杆151和第四连杆154的夹角、第二连杆152和第三连杆153的夹角均较小,第四减振弹簧142、第二减振弹簧122的弹性作用相互抵消较小,第一减振弹簧112、第二减振弹簧122、第三减振弹簧132和第四减振弹簧142的弹性力均能对第一支撑杆161和第二支撑杆162的运动造成较大阻碍,第一缓冲装置刚度较大,座椅的变形较慢,人员在乘坐时座椅能够缓慢变形,人员能够得到较舒适的乘坐效果。
43.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所示,第一减振弹簧112和第三减振弹簧132的弹簧刚度均小于第二减振弹簧122的弹簧刚度和第四减振弹簧142的弹簧刚度。通过将第二减振弹簧122的弹簧刚度和第四减振弹簧142的弹簧刚度设置得远大于第一减振弹簧112和第三减振弹簧132的弹簧刚度,能够使在座椅处于空载状态时第一缓冲装置具有较大刚度,在座椅处于承载状态时,第一缓冲装置1能够具有更小的刚度,第一缓冲装置1对人员的隔振效果更
好。
44.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减振弹簧122的轴线与第四减振弹簧142的轴线共线,和/或第二减振弹簧122和第四减振弹簧142的弹簧刚度相等。该设置能够在承载状态时,第二减振弹簧122的弹性力与第四减振弹簧142的弹性力抵消作用更大,在座椅处于承载状态时,第一缓冲装置1能够具有更小的刚度,进一步提高第一缓冲装置1对人员的隔振效果。
45.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座椅的承载状态,第一连杆151与第一移动块113的铰接点和与第二移动块123的铰接点,和第四连杆154与第一移动块113的铰接点和与第四移动块143的铰接点四点共线;且第二连杆152与第二移动块123的铰接点和与第三移动块133的铰接点,和第三连杆153与第三移动块133的铰接点和与第四移动块143的铰接点四点共线。该设置,能够使第二减振弹簧122的弹性力与第四减振弹簧142的弹性力抵消作用尽可能地大,当第二减振弹簧122和第四减振弹簧142相同且对称设置时,两者的弹性力可以完全抵消,使承载状态下第一缓冲装置1的刚度达到最小,使第一缓冲装置1对座椅的隔振效果达到最好。
46.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第一缓冲装置1还包括成x型的第一直线滑轨171和第二直线滑轨172,第一移动块113和第三移动块133分别布置于第一直线滑轨171的两端且均与第一直线滑轨171滑动配合,第二移动块123和第三移动块133分别布置于第二直线滑轨172的两端且均与第二直线滑轨172滑动配合。在如图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直线滑轨171和第二直线滑轨172相交且呈十字形,第一弹性部、第二弹性部、第三弹性部和第四弹性部也呈十字型分布。
47.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弹性部和第三弹性部对称,第二弹性部和第三弹性部对称。
48.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减振装置包括第二缓冲装置2,第二缓冲装置2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五弹性部21、第六弹性部22和位于第五弹性部21和第六弹性部22之间的用于承载承载装置3的承载部,承载部包括用于和承载装置3连接的连接部231和位于连接部231下方的第七减振弹簧232,第七减振弹簧232对连接部231提供弹性支撑,第五弹性部21包括第五弹簧座211、第五移动块213和连接在第五弹簧座211和第五移动块213之间的第五减振弹簧212,第六弹性部22包括第六弹簧座221、第六移动块223和连接在第六弹簧座221和第六移动块223之间的第六减振弹簧222,第二缓冲装置2还包括两端分别与第五移动块213和连接部231铰接的第五连杆241和两端分别与第六移动块223和连接部231铰接的第六连杆242。第二缓冲装置设置于承载装置3和座椅要安装的机械之间,例如第二缓冲装置安装于工程机械的车架上,在如图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二缓冲装置安装于中介平台5上。第五弹性部21的第五弹簧座211固定设置,例如如图所示固定安装于中介平台5上。第五弹簧座211用于安装第五减振弹簧212,第五减振弹簧212可以与第五移动块213之间直接连接或者间接连接,第五减振弹簧212在第五移动块213移动时对第五移动块213提供弹性力,第六弹性部22与第五弹性部21同理。
49.在座椅从空载状态切换到承载状态过程中,受承载装置3压力的连接部231通过第五连杆241和第六连杆242分别驱动第五移动块213和第六移动块223往压缩第五减振弹簧212和压缩第六减振弹簧222的方向移动,在此过程中第五减振弹簧212、第六减振弹簧222、第七减振弹簧232分别提供阻碍第五移动块213、第六移动块223和第七移动块移动的弹性力,第五连杆241和第六连杆242的夹角变大。在座椅从空载状态切换到承载状态过程中,即
人员开始乘坐座椅时,人员的体重会往下压承载装置3,承载装置3会将压力传递至承载部,承载部在压力作用下向下方运动,且驱动第五移动块213和第六移动块223分别压缩第五减振弹簧212和第六减振弹簧222,在此移动过程中,第五减振弹簧212、第六减振弹簧222的弹性力均与第五移动块213和第六移动块223的移动方向相反。第五连杆241和第六连杆242的夹角变大,指的是以第五连杆241的轴线和第六连杆242的轴线在承载部上的交点作为顶点的角变大,在如图3至图4所示。由于在此过程中,第五连杆241和第六连杆242的夹角变大,则第五减振弹簧212和第六减振弹簧222的弹性力可以通过第五连杆241、承载部和第六连杆242相互抵消一部分,夹角越大,抵消作用越大,当第五连杆241和第六连杆242的夹角成180
°
时,此时起弹性力抵消作用最大,弹性力主要取决于第七减振弹簧232,第二缓冲装置2的刚度最小。第二缓冲装置2对整个座椅的刚度越小,第二缓冲装置的固有频率会越小,从而第二缓冲装置能够实现对座椅乘坐人员的低频率振动的隔离。而在人员刚开始乘坐时,第五连杆241和第六连杆242夹角较小,第五减振弹簧212和第六减振弹簧222的弹性作用相互抵消较小,第五减振弹簧212和第六减振弹簧222的弹性力能对承载部的向下运动造成较大阻碍,第二缓冲装置刚度较大,座椅的变形较慢,人员在乘坐时座椅能够缓慢变形,人员能够得到较舒适的乘坐效果。
50.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五减振弹簧212的轴线与第六减振弹簧222的轴线共线,和/或第五减振弹簧212和第六减振弹簧222的弹簧刚度相等。该设置能够在承载状态时,第五减振弹簧212的弹性力与第六减振弹簧222的弹性力抵消作用更大,在座椅处于承载状态时,第二缓冲装置2能够具有更小的刚度,进一步提高第二缓冲装置2对人员的隔振效果。
51.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座椅的承载状态,第五连杆241与第五移动块213的铰接点和与连接部231的铰接点,和第六连杆242与第六移动块223的铰接点和与连接部231的铰接点四点共线。该设置,能够使第五减振弹簧212的弹性力与第六减振弹簧222的弹性力抵消作用尽可能地大,当第五减振弹簧212和第六减振弹簧222相同且对称设置时,两者的弹性力可以完全抵消,使承载状态下第二缓冲装置2的刚度达到最小,使第二缓冲装置2对座椅的隔振效果达到最好。
52.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缓冲装置2包括第三直线滑轨251和第四直线滑轨252,第五移动块213与第三直线滑轨251配合,在第三直线滑轨251上滑动。第六移动块223与第四直线滑轨252配合,在第四直线滑轨252上滑动。
53.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五减振弹簧212和第六减振弹簧222分别包括第一空气弹簧和第二空气弹簧。设置第一空气弹簧和第二空气弹簧能够方便地对第五减振弹簧212和第六减振弹簧222的弹性力进行调节,从而方便调节第二缓冲装置在座椅空载状态下的刚度。
54.在一些实施例中,减振装置包括用于控制第一空气弹簧和第二空气弹簧充放气的充放气装置和用于判断座椅承载人员轻重的检测装置,座椅还包括与检测装置和充放气装置信号连接的控制装置,控制装置被配置为根据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控制充放气装置对第一空气弹簧和第二空气弹簧进行充气或者放气。如图2所示,充放气装置包括对第一空气弹簧充放气的第一气阀26和对第二空气弹簧充放气的第二气阀27,控制装置包括与第一气阀26和第二气阀27信号连接的控制器8。控制器通过对人员体重进行判断来对第一空气弹簧和第二空气弹簧进行充气或者放气,可以实现座椅在承载状态第五连杆241和第六连杆242的夹角维持在180
°
附近,从而使承载状态下第二缓冲装置2的刚度达到最小,使第二缓冲装
置2对座椅的隔振效果达到最好。在一些实施例中,检测装置包括用于检测承载部的位移的位移传感器。在一些实施例中,减振装置如图2所示包括设于中介平台5上的两个第二缓冲装置2。
55.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5所示,连接部包括与承载装置3连接的第一异形板2311和与第七减振弹簧232连接的第二异形板2312以及连接第一异形板2311和第二异形板2312的多个阻尼杆2313。如图所示,阻尼杆2313分布于第一异形板2311和第二异形板2312之间的四周与中间部位,能够从多个方向进一步提高对座体4的减振效果。
56.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公开一种工程机械,工程机械包括车辆和安装在车辆上的任一上述的座椅。
57.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当中。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