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超长储能的蓄能供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3-16 05:05:3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蓄能供热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超长储能的蓄能供热装置。


背景技术:

2.蓄能供热装置是一种新兴的、科学的、高效的、环保的、安全的、经济节能的供热方式。其利用夜间低谷时段的廉价电能或者风能所发电力,迅速将电能转化为热能储存在设备的蓄热体中。当需要用热时,通过智能plc控制变频风机的运转,使空气在高温蓄热体内部循环,将蓄热体中的热量带出,成为高温的热空气,高温热空气再经过高效换热器后转换成热水,供暖单位利用热水实现供暖。简单来讲,电蓄能供热装置就是利用低谷电,通过穿插在蓄热体内的电热管将电能转化为热能,蓄热体则会快速吸收热能并存储起来,在需要供热的时候,通过二次换热释放出来,供用户使用。因此,如何延长蓄热体的储能时间,成为蓄能供热装置优劣的一个重要指标。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解决背景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的一种超长储能的蓄能供热装置。
4.本发明提出的一种超长储能的蓄能供热装置,包括:外壳体、推杆、以及位于外壳体内的蓄热体和穿插在蓄热体内的电热管,其中:
5.外壳体内壁设有绝热层a;蓄热体包括若干个蓄热块,所有蓄热块沿外壳体的高度方向依次布置,且任意相邻的两个蓄热块之间均预留有间距以形成风道,任意相邻的两个蓄热块之间均设有连接二者并对上方的蓄热块形成支撑的支撑件,且该支撑件为弹性元件;
6.推杆可上下活动地布置在蓄热体的上方,且推杆的顶端伸至外壳体的外部。
7.优选地,蓄热块的周壁均设有绝热层b。
8.优选地,蓄热体的上方设有与其平行的绝热板,推杆位于外壳体内部的一端与绝热板固定。
9.优选地,支撑件为柱形弹簧,支撑件的一端与上方的蓄热块抵靠,其另一端与下方的蓄热块抵靠。
10.优选地,蓄热块靠近风道一侧的块面上均设有凹槽,支撑件的两端均位于凹槽内。
11.优选地,还包括导柱,导柱竖直固定在外壳体内,且导柱的顶端依次穿过各蓄热块;支撑件套装在导柱上。
12.优选地,电热管位于风道内。
13.优选地,位于任意一个风道上方的蓄热块上设有布管槽,电热管位于布管槽内。
14.优选地,位于任意一个风道下方的蓄热块上设有布管槽,电热管位于布管槽内。
15.优选地,外壳体上还固定有驱动机构,驱动机构与推杆连接以用于驱动推杆上下移动。
16.优选地,推杆与外壳体螺纹连接,驱动机构与推杆连接以驱动推杆旋转。
17.优选地,推杆与外壳体滑动连接,驱动机构与推杆连接以驱动推杆上下滑动。
18.本发明中,通过在外壳体内壁设置绝热层a,以增强外壳体的保温效果。同时,将使蓄热体包括若干个蓄热块,以利用相邻两个蓄热块之间的间距形成风道,并在任意相邻的两个蓄热块之间设置支撑件,以利用支撑件对上方的蓄热块进行支撑,从而实现各蓄热块的相互连接,且在受压时,各蓄热块能够相互靠拢。同时,通过将支撑件设置成弹性元件,将推杆设置在蓄热体的上方,并使推杆可上下活动,从而使用户通过推杆推动各蓄热块相互靠拢,以使风道闭合,进而缩小蓄热体与外界的接触面积,且气流无法从蓄热体内部通过,以增强蓄热体自身的保温效果,减缓其热量散失的量,从而大大延长了蓄热体的储能时间。此外,蓄热体在吸收电热管产生的热能时,也可将蓄热块叠合,这样也有利于加快各蓄热块之间的热传导,提高吸热效率,并增强各蓄热块温度的一致性。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超长储能的蓄能供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超长储能的蓄能供热装置中所述蓄热块叠合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1.参照图1-2,本发明提出的一种超长储能的蓄能供热装置,包括:外壳体1、推杆2、以及位于外壳体1内的蓄热体和穿插在蓄热体内的电热管3,其中:外壳体1内壁设有绝热层a11,以增强外壳体1的保温效果。
22.蓄热体包括若干个蓄热块4,所有蓄热块4沿外壳体1的高度方向依次布置,且任意相邻的两个蓄热块4之间均预留有间距以形成风道,任意相邻的两个蓄热块4之间均设有连接二者并对上方的蓄热块4形成支撑的支撑件5,且该支撑件5为弹性元件;以使各蓄热块4通过支撑件5依次连接以形成整体,且受压时还能使各蓄热块4聚拢在一起。
23.推杆2可上下活动地布置在蓄热体的上方,且推杆2的顶端伸至外壳体1的外部。当不需要蓄热体释放热量时,下推推杆2,以利用推杆2从蓄热体的上方对各蓄热块4施压,使各蓄热块4逐步向下聚拢,进而使风道逐步减小直至各蓄热块4依次叠合、风道完全闭合。而当需要蓄热体释放热量时,只需上下移动推杆2,解除对蓄热体的压力,此时,各蓄热块4在支撑件5的复位下重新拉开距离形成风道,以使空气在高温的蓄热体内部循环,将蓄热体中的热量带出。
24.由上可知,本发明通过在外壳体1内壁设置绝热层a11,以增强外壳体1的保温效果。同时,将使蓄热体包括若干个蓄热块4,以利用相邻两个蓄热块4之间的间距形成风道,并在任意相邻的两个蓄热块4之间设置支撑件5,以利用支撑件5对上方的蓄热块4进行支撑,从而实现各蓄热块4的相互连接,且在受压时,各蓄热块4能够相互靠拢。同时,通过将支撑件5设置成弹性元件,将推杆2设置在蓄热体的上方,并使推杆2可上下活动,从而使用户通过推杆2推动各蓄热块4相互靠拢,以使风道闭合,进而缩小蓄热体与外界的接触面积,且气流无法从蓄热体内部通过,以增强蓄热体自身的保温效果,减缓其热量散失的量,从而大大延长了蓄热体的储能时间。
25.此外,蓄热体在吸收电热管产生的热能时,也可将蓄热块4叠合,这样也利于加快各蓄热块之间的热传导,提高吸热效率,并增强各蓄热块温度的一致性。而当蓄热块4分开后,各蓄热块4相互独立,避免因蓄热体因散热不均而使蓄热体自身进行热传导(即蓄热体自身高温部位向其低温部位传送热量),而造成的热量内耗。
26.此外,本实施例中,蓄热块4的周壁均设有绝热层b41。当蓄热体中的各蓄热块4叠合后,各蓄热块4周壁上的绝热层b41相互配合直接在蓄热体的周壁形成一道紧贴的绝热层,以进一步阻挡蓄热体内部热量的散热,并在蓄热块4分开后,不妨碍蓄热体4正常释放热量。
27.本实施例中,蓄热体的上方设有与其平行的绝热板6,推杆2位于外壳体1内部的一端与绝热板6固定。以利用绝热板6对蓄热块4施压,以利用绝热板6在叠合的蓄热块4上方形成一道绝热层,进而与绝热层b41配合使得叠合后的蓄热块4被封闭在绝热层内,而当蓄热块4分开后,其表面又可以正常的与空气接触以释放热量。
28.本实施例中,支撑件5为柱形弹簧,支撑件5的一端与上方的蓄热块4抵靠,其另一端与下方的蓄热块4抵靠。
29.具体的:蓄热块4靠近风道一侧的块面上均设有凹槽,支撑件5的两端均位于凹槽内。以使支撑件5受压时可以缩回凹槽内,以使各蓄热块4可以完全贴合。
30.另外,为了确保蓄热块5上下移动的平稳性,本实施例还设置了导柱7,导柱7竖直固定在外壳体1内,且导柱7的顶端依次穿过各蓄热块4;支撑件5套装在导柱7上。
31.本实施例中,电热管3位于风道内。当电热管3通电时,可将蓄热块4叠合,使其直接与电热管3接触,从而可有效加快蓄热体的吸热效率。
32.具体的:位于任意一个风道上方的蓄热块4上设有布管槽,电热管3位于布管槽内,以使电热管3不会对蓄热块4的贴合造成阻挡。或者在位于任意一个风道下方的蓄热块4上设置布管槽,电热管3位于布管槽内。
33.本实施例中,外壳体1上还固定有驱动机构8,驱动机构8与推杆2连接以用于驱动推杆2上下移动。以实现推杆2的自动移动,进而实现蓄热块4的自动叠合。
34.具体的:推杆2与外壳体1螺纹连接,驱动机构8与推杆2连接以驱动推杆2旋转,进而实现推杆2的上下移动。
35.或者,推杆2与外壳体1滑动连接,驱动机构8与推杆2连接以驱动推杆2上下滑动。
36.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