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拉线快拆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3-16 00:10:1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快拆装置,尤其涉及一种拉线快拆装置。


背景技术:

2.钢丝线管、绳索等拉线机构作为简单的传动机构,在传动过程中,不仅具有较强的柔性顺应特征,还能高效的传递拉力,因此,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例如自行车的刹车和变速器、摩托车的刹车和电动车的刹车灯,以及外骨骼的各个关节等,即为了将驱动机构和执行机构进行拆分设计,通过拉线机构将驱动机构和执行机构相连。
3.尤其,在外骨骼领域中,通过将外骨骼的驱动机构和执行机构进行分离,然后以该拉线机构作为传动机构将驱动机构和执行机构相连,降低了外骨骼在人体肢体上的质量,同时,由于拉线机构的柔韧性和灵活性,能够很好的适应人体关节的多自由度运动。
4.通常,传统的拉线机构,如上述的刹车和变速器等,由于不需要频繁的进行拆解,因此,一旦组装后以后,就可长期使用,直至出现问题需要维修或更换时,才借助工具将其进行拆解。即目前尚没有针对拉线机构的快拆装置,使得拉线机构在能够传递拉力的同时,还能够高效快速的进行拆解和组装,从而使得在进行修为或更换时较为麻烦,不仅需要借助工具,还需要拆解非必要的部件才能够维修或更换出现故障的部件。
5.另一方面,在外骨骼的应用中,穿戴者需要经常穿戴或脱掉外骨骼,若将传统的拉线机构直接应用于外骨骼中,由于驱动机构和执行机构无法高效快速的拆解或组装,将导致穿戴者不方便穿脱外骨骼,降低了用户体验,并且也不利于外骨骼中驱动机构或执行机构的维修或更换,也不利于外骨骼产品的系列化和迭代改进。
6.有鉴于此,目前亟需一种可以高效传递大拉力,且能够高效快速的拆解或组装拉线机构的装置。
7.在所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上述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公开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它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技术实现要素:

8.鉴于上述问题,提出了本说明书以便于提供一种克服上述问题或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拉线快拆装置。
9.本发明公开的其他特性和优点将通过下面的详细描述变得显然,或部分地通过本公开的实践而习得。
10.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拉线快拆装置,包括:可与第一终端的拉线末端/第一终端末端相连的第一快拆连接机构,以及可与第二终端的拉线末端相连的第二快拆连接机构,所述第一快拆连接机构和所述第二快拆连接机构以可轴向拆解的快拆方式相连。
11.在本公开的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快拆连接机构包括与所述第一终端的拉线末端相连的第一连接端头,第一绕线盘,以及可与所述第二快拆连接机构对接的快拆件,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端头安装在所述第一绕线盘上,使得所述第一终端的拉线可缠绕在
所述第一绕线盘上,且所述第一绕线盘与所述快拆件同轴相连;当所述快拆件沿轴向与所述第二快拆连接机构对接时,所述第一快拆连接机构和所述第二快拆连接机构相连,当外作用力作用于所述快拆件,使得所述快拆件沿轴向脱离所述第二快拆连接机构时,所述第一快拆连接机构与所述第二快拆连接机构轴向拆解。
12.在本公开的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快拆连接机构包括与所述第一终端末端相连,且可与所述第二快拆连接机构对接的快拆件;当所述快拆件沿轴向与所述第二快拆连接机构对接时,所述第一快拆连接机构和所述第二快拆连接机构相连,当外作用力作用于所述快拆件,使得所述快拆件沿轴向脱离所述第二快拆连接机构时,所述第一快拆连接机构与所述第二快拆连接机构轴向拆解。
13.在本公开的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快拆连接机构包括可与所述第二终端的拉线末端相连的第二连接端头,第二绕线盘,以及可与所述快拆件对接的对接座,其中,所述第二连接端头安装在所述第二绕线盘上,使得所述第二终端的拉线可缠绕在所述第二绕线盘上,所述第二绕线盘与所述对接座同轴相连;当所述快拆件沿轴向与所述对接座对接时,所述第一快拆连接机构和所述第二快拆连接机构相连,当外作用力作用于所述快拆件,使得所述快拆件沿轴向脱离所述对接座时,所述第一快拆连接机构与所述第二快拆连接机构轴向拆解。
14.在本公开的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快拆连接机构还包括与用于向所述对接座提供扭转力的发条,以及安装所述发条的发条座;其中,所述发条的内耳固定在所述对接座的转轴上,所述发条的外耳固定在所述发条座上。
15.在本公开的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当外作用力作用于所述第一终端的拉线,使得所述第一绕线盘旋转时,所述快拆件带动所述对接座转动,使得所述第二终端的拉线逐渐缠绕在所述第二绕线盘上;当外作用力作用于所述第二终端的拉线,使得所述第二绕线盘反向旋转时,所述对接座带动所述快拆件反向旋转,使得所述第一终端的拉线缠绕在所述第一绕线盘上。
16.在本公开的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快拆连接机构还包括第一基座,所述快拆件与所述第一基座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快拆连接机构还包括可与所述第一基座对接的第二基座,所述对接座与所述第二基座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基座与所述第二基座扣合。
17.在本公开的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基座和所述第二基座内之间设置有自锁机构,用于当所述第一基座和所述第二基座进行对接时,进行自锁。
18.在本公开的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自锁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基座的至少一个内侧壁上的至少一个弹性变形件,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基座的至少一个内侧壁上的至少一个与所述弹性变形件相配合的沉槽;当所述第一基座与所述第二基座对接,使得所述弹性变形件与所述沉槽相配合时,所述第一基座和所述第二基座自锁。
19.本发明的拉线快拆装置通过在第一末端和第二末端之间设置快拆连接的第一快拆连接机构和第二快拆连接机构,使得拉线机构能够高效传递拉力的同时,能够高效快速地进行拆解或组装,从而使得拉线机构模块化,从而便于穿戴者穿脱外骨骼,提高了用户体验,同时,利于拉线机构、驱动机构和执行机构的维修或更换,进而有利于外骨骼等采用拉线机构的产品的系列化和迭代改进。
20.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
公开。
附图说明
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图1a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拉线快拆装置与外骨骼的驱动机构和执行机构相连的示意图;图1b是反映图1a中拉线快拆装置快速拆解后的示意图;图2a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拉线快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b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拉线快拆装置中第一快拆连接机构第一视角的爆炸图;图2c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拉线快拆装置中第一快拆连接机构第二视角的爆炸图;图2d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拉线快拆装置中第二快拆连接机构第一视角的爆炸图;图2e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拉线快拆装置中第二快拆连接机构第二视角的爆炸图;图2f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拉线快拆装置中第一快拆连接机构和第二快拆连接机构各自组装后第一视角的结果示意图;图2g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拉线快拆装置中第一快拆连接机构和第二快拆连接机构各自组装后第二视角的结果示意图;图2h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拉线快拆装置中第一快拆连接机构和第二快拆连接机构各自组装后的局部剖视图;图2i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拉线快拆装置中第一快拆连接机构和第二快拆连接机构轴向对接后的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22.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3.然而,下述的示例实施例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使得本公开将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例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分,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重复描述。
24.此外,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
例中。在下面的描述中,提供许多具体细节从而给出对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意识到,可以实践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而没有特定细节中的一个或更多,或者可以采用其它的方法、组元、装置、步骤等。在其它情况下,不详细示出或描述公知方法、装置、实现或者操作以避免模糊本公开的各方面。
25.本文中,使用用于表示元件的诸如“模块”、“部件”或“单元”的后缀仅为了有利于本发明的说明,其本身没有特定的意义。因此,“模块”、“部件”或“单元”可以混合地使用。
26.名词释义:
[0027]“驱动机构”:在本文中,驱动机构指的是能够提供驱动力/ 拉力的机构,例如,电机。
[0028]“执行机构”:在本文中,执行机构指的是在动机机构的驱动下执行相应动作或实现相应功能的机构,例如,自行车刹车片;以及用于拟助力人体关节的机构,且其在驱动机构的驱动下运动,具体地,如外骨骼装置中的膝关节。
[0029]“快拆”:在本文中,快拆指的是能够快速的实现装置或外骨骼中相应部件之间的拆解,例如,驱动机构和执行机构之间的拆解,从而实现装置或外骨骼的模块化。
[0030]“拉线”:在本文中,拉线指的是各种用于传递动力/拉力的线性机构,例如钢丝线管、绳索等。
[0031]“线管”:在本文中,线管指的是包覆或套设在拉线外的管路,其两端固定,且其不可压缩,其为拉线提供运动路径,并保证拉线始终处于绷直状态,从而实现动力/拉力的传递。本文中的附图(除图 1a和图1b展示了完整的线管外)均仅显示了部分线管,并未完整的线管。
[0032]“第一末端”、“第二末端”:在本文中,该第一末端和第二末端指的是能够直接与该拉线快拆装置相连的终端的输出端或输入端或终端中拉线的拉线末端,例如驱动机构的输出端(或称驱动机构末端)或执行机构输入端(或称执行机构末端),或者驱动机构和执行机构中各自拉线的拉线末端。
[0033]“横向”:在本文中,横向指的是附图中拉线进行直线运动时,垂直于该拉线运动方向的方向,或者垂直于绷直状态时拉线长度方向的方向。
[0034]“纵向”:在本文中,纵向指的是与附图中拉线进行直线运动时的运动方向相同/平行的方向;或者,与绷直状态的拉线长度方向相同/平行的方向。
[0035]“轴向”:在本文中,轴向指的是与附图中拉线进行旋转运动时的转轴所在方向,或与轴向相同/平行的方向。
[0036]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拉线快拆装置,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因传统的拉线机构中无相应的快拆功能,使得无法在实现动力传递的同时,实现快拆拆解或组装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该拉线快拆装置包括:可与第一末端相连的第一快拆连接机构,以及可与第二末端相连的第二快拆连接机构,该第一快拆连接机构与该第二快拆连接机构以快拆方式相连;其中,第一末端为第一终端末端或第一终端的拉线末端,第二末端为第二终端末端或第二终端的拉线末端;其中,第一终端为驱动机构,第二终端为执行机构,或,第一终端为执行机构,第二终端为驱动机构。具体地,该第一快拆连接机构与该第二快拆连接机构以可横向拆解,或纵向拆解,或轴向拆解,或旋转拆解的快拆方式相连。
[0037]
本发明的拉线快拆装置采用通过快拆方式相连的第一快拆连接机构和第二快拆
连接机构分别与第一末端和第二末端相连,使得能够高效快速地进行拆解或组装,使得驱动机构和执行机构模块独立化,从而便于穿戴者穿脱外骨骼,提高了用户体验,同时,利于驱动机构和执行机构的维修或更换,以及外骨骼等采用拉线机构的产品的系列化和迭代改进。
[0038]
进一步地,通过设置滑轨,使得当第一快拆连接机构与第二快拆连接机构相连时,拉线可沿长度方向直线往复运动,或者,通过设置绕线盘,使得拉线可进行旋转运动,以进一步高效传递拉力。
[0039]
为了避免人为误操作等因素,使得第一快拆连接机构和第二快拆连接机构脱落,本发明的拉线快拆装置还包括分别设置在该第一快拆连接机构和/或第二快拆连接机构内的自锁机构,具体地,可为磁性自锁机构(具体地,可通过分别在第一快拆连接机构和第二快拆连接机构中设置相应的磁性快拆组件,如磁铁等)、弹性卡扣自锁机构 (具体地,可通过分别在第一快拆连接机构和第二快拆连接机构上设置相应的弹性变形件,以及与该弹性变形件卡扣配合的沉槽等方式),或卡榫自锁机构(具体地,可通过分别在第一快拆连接机构和第二快拆连接机构上设置相应的卡榫,以及与该卡榫相配合的卡榫卡槽)。
[0040]
更进一步地,为了方便连接驱动机构和执行机构,该拉线快拆装置还包括设置在第一快拆连接机构上,可与驱动机构电性连接的第一电路接头,以及设置在第二快拆连接机构上,可与执行机构电性连接的第二电路接头;或者,设置在第一快拆连接机构上,可与执行机构电性连接的第一电路接头,以及设置在第二快拆连接机构上,可与驱动机构电性连接的第二电路接头;当驱动机构和执行机构通过第一快拆连接机构与第二快拆连接机构相连时,第一电路接头与第二电路接头电性连接。实施例一
[0041]
参见图1a和图1b,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拉线快拆装置包括可与第一终端100的拉线400末端相连的第一快拆连接机构301,以及可与第二终端200的拉线400末端相连的第二快拆连接机构302,该第一快拆连接机构301与该第二快拆连接机构302以可轴向拆解的快拆方式相连(参见图2a),使得该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的拉线机构能够在传递动力的同时,能够快速的进行拉线机构的拆解或组装,从而方便维修或更换,并实现模块化。
[0042]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2b和图2c,该第一快拆连接机构301 包括与第一终端100的拉线末端相连的第一连接端头3011,用于缠绕该第一终端的拉线的第一绕线盘30124,以及与该第一绕线盘30124同轴连接的快拆件3012;参见图2d和图2e,该第二快拆连接机构302包括与第二终端200的拉线末端相连的第二连接端头3024,用于缠绕该第二终端的拉线的第二绕线盘30216,以及与该第二绕线盘30216同轴连接,且可与该快拆件3012沿轴向对接的对接座3021,以及与该对接座3021同轴连接,并为该对接座3021提供扭转力的发条30212。参见图2h和图2i,当第一终端100的拉线400被第一终端100中的驱动机构拉出时(第一绕线盘30124上的拉线400长度间断),快拆件3012沿图2i中所示箭头方向o3(或图2i中逆时针方向)旋转,由于快拆件3012与该对接座3021同轴对接,从而该快拆件3012带动对接座3021沿图2i中所示箭头o3旋转;由于第二终端的拉线缠绕在于该对接座3021同轴连接的第二绕线盘30216上,因此,第二绕线盘也随着该对接座旋转运动,使得第二终端的拉线从对应的线管中被逐渐拉出,并缠绕在对接座上的第二绕线盘30216内。
[0043]
同理,当第二终端的执行机构拉长对应的拉线时,会导致与对接座3021同轴相连
的第二绕线盘30216上拉线400的长度减短,同时对接座3021沿图2i中所示箭头o4方向(或图2i中顺时针方向) 旋转;然后,该对接座3021带动快拆件3012沿图2i中所示箭头o4 方向旋转的同时,使得发条30212进行蓄能(具体地,由于第二转轴 30219(也即发条轴)在对接座3021的带动下顺时针旋转,使得该第二转轴30219也顺时针旋转发条内耳,由于发条外耳固定,从而使得发条302121蓄能);而与该对接座3021同轴连接的快拆件3012也顺时针旋转,从而使得第一终端的拉线更多的被缠绕上第一绕线盘30124上,由此实现双向拉力的高效传递。
[0044]
具体地,参见图2b和图2c,第一快拆连接机构还包括第一基座3013,该第一基座3013内设置有可用于容纳该快拆件3012的第一容置腔30131(其对应于第二基座307的一侧设置有对接第二基座 307的开口),且该第一容置腔30131的后腔壁上设置有第一转轴 30137和绕线盘容纳腔301310;而该快拆件2012包括可安装在该绕线盘容纳腔301310内,并可绕该第一转轴30137转动的第一轴承 30125(第一绕线盘30124套设在该第一轴承30125上,以与该第一轴承30125同轴设置),与该第一绕线盘30124同轴连接的第六卡榫 30127(具体地,该第六卡榫为六瓣扇形卡榫构成,且其与对接座的对接端面呈斜面倒角,从而当其与对接座对接时,能够实现自动对齐;当然,该扇形卡榫的个数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进一步地,为了避免灰尘等,还在该第一基座3013内设置隔板30129,以将第一轴承和第一绕线盘等密封在该第一基座内,且该隔板30129上设置有可供该第六卡榫穿出的穿孔),以及设置在该第一绕线盘30124上的第二轴承30126(具体地,该第六卡榫30127与该第一绕线盘30124之间设置有用于承载第二轴承30126的轴承座301211)。
[0045]
具体实施时,进行该第一快拆连接机构的组装具体过程包括:先将第一连接端头3011安装在第一绕线盘30124上设置的第一端头槽30148上(参见图2c),并将与该第一连接端头3011相连的第一终端的拉线400盘绕在该第一绕线盘30124上(参见图2h);再将第一轴承30125安装在第一转轴30137上,并将该绕线盘30124安装在该第一轴承30125上(具体地,该第一轴承30125的内圆壁与该第一转轴30137轴肩配合装配,而该第一轴承30125的外圆壁与该第一绕线盘30124上设置的轴承外壁配合装配,参见图2h),然后将第二轴承30126安装在该第一绕线盘30124上的轴承座301211上(具体地,该第二轴承30126的内圆壁与该轴承座301211轴肩配合装配,而其外圆壁与上述绕线盘容纳腔301310的腔壁配合装配),而未盘绕在该第一绕线盘30124上的多余拉线则通过该第一容置腔30131顶部/底部的拉线槽穿出,相应地,该包覆/套设在该拉线外的线管303 则抵住或固定连接该第一基座3013顶部/底部,参见图2f和图2g,或图2h和图2i。
[0046]
具体地,参见图2d和图2e,该第二基座307内设置有可用于容纳该对接座3021的第二容置腔30711(其对应于第一基座3013的一侧设置有对接第一基座3013的开口),且该第二容置腔30711的中心位置设置有对接座穿孔30712;而该对接座307包括可安装在该对接座穿孔30712内的第三轴承30218(具体地,该第三轴承30218 的外圆壁与该对接座穿孔30712的内孔壁相配合),贯穿该第三轴承 30218和对接座穿孔30712的对接座本体30210(具体地,该对接座本体30210作为该第三轴承30218的转轴与该第三轴承30218轴孔配合),且该对接座本体30210内设置有可与上述第六卡榫30127对接的卡榫卡槽3074,与该对接座本体30210固定连接的第二绕线盘 30216(该第二绕线盘30216上设置有可用于放置第二连接端头3024 的第二端头槽3025,参见图2e),该第二绕线盘30216连接有第二转轴30219,与
该第二转轴30219转动连接的第四轴承30215和发条 30212(具体地,该发条30212与该第四轴承30215之间设置有第二隔板30214)、发条座30211,其中,该发条30212的发条内耳30122 与该第二转轴30219上设置的内耳固定槽相配合,而其发条外耳 302121则与发条座30211内的发条容纳腔内设置的外耳固定槽 302110相配合。
[0047]
具体实施时,进行第二快拆连接机构的组装过程包括:先将第三轴承30218安装在对接座本体30210上,具体地,该对接座本体 30210作为该第三轴承内轴肩,并与该第三轴承30218的内圆壁配合,参加图2h和图2i,然后将对接座本体30210贯穿第二基座307上的对接座穿孔30712,使得第三轴承30218的外圆壁与第二基座307内的对接座穿孔30712孔壁,即第三轴承外壁配合;再将第二连接端头 3024放置在设置于该对接座本体30210另一侧(即远离第二基座307 的一侧)的第二绕线盘30216上的第二端头槽3025内,并将拉线400 缠绕在该第二绕线盘30216上;将第四轴承30215安装在与该绕线盘 30216另一侧相连的(即远离对接座本体30210的一侧)第二转轴 30219上,即该第四轴承30215的的内圆壁与该第二转轴30219相配合;将安装有发条30212的发条座30211与该第二转轴30219进行对接,使得该第四轴承30215的外圆壁与该发条座30211上对应于该第四轴承30215的位置设置的第四轴承外壁30211-1相配合,参见图 2h和图2i(将第二隔板30214安装在该发条30212和第二绕线盘 60216之间)。由于将第二连接端头3024放入对接座3021的第二端头槽3025中,而大部分的线圈在对接座3021的第二绕线盘30216上缠绕数圈,然后通过第二基座307上的拉线槽进入对应线管内(具体地,该线管303的一端抵住或固定连接至该第二基座307,另一端抵住或固定连接至第二终端),并延伸到执行机构。这就使得对接座 3021就能在第二基座307内以较小阻尼自由转动。同时,由于对接座3021的卡榫卡槽3074通过第二基座307上的对接座穿孔30712伸出该第二基座307外,便于第一快拆连接机构301和第二快拆连接机构302的组装与拆解。
[0048]
进一步地,通过第二隔板30214将对接座3021的第二绕线盘 30216与发条30212隔开,且发条外耳302121安装至发条座30211 上的外耳固定槽302110处,发条内耳302122穿过对接座3021中与第二转轴30219相连的发条轴30220上的一字槽30221内,进而将发条30212的扭转力施加到对接座本体30210上;而发条座30211与第二基座307扣合,具体地,该发条座30211的四侧板外壁贴合于第二基座307上的四侧内壁,参见图2g。
[0049]
参见图2h和图2i,将组装好的第一快拆连接机构和第二快拆连接机构相对接,即将第一快拆连接机构中延伸出的第六卡榫30127 与第二快拆连接机构中的卡榫卡槽3074对接,从而实现第一快拆连接机构和第二快拆连接机构之间的快拆连接。
[0050]
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可将该拉线快拆机构至于第一终端或第二终端。具体地,可直接将上述快拆件2012中的第六卡榫30127 与驱动机构中的驱动装置安装在一起,例如可以一体化设计,也可通过螺栓或花键等方式连接在一起,从而使得驱动机构无需再额外连接相应的线管;而第二快拆连接机构则与上述第二快拆连接机构的结构相同。
[0051]
更进一步地,第一快拆连接机构和第二快快拆连接机构中分别设置自锁机构,具体地,为弹性卡扣自锁机构,具体地,参见图2f 至图2i,该弹性卡扣自锁机构包括分别设置在第一基座3013顶板、底板和左右两侧板内壁上的弹性变形件6081,以及分别设置在第二基座307顶板、底板和左右两侧板上对应于该弹性变形件6081的沉槽6082,从而当第一基座3013与该第二基座307相对接时,该弹性变形件6081与该沉槽6082相配合,从而实现第一基
座3013和第二基座307之间的自锁;当施加外作用力于该第一基座3013和第二基座307,使得该弹性变形件6081脱离该沉槽6082时,该第一基座3013 和第二基座307解锁。
[0052]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0053]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这些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