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用于电芯模组堆叠的夹紧机构的制作方法

2022-03-09 05:49:0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用于电芯模组堆叠的夹紧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电芯模组堆叠的夹紧机构。


背景技术:

2.电芯是动力电池的最小单位,也是电能存储单元,它必须要有较高的能量密度,以尽可能多的存储电能,使电动汽车拥有更远的续航里程。
3.传统电芯模组在进行夹持移动时,会出现电芯模组堆叠在一起的现象,传统的夹紧设备对堆在一起的模组进行夹紧移动时,由于是统一对模组进行夹持的,容易在移动和输送时使模组造成相互摩擦和位移,相互摩擦和位移会对电芯模组表面的一些小的组件造成损坏,影响模组的正常使用功能。
4.本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电芯模组堆叠的夹紧机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传统电芯模组在进行夹持移动时,会出现电芯模组堆叠在一起的现象,传统的夹紧设备对堆在一起的模组进行夹紧移动时,由于是统一对模组进行夹持的,容易在移动和输送时使模组造成相互摩擦和位移,相互摩擦和位移会对电芯模组表面的一些小的组件造成损坏,影响模组的正常使用功能的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电芯模组堆叠的夹紧机构,包括夹壳,所述夹壳内壁的下侧设置有多个收紧机构;
7.所述收紧机构包括两个支撑板,两个所述支撑板的下表面均与夹壳内壁的下侧固定连接,两个所述支撑板的上表面均固定连接弧形滑框,两个所述弧形滑框的内壁共同滑动连接有纵向滑杆,所述纵向滑杆的杆壁固定连接有夹板,所述夹板的上表面设置有压下机构,所述夹壳内壁的下侧开设有与夹板相匹配的夹口,所述夹板的内部开设有空腔,所述空腔内壁的上侧固定连接有减速电机,所述减速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转杆,所述转杆的杆壁固定连接有多个齿轮,多个所述齿轮的一侧表面均设置有滑筒,多个所述滑筒的内壁均设置有滑动机构。
8.优选的,多个所述转杆的下端分别与相应的空腔内壁的下侧转动,多个所述滑筒的一侧表面分别与相应的空腔内壁的一侧固定连接。
9.优选的,所述滑动机构包括滑杆,所述滑杆的杆壁与滑筒的内壁滑动连接,所述滑杆杆壁的一侧固定连接有齿轮条,所述滑筒筒壁的一侧开设有与齿轮条相匹配的齿轮口,所述齿轮条的一侧表面与齿轮的一侧表面啮合连接,所述滑杆的一端转动连接有第一夹头和第二夹头,所述第一夹头的第二夹头的一侧分别转动连接有第一拉杆和第二拉杆,所述第一拉杆和第二拉杆远离第一夹头和第二夹头的一端分别与滑筒的一侧表面转动连接,所述夹板的一侧开设有与第一夹头和第二夹头相匹配的移动口。
10.优选的,压下机构包括竖向连接杆,所述竖向连接杆的下端与夹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相应的所述竖向连接杆的上端共同固定连接有压板,所述压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
两个第一伸缩杆,两个所述第一伸缩杆的上表面与夹壳内壁的上侧固定连接。
11.优选的,所述夹壳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替换槽,所述替换槽的内壁螺纹连接有连接块。
12.优选的,所述连接块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伸缩杆,所述第二伸缩杆的后侧表面滑动连接有横向杆。
13.优选的,所述横向杆杆壁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限位环。
14.优选的,所述夹壳的左右两侧均开设有检修口,两个所述检修口的内壁均卡接有检修门,两个所述检修门相反的一侧表面均固定连接有把手。
15.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16.1、通过设置夹壳、支撑板、弧形滑框、纵向滑杆、夹板、夹口、空腔、减速电机、转杆、齿轮、滑筒、滑杆、齿轮条、齿轮口、第一夹头、第一拉杆、移动口、竖向连接杆、压板、第一伸缩杆、第二夹头、第二拉杆,本设备可以对堆叠的模组进行进行分开夹持,避免在移动和输送时使模组造成相互摩擦和位移,降低相互摩擦和位移对电芯模组表面的一些小的组件的损坏,避免影响模组的正常使用功能。
17.2、通过设置转杆、空腔、滑筒,使设备在工作时更安全更稳定,增大设备在工作时的安全性,通过设置夹壳、替换槽、连接块,能方便对设备进行更换和方便设备连接到其他设备上进行工作。
18.3、通过设置连接块、第二伸缩杆、横向杆,能更智能化更准确的进行工作,通过设置横向杆、限位环,能避免设备脱离移动范围而掉落,对操作工人和其他器械造成损伤,通过设置夹壳、检修口、检修门、把手,能方便对设备内的构件进行实时检测,避免设备发生不可挽回的地步。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正面剖面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本发明的a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21.图3为本发明的夹壳俯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22.图4为本发明的夹板俯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23.图5为本发明的整体立体结构示意图。
24.图6为本发明的b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25.图中:1、夹壳;2、支撑板;3、弧形滑框;4、纵向滑杆;5、夹板;6、夹口;7、空腔;8、减速电机;9、转杆;10、齿轮;11、滑筒;12、滑杆;13、齿轮条;14、齿轮口;15、第一夹头;16、第一拉杆;17、移动口;18、竖向连接杆;19、压板;20、第一伸缩杆;21、第二夹头;22、第二拉杆;23、替换槽;24、连接块;25、第二伸缩杆;26、横向杆;27、限位环;28、检修口;29、检修门;30、把手。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
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7.具体实施例一:
28.如图1所示,包括夹壳1,夹壳1内壁的下侧设置有多个收紧机构,收紧机构包括两个支撑板2,两个支撑板2的下表面均与夹壳1内壁的下侧固定连接,两个支撑板2的上表面均固定连接弧形滑框3,两个弧形滑框3的内壁共同滑动连接有纵向滑杆4,纵向滑杆4的杆壁固定连接有夹板5,夹板5的上表面设置有压下机构,压下机构包括竖向连接杆18,竖向连接杆18的下端与夹板5的上表面固定连接,相应的竖向连接杆18的上端共同固定连接有压板19,压板19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一伸缩杆20,两个第一伸缩杆20的上表面与夹壳1内壁的上侧固定连接,夹壳1内壁的下侧开设有与夹板5相匹配的夹口6,夹板5的内部开设有空腔7,空腔7内壁的上侧固定连接有减速电机8,减速电机8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转杆9,转杆9的杆壁固定连接有多个齿轮10,多个齿轮10的一侧表面均设置有滑筒11,多个滑筒11的内壁均设置有滑动机构,滑动机构包括滑杆12,滑杆12的杆壁与滑筒11的内壁滑动连接,滑杆12杆壁的一侧固定连接有齿轮条13,滑筒11筒壁的一侧开设有与齿轮条13相匹配的齿轮口14,齿轮条13的一侧表面与齿轮10的一侧表面啮合连接,滑杆12的一端转动连接有第一夹头15和第二夹头21,第一夹头15的第二夹头21的一侧分别转动连接有第一拉杆16和第二拉杆22,第一拉杆16和第二拉杆22远离第一夹头15和第二夹头21的一端分别与滑筒11的一侧表面转动连接,夹板5的一侧开设有与第一夹头15和第二夹头21相匹配的移动口17,本设备可以对堆叠的模组进行进行分开夹持,避免在移动和输送时使模组造成相互摩擦和位移,降低相互摩擦和位移对电芯模组表面的一些小的组件的损坏,避免影响模组的正常使用功能。
29.具体实施例二:
30.如图1和图2所示,多个转杆9的下端分别与相应的空腔7内壁的下侧转动,多个滑筒11的一侧表面分别与相应的空腔7内壁的一侧固定连接,使设备在工作时更安全更稳定,增大设备在工作时的安全性,夹壳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替换槽23,替换槽23的内壁螺纹连接有连接块24,能方便对设备进行更换和方便设备连接到其他设备上进行工作,连接块24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伸缩杆25,第二伸缩杆25的后侧表面滑动连接有横向杆26,能更智能化更准确的进行工作,横向杆26杆壁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限位环27,能避免设备脱离移动范围而掉落,对操作工人和其他器械造成损伤,夹壳1的左右两侧均开设有检修口28,两个检修口28的内壁均卡接有检修门29,两个检修门29相反的一侧表面均固定连接有把手30,能方便对设备内的构件进行实时检测,避免设备发生不可挽回的地步。
31.本发明工作原理:在设备进行工作前,将夹壳1通过替换槽23内的连接块24与第二伸缩杆25进行固定,启动第二伸缩杆25,第二伸缩杆25在横向杆26上进行移动,第二伸缩杆25带动夹壳1进行移动,夹壳1移动到模组上后,先启动夹壳1内的第一伸缩杆20,第一伸缩杆20通过压板19带动竖向连接杆18进行移动,竖向连接杆18带动夹板5通过纵向滑杆4在弧形滑框3内进行滑动,使夹板5向上进行打开,当夹壳1在第二伸缩杆25的带动下,移动到模组的的四周,再通过第一伸缩杆20带动竖向连接杆18进行移动,使夹板5接触到模具;
32.再启动空腔7内的减速电机8,减速电机8带动转杆9进行转动,转杆9带动齿轮10进行转动,齿轮10通过齿轮条13带动滑杆12再滑筒11内进行滑动,滑杆12带动第一夹头15和第二夹头21进行移动,第一夹头15和第二夹头21在第一拉杆16和第二拉杆22的限制下,使
第一夹头15和第二夹头21张开,设备是更加模组的厚度进行设备,所以第一夹头15和第二夹头21刚好在模组连接处,多个第一夹头15和第二夹头21都进行张开,对模组进行分开夹持,确保模组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当需要对堆叠的模组进行一个一个的夹持,只需要调整第二伸缩杆25到模具的距离即可,使用设备结束,壳通过把手30拉到检修门29,通过检修口28观察设备的构件之间的状况。
33.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