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新风除湿机的制作方法

2022-03-02 14:41:5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热泵机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风除湿机。


背景技术:

2.新风除湿机是将室外空气经过过滤除湿后,通过新风管道将相对干燥的并达到目标相对湿度空气送至室内,以达到舒适性或工艺性室内环境湿度需求的除湿设备。在相关技术中,有的转轮除湿机处理新风时,需要增加外部的加热装置,能量消耗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提供一种旨在降低能耗的新风除湿机。
4.本技术提供一种新风除湿机,包括:
5.机组外壳,包括彼此隔开的烘干腔和除湿腔,所述烘干腔包括烘干腔进风口和室外排风口,所述除湿腔包括除湿腔进风口和室内排风口;
6.除湿转轮,可转动地组装于所述机组外壳内,包括位于所述烘干腔内的再生部分和位于所述除湿腔内的除湿部分;及
7.第一冷凝器,组装于所述烘干腔内,所述烘干腔进风口和所述第一冷凝器设于所述再生部分的进风侧,所述室外排风口设于所述再生部分的排风侧,用以向室外排风,所述除湿腔进风口设于所述除湿部分的进风侧,所述室内排风口设于所述除湿部分的排风侧,用以向室内排风。
8.可选的,所述新风除湿机还包括组装于所述除湿腔内的第二冷凝器,所述第二冷凝器设于所述除湿部分的排风侧,用于加热排向室内的空气。
9.可选的,所述新风除湿机还包括压缩机、流量调节阀、连接所述压缩机与所述第一冷凝器的第一管路和连接所述压缩机与所述第二冷凝器的第二管路,所述第一管路和/或所述第二管路连通有所述流量调节阀。
10.可选的,所述新风除湿机还包括组装于所述除湿腔内的蒸发器、所述蒸发器倾斜设置于所述除湿部分的进风侧。
11.可选的,所述新风除湿机还包括组装于所述除湿腔内的回热器、连接所述蒸发器与第一冷凝器的第三管路以及连接所述蒸发器与第二冷凝器的第四管路,所述第三管路和/或所述第四管路上连通有所述回热器。
12.可选的,所述新风除湿机还包括连接所述压缩机与所述蒸发器的第五管路,所述第五管路上连通有所述回热器。
13.可选的,所述新风除湿机还包括第一风机,组装于所述除湿腔内,所述第一风机设于所述除湿部分的排风侧,用以引导新风从所述除湿腔进风口流向所述室内排风口。
14.可选的,所述新风除湿机还包括第二风机,组装于所述烘干腔内,所述第二风机设于所述再生部分的排风侧,用以引导新风从所述烘干腔进风口流向所述室外排风口。
15.可选的,所述新风除湿机还包括第一过滤器,设于所述烘干腔进风口,用以过滤进
入所述烘干腔进风口的空气。
16.可选的,所述新风除湿机还包括第二过滤器,设于所述除湿腔进风口,用以过滤进入所述除湿腔进风口的空气。
17.可选的,所述除湿转轮的轴线设置为竖直方向,所述新风除湿机设置为立式新风除湿机。
18.本技术实施例的新风除湿机,通过设置除湿转轮和第一冷凝器,第一冷凝器设于除湿转轮的再生部分的进风侧,第一冷凝器作为除湿转轮的热源,用于释放热量以烘干再生部分,使得除湿转轮的再生部分脱附再生,如此不需要增加额外的加热装置,降低整个新风除湿机的能耗。
附图说明
19.图1所示为本技术的新风除湿机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所示为图1所示的新风除湿机的除湿转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1.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技术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技术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22.在本技术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技术。除非另作定义,本技术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技术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技术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词语意指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并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且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在本技术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23.本技术提供一种新风除湿机。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新风除湿机进行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24.参见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新风除湿机10,包括机组外壳100、除湿转轮200和制冷系统300,其中制冷系统300包括第一冷凝器301。机组外壳100提供收容腔体,用以容纳除湿转轮200和第一冷凝器301。
25.具体地,机组外壳100包括彼此隔开的烘干腔101和除湿腔102,烘干腔101包括烘干腔进风口103和室外排风口104,除湿腔102包括除湿腔进风口105和室内排风口106。上述烘干腔101和除湿腔102通过保温板隔开,彼此不连通,防潮、防水性能好,且具有良好的隔热性能。在本实施例中,烘干腔进风口103设于烘干腔101的进风侧,且位于烘干腔101的顶
端,室外排风口104设于烘干腔101的排风侧,且位于烘干腔101的底端,除湿腔进风口105设于除湿腔102的进风侧,且位于除湿腔102的底端,室内排风口106设于除湿腔102的排风侧,且位于除湿腔102的顶端。
26.进一步地,除湿转轮200可转动地组装于机组外壳100内,包括位于烘干腔101内的再生部分201和位于除湿腔102内的除湿部分202。在本实施例中,除湿转轮200水平组装于机组外壳100内,除湿转轮200的轴线设置为竖直方向,除湿转轮200可绕竖直方向的轴线水平转动。设于烘干腔101内的除湿转轮200的再生部分201用于脱附再生,设于除湿腔102内的除湿转轮200的除湿部分202用于降温除湿和吸附除湿。
27.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除湿转轮200包括转轮本体203和与转轮本体203驱动连接的转轮电机204,转轮电机204驱动转轮本体203绕竖直方向的轴线水平缓慢转动。转轮本体203包括再生部分201和除湿部分202。再生部分201和除湿部分202可以呈半圆形,除湿部分202的区域等于再生部分201的区域,在本技术不仅限于此。除湿转轮200包括除湿过程和再生过程。在除湿过程中,转轮电机204驱动转轮本体203的除湿部分202旋转至除湿腔102内,以吸附除湿腔102内空气中的水分子。在再生过程中,转轮电机204驱动转轮本体203的再生部分201旋转到烘干腔101内,以进行脱附再生。脱附再生指的是吸附的逆过程,是将已被吸附的水分从达到饱和的吸附剂中析出,吸附剂得以再生的操作过程。
28.进一步地,第一冷凝器301组装于烘干腔101内,烘干腔进风口103和第一冷凝器301设于再生部分201的进风侧,室外排风口104设于再生部分201的排风侧,用以向室外排风,除湿腔进风口105设于除湿部分202的进风侧,室内排风口106设于除湿部分202的排风侧,用以向室内排风。上述第一冷凝器301用于将管体内气态的氟利昂制冷剂液化呈液体并放热。在此过程中,转轮电机204驱动转轮本体203的再生部分201旋转至烘干腔101内时,转轮本体203的再生部分201被第一冷凝器301释放热量以烘干再生部分201以脱附再生。上述第一冷凝器301作为除湿转轮200的热源,用于释放热量以烘干再生部分201,结合制冷系统300的第一冷凝器301和除湿转轮200的除湿功能,可将高温高湿的新风处理到需要的温度和相对湿度送入室内。与相关技术相比,不需要增加额外的加热装置,降低整个新风除湿机10的能耗。
29.在上述方案中,将烘干腔进风口103设于第一冷凝器301的进风侧,如此使得第一冷凝器301与空气的接触面大,提升换热效率。并将第一冷凝器301横向设于烘干腔101内,且位于再生部分201的进风侧,使得第一冷凝器301释放的大部分热量能够被再生部分201吸收,如此提升再生部分201的脱附再生效率。并且,将室外排风口104设于再生部分201的排风侧,一方面引导第一冷凝器301尽快与再生部分201接触,另一方面是将再生部分201脱附再生后的空气快速排出,使得烘干腔101内的空气流动通畅,且不断有新风进入烘干腔101内。在上述方案中,将除湿腔进风口105设于除湿部分202的进风侧,室内排风口106设于除湿部分202的排风侧,一方面可使得从除湿腔进风口105进入除湿腔102内的空气中的水分子,全部或大部分被除湿部分202吸附,如此提升除湿效果;另一方面可使得除湿腔102内的空气流动通畅,保持有新风进入除湿腔102内,且能够引导被除湿部分202除湿后的空气从室内排风口106进入室内。
30.在上述方案中,除湿部分202设有吸附剂,具有孔状结构,用以吸附空气中的水分子。吸附剂可采用type iii吸附剂,其特点不需要很高的再生温度,可以利用第一冷凝器
301释放的热量加热空气,将转轮本体203的再生部分201烘干并脱附再生。且type iii吸附剂具有较好的吸附性,容易再生,在相对高湿度的空气中吸湿能力强,在本技术中不作限定。
31.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制冷系统300还包括组装于烘干腔101内的压缩机302、组装于除湿腔102内的蒸发器303、组装于除湿腔102内的节流元件304以及输送管路305,在本实施例中,节流元件304连接于第一冷凝器301与蒸发器303之间,第一冷凝器301也通过输送管路305与压缩机302、蒸发器303连接。在本实施例中,节流元件304可以是膨胀阀,但不仅限于此。在本实施例中,输送管路305包括连接压缩机302与第一冷凝器301的第一管路3051、第二管路3052、连接蒸发器303与第一冷凝器301的第三管路3053、第四管路3054和连接压缩机302与蒸发器303的第五管路3055。其中,压缩机302通过第一管路3051与第一冷凝器301连接,第一冷凝器301通过第三管路3053与蒸发器303连接,蒸发器303通过第五管路3055与压缩机302连接。
32.上述实施例中,压缩机302是制冷系统循环的动力,能够将低温低压制冷剂蒸气压缩至高温高压状态,以便能用常温的空气或水作冷却介质来冷凝制冷剂蒸气,并输送至第一冷凝器301。进一步地,第一冷凝器301将来自压缩机302的高温高压制冷蒸气的热量带走,使高温高压制冷剂蒸气冷却、冷凝成高压常温的制冷剂液体。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冷凝器301在把制冷剂蒸气变为制冷剂液体的过程中,压力是不变的,仍为高压。因为高压常温的制冷剂液体不能直接送入低温蒸发器303,根据饱和压力与饱和温度一一对应原理,降低制冷剂液体的压力,可降低制冷剂液体的温度。因此,将高压常温的制冷剂液体通过节流元件304,得到低温低压制冷剂,再送入蒸发器303内吸热蒸发。节流后的低温低压制冷剂液体在蒸发器303内蒸发(或沸腾)变为蒸气,吸收被冷却物质的热量,使物质温度下降,达到制冷的目的,从而冷却周围的空气,达到对空气降温、除湿的作用。如此循环,使得第一冷凝器301能够持续释放热量,有效利用第一冷凝器301释放的热量为再生部分201提供不间断的热源,不需要增加额外的加热装置,降低整个新风除湿机10的能耗。
33.在上述实施例中,新风除湿机10设置为立式新风除湿机。立式新风除湿机占地面积小,可有效利用立式新风除湿机在纵向的空间。例如,将压缩机302设于烘干腔101的底部,有效利用烘干腔101的下部空间,且压缩机302体积大,重量大,放在烘干腔101的底部,可使得整个新风除湿机10的重心较低,较稳定。蒸发器303倾斜设于除湿腔102内,且倾斜设置于除湿部分202的进风侧,可有效利用除湿腔102的下部空间,如此可增大与除湿部分202的接触面积,从而提升除湿部分202的除湿效果。在本实施例中,在除湿腔102内设有接水盘107,接水盘107位于蒸发器303的底部,在蒸发器303倾斜设置时,产生的冷凝水沿蒸发器303的换热管路流至接水盘107,如此使得蒸发器303的换热管路产生的冷凝水及时处理,避免影响蒸发器303的换热效果。
34.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制冷系统300还包括组装于除湿腔102内的第二冷凝器306,第二冷凝器306设于除湿部分202的排风侧,用于加热排向室内的空气。上述第二冷凝器306的工作原理与第一冷凝器301的工作原理相似,其通过第二管路3052与压缩机302连接,通过第四管路3054与蒸发器303连接,第二冷凝器306设于除湿部分202的排风侧,用于释放热量以加热除湿部分202除湿后的空气,使得排入室内的空气达到预置温度,从而提升用户体验。
35.在一些实施例中,新风除湿机10还包括流量调节阀307、第一管路3051和/或第二管路3052连通有流量调节阀307。如此设置,可调节进入第一冷凝器301和第二冷凝器306内的制冷剂流量。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管路3052连通有流量调节阀307。例如,在除湿腔102内经过除湿部分202除湿后的空气温度较低时,需要较大热量时,可调节流量调节阀的流量,使进入第二冷凝器306的制冷剂流量增加,从而增加第二冷凝器306释放的热量,从而加热除湿后的空气直至预定温度,反之则调小流量调节阀的流量。
36.在一些实施例中,制冷系统300还包括组装于除湿腔102内的回热器308,回热器308是在制冷系统中利用从蒸发器303出来的制冷剂蒸汽去冷却进入蒸发器303前的高压液体,使制冷剂液体过冷和蒸汽过热的一种热交换设备。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管路3053和/或第四管路3054以及第五管路3055上连通有回热器308。通过在第三管路3053、第四管路3054以及第五管路3055上设置回热器308,可增加制冷剂的过冷度和过热度,增加制冷量,防止吸气带液。
37.在一些实施例中,新风除湿机10还包括第一风机108和第二风机109。第一风机108组装于除湿腔102内,第二风机109组装于烘干腔101内。第一风机108设于除湿部分202的排风侧,如此设置,一方面用以引导新风从除湿腔进风口105流向室内排风口106;另一方面起到引流作用,也可引导蒸发器303释放出的冷量输送至除湿部分202(如图1所示的箭头所示),加快除湿部分202的除湿效率,并使得除湿腔102内的空气流动通畅。第二风机109设于再生部分201的排风侧,如此设置,一方面用以引导新风从烘干腔进风口103流向室外排风口104;另一方面起到引流作用,也可引导第一冷凝器301释放出的热量输送至再生部分201,加快再生部分201的脱附再生效率,并使得烘干腔101内的空气流动通畅。
38.在一些实施例中,新风除湿机10还包括第一过滤器110、第二过滤111。其中,第一过滤器110设于烘干腔进风口103,用以过滤进入烘干腔进风口103的空气,如此可避免空气中的粉尘或杂质进入烘干腔进风口103,使得进入烘干腔101内的空气干净,从而保证烘干腔101内的空气干净。第二过滤111设于除湿腔进风口105,用以过滤进入除湿腔进风口105的空气,如此可避免空气中的粉尘或杂质进入除湿腔进风口105,使得进入除湿腔102内的空气干净,从而保证进入室内的空气干净。
39.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新风除湿机10还包括控制器400,控制器400用于控制新风除湿机10的运行,并用于与用户交互。在本实施例中,控制器400与转轮电机204电连接,用于驱动和控制转轮电机204。控制器400也可控制新风除湿机10的其他部件,在此不再赘述。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器400可以包括任何合适的可编程电路或者装置,例如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plc)以及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等。控制器400可通过软硬件结合的形式实现控制。
40.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在烘干腔进风口103设有第一进风阀112,用于控制烘干腔进风口103的大小,从而控制烘干腔进风口103的进风量;室外排风口104设有第一排风阀113,用于控制室外排风口104的大小,从而控制室外排风口104的排风量。如此设置,可保证烘干腔101内的空气流动通畅。在一些实施例中,除湿腔进风口105设有第二进风阀114,用于控制除湿腔进风口105的大小,从而控制除湿腔进风口105的进风量;室内排风口106设有
第二排风阀115,用于控制室内排风口106的大小,从而控制室内排风口106的排风量。如此设置,可保证除湿腔102内的空气流动通畅。上述第一进风阀112、第一排风阀113、第二进风阀114、第二排风阀115可以是电控阀,与控制器400电连接,可根据具体情况通过控制器400控制第一进风阀112、第一排风阀113、第二进风阀114、第二排风阀115,在此不再赘述。在本实施例中,控制器400可控制新风除湿机10内的电控部件,具体不再赘述。
41.在新风除湿机10实际运行时,在新风经过烘干腔进风口103进入烘干腔101内,被第一冷凝器301加热后,温度升高,相对湿度降低,然后经过除湿转轮200的再生部分201,带走除湿转轮200的再生部分201的水分,使得除湿转轮200的再生部分201重新获得吸附能力。经过第二风机109吸入,并经过室外排风口104排至室外。进一步地,在新风经过除湿腔进风口105进入除湿腔102内,经过蒸发器303降温除湿,再经过除湿转轮200的除湿部分202,除湿腔102内的水分被除湿转轮200的除湿部分202吸附,湿度进一步降低,再经过第二冷凝器306加热,空气温度升高至22-25
°
,相对湿度降低到50%以下,被第一风机108吸入,并经过室内排风口106送入室内。与相关技术相比,该新风除湿机10利用制冷系统300和除湿转轮200,在处理新风时具备较高的除湿能力,且不需要增加额外的加热装置,降低功耗。
42.以上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保护的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